青年人必看的30部电影 王石 冯仑 马云推荐

时间:2019-05-15 10:4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年人必看的30部电影 王石 冯仑 马云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年人必看的30部电影 王石 冯仑 马云推荐》。

第一篇:青年人必看的30部电影 王石 冯仑 马云推荐

NO.10《奔腾年代》

一个不甘寂寞的商人,从自行车配件维修、到销售汽车、再到经营马匹,本身他就是一个创业者奋斗的缩影、一个努力不息的英雄,自身的经历成为他演讲有力的支持与鼓励。

1930年代,美国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中,故事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查尔斯·霍华德以前是个自行车修理工,因为向美国西部引进汽车赚了钱。他买了一匹个头很小的马,名字叫做Seabiscuit,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海洋饼干。霍华德和半盲的前拳击冠军瑞德·波拉德和以前从事表演的汤姆·史密斯组成了一个小组训练他的小个子赛马,波拉德做骑师而史密斯则担任训练师。海洋饼干和它的三人小组开始了一个传奇的旅程,而三个人的人生路也从此改变。在这之前,三个人都因为各自的原因显得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为家人朋友所遗弃,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霍华德靠汽车交易发财,儿子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妻子要求离婚;波拉德从小爱好骑马,而他的家庭在失去一切以后任由他四处流浪;史密斯本是个牛仔,能驯服任何暴烈的野马,却也到处浪荡,无所归依。他们的马海洋饼干也和主人相仿佛,是赛马中的失败者,不仅个子比寻常赛马小,看上去腿也有问题。但是当三个人开始训练这匹看起来没什么希望的马,人和马的执著劲头都显露出来,他们的坚韧和胜利在那个灰暗的年代给整个国家带了了希望。

O.9《阿甘正传》

在踏上这个充满竞争与排挤的社会之前,《阿甘正传》教给你处世方的不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而是为目标默默奋斗、乐天知命。看了《阿甘正传》,创业者内心能多一份平静,少一份浮躁,就已经很宝贵了。

对上帝不公的怨恨,也许是人类精神痛苦的一大来源。而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你爸爸是当局长的而我爸爸是扫大街的;你让你朋友陪你去试镜结果你朋友被导演看中成了大名星而你却落榜了;单位里要干部年轻化了划了47岁年龄线我因为早生了三天被“咔嚓”关在门外;买房子比邻居晚三年就要多花几十万元人民币……碰到这样的事,世间几人能真正豁达超脱?就像被截去下肢的丹上尉,为何要用最粗鲁的语言辱骂上帝,为何宣称要“吸取政府的奶水,直到吸光为止”?因为当时的他没有认识到,自己必须“承认自己是个残疾”,就像阿甘“承认自己是个傻子”。当有一天,我们终于明白自己必须正视这些既成定局的事实时,怎么办? 阿甘的妈妈是这样回答的:“别让别人说他们比你强,如果上帝要让人平等,他就应该给所有人都戴上脚箍。”

朋友说,烦躁的时候看《阿甘正传》,能让他安静下来。我想,如果把不同的电影比成不同的植物,《阿甘正传》就是一株不怎么引人注目却给人带来清凉的薄荷吧!

NO.8 百万美元宝贝

正如导演伊斯特伍德所说的,“这不是一个关于拳击的故事,是关于希望、梦想和爱的故事”,创业者能从中认识到,金钱不是最重要的,希望+梦想+爱才是我们持之以恒奋斗的原因。

年迈的法兰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饰)是一个有名的拳击教练,他的徒弟在拳击场上战绩辉煌。但因为太过于投身与拳击事业,忽略了家人的感受,法兰基与女儿的关系长期冰封,他亦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自我封闭和压抑。一天,一个对拳击有强烈兴趣的女子麦琪(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 饰)走进训练馆,请求法兰基受为门徒。坚毅的决心软化了法兰基,他终于决定把麦琪培养成出色的女拳击手。尽管路很艰辛,但是二人在训练和比赛中默契的相处磨合,令法兰基内心得到了亲情的抚慰,而麦琪也登上了拳击场。勇气和梦想让他们放下了往日的痛苦,心中有了新的力量。

NO.7 毕业生

达斯汀.霍夫曼对未知世界的彷徨和向往,以及那个洋溢着激情和冲动的结尾,都一丝不差地契合了毕业生的心情。从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正是摆脱彷徨,挥发激情的康庄大道。

有网友说:第一次看《毕业生》我上大一。看的是爱情。看本驾驶车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去追寻他那的爱情。看本的执著最终让他在教堂抢走了自己的新娘。成就了那永恒的经典。

第二次看《毕业生》我上大二。看的是表演。那时正是我崇拜达斯汀·霍夫曼的时候,看了他的几部电影之后,再回过头来重看《毕业生》,对他的演技由衷地赞叹。

第三次看《毕业生》我上大四。看的是心情。“毕业生”这三个字对我来说,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了,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这部电影叫《毕业生》,终于明白了那个暂时离开生活正轨的本为什么是一个“毕业生”,终于明白了本的心情,“毕业生”的心情。

NO.6 当幸福来敲门

你刚刚拿到大学文凭,雄心勃勃,希望在事业上大展身手,可是找工作的过程渐渐泯灭了你的雄心,四处碰壁后该怎么办?这时候,看这部片子,总能自我安慰一下:再怎么样,我也比主角幸运!至少我在创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梦”: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幸福,会来敲门。很多人往往会关注对于梦想的树立,而往往忽略过程的艰辛。特别是,当面对一个看似无望的现实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坚持,而多少人会放弃呢?生活总是在不断地修正,并且提醒我们,顺应大潮的人总是较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可是,确实是有些人,愿意逆流而上。我相信,这是导演对于逆行者的一点鼓励。NO.5 律政俏佳人 ,更象是一部告诉年轻女性们该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影片。The law is reason,Free from passion。自由与权利,是创业者们最基本的诉求,女性创业者同样需要以此自励。

自信,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思想。

只要有自信,即便是一个平时只喜欢联谊、时装、健身和美容的女孩子,也可以变成了穿着正统制服,带黑框眼镜的干练律师。自信,是她赢得友情、爱情、名誉、一切一切的万型钥匙。这对每个女孩子都非常的重要。

NO.4 《喜剧之王》

所有周星驰的影片中,最喜欢的一部。小人物的辛酸历程,周星驰自己的真实的写照。“如果人活着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事实上,看周星星的电影越多,看喜剧越多,看香港电影越多,就越来越认识到喜剧之王里的人生蕴涵着怎样可贵的精神。很多时候,感动观众不用太多本事,因为导演拍出来的就是他自己,比如姜文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如北野武和坏孩子的天空,比如侯孝贤和童年往事,比如金基德和春夏秋冬又一春。这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周星星的喜剧之王之所以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所以几乎达到了喜剧电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拍出了他自己。想当初,我看尹天仇这个死跑龙套的怎么死都死不了,在娟姐后面翻来滚去浪费菲林,还不明白这到底是出自怎样的故事。直到前年星星空降人大,在八百人说起他的不堪往事,我才恍然大悟。当年拍射雕,他演一个被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一爪抓死的小龙套时,就跟导演说,可不可以挡一下再死,导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于是,“我就不停的开开心心的提建议,再开开心心的被拒绝”。

我们都要记住,要想别人爱你,你先得把自己爱好。NO.3《心灵捕手》

一部好电影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你。桑恩教授与威尔从最初的略显敌对到慢慢了解,直至帮助他找寻到了自己人生目标。正如一杯浓郁的黑咖啡,细细品尝,方能享受到其中浓香!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Will Hunting(马特戴蒙饰)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will是一个古典意义上的真正天才,他的数学天赋足以改变世界,可惜,和很多未 经雕琢的天才一样,他有着很多的问题,打架滋事,叛逆不羁,甚至为此几乎入狱,为了帮助will回到正途,不再浪费他那非凡的天赋,经过教授和他的心理学 家朋友sean(Robin Williams饰)的不懈努力,will终于克服了童年的阴影,突破了影响他多年的心理障碍.......NO.2 《穿普拉达的女王》

安德丽娅刚刚离开校园便找到了一份万千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时尚杂志主编助理。虽能近距离接触名流和时尚,但被老板压迫的滋味同样让其饱受折磨。或许,只有创业才是离梦想最近的状态?……

《时尚女魔头》并不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作者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置或多或少让人觉得幼稚和不真实。不过它所反映的确实是现代生活的常态,相信每一个曾经在梦想和现实中徘徊过的人对安迪在牺牲与追求之间的犹豫都感同身受,也经历过在心灵的挣扎中因为一个逗号的转折在一念之间做出抉择的过程,就此舍弃最初的梦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梦想被一丝丝抽离、若有若无失落的时候,也许成就了其他?但是最终这些所获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我们值不值得为这样一个逗号心甘情愿让曾经心心念念的梦想死去?

如今这个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个年龄你还在谈梦想谈追求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义为风华正茂、穷狂极傲的阶段,现在却身不由己、理所当然地必须做出一脸沧桑、满目风云的姿态。不谈幸福,你觉得那是少男少女们要斟酌的形容词;不说梦想,如今这样的词眼较之于一个逗号来说显得过于臃肿和矫情。你甚至还会满含自嘲地反省,曾经未泯人世沧桑,年少轻狂地追求风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受到了小小一个逗号的强大?它不是哲学,却是不存在的存在;至于梦想,你怕它无力负载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NO.1《美丽心灵》

一个80岁时凭自己20岁的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生活的强者,一辈子都在和自己严重的幻想症做斗争。创业比获得诺贝尔奖要容易的多——所以,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最重要。

他是个木讷的老人,拒绝回答与学术无关的提问,拒绝追星族送上的鲜花,甚至不会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说上几句客套的话。作为这届诺贝尔北京论坛里最不像明星的经济学家,他却享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著名的“纳什均衡”提出者、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

第二篇:冯仑、马云、牛根生语录

《冯仑如是说》管理者容易犯错误的一个地方,在于弄不清楚管理是管自己还是管别人。实际上可以称为伟大的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把大道理留给自己,把小道理给留别人。而普通人都是把大道理留给别人,把小道理留给自己。“学先进”是为了自己能成为先进;“傍大款”是为了结交好企业、自己能成为大款;“走正道”是为了避免走弯路,铸造永续经营的坚实基础。

聪明人总是站在高处以便看得更远,聪明企业的做法是站在未来看现在,万通也要成为这样的企业。决策的数量越少,决策的质量就会越高。

必须要清楚,领袖不创造财富.而是制度在创造财富。公司要在制度完善和成败上下工夫,而不是在个人能力上下工夫。当一个企业创业过程结束后,领袖或企业家的作用就不应继续停留在冒险犯难、硬打硬拼上,而应把百分之九十的精力用在制定公司战略和不断完善推进战略实施的制度上。

人无废人,器无废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人人都是人才。

一个公司最关键的是三样东西:第一是商业模式;第二是机制也就是组织系统;第三就是人才。

什么是好公司,非常简单就看三条:第一。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公司是做什么的,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得懂。第二,看最终的产品走货走得好不好。第三,看老板业余时间做什么,公司老板业余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说明他爱家庭,和员工在一起说明他爱公司。

对于万通来讲,最主要的核心价值观有两个:一是学好,守正出奇;二是学习。一个企业,嘴上挂着“学习”、“学好”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嘴上说,内心真正相信,还一直坚持做。

万通做公司按照专业运动员的要求:第一,按公开标准。比如财务公开:第二,跑的动作要科学——科学的战略、科学的管理;第三,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完善、激发自己;第四,常练不停,即追求持续增长。

做公司要尽量培养“生人文化”,而不是“熟人文化”。中国企业不能令行禁止,就是因为大家都是熟人,制度没法执行。.西方在这一点上就比较好,都(能)按照制度办事。

万通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不是已赚到手的利润,而是“毋忘在莒”的座右铭。“毋忘在莒”,就是说人在很困难的时候,创业者、所有有理想的人一定要坚持走正道,同时要刻苦忍耐。

赚钱有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劳而无获;中间境界是劳有所获;最高境界是不劳而获。我们追求的是中间境界。

《马云如是说》是国内迄今第一部全面解读和诠释阿里巴巴CEO马云经营理念与管理思想的作品,完整展示马云的战略思维与行动轨迹。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很多时候发现我们缺的不是钙,而是爱!!

做生意不能凭关系,做生意不能凭小聪明,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你明白客户需要什么,实实在在创造价值,坚持下去。这个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关系。

在我看来有三种人,生意人:创造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家应该为社会创造环境。

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诚信不是一种销售,不是一种高深空洞的理念,是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点点滴滴的细节诚信不能拿来销售,不能拿来做概念。

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

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那些私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公司是每半年一次评估,评下来,虽然你的工作很努力,也很出色,但你就是最后一个,非常对不起,你就得离开。

每个人都应学会认真做事,大度做人。

不光要承认错误,还要勇于承担责任。

有结果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结果的人一定会失败。

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服务是全世界最贵的产品,所以最佳的服务就是不要服务,最好的服务就是不需要服务

孙正义跟我有同一个观点,一个方案是一流的Idea加三流的实施,另外一个方案,一流的实施,三流的Idea,哪个好?我们俩同时选择一流的实施,三流的Idea。

愚蠢的人用嘴说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

《马云如是说2》——《马云如是说》姊妹篇,中国创业教父的商道真经,《马云如是说》、《牛根生如是说》等系列财经畅销书出版后,CCTV、新浪网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连载,并且获得“2008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奖。国内迄今第一部全面解读和诠释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的危机意识与过冬策略的作品,完整展示了马云的创业精神与管理思维。

二十多年来,在曾被外资力量把持的零售、通信制造、网络等行业里,成长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家,他们带领中国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非凡的成功之路,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企业家的强大力量和独特智慧。本系列图书忠实记录并深入剖析了这些教父级的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翔实过程,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关于中国企业家智慧的饕餮盛宴,我们衷心地希望他们的胆识、眼光和境界,能成为后来者的榜样;他们所经历的困境、遭遇过的坎坷、付出的代价,能成为后来者的借鉴经验。如能实现这一宗旨和目的,那便是我们这支创作团队和编辑们最大的欣慰了。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冬天有多长,有多寒冷!嗅不到冬天味道的CEO,就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学会比别人提前适应这个(金融危机的)环境,这个灾难一定会在两三年内打击每一个人,谁先适应谁就有机会。

该保留现金的保留现金,该关掉一些部门的关掉一些部门,该合并的合并,但是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心,永远不要放弃当第一的梦想。

2002年,我的口号是成为最后一个倒下的人,即使跪着,我也要最后倒下。而且,我坚信一点,我困难,对手比我更困难;我难过,对手比我更难过,谁能熬得住谁就赢。

创业的时候,我的同事可能流过泪,但我没有,因为流泪是没有用的。创业者没有退路,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

战略不等于结果,战略制定了以后,离结果还很遥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是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件不平凡的事情。我们永远不挖人,也永远不留人。做企业首先要有伟大的梦想。

如果一个企业家被资本控制就没有希望了,因为资本是为你服务的,而不是你为资本服务。

只有原创的、独创的商业模式,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模仿者永远只能是二流高手。

一个人要想创业成功,首先要想好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够干什么,然后才能摆脱各种诱惑。

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但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对一个创业者而言,赚钱仅仅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而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什么是团队?团队就是不要让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失败。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如把钱花在培养员工身上。

我有一个梦想,即10年、20年以后,中国500强企业当中的很多CEO都来自于阿里巴巴。我们不仅仅要让自己不倒下,我们还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客户——全世界相信并依赖阿里巴巴服务的数千万的中小企业,让它们不倒下!

第三篇:地产江湖再无大佬 ,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过去,王石,冯仑,任志强

王石说,我没有退,我要创立万科的国际品牌;任志强说,我没退,我还是地产公司董事长;冯仑说,我没退,未来我要做垂直城市,要到台湾开发房产,但所有的观众都说,你看,地产大佬们开始纷纷谢幕了。

王石说,我没有退,我要创立万科的国际品牌;任志强说,我没退,我还是地产公司董事长;冯仑说,我没退,未来我要做垂直城市,要到台湾开发房产,但所有的观众都说,你看,地产大佬们开始纷纷谢幕了。

江湖的人还在江湖,可是江湖外的人却认为他们已经渐行渐远,认为这一代地产大佬终会成为过去时,第二代管理者做掌门人的时代将会到来。也许是因为这个春天,人们期待新生事物,希望看到变化。

不过,不管如何,这些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或者接近退休年龄的大佬们,他们事实是在放手,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正在试图给第二代掌门人空间,给予他们思想和行动的自由。

江湖再无大佬。这不过是一个掌门人换代的序曲。

江湖大佬

“我们已经回来,世界从此不同。”1924年,28岁的归国留学博士胡适意气风发,在北京演讲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荷马史诗。2011年,地产江湖的大佬们则共同用背影给所有人留下一个“我们已经离开,世界从此不同?”的问号。

2011年的春天,地产江湖的大佬王石、冯仑、任志强,几乎是同一时间,各自用“游学”、“退休”、“卸任”等行动发出一种离开的暗示,让地产的江湖变得多了一层传说。真退?还是假退?地产江湖将会发生如何的变数?一切都在猜测中。

王石、冯仑、任志强以各自的个性特色为曾经的楼市江湖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楼市

历史机会诞生的个人英雄们

每个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英雄主义时期。当中国50、60年代生人开始大展拳脚的那个时期,不仅是一个国家重新起步时期,更是许多人的造梦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房地产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政府土地买卖的模式和发展思路,为他们上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世联地产集团董事长陈劲松就表示,土地的拍卖制度,是万科这些企业走向全国的坚强后盾,万科这样不靠政府背景的企业,如果没有土地的市场化,万科今天的道路会是另外一幅光景。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面,王石、冯仑、任志强虽然所经历的道路不同,但是却从不同的路上走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成为了地产江湖的真正大佬。王石成为大佬绝对不是因为万科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住宅公司,而是王石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色彩,建立万科的阳光制度,并且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懂得放手,管理好了一个企业还能有大把时间去顾及自己的爱好,所以他不仅成为万科人的精神偶像,也成为整个地产行业的标杆和领袖人物。

学习万科好榜样的冯仑,是被公认的思想家,其对地产的深度剖析在其出版的《野蛮生长》里可见一斑。而任志强则不仅能言善辩,更是多年前就以敢言著称。因为直言敢言,得罪不少人,被人骂被扔鞋都让这位大佬更加个性鲜明,但是真正让任志强稳固江湖地位的却是近年来的微博,几百万的粉丝数量证明了大众对这位刺头一样的大佬的又爱又恨。

上海成全企划机构董事长全忠说:“某种意义上说,王、任、冯所代表的这一代企业家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启动者、奠基人,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繁荣的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这代人用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故事,擘画和书写了中国地产企业的发展轨迹,激励和影响了整个地产行业的从业者。”

大佬离开的是背影并非话语权

王石、冯仑、任志强在相继暗示有“隐退”之意后,又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王石3月31日亮相万科的股东大会,任志强开发布会说自己还在地产江湖,他同时还开冯仑玩笑说,冯仑只是换了一张床睡觉,和以前没什么不一样。

南都记者采访了数位熟悉大佬们的业内人士,他们也大都认为,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离开,只是换一种方式生活,给自己提出更多挑战。北京房龙网创始人CEO肖勇就认为,这些人都只是半退,公司依然在他们的掌控之下,只是他们不恋权,可以放弃前沿的机会。如王石已经承认自己去游学,更多是为万科树立国际品牌寻找途径,而冯仑则有投资美国的物业,而且计划到台湾搞房地产,这都是以前万通不能做的事情,现在他可以专心去做。“我认为他们离开更多是目前位置已经少了挑战性,离开后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超越已有的辉煌。”肖勇表示。

曾经追随王石多年,并在王石留学后两次到哈佛拜访王石的全忠,最近一次见到王石就在前几天。如今人在纽约的全忠在写给南都记者的文字里面如此总结:“他们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其实没有。他们真的要离开了吗?也不见得。”

他表示,以王石为例,其游学的真正目的,并非为自己淡出万科做铺垫。当万科在2010年的销售规模已经超过曾经是世界500强的三家美国地产企业之后,王石思考的问题已经是:中国能否出现世界级的地产企业。而中国企业能否成为世界企业品牌,并不只是产品是否卖到国外,关键在于企业的价值观和伦理是否符合普世价值,这些正是王石在美国游学要找寻的答案。而冯仑之所以在美国的世贸自由塔打造“中国中心”,在台湾开发住宅项目,正是希望积累与国际资源和市场规则无缝接轨的操作体系。至于任志强,一旦告别国企的体制,也有很大的可能焕发其新的能量,继续扮演地产行业的评论家和宏观政策的批评家。“所谓退隐之说,更大程度上是改变原来的角色扮演和工作方式。有一种胜利叫撤退,不仅仅是一句台词,更是一种人生策略。王、任、冯的时代远未结束,他们的价值和意义还将至少有十年的时间。”全忠表示。

更多接近上述这些大佬的人也都认为,王石、冯仑、任志强的时代远未结束。“万科还是王石的万科,万科千亿之后,出现了不少问题,王石只是放手去思考万科的发展方向了。”闻锐传媒总经理李宗苗表示。

第二代接班人掌权时间终会来

江湖一直坚持说这些大佬们是在隐退,是因为这些人认为这个英雄主义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新的时代必将到来。而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地产管理者的角色,则出现了不少争议,大多数人都认为,第二代接班人接替地产江湖的时代总会到来!但,地产企业掌门人是否需要理想主义色彩,需要不需要精神偶像?这个观点是最无法统一的。

地产资深人士邓坚认为,以前企业正处于人才积累、体制发展和运营模式调整的阶段,的确需要一些精神领袖,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已经发展成熟,企业的本质是团队,如果个人凌驾于企业之上,对于企业百年发展其实不利,西方的洛克菲勒、日本的丰田这些企业,都只是早期有领军人物,第二代第三代就是靠管理制度了。所以他认为,目前这些人现在离开,也是给第二代管理者更多机会,对企业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我们相信江山代有人材,虽然两代人之间无论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阅历、行事风格上都会不一样。第一代都有“文革”遗风、很强烈政治情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新一代的管理者也有不同出身,技术专业背景比较浓厚,擅长资本、营销,各有特色。”肖勇认为,终有一天,中国地产行业也会出现百年企业家。他还认为目前很多如王石这样的企业,一老一少的管理模式最科学,一个公司,如果有双核很容易出问题,但是老少配,第二代人更容易继承第一代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全忠说:“不可否认的是,打天下的创业家的传奇性、权威性、创新性、个人魅力是第二代领导人轻易难以复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地产行业虽然很难像IT行业一样涌现出马化腾、李彦宏式的青年创业家,但在郁亮、许立等第二代地产企业家身上,则有着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加务实的执行力和更加职业化的管理风格,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到来。”

第二代管理者时代的到来看来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历史趋势无法扭转,但,在对未来企业是否要成为精神偶像和是否要具备理想主义情结这点上,观点则颇不一样。邓坚认为,第二代掌门人更多是靠资本运作和管理机制,这是西方企业百年常青的基石,不需要理想主义色彩。肖勇也认为一个企业体制健全了就不会出现问题。李宗苗则表示,苹果也是西方企业,但是没有乔布斯,苹果就不是苹果,同理,如果万科没有王石,那肯定不是以前的万科,此前徐洪舸、肖楠的离开,应该就和这些早期万科人心里浓厚的理想主义情结在万科已经无法实现有关,千亿之后的万科,简单复制、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丢掉了很多万科早期的专业和原创精神。“企业家理想主义不可泯灭,技术性的企业家永远都只能是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要素而已。一个很有魅力的企业家,让公众记住的品牌,他身上光有专业主义没个理想主义没办法成为公众喜欢的品牌。”李宗苗表示。

“王、冯、任之后,再出现他们一样在地产界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明星企业家和地产英雄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时代背景、机遇、历练、能力、个性,缺一不可。”全忠的结论有点伤感,但也就是地产江湖必须面对的事实。未来地产真的是没有英雄的时代?但不管怎样,如今的确是已到了时候说:“再见王石!再见任志强!再见冯仑!”

采写:南都记者李孟姣

楼市江湖大佬

历史创造了英雄,又在适当的时候,让这些英雄谢幕,留下一些伤感的背影。王石、任志强、冯仑三人的“暂离”,令人感叹时代的变迁。此次,我们摘录了他们人生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一面,可以看到这些人之所以成为精神领袖的缘由。

王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王石·本纪

王石,安徽人。1980年初到深圳,初以贩卖玉米为营生,后成立万科,亲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带领万科上市,涉足房地产,发轫于深圳,集大成于全国,终登顶世界之巅。

然王石造世界最大公司之余,勿忘热爱生活,攀登、航海、跳伞,以最大年纪攀登珠穆朗玛峰,引人艳羡;且其作风正派,言辞无忌,引多次**仍淡定。今年年初,王石毅然远赴哈佛游学。

> >他的江湖

如今大家说起王石的发家史,都会纠结于他当玉米贩子之时。那确实也是王石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并非全部。

坚持做减法,令万科走向全国

上世纪80年代,深圳还是一个造梦的城市,太多机会摆在敢于冒险的人面前。王石和很多人一样,更好地嗅到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改革开放和深圳作为试验田的机会。1984年他创办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如今看来,就像一个杂货铺。不过在这个贩卖过程中,王石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他坚持自己的梦想,在很多人选择和权贵勾结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不是捷径的道路。

1988年,万科有了现在的名字,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很多人认为,万科当时决定拍地,原因难以解释,也许是王石天生的嗅觉使然。1988年,万科在拍卖场上拿到第一块自己的土地,当时负责拍卖的官员望着王石,劈头就问:“怎么出这么高的价,简直就是瞎胡闹!”这是1988年,“瞎胡闹”的王石在地产上就这样一路走了下来。

从1988年开始涉足地产至今,万科在几次大的抉择上,是和王石完全无法分开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万科发展地产同时并没有放弃别的行业。万科当时业务遍及13个行业,从商场到电子到纯净水都有在卖。靠多元化起家的王石,想到的也都是多元化的好处。直到有次在香港发行B股,有基金经理尖锐地指出万科没有主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王石从此专注万科的“减法”,专注发展深圳。一直到2001年,万科完成最后一道“减法”之后,才开始重新走向全国之路。

完成布局,将万科推到世界之巅

2001年之后的10年,是万科在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万科成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2007年底,王石的一个抉择对万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当时,万科的高管还沉浸在到处拿地王的狂热之中,王石却回来给大家泼了一瓢冷水,他以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和经验,指出房价太高,房地产市场要出大问题,万科应该主动降价。2008年,万科硬生生地在高房价的轨道上踩下刹车,部分城市多盘同时降价。之后的事实却证明,王石再一次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之后,万科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在2011年销售一举破千亿。

但是王石自己,却很懂得放手,1999年之前,王石一直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1999年2月,王石辞去总经理职务,只任万科公司董事长,并且在这期间,他频繁出去爬山,2003年成为珠穆朗玛峰年纪最大的攀爬者,前几次,王石每次出去,万科股票都会波动,后面市场则已经慢慢接受王石的做法。到了2011年,60岁的王石再次让人惊讶,确定赴美游学,他离开的时间,万科大小事由交郁亮处理。

回顾王石在万科的职业生涯,虽然多有言论引起的争论,但是真正的危机只有2008年“捐款门”事件,那一年,汶川地震,万科第一时间捐款了,网友质疑200万太少,王石回答太快,说了句“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万科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这句话让万科集团后来付出了一亿元捐款的代价。这之后,王石沉默了一段时间,但很快恢复形象。如今的王石,无论走多远,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领袖。

> >同行评价

“就算王石离开,万科也不会改变”

“王石是万科的精神领袖,为什么万科的人比较理想化,主要是因为王石本身具备理想主义色彩。”一位在万科多年的万科员工如此评价万科和王石的关系。他认为,王石已经按照西方的商业伦理来运作一个企业,并要求万科做简单不做复杂,做阳光不做权谋,这都已经成为万科已经形成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一直存在,并已成为企业的根本。“就算王石未来离开,万科也不会改变。”他说。

然而对于王石为什么要去哈佛游学,更多的解释则表示王石不算已经退隐,而是半退。曾在万科呆过的闻锐传媒总经理李宗苗认为,王石虽然目前在哈佛游学,但是万科依然还是王石的万科,王石清楚知道,千亿之后的万科,必须调整自己的节奏,如果继续高歌猛进,很可能会出问题。这和登山一样,王石曾经给山友传授登山的经验,就是保持节奏,匀速前进。这种他多年登山的感悟,放到企业里面也是一样的。“我想王石去游学一方面可能是给郁亮更多机会,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未来万科的发展方向。”李宗苗称。

房龙网创始人CEO表示,王石前不久自己也说过,是希望在游学里面找到万科打造国际品牌的途径,这其实是个挑战。

> >退隐猜想

登山家?王石最可能会成为慈善家

王石一生爱好无数,如果真的有退下来,退休生活可能会更加丰富,如登山家,航海家,跳伞家,作家。还有可能是专注慈善事业,如万科在王石带领下,一直有捐赠西藏一个盲童学校,王石多次亲自前往给予帮助。而王石参与的阿拉善慈善活动也一直未有停止。这些都可能成为王石想做的事情。

采写:南都记者李孟姣

冯仑:

思想自成体系,无愧“地产教父”

冯仑·本纪

冯仑,陕西西安人,先从政,后经商,海南渔村发迹,北走京城扬名。20载商海波谲云涌,他独悠然泛舟,成就别样万通,并获“地产教父”之誉。冯式思想自成体系,流传街巷之言论诸如“反周期生存”、“蜜月很短,日子很长”、“不要„隔壁进洞房,自己就高潮‟”、“公司死了,管理还活着”、“伟大是熬出来的”,不胜枚举,个个应时而生、启迪同行,读之琅琅上口、亦庄亦谐,如此江湖人称“段子派掌门人”。

> >他的江湖

上世纪的90年代,吃腻了思想盛宴的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一批批思想者下海变成了实业家,冯仑就是其中之一。他和潘石屹、易小迪等“万通六君子”在海南的农地里掘出第一桶金后,纷纷北上各奔前途。而今无论回顾冯仑的言论,还是冯仑的万通,都体现出善于总结思考的深沉气质。

环游台湾,悟出“反周期策略”

2004年前后,当同行们都忙着买地储备资源时,万通开始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提出“由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型”。所谓香港模式,就是负责房地产开发的全部流程,这是如今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定位;而所谓美国模式,则是把所有环节交给专业公司去做,自己负责整合资源成为房屋供应商和服务商。

为了支撑“美国模式”,冯仑先后干了几件未雨绸缪之事,比如邀请具有国企背景的天津泰达公司入股,进军美国曼哈顿作为美国模式的海外落点和实验场,像高科技公司那样投入产品研发,发布绿色生态住宅新产品等。

其中,冯仑还关注了“市场化程度和做事空间大”的台湾,有意加大在台湾的资源配置。为此,在他50岁生日之际,他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就是在台湾环岛骑自行车,“阅读”台湾。

几天骑下来,冯仑最大的感悟是,最快的速度既不是冲刺跑,也不是不跑,而是匀速不停地跑。而在商业行为中,通过“反周期策略”才能达到匀速而不停地跑,就是财务稳健,同时财务增长。给予业界莫大启发的“反周期策略”由此而来,市场低迷时拿地,市场活跃时销售,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冯仑依然理智,他提醒:“并非一定要提前洞悉透彻商业周期的趋势,事实证明,趋势往往是不可研判的。反周期的核心在于自身保持财务稳健前提下的增长。”

高调推书,以“蜜月论”稳定江湖

当然,2007年,冯仑也同时在高调推销自己的新书《野蛮生长》,光从书名就听起来不那么从容。不过,它主要是对早期发家、成长史的总结提炼,而正因为经历这些之后,冯仑才尤其敬畏遵从规律和注意防范风险。一年以后,同样是在发布《野蛮生长》的住交会上,冯仑呼吁“让房地产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山寨地产。”他提出“房地产又进入到一个周期的变化,也就是说蜜月和日子交替地过。”当时,在调控政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夹击下,楼市刚由盛夏急转入寒冬,很多开发商适应不了从“开盘即售罄”到“降价也卖不动”的逆转。冯仑的“蜜月日子论”,给行业打了一针镇定剂。“当房地产行业进入平常的日子后,就需要改变自己发展的姿态来迎接下一个蜜月的到来。”

而今,住宅市场再度深陷调控泥沼,冯仑又来了个大转身,一是转身幕后,主动退出董事长之位;二是万通转型,将万通实业更名为“万通控股”,定位为投资控股集团,走“PE+R EIT S”(私募+公募基金)的发展模式,并着手推动主营工业地产的万通公社单独分拆上市,发动工业地产这一新引擎。“转型是万通对整个房地产周期所做的大博弈”,冯仑于4月9日最新发表了“中国房企正向上中下游分化”的言论,认为未来房企出路在于“往下游做变成建筑业,在中游做好营运,往上游走把不动产和投资级物业整合为金融产品”。

> >同行评价

卸任太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冯仑的退任并不突然,而是他管理理念的正常体现。”北京高策地产总经理车轮说,他认为一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冯仑,曾提出“公司死了,管理还在”的冯仑,不想让万通是一辆只有他能赶着走的马车,而要变成一辆靠核心价值观、制度和规章驱动的汽车,他的主动退位可称是“华盛顿式的退出”。

其实,早前已可见冯仑有序退出的影子。比如2009年8月24日,冯仑写道,“近来,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似有某种变化,虽然继续忙着,但绝大多数是为了探求一些不确定的事……我有更多时间看地球的犄角旮旯,有更多思考要与上帝和真主探讨。总之,我越来越飘出万通。这倒好,给我一个回过头打量万通的机会。”

“当然,这还有另外的原因,冯仑在公告退出董事长职位之前宣布了万通实业改名万通控股,以及将工业地产单独分拆上市的计划,这说明冯仑此举为退居幕后,集中精力去做上市、融资以及发展工业地产这一新的增长点。”中国指数研究院华南区总经理刘海波说。

> >退隐猜想

住海南,做一知名文化人?

冯仑是“退居幕后”,而非“退隐江湖”,那么接下来他很可能就是主力推动万通控股上市。凭借他“地产思想家”的称号,继续讲学、写书也很有可能。当然,他已不止一次公开畅想退休生活,要到海南买一套房子,做一个知名文化人。他还调侃:“一定要知名,知名就可以犯错误,知名就可以叫风流而不下流,说错话也可以叫有个性有傲骨。”

采写:南都记者左娟

任志强:

不断“放炮”,仍有百万粉丝跟随

任志强·本纪

任志强,山东莱州人士。少时从戎,长达十二载;而立之年从商,其后未改。其秉性偏执,不善婉转,有言即欲吐之而后快。于楼市波澜起伏之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屡放危言,震惊四座。坊间民众不悦,同道聚众攻讦,遂成众矢之的。然其于浪尖之上仍安之若素,凭敢言、善辩著称楼市江湖。世易时移,竟获坊间百万信众。及至花甲之年,受命退隐,拥护者有之,驳斥者有之,争议未止。

> >他的江湖

回顾过去十几年楼市的雷人雷语,你会发现,最雷的言论十之八九都出自任志强。且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他是地产商人,也是网络红人,时常处在舆论漩涡中心。他有问必答,锋芒毕露,敢于将舆论挑战进行到底。而他之所以备受关注,皆源于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在社会主流对面,发出强大的声音。

任志强被认为是行业内的观点大佬,人称“任大炮”。回看以往不难发现,他的新闻和社会影响力,永远与雷语相伴。

在2005年,全国楼市迅猛发展、楼价大幅上涨的第一年,任志强已频频曝雷语。在当年的一论坛上,任志强的“表白”语惊四座:“不可能让百姓都买房,在供应量很少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满足富人!”其发言之后断然离场,其“对头”易宪容甚至来不及反击。同年,在天津一论坛上,任志强又挺身为炒房者辩护,发出“买卖有理,炒房无罪,禁止炒房就是违宪行为!”的言论。

2006年,房价又涨了一轮。在上海一房地产论坛上,任志强说:“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很正常,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房地产开发商只替富人建房。”此言一出,自然是板砖无数。先是媒体的口诛笔伐,后是网友的跟帖叫骂,潘石屹对他的抨击,更把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潮。

但站到舆论对立面的任志强,丝毫不悔改。房价涨了两轮,业内流传“泡沫论”时,任大炮抛出“房价永远上涨论”。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激起众怒,称“买不起房是耻辱,是因为没有努力工作,应该回农村”。话说到这份上,想不挨板砖都难,一时之间激起坊间民愤,网络上兴起骂战。

话说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任志强。《蜗居》上映,引发了社会上对年轻人买房的热议。而任志强的观点是,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得罪一部分人不打紧,怕就怕得罪多数人。话音未落多久,身为政协委员的任志强又再发话端:“房价是控制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门槛。”言下之意,买不起房的就应当被城市淘汰。在房价猛涨,老百姓对房地产行业诟病之时,任志强说“房地产品牌就应该有暴利”。

雷语数之不尽,句句耸人听闻。但在任志强的微博上,他已拥有超过400万名“粉丝”。的确,试想一下,没有任大炮的地产江湖,会有多寂寞?

> >同行评价

退休之后“任大炮”的“炮声”会更响

“对于任志强的退休,北京开发商反应很平静。因为就行业而言,近年来华远的影响力已经很小,公司在北京已很久没有拿过地。当然这对华远本身的影响会比较大,因为任志强于华远而言可谓是创始人的位置,也是华远的一面旗帜。”新华社一资深房地产记者如是说。他认为,任志强的退休之所以能造成全国影响,是因为其舆论影响力太大,并非其企业运营带来的关注度。

《中国经济周刊》一位对任志强进行过访问的记者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任志强素来以观点著称,性格率直、单刀直入,他对经济及房地产行业都相当了解,其每每发出雷人观点的背后,都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他的观点很现实,很多时候让老百姓无法接受,但观点背后都会有一系列论据支撑,其实圈内对行业、经济了解的人对他的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作为观点大佬存在的任志强,他的退休对行业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人称“任大炮”的任志强,退休之后会不会继续放炮?“当然会了,而且炮声一定会更响!”前述新华社记者毫不犹豫地说。深圳知名地产评论人士青忠贵也表示,退休之后,任志强的炮火肯定会更猛,更加“放得开”。

“华远若放在十年前,会是很厉害的企业,但现在企业影响力已经十分小了。任志强是话题人物,他的出名不是因为华远。而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不会因为他从华远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而不再关注,退下来之后的任志强还是地产界的热门人物。”青忠贵说。

> >退隐猜想

真的会去做幼儿园园长?

任志强退休之后会干啥?现在已经流行了N个版本,而且皆有出处。一是继续做地产公司老总,继续在房地产行业发展;二是担任客座教授。在正式退休之前,任志强已高调进行微博秀,宣布已受邀被聘请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二是做幼儿园园长,这个据说是“地产大炮”任志强完全退休之后的的计划。

采写:南都记者黄露

归隐大佬

施永青1月正式“退出”中原地产

施永青,中原集团创始人。他驰骋香港和内地的地产界30多年,被称为地产界的“教父”级人物。他和他创办的中原集团,在内地、香港、澳门早已家喻户晓。

施永青出生于上海,4岁定居香港,19岁后从事教育工作8年。1978年,施永青和同伴开始在香港涉足房地产代理业务,开创中原地产代理公司。1992年,中原挺进内地市场;2001年,中原地产成功收购香港第三大地产代理公司利嘉阁。

到2011年,中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代理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超过83亿港元。在中国内地,中原地产进驻30多个城市。30多年时间,中原地产由“一张台、两个人”的地铺,发展成为统领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三地1000多间分行、3万多名员工的大型地产集团。

2008年,中原地产创立30周年,施永青年满60岁,正式宣布退休,仅出任中原集团非执行主席。在此之前,中原集团委任黎明楷为集团副主席,这被视为施永青引退的前奏曲。

宣布退休之后的施永青,也宣布要将全部身家捐出来,建立慈善基金。他将个人手上持有的中原地产、中原(中国)等3间公司的价值45亿港元股份,全数注入施永青慈善基金,用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尤其关注中国内地农村教育、医疗事业。

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已决意退隐的施永青再度“出山”,退休计划被迫延后。2010年11月,中原召开集团会议,施永青正式宣布退休。2011年1月,施永青正式卸任中原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被誉为“打工皇帝”的黎明楷正式接棒。用施永青的话来说,“及早退休是希望中原的生命可以超过个人的生命”。

微言堂

@全忠:跟王石董事长畅谈两个小时,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到企业伦理和价值观,再到万科未来十年的目标,琳琅满目,如入宝山。送老板到地铁站时,老板说,过普通人的生活挺好。

@徐少春:以退为进,人生又迈入另一个台阶!向王石、冯仑致敬和学习!

@陈劲松:人到60仍坚持修炼者,商业领袖仍不断填充者,功成名就仍努力思考挑战自我者,几稀矣!

@ liudeke:王石游学,万科正处于微妙的诸侯割据时代,今年计划破百亿的地方公司至少10家,大佬们和后生们都在堆筹码,为各自的派系夺取话语权,所以绿城是一个人在干活,万科是一群人在干活…。

@张学冬:任志强在山釜餐厅澄清退休传闻。目前组织部通知办理华运集团董事长退休手续,等本月底西城区国资委办理完手续才算从集团退休。华远集团有多种产业,房地产是其中一部分,华远地产董事长仍为老任,这个职务是由董事会和股东选举的。老任自信地说在华运地产还没有人能和他竞争过这个职业。

@李宗苗:学习中国地产四大天王@王石@冯仑@潘石屹@任志强,做最牛X的乐隐士。

@尹香武-半求:任是企业家中的评论家,潘是企业家中的老好家,冯是企业家中的哲理家,王石是企业家中的政治家。

楼市江湖大佬

“如今的地产界已经不再有盛产„英雄‟的大环境了。”对于王石、任志强、冯仑等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中起家的、中国第一代地产大鳄中的三位领军人物不约而同地集体退居二线,人们开始纷纷热议地产江湖是否再无英雄一说。

第一代大佬们隐退后,地产是否还有江湖?南都记者采访的多位地产人士都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人就有江湖。那江湖是不是会再出现第二代新的大佬人物叱诧风云?那就不一定了,因为在后地产江湖时代,市场的成熟、政策的收紧、资讯的多元,以及置业者们的日渐理性等,都决定了地产行业已经从最初的粗放发展转型到如今的市场规范化细分阶段,时代格局已经转变,历史人物自然不能再复制。

1地产江湖仍在,低调务实成大势

有业内观点就指出,就地产行业本身而言,从最初利润高昂的热门行业,到之后政府大力支持的经济支柱产业,再到如今政府重点“关注”的调控对象,可见整个大的环境已经有了180度转变。如果说,过去高调的房企代表可因为新锐言论或大胆动作吸引眼球,从而推动企业生产力,甚至促进行业进步的话,如今的过分高调则有可能是一方面成为了政府调控的典型,而另一方面又并不能让消费者们真正买账。由此,低调———顺理成章成为大势所趋,务实———似乎更能获得市场认可。

深圳知名地产营销人士弓鸣表示:“如今是各种信息相当丰富和多元化的时代,不再是一两个观点或言论就能左右置业群体了,消费者们都越来越成熟,像一些80、90后的购房者很多都相当专业,他们要的是更实在的东西,不再会被几个唯美的广告就打动,也很难会被几句话就煽动了。”那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第二代掌舵者们的心思更多是要花到如何创新产品、如何体现人性化、如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方面。这点我们看到万科已经在做了,其这些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廉租房建设,也代表了将来地产行业利润空间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

2地产金融化,新大佬须有资本掌控力

除了务实之外,业界观点均认为如今地产企业的掌舵人,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前辈们,更应该具备的还有对金融体系的把控能力。卓越地产营销总经理徐海钧就称:“我们看到的基本趋势之一就是房地产金融化,个人英雄在哪个时代其实都是有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我认为如今的领军人物起码要对金融、对资本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才行。”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看王石、任志强、冯仑似乎都是退居二线,但其实各自的原因并不相同:王石作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企业家逐渐淡出,既是适应历史的潮流更是为了给后辈更大的发展平台,他其实早从2004年起,就已经开始用不同的生活方式阐释着职业生涯的过渡。任志强年近花甲,企业需要新的接班人,属于自然而退。再看冯仑,正是印证了业内人士对新形势下地产掌舵人的新判断、新要求,他卸任万通地产的职务,却依然是万通控股的董事长,而万通控股是万通地产的第一大股东。今年3月30日,万通实业变更为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的背后其实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将来万通地产继续专注房地产开发业务,而母公司万通控股则将突出其专业地产投资公司的地位,并计划三年内实现整体上市。

用弓鸣的话说:“冯仑是要亲自运用自己的人脉全力以赴运作资本市场,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为了谋求企业上市,他并不是退居二线,反而是要去做更重要的一线的事情。”

3未来意见领袖仍辈出,或是百家争鸣

务实了、职业化了,是否行业就不需要精神领袖了?

对此骏豪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刚表示,将来市场上新锐的观点还是会常有出现的,但被关注度一定没有过去那么高,而且会很快也很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多元化的信息中。他认可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意见领袖的出现,因为这些人代表了一大群人的观点,但他并不认可将第一代领军人物称为精神领袖或者行业大佬。“我看地产现在是个战国时代,将来的观点更多的也应该是百家争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其实谈不上英雄造时势的,王石、任志强、冯仑等老一辈,更确切说应该是在房地产发展轨迹上的标志性人物,他们所站的平台高,意见多,声音大,再加上处于房地产快速发展壮大的年代,所以他们被媒体关注了,成了公众人物,但还称不上是真正带着一帮人出道的大佬。”他说。

他 的 这 一观点也得到了多位业内 人 士 的认可,有观点就直指“很多观点被放大、人物被放大了”。

归隐大佬

施永青:成为精神领袖需要时代给一个机会

中原集团创始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快退休?我其实只是想要中原的生命超过我个人的生命。这就需要让中原尽早学习没有施永青的影响下也要有旺盛的生命力,我要及早作准备,现在要安排好,让公司有可以持久运营的模式。如果我做到“死而后已”的程度,我就没有机会提点接班人如何补位,这样我也可以安心地去做我还想去做的事。

所有的机构都需要更替的,不然就将只有一代的寿命。早一点去老板化,公司就能活得长一点。现在内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外国顾问公司说,现在的内地企业创始人扮演的角色太多了,老板一旦离开影响很大,公司的基础、动力、决策都没有了。尤其是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第二代接棒人,基本上是血缘关系的第二代,必须要主动更替,尽早更替。

当然公司创始人的影子是很难抹灭的。创始人经历了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基础创建都由他搭建,他缔造了公司,创造了公司核心文化,他对企业的影响自然是根深蒂固的。后来接棒的第二代能不能成为公司精神领袖?这不仅仅要看个人,更要看时代。

比如中原的黎明楷先生,他能否成为精神领袖,这并非他个人能决定的,还要看社会环境的变迁。当公司出现变异的时候,就有机会对企业D N A造成新的改造,但不是所有的CEO都有这样的机会,黎明楷能不能扮演这个角色,不是他个人能决定的,要看时代,看大环境。

因为一般的人不能像创始人那样扮演那么多的角色,但如果第二代接棒之后遇到冰河时期,那就不同了。这时候你坐在树上吃果子就不行了,你要下来狩猎,充分用脑、用工具,令公司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异,这样你就有机会为企业创造新的DN A。

无论如何,公司创始人、精神领袖的退隐是必须的,而且最好主动更替,不要等着被动更替,这于公司而言是好事,也是迟早的事。一个公司要长远发展,必须要靠自己的生命力,单靠个人的核心影响力是很危险的。

张梧峰:别了,王石、冯仑

绿景集团副总裁

冯仑辞去万通地产公司董事长职务的消息,选择在王石业已离开深圳、到达哈佛大学游学后的日子公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代大佬逐步“隐退”的象征,牵动着房地产调控关键时点的敏感神经。王石、冯仑都是在中国出生的中国人,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中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带领着非常知名的品牌企业,在行业的初期经历过很多曲折,平素看起来企业治理得好自己的事也玩得好,颇能迷住相当大一部分的中国人,因此被公众看中,做了行业领袖,成为房地产行业系统中“教父”级人物的代表。

在我看来,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很“超脱”,在权力颠峰期能够自发“隐退”,王石1951年生人,今年正好60岁,但如果从2003年珠穆朗玛峰登顶算起,其实他早在52岁就已经开始“隐退”了,而冯仑1959年生人,今年52岁,并未到法定退休的年龄,以“学习万科好榜样”著称的他,恰恰紧随王石哈佛游学之后宣布“隐退”,这个动作虽然不大,但以他们的影响力,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然并不稀奇了。

政府卖地,开发商出钱出人,开发建设商品房,成为了以市场化为目标的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科、万通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领军型企业,万科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宅开发商,更是中国职业经理人文化建设最成功的企业,其“健康丰盛人生”的理念激励了无数个绚丽的梦想。万通虽然规模差之万科甚远,但在企业伦理建设方面与万科亦步亦趋,在“干硬活、吃软饭、戴绿帽”及“垂直城市”研究方面走在行业的前列,这些就是两个企业的概况。

同时,两位掌门人的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王石充满着丰满的人文主义色彩,激情、果敢、坚毅,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市场走向;冯仑则显示出深刻的解剖能力,谦和、慎思、睿智,一则一段都让你在内心产生共鸣。这样,伴随着中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野蛮生长》,也诞生了《道路与梦想》和《灵魂的台阶》,地产行业不仅勃勃生机而且顿时深刻、有趣起来。

但他们现在已经逐步“隐退”了。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一代大佬满怀依恋情结的朋友们,顿时就像炸开了锅。请你们看一看主要类似的评论观点:“(一)内部纷争与政治选择。(二)地产行业即将巨变。(三)地产从此无大佬。”依我看,这些担忧可以理解,但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说是庸人自扰。

为什么说第一种评论庸人自扰呢?因为依照他们在行业的贡献、对社会的理解与坚守的人生价值观,没有什么内部纷争与政治选择会逼迫他们“隐退”,这是好奇心的“简单问题复杂化”,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为什么说第二种评论庸人自扰呢?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已经越过初创期而基本成熟,市场自身的抗风险与纠错能力得到基本确立,对于一个公司的领导人(即使是行业领袖)“隐退”就会带来行业巨变的这样庞大的责任,无论是叫冯仑承担,或者是王石承担,有理性者显然都不会批准。

为什么说第三种评论庸人自扰呢?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不仅是大道理,从实践角度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越来越丰富,对大家而言,包括王石、冯仑大佬在内,很多课题都是新课题,比如商业地产、垂直城市的兴起,都是老革命碰上新问题,“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我用“冯式”语言来解读一下两位大佬的“隐退”:这事就像你下半夜睡觉听到楼上床板声、喊叫声动静很大,但你千万别冲上去劝阻,理由:1.这只是他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2.看起来动静很大,其实双方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内部和谐得很,一切不会失控!不信你去问问郁亮、问问许立去!

那些为上述三方面担忧的朋友们听着,我之所以乐观是因为,身为企业乃至行业领袖,当在位的时候,他们不仅在经营一个企业的规模,而且在塑造一个企业的尊严,武装未来接班人或团队最有力的武器不是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而且他们的思维模式乃至思考哲学,他们不仅输出了优秀的商业模式,而且输出了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伦理。不是吗?即使他们连集团董事长的职务也退了,你能找到万科、万通会轰然倒下的理由吗?

“隐退”可能多少带来一点变动怕什么。变动吧,变动一阵两阵,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还怕局部的变动吗?难道这些变动本身不是更能带给我们思考启发吗?变动过后行业不是更有生命力吗?

我们的行业在快速发展,冲刷着我们原先固有的思维模式。王石、冯仑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体现了一代大佬的魄力与胸怀,他们敢于放下了,恰恰行走在更高境界的人生之路上。

中国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大佬的离去心怀忐忑,但大佬们却正在享受人生的梦想,冯仑辞去万通地产董事长消息的公布,就是他们新的人生号角的宣言。懂得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个消息进行自省。王石、冯仑走了,但他们的价值观、企业伦理沉淀下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第四篇:郎咸平:马云或者王石这么讲话,你觉得奇怪吗?

郎咸平:马云或者王石这么讲话,你觉得奇怪吗?

我今天要谈论的题目是一个比较让我们痛心的题目,那就是四川大地震。当然,对于四川大地震的过程以及解放军的勇敢,老百姓所受的苦难,我在这里就不需要重复。虽然这个时刻已经过去有段时间了,但是我相信,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一股难以平复的创伤,包括受难的同胞,包括广大人民,所以今天不想在这个里面继续谈论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灾难,因为我们已经报道过很多了,我想趁这个机会大家对这一切进行一个反思,反思什么呢?

我念一段话给各位听。第一个,在这段期间,王石发表了一个谈话,万科捐了200万,网民批评他捐的不够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金钱不应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阿里巴巴也讲了一句话!马云他说,实际上这不是他讲过的话,这是他06年讲过的话,“中国企业家即便有能力,也不应该用来慈善,而应该用来扩大再生产。对于那一些荧光下的慈善捐款,我认为一元就够了。”各位要知道,我自己不能当愤青,我也不希望大家举起道德的利剑随意挥砍自己也是不好的,我想用大历史的角度来谈谈,请问各位,如果有一天你取得了像马云以及王石同样的位置的时候,你会不会讲相同的话?你告诉我。

今天你批评起人来你意正言辞,可是为什么他们会说这句话,我对这些话毫不同情,但究竟我是一个教授,我必须用一个公正的大历史的角度来谈论我们文化的危机,网友非常够水平,事实上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在2004年展开全国国企大讨论的时候,我发现网友的评论水平非常高,而且网友对于有的理论之透彻,基本超过我们的经济学家,所以我对于网友的意见我从来不敢忽略,哈佛社区(harvardbbs.com)有一位网友说了一句让我感到很感动的话,他对王石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他不是在谩骂,但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人反思。他说王石,不管你征服了多少座高峰,但是,你的心灵却高不过一座坟头。

这话讲得非常好,要是我的话,我写不出这么有水平的东西来。我可能说你王八蛋怎么怎么。对于马云来讲,国家在线(NationOnline.com)有一位网友写得也很好,他有一点骂人,他说,你的心灵和你的外貌一样。我发觉网友挺幽默的,而且还有一位网友做了计算,说200万是万科多少的利润呢?是2007年万分之4的利润,0.04%的利润,赚了这么多钱,把0.04%的利润拿来救灾,同时网友又算了,说王石12次登山花了3684万元,年薪是多少呢?690万元,这是网友写的,在这里我不做确定。

我很想针对这个题目和各位谈一谈这个沉重的话题。除了万科以及阿里巴巴之外,截止到5月21号为止,国际几个大公司,尤其是在中国赚了大钱的大公司也没有捐钱,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诺基亚、LV、大金、宝洁、摩托罗拉,我相信在网友的压力之下,我认为他们未来都会捐的,虽然我没有把握,因为至少截至到今天为止,美国政府捐了100万美金。似乎这些国际跨国公司并不在乎,似乎我们的企业家对于救灾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这里我不是来骂人的,我想从文化、从历史来谈论一下。

我想谈论谁呢?谈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两个企业家,一位就是比尔盖茨,一位就是巴菲特,他们两个不是简单的职业经理人的概念,他们是真正少数几个拥有上市公司的亿万富翁,尤其是比尔盖茨,一直名列全世界的首富,巴菲特也差不多的。这两个人很有意思,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非常大的落差。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分别成立了不同的基金会,叫公益基金,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叫盖兹灵达基金会,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了基金会,不但如此,他还在电视上发表谈话,他讲了一句话我很感动,那就是他这个财富是取之于社会,要还之于社会,他只是帮助大家管理这份财富而已。这个话很奇怪,我们通常认为财富是我创造的,怎么叫做我管理,我创造就是我管理,好像比尔盖茨不是这么看问题的,他说他只给他的子女每个人留100万美金,供养他们到大学毕业之后,他这个做父亲的职责就尽到了,以后他们生存有办法,巴菲特前年也把几百万美金捐进了他的基金会,他的思维和比尔盖茨是一样的,而且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小布什总统曾经有意要调低或者取消遗产税。

我想我们的企业家肯定很高兴,如果国家取消遗产税多好,我可以把我的财产给我的儿子,给我的女儿,挺好嘛,因此在我们中国人的想法里面,总认为如果小布什总统取消遗产税的话,那么最激动的就应该是比尔盖茨同志了,他钱最多,这是我们的思维,可是后续的发展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发现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联合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这么说的,他说我们不能同意总统的看法,他说取消遗产税的结果是使得美国年轻人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为了美国的长远发展,我们不能够赞同这个政策,你们是不是觉得比尔盖茨疯了。

明明对你有利的政策,而且肯定是通过美国参议院众议院合法的立法行为,你在干吗?你到底在想什么?请注意,我绝对没有夸奖比尔盖茨,我也不是责备我们的企业家,我只是想请各位大家想一想,他们都是人,都是有能力的企业家,为什么他们想法这么的不同?而且我再告诉你,这个不是对与错的问题,你千万不要认为说,比尔盖茨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不是这么简单,而是到底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

我们不要拿一把道德的利剑随意挥洒,因为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你穷人的时候,你可以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可是我今天希望在这里来给各位一个启发,首先谈一谈,我最喜欢谈历史,而且很多人也最喜欢听我谈历史,因为我的历史谈出来之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过,而且跟大家所学的历史都不太一样,所以这个历史特别好听。那么首先谈一谈这一种源自于西方的企业家精神,或者这么讲吧!源自于西方现代型的企业怎么过来的,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范畴之下有这种想法,而我们又有不同的想法呢?因此我就把各位带回到过去的历史当中。我们回到什么时刻呢?我们回到了西元第10世纪,我们发现西元第10世纪孕育了第一批企业家,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西元第10世纪的时候所成立的,当时的天主教皇在9世纪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信念。

你死后怕不怕下地狱?怕,怕怎么能够不下呢?把你的财产捐给教会,显示出对上帝的忠诚,就可以不下地狱,所以很多有钱人在死掉以前就把钱捐给了教会,到了西元第10世纪,英国的土地有60%是属于教会的,但是他们神职人员也不能够经营,又不能传给下一代,怎么办?所以创立了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怎么创立?那就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这些教会企业,这些职业经理人是管理者,而这些公司的所有者是谁呢?是教会,所以这个确定了什么?管理权跟所有权分开的第一步,绝对不是这个制度多好,而是在教会的企业之下这是一个必然的。

大家请注意,这些经营企业的人就是职业经理人,各位知不知道这个英文,我们翻译成教授是吧!当时有这个英文,没有这两个字,只有这个,就是Profess,什么意思?专业人才,在西元14世纪的时候专业人才可以用来形容当时经营企业的那一批职业经理人,那一些人当了职业经理人是个什么信念?想一想。他们努力经营企业的目标是什么?

是为了服务人们所热爱的上帝,理解我的意思吗?他们心中有这么样一个强烈的责任感,他们都是教徒,都是教会所指派的最精英的Profess,他们是纯粹的技术人才、专业人才,他们就要把公司经营好,来荣耀他们的上帝,而且目的,你说上帝在他们心目中总不是吃你的,喝你的,不是这么简单吧!我不是做宣传,因为神爱示人,这是他们一直讲的话,我只是把这个历史重复了一遍,所以到最后你发现这些Profess,这些教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他当了职业经理人之后,他所想的就是如何有着这么样的一个责任,也就是信托责任,能够照护上帝所爱的子民,这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提。

当我们引进股份有限公司概念的时候,我想请问你,有多少人理解这个背景?如果我没有说,或许你永远不会知道,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我在想为什么?而且中国人对西方历史基本的概念都不太深,我们完全不用想到说如何从根部来寻找比尔盖茨怎么有这种思想,我可以告诉大家,他们的前身就来自于这个,因为是上帝的企业,所以一开始整个伦理道德,整个社会责任感就是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那就是当职业经理人发挥你对上帝的信托责任,你就要给这个整个社会,这个老百姓,也就是上帝所爱的子民创造财富,这是他们想的事,你可能认为这是大话,这是神话,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都不是这么教育我们老百姓的。

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教育我们的老百姓?我告诉各位吧,你听了以后一定感到非常难过,有痛心疾首的感觉。那就是我们很多专家学者说,国营企业做不好,因为东西不是自己的,所以做不好,还提出个“冰棍理论”,什么叫“冰棍理论”?那就是企业不是自己的,所以做不好。那就像冰棍一样会逐渐融化,与其让他完全融化光,不如在他还没有融化光之前送给国企老总,叫做NBA,而民企老总,他就可以做得好,东西只有是自己的才能做得好,不是自己的就做不好,这就是我们所受的教育,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个节骨眼我们已经分开了,在这种教育之下,我们中华文化优良的传统美德,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淡然无存,你们认为国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吗?错了,真正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你们所看到的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你以为企业是你自己的吗?我想请问大家,要不要聘副总、经理、科长?要,我再请问你,你这个民营企业虽然是自己的,可是属不属于这些你聘来的职业经理人呢?不属于,当然不属于了,再问大家,既然东西不是他们的,他们是不是就可以不做好呢?所以跟大家讲,他们就是不做好,而这就是为什么民营企业的老板总是感叹着,他的员工不为他着想,他常常有这种感觉,什么感觉呢?没有人愿意为企业真正卖力的打工,我这个话没错吧,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了两三年之后,就想自己做老板去了,他绝对没有想到这一家公司对他的培育,他要对公司老板或者对股东尽到他作为一个Profess的责任,他想到什么呢?他想到我自己好就好了,我自己好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东西不是自己的就可以做不好,东西要是自己的才可以做得好,因此我最爱谁?我最爱我的家人,我最爱我自己,我最爱我手上的钱。社会责任感呢?信托责任呢?他对老百姓的责任呢?都不重要。

我可以告诉大家,从这一步开始,我们的血和欧洲人的血已经是不同的了,他们的血是由宗教所遗留的信托责任,而我们的血是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我讲到这儿大家就已经听懂了,在这种环境之下,马云或者王石这么讲话,你觉得奇怪吗?对啊,他说是啊,金钱不能成为他的负担,好像也对啊,这个企业家有能力也不该做慈善,因为慈善是别人的事,又不光自己,而应该干吗呢?而应该用来扩大生产,赚更多的钱,给谁呢?给自己。

好像说得通吧!这一种文化所孕育的企业家就这种水平,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各位理解我的意思吗?还有可口可乐为什么不捐钱?摩托罗拉为什么不在中国捐钱?你赚这么多钱。那他

们没有Profess,他们没有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吗?不是没有,情况非常复杂。又从欧洲历史开始讲了,这一种高超的脱俗的信托责任,会随着这个社会的富裕而瓦解,所以在第10世纪崇高的教会企业的经营理念到了14世纪之后顿然瓦解,因为钱多了,钱多就开始干吗呢?就只想到自己,自己要风花雪月,自己要唱卡拉OK,要去夜总会,只想自己,别人不重要了,所以从欧洲中世纪开始,14世纪之后你发现和今天的中国差不多,这一种由宗教而来的信托责任没有了。

那么现代企业是怎么回事?我不否认现代企业虽然具有历史的传承,这种教会企业的传承,可是我告诉大家,近代企业是经过10世纪到13世纪教会的理念,一直过渡到14世纪到18、19世纪的黑暗时期,大家只为自己打算,到了19、20世纪像这种可口可乐等等的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什么阶段?大家想一想。这段历史非常重要,那就是1890年开始美国政府从反托拉斯,就是美国政府从1890年奠定了一个《反垄断法》,开始将美国的企业开始用严刑峻法逼迫你不得不有信托责任,这和早期不同,早期是自发的,19世纪之后是强迫的,怎么强迫,这是我自己做的研究,我这篇文章在三年以前在欧洲金融学报发表的,我的题目当时就这么定的,谁控制了美国?是英文的,谁控制了美国?我当时找到的资料是这样子的,美国政府利用《反垄断法》将大家族排出经济体系,怎么排出呢?让大家在高市盈率下套现低产,让美国企业从过去的家族企业变成大众持股企业,理解吗?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美国的上市公司都是大众持股公司,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的运作。这一种大众持股公司,它的职业经理人经过了中世纪的磨难之后,他的血跟我们也差不多,也是为自己打算,当时美国政府就用严刑峻法的法律,让这些职业经理人不敢不有欧洲早期的那些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所以这些公司在美国奉公守法,而且他一样传承着过去的社会责任感。

也就是说,他们还在想替社会创造财富,怎么创造?那就透过美国的股票市场,这种大众持股公司来创造,怎么创造?大家想想看,那就是美国的上市公司和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大股东都是家族、个人,美国不是,美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它的股民都是中小股民,因此,美国政府利用法律的力量强迫这些职业经理人要替这些中小股民创造财富,如果你做不到了,那就大刑伺候,坐牢,就这么严格,所以职业经理人如果一旦缺乏信托责任,被举报或者逮捕的话,那你的后果严重,不是简单的,要坐牢的,什么目的?那就是继续传承着欧洲一千年以前的制度,逼迫职业经理人有社会责任感,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因为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这个社会的中小股民、老百姓所持有的,每一个职业经理人只要好好做他的工作,他只要赚一美元,就能够透过股票市场的市盈率的放大给你几十倍的回报,这就是市盈率的意思吧!所以这家公司赚了1块钱,他的股价就会以及十倍的倍数回报给每一个中小股民,因此美国越成长,老百姓越富裕,理解我的意思吗?因为美国经济成长的果实都会由股票市场透过大众持股公司,让老百姓享受到财富的创造。

财富由谁创造的呢?由美国这些职业经理人所创造。拿这一批职业经理人和第10世纪的职业经理人相比,大家发现,他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什么事情?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是他们这一生所努力的目标。但是心态是不同的。早期是对于上帝的畏惧而做的,今天呢?对于法律的畏惧而做的,理解我的意思吗?原来早期是对于上帝的畏惧,他有信托责任,要替老百姓替社会创造财富,今天同样的对于法律的畏惧让他要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

在这里我讲得很简单,从欧洲的早期、中期跟晚期,我就把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心态跟大家分析得清清楚楚的,那么今天我们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处在什么时代呢?那就是欧洲的中古时期的时代,一切只为自己打算,你说他们有对上帝的畏惧吗?没有的,我们是不信神的,你说

我们这个国家有像美国一样严格的法律逼迫他们不敢不有信托责任吗?我们也没有。在一个既缺乏这种所谓的早期对上帝的畏惧,以及晚期对法律的畏惧,结果就是一切只为自己打算,所以大家就不要奇怪,为什么会有“冰棍理论”这样的言论出现,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产物。

到这里大家就非常理解,为什么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会将他所有的财富都捐献给这个社会,因为从1890年开始,大企业家,第一代企业家光荣的从经济体系退出,是美国企业的传统,而这个是美国的国家政策。退出之后,你这一生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你只是代理人。理解我的意思吗?所以这么一比较下来,大家就非常理解欧洲的早期和欧洲的晚期,为什么职业经理人有这种信念,为什么比尔盖茨他会讲出这种我们听不懂的话,因为这就是欧洲企业家一千年的历史所孕育出来的比尔盖茨以及巴菲特。

难道比尔盖茨跟巴菲特比我们的企业家更有道德良心吗?我不相信。但是我告诉你,我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像王石、马云,他才会讲出这种话,当然我也相信他们讲出这种话之后,他们一定很后悔。话多了,他们把自己内心最深层次的感觉,竟然毫不保留的说了出来,闯了大祸,被网民一骂,我也相信王石也好,马云也好,马上就开始捐钱,这是一定的。

危机管理。但是我相信他们日后都会做,我所得到的讯息就是万科说要投资1亿元在灾区,无偿的建设。阿里巴巴,我不晓得这个讯息是真是假,阿里巴巴要捐出5千万,然后他本人要捐100万。我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不小心说出了不该说的话,可是我跟大家这么说,他会说这种话已经不是他本人的问题了,请各位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的可怕,那就是我们整个历史传承如何孕育我们这代企业家的,你发现,我们是缺乏欧洲早期企业家Profess的信念,我们也缺乏欧洲晚期企业家法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说出这种心里话一点都不奇怪,可是我这一套历史观,那是我个人所独创的,大家在外面绝对听不到这些,道德的责备这些,我们不说道德责备不对,我们要从根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在这里怎么呼吁呢?

我们呼吁,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大家要想一想,我们过去一切只为自己打算的这种利己的做法对不对?要怎么教育下一代,大家想一想,而且这种现象可怕到什么地步?我在上海,我亲眼见到的,我坐的车走到一个巷子,我是按照规定走的,对面开了一部车,逆向行使,40、50岁的妇女带着两个小孩,对上之后,按照道理应该她退是吧!不,她不退,一切只为自己想,她把发动机一关,钥匙拔下来,上楼去了,把她两个小孩牵着带上楼去了,你让我们这个车怎么办?我虽然是对的,那么只有我退了,因为她不退,她人走了,怎么办?这就是今天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就这么教育子女的吗?这个子女回去以后发现,原来我自己方便就好了,我一切为了自己就好了,别人去死无所谓,好可悲。

那么这一次大难,我相信每一位朋友,都会和我一样的悲痛,可是这次大难在于对于所谓的伦理道德方面跟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方面,我认为有了一个提升。就凭这几个网友讲的话,不管你征服了多少座高峰,但你心灵却高不过一座坟头,像这种话已经可以给我们这个社会几十年的价值观当头棒喝,所以今天大家不要光责怪王石跟马云,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你是不是就是我所提的那个妇女同胞,当你做错之后,你把引擎一关,带着小孩下楼,这就是你对下一代的教育吗?你有没有想到,当你开门走的时候,先让别人走一步,有时候我会这么做,我这么做之后,别人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郎教授你疯了,甚至还有很多网友问

我,郎教授你捐款了没有?我说同志们,你了解我还是不了解我,你还需要问吗?我怎么可能不做这种事呢?我怎么可能不捐吗?但是我有必要讲吗,不想讲,为什么不想讲?这是我们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而且我觉得我做再大,也比不上一个灾区小朋友捐一毛钱,你晓得我的意思吗?这是什么?这是对社会的信托责任。

我们有吗?所以我也希望透过这次地震的事件,我们全体国民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文化到底怎么了。

下载青年人必看的30部电影 王石 冯仑 马云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年人必看的30部电影 王石 冯仑 马云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