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关于2012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关于2012年度高级 审计师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审人教字〔2012〕155号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人民团体、有关企业集团(总公司)人事部门,审计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
2012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将按照《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02〕58号)要求进行,现就评审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人员范围与条件
根据《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的规定,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的在京单位的评审工作,由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统一负责。驻各地的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和中央
— 1 — 管理企业的评审工作,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也可以根据情况委托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代为进行。审计署所属单位的评审工作由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统一负责。
本次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申报人员应是以上各单位中参加2009年、2010年或2011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且达到国家合格标准,并符合《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规定的人员。
二、评审申报工作程序
(一)各单位组织申报人员学习、掌握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和报送评审申报材料的有关要求,指导并配合申报人员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
(二)申报人员从审计署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七)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接收,并将符合申报条件的评审申报材料提交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评审。
三、评审申报材料
(一)《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全部为原件(均需贴照片)。
(二)《高级审计师评审申报材料简表》,一式1份。
(三)《业务工作报告》(2000字左右),一式1份;如属再次申报人员,还需提供《上一次参加评审以来业务工作报告》,一式1份。
(四)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1份。
(五)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申报人员还需提供相应的注册资格(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得)证书复印件1份。
(六)有效期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复印件
— 3 — 1份。
(七)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BFT考试合格证书或有效成绩复印件1份,或免试证明。外语参评条件参见《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审人教字〔2007〕101号)。
审计署所属单位以外申报人员符合各部委职称外语免试条件的,需提交相关文件复印件,并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同意免试公函1份。
(八)有效期内的全国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或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组织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1份。
(九)近期2寸彩色免冠照片1张,同时报送电子版。
(十)代表作品原件,至少2—3篇截至申报时已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能反映本人取得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来最高学术水平的作品(评审结束后退还本人),出版社(报社)的用稿通知无效。
对未注明作者所撰写章节的著作或教材,须由主编或出版社出具作者写作分工证明。
(十一)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组长、主审情况简表及相关依据复印件。简表格式从审计署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
(十二)发表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目录简表。简表格式从审
— 4 — 计署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
(十三)所在单位出具的《推荐情况表》1份。推荐表格式从审计署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
(十四)电子申报数据1份。包括评审申报软件数据包和相关简表电子版。
(十五)审计署所属单位以外的申报人员须提交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委托评审函》1份、申报人员所在部门及本人工作职责简要介绍1份。
上述申报材料中,所有复印件和
(十一)、(十二)项简表均需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评审工作纪律
评审申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评审资格或由发证机关收回其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3年内不得再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
(一)伪造、涂改证件、证明。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三)其他严重违反评审规定的行为。
五、报送材料时间和地点
(一)报送材料时间:2012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
(二)报送材料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北露园1号(邮政编码:100830)
审计署人事教育司教育职称处(审计署机关办公楼411室)
联 系 人:苏丹
田勇
联系电话:(010)68301461
审计署人事教育司
2012年9月27日
(此件我署主动公开)
审计署办公厅
2012年9月28日印发
第二篇: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关于2009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关于2009高级 审计师资格评审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审人教字„2009‟223号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人民团体、有关企业集团(总公司)人事部门,审计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
2009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将按照《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02‟58号)要求进行,现就评审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人员范围与条件
根据《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02‟58号)的规定,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的在京单位的评审工作,由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统一负责。驻各地的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和中央管理企业的评审工作,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也可以根据情况委托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代为进行。审计署所
— 1 — 属单位的评审工作由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统一负责。
本次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申报人员应是以上各单位中参加2006、2007或2008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且达到国家合格标准,并符合《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02‟58号)规定的人员。
二、评审申报工作程序
(一)各单位组织申报人员学习、掌握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和报送评审申报材料的有关要求,指导并配合申报人员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
(二)申报人员从审计署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六)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接收,并将符合申报条件的评审申报材料提交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评审。—
—
三、评审申报材料
(一)《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全部为原件(均需贴照片)。
(二)《高级审计师评审申报材料简表》,一式1份。
(三)《业务工作报告》(2000字左右),一式1份;如属再次申报人员,还需提供《上一次参加评审以来业务工作报告》,一式1份。
(四)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1份。
(五)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申报人员还需提供相应的注册资格(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得)证书复印件1份。
(六)有效期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复印件1份。
(七)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BFT考试合格证书或有效成绩复印件1份,或免试证明。外语参评条件参见《审计署人事教育司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审人教字„2007‟101号)。
审计署所属单位以外申报人员符合各部委职称外语免试条件的,需提交相关文件复印件,并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同意免试公函1份。
(八)有效期内的全国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或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组织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1份。
(九)2寸彩色免冠照片1张。
(十)代表作品复印件。至少2至3篇截至申报时已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能反映本人取得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来最高学术水平的作品复印件,出版社(报社)的用稿通知无效。
作品复印件需同时附带发表刊物的封面与目录页。对未注明作者所撰写章节的著作或教材,须由主编或出版社出具作者写作分工的证明。
(十一)电子申报数据1份。
(十二)审计署所属单位以外的申报人员须提交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委托评审函》1份。
上述申报材料中,所有复印件均需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并加盖单位公章;除评审通过人员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表》外,其他申报材料一律不退还。
四、评审工作纪律
评审申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评审资格或由发证机关收回其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三年内不得再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
(一)伪造、涂改证件、证明。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三)其他严重违反评审规定的行为。
五、报送材料时间和地点
(一)报送材料时间:2009年8月25日至9月20日,逾期—
—不予受理。
(二)报送材料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北露园1号(邮政编码:100830)
审计署人事教育司教育职称处(审计署机关办公楼411室)
联 系 人:苏丹
田勇
联系电话:(010)68301411 68301461 68338006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此件我署主动公开)
主题词:人事
审计
职称
通知
抄送: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解放军
各总部政治部,南京审计学院。
审计署办公厅
2009年7月23日印发
(只发电子文件)—
—
第三篇:河北省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河北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河北省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
(冀职改字[2003]42号)
各市、省直各部门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河北省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已经2003年8月14日河北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于2004年1月1日起遵照执行。在试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告河北省职改办,以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二○○三年八月二十日
河北省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评定标准:高级审计师须系统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审计专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对审计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审计工作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现代化审计技能,有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能主持大中型审计项目,编制重要的审计工作方案,起草重大的审计报告,解决审计专业领域难度较大及关键性疑难问题,审计工作业绩显著;公开发表、出版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能指导审计师开展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水平;依法审计,公正、廉洁、严格、奉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博士学位,从事审计工作,取得审计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审计工作,取得审计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127
申报参加评审高级审计师的人员须具有在有效期之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五、专业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一)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的主审5次以上。
2、主持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2项以上,或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3项以上,或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4项以上。
3、担任审计署或省级以上党委、人民政府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2次以上,或担任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3次以上。
4、主持或承担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1项以上(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或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前述课题2项以上。
(二)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业务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担任主审的大中型审计项目中,有1项以上在省部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或有3项以上在地市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2、在承担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或预见性,所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其中有1项以上被国务院采用,或有2项以上被审计署或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3项以上被省级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4项以上得到被审计单位或委托单位采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3、承担有关部门交办的专案审计工作,其审计结果成为司法机关、纪检部门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
4、在主持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期间,有过审计方法创新或先进经验总结,被省部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且相应的审计机关已决定予以推广或有材料表明已被其它单位正式采用。
5、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过地市以上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操作规程、审计工作制度或审计发展规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6、主持或承担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有独到见解或理论创新,对审计或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审计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一)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128
(二)主持和承担的大中型审计项目,有1项以上在省以上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三)组织实施行业性审计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预见性,提出的建议对行业有指导意义,被省(部)审计机关或有关主管部门采用。
(四)主持制定过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规范、审计制度、审计办法和审计发展长远规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五)通过审计提出的建议、措施,得到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采纳,为改善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六)承担的重大专案审计工作,定性准确,结论正确,作为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和案例典范。
(七)积极开拓社会审计新领域,在主持或承办的审计查证、咨询服务业务活动中,所提建议被委托单位或有关部门采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在主持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期间,创造过先进的审计工作方法或经验,被省(部)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并经审计机关确信有推广价值。
(九)主持和承担由市级以上审计机关或省级以上审计科研机构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在理论上有创新,对审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审计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有统一书号(ISBN)的审计或相关专业著作,本人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或编写一个正式出版的审计或相关专业教材,本人独立撰写8万字以上。
(二)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核心类报纸、期刊上或在有国际统一刊号(ISSN)的国外报纸、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
(三)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非核心类报纸、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或在省级新闻出版部门认定的有内部刊号的报纸、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
八、破格条件
虽不具备规定学历,但取得审计师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可破格申报:
(一)公开出版且独立完成的审计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一部,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专业刊物发表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三篇,且其中一篇获得国家级论文评选二等奖以上或省级论文评选一等奖。
(二)获得本专业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额定人数前三名),或获得过两次以上省部级三等奖项目的主要贡献者(额定人数前三名)。
129
第四篇: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安排的通知
北京市审计局关于2012高级审计师
资格评审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区、县审计局,市局各处、室、中心、所: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12职称评审工作安排的通知》(京人社专技发[2012]18号)、《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深化职称改革试行社会化职称评审的意见》(京人发[2003]49号),为做好本北京市高级审计师资格社会化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一)网上申报日期:2012年3月5日—20日。
(二)现场报送材料时间:2012年3月22日—24日;评审材料报送地点:北京市审计局504室(丰台区菜户营甲2号)。
(三)论文答辩时间:2012年5月24日。
(四)评审工作时间:待定。
二、呈报评审材料要求
(一)申报表。申报人需登录北京人事人才信息网(登录网址:),填写《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进行评审材料网上申报。申报表用A4纸单面打印一式三份,由存档部门和工作单位审核盖章。
(二)申报简表。申报简表四份,即申报表复印件。
(三)专业考试合格证书。2009年至2011年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或2011年考试参评标准以上成绩。
(四)外语、计算机考试证书。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所需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成绩通知单,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合格证书。
(五)学历证书。
(六)专业技术考核表。取得中级职称以后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考绩档案)一套,或由存档部门出具的以上各考核为“称职”以上的证明。
(七)答辩论文。答辩论文一篇(一式三份),必须是取得中级职称以来近期撰写的;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用A4纸打印,并装订封面。
(八)学术专著。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审计专业技术文章。进行归集整理,列出目录,合订成册。
(九)业绩成果。对本人的工作业绩和业务成果有重点地进行归集整理,列出目录,合订成册。
三、答辩内容及要求
答辩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答辩专家依据申报人提交的答辩论文确定题目进行论文答辩;第二部分由专业评议组根据申报人的工作经历、业绩成果进行提问。答辩重点考察申报人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和综合运用审计理论
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辩时间20分钟,其中自我介绍2分钟,其余为提问和回答时间。
四、其他事项
(一)申报人所提供的专业考试证书、外语考试证书、计算机考试证书等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原件经审核后退回,复印件须加盖公章并由我局留存。
(二)申报表的封面、照片、骑缝处须加盖公章。业绩成果须在封面、目录处加盖公章。
(三)评审工作有关信息将及时在北京审计网上发布()。
(联系电话:63358052 联 系 人:苏涵)
二〇一二年二月七日
第五篇: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核心期刊目录
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核心期刊目录
一、说明:
(一)本目录数据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南京大学社会评介所《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和《CSSCI来源集刊(2008-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版)》,汇编整理而成。
(二)鉴于上述核心期刊目录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仅摘录与审计密切相关的政治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三种作为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的核心期刊目录。
二、目录(共279种)
政治类(78种)
(1)世界经济与政治(2)现代国际关系(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国际问题研究(6)当代亚太(7)国外理论动态(8)美国研究(9)当代世界(10)西亚非洲(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2)国际展望(13)国际论坛(14)国际观察(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6)和平与发展(17)
拉丁美洲研究(18)日本学刊(19)东南亚研究(20)国外社会科学(21)政治学研究(22)求是(23)中国行政管理
(2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5)瞭望(26)社会主义研究(27)教学与研究(北京)(28)毛泽东思想研究(29)党的文献(30)马克思主义研究(31)青年研究(32)中国青年研究(33)探索(34)党建研究(北京)(35)中共党史研究(36)学习与探索(3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38)社会科学研究(39)理论前沿(40)理论探讨(41)新视野(4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43)理论与改革(44)科学社会主义(45)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47)工会理论与实践(48)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49)北京行政学院学报(50)云南行政学院学报(51)理论学刊(5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53)妇女研究论丛(54)党政论坛(55)理论导刊(56)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57)理论探索(58)半月谈(59)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60)中国青年(61)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62)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63)美国问题研究(64)复旦政治学评论(65)党史研究与教学(66)东南亚纵横(67)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68)国际政治研究(69)南亚研究季刊(70)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1)南洋问题研究(72)台湾研究集刊(73)
太平洋学报(74)东北亚论坛(75)上海行政学院学报(76)求实(77)德国研究(78)日本研究
经济类
(一):会计审计类(14种)
(79)会计研究(80)审计研究(81)财务与会计(82)财会通讯(83)审计与经济研究(84)中国审计(85)中国农业会计(86)广西会计(87)中国会计电算化(88)财会研究(兰州)(89)事业财会(90)财经理论与实践(91)会计之友(92)财会月刊
经济类
(二):其他经济类(162种)
(93)经济纵横(94)中国经济问题(95)经济与管理研究
(96)中国经济史研究(97)经济经纬(98)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99)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0)生产力研究(10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02)世界经济文汇(103)世界经济研究(104)政治经济学评论(105)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06)国际贸易问题(107)国际贸易(108)国际关系评论(109)亚太经济(1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11)产业经济评论(112)经济体制改革(113)财贸经济(114)财经研究(115)经济科学(116)
宏观经济研究(117)财经问题研究(118)中国经济管理(119)特区经济(120)开放导报(121)南方经济(122)宏观经济调控(123)中国改革(124)中国劳动(125)城市发展研究(126)城市问题(127)国际经济合作(128)改革与战略(129)中国流通经济(130)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131)经济研究(132)现代日本经济(133)经济学动态(134)改革(135)经济学家(136)世界经济(137)经济评论(138)当代财经(139)当代经济科学(140)经济管理(141)当代经济研究(14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43)南开经济研究(144)经济问题(145)经济问题探索(146)农业经济问题(147)中国农村观察(148)农业现代化研究(149)农业技术经济(150)林业经济(151)中国土地科学(152)林业经济问题(153)生态经济(154)农业经济(155)调研世界(156)乡镇企业研究(157)中国农垦经济(158)农村经济(159)乡镇经济(160)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61)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162)世界农业(163)农村经济导刊(164)中国工业经济(165)制度经济学研究(166)公共管理研究(167)现代财经(168)上海经济研究(169)财经科学(170)国际经济评论(171)外国经济与管理(17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73)企业经济(南昌)(174)汽车与配件(175)
中国建材(176)煤炭经济研究(177)中国电业(178)建筑经济(179)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80)企业活力(181)上海企业(182)集团经济研究(183)管理现代化(184)经营与管理(185)国有资产管理(186)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187)工业技术经济(188)电力需求侧管理(189)铁道经济研究(190)交通企业管理(191)旅游学刊(192)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193)中国会计评论(194)商业研究(195)中国金融学(196)商业经济与管理(197)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198)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消费经济(200)国际经贸探索(201)商业时代(20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3)国际商务研究(204)价格理论与实践(205)中国商贸(206)商场现代化(207)江苏商论(208)销售与市场(209)商业经济文荟(210)中国物价(211)中国市场(212)财贸研究(213)价格月刊(214)税务研究(215)财政研究(216)税务与经济(217)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1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19)中国财政(220)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21)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22)涉外税务(223)财经论丛(224)广东商学院学报(225)中国税务(226)台湾研究(227)新金融(228)江西财税与会计(229)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30)金融研究
(231)国际金融研究(232)证券市场导报(233)投资研究(234)金融论坛(235)保险研究(236)金融理论与实践(237)上海金融(238)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39)金融与经济(240)浙江金融(241)武汉金融(242)中国金融(243)西南金融(244)南方金融(245)现代金融(246)农村金融研究(247)国际金融(248)银行家(249)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50)产业经济研究(251)中国农史(252)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53)企业管理(254)中国农村经济 管理类(25种)
(255)中国管理科学(256)管理科学(257)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58)科学学研究(259)管理工程学报(260)研究与发展管理(261)管理科学学报(262)南开管理评论(263)科学管理研究(264)中国科技论坛(265)管理评论(266)软科学(267)公共管理学报(268)科技进步与对策(269)科技管理研究(270)管理学报(271)宏观经济管理(272)华东经济管理(273)现代管理科学(274)管理世界(275)领导科学(276)中外管理(277)预测(278)科研管理(279)中国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