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个心理寓言读书笔记
七个心理寓言读书笔记
七个心理寓言读书笔记
刚刚看完了《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如果不是老师向我们推荐我还不会想到去读这种类型的书目。它一共讲了七个寓言故事,它们分别是关于成长、动机、规划、逃避、行动、放弃和亲密。
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很投入看的原因,最后我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故事: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感觉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共鸣,我们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而这一路上的我们并不是那么顺心,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斗志昂扬的自己了。就像我刚进大学一样,那时的我意气风发,充满热情,自信满满,总是说要干嘛干嘛,可是现在回想一下,真正能坚持做到的没有几个,就算是还在坚持中,也没有了那份激情和活力。
老实说,大一的时候曾去参加过好多社团这样那样的面试,报名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一定要做好,而且也充分的去准备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至极,我会懊恼,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这种心态在经历了好几次失败后愈发浓烈了。而后的一些什么比赛我都没有兴致去参加了,有时候有一点报名的冲动,可是刹那间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声音:不要去,报名了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做点其他事情呢。结果就是我退缩了,放弃了,不敢也不想去尝试和挑战了。好像记得有人说过:不打没有把握的战。现在从成长这个角度说这句话不可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事物需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最后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足够了,至少你以后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过。有时候不要太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自甘堕落,不去博一搏。与其说是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吧。
是的,我们要做一棵成长的苹果树,不要拒绝成长,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尝试中、挑战中,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顺利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的寓言故事也都是很切合实际的,我想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几遍,体会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吧,不管怎样,乐观和积极向上是我的人生观,有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可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的。
七个心理寓言读书笔记
七篇简短的寓言故事,里面承载的却是不同的人生道理,让我每看一次都能获得不同的感悟。似乎每个故事里都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而每读一次,都像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虽然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可是作者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个朋友,心平气和的与你交谈,让我们更加懂得自己,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去学会自爱与爱他人。
成长的寓言——我们永远都不要停止成长的脚步。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见一些阻碍的力量来阻止我们继续向前。有些人会选择停止不前,这样就可以避免遇见那些困难,可是这样带来的却是永远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但有些人却会坚持在逆境中成长,因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后,那些曾经所谓的阻碍力量才会显得多么的渺小与不堪一击。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能够坚持,我们才能破茧成蝶,才能足够去战胜那些艰难困苦。
动机的寓言——为自己而活。真正的快乐是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而当加入了外部动机后,那些真正的快乐却离我们远去,而带来的确实痛苦的源头。我们会为了物质奖励等等来获得利益,可是最后我们却失去了原始的快乐,因为我们已经忘了最初的目的。何必去在乎别人,去做自己,为自己而活,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而当我们真正明确自己想要得到的目标之后,我想那时我们已经离快乐不远了。
规划的寓言——学多不如学精。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尝试,总是在不断地体验,可是到最后我们却会发现,我们体验很多之后,却没有真正了解一项。因此,认定一个方向后要坚定地做下去,不要瞻前顾后,既然做不了全才,就去努力做一个专业人才。认清现在的自己,确定好明确的规划,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像折叠51次的白纸一样,最终到达的高度会是自己无法想象的。
逃避的寓言——直面惨淡的人生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有些人却只想逃避,眼不见为净。只是到了最后的最后,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真正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直面痛苦。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逃避只是弱者的表现。就像文中说的:“阴影和光阴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珍惜那些能让我们成长的苦难,经年之后,当我们回首,我们会去怀念那些成长的岁月。
行动的寓言——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说话者。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学习很多理论知识,但是真正能运用到实践中的人却很少。这如今也是大学教育的瓶颈,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可是实践动手能力却是相当欠缺。因此,我们如今要去执行,按自己的想法去动手做,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光说不练。
放弃的寓言——懂得放下,才会得到。有时候,我们总是执着于得不到的,似乎总是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可是,这一切不过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执念。有舍才有得,放下之后,我们才会有更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亲密的寓言——因为爱才会变得独一无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但是因为有了爱,一个人才会成为另一个人的独一无二。不要去艳羡别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独一无二。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小小感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小观点。或许,下一次读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番领悟了吧。
第二篇: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
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
刚刚看完了【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如果不是老师向我们推荐我还不会想到去读这种类型的书目。它一共讲了七个寓言故事,它们分别是关于成长、动机、规划、逃避、行动、放弃和亲密。
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很投入看的原因,最后我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故事: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感觉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共鸣,我们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而这一路上的我们并不是那么顺心,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斗志昂扬的自己了。就像我刚进大学一样,那时的我意气风发,充满热情,自信满满,总是说要干嘛干嘛,可是现在回想一下,真正能坚持做到的没有几个,就算是还在坚持中,也没有了那份激情和活力。
老实说,大一的时候曾去参加过好多社一团一这样那样的面试,报名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一定要做好,而且也充分的去准备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至极,我会懊恼,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这种心态在经历了好几次失败后愈发浓烈了。而后的一些什么比赛我都没有兴致去参加了,有候有一点报名的冲动,可是刹那间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声音:不要去,报名了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做点其他事情呢。结果就是我退缩了,放弃了,不敢也不想去尝试和挑战了。好像记得有人说过:不打没有把握的战。现在从成长这个角度说这句话不可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事物需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最后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足够了,至少你以后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过。有时候不要太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自甘堕一落,不去博一搏。与其说是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吧。
是的,我们要做一棵成长的苹果树,不要拒绝成长,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尝试中、挑战中,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顺利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的寓言故事也都是很切合实际的,我想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几遍,体会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吧,不管怎样,乐观和积极向上是我的人生观,有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可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的。
第三篇:七个心理寓言小故事
七个心理寓言小故事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
你在为谁而“玩”
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 ———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三)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
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心理点评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确,譬如开公司做老板,这样,他们就需要很多技能———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决策技能等等。他们可能会在一开始尝试做做这个,又尝试做做那个,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但最后,开公司做老板的这个方向将以前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统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折叠,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切记:看得见的力量比看不见的力量更有用。
现在,流行从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譬如潜能开发,譬如成功学,以为我们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迹才能得救。但是,在我看来,东莞恒缘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毛正强说得更正确,“通过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四)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见本报1月7日的《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五)行动的寓言———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心理点评
这是黄永玉大师的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用到心理健康中,这个寓言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的知识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能自动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健康。其实,我知道的一些学过多年心理学的人士,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学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的问题依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身体力行,那样知识就只是遥远的知识,知识并没有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我的一个喜欢心理学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学人士认为不敏感,不适合学心理学。但事实证明,这种揣测并不正确。他是不够敏感,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知道一个好知识,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执行。这样一来,那些遥远的知识就变成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帮助自己,并帮助很多人。
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疗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你自己的身上,奥秘的知识、玄妙的潜能开发、炫目的成功学等等,都远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去别人那里寻找力量,结果忘记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记: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是最重要的: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六)放弃的寓言:蜜蜂与鲜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心理点评
这是关于爱情的寓言,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的真实感悟。有一段时间,她失恋了,很痛苦,一直想约我聊聊,希望我的心理学知识能给她一些帮助。我们一直约时间,但快两个月过去了,两人的时间总不能碰巧凑在一起。
最后一次约她,她说:“谢谢!不用了,我想明白了。”
原来,她刚从九寨沟回来。失恋的痛苦仍在纠缠她,让她神情恍惚,不能享受九寨沟的美丽。不经意的时候,她留意到一只小蜜蜂正在一朵鲜花上采蜜。那一刹那间,她脑子里电闪雷鸣般地出现了一句话:“枯萎的鲜花上,蜜蜂只能吮吸到毒汁。”
当然,大自然中的小蜜蜂不会这么做,只有人类才这么傻,她这句话里的蜜蜂当然指她自己。这一刹那,她顿悟出了放弃的道理。以前,她想让我帮她走出来,但翅膀其实就长在她自己身上,她想飞就能飞。
放弃并不容易,爱情中的放弃尤其令人痛苦。因为,爱情是对我们幼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的复制。幼小的孩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离不开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完全否定他,那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亡,这是终极的伤害和恐惧。我们多多少少都曾体验过被爸爸妈妈否定的痛苦和恐惧,所以,当爱情———这个亲子关系的复制品再一次让我们体验这种痛苦和恐惧时,我们的情绪很容易变得非常糟糕。
不过,爱情和亲子关系相比,有一个巨大的差别:小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有力量自己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可以说,童年时,我们是没有翅膀的小蜜蜂,但现在,我们有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了。
但是,当深深地陷入爱情时,我们会回归童年,我们会忘记自己有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等我们自己悟出这一点后,爱情就不再会是对亲子关系的自动复制,我们的爱情就获得了自由,就有了放弃的力量。
切记: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完全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努力,但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效果,因为另一个人,你并不能左右。
所以,无论你多么在乎一次爱情,如果另一个人坚决要离开你,请尊重他的选择。
并且,还要记得,你不再是童年,只能听凭痛苦的折磨。你已成人,你有一双强有力的翅膀,你完全可以飞出一个已经变成毒药的关系。
(七)亲密的寓言:独一无二的玫瑰
小王子有一个小小的星球,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以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些无名的小花,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爱上这朵玫瑰,细心地呵护她。
那一段日子,他以为,这是一朵人世间唯一的花,只有他的星球上才有,其他的地方都不存在。
然而,等他来到地球上,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完全一样的这种花朵。这时,他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一开始,这个发现,让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的星球上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她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她的沉默„„一句话,他驯服了她,她也驯服了他,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心理点评
这是法国名著《小王子》中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我曾读过十数遍,但仍然是直到2005年才明白这一点。
面对着5000朵玫瑰花,小王子说:“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只有倾注了爱,亲密关系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流行空虚的“亲密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因网络而泛滥的一夜情。
我们急着去拥有。仿佛是,每多拥有过一朵玫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多了一分。网络时代,拥有过数十名情人,已不再是太罕见的事情。但我所了解的这些滥情者,没有一个是不空虚的。他们并不享受关系,他们只享受征服。
“征服欲望越强的人,对于关系的亲密度越没有兴趣。”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没有拥有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拉近关系的距离。但一旦拥有后,他们会迅速丧失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兴趣。征服欲望越强,丧失的速度越快。” 对于这样的人,一个玫瑰园比起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来,更有吸引力。
然而,关系的美,正在乎两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程度。当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后,关系就会变成人生养料,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更美好。
但是,无论多么亲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们仍然是两个个体。如果玫瑰不让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时非将玫瑰花带在身上,两者一定要黏在一起,关系就不再是享受,而会变成一个累赘。切记: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第四篇:《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范文模版)
篇一:《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读关于心理研究的书,之前也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还有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等等,并不存在比较,只是这类给人心灵启示,引导人生道路的书籍总是给人距离感,心理学主要是有关于人性,所以写书的分寸难以拿捏,写的过于哲学化,读者难以进入环境。写的过于草率,又显得跟生活脱节。所以就算是仔仔细细的读过一遍甚至两遍三遍,到最后也总是会只记得少数例子跟干瘪瘪的哲学道理。我还是坚持深入我们记忆的一定是有关于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因为这些事情而长记性,积累经验。这本《七个心理寓言》是很好的心里入门书,作者武志红虽然是学心理学的,但因为生活里的各种经历,使他的文字里没有过多的理论,更多的是真诚和朴实。可以使读者的代入感更强,更能联系到我们生活实际,思考下次碰到问题的时候如何面对别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内心。
这本书里描述了很多非常普遍但是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些现象,并不深奥,但是非常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总的来说,他是提倡以一种时刻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生活的优势,但是因为环境造成对心理的影响是难免的。其中包括亲人对我们从小的控制,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自己性格的一些缺陷等等。作者从控制,关系,内向外向,选择,自我觉察,自我价值,愿望。这些角度着手,对我们很多存在但是无从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变换角度让我们更深层的理解自己的内心。
其实作为在一个有着千千万万个跟我们相同的物种的社会上生存的人类来说,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很正常,有的也许微小到我们并没有发现它,但是却确确实实存在。战胜心理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理解和对待它。也许,正因为这种态度,才使作者积累了更多素材。当能正确对待它后,有些问题便能够自我解决了。书里好几个处让我觉得人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谈到当我们面对悲剧发生的时候的态度问题。作者提到面对悲剧需要很大的勇气,承认失败和不好的结局,是需要一些魄力的。残酷的现实犹如刀般锋利,刀刀入肉。不过,只有面对,经历和沉淀,悲剧才有在生活中结束的时刻,在内心重新生出新的积极力量。我很赞同他的说法,也许在我们心中就存在着一种潜意识。当我们看到快乐跟幸福的苗头的时候,我们就会潜意识里把事情向着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当我们看到不幸和悲哀的事情时,我们便会逃避,甚至把事情向更悲哀更不幸的方向推动。期盼的力量很大。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消极的想法会占满我们的脑子,然后这种消极的想法会把更深的消极拉向我们。这样循环往复,很多时候我们就变成了问题真正的制造者,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然而当这种情绪在每个悲剧发生的时候都一再的影响我们,就会变成习惯甚至跟扎于我们的性格,就好像我们爸爸妈妈从小对我们的影响一样。其实大部分的悲剧只是需要看清现状的智慧,承认现实的勇气和时间,而这个事件的长短就在于个人的经历和心理建设的程度。但是沉迷于消极绝对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个观点,让我觉得新颖又有所感悟,即是在三岁之前一个人的内心模式就已经形成了,父母对这个内心模式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里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模式其实就是我们童年里父母和我们的实际相处模式,而且这种内心模式不论是否健康,是否正确。都几乎根植于我们自身一辈子。我们在成年之后或者更久远的日子里所做的事,对外的人际关系处理都跟这种内心模式有的密不可分的关心,甚至可以说是这种从小养成的相处模式的投射。
所以有可能有暴力倾向的人是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收到过父母的打骂或则虐待,即是他“内在的父母”以暴力控制着“内在的小孩”,而让这个孩子产生用暴力保护自己免受控于人的心理,在未来的生活中以这种面貌示人,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便是一种病态了。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周围也有这样的朋友。总会有一些喜欢出言不逊,让别人很下不来台的女生。以戳到别人痛处为乐,嚣张至极。看起来似乎很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总在熟络之后冷嘲热讽。这种人总让我心生厌恶,就算是交心的朋友也会因为这些毛病而逐渐疏离。但由于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从深层次分析原因,让我突然觉得那位同学很可怜。被这种由于小时候的环境产生的投射习惯所影响而变成这样的人,她也无法选择。我想借由这个机会给她推荐这本书。虽然心理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如同作者所谈到的这本书中很多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尽管我们知道无数的道理,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和你还没有关系,它们还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须通过自我觉察,清晰地捕捉到这些道理的确在你自己身上的展现,等你捕捉到这些道理后,好的转变自然就会发生了,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后,这些道理才成为你自己的。
我们不能借由这本书来改造自己或者解决问题,但是因为这本书帮我们梳理剖析了一些生活里的一些情况,希望能警醒到我们应该慢慢发现这些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问题,找寻解决或者更好的方式。这便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点感想了。
篇二:初识《七个心理寓言》
心理学书籍,第一次接触,带着不情愿的思绪开始了阅读,但是,当看完了这本书——《七个心理寓言》时,才发现,心理学书籍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枯燥无味;才发现,我以前是多么的幼稚无知;才发现,心理学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心理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帮你去梳理思绪,帮你去探索根源,帮你剖析自己,帮你换个角度看问题。《七个心理寓言》,让我明白了许多,也梳理了许多混乱的思绪。
一、成长的寓言
文中的苹果树,看似是拒绝成长,但是,细细想来,里面有蕴藏了多少呢?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就自暴自弃,以前的满腔热血被淹没了,没了激情,没了梦想,就只剩下这样庸碌庸碌的混日子。其实,上了大学的我们,又何不曾像这个苹果树呢?刚上大学时,我们满腔抱负,胸怀理想,梦想着在大学里做出不一样的自己。可是,当我们遇到几次挫折,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就开始抱怨,以至于放纵自己,忘记了曾经的理想,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我们也曾明白过,这种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放纵自己养成的惰性,让我们有反思自己的勇气,而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勇气。后来,渐渐的,我们连反思自己也懒得去做了,就进入了这么一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日子里无法自拔。不知何时何地,也许是毕业那年,也许是某年某天,也许是在这座让我们堕落下去的象牙塔里,也许实在我们初入职场时,我们开始后悔,我们开始懊恼,当初为何要那样呢?与其让我们预计到了自己会有的未来,又何不在现在开始改变我们预计到的未来呢?
二、动机的寓言
看完这个,我感到很无奈,为老人无奈?为孩子们无奈?我不知道,也许是在为自己无奈吧?孩子们是为了谁而“玩”呢?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吗?为了得到美分吗?还是为了排除老人的寂寞呢?这个,我们无从而知。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为了谁而“玩”吧!刚进入大学,我们面临最多的可能就是各种竞选班委、学生会、社团吧。还记得,我们在各种面试中,都会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组织?也许,我们答得最多的话语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吧!这个动机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加入你这个组织就是为了我自己而“玩”。但是,站在那个组织的领导者的角度上而言,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过自私,我们仅仅想到的是如何在那个组织里面锻炼自己,而我们想过为那个组织奉献什么吗?也许有,也许美吧!所以,到了大二,当这个组织换届选举时,我们又如期的站上了竞选领导者的讲台上,我们在那个讲台上夸夸而谈我们为什么来竞选领导者,那时我们说的最多的应该是为了把这个组织建设的更好,带领到一个新的高度吧。好的,到了大二,我们成长了,我们想到了组织。我不知道这对于我们,是不是一种自身的进步,还是我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出现的应付而谈。我想,这时,我们为谁而“玩”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吧!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谁而“玩”,我们只能祈求着这里的“谁”会相辅相成。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为谁而“玩”,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篇三:《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
刚刚看完了《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如果不是老师向我们推荐我还不会想到去读这种类型的书目。它一共讲了七个寓言故事,它们分别是关于成长、动机、规划、逃避、行动、放弃和亲密。
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很投入看的原因,最后我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故事: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感觉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共鸣,我们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而这一路上的我们并不是那么顺心,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斗志昂扬的自己了。就像我刚进大学一样,那时的我意气风发,充满热情,自信满满,总是说要干嘛干嘛,可是现在回想一下,真正能坚持做到的没有几个,就算是还在坚持中,也没有了那份激情和活力。
老实说,大一的时候曾去参加过好多社团这样那样的面试,报名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一定要做好,而且也充分的去准备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至极,我会懊恼,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这种心态在经历了好几次失败后愈发浓烈了。()而后的一些什么比赛我都没有兴致去参加了,有时候有一点报名的冲动,可是刹那间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声音:不要去,报名了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做点其他事情呢。结果就是我退缩了,放弃了,不敢也不想去尝试和挑战了。好像记得有人说过:不打没有把握的战。现在从成长这个角度说这句话不可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事物需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最后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足够了,至少你以后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过。有时候不要太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自甘堕落,不去博一搏。与其说是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吧。
是的,我们要做一棵成长的苹果树,不要拒绝成长,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尝试中、挑战中,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顺利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的寓言故事也都是很切合实际的,我想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几遍,体会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吧,不管怎样,乐观和积极向上是我的人生观,有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可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的。
篇四:读《七个心理寓言》有感
李慧丽 公管Q1141班 11040236 第五组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我们的一个良师益友来一次心灵的交流,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思想的涌动更是汹涌,那主要是因为心理学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认知自己,也会使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之前我也读过很多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里面讲的知识都差不多,可这本书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很浅显,但也确实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用行动去实践的一些知识,我觉得非常的适用。
学会成长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社团、班级或在一些其他的活动中,刚开始我们总会载着满满的斗志,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行动起来也会特别有干劲。可是有时候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一种失落、挫败感便会席卷我们全身,我们开始变得无力、苦闷,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用心,可为什么还是有人不会满意呢?
我想说的是,这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要太在意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努力发光发热,这就足够了。有时我们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满足,就自暴自弃,这是不对的。而且我还想说,与其认为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别人的夸奖及肯定——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不要拒绝成长,我们只有不断的前行,才会发现自己更多的优势和潜能,继续成长下去吧!
把握人生方向
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完全不会有质的改变。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音乐、舞蹈、书法、手语、学术„„每一样都那么的吸引人,每一样都让我们蠢蠢欲动,所以刚开始有些同学干脆一口气报了四五个社团,下定决心要给自己一次“全面发展”的机会。
初衷可以是说是好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欲望和权利,可是在下决定前,大家需要思考的是自己以后到底适不适合这个方面,自己在时间方面能不能合理分配。既然选择了,我们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但如果我们只是兴趣使然,而没有去好好地规划自己某方面的发展,那最后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既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也在奔忙中一点点的耗费着自己宝贵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头脑风暴”,只有通过合理和完善的规划,我们的人生潜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掘。社团活动只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规划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我们以后的人生规划,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好好思量了。
把握人生方向,找准人生定位,发掘自身潜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真正地发展方向,在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有规划的人生才不会忙忙碌碌、浑浑噩噩,所以多给自己一点规划的时间,然后再去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完美人生!
行动重于知识
有一句话这样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固然重要,但没有实践的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空架,毫无生命力可言。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去探寻知识的奥秘,感悟知识的力量。
就像这本书里讲的一些知识一样,我们有了感悟才会来写读书笔记,可是这一步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实践它们,让它们幻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去指导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生活。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来拯救你,所以我们需要实践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把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发展中去,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
书中的知识往往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受到启发,但这些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人生中去,多读多学多实践。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所以不要犹豫,多在行动中去找寻人生的意义,这才是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第五篇:七个怎么看-读书笔记
《七个怎么看》——读书笔记
《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是有关于理论热点的读物,它紧密联系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当前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和有针对性的回答。在学习此书之后,感到受益匪浅,意通过这篇读书笔记,联系当下的一些新闻和时事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概。
《七个怎么看》所讨论的问题的涵盖面很广。比如有从宏观上来考察我国发展现况的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切身关系到我们学生利益的怎么看教育公平和怎么看就业难问题,有关系到中国广大老百姓生计的怎么看房价过高和怎么看看病难问题,有关系到社会体制方面的怎么看分配不公问题,还有是从古至今一直备受重视的怎么看腐败现象问题。
书中所提到的这七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到政府官员,小到平民百姓,从国到家,从中央到地方,无不渗透着诸多难题。作为一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身负国家大任的共产党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认真分析这七个问题下所隐含的社会问题的实质,有必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把握解决难题的方向和途径。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命运将放在我们的肩上。为了将稚嫩的肩膀变得坚实强硬,我认为从现在起就开始积极地了解这些难题抑或是危机,思考如何面对以及如何解决,多一份责任感在心中。这些都是我在读书之后第一时间所产生的感慨。
下面,我想选择七个问题中的怎么看看病难,谈一谈我在读书之后的体会看法。
最近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医生被患者砍伤的新闻,这类事故似乎不知何时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这让大家开始担心起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来。这些事故的原因各不相同,从表面看来,似乎是患者对医生的诊断或治疗结果的强烈不满而产生报复心里,报复手段则是通过暴力方法来解决。也许,很多被砍的医生是极其无辜的,是患者不理智,太蛮横。可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患者对医生似乎存在着强烈的仇视和抵抗心里,这种不满情绪甚至会一触即发,产生一些暴力和冲突事端。那么是何原因,竟让患者愤怒到这种非要通过暴力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的呢?
我觉得矛盾可以归结为看病难的问题。
那么看病究竟难在哪里呢?对于看病的难处,我觉得可能是过程太麻烦,要花很多不必要的钱,疗效时好时坏不能保证。而对于那些患有重症和绝症的患者们,我相信他们的体会要比我深刻得多。2009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了一次特殊的体验活动,活动内容是请一些著名大医院的院长分别到其他大医院当一天患者,目的是亲身感受普通群众是怎样看病的。结果很让人瞠目结舌,其中一位院长从排队挂号到离开医院共用了近7个小时,但真正看病不过20分钟。我觉得这位院长的看病经历看似很荒唐,但它的的确确反映了当前看病难的现实情况。
对于这种看病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也有体会,我不禁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的那次发烧经历:挂号要排长队,而且挂号后要自己找相应的科室去进行诊断,这些地方不在同一个楼层,而且很难找,有的竟连指示牌都没有标示。医生看病态度还好,看过我的病情之后说要进行血液化验,但必须先去挂号处交钱才能化验,验血后把报告单拿给之前那位医生,看过后她又
要求我去拍胸片,重复了一次很繁琐的过程,这些地方又都不在同一个楼层。事实上,医生提出的这些检查是必要的,这点我很肯定,她的态度也很不错,但是我却觉得很委屈又有点生气,因为我本来就是生病的状态,这样折腾对当时的我来说很痛苦很吃力,最后拿药的过程也让我觉得出乎意料的繁琐。
一次很平常的发烧就将近折腾了近2小时才挂上吊瓶,那其他的病呢,岂不是会更加麻烦,更加可怕?看一次病折腾了大半天的时间,可真正来看病的时间其实只有十几分钟。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这不仅让普通患者,比如我,感到身心疲惫,对于老人、孩子、残疾人、孕妇等患者来说,更是苦不堪言了。其次,看病的花费令人吃惊。一次普通发烧感冒,医生让我留院观察,最终计算了一下,大概花费了近200元,而且是在参加医保打了两折的前提下。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12倍。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还要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岂不是倍感负担沉重吗?
有时候如果生了大病,还必须要去大医院才能治疗,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一旦需要看病则可能要跋山涉水,走上个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来说,医疗资源不足,技术薄弱,农民为了看病则可能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对于本来收入水平就低的他们来说,无疑更加重了经济负担。所以有一种说法,一旦患上了重症、绝症,这辈子的努力和积蓄肯定都要被医院吸光了。有时候亲人的生命无法挽救,而且随之要倾家荡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其现实的悲哀。
上面也只是列举了看病难的一些突出表现,难处其实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也很艰巨。读书到这,我也思考了一番,为什么看病会这么难,原因何在?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我还是想先说说书中的观点。
首先是政府的问题,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的1/5,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这个数字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样,医疗卫生费用就主要由家庭承担,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医院的趋利化,形成了“自劳自吃”的收入结构,对费用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的原因。目前我国总体卫生资源不足,配置不够合理。一些大医院过渡发展,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欠发展;城市拥有七成的卫生资源,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广大农村却只拥有三成的卫生资源。还有药品价格的虚高,相关部门监管不严,医保保障水平低等因素。
书上涵盖的原因已经非常全面,但我也觉得还有一些原因在其中作用。首先是医务人员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一个地方大大小小医院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我觉得医务人员还需要进行道德培养和服务意识的培训。尤其是道德意识,前不久网上热议的女医生,在自己的微博中口出狂言,对待患者的生命没有半点尊敬之情。有很多医生在服务过程中存在冷漠、高傲和自以为是的态度,在病人身体有着痛苦的同时,心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打击。这也是为什么患者会愤怒不已,我想重要的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那次发烧看病过程中,当我问到一个年轻的女护士拍胸片的地方怎么走的时候,她是爱理不理的也没回答我,我觉
得很愤怒,但是没有爆发,虽然我不会砍她,但我相信我很可能会骂她。那有些火气大的人就可能使用暴力来发泄愤怒。那么医生们也应该注意自己是服务工作者,要树立患者至上的医患关系,态度必须要好,这是必要的要求,不是附加的要求。其次是医院各部门的分工太过于分散,以至于缺乏整体感,看病流程也繁杂低效,应该采取简化措施。
问题分析清楚后就应该寻找解决途径。为了让群众看病更加快捷,书中提示到可以多设置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尽量设立在生活圈中。看外国有很多都是设有社区医院,私人诊所之类的。我也记得我家小区里也有社区医院,当时也去看过小病,不过里面医生比较少,工作时间也很短,看着比较荒凉。所以在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应该保证质量和水平。
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归为“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但却唯独忽略了“医”,如果没有健康作为前提,就不会去想什么衣食住行了;生病并不足为奇,人们常常会面对疾病的困扰,如果在“医”这条做不好,那么根据木桶效应,人们的生活水平依然是很低的,不能说衣食住行好了那就行了,得个癌症试试,我敢肯定气氛马上会变味。所以对于医疗机构应该更加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社区医生成为居民的邻居、朋友,让医院不再成为可怕的地方,让看病不再成为麻烦的时,这在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和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还有一点,对于患者还有健康的人来说,应该多参加一些进行教育、预防保健等活动。我看电视上有健康一身清节目,里面给大家介绍各种保健知识,我听了之后感觉很受用,这也是长辈们最爱看的节目,因为他们的年龄很高了,更需要关注自己的健康情况。电视推广保健知识还不够,另一种设想就是,可以在社区居民中间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活动,从预防为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入手,通过让居民少生病来缓解看病难。我觉得可以培养这种人性化的医患关系,看淡利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化解其中的矛盾。
谈到这,我看其解决思路的初衷就是首先把问题分块化,缩小化,增加医疗机构的数量,达到让患者得到便利的目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减轻大医院的负担。注意量的同时更要保证质。无论一个医疗机构有多么小,我觉得它都应该配备一流,服务齐全。就像神医喜来乐那样,一个人的小诊所,就可以开的风风火火,被人们誉为神医。我希望能多一些神医就好了,那么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成了重中之重,不仅要提高医生的医疗技术,也要培养医生的服务水准,这是综合的,比如态度,道德伦理,服务方式等等。对于学医的同学们,我觉得现在开始就要专于学术,掌握过硬的本事,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还有一个值得尝试和发展的就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中医。我觉得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的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具有丰富底蕴的医学文化。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古代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的并不是太够。首先应该把中医科学的教育开展起来,最好是全民学习,从医人员也应该掌握此项。其次是继续加大力度来研究中医科学,取之长而补齐短,进而做到中西结合,提高整个世界医疗理论水平,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中医自古就发挥着它光荣的使命,从华佗开始生生不息地发展着,一直到今天,令西方医学界也为之仰慕。中医的前途很广阔,就看我们能不能抓紧把它开拓起来了。
最后就是药价的降低问题。公立医院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形成规范合理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公立医院真正姓“公”。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少大处方和过度检查,进一步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而公立医
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应该通过增加政府补贴来解决,这也就回到了之前提到的增加政府投入力度的呼吁。
解决的思路大概就是这些,但实行起来当然会有难度。
中国人似乎天生体质差,不知为何。当疾病袭来时,我们选择就医,我们选择信任医生。如果医生为了利,而利用病人的痛苦,把病人的病看作是摇钱树的话,那么生病就等同于绝望。似乎中国人就是喜欢窝里斗一样,鲁迅先生也曾弃医从文,他知道中国人真正需要治疗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这正是我所感悟到的。不仅要注意机制体制等宏观的改革和调控,更需要转变人们的想法,教育是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端正态度和思想是重要的,为人父母医,把病人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细致地对待和治疗,那该多好!如果提高了素质和道德,我想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商贩们为了一点点利而生产祸害自己同胞们身体的有毒有害的食品。若要治病,先要治心。也就是一句话,硬件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医疗设备的实际水准,软件上做好医务人员的人身素质和服务道德的培养和提高。
现在已经看到了政府的努力,更看出了医院和医生同时在改善和进步。希望通过努力能把这个好势头持续下去,让我们期待着一个健康强壮的中国。
参考书目:《七个怎么看》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