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理论框架

时间:2019-05-15 10:0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矫正理论框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矫正理论框架》。

第一篇:社区矫正理论框架

1、“寻解导向法”,是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将焦点放在“未来有什么可以努力改善的空间”,因此通常能够营造团队活力、热忱与合作的气氛。SFBC基本理念有:(1)事出并非定有因;(2)“问题症状”有时也具有正向功能;(3)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不当的解决方法常是问题的所在;(5)案主是自身问题的专家;(6)从正向的意义出发;(7)雪球效应;(8)找到例外,解决就在其中;(10)时间及空间的改变有助于问题解决。

2、社会互动理论,集中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社会互动论者把社会生产看成是社会成员间不断进行的协商过程,其中发生了无数个人与个人之间短暂而惊险的相互碰撞。该理论提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处境一行动者—演绎一事物(他人)一意义一行动—新处境”的理论观点,阐述了行动者与社会环境互动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依存关系。

以社会互动理论为视角而构建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框架可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基本内容:第一,协助案主探索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中的“意义界定”;第二,协助案主改善和提升“意义协商层次”。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提升案主的自我认定、澄清角色定位、改善互动方式、优化行动策略等来改善“意义”对于行动的影响机制;第三,实现角色创造;第四,形成重整行动方案。

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该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在问题中的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协助个人发展或维持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其因应生活压力事件的资源。而资源又可区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前者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因应能力等,后者指个人的关系网络广度与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功能的程度。社会网络干预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社区网络工作是社会支持网络介入的三个层次之一。指自然发展的援助被连接起来,形成社区网络,强化了社区的社会构成,并促进社区生活的质量。社区的网络资源充分,可以利用社区中的社会资源改善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并促进社区的照顾功能的发挥。

4、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5、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活状态取决于个人、系统互动,取决于环境中存在的因素、资源,及有效利用资源。系统论运用于社会工作,表现在对对象问题的考察视觉和干预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中,要求对对象所有有关系统予以关注,应用时需注意个人问题由环境中障碍引起、协助对象从相关系统角度分析、判断随对象和环境关系动态变化而变、对对象帮助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

6、增能理论,该理论基本假设有:个人的无力感源自环境的排挤和压迫;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改变的;个人能力是可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强的;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与对象的关系是合作性伙伴关系。增能观认为:能力增强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个人层次、人际关系层次、环境层次。

7、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8、镜中我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9、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10、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11、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1)人本主义,其在社会工作应用中强调的有:尊重对象;强调责任感;个人具有归属和被包容权;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权;成员间有差别,差别也要得到尊重;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人本主义在社会工作治疗中的原则有: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2)存在主义,其核心:个人存在、个人有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治疗过程是:觉醒,即协助对象从幻灭到正视现实——感觉痛苦,即告慰对象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选择的自由,即强调对象在主观上具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对话,即对象必须通过他人的反应创造自己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来选择行动——实行,即肯定对象的独特性,来促成对象对自己独特性的肯定。

第二篇: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

《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之个案工作案例分析

对社区矫正人员Z某的案例分析

一、案主基本情况

Z某,男,1993年7月27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未婚,身体状况良好。因故意伤害被人民法院宣判,由于XXX认罪态度较好,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并且是初犯,被人民法院从轻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二、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Z某是独生子,由于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不常在家,所以主要是由其爷爷奶奶带大。其爷爷奶奶从小就对他宠爱有加,无论要什么东西都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父爱母爱的缺失与祖父母的溺爱,是影响其成长的主要因素。2.个人情况

在学校里,Z某的学习成绩比较一般,对于老师的教导置之不理,经常逃课逃学,成群结伙的在网吧打游戏,有时候还在一些娱乐场所寻衅滋事。3.成长经历

初中毕业后,Z某便不再继续上学,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因交友不慎,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加上自身的性格有非常容易冲动,与社会上的无业青年交往频繁,管制期间仍然与其有来往。

三、问题分析

1、家庭缺少关爱。Z某的父亲母亲长期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在家关心和教育Z某。而其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孙子又过于溺爱,有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家里对Z某平时交些什么朋友和做些什么都不太了解,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教育。

2、法律意识比较淡薄。Z某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有限,认为自己以前的“事情”主要是交友不慎,碍于所谓的朋友义气而不好意思不去。对自己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和违法性,没有足够的认知和预见能力。

3、尚未脱离不良的社会圈子。Z某被判处管制后,尚未脱离原有的所谓朋友圈子。不时的一起去娱乐场所聚会,更有通宵上网玩网游的事情发生。

4、自身条件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由于Z某是初中文化水平,尽管在以前打工中做了一段网吧网管工作,但其自身就业综合能力仍属偏低,对目前的就业环境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缺乏足够正确、理性的判断。

四、目标设定

1.加强在刑意识,与对象建立信任、平等的工作关系。

2.增强学习辨别是非能力,改善Z某的交友状况,引导其关心、关爱他人,多做好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3.帮助其家人共同应对行为问题孩子的亲子教育。

4.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培养对待金钱的正确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实施计划

要想提高对C某的矫正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需要矫正社会工作者对C某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而且,需要C某自身的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的支持。

“人在情境中”理论告诉我们:人受到生理、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三者互动作用,决定着人的现实行动。因此,在矫正计划的制定中,力求兼顾对象自身的生理、心理及同伴,家庭、社区、学校各个层面。实施计划如下:

1、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案例,帮助其反思以往的错误行为,加强法律意识。

2、会同Z某父母与其沟通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缓和家庭成员间的紧张气氛,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谅解的家庭关系。

3、搜集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有关信息,帮助Z某掌握一技之长,消除过高的期望,正确看待就业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4、会同矫正志愿者和家属,劝说Z某脱离目前的社交圈子,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

六、整合资源

1.Z某的父亲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如能劝导其父母对Z某多加关心定能是Z某更快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帮教,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多对Z某进行教育劝说,帮助他脱离不良分子的骚扰,给他介绍新的朋友,以此来改变他的社会关系。

七、实施过程

1、社工利用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的机会,帮助教育Z某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常识,使其对自己以往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归咎于自己交友不慎。提高了Z某的服刑意识,使其认识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认真接受社区矫正。

2、社工会同Z某的家人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努力促使双方的互相认同和谅解。并且采取了换位思考的方式让Z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劳。

3、社工还帮助Z某了解就业信息。让Z某对目前的劳动就业环境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再盲目定位追求高工资和福利待遇,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同时也让Z某清楚就业的残酷性,之后 Z某希望能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或是在平时多学习一点相关技能知识,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4、社工以实际案例帮助Z某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劝说Z某脱离目前的社交圈子。使他能够正确定义朋友的含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所谓“义气”上。

八、矫正效果评估

在通过社工的帮助后Z某能够积极按时参加社区矫正各项教育学习活动和社区公益劳动,做到有事请假于后补上,且表现良好态度诚恳。在就业方面能够正确看待现有的就业环境,积极寻找工作岗位谋取成功就业,虽然在有些方面做的还不够,但在思想上比以往有所提高,不再得过且过。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缓和,能够偶尔帮助做一点家务活。在社交方面虽未完全断绝联系脱离圈子,但联系的次数频率有所下降。

虽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Z某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工作成效,但由于Z某在自身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缺乏,以及目前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态度,使得像Z某这种经历的矫正人员很难稳定。尚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篇:社区矫正之理论[范文]

论社区矫正机构的完善

前言

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要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并积极协调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法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2003年7月 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一、社区矫正的发展

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语,英文意思是。社区矫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首先在欧美国家产生,目前,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社区矫正已经发展比较成熟。我国于2003年7月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浙江、山东六地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年1月两高两部又下达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扩大到河北、内蒙古、重庆等十二个省,并于2009年9月2日的《关于在全国实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明确从2009年7月实行社区矫正工作也标志着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全面运行,并于2011年5月1日的《刑法修正案八》明确提出社区矫正。然而,从社区矫正的工作进展来看,因为两高两部的规范只是权宜之计,没有统一规定,社区矫正就难以贯彻和实施,就存在众多疑点。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社区矫正人员的设置。

二、我国社区矫正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设置

(一)社区矫正的机构。

根据2003年7月两高两部的《通知》以及09年《意见》在各省市的社区矫正机构均有当地政法委带头,公、检、法、司、监狱局联合参加,并由司法局负责工作或设立办公室,并由社会组织组成社区矫正协调小组,负责协调社区矫正工作。其中,1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中负责服刑人员社区矫正执行开始和期满的宣告,请(销)假的审批,户口迁移和变更居住地址的审核,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治安处罚,减刑、假释以及收监等相关法律手续的办理。司法机关是社区矫正的牵头组织部门,自然承担着主要的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市、区、街道、镇的级别不同,工作职责和权限也不同。其中,街道、镇司法所是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

(二)社区矫正的机构工作人员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大体上是由社区矫正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部分构成。“社区矫正官”这一称谓既能与法官、检察官、警官的身份名称保持一致,又能体现出身份和职责的特殊性。2社区矫正官是指社区矫正机构中的执法人员,即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享有执法权。社区矫正官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接收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表现进行考核和奖惩,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着和社会志愿者的工作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是通过和政府签订协议,由政府向其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完成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官的指导下,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直接接触,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教,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树立信心,获得回归社会的能力,重新融入社会:1 《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印发<关于公安派出所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沪公发【2006】300号)第5条、第17条李兰:“社区矫正主体问题研究”《行政与法》2009年11期82页

社会志愿者是自愿配合社区矫正官和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教育改造的社会人士,主要有社区离退休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等。

三、我国蛇拳矫正在机构和人员设置上的缺陷

(一)机构设置缺陷

1、立法依据上的缺陷

(1)“两高两部”三个《通知》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不同

“两高两部”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作为我国社区矫正机构设置最直接最主要的立法依据,但也正是这种联合的形式让其法律’地位有点尴尬。从“两部”的角度来看,公安部、司法部是国务院的部委,制定部门规章。而“两高”则是司法解释的有权主体,三个《通知》显然是对《刑法》、《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社区矫正执行内容3解释和补充。作为社区矫正执行依据,其法律地位是司法解释呢,还是部门规章呢?若是司法解释与法律效力相同,若是部门规章则效力低于法律。二者对社区矫正监管执行的法律支持力是截然不同的。

(2)“两高两部”三个《通知》关于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突破上位法

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由公安机关执行,同时根据社区矫正的概念,判处上述刑罚的犯罪分子是社区矫正对象。而根据两高两部《试点工作的通知》、《扩大试点通知》和《全国试行通知》等三个通知,都增加了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监管执行主体,并且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是牵头部门,公安机关是配合部门。《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扩大试点通知》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国试行通知》规定:“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这一突破上位法的规定,其合法性存在缺陷。一是有违“法律保留原则”,《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了十项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第九条就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社区矫正属于刑罚范畴,相关事项只能由法律制定,由此“两高两部”对执行社区矫正监管主体的突破性规定有违“法律保留原则”。二是有违“法律位阶关系”。《刑法》、《刑事诉讼法》是上位法,“两高两部”三个《通知》是下位法,下位法只能在上位法规定的范围内或是授权的范围内对有关事项做出细化和补充,关于社区矫正监管执行主体《刑法》、《刑事诉讼法》都只规定了公安机关是监管执行机关,而“两高两部”的三个《通知》增加了司法行政机关为执行机关,公安机关只负责监管对上位法变相修改,违背了“法律位阶关系”。

二、机构职责上的缺陷

社区矫正人员请(销)假、迁居、迁户、司法奖惩等则必须经由公安派出所“把关”即公安派出所有权决定是否同意服刑人员上述事项,以及是否向决定机关提出减刑、假释和收监建议,因此,可以说,公安机关是完全掌握了社区矫正监管核心环节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但在监管责任方面却明显不足,甚至日常性监管过程都可以不参加。

司法机关进入执行期间,承担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定期思想汇报。对其个别教育、集中教育,3 此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社区矫正执行内容等及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类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法律规定的总和,并非《刑法》、《刑事诉讼法》而设的“社区矫正”专章。

组织公益劳动,开展季度性行为奖惩等大量琐碎的日常监管责任,但在被公安机关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和决定权的情况下,司法行政机关只有初审和建议权,结果由不得自己决定。

三、人力配置的缺陷

4公安机关承担着打击现行犯罪和维护日常社会治安的任务,其工作量非常繁重,在现实中,公安机关难以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对缓刑、假释等五中对象监督和考察,而社区矫正比原有的监督考察任务更加繁重,由公安机关管理力不从心,流于形式。也有学者认为公安机关是国家刑法体系中享有求刑权或者追诉权的机关,本币应该享有行刑权力,而且刑侦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截然不同,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在实践中也无法承担专业性极强的社区矫正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所是真正承担大量具体社区矫正监管执行工作,是最基层的一级组织,除了社区矫正工作以外,还承担了自身规范化建设,人民调整,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法律服务5以及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做好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司法所职能范围广、内容多、要求高。社区矫正监管职能与其他职能相混杂,没有独立分隔开,势必受其他职能的影响。

刘根东“公安机关与社区矫正”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法律服务包括公正、律师进社区和法律援助工作。

第四篇:社区矫正理论研讨会发言

这次全国社区矫正理论研讨会, 是部党组同意召开的,是继去年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之后, 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部署, 总结推广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经验, 就社

区矫正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改革完善中国特色刑事司法制度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 并就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工作提出要求, 作出安排。江苏省司法厅在会上介绍了社区矫正工作经验, 与会全体同志参观了南京市玄武区、建邺区和江宁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大家边听、边看、边思考、边讨论, 自始至终保持着思考交流的浓厚氛围。会议期间, 我国著名刑法学专家高铭暄教授、犯罪学专家王牧教授, 结合理论研究, 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刑事法律的修改, 就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做了专题发言。来自实务部门和理论界的 16位同志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 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会议从理论研究入手, 更注重思考的是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不是就事论事, 也不是就理论而理论, 而是就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用以统一思想, 坚定信念, 明确目标, 做好工作。会议达到了学习交流的目的, 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必将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 促进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根据会议两天来的发言、研讨和参观考察, 结合对所征集的 500多篇论文成果的学习了解, 我也作一个发言, 讲几点意见, 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自觉把社区矫正工作放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谋划和推进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刑罚执行制度改革, 是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社区矫正工作起点高、发展快、前景好。这项工作顺应了时代要求, 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需要, 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背景下, 在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体部署下, 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到全国试行, 7年间跨越了三大步,实现了较快发展。从 2003年 6个省市开始试点, 2005年扩大到 18个省市, 加上另外 9个省(区、市)主动开始试点,等到 2009年全面试行的时候, 全国有 27个省(区、市)已经开展工作。7年的试点实践, 探索总结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 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具体执行, 政法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中发 [ 2004] 21号)和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都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 12月,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的通知(中发 [ 2008] 19号)要求 #推进社区 矫正立法工作。∃2009年 12月,!中办、国办转发 %中央政法委、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 [ 2009] 46号)对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 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出要加快推进社区矫正立法, 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减少社会消极因素。

今年以来, 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多次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研究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志实地考察了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对朝阳区 #阳光中途之家 ∃的经验作出了重要批示。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 ***同志还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专门要求, 提出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 要尽可能地放到社区去矫正, 最大限度减少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难度, 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还强调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基层基础建设, 努力把社区(农村)建设成为社会服务管理新平台, 在有条件的城乡结合部, 要探索村庄社区化管理等。王乐泉同志专门听取司法部的汇报, 作了重要讲话, 在视察北京、黑龙江、江苏、江西、山西等地司法行政工作时, 特别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王乐泉同志在!关于江苏社

第五篇: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的来源、定义、研究以及在传播学领域的运用

框架理论的来源:

框架分析的理论概念被认为来源于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学科传统。其后又被其他学科吸收,在内涵上有了一些转化,涉及到了多个学科。朔伊费勒认为社会建构论的框架分析,虽然根植于多个领域和学科,但是其根本还是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高夫曼的框架分析。

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推断出潜在的因果联系,经验证据支撑了这一假设。

高夫曼也同样假设人们不能完全地理解这个世界,因此主动积极去分辨和解释生活经验来弄清楚身处的世界。个体对感知信息的反应依赖于被称为“primary frame work”的诠释基模。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框架理论的定义:

框架可以界定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的做法。如对恐怖主义的报道。

学者对框架理论的研究

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如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中国学者潘忠党认为,框架的分析,“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研究领域”。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框架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

框架分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传播学者的重视并且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黄旦教授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分析到,从框架分析角度,新闻生产本省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在这样的一种生产过程,新闻首要的是一种社会制度。首先,新闻是对新闻消费者制作能够得到的信息的一种制作化方法。消费者购买报纸是为了他或她要阅读喜剧或桥牌专栏,了解天气预报,寻找正在放映的电影,或阅读关于洪水、水灾或社会**的报道。其次,新闻是合法机构的同盟。国务卿可以在新闻媒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普通的男男女女就不能这样使用媒介,一般市民也不能像合法政治家和机构所拥有的那种权力,把自己对新闻的反应变成公共政策和计划。最后,新闻是在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专业从业者所发现、搜集并传送的。这样,新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制度化过程可遵循制度化操作的新闻从业者的产品。这些在操作必然包括和那些按惯例新闻要予以报道的机构合作。

新闻框架影响了受众如何想,影响受众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长期的狭隘的程式化的报道难免会产生刻板印象,框限了受众的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忽略了框架外的世界。

但受众也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事件进行主观解释,并建构社会现实的。因此,在社会现实的建构中,存在着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下载社区矫正理论框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矫正理论框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期末考试试题

    一、结合案例,谈谈社区矫正接收的程序和内容。 蔡某,男,1970年10月25日生,初中文化,电工,因开车失误致人死亡。2012年1月31日,经法院判决,伍某赔偿死者家属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抚慰......

    社区矫正

    我国社区矫正的行政主导型模式探析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实践和理念,引起了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适用的方法体......

    社区矫正

    康平县社区矫正 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12月,康平开始进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按照康平城市人口中进行社区矫正的比例比农村相对较多的特点,设立了康平镇和东关屯镇两个乡镇进行试点......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在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决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 一、名词解释: 1、深度访问法: 又称临床式访问,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最初常用于个案工作的调查、囚犯的......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工作获得成效:(第二组) 1、全市社区矫正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3月5日,为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安全管理,市矫正办制定并下发了《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分析工作暂行规定》,《规定》明......

    社区矫正

    二○一一年度达坂城镇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 责任状 达坂城镇司法所 为进一步做好达坂城镇“五种罪犯”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

    社区矫正

    浅谈我国社区矫正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 小组成员:李磊黎明武鹏蒋杭翔牛龙田志祥 社区矫正就是指通过各种非监禁刑罚使罪犯得以留在社区中接受教育、改造,以免监禁刑可能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