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10:4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说课稿》。

第一篇: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语文必修()第()单元,第()。《

》(写课题,板书)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②教学难点

教学点突破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2.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二篇: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5篇

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学流程

通过回忆故事引入,导入课题,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助,合作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学会了生字词语后,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小诗人给谁画了些什么?初步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接下来,再分节学习诗歌,通过看图,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根据课件提示回答,西西没有一双好腿,他不能,非常。和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可以,他是多么。进行对比,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西西没有一双好腿,是多么的伤心,有了一双好腿,又是多么的开心。从而感受到小诗人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情感: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都有助人为乐的善良的心,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最后以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五、说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按照我设计的环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课文,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时间没有安排好,前面在导入和识字教学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朗读感悟,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时间太紧,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让学生仿写诗歌时,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发言。还有,课堂生成没有有机进行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争取得进步。

语文说课稿2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老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杨绛通过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

二、说学情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充分抓住同学生活环境特点和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对于“xx”时期的情况了解较少,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与人之间关怀的难能可贵,更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这篇美文,让学生感受的社会情怀,关心身边的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词语,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我的教学重点,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和谈话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由苏芮的《奉献》导入课题。这是一首奉献的颂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进入课文主题。

接下来播放几张明星照片和相关资料图片,并谈话导入: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接着,教师介绍杨绛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之后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还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接下来是细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的环节。

我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结合同学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总结出本文主要写了老王的“苦”和“善”两部分,“苦”表现在谋生手段艰难,生理上有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善”表现在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接下来进入到疑难解析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情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请学生反复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把握本文中老王老实善良、施恩图报的形象以及作者同情关心弱者的品质特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情感的体悟,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怎样看待街边乞讨的人?别人向你乞讨会怎样做?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注弱势群体,并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面对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如果你是老王的邻居或者认识的人,你知道了老王的死讯后,你有什么想对老王说的?请写一段话。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内容即明确了文本的逻辑框架,又从内容具体深入解读了课文。简洁清晰明了。

语文说课稿3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

三、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蝌蚪,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设计以下的问题

小朋友,你们看图。雷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请你们认真看,仔细听。(请学生看雷雨前的有关录像)

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填空练习,加深对抽象的关联词语的理解,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报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学生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掌握对偶、排比、顶针、互文等常用的修辞格。

3、通过木兰形象分析,体会木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依据“三有利”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 教法:诵读法 复述法 鉴赏法 讨论探究法 竞赛法

2.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语文说课稿5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三、设计理念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教学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让学生自读读课文,然后思考、交流:这一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彩塑?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积淀情感,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6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分析

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

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

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

“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

第一题的确立主要由于本文中出现了字形上易错的生字;第二题则缘于文章中出现了“?望”“回头看”等词,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这里借助于练习,丰富学生对于看的了解;第三题则是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语文说课稿7

王海英老师的《尊严》一课给了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教学中,老师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王海英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能利用课件来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出自学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多次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让学生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使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做一个像哈默一样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又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善良、朴实、有爱心的人。特别是在细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从描写中体会年轻人哈默的尊严。如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学生自读、自悟学得很认真。

第二、王海英老师能够抓住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重点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这很好。

然而,金无完赤,人无完人,再好的一节课,也有它的不足,建议教师应该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学生对“尊严”一词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应加以指导,对中心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合作探究学习精神不够,语言积累有待到位。

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背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生活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生活详实生动的鉴赏。语文新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背影》这篇课文,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相爱相怜的情感,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此文在教材中编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

A、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写人记叙文,反映的是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不仅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

B、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C、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铺垫之作。

2、教学目标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

②、创设优良的教学情景;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题。

③、体验父爱的伟大无私,提升自我情感。

3、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语段的含义,体会对父亲背影描写所渗透的情感。

4、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情感,体味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所渗透的人间至情。

二、学情分析

镇乡初中的学生特别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而这篇文章反映的是成年人并且是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很难让这些沐浴在阳光下的中学生真正的领会。

三、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1、远教资源的来源

《远程教育资源库》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把教学时可能用到的资源尽可能地集在一起,为我们的备课、上课及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背影》这一课的教学辅助资源就是从远教资源中的媒体资源、习题精选、扩展资料“中筛选的。

2、资源及设备的选择,应用依据

远程教育IP资源共有三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其适用价值。根据《背影》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在教学时,我运用模式二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模式二是以远程接收设备为依托,可以上连一模式,下接三模式的IP资源运用模式。因为在这一课中模式二给我们提供的媒体资源有利于很好地创设教学情景,轻松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便于激发学生情感,轻松愉悦地解读文本。

3、设备,资源,课程的整合

远程教育资源,是有效实施新课标理念的平台,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在上《背影》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首先将资源库中的资源事先下载到电脑之中,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教学课件1为主,以课件2为辅,4断剪辑,同时还从扩展资料、习题精选中挑选了部分资源,利用电脑这个平台,用powerpiont这个软件适当进行整合,结合课本资源轻松有效地教学。

4、应用规律及应用效果

远教IP资源运用有三个层次:一是照搬着用,二是整合运用,三是创造地用。专家们多次强调“原汁原味运用资源”,明确提出“拿来主义”,不要“太多创新” 。“原汁原味运用”并不是所有资源逐一播放,我借助模式二教学《背影》这一课时,就是从众多IP资源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最适合班上孩子特点的资源,再经过适当组装后进入课堂。整合后的影像资源有声有色,课件动静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教法设想

语文教学要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要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形象中去体验。利用整合后的资源,教学时以文本对话法为主,同时辅以整体阅读训练法、情景教学法、范读法、总结归纳法进行教学。

五、学法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材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因此要改变教师一场锣鼓打到底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和谐课堂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在本课我借助整合后的资源引导学生以自主阅读法为主、以朗读法、圈点批注法、问题探讨法、比较阅读法等学习方式为辅学习本文,同时注重以下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1、借助各种资源,自主解读文本。

2、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3、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五个环节:激发情感,走近课题-创设情景,走近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走进文本,-研读赏析,深入文本,-探究学习,升华文本。

教学时间两课时,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激发情感,走近课题

出示问题,导入: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

(二)、创设情景,走近作家作品

播放介绍朱自清散文及作品的剪辑,同时出示课件简介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该环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远教资源中的配乐范读课文

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记号。

2、正音练习,检查课前预习。

(根据本班基础差的实际情况,我从资源中的习题精选及20xx年的《背影》教学课件中选取这个练习,目的是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通过听读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为后面解读文本打下了基础。 3、自由朗读,理清全文脉络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宜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引导其归纳总结。)

(四)、研读赏析,深入文本

1、结合课件中车站月台一角的图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边读边品味文章流露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耳听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

2、课件出示课本后的研讨练习一的问题组,分组讨论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背影”这个重点,体会文章情感,研究课文特色。因此采取分组讨论法,分组时要做到优生与差生的搭配,男生与女生的搭配同时借助资源中的视频剪辑帮助学生解读月台买橘子的片段。)

3、课件出示课本后的研讨练习四的问题组,深入探讨。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年龄分析。)

(五)、拓展延伸,人文交融

1、课后上阅读《朱自清传记》2、对比阅读:肖蓉葆的《父亲的背影》

(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理解片面,因此利用扩展资料中的《我的背影》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理解父爱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阅读《朱自清传记》,升华学生对父爱的认识,达到人文交融的课堂境界)

七、说板书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面俱到的“火锅式”板书已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而只重内容,形式却陈旧的板书同样没有生命力,真正成功的板书必然是精华的内容与创新形式的完美结合。我采用了将两颗心贴在一起,父亲的心里面是儿子的心,儿子的心里既在落泪,泪眼中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心及千千万万个像父亲的背影。意蕴深刻,发人深思……

语文说课稿9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时间”“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九个方面来说一下我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一、说教材

古诗《小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副初夏风景画。在这一组课文中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活泼可爱,乐于读书,求知欲强。对于阅读已经产生了兴趣,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古诗学习,所以在阅读中体味古诗内容的优美,并结合诗文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我所在的地区声母“l”和“r”的发音不够清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池”“惜”等6个生字,会写“立”字。

2、培养孩子朗读古诗的兴趣,并使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孩子能很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的书写。

2、教学难点:会背这首古诗,并能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景色。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对比学习法:运用以前学过的字来与现在将要学习的新字相结合,形成对比从而很好地学习将要学习的新字。

2、开火车法。

3、诵读悟情法: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读》中写到:诗不仅供朗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真样才能陶治性情。所以古诗教学切不可忽视朗读,要让学生通过吟咏把握全貌,理解古诗的内容。

(二)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内合作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准备生字卡片

七、说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走进古诗

因为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所以在上课的开始我会让孩子背诵自己拿手的古诗,从而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直接揭题,让孩子们齐读课题,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找孩子起来读这首古诗,并对其进行表扬。

2、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打开课本用小手指着古诗进行自由的读,这是我将会提醒孩子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运用拼音来学习,还可以同桌或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能够全部认识这首古诗中生字的孩子还是不多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并能够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这些字的理解。

3、检查自读情况

(1)让孩子看着打屏幕上的带着拼音的生字,点名让他们读这些字。在读的过程中我会提醒他们读准字音。

(2)读大屏幕上的去掉拼音的字,并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对这些生字进行记忆。

(3)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对新学生字进行记忆,例如“也、池”“昔、惜”“阴、晴”“柔、露”这些字的对比来进行记忆。

(4)同桌间运用手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检测,加固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5)让孩子对新学的生字进行组词。

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本节所要掌握的生字,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4、通过课件学写生字

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所以在课堂上学写生字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通过课件上的笔画顺序,和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来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并让孩子进行书写且提醒孩子正确书写姿势。

5、把生字回归古诗进行朗读。

(三)理解古诗,朗读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孩子们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重复。

2、不明白的字词小组内进行自我解决。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教师指导孩子把全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解决词义和整首诗的意思。

(1)重点的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字词

(2)带领孩子吧古诗的整体意思通一下

(3)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4、指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从读的过程中体会出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5、指导背诵。

(四)作业延伸,全面巩固

1、把这首古诗回家被给自己的家长听。

2、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找几首描写夏天的古诗,并且吧这些古诗读熟练。

九、说板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惜 细流

树阴 爱 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

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 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 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 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藏人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语文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设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逊”“喉”“捶”“惬”四个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朗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

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着重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问题导入法

2、课文分析法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读品悟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文。

(2)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意)。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合作学习,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我主要是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1)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有原则的人)

(2)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佩服他,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3)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分析课文,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

(1)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

(2)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说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富翁)。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比赛读书,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整体回顾,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贵。

8、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

搜集其它有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画风》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动脑筋,把无形的风生动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人物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善于合作,多动脑筋,敢于创新。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风与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①会认丹、艺等6个生字②指导学生朗读。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2、创设情景,联系实际

3、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其中

4、以读为本,加强读本实践。

三、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中,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应“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四、说教学过程:

㈠猜谜揭题

1、出示谜语:看不见它的身子,摸不着它的影子,有时它抖动树枝,有时它推倒房子。谜底是风。

2、风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15课《画风》

3、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质疑课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㈡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标上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老师读后问老师读的怎么样?敢跟老师比一比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老师把这课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认识吗?

4、出示宋、涛、陈、丹、赵、艺、显,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

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和老师赛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本课的生字大多是人名。我问学生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让学生联系实际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㈢精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他们三人是怎么画风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

3、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5、(不范读、赛读)想分角色读课文吗?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环节我克服了乏味的串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画出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再加上老师的鼓励,通过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㈣拓展延伸

三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风能以诗的形式吟诵出来吗?大家背的古诗可真不少,如果让你来画风,你打算怎么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画吧!只要大家开动脑筋,敢于创新,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

此环节让学生背有关风的诗,让学生画风,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筋、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㈤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图文并茂、直观有趣,让人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级的特点。

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二)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四、教师教法

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学生学法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八、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

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九、板书及习题设计

1、板书:

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2、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语文说课稿15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第三篇: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精神。”因此在预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说教材:

《 》鲁教版_____年级_____第_____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_____方面的主题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承担着培养______重要任务。《 》是本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文章通过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课文充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等手法描写_______,生动细腻,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一篇学习写景(写人,记事)的好文章。

说目标(兼说课标):

依据教材的地位与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______个生字,会写_____个生字;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______”等_____个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教材中指定的段落),丰富语言积累。

3、能够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文中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或故事寓意、或人物特点),培养学生扎实读书的好习惯。

4、激发学生________的思想情感,

说重难点:

依据教材编写意图,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在认真落实三维目标的同时,着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__________(景色的优美、或人物特点、故事文章含义等),加深课文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由于______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限,学生对___________有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将适时多媒体手段,使_____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生动理解________.

说教法策略:

依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策略,促进预定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是大胆采用以读代讲策略。教学中将自始至终坚持以读为本,坚持精讲多读,达到以读促悟,重要的段落达到熟读成诵,进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采用以写促读策略。教学中我将坚持读写结合,发掘教材的创作点,巧妙设计片断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相像,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创造表达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读写一体。

说教学过程: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将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部分是认知的基本规律,从整体感知到精读理解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将充分借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实现快速感知,达到省时高效,同时促进学生自觉能力不断提高。上课伊始,我将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首先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几方面(或哪几件事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_______________.接着提出一个触及文章思想内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借助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初步感受人物(事物)的_________,并随机板书中心词_______.在这一环节当中,对文章的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课文的发展脉络,对文章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这就为下阶段的精读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我将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本课中的生字词语,并充分运用拼音识字法、对比识字法、谜语识、查字典识字法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落实识字目标。识字之后,我将着重指导正确书写_______字,通过观察、示范,提醒他们特别注意写好——字的______部分。

二、部分精读,深入理解。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抓住_______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深入体会文中含着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感情诵读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精读部分的教学我将这样展开:

1、标一标:让学生快速浏览这一段,把其中最受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词句标出来,为后面仔细品读体会奠定基础。

2、品一品:标出重点的词句之后,启发学生仔细品味一下,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或为什么给你的印象特别深),让他们静心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

3、讲一讲:语文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表达,促进学生读书感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和谐发展。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着力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课程标准同时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读书,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所以我将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形成正确的理解方法。

4、读一读:这里的读主要是赏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也是课标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抓住重点词句畅谈感受之后,我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由读书,自主探究。

现代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教学应当立足于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激发读书兴趣,促进人的终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面引领学习一个重点段落就是为了“授之以渔”,因此接下来我将实现开放性阅读策略。课文中表现人物(事物)______的细节还有很多,我将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提高课堂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开展学习,让他们给一些重点语句加上简单的评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反思提炼,总结升华。

阅读教学应当提倡一课一得,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扎实提高。在部分精读、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将设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思提炼、总结升华,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深入一层。我将联系课文的结尾(或中心句,或补充资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____________?通过思考回答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本质特点,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或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或懂得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五、自由朗读,享受课文。

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也是读书。只有多读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快乐。因此,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我将安排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在朗读中尽情享受文中的语言美、情境美及人物的思想美,并从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我还将鼓励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课后指定的段落),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六、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将给学生安排两个练习:一个是基础性练习,主要促进学生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另一个是拓展应用性练习,主要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搞一个小练笔。这一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小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

说设计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课程理念,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牢固坚持以读为本,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同步提高,整个教学过程计划用两课时完成,预期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语文说课稿3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引导表达

自读自悟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赏 品 读 练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寓学于练 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 分享快乐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 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 贝壳

金黄的 小虾

雪白的 沙滩

青青的 海水

(2) 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 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

妈妈坐在 。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18 、浪 花

我 浪花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六、板书设计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山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写景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因此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二类字,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山雨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我设计这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接着,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品读要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2、美读展示。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3、阅读感受交流。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让学生通过对“融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五)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最后,回顾在《华山的魅力》一课中所学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只要你去发现。”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接着课件出示课外作业: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设计了“拓展文本,走向生活”这一环节。拓展课程时空,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又能让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紧扣课文主要内容,我在设计这节课文的板书时,反复揣摩课文的字词句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板书:

27 山 雨

雨前 悄悄的来了

雨中 声音神奇 颜色 绿

雨后 山林幽静

这样的板书不仅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使板书比较有条理。而且还紧扣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让山雨的特点一目了然。

这就是我对于《山雨》一课的教学设计,整篇课文我都始终紧紧围绕一个“读”字,运用先整篇,后词句层层深入的方法,将作者对山雨的情感通过初读全文,整体感知;默读感悟,深入体会;品读回味,升华情感几个环节,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享受。读中学习。

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笋芽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这一课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有了前两课的训练,加上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所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为第4课以及第二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为领会编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揉、漆、辫、”的识记,“喊、笋、唤”的书写。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学生具有好奇,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对童话故事兴趣浓厚。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人阅读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我通过PPT课件展示笋芽儿、竹子的图片,使学生直观了解笋芽儿与竹子。通过情境朗读,为学生的感情朗读作示范。

四、说教学程序

我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本课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会本课要求认识的1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第二课时学写6个生字,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读中体会笋芽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我将分 环节来完成。(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三)角色表演,体会情感。(四)指导写字,积累语言。(五)放飞心灵,走出课堂。六、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3课笋芽儿,认识了14个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生词,指名学生读一读。

然后要复习的是: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师:板画:笋芽儿。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播放课件,师导语: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两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图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我利用课件出示笋芽儿和竹子的图片导入课文,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文,启发思考: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谁呼唤笋芽儿?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笋芽儿听了是怎样表现的?用“~~~”划出有关句子,并用“○”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这样,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⑵反馈

①随学生回答,板书:春雨呼唤

②相机做朗读指导,如低声的说,说明语气要轻柔,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笋芽的话可让学生做做动作读。

③说一说对动词的理解:揉、伸,做动作理解,说一说体会到什么?

⑶角色表演,配乐诵读

⑷小结学习方法:读——画——议——读。

【学后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下面的学习,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一画,小组内可交流。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⑵反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谁帮助了笋芽儿,笋芽生长的过程。

重点引导第六段

如: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说说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那些句子写出了笋芽儿很高兴?

(3)朗读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读,教师相机指导。

3、感情朗读全文,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1)播放情境朗读,让学生注意听一听范读中的语气,以及声音的高低,停顿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的感情朗读作示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后,让大家评一评读的好的地方,如果认为哪句读的不够好,就让这个学生或其他学生为大家作示范。

【通过听、练、听、评之后,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角色表演,体会情感。

【低年级学生入学前接触的多是口语,语言很不规范,他们更需要积累更多的书面语言,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像《笋芽儿》这样文字优美的文章最适合学生积累。】因此,在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我这样说:“孩子们,笋芽儿多可爱啊!现在让我们走进竹林,当一棵棵小笋芽儿,来体验笋芽儿成长的快乐吧!”这时,教师播放课件,让孩子们看着课件,带着表情,加上动作,边说边演。(教师和学生边说边演)

课本剧表演:

小组内合作,指名前面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看了这段表演,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笋芽儿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成长的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得到别人的帮助你会成长,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笋芽儿在这么多人的帮助关爱下,自己努力长大。

(师板书:奋发向上)

【德国有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一环节将语言融入到美丽的景色中,让孩子们在情中演,在动中背,陶冶了情操,有效地积累了语言,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露痕迹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四)指导写字,积累语言。

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生读一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说一说你要提醒同学什么?

3、教师范写:轰,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字上窄下宽,这样字更稳定,下面的两个双字一定要把上面的车字托住。

喊:口字旁位置要偏上,不要写得太大。要先写里面的一、口,后与斜钩,撇,点。

4、生看后抄写生字,学生写字前,我强调,写字姿势。师:巡视,个别指导。

5、评一评:学生通过小组内欣赏与互评,评出“小小书法家”。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通过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写字质量。】

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找找抄抄”。

(1)自主完成练习。

(2)同桌交流。

【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美句。】

(五)放飞心灵,走出课堂。

师:孩子们,你们真像小笋芽儿!努力!上进!课堂上表现多积极啊!老师爱你们!谢谢你们!

师:孩子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能不能向同学们说一说,都有谁帮助过你成长啊?

师:是的,我们也一样,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亲人的呵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鼓励。面对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学会感恩。

【通过谈话,使学生感受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孩子们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问号中被激荡,不断升华。】

(六)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2、画笋芽儿或竹子的画或编一条有关笋芽儿的谜语。

师:孩子们,你们真像小笋芽儿!努力!上进!课堂上表现多积极啊!老师爱你们!谢谢你们!孩子们,笋芽儿长大以后的故事呢,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还有兴趣,请在课下多收集这方面的知识,你会知道得更多。

五、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针对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以及笋芽儿成长过程,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语文说课稿7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七、测试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身上那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文章要向我们弘扬的。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课文中人物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冲动,朗读感悟法,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以及讲授法,点拨法等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开门见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谈话,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用笔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适时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或词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略)

3、通过多媒体情境展示,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并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并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重点词,感悟群众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

(视频对学生留下的情感冲击,会使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

(三)、熟读精思,步步深入

1、激情导入,聚焦老汉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向那唯一能逃生的窄窄的木桥,危险将在瞬间发生!这时,人们看到--(课件出示课文:略)生接读。(板书:老汉)

2、透视老汉,深入感悟

①、潜心会文自读感悟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潜心会文是实现三者对话的主要环节。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怎么感受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自我感受的珍视,体现对学生情感的珍视。因此我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画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感动的原因,并读一读,怎样感受就怎样读。

②、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以悟代讲,以读代讲,更能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触动情感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悟可能不很到位,我就适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经过自读、悟读、范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在学生感悟到老汉的镇定、舍己为人后,我首先用激情的语言过渡,再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体味老汉的严格要求,接着,学生加上表情、动作,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朗读体会老汉的严格要求,品味老汉焦急、恼火背后的那颗爱民之心。

3、走近人物,激情对话

过渡: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留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伴随着那如泣如诉、深沉悲愤、感人肺腑的背景音乐,我沉痛的交代着课文的结尾。 音乐的渲染,老师深情的范读,孩子们的感情是一发而不可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想: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儿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儿子。老太太会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说些什么呢?如果老汉能听见老太太的诉说,他会怎么想呢?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再度释“桥”,领悟深意

此刻,山涧溪流上,再也没有了那座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生命桥(板书:生命桥)。可我们却分明看到有一座桥稳稳地架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辉,它坚不可摧。你看到了吗?是一座什么桥?学生交流:从而理解这不是一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板书:连心桥)

(五)、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在“接受感动”后,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这既是对课文学习的积淀,更是一种真情的感动在传递和蔓延。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练习: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四、说板书设计

老汉 人们

镇定 桥 惊慌

舍己为人 有序 你拥我挤

严格要求 生命桥 疯了似的

爱亲人 跌跌撞撞

连心桥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

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标“阅读”部分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层次诵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海燕、高尔基、写作背景等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以朗读为主线,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通过多层次诵读,探究课文的深刻内涵。

3、通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感受象征手法,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五、课时安排:

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两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完成作业。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自然地导入新课。

导语: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唱给“海燕”的颂歌。(板书课题、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

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二)、多层诵读——感知课文内容(24分钟)

1、播放录音听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说感受和说画面的环节是学生通过听读之后再创作的过程。

2、分组合作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

这是课文研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起标题、补标题和揣摩心理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3、指导揣摩精读。

(1)、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完成部分板书。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3)、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一教学环节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指导朗读、赏析、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起立诵读的形式,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三)、难点突破——感受象征手法(10分钟)

1、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海燕》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2)、教师补充讲述发表过程中的小故事。

应该说时过境迁,学生对诗中“海燕”象征意义的理解颇有难度,而本诗教学时必须得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才能理解“海燕”的意义。在处于困惑不解之时呈现“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顺利地理解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场景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写到的一些具体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总结: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象征。

3、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怎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

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

4、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xxx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择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极富创意的“当翻译”活动,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四)、拓展延伸,体验升华(8分钟)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难点。

2、自主创编——仿句说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启发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对象说,也可以对现实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搏击长空的雄鹰对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树地震中救援人员对压在废墟下的待救女孩……)

在处理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风云雷电:【xxx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对比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四、说媒体和远程教育资源利用

上这节课之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教育资源网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物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并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这一词语是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播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在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达到了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的课堂效果。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整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合作表演等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给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对鹅的认识,再从旧知识入手,背诵古诗《咏鹅》,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过程。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出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对课文有个感知。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习作作准备。

八、说板书设计

13 白 鹅

姿态:伸长头颈 左顾右盼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语文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难忘的八个字》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因相貌丑陋,左耳先天失聪而遭人嘲笑产生自卑心理,后来由于受到伦纳德老师爱心的抚慰而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课文感人至深,读后使人怦然心动。课文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和自身身体状况的不同,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小女孩的处境以及自卑的心理,体会伦纳德老师说的八个字的真正用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品读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和伦纳德老师的动作描写,体会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复述课文,进一步体会伦纳德老师关爱学生的高尚情操,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另外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我把“品读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和伦纳德老师的动作描写,体会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如何复述”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实现“本真语文”的课堂回归。

三、教法学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根据课程标准中年级学段目标,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情感体验法,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难忘的八个字》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质疑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难忘的八个字》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难忘的八个字是?

生:我希望你是我女儿!相机板书

3、师指板书问:那这我指的是?这个“你”又是指谁呢?

4、我愿你是我女儿!对“我”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使我终生难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女孩的内心。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尝试探究,细读文本

1、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

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儿?你是从哪个词语或句子看出来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想?教师进行指导朗读,相机理解“与众不同、令人厌恶”词语的意思。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你会有哪些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如: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我越来越不自信,甚至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所以我越来越敢肯定,齐读:除了我的家人,没有人喜欢我。

【设计意图:小女孩的心理描写在文章占大量篇幅,通过朗读、默读品味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内心的感受,既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初步感受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体会伦纳德夫人的美丽可爱、美好心灵。

A、师:在同学们和我的心目中伦纳德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伦纳德老师?

B、为什么小女孩更喜欢伦纳德老师呢?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发生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说一说。(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叙述清楚。)

C、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D、师:正是这么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对这位可怜的一个小女孩说了八个字: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所以说这八个字仿佛是——(齐读:一束温暖的阳光……)

师: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大胆的想象,从此以后,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合理,如今,那位自卑小姑娘,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玛丽、安、伯德,已经成为了加拿大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正是伦纳德夫人的爱,鼓励了当年的那位自卑的小姑娘,使他重新获得自信,勇敢地面对现实。经过不懈努力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是爱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伦纳德老师的动作描写,以及学生的想象,对故事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的爱。】

三、学习复述,领会深情。

1、这么感人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学会讲给他人听,让美丽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那么要如何讲故事呢?

(1)精心选材,要详细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中间有哪些曲折的过程,人物的心情怎样,结果怎样?知道这些,再精心选择一下自己要讲的重点内容。

(2)认真准备,包括对故事进行加工、熟记、试讲等。

(3)借助自己富有感情的声音、姿态、动作、表情等,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故事的发生、发展的环境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在初学复述时,可以不明确这个概念。用讲故事的形式,逐渐让学生学习如何复述,这是一个长期目标。】

2、小组内讲故事,组内推荐一人展示。

3、全班展示,交流点评。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以小女孩的名义写一封感谢信给伦纳德老师或者以“××,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日记,抒发自己内心对长辈、老师、朋友……的希望,让周围的人了解你。

语文说课稿12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诗的材料》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重点通过对荷花样子的介绍以及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让作者及读者深深地陶醉于景物之中;学情方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够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观察、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荷花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另外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我把“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实现“本真语文”的课堂回归。

三、教法学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根据课程标准中年级学段目标,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朗读体会法,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诗的材料》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回顾课文,展示作品

1.齐读课题,尝试背诵学过段落。

2.展示学生绘画(课前布置画荷花)。

3.师生共同评价,多表扬,多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表扬,使学生扬起自信的帆,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二、读中想像,深入体悟

1.欣赏学生绘画,描述美景,提问:置身在这美妙的境界中,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

2.作者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也随风舞蹈。文中怎样描绘的?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指名反馈,相机进行朗读评价、指导。

3.他置身在这美妙的境界,听到什么动人的故事?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像:如果此时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眼前会出现哪些更奇妙的景象?

(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小蝌蚪游过来,告诉我它旅游的快乐……

5.交流后学生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带着动作读,将自己的理解、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在美好情境的渲染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升华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6.作者如醉如痴,和荷花融为一体,在朋友的提醒下,才醒了过来。想过来之后,他有什么收获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达,既丰满了文本内容,更深刻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教给了学生表达时应该做到的条理性、完整性、生动性、形象性及语言组织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三、拓展想像,升华情感

1.作者觉得怎样的情形是写诗的材料?交流:

(1)置身于随风舞蹈的荷花中,自己被陶醉了,也成了一朵荷花。

(2)看金鱼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

2.说说生活中发现的可以写诗的材料。

3.把书合上,静静的思考学完本课后的收获和体会;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叶圣陶在描写荷花的过程中,不但仔细观察了荷花美丽的姿态,同时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与蜻蜓、小鱼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因此,作者的这种“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教师点拨归纳,强调学习重点;学生盘点收获,养成整理习惯。】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多媒体出示:古代咏荷名诗名句,《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采莲曲》《小池》,指名学生速读。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而且感受到不同人笔下的荷花的美。)

2.布置作业:假如我是一朵花、一条鱼、一棵树、一只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吧,可以是写成诗歌,也可以写成文章,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设计意图:课外小练笔,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写作,善于投身自然良好情趣,向学生渗透大语文观,让他们逐步懂得从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 年级上册第 单元第 课。单元内容及单元知识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________________能力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目标: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布置预习; 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料查找

二、教法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B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13分钟;合作探究15—20分钟;拓展延伸3—5分钟。至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是否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要视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情况而定。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精读感悟(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紧扣“提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小池》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玩索,深挖细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媒体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诗的言语与现代文相比,大相径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提问: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组织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1)学生读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尖尖角细流晴柔

(2)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从刚才那幅图中找到这些景物吗?然后找景物,乘机理解“泉眼、细流”等词。

(3)学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软

师:晴可以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组成柔和、柔软,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图中的哪里?学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对于一年级学生读图相比于读字,更感兴趣。从读图到读字,再从读字到读图,这种图文结合一是合乎学生发展规律,二是有机的把识字与理解结为一体,既能让学生识字读书,又能使学生在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了学生阅历少,对于古诗文理解的难度。)

5、师:这幅画十分美丽,有泉眼、小荷、树阴、蜻蜓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小池图。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诗意、诗味、诗情原本就存在于诗的言语中,通过反复诵读,自然诗歌的意味情也会明晰起来,当然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时,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与作者的喜欢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进诗境,体会诗情

1、你们都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喜欢这些景、这小池,诗中哪些字是说喜欢的意思?

(1)学生找出惜、爱,教师随机也提问:谁惜谁,谁爱谁?同时理解简述诗句。

(2)还有谁喜欢谁,为什么?同时理解简述诗句。写“立”。

2、在这样美丽的小池里,小荷刚刚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欢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头,还有哪些动物立在上头呢?想象说话。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3、可见,小池是多么美丽,而且每种景物都喜欢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谁来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读出美丽、和谐、喜欢,配乐朗读。

(借助图画,抓住诗眼“惜、爱”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述的意境,在诗境中表达想象,学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们能体会出什么是美,什么和谐、什么喜欢。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师: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的写景诗,它表达美、表达爱、表达和谐。诗人爱小池吗?我最爱小池中的什么?为什么?

诗人最爱小池的,因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朗读训练,读出诗人的爱池之情,特别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吟诵。

2、诗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诗人不仅是爱小池的人,还是一位爱自然、爱田园风光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出示杨万里的两首诗,学生诵读。

(从认识一首诗并进行感情吟诵到吟诵两首诗,从学习一首诗到认识一个人,杨万里在一年级学生的心里再已不是诗人,而是见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学生争着读诗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增。)

七、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民主、互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

第四篇: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选入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能画风的高兴心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设重点为: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予、主动获取。因为这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

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从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乐学、易学。画画是学生最爱做的事儿,开始让学生谈自己会画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进而谈谈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问题稍有加深,但感觉不一样,答案就各不相同,学生依旧兴趣盎然。风这一自然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印象。

(二)画风,激活思维,体现创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风”这个初步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风(即画出有风时各种景物的变化)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其目的有五:一是检查学生课前观察风的情况;二是通过画风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绘画氛围。

语文说课稿2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

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歌行》。

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

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说重点】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今天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对于《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我也是处于学习的阶段,谈不上深刻地领会,今天和大家交流,也仅仅是一种探讨,但愿我抛出砖能引来更多的玉,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语文说课稿5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四、说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第一自然段有关图片。(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天气暖和,正好睡觉”。(板书:寒号鸟:玩睡喜鹊:垒巢)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2)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对读)

(4)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板书:直打哆嗦住暖窝)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齐读)

(四)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课件出示13)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2)谁怎么劝告?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4)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比较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板书:最后的哀号熟睡)

(五)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课件出示14)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

3、随机小结,完善板书。(板书:寒号鸟:懒惰喜鹊:勤劳)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5、小结学法,(课件出示15)

抓重点词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 )年级( )册的一篇课文,( )根据( )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研究,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 1 )

( 2 )

( 3 )

其中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

二、说教法、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根据( )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设置法、多媒体演示法、点拨法和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谈话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感悟法、交流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 ),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在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再想想()“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是阅读的基础,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的生字词。在初读结束后,我先让学生拿出字卡,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然后利用课件出示( )( )( )( )( )等带拼音的词语。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然后将这些词去掉拼音,领读、齐读、赛读、指名读,最后让学生说识字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写难写的字,让学生书空、描红、练写。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再加上师生之间识字方法的交流,以及课堂上的练写,切实把低年级识字教写落到实处。

在初读时,我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精读研析,理解课文

扫除了字词障碍,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所以在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利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5、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

老师对学生,同样如此。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但教学中不可忽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重点反馈。学生的朗读能力相对比较稚嫩,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帮助学生情感体验。本阶段学生自主积累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可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如想象、游戏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语言、应用语言。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地赞美别人,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地赞美别人,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五、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六、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人人都喜欢听到赞美的话,上课前,我特意准备了一组称赞语,并当场运用这些称赞语。比如“你坐得真端正!”“你的课前准备做得真好!”“你的字一直都写得很漂亮!”孩子们听了非常兴奋,一个个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课堂气氛自然就出来了。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课上我通过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阶段,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1、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让孩子们相互寻找好朋友身上的优点,并学着称赞对方。在称赞的过程中,不仅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甚至有助于让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里都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能得到更多的称赞。

七、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八、课堂反思

回顾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反应出课堂上的缺失。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前后的得与失:(1),我努力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在复习生字环节时表现出的认真,利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称赞他们,并奖励他们“搭乘小火车”(课件实现);课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均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暖人的情谊。(2)毕竟二年级的学生,课堂自控力不是很强,所以部分学生无法认真听,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加强引导。

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葡萄沟》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1课,属于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这里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颜色鲜、味道甜,制成的葡萄干更是惹人喜爱,还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课文最后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一热情洋溢的句子作为概括性的结语结束全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读之不仅让人对葡萄沟心生向往,更对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充满了喜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孩子已经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学生上课注意力还很难完全集中,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孩子在读、说、思中提升自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本单元的主题----爱祖国,爱家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能与能力:认识并会写本课份、坡、客等8个字个生字,理解“茂密、凉棚、五光十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文,增强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品读课文中那些充满赞美之情的句子与段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识。

五、说学法教法

1、阅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最直接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示范读、学生领读、齐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领会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以培养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走进葡萄沟

兴趣是的老师,在上课之初,我将采用问题导入法,问学生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在孩子们畅所欲言后,老师巧妙过渡: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盛产水果的地方,看你通过看图片能不能猜出这是哪里?是哪个民族?(多媒体出示)板书课题,指导“葡萄”的读音,再写沟字,指导区分葡萄和葡萄沟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走进葡萄沟,看看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习字:学习字词,感受葡萄沟

1、学习:份、坡、梯、客、收、城、市、利。字的读法、写法(包括笔顺)以及组词造句和运用。

2、认识:沟、产、梨、种、搭、棚、淡、够、好、收、城、市、留、钉、利、分、味。等字。

3、区分:多音字

好地方干活分开钉子

好客葡萄干水分钉着

(三)学文:细读课文,欣赏葡萄沟。

学生在读准了生字字音后,就扫清了读文的障碍,此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带着问题与文本进行交流则水到渠成。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不仅是对葡萄沟的赞美,更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从这句话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读、思、悟、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与文本进行融合,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安排学生浏览课文,找到这篇课文的点睛之笔。对孩子来说,这非常容易。

此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读、划、思、交流,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看法,此时,顺学而导,引领孩子依次走进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并用“因为------------------------,所以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作为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彰显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老师无非就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领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哪个月份有什么水果成熟呀?

人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各种水果的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吐鲁番葡萄沟瓜果的种类繁多。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葡萄沟以葡萄而闻名,那这里的葡萄种在哪里,长得怎么样呢?请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

在这段的学习中,我把读作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积累词句,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但同时对课文的理解又提升了孩子读的水平和层次。特别是第二句和第三句。

第二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指导学生理解“茂密”“凉棚”

第三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在这个句子的鉴赏中,我采用了朗读、品味、换词的方法引导孩子体会葡萄的多、美,着重体会葡萄的颜色多样。接着出示图片,让孩子用学到的语言描述图片上的葡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做到了学以致用。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要有疑问老师才能解惑。在本段的学习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质疑上。读了这一段,你对哪些内容不不懂,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能解决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老师帮助。实际上,学生不了解的就是“制作葡萄干”的过程、“阴房、样子像碉堡”这些距离我们表较远的事物,我采用了多媒体播放制作葡萄干的过程以及图示的方法帮助孩子解除困惑。

体会连词“有的……有的……”所表达的“多”的意思

4、学习第四自然段

简要分析这就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总结:迁移延伸,走出葡萄沟。

葡萄沟多么美丽啊!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回家以后把葡萄沟的美景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并收集家乡的风景、特产、人物等,介绍自己的家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不在多而在精,我设计的板书不仅概括的课文内容而且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语文说课稿10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语文说课稿11

课标关于本节的要求

1.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教学活动过程

预习交流:

1、搜集整理何其芳的相关知识。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评论家,生于重庆万县(现重庆万州)原名何永芳,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

2、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3、作者写秋天,主要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写出了秋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秋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二)诵秋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三)品秋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四)写秋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语文说课稿12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以小组探究活动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直观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目标是: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说过程】

第一步“谈话交流,激发兴趣。”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们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雨的特点,孩子们由于对雨非常的了解,所以积极性特别的高,说的也非常的好。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在这步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采用这种追忆式导入,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希望通过这种轻松简单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然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这时,孩子们没有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他们有的站在讲台上读,有的站在窗户边读,有的找小伙伴一起读……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个性。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渴求。

第二步“小组合作,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借助拼音、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胆大的孩子带动胆小的孩子,利用“听、评、说”等方式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友好的、互助的学习交流舞台。

第三步“联系生活,发展思维。”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联系生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利用生动的朗读让孩子们边听、边想像,再来找一找,说一说,“作者围绕雷雨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的?”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再来感悟雷雨前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去神游自然美景,去聆听狂风暴雨。最后充分的理解文本。

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位,对课文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另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语文说课稿14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我今天要讲的课是古诗《所见》。

一、说教材

《所见》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四、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五、说教学流程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 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 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 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六、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学生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掌握对偶、排比、顶针、互文等常用的修辞格。

3、通过木兰形象分析,体会木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依据“三有利”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 教法:诵读法 复述法 鉴赏法 讨论探究法 竞赛法

2.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五篇:语文说课稿

《敬畏自然》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敬畏自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敬畏自然》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意在向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存,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3.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4.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文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顺势导入: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大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类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大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字词。重点由教师点拔(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2请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文章最后一段。

3.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反问、比喻。4品味语言,互动探究: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3)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行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体会本文作者的观点)

三、探究活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若学生提到人类不应破坏自然,或当学生提及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话题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自然 带出:人类有哪些做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惩罚?请举例说明。并同时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共同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洪灾、海啸、泥石流、臭氧层的破坏等)

(通过这一环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

四、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应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做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地球家园。

五、布置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大约300字左右。

六、板书:

〈岳阳楼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以记为名,借描写岳阳楼的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的政治抱负。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富情于景,情景交融。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3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我采用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读、小组读、个别读、齐读、背诵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岳阳楼的秀美的图片,并顺势导入。

同学们,岳阳楼名扬天下,宋代的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一文更为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泉泉心语吧?(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并配以画面,纠正字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字词。(这样做,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然后教师对本文的字音、句义、词义进行检测,重点进行点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3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示范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读此类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停顿、语气和重音等。(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文章叙述了腾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也暗示着“不以已悲”的意思,说明了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下文的“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作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们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不同,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已”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2)作者写《岳阳楼记》和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重申了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是作者勉励、规劝老朋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在天下的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的人快乐之后快乐,这种忧君思想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但那种吃苦在前,享受乐在后,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远大抱负,值得我们有借鉴和教育意识。(4)“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幕之情。(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课文,为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结合画面展示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背诵课文。采用小组背、齐背、个别背等方式,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的描述这一情节,学生对照文章中的语句,朗读、记忆。(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各抒已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小结:《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周围景物,抒发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做一个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人。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 作记缘由

二 雄伟景象 三 览物之情 四 远大抱负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富春江秀美的景色,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抒发作者对政治失意的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我采用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读、小组读、齐读、背诵等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分析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三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富春江秀美的图片,顺势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富春江吗?它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撰文赞盛过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饶览富春江那雄奇秀美的景色吧!(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

2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配以画面,纠正字音,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对字音、词义、句义进行检测,重点进行点播。(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4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此类的文章,语调要舒缓,要注意重音、停顿等。(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5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写了哪些景色?

本文写了奇山异水,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文中的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是一篇骈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音律。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为学生的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6结合画面,背诵课文

利用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背诵课文,采用小组背、齐背、个别背等

例如:在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时,选择一幅山水画面,一叶小船飘荡在江中,任意飘流,想象作者坐在船中饱览“天下独绝”的画面,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学生对照文章中语句,朗读、记忆。(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山川景色,古来共赏。当我们手捧着书卷,领略着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同学们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美好风景。五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

与朱元思书 一总述:奇山异水

二分述:异水 奇山

〈海燕〉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海燕》 它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对比、象征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来迎接光明的炙热的感情,朗读课文是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也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很快走入课文的情境,并同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海燕那高傲飞翔的形象,从而对本文进行整体把握。

另外本文写于特定的年代,跟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相距甚远,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海燕》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我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通过朗读品味句子,分析海燕的形象,从而讨论本文的教学重点,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乌云密布,波浪滔天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朗读的情境中,在指导学生的第一段朗读时,使学生初步了解朗读时应注意的重音、语气等,之后其它语段则由学生自主、探讨、领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通过示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文学之美,海燕形象之美和精神之美。

在热爱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这一深刻含义的前提,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意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品偿到集体智慧的甘甜。

一个多世纪以来,海燕的发表,曾被人认为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激励俄国乃是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淡化了本文的政治色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讨论海燕象征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我的母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的母亲》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胡适写的一篇回忆录,是作者中年时对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的要求和深切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3.关爱母亲,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关爱母亲,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我采用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配以以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方法。三教学过程:

1利用屏幕展示有关母爱的格言,并顺势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作为学者的胡适在他的笔下是如何写他的母亲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体会作者那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人间至情吧。

2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生字词,重点教师进行点拔。(通过学生的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格?

(2)文章写了母亲是我恩师,为什么除了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了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3)评价作者母亲的为人,和教子方式。

(4)作者的语言质朴,本文的哪些语句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四比较母亲: 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剪辑,与本文我的母亲的形象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以“母亲或母爱”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语言质朴。

(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升华了学生对母亲的认识,达到了思维上共振)五关爱母亲: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你关爱过你的母亲吗?平日里你帮你的母亲做过家务吗?你愿意将你的秘密说给你的母亲听吗?你为你的母亲冼过一次脚吗?等等(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六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作为学者的胡适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他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的人生多许多人生的启迪。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真正了解、理解、关爱我们的母亲。

七作业:以“母亲或母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言质朴。八板书:

我的母亲 胡适 一对我的管教。二与家人相处。三受人格侮辱。

《端午的鸭蛋》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各地民生和民间文化。《端午的鸭蛋》一文,通过对作者家乡的端午节的叙述——吃咸鸭蛋,挂鸭蛋络子,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本课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了解端午的风俗,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自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重点:1了解端午的风俗,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二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文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电教手段,采用讨论法,分析法,提问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三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几种食物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并顺序导入。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地民俗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倘若没有一种故乡的情节,倘若没有一种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端午的鸭蛋》。(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

2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生字词,重点由教师点拔。(通过初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3请学生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本文的结构。(2)本文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4)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即平淡而有趣,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四分享体验,拓展探究: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

联系学生的自身,积累经验,介绍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难忘的一件事。要求:学生诉说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各抒已见,在合作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生活中发现乐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品偿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魅丽所在,也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六作业: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要求:诉说出真情实感。七板书: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一端午的风俗 二家乡的鸭蛋 三端午的鸭蛋

下载语文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15篇) 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

    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大树的孩子》是一篇知识性童话。它浅显易懂,极富童趣,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大树的情感线索,揭示了树木靠风,河水和小动物传播种子......

    语文万能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优秀语文说课稿

    优秀语文说课稿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设计出一份优秀的语文说课稿,说课工作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优秀语文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奉上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