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目送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共有七十四篇散文组成,其中不仅有对上父母的,还有对下孩子的、平行的兄弟的。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恋人的相处、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好像一滴浓墨掉进了你的心池,慢慢漾开,回味无穷。淡雅、宁静、温婉的基调足以熨平浮躁、温暖人心。
一只沙漏里的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它们都是时间的量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且走且行,慢慢会发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后来才慢慢明白,幸福,真的是件很简单的事。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后来,我们慢慢有所体会,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正如父母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却也最容易不被察觉。
他们可以在狂风暴雨中为我们撑起一面巨大的伞,撑着伞的手也许因为暴雨的重荷而颤抖,但是我们在伞下安全地长大,长大到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母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火石,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是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每一天,每一刻,为了自己的孩子,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
直到有一天,蜡烛烧完了,烛光,留在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在一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妈妈,请你们再走慢一点。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尚年少,你还未老,那,该有多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太疼的的伤口,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不敢去注视。生活,亦或是路途,处处充满了或长或短的分离,残酷也让我们渐渐明白,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很多时候,因为爱,所以急切,而生命当中,遇到事情最为急切的人,大概只有自己的父母了吧。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象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后来的后来,经历的曾经多了,也慢慢知道,事实上,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不会持久的。
君子之交,其淡于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
有时候,是别人牵挂你。他,有时是她,是不是来一个电话,电话讲完了,你轻轻放下听筒,才觉得,这其实是个相见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只不过想确认一下你还好,但连这,也不说。
走了比以前更多的路,我们才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到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随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遇,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行人。
然而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所以后来,有些路,我们都自己走了。因为我们知道了,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有一分明白,月光泻地。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时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是旧的?每一片繁华似锦,轮回过几次?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走过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那些生命里我爱过的人,以及用生命爱过我的人啊,若有来世,与卿成说,至死方休;若无来世,吾独念卿,至死方休。
第二篇: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李卓矾
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总是书封——那是一种铺陈在亚麻布上晕不散化不开的绿,或深或浅。
很喜欢书中的文章,淡淡的,毫不经意的一笔文字,就能掀起心中的一片涟漪。时间抹平了龙应台母亲最深的记忆:“妈妈,我是你的女儿,小晶。你看着我。”“我女儿不在这里,谢谢你。”昔日赖着母亲的儿子长大,懂得为妈妈做饭,心疼她:“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做给自己吃。”温暖人心。还有,还有她的父亲,她写到:“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敞开心扉的龙应台,满纸温情。
读罢此书,我有一种领悟,对亲情的领悟,当父母凝神注视你时,你当珍惜;当父母牵起你手,过马路时,你当珍惜;当父母因为你的过时而训斥你时,你当珍惜。因为,当懂得时,如龙应台记起父亲,为父亲写一篇《目送》时,父亲已经走了;因为当懂得时,如龙应台写起母亲,陪伴母亲时,母亲已不认识她了;就连龙应台那本依赖于她,亲密于她的儿子,也涌长大,让自己在母亲全部的视线里,徒留背影。她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踏踏实实的纸张,不多不少的篇幅,配以龙应台或刚毅或柔情的文字,一副映衬着书封的画卷展开,在我心中印刻下或深或浅的足迹。重新翻开这本书罢,再从新,细细品读。
第三篇: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
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时间把我们轻轻推远,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个还可以整天做着美梦的年纪了。那时或许一个晴天,就可以和朋友们躺在草地上畅想未来多美好,前途迫不及待令人向往。那时的我们,还觉得还早,一切尚未来到,还有机会去潇洒青春,挥洒豪迈。未来是挂在天边的北极星,只要我们一股脑的朝它奔跑,就会像一场缤纷的盛宴如期而至。只可惜,不知道是盛宴太美好不忍轻易到来;还是我们的睫毛沾满了花粉,让我们误以为期待的未来只不过是眼前的萧凌破败。结果是,我们在这场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我们每向前走一步,就会听说某某大学神姐,GMAT考了770,雅思8分;某某学长拿到剑桥或者哈佛的全奖;我们每回首看一眼自己走过的路,就会听见家里的人说哪个刚毕业的姐姐打败三万人考上公务员,抱着金饭碗不用愁;我们每抬头看看自己远方的路,就看见某个同龄的高中同学,大学就自己创业,没毕业公司就上百万。学校赶紧请他在学校办讲座向周围的同学传输创业经验。
别人的未来清晰夺目,自己的未来暗淡无光。我们每发出一点声音,周围的喧嚣就会刺激到自己紧张的神经。空间上疯狂分享上万次的牛人高分托福备考经验,或者进入联合利华、或者大四的学长学姐写的大学四年志。还有那些亲爱的杜拉拉、李拉拉、王拉拉们,他们的人生奋斗就像是一本职场的“九阴真经”苦口婆心,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市面上的成功学等等层出不穷。还不要说那些天资聪颖,打小就目标明确前途辉煌的少年天才。比如含着金汤匙的薄瓜瓜们。他们年纪轻轻就有一番作为,无不是在各种场合上风生水起的人物。牛人们的神话,就像是粘在座椅靠背的图钉,时刻刺痛我们稍微放松一下的神经。我们突然感觉到,自己在他们面前好像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在别人都武装到牙齿的时候,我们还赤裸着身子红着脸四处遮羞。脚下的路,蜿蜒又曲折,远方的梦,迷蒙而扑朔。
我们焦躁,烦闷,忧郁,彷徨。这是一个残忍的时代,好友、同学都纷纷实习,就业,考研,出国。所以我们也拼命地不甘示弱,往前拼命地挤破头,生怕错失良机。却还是在起起伏伏的人海中还是失了方向。长相不出众,气质不优雅,成绩不拔尖,家世不显赫,手腕不高明。这样的我们,又何去何从?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拼命地以为,只有速成,才是指向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们仿佛都忘了一个词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从古今来最传统的成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坚持和执着。
俞敏洪,多次落榜,第三次才考上北大,在大学里情场失意。他的理想是哈佛,但三次都被拒签,还被老婆看不起,一脚从床上踹了下去。当时“新东方”还远没有现在的规模,只是北京地区小有名气的英语办学机构。老俞当时租的房子因为租金不高,盛夏酷暑的夜里老是停电。于是老俞他们就用蜡烛点灯上课。实在热得不行了,就拖人找了一米多高的冰块摆在教室里面驱热。有一夜北京高温30多度,台上的老师中暑晕倒了。在把老师送到医院后,老俞回到教室看这样的环境,学生和老师,看着看着,就哭了。
李安大学毕业后,有一段长达六年的失业期。生活的全部都是靠她妻子的工资,而他就是全职家庭主夫。每天李安能做的就是目送她的妻子林惠嘉开车去工作,然后自己独自回家写剧本做家务。终于有一天,李安实在是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就瞒着他的妻子去当时的社区大学报名学电脑以改善自己的处境。那天他惴惴不安地送他的妻子,林惠嘉站在台阶上对李安一字一句地说,“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那一刻,李安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阵风,那些快要湮没在庸碌生活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妻子上车走了,李安拿出包里的课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丢进门口的垃圾桶。世间不缺少一个电脑员,却缺少一个李安。
其实,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剂良药,冲水即食。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条咒语,默念即灵。但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曾是在他们青春里呐喊过,失望过,彷徨过,失意过,却未放弃的对理想的坚持。他们愿意相信自己多于相信别人。他们可以摒弃一切外在的纷扰和杂念,只倾听自己内心的向往和执着。就算是痛彻心扉的失败和挥之不去的烦恼,甚至身体上的折磨都没有内心的空虚和空洞来的无力与可怕。而那些,单一的模仿和简单的复制只是一条会过时的山寨生产流水线。一样的模子刻一样的人偶。这种成功,没有独自温暖的体温,没有激动人心迫不及待的回忆心跳。所以,它只能是人偶,不是人物。它没有惨痛的过去,也自然不会迎来辉煌的未来。
或许我们憎恶与焦虑的今天,会不会是奠定我们价值,给予我们力量和坚持的明天呢?还是说,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廉价,廉价到只剩下坚持。然后回首才会意识到其实那才是我们最宝贵的拥有?
我们也大可不必在青春的舞台上叹息着明天的还未登台。或者围观,临摹着别人的精彩。因为,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急功近利的模仿,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是人云亦云的跟随。也因为,青春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红地毯,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走得步履轻盈还赢得掌声一时,青春,也是一场自编自导的独幕剧,唯有最艰苦的等待,最艰难的坚持,以及最崇高的坚守梦想,才值得获得最经久不衰的掌声。
每个人的成功,都曾是在他们青春里呐喊过,失望过,彷徨过,失意过,却未放弃的对理想的坚持。当能够看开失败,探清自己未来的路,那么你离成功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如果有一天我能成功,我不希望这种成功是少年得志;也不希望是大器晚成;更不希望是咸鱼翻身。而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积累所带来的一种必然性的结果。一种量变所引起的质变。
第四篇:有些路,只能你一个人走
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谁离开谁都能活。也没能谁是能够永远依赖的,就连影子都会离你而去。只有你自己不会远去!
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长大了之后,压力会越来越大,自己要承受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有时候,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曾经的我们,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多愁善感,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就撕心裂肺,会因为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歇斯底里。而后来,被时光和经历洗礼过后的我们,即使走遍千山万水,单枪匹马也可以应付到生命中的那些难题。”
原来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而漫长的人生中,注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这不是孤独,而是选择。
那些有说有笑,纯洁如水的校园友谊时光;那些一直陪伴在你身边,倾听彼此心声的兄弟姐妹相处的时光;那段青春年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都会随着你渐渐长大,渐渐前行的脚步而渐渐远离,越走越孤单,每个人都要独自去面对属于自己的路。
因为大多的人,只不过是过客,匆匆地陪你走过一程,然后跟你说再见。这时候,你才发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认识的时候真心相待,离别的时候衷心告别。我想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好的状态吧。
在这段一个人的时光里,虽然陪我走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现实的残酷却让我拥有了独自出发的决心和勇气。那段时间,我不断地独自地积累力量,该玩的时候尽情玩,该看书的时候认真看书,鼓起勇气来场一个人的旅行,会有着自己的小兴趣,学会用各种的爱好填充自己的生活。
回过头看这段日子啊,其实孤独也没什么大不了,有些路也就只能你一个人走。
当你懂得了这些一个人的乐趣时,会发现,有时候一个人的充实,总比一班人的狂欢,心里来得更加踏实些。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捡起又舍弃的过程,无论是朋友还是你拥有的东西,总不能边走边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这只不过会让你走的路越来越艰辛。
那些只索取不付出的朋友,那位对你爱理不理的恋人,如果努力争取过也无法换得真心,那么就勇敢一点丢下吧。然后轻装上阵,一个人又怎样?
当你内心足够充盈的时候,便有力量去解决掉孤独带来的空虚。
不一样的人,对人生的选择会有所不同。
当你自己的人生由别人来帮你做决定的时候,你可以走得很轻松,你可以不用承受那么多的苦与难,但是,你在一次次的轻松中,也渐渐失去了自身的灵魂。
人生中,想要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你必须要学会自己做选择,学会自己走,身边的朋友,自己的父母,可以帮你一时,但是,帮不了你一世。
命运,有时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极其公平的。
现在的你,靠着一定的关系,靠着别人帮你做安排,或许可以轻轻松松的过日子,但是,以后或许会过得很痛苦;
现在的你,独自在奋斗在打拼,会遇到无数的挫折苦难,但是,相信自己渐渐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会渐渐地过得比较轻松的。
那些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那些成群结对的群体生活,那些父母为你遮风挡雨的日子,都会随着你年龄的增长渐渐逝去。人生的道路上,当你遇到困难跟挫折时,或许别人会拉你一把,但是,没有人会陪着你走完余生。
一个人应该学会孤独地生活。就犹如在烂漫的花丛中,众芳簇簇,汇成花海。但是花海的绚烂,不能代替每一枝芬芳的秀丽!
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注意了!
情感困惑,成长困惑,我们都有!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情感方面的文章?
微信搜索即可关注“情感悦读栖息地”官方微信,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第五篇:生命 陪伴—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生命 陪伴—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教室的窗外,是一片银杏林。
说它是个林子,其实有点夸张。但是每天在枯燥的数学演算中,抽闲儿望望那几棵银杏树,心情会突然间就变得舒爽起来。小小扇形叶子,在风中摇曳着,宛如一只只绿色的蝴蝶在舞蹈,在歌唱。我知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往往给我带来希望。
即使到了秋天,我也对眼前的银杏,充满了爱怜。那一片片叶子开始慢慢变黄,开始在风里静静地飘落,静静地躺在地上,似乎在准备与大地做一个香甜的冬梦。我相信,来年的春天,我会看到银杏会再次上演一场生命的灿烂。因为,生命总是在长河中走向下一个轮回。
这是我在银杏树上读到的故事,更是在《目送》中读到的一个生命体验。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母亲一天天地老去。作为龙应台,有不舍,有留恋,有辛酸,有无奈。可是,她没有就此停步。她尝试着与爱子沟通,写下了《亲爱的安德烈》;她尝试着记录,写下了《目送》;她尝试着追念,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看着书中的故事,我突然发现,现实中的我们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忽略了很多很多。
比如说奶奶。我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独自一人住在农村。妈妈和爸爸几次三番地要她来城里住。可是她一口回绝了,说她的根就在老家,她过惯了农村的日子。百般劝说,毫无所动,我们也就断了请奶奶来家里常住的念头。
眼看入秋了,我和母亲去奶奶家送点心。
那是个周末,大约坐了一小时的车,我们到了奶奶家。走进了奶奶家的院子,一眼看见的便是满地的落叶。慢慢走进了室内,昏暗的灯光照射着原本就很黑的屋子。
“奶奶,奶奶!”我边走边叫。
“谁啊?”我听见奶奶的叫声了。
这时,只见一位瘦瘦的,矮矮的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佝偻着背,缓缓的,缓缓的„„奶奶见到我们很激动,连忙招呼我们坐下,然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一边烧面、拿饮料,一边就和我们聊了起来。可能是许久不见的缘故,我们之间好似陌生人,低沉沉的氛围包围着我,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轻轻推了一下母亲,示意要走了。
或许连母亲都有些不适应了,她对奶奶说:“我们走了。”
“啊,这么快?再留一会吧。”奶奶紧张地说。
“我们还有事,以后再来玩,不用送了。”母亲边走边说。
到了外面,也不见奶奶出来,本以为她不会来了,可正当我上车后回眸的那一瞬间,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攀上了铁门,紧接着,从门后探出了一个老人,老人笑着对我们说再见,一直目送到我们车子开远了为止。
就在我们的车子拐过村口的时候,我发现远处的老人竟然拿起一只手抹了抹眼睛——奶奶流泪了。奶奶竟然哭了。当初的我,竟不知道奶奶为何而哭。只觉得远处的老人是多么的孤单而落寞。可是读了龙应台的文字,我才知道,我们这些人哟,竟是不懂得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而我,只在她的老屋停留了片刻,觉得无话可说就匆匆离去了。唉,我竟然连她这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满足不了,足以想象,我将一个老人的心伤的有多深!
渐渐地,我明白了,我们做晚辈的,要在老人有生之年,多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到不寂寞,而不是在你的身后默默目送你。
停下手中的笔,我望向窗外。暖暖的冬阳下,那片银杏林静默着。
只见每棵银杏光秃秃的,静静地立着,地上则躺着一层厚厚的落叶。那些银杏,没有了绿叶的遮蔽,我居然清晰地看到了枝条的长势,它们不约而同地指着同一个方向——向上,向上,直指天空!
我恍然间,觉得自己就像窗外的那些银杏,而奶奶恰似地上的那层落叶,彼此相依,静静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