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时间:2019-05-15 10:5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篇: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以及其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服务体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保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制,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协同做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包括渔业,下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管理,开展例行监测、监督检查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县级以上工商、卫生、质量监督、商务、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督、粮食等有关部门和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质量安全意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六条 支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依法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农产品行业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自律管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为其成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指导其依法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七条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负责,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 农产品产地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对农产品产地安全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应当按照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检测。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下列区域设置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点:

(一)工矿企业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区;

(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产品生产区;

(三)重要农产品生产区;

(四)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旁的农产品生产区;

(五)其他需要监测的区域。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建议,经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安全状况改善并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 对不符合特定农产品产地安全标准的生产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并组织修复和治理。

第十二条 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认定。第三章 农业投入品经营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监督抽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五条 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对其销售的农业投入品应当提供产品说明和安全使用指导,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第十六条 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记载其经营的农业投入品名称、进货来源、进货日期、进货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日期、批准文号、销售日期、销售去向、销售数量、销售人员等内容。

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

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执行有关操作规程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优质农产品。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

第十八条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遵守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和规范,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业投入品。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回收、清除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

第十九条 农产品生产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二)将人用药品作为兽药使用;

(三)使用农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捕捞、捕猎;

(四)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

(五)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农产品;

(六)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产禁止生产的农产品;

(七)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对农产品进行清洗、整理、保鲜、包装、储运等;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向农产品采购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质量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

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并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第二十一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受检情况记录。具体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记录格式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农产品生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第五章 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

第二十三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批发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包装或者采取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予以标识。包装的农产品拆包后或者散装农产品销售,应当在农产品容器、外包装上进行标识。

第二十四条 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容器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包装场所、用水等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并配备必要的冷藏、消毒等设备。

第二十五条 农产品包装物或者标识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品名、生产日期、产地、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和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有分级标准的,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使用添加剂的,应当标明添加剂名称和剂量。

农产品包装物或者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进口农产品应当附中文说明。

第二十六条 在农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等标志,应当取得相应的证书。

禁止伪造、冒用、转让、买卖、超期或者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标志。

第二十七条 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第六章 农产品经营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

(二)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四)使用的包装材料、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

(五)依法应当检疫检验而未经检疫检验,或者检疫检验不合格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或者未按照规定佩带免疫和检疫标识的畜禽及其产品;

(六)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产品;

(七)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第二十九条 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应当具备有效的产地(检疫)证明、检测报告或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证书复印件(需加盖获证单位公章)。

无产地证明、检测报告或者未取得相关证书的农产品,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

第三十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对进场交易的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及时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在农产品经营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和经营管理档案,配备专(兼)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与交易量和交易种类相适应的检测设备;

(二)查验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其他证明;

(三)保证经营场所清洁卫生,对场地以及使用器械定期消毒;

(四)发现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配合生产者召回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

(五)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与进入市场经营农产品的经营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质量安全责任;发现经营者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如实记载农产品的名称、来源、销售去向、销售数量等内容。

农产品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购销台账。

第三十三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现其生产的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通知农产品经营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其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的情况。

农产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配合生产者召回已销售的农产品,通知相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销售和通知的情况。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者召回其农产品时,应当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对召回的农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被抽查者应当予以配合,拒绝接受抽查的,对其农产品禁止销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查封、扣押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依法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或者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监督抽检,监督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发现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向有关认证认定机构通报。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考核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计量认证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加强监管,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十九条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相互通报获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应急机制,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调查取证,并进行应急处置。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公布举报方式,并为举报人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农业投入品经营者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或者伪造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使用农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捕捞、捕猎的;

(二)违规使用生长调节剂的;

(三)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农产品的;

(四)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产禁止生产的农产品的;

(五)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对农产品进行清洗、整理、保鲜、包装或者储运的。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或者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出具虚假的质量合格证明或者产地证明的;

(二)伪造、冒用、转让、买卖、超期或者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标志的。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项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未按照规定查验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其他证明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四项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发现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继续销售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营业执照;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农产品批发经营者未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责令改正,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伪造购销台账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1]

第二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田茂现代农庄发展有限公司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一、严格保护产地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使生产基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标准要求。

二、认真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按照技术规范生产,保证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范。

三、规范化采收和安全贮运,防止二次污染。

四、加大农产品的检测检验力度,确保销售的产品符合无公害产品的标准。

五、做好基地和产品的认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加贴和管理。

六、健全记录和档案,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追踪服务体系。

七、实行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自检,逐步推行产地产品检测合格准入和准出制度。

第三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保德县农业委员会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结合我委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具体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县农业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二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药经销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销售基地、主体为主,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监督范围覆盖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单位)、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等生产流通环节,监督产品为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初级农产品。

第四条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做好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工作。

第二章监管职责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协调牵头单位,负责编制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方案,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监督抽检,组织开展本县内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检查,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量化考核、达标验收等工作;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六条基地管理机构负责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按照相关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

经管机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工作,督促其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

“三品”认证机构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按照相关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农技、植保、环保、土肥、种子、植检、食用菌、蔬菜、等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渔)药及生物农药等农业新技术。

第七条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开展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执法检查,实施农药市场准入备案制度,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积极开展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严厉打击制售

假劣农资及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限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各种行为。

第八条 农业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工作。

第三章质量监测

第九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负责制定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和专项抽检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农业部门农业质量检测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

第十一条农业质量检测机构要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第十二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测结果发现问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责成相关单位调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上报。被检出禁限用农药、非法添加剂等违禁化学品的,由相关单位做出处理。

第四章信息通报及管理

第十三条严格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及专项检测结果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报

请分管领导审批后,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通报》的形式上报委领导、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送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委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农业、蔬菜等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及专项检测结果未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审核、分管领导审批,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外传和发布。

第十五条建立农产品生产及流通信息交流通报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相关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基地(企业、市场)规模、主要品种等基本内容。

第五章应急处理

第十六条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保德县农业委员会

2012年3月17日

第四篇: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检验和试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规范检验、试验秩序和行为,实现分析检验和试验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准确提供质量数据,达到质量体系符合性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一切检验和试验活动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过程。

三、管理要求

1、检验程序及要求

1.1 按规定要求采取样品,并做好登记和标识。采样作业,要执行《化验室采样、留样及样品室管理制度》。

1.2 采样后,按规定的标准和试验方法进行制样、检验分析。然后,按要求备好保留样品,并做好标识。

1.3检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那些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诸如尘埃、温湿度、振动、噪声等要密切注意,并严加控制。杜绝主观随意性,注意样品处理的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以及仪器的灵敏性和稳定性。操作时,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1.4检测过程中,要按方法规定进行双平行或多平行测定,其结果应符合方法精密度要求。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要遵循数字修约规则,有效数字不得随意舍弃。

1.5若发现检测结果异常或实验偏差与方法规定有偏离时,检验人员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认真查记录、查计算、查操作、查试剂、查方法、查样品,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验。

1.6要认真及时填写好记录。所有原始记录必须使用专用表格,书写工整、清楚、真实、准确、完整。不准用铅笔记录,不得随意涂改、乱写、乱画和折叠。当发生笔误时,用“--”注销,并在“--”上方由本人更正。对未发生的少量空白项画斜杠,整项未发生时,应在此项栏内情况印上“作废”、“检修”、“停运”等印章。

1.7记录分为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及计算、分析检验报告单。实验室涉及到原始记录和报告单两种。

1.8分析数据应即时填入原始记录,需计算的分析结果应在确认无误后填写,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必须由分析者本人填写,在岗其他分析人员复核(两检制),确认无误后,报告给负责人。分析者应对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复核人员应对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1.9负责人接收到分析数据,经审核确认无误后(三检制),立即填报相应表格,报告给有关部门,对不合格数据,还要在做好标识。负责人要对数据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对报告单的质量负责。

2、记录要按月、季或年编目成册,做好标识,归档保管。记录一般可将记录送交实验室质量记录存放室归档保存。

3、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质量记录和文件管理有关规定,妥善保管质量记录。

4、记录在保存过程中,应防止潮湿、霉变、虫蛀;丢失和盗用,注意防火与通风。记录的使用与管理要遵守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规定。

5、遵守实验室分析检验、试验工作基本规则。

6、上级抽检时,质量安全环保部质检可以直接安排到分析化验室,分析化验室要做好登记,同时将自测数据与抽检结果进行比对,以验证检验实验室能力和室间精密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实验仪器管理制度

实验仪器是完成各项检验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其运行的精确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实验能否正常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常用实验仪器有各类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生物标准)、各种培养箱、各种离心机、低温冰箱、普通冰箱、高压灭菌器、液氮贮存罐、分光光度计、生化仪器和微量反应仪器等。

实验仪器根据其精密程度和价格昂贵与否,通常大致分为贵重仪器和一般仪器。贵重仪器应放置在洁净、防尘防潮的环境中使用;一般仪器可放置在要求不太严格的环境中。

超速和高速离心机、高级显微镜、液相及色谱仪存放的相对湿度不应高于60%,使用电压应稳定在220-240V之间。应根据说明书的要求配备稳压电源。稳压电源的输出电流应与仪器相符或略高。

实验仪器应定期保养和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超、高速离心机应定期作干燥运转和检查真空泵油是否出现云雾状。其他生化仪器,都应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养。仪器使用后应及时清理和还原,而不是留在下一次使用之前。

仪器应由专业人员修理,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拆卸、置换仪器的零件或元件。1.贵重仪器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岗位责任和挂牌上岗制度; 2.重要仪器应悬挂使用操作说明并附有简单故障排除办法; 3.事故报告制度和损坏报修制度; 4.重要仪器作用原始记录;

5.各种仪器的定期保养制度;标明上次检修时间和检修期限; 6.仪器的调试核准制度; 7.重要仪器建立档案管理;

8.仪器报废确认制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精密仪器的管理制度

安放仪器的房间要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该仪器的精度及使用寿命,做好仪器的防震、防尘防腐蚀工作。建立专人管理制度,仪器的名称、规格型号、单价、出厂和购置的日期都要登记准确。

大型精密仪器每台都要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包括:

1、仪器说明书、装箱单、零配件清单。

2、安装、调试、性能鉴定、验收记录。

3、使用规程、保养维修规程。

4、使用登记本、检修记录。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化学药品管理制度

化验室所需的化学药品及试剂溶液很多,化学药品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危险性,对其加强管理不仅是保证分析数据质量的需要,也是确保安全的需要。化验室只宜存放少量短期内需用的药品。化学药品存放时要分类,无机物可按酸、碱、盐分类,盐类中可按周期表金属元素顺序排列例如钾盐、钠盐等,有机物可按官能团分类,如烃、醇、酚、酮、酸等。另外也可以按应用分类如基准物、指示剂、色谱固定液等。1.属于危险品化学药品

(1)易爆和不稳定物质: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等。

(2)氧化性物质:氧化性酸、过氧化氢等。

(3)可燃性物质:除易燃的气体、液体、固体、还包括在潮气中会生成可燃气体的物质。如碱金属的氧化物、碳化钙及接触空气自燃的物质如白磷等。

(4)剧毒物质:氰化钾、三氧化二砷等。2.化验室试剂存放要求

(1)易燃易爆试剂应储存于铁柜中,柜的顶部有通风口。严禁在化验室存放20L的瓶装易燃液体。易燃易爆药品不要放在冰箱内(防爆冰箱除外)。

(2)相互混合或接触后可以产生剧烈反应、燃烧、爆炸、放出有毒气体的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称为不相容化合物,不能混放。这种化合物系多为强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

(3)腐蚀性试剂宜放在塑料或搪瓷的盘或桶中,以防因瓶子破裂造成事故。

(4)要注意化学药品的存放期限,一些试剂在存放过程中会逐渐变质,甚至形成危害物。醚类、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烯烃、液体石蜡等在见光条件下若接触空气可形成过氧化物,放置愈久愈危险。乙醚、异丙醚、丁醚、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等若未加阻化剂(对苯二酚、苯三酚、硫酸亚铁等)存放期不得超过一年。

(5)药品柜和试剂溶液均应避免阳光直晒及靠近暖气等热源。要求避光的试剂应装于棕色瓶中或用黑纸或黑布包好存于柜中。

(6)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应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 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7)剧毒品应锁在专门的毒品柜中,建立双人登记签字领用制度。

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 有害化学物质的处理管理

实验室需要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称为实验室“三废”。由于各类化验室测定项目不同,产生的三废中所含化学物质的毒性不同,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别。为了保证化验人员的健康及防止环境污染,化验室三废的排放也应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1、汞蒸气及其它废气

长期吸入汞蒸气会造成慢性中毒,为了减少汞液面的蒸发,可在汞液面上覆盖化学液体;甘油效果最好,5%NaHO2溶液次之,水效果最差。对于溅落的汞,应尽量拣拾起来。颗粒直径大于1mm的汞可用以吸气或真空泵抽吸的拣汞器拣起来。拣过汞的地点可以洒上多硫化钙、硫磺或漂白粉,或喷洒药品使汞生成不挥发的难溶盐,干后扫除。药品为:(1)20%三氯化铁溶液;

(2)1%~1、5%碘化钾溶液,每平方米使用300-500ml 对吸咐在墙壁、地板及设备表面上的汞可以用加热薰碘法除去,按每平方米0、5g碘,加热薰蒸,或按每10m,用0.02m蒸发面积的碘片,下班前关闭门窗,任其自然升华,次日移去。以上除汞方法中,三氯化铁及碘蒸气对金属有腐蚀作用,采用这两种方法时要注意对室内精密仪器的保护。另外,也可用紫外灯除汞,紫外辐射激发产生的臭氧可使分散在物体表面和缝隙中的汞氧化为不溶性的氧化汞。紫外灯(市售品常为30W/220V)的安装方法与一般荧光灯相同。高度2.5-3.0m, 每1m0、5-0、8W。可以利用无人的非工作时间辐照。化验室的少量废气一般可由通风装置直接排至室外,排气管必须高于附近屋顶3m,毒性大的气体可参考工业气处理办法用吸附、吸收、氧化、分解等方法处理后排放。2、废液

我国国家标准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对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产生长远影响的污染物称第一类污染物,它们的允许排放浓度作了严格的规定。对于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称第二类污染物,根据排入水域的3种级别对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等20种污染物规定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详见GB-8978-88。实验室废液可以分别收集进行处理,下面介绍几种处理方法:(1)无机酸类、将废酸慢慢倒入过量的含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或用废碱互相中和,中和后用大量水冲洗。

(2)氢氧化钠、氨水:用6mol/L盐酸水溶液中和,用大量水冲洗。(3)含汞、砷、锑、铋等离子的废液:控制酸度0.3mol/L,使其生成硫化物沉淀。

(4)含氰废液:加入氢氧化钠使pH值10以上,加入过量的高锰酸钾(3%)溶液,使CN氧化分解。CN含量高,可加入过量的次氯酸钙和氢氧化钠溶液。(5)含氟废液:加入石灰使生成氟化钙沉淀。

(6)可燃性有机物:用焚烧法处理。焚烧炉的设计要确保安全、保证充分燃烧,如有有毒气体产生应设洗涤器。不易燃烧的可先用废易燃溶剂稀释。3、废渣

废弃的有害固体药品严禁倒在生活垃圾处,必须经处理解毒后丢弃。

第五篇: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

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

(2011年5月25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以及其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服务体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保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制,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协同做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包括渔业,下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管理,开展例行监测、监督检查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县级以上工商、卫生、质量监督、商务、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督、粮食等有关部门和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质量安全意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六条 支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依法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农产品行业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自律管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为其成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指导其依法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七条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负责,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 农产品产地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对农产品产地安全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应当按照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检测。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下列区域设置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点:

(一)工矿企业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区;

(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产品生产区;

(三)重要农产品生产区;

(四)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旁的农产品生产区;

(五)其他需要监测的区域。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建议,经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安全状况改善并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 对不符合特定农产品产地安全标准的生产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并组织修复和治理。

第十二条 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认定。

第三章 农业投入品经营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监督抽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五条 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对其销售的农业投入品应当提供产品说明和安全使用指导,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第十六条 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记载其经营的农业投入品名称、进货来源、进货日期、进货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日期、批准文号、销售日期、销售去向、销售数量、销售人员等内容。

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

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执行有关操作规程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优质农产品。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

第十八条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遵守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和规范,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业投入品。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回收、清除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第十九条 农产品生产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二)将人用药品作为兽药使用;

(三)使用农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捕捞、捕猎;

(四)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

(五)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农产品;

(六)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产禁止生产的农产品;

(七)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对农产品进行清洗、整理、保鲜、包装、储运等;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向农产品采购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质量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

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并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第二十一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受检情况记录。具体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记录格式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农产品生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

第五章 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

第二十三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批发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包装或者采取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予以标识。包装的农产品拆包后或者散装农产品销售,应当在农产品容器、外包装上进行标识。

第二十四条 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容器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包装场所、用水等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并配备必要的冷藏、消毒等设备。

第二十五条 农产品包装物或者标识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品名、生产日期、产地、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和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有分级标准的,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使用添加剂的,应当标明添加剂名称和剂量。

农产品包装物或者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进口农产品应当附中文说明。

第二十六条 在农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等标志,应当取得相应的证书。

禁止伪造、冒用、转让、买卖、超期或者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标志。第二十七条 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第六章 农产品经营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

(二)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四)使用的包装材料、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

(五)依法应当检疫检验而未经检疫检验,或者检疫检验不合格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或者未按照规定佩带免疫和检疫标识的畜禽及其产品;

(六)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产品;

(七)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第二十九条 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应当具备有效的产地(检疫)证明、检测报告或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证书复印件(需加盖获证单位公章)。

无产地证明、检测报告或者未取得相关证书的农产品,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

第三十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对进场交易的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及时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在农产品经营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和经营管理档案,配备专(兼)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与交易量和交易种类相适应的检测设备;

(二)查验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其他证明;

(三)保证经营场所清洁卫生,对场地以及使用器械定期消毒;

(四)发现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配合生产者召回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

(五)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与进入市场经营农产品的经营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质量安全责任;发现经营者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如实记载农产品的名称、来源、销售去向、销售数量等内容。

农产品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购销台账。

第三十三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现其生产的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通知农产品经营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其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的情况。

农产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农产品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配合生产者召回已销售的农产品,通知相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销售和通知的情况。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者召回其农产品时,应当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对召回的农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被抽查者应当予以配合,拒绝接受抽查的,对其农产品禁止销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查封、扣押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依法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或者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监督抽检,监督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发现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向有关认证认定机构通报。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考核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计量认证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加强监管,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十九条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相互通报获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应急机制,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调查取证,并进行应急处置。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公布举报方式,并为举报人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农业投入品经营者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或者伪造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使用农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捕捞、捕猎的;

(二)违规使用生长调节剂的;

(三)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农产品的;

(四)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产禁止生产的农产品的;

(五)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对农产品进行清洗、整理、保鲜、包装或者储运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或者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出具虚假的质量合格证明或者产地证明的;

(二)伪造、冒用、转让、买卖、超期或者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标志的。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项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未按照规定查验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其他证明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四项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发现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继续销售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营业执照;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农产品批发经营者未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责令改正,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伪造购销台账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关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的说明 省农委主任 吴沛良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法律化、制度化,2006年4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中的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产地、生产、包装和标识、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01年,我省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强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农产品生产环境,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认证认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不断改善。但是,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社会各界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的思维定式及由此形成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且主体数量庞大,生产者素质较低,监管工作难以全覆盖;三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力量不足。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全省仅不足1/3的市、县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门机构,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普遍存在一无编制、二无经费、三无手段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尤其是县级机构,经费难以保障,检测能力不强。由于监管机构不全、人力不足,造成指导服务、监督执法难以到位;四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但尚无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实施细则,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部门监管界限、投入品经营与使用管理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农产品销售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法律依据不明确,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特别是农产品生产中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缺乏明确规范,农业投入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带来质量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细化、完善。为了保障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必要尽快制定《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

二、起草过程

《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被列为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立法调研项目后,省农委于2009年初成立了《条例(草案)》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起草工作班子,制定

起草工作计划,着手收集相关材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2009年6月,完成了《条例(草案)》(初稿),并多次征求系统内各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召开了省人大农经委、法制委和有关方面专家参加的咨询论证会。经反复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送审稿),并于2009年11月报送省政府。省政府法制办经初步审核修改后,书面征求了省政府所有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以及13个设区的市政府的意见,并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对《条例(草案)》(送审稿)进行了多次修改。2010年6月10日至12日,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农委赴常熟、高邮等地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了解农产品生产现状,并在高邮市召开了由当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此后,省政府法制办对争议较大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逐条组织讨论研究,并商请省农委与省工商局等部门就认识不一致的重大问题进行直接交流与沟通。在几次召集有关部门就重点问题进行协调的基础上,省政府法制办于8月2日召开专题会议,协调省相关部门的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吸收相关意见,修改、完善有关条款,形成《条例(修订草案)》(修改送审稿),报送省政府。9月9日,省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条例(草案)》,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生产、包装、贮运、销售等多个环节,且关系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只有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促进部门间的有机协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地监管。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条例(草案)》第三条第一款、第四条分别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考虑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关键在基层,《条例(草案)》第三条第二款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生产活动的指导、监督,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

(二)关于农产品产地管理

农产品产地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直接影响,为了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条例(草案)》对农产品产地管理主要作了以下规定: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在第七条中要求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制度,对农产品产地安全定期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在第八条中规定了需要设置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点的区域。二是细化了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划定程序。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参照《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第71号令)的相关规定,《条例(草案)》第九条对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划定、调整程序进行了具体规定;第十条则要求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设立标示牌,标明相关信息。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认定。《条例(草案)》第十二条规定,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申请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认定。

(三)关于农业投入品经营和使用

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行为,可以有效防止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流入农产品生产环节。为此,《条

例(草案)》第十三条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监督管理职责。第十五条规定了农业投入品经营者提供产品说明和安全使用指导的义务,并在第十六条要求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建立经营档案。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者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农业投入品,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性工作。农业投入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势必会给消费者带来质量安全隐患。为此,《条例(草案)》第十八条规定,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清除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并在第十九条中列明了农产品生产中的禁止性行为。

(四)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是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记录,实现从生产地到销售地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相互追查,从任何一个中间环节都可以对产品进行追查,杜绝质量问题进一步扩散。为此,《条例(草案)》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与此同时,《条例(草案)》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作了相应的具体规定:如第十六条规定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记录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和销售去向等情况;第二十一条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记录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受检情况;第三十一条规定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记录农产品的购销情况。另外,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是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提供了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经营者等信息,同时还是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重要依据。《条例(草案)》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六条对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的使用作了具体的规定。

(五)关于农产品经营

加强农产品经营环节的管理,把好农产品上市关,是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的关键措施。《条例(草案)》第六章对农产品经营主要作了以下规定:一是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条例(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不具备产地(检疫)证明、检测报告或者相关认证证书的农产品,必须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在第二十九条中规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进场交易的农产品进行检测的义务。二是规定了农产品经营者的义务。第三十条规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等单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等六项义务。第三十一条要求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建立购销台账。三是建立不合格农产品召回制度。参照《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召回制度的相关规定,《条例(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发现其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停止生产销售并召回农产品。

(六)关于监督检查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可以有效防止有害有毒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分别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同时,在第三十七条规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制

度和应急机制,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潜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危险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草案)》,请一并予以审议。

关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

审查意见的报告

——2010年11月16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主任会议委托,我委对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持续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自2006年11月1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工作推进力度,执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全省农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乡村环境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逐步显现;二是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还存在着不规范现象;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施建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及人们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部分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议案”。制定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性法规,既是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细化相关条款的要求,也是落实代表议案的具体举措。

去年在办理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制定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议案时,我委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条例起草过程中,我委提前介入,参与了《条例(草案)》的讨论修改。今年8月份,我委还组织有关专家对《条例(草案)》进行了论证;10月份,征求了设区市人大农委的意见,并在海安召开了由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基层领导同志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11月5日,农委全体成员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查。

我委认为,《条例(草案)》较好地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精神,同时根据江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求进行了创新,具有江苏特色。一是对农业规模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应当建立生产过程和受检情况记录,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对无产地证明、检测合格报告单或未取得相关认证的入场农产品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的,禁止销售。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应当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包装或予以标识,以此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操作性。三是体现源头控制、全程监管理念。《条例(草案)》通过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及农业投入品经营等进行规范,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规范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经营管理及监督检查行为,便于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委认为,《条例(草案)》在

规范内容上与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重点突出,符合我省实际。同时,《条例(草案)》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需增加部分内容,部分条款还需作进一步修改。

(一)关于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制问题。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是按照“全程监管、分段负责”原则设置的,分别由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负责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职责分工,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而基层监管是基础和重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虽然承担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经费紧张、人员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的状态,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也只是近年才赋予的,在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不少地方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制,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协同做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

(二)关于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生产环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涉及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建议《条例(草案)》第五条增加两款,“农业教育、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农业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方法及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示范、培训和推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应当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同时,在第十一条之后增加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对已取得认证的农产品的产地加强监测和动态管理。”

(三)关于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设置标示牌的问题。《条例(草案)》第十条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设置标示牌”。我委在调研和座谈时,基层普遍反映设置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标示牌不具操作性,担心设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标示牌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恐慌和经济纠纷等负面影响。因此,建议《条例(草案)》对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标示牌的设置问题暂不作规定。

(四)关于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问题。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如何处理,《条例(草案)》没有相应的规定。建议在监督检查一章,增加四方面内容:一是经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除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禁止销售并进行销毁处理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追溯处理;涉及产地环境污染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处理。二是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并及时将抽检结果向有关认定认证部门通报;对抽检不符合相关标准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有关认定认证部门提出处理建议。三是加强对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严禁生产、经营和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四是除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应急机制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责任也应予以明确。

此外,《条例(草案)》中关于建立和实施不合格农产品召回制度问题还需作进一步论证。《条例(草案)》中的一些文字表述也需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 修改情况的报告

——2011年3月23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委员们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法工委书面征求了十三个市人大常委会和部分省人大代表、立法咨询专家的意见,会同省人大常委会农委、省农委到盐城市、淮安市、句容市、泗阳县进行了调研,广泛听取基层有关部门、单位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的意见,还召开了省有关部门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并赴贵州省学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方面的经验。同时,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决定,在《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公布了草案全文,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意见逐一分析研究,对草案进行了认真修改。3月4日,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草案主要问题的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研究及其宣传

有的委员认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省人大常委会农委提出,建议增加“加强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的内容。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增加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质量安全意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作为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五条。

二、关于农产品产地及农业投入品经营

1、有的委员提出,草案第七条规定的“定期对农产品产地安全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中的“定期”不够明确。省人大常委会农委认为,应当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因此,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并结合有关部门规章的规定,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七条中的“定期”,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应当按照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检测”的内容,作为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八条第二款。

2、部分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和有的地方认为,草案第九条规定由政府决定公布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做法是好的,但草案第十条规定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设置标示牌,是一种具体的公布形式,对此有关方面分歧较大。因此,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十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

3、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只有国家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因此,我们建议将草案第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为了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职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增加“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作为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四条第二款。

三、关于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1、省有关部门提出,根据草案第十八条对农业投入品的规范,建议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农产品作出规范。因此,根据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我们建议在农产品生产的禁止行为中增加一项:“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农产品”,作为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九条第五项。

2、有些委员和有的地方提出,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一章中应当增加规范转基因产品标识的内容。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增加“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内容,作为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十七条。

四、关于农产品经营

1、有的委员和地方认为,草案第三十条中的超市、配送中心不一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其中有不少是内设机构,建议作出相应修改。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将草案第三十条中的“超市、配送中心”修改为“农产品销售企业”。同时,草案第三十条第二款有关连带责任的规定属于基本民事制度范畴,不属于地方性法规规范的事项,且上位法对此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三十条第二款。

2、有的委员提出,应当对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召回农产品的处理作出规范。因此,参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我们建议将草案第三十二条第三款修改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者召回其农产品时,应当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对召回的农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

五、关于监督检查

1、省人大常委会农委提出,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及时将抽检结果向有关认定认证部门通报,并对抽检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提出处理建议。有的地方认为,监督抽检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增加“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监督抽检,监督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发现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向有关认证认定机构通报”,作为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六条。

2、省有关部门和有的地方提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市场监管中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但是有些委员和有的地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并规定了监督检查的具体部门和职责。草案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与上位法的规定不一致,容易发生推诿。因此,根据上位法的规定,结合兄弟省的做法,我们建议对草案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作出相应修改,并增加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

行监督管理的职责,以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的规定,将草案第三十六条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查封、扣押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依法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或者提出处理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农产品销售企业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相互通报获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查处违法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问题,已请示全国人大,待全国人大答复后再作进一步修改。

六、关于法律责任

1、有的委员、有的地方提出,对违反草案第十九条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行为应当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九条的修改,我们建议在草案第四十二条增加第三、四、五、六项内容。同时,草案第四十二条第一项的内容,已被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四十二条第一、三、四项的内容所覆盖,因此,建议删除草案第四十二条第一项。

2、有的委员提出,伪造购销台账比未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的情节要恶劣,草案第四十四条第三项对此规定相同的处罚不合适。因此,我们建议对草案第四十四条第三项中农产品批发经营者未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违法行为的处罚,修改为“责令改正,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以与伪造购销台账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区分。

此外,针对有些委员提出的法律责任处罚偏轻的意见,我们对草案第四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罚款下限做了调整。我们对草案还作了部分文字、技术修改,对有关条款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法制委员会已按照上述修改意见提出了草案二次审议稿,建议本次常委会继续审议。以上报告和草案二次审议稿是否妥当,请予审议。

关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 审议结果的报告

——2011年5月23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田 幸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时,委员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法工委书面征求了十三个市人大常委会和部分省人大代表、立法咨询专家的意见,会同省人大常委会农委、省农委到盐城市、淮安市、句容市、泗阳县进行了调研,广泛听取基层有关部门、单位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的意见,还召开了省有关部门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并赴贵州省学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方面的经验。另外,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决定,在《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公布了草案全文,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第二次审议时,委员们认为,草案二次审议稿充分吸收了一审时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总体修改得较好。同时,委员们再次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法工委会同省人大常委会农委、省农委就世博会期间的农产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问题,到上海和我省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意见逐一分析研究,对草案进行了认真修改。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于5月3日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总则

1、有的委员和有的地方提出,建议进一步细化草案第三条第一款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的内容。因此,我们建议在草案第三条第一款中增加“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要求”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内容。

2、有的委员和省人大常委会农委认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根本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推广和应用。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增加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质量安全意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五条。

二、关于农产品产地及农业投入品经营

1、有的委员提出,草案第七条规定的“定期对农产品产地安全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中的“定期”不够明确。省人大常委会农委认为,应当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因此,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并结合有关部门规章的规定,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七条中的“定期”,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应当按照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检测”的内容,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八条第二款。

2、部分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和有的地方认为,草案第九条规定由政府决定公布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做法是好的,但草案第十条规定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设置标示牌,是一种具体的公布形式,对此有关方面分歧较大。因此,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十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并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将草案第十一条修改为:“对不符合特定农产品产地安全标准的生产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并组织修复和治理。”

3、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根据有的委员的意见,我们建议将草案第十五条修改为“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对其销售的农业投入品应当提供产品说明和安全使用指导,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三、关于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包装和标识

1、有的委员认为,草案第十七条第一款与第二款之间逻辑关系不顺,联系不紧密。有的委员提出,对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加强培训,使他们掌握技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源头控制。因此,根据上述委员的意见,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十七条第二款,建议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的内容,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十七条第二款。

2、省有关部门提出,根据草案第十八条对农业投入品的规范,建议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农产品作出规范。因此,根据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我们建议在农产品生产的禁止行为中增加一项:“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农产品”,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十九条第五项。

3、有些委员和有的地方提出,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一章中应当增加规范转基因产品标识的内容。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增加“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的内容,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二十七条。

四、关于农产品经营

1、有的委员和有的地方认为,草案第三十条中的超市、配送中心是销售企业的组成部分,且有的不一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建议作出相应修改。有的地方提出,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销售企业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在农产品经营活动中的义务应当有所区别。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三十条中的“超市、配送中心”,同时,增加一条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二条,进一步明确农产品销售企业的义务。此外,草案第三十条第二款有关连带责任的规定属于基本民事制度范畴,不属于地方性法规规范的事项,因此,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三十条第二款。

2、有的委员提出,应当对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召回农产品的处理作出规范。因此,参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我们建议将草案第三十二条第三款修改为:“农产品生产

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者召回其农产品时,应当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对召回的农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

五、关于监督检查

1、省人大常委会农委提出,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及时将抽检结果向有关认定认证部门通报,并对抽检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提出处理建议。有的地方认为,监督抽检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增加“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监督抽检,监督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发现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应当向有关认证认定机构通报”,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七条。

2、有些委员和有的地方认为,条例应当进一步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职责。省相关部门对草案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争议较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对生产和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现场检查、委托有关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和查处相关违法行为等监督管理职责,工商部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销售的不合格农产品及其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处罚。法工委根据上述规定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作了具体规定,并专程请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得到其原则同意。经与省政府农委和省工商局多次沟通后,我们再次进行认真修改。为了进一步明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职责,结合省有关部门的意见,我们建议将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调整至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六条作为第二款。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根据有的委员的意见,我们建议在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后增加“有关部门”,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四十条。这样,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八条第二款即独立成条,成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三十九条。

3、有的地方提出,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是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草案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不准确。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三十七条第一款。

六、关于法律责任

1、有的委员、有的地方提出,对违反草案第十九条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行为应当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十九条的修改,我们建议在草案第四十二条增加第二、三、四、五项内容。同时,鉴于上位法对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或者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已有相关处罚规定,为与上位法保持一致,我们建议删除草案第四十二条第二项,对此只作指引性规定,作为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四十四条第二款。另外,草案第四十二条第一项的内容,已被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四十四条的内容所覆盖,因此,我们建议删除。

2、有的委员提出,伪造购销台账比未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的情节要恶劣,草案第四十四条第三项对此规定相同的处罚不合适。因此,我们建议对草案第四十四条第三项中农产品

批发经营者未建立农产品购销台账违法行为的处罚,修改为“责令改正,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以与伪造购销台账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区分。

此外,我们对草案二次审议稿还作了部分文字、技术修改,对有关条款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法制委员会已按照上述修改意见,提出了草案三次审议稿,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后通过。

以上报告和草案三次审议稿是否妥当,请予审议。

主题词:立法 条例 公告

主送: 省人民政府,省法院、省检察院,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各市人大常委会。抄送:省委各部委,省政协办公厅,省军区。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11年6月20日印发

(共印60份)

下载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五篇]

    技术标准管理制度 一、概述 技术标准是生产、加工、产品交付、物资验收的重要依据,技术标准文本必须齐全、正确、规范、统一。 二、职责 2.1生产部负责各自范围内技术标准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监督管理不力,缺乏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制度和监督机制,致使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2、 3、 4、 农产品生......

    农产品质量控制

    农产品采购质量控制 1、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产品质量安......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实际行动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该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员......

    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防控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的供应链管理 所谓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超市为龙头,由连锁超市、农产品供应商、供应商的直属农场和协作生产农户为主要参与者的农产品供应链。 由......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本文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4月29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 质量安全法》。这部法律将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记者就农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

    章力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 章力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第一执法检查组)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