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年高考作文预测:慈善也需要尊重
本文是15年高考作文预测,题目为慈善也需要尊重,文章通过描述慈善与尊严的并存和慈善不等于施舍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尊严的赞叹之情。下面就跟作者一起来欣赏这篇作文吧。
15年高考作文预测:慈善也需要尊重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
第二篇:家长也需要尊重1
我讲我的教学故事征文
《家长也需要尊重》
北桥小学
教 师:刘玉琼 2009年5月13日
0
家长也需要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府不仰的平等相待,是对他人人格价值的肯定。教师尊重家长是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信任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也有了新的想法。特别是农村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既重视又无奈。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学好,另一方面则又常常忙于赚钱养家的劳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孩子的学习教育,只能任其自由放荡。这样孩子的教育任务就全部落在了学校老师的身上。部份学生由于失去家长的督促便给他们提供了向老师说谎的机会,因此恶习也就随之产生了。
记得91年9月份,我班新添了一个有名的“逃学王”——朱友,这位同学不仅在慧明小学是臭名远扬,就连北桥小学等学校的师生都有耳闻,只要一提到逃学的事大家都会想到是他。因此,他到哪个班学生和老师都不太喜欢他,要是学校不硬性规定每个级每个学生只能留两次级,那么他将是“一年级万岁”了。几年来,如果不是巩固率硬性达标要求,那么他是绝对不会成为我的学生了,他肯定已经回家了。原因得从上学年说起。
这个学生在1990年的9月底,因多次逃学激怒了家长,家长对他进行了粗暴的教育,导致他不敢回家,躲在一农户 的烟地里一夜未归,由于饥饿和寒冷使他险些散失生命。事后,老师以负不起类似的事情责任为由要求家长把孩子带回家进行教育,调理学生的心里,因此这位同学修学了。今年9月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他复学在我班上,说实话当时我也是打心眼里不想要他,可有没理由拒绝他,只好自己认倒霉收下了他。当他的家长把他领到我们班教室时,我让班上的同学用掌声迎接了他。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他妈妈流下了泪水,可我并没有当作一回事去追问,我给他安排了合适的座位以后便让他母亲走了。
这位学生从此就成了我们班的一员,我也因此而得一块心病,每时每刻都在为他的事而操心,布臵作业时要刻意提醒他认真完成,不会做的来问我,上课时我总要边讲边走走到他桌前暗示他认真听讲,察看他听懂没有,下课是让同学督促他把作业完成,生怕一不小心他又逃学了。就这样,两三个星期过去了这个同学也没犯什么错,我非常的高兴。高兴之余,我又有些纳闷,这个学生怎么会乖下来了,是不是家里面通过上学年的事以后对他的教育重视起来,要真是这样那么我就太幸运了。想到这,我有些兴奋,便找了我的同事,也就是这位同学的堂奶奶(他们是同一个院子里的)了解情况。
原来,这位同学自从一年级留级以后,每年他的父母去和新班任办相关的入学手续时,老师对他们都很冷淡,每次 都把他儿子的座位排在最后面,而且他们都会说:这个学生有许多缺点需要家长严加管教,使这位家长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再加上由于儿子经常违纪,老师经常在大街上遇着或路头遇着都在诉说他儿子的不是,使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村里都蒙受羞辱,因此对孩子要么就是恼羞成怒了痛打一顿,打后又非常痛苦,要么就是不闻不问任其放荡自由,他们对孩子失去了信心,对教师也非常痛恨,遇上老师老远就躲开,老师去家访时避而不见。自从上次打孩子差点闹出人命这件事以后,他们对孩子已失去信心了,对学校老师更不报任何幻想,也不打算再让孩子复学了,但是由于孩子现在回家帮不忙,再说让孩子上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现在让孩子回家会被他人吴认为是没有能力供孩子读书让别人笑话,所以才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报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孩子送来。没想到他们把孩子送进教室后,我不是随便给他儿子安排十个座位,而是让他坐在适当的位臵,而最让他们感动的是我不但没说他儿子的缺点还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了他们。这掌声对一般人来说不算什么,而在这对曾经被人冷落的母子来说却显得很重要。因为掌声给了他们鼓励,掌声点燃了他们心灵的火花让他们找回了尊严。于是,这位家长一回家便把掌声的事和丈夫说了,他们夫妇都很激动,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对孩子的教育有了信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再是脚踢手打,对孩子的学习也 开始关心起来了。这个孩子呢,也从中体验到了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对学习开始有了信心,回家后爱读书了。当我了解了这些以后,我终于找到了帮助“逃学王”改掉恶习的方向,我经常鼓励他尊重他,常常给他的家长报告他的优点,在10月份我班举行的家长会上,我当着许多家长的面表扬了他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此后,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每隔十天半月就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朱友同学也一天比一天乖下来了,学习成绩也跃到班上前10名,这真是让我惊喜万分。
从这位学生及家长的转变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学生家长也需要我们去尊重。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是教师的独立活动是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相互活动。在这里我要大声对教育工作者说,教育工作也应该把对家长的尊重摆在重要的位臵。
第三篇:孩子也需要尊重
孩子也需要尊重
今天我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把儿子用魔尺变成的变形金刚造型给破坏了。
事情的整个经过是这样的:晚饭后,我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儿子吃饭前用魔尺摆的变形金刚的造型,想体会一把童趣。谁知,儿子吃完饭后看到魔尺变了样子,心疼的大哭起来。我想儿子真是有点小题大作,我把造型破坏了他再摆一个不就行了吗?我把想法说了,谁知孩子他妈说:“你没看见儿子在吃饭前一直在用魔尺完成他的变形金刚造型吗?因为这他连吃饭都耽误了,好不容易才摆成这个造型,却让你给破坏了,你说他会不哭吗?”
我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破坏的不仅仅是一个变形金刚的造型,而是孩子的劳动成果,我无意识地犯了个不尊重孩子劳动成果的错误!作为孩子,看着自己费尽心思完成的作品被破坏了,他能不哭吗?以前孩子老是不好好吃饭,或者是把饭菜弄的到处都是,我总是教育他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因为那些饭菜都是劳动者辛苦劳动得来的,而我今天怎么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孩子的劳动成果同样要尊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大人们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才会被潜移默化,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也感觉孩子正在逐渐地长大,他也学会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然,看见我破坏了他的玩具,他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激烈呢?
看来以后我得注意,别看孩子现在还小,他已接近成年人的思想,要想让他以后学会尊重别人,首先得让他现在就感觉到我们在尊重他,这就是家庭的影响力。
第四篇:慈善 高考作文
议论文:抽茧剥丝彰显思维的力量
一、从慈善主体来看
(1)从行善者个人看:谋取名利的心理需求,谋求自己的价值认同;饮水思源,富则返本。尊重和帮助穷人,就是尊重和正视过去的自己;行善本质上一种善,是人性关怀。”
(2)从人与人间的关系来看,“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
(3)从社会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关注慈善事业,健全慈善制度,让慈善成为常态和必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核;慈善事业,传播善和美,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4)从慈善的文化渊源来看:“人之初,性本善”,行善事自我精神和灵魂的净化和提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心理;中国佛家的“我佛慈悲”,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博爱”等。
二、从慈善的对象看
(1)他们为什么需要“被行善”?
生活贫困;暂时处于人生的困境;机会、身体、处境和精神处于弱势。
(2)他们对“被行善”的可能态度
乐于接受救助,消极自力更生,缺乏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 有条件接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坚决抵制和拒绝,保持一身傲骨,维护卑微的自尊。分析材料: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心存戒心和戒备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真正的回报是让自己强大并不断传播善,而不是还款;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
三、从行善的措施来看
捐助,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人文关怀,鼓励、尊重‘激起斗志;关注、引路,呼吁和改变国家政策帮助;宽容,尊重个体,并形成“行善”文化链。
四、从慈善施受效果来看
行之有道;受之有益;播种善念,传播善文化。
五、有关慈善的观点和材料
(1)中西方的慈善现实
西方慈善是企业家的终极目标:健康的企业文化,有益身心的人格完善;尊重个人和弱势的国家良心,基督教的“怜悯博爱”思想;
中国慈善:一是日益兴盛,企业名人的慈善效应.陈光标高调行善,陈龙“益基金”,救济及时规范,财务制度健全,深得人心.志愿者组织日益主动变多,如救济老兵,关注流浪儿童,春雨计划等.河南妇女收留儿童.二是慈善制度不健全,未形成健康向上的慈善文化.一些人行善不是出自真诚和良心,甚至空许支票;国家慈善组织管理混乱,郭美美事件,伤害人心和感情;重大灾情盲目的行善成灾.(2)搜集相关材料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五篇:高考作文预测
高考作文预测:最可能考这4类主题及素材!
共享单车
一、作文素材:
共享单车竞争激烈。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共享单车的出现对于出行是一件极为便捷的事情,随着各品牌单车的不断投放,由共享单车所引发的交通拥堵、随便停放等现象,也成了让各方头疼的问题所在。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步普及化,破坏共享单车的乱象屡见不鲜。记者走访发现,并非所有共享单车都“共享”了,除被破坏之外,一些共享单车甚至变成了“私家车”。占为己有、恶意破坏、改装兜售、乱停乱走,“共”享单车,谁在“私”享?
二、构思点拨
1.共享单车第一个层面上的法律问题,涉及交通和市容城建的行政管理问题。
共享单车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安管理、城建市容管理,甚至涉及刑法和民法的基本财产类法律问题。上述法律法规能否在骑行过程中得到良好贯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民的法律素养。
在共享单车热潮喷涌的当下,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道德的约束范围,上述法律法规能否在骑行过程中得到良好贯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法律素养。这种法律素养甚至决定着共享单车经济模式能走多远。
人们更习以为常的是有关部门对机动车的管理,对于非机动车尤其自行车的违章问题,或偶以道德问题谴责,或视而不见。但实际上,非机动车违章问题的多见程度甚于机动车,早已是交通管理的老大难。
2.除了交通管理问题,市容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
共享单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桩停放、即走即停。这一特点让骑行更加便利快捷,也让共享单车模式得以迅速传播。但同时,无序停放、过度投放的问题已经困扰到城市管理者。
共享单车停放在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行人和机动车道、小区绿化带、盲道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交通问题,应当如何管理?市容城建部门又该如何监管?如果尺度过大过死,可能会被诟病因噎废食,影响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专车那样;如果放任不管,有一天某一个街道会被废铜烂铁的单车占据,有一天交通会被无序行驶的单车阻塞。
未按要求停放、未按要求骑行,除了违反行政法规外,在民法层面上,便是一种违约行为,说到底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尤其在约束和监督机制欠缺的共享单车模式下,一般违约和侵权行为都不会被追究责任,那么诚信原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骑行者最基本法律素养的表现之一。3.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如果家到地铁站口的距离较远,除步行之外的通勤方式就只能选择自行车、“蹦蹦车”以及“摩的”等黑车。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衍生出的需求催生出各种快递柜和代收服务的商机。
《爱迪生救妈妈》
一、作文素材:
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故事:为了救患有阑尾炎的妈妈,7岁的小爱迪生找来几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让油灯的光聚在一起,机智地让家中房间变亮,医生因此成功实施了手术。
对于这则出现在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名人轶事,很少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直到8年前,数位语文教师开始和它“死磕”。死磕的理由也相当充分——没有任何一本爱迪生传记提及此事,更何况爱迪生7岁时,医学史上还没出现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
二、构思点拨
这些年,我们学的究竟是不是“假课文”?漫天的质疑、声讨、抗议,如雪花扑面而来,凝结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步步紧逼的读者,教材编者没有让步,他们也较上了劲。
有编者坚决回应,《爱迪生救妈妈》绝非“杜撰”的故事,它是“有来路的”。一部77年前的美国黑白电影,以及一篇34年前的人教版初中英语课文,就是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
素材的确存在,至少,这不是一篇“比三聚氰胺更毒的假课文”。虽然救母的真实性仍然难以求证,但最起码,它有源可溯。要不是读者和编者“掐架”,恐怕大家到现在也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一事,除了一部老电影,并无其他可以相互佐证的资料,而在故事的原产地美国,普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则名人轶事。
不过,除了释疑,编者似乎还大喊了一声“打住!”一个声音冷静地说,“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不过,只要是理性的声音,争议更激烈也无妨。倘若双方都摆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辩论,较真,“假课文”的质疑岂不会烟消云散?就怕不“较真”。有编者委屈地回应,“语文不是历史”,主要功能应是为教学服务。也有教师淡然称,不必纠结真实性,只要价值观向善就行。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如果语文教学纯粹是传递知识,我们的课文怎么会经过千百回的精挑细选,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旋律一致地弘扬美好高尚的情感?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回避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但为了弘扬善的价值观,就可以抛掉真实的内核吗? 真与善冲突时,宁要朴素的真,也不要掺假的善。一个并不完美的真实形象,远胜人为塑造的高大英雄。
工匠精神
一、作文素材
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国品牌”,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二、构思点拨 1.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对自我的期许,也是对他人的承诺;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堪称工匠者,必有对事业的沉静与专注,必有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他们细心打磨,不至极致必不轻付于人。他们承继传统而不泥古,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他们诚信重诺,视质量品牌为生命而决不妥协姑且。他们摒弃浮躁,沉潜于事滴水穿石,有事业心而无功利心。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小到技术研发、车间生产、服务提升等微观领域质量水平的提升,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振兴、创新驱动等宏观战略的实施,都离不了工匠精神的支撑。
2.“中国形象”、“中国品牌”
单个工匠力量虽微,但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来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都以工匠精神来打造产品和企业的品牌,逐渐涌现出众多的“中国工匠”和富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就能打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塑造出光灿灿的“中国形象”。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制造亟待匠心回归,亟待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加持,以重振市场信心,培树国际形象,筑就“中国品牌”。
弘扬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觉,也靠文化涵养;既靠政策的激励,也靠环境的营造。既需要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企业治理理念并注重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经济环境,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既要建立体现人才和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也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迎接质量时代和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需要。让我们高扬工匠精神,照亮质量时代之前程。
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
一、作文素材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包括各类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综艺节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受到一些观众追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泛娱乐化趋势,而这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爆发提供了契机。
二、构思点拨
面对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一条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饭馆一条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这是一个行业的生态。
包括各种娱乐节目在内,从不同层次共同满足观众需求的娱乐努力,都是一种生态,文化节目也开始产生了某种生态,因为它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但在视频节目整体占比上,我觉得文化节目的数量,其实远远不足。文化类热播节目,还是凤毛麟角。” 同时,关正文认为,这些文化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努力。“有一些节目更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满足知识传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们属于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最终合成一种叫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景观。各种层次没有所谓高低,大家都应该去努力,生态越丰富,产品成长的可能越健康。”
有评论指出,《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要理解文化节目走红的当下,必须了解中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变迁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