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护理常规

时间:2019-05-15 10:5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护理常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护理常规》。

第一篇: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称为低体重儿。在胎儿阶段,母亲营养不良或疾病因素都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导致出生体重过低。低体重儿的特点: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都比较弱,特别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比体重正常的新生儿要高得多。其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多胎儿是指一次怀两个以上胎儿称为多胎儿,多胎妊娠的并发症及胎儿死亡率均较单胎妊娠时明显增加。因为一个以上胎儿同时在母体内发育,胎儿需铁量增多,容易使母亲发生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羊水过多的发生率也高。

早产儿(premature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的活产新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出生体重低于1000g则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一般护理】

(一)喂养

强调母奶喂养。对吸吮力弱的小儿,可将母亲的奶汁挤在杯中,经胃管喂养。观察小儿腹围、肠鸣音;喂养过程中注意小儿有无发绀;喂养后要头高右侧卧位,观察有无呕吐。逐步增加喂奶次数,观察体重的增长。

(二)体温护理 1.定期测体温,每1~4小时测1次体温,做好记录(每日体温正常应波动在36℃~37℃之间)。

2.室温度保持在24℃~26℃,将新生儿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辐射台或箱式暖箱,要给以中性温度(即该环境温度要保持体温恒定,腹壁温度要保持在36.5℃且耗氧量小),在换尿片、床单、包布或衣服时,注意先预热。

(三)预防感染

1.严加管理婴儿的物品,包括监护仪、胶布黏贴、各种插管、衣服、体温计。专人专用,注意消毒。

2.严格洗手,接触患儿前一定用水或手快速消毒液洗手。

3.重视婴儿的皮肤护理,包括保持皮肤的清洁及脐部干洁。重视婴儿的口腔护理,留置胃管和气管插管的患儿,每天至少2次口腔护理。【专科护理】

(一)新生儿期产伤、窒息儿的监测要点

有产伤、窒息史的新生儿应密切观察有无脑水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具体注意如下:

1.观察新生儿有无嗜睡、烦躁、尖叫、吸吮无力、拒奶、黄疸等表现。2.观察有无抽搐,特别应注意观察新生儿抽搐的特殊表现。(1)眼球震颤,两眼凝视、斜视、发呆或不停的眨眼。

(2)反复的吸吮动作或咀嚼或面部肌肉抽动,手指反复抓空或握拳。(3)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或阵发性青紫。

3.对有产伤、窒息史的新生儿,应定期做视、听觉和神经反射的检查,如给铃声刺激检查听力、吸吮反射、拥抱反射、颈肢反射等。4.护理时应注意减少头部的活动,避免刺激。

(二)维持血糖稳定 1.早期喂养及静脉补糖。

2.TPN静脉维持的婴儿要注意TPN的速度,不能随意变动,需要改动时要遵医嘱。

3.定期监测血糖。【健康教育】

(一)观察新生儿吃奶、精神、面色、呼吸、哭声、皮肤(注意黄疸、硬肿)及大小便性状和次数,并嘱家属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负责访视的人员或到医院检查。

(二)每次换尿布或做其他护理时,动作要轻柔迅速,以防小儿受凉。

(三)吃奶后应将小儿头部侧向一边,以免吐奶吸入呼吸道。

(四)注意观察脐部情况。

(五)新生儿满2周及28天时各测1次体重,但要注意保暖。对满月体重增长不足600g及时到医院检查,寻求医护人员的指导。

第二篇: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

早产儿与低体重儿护理体会

甘艳慧

皋兰县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早产儿胎龄不足,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弱,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死亡率高。本文报告了近几年基层医院收治25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强调了护理在早产儿低体重儿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证明基层医院加强基础护理,护理人员精心护理有利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康复,能有效地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早产儿

低体重儿

护理体会

早产儿低体重儿是指胎龄超过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时体重低于2.5kg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早产儿胎龄不足,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弱,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死亡率高。要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护理工作极为重要。皋兰县医院儿科收治了25例早产儿低体重儿,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皋兰县医院儿科于2002年11月-2008年3月收治了25例早产儿,男17例,女8例,体重1.3-2.35kg,孕周为30—36周。平日住院日为20天,成功治愈23例,2例因家属要求,病情稳定后转院治疗。2 护理措施 2.1病室安排

收住的25例早产儿安排在病室温度保持在24~26℃,阳光充足,空气流畅的单人病房。给予母婴同室,以满足母婴依恋需要,也有利于母乳喂养。室内备暖箱、氧气、蓝光治疗仪、输液泵、急救物品。早产儿低体重,病情变化快,随时会出现面色发青,呼吸、心跳骤停,护士必须细心、勤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掌握病情趋势,若发现意外,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1]。2.1保温

早产儿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未完善,皮下脂肪薄,新陈代谢低,产热不足,而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过快,易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发硬和水肿,形成硬肿症。体温在36℃以下,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低下,要求对其特别注意保暖,减少因为低温造成能量消耗及其他并发症。保温箱应该预热,升温不可太快,要逐渐加热;暖箱温度调节至32~34℃,每2小时测体温1次,随时观察体温变化,保持体温在36~37℃,昼夜温度波动勿超过1℃。为保持其恒温环境,一切治疗尽可能在箱内进行[2]。2.3喂养

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功能差,但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多。一般出生后2h可喂水,如无呕吐,应尽早喂养,以免发生低血糖。吸吮和吞咽功能良好者,应给予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支持母乳喂养。喂奶后需注意有无青紫,溢乳或呕吐,喂后竖抱早产儿,轻拍背部,使其嗝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取右侧卧位。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挤出的初乳应盛在已消毒的杯内,用滴管、鼻饲管喂,为了让早产儿快速具备生存能力,可采用注射器套上胶管喂奶,以刺激婴儿的吸吮及吞咽能力[3]。

喂奶时保证奶温38℃,防止过凉引起腹泻,过热造成肠粘膜损伤。早产儿只能按需哺喂,乳量、次数应逐渐增加,并视情况由静脉供给充足的水分和热量。保持生长速度稳定在每天体重增加23~30g为宜。当每次自行进奶量达20ml时,可停止鼻饲,改自行进乳。应详细记录24h热量摄入、水分及大小便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如无母乳,也可使用适合早产儿的配方乳。2.4呼吸道护理

因早产儿低体重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少,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较弱,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易发生奶液反流而引起窒息。护理人员要及时有效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取右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适当垫高肩部;当出现呼吸暂停时可采用托背,拍打足底等措施。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可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湿氧,氧浓度可保持在30%~40%。氧浓度过高,时间过长,可引起眼晶状体后纤维增生造成失明,需加以注意[4]。2.5预防感染

每一个早产儿应有单独用物,如听诊器、体温表等,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每周进行全面清洁扫除一次,暖箱内的蒸馏水更换1次/d,每天晚上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以确保室内清洁。加强口腔、眼部、皮肤及脐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用棉布沾少许植物油擦去颈下,腋下、腹股沟处的胎脂。尿布柔软清洁,奶具要煮沸消毒。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发生肺炎。2.6出血倾向

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立即肌肉注射维生素K1mg,连续3d,以防出现“早产儿出血症”。生后2周开始给维生素C和维生素D,4周后加服铁剂,按元素铁计算,2mg/(kg/d)口服。2.7 预防核黄疸

早产儿低体重儿黄疸一般出现的早,黄疸较重且持续时间长。为防止早产儿核黄疸的发生,当出现黄疸时,应早期光疗,光疗时注意保护患儿的眼部及外生殖器,及时调整暖箱的温度,防止光疗照射引起体温过高。3 护理体会

护理质量对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及预后有佷大的影响。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先进的技术设备、周密的护理计划是抢救成功的基本保证,保温、喂养、呼吸管理、预防感染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护理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1]吴静娟,严惠芬.45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3(17):1549-1550.[2]陆青梅,林梅,曾洁华.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1050-1051.[3]赵军华,刘爱娟,朱凤莲.有关早产儿护理与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探讨(J).山西护理杂志,2000,14(4):79-80.[4] 杨明秀.早产儿护理认识与措施[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7,14(6):119-120.备注:此文获得甘肃省2008优秀护理论文三等奖,刊登在《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4卷护理学专辑。

第三篇:风险管理在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0例低体重儿,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风险管理,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低体重儿的液体外渗、静脉炎、感染以及皮肤硬结发生情况,风险管理后各种风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找出静脉留置针在低体重儿护理中常见风险种类,从血管选择、部位、定期更换敷贴、留置针留置时间、操作者的技术以及药物因素等,比较风险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定期更换敷贴 低体重儿多数都在保暖箱中,保暖箱内温度较高,可使敷料贴粘度增加。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皮肤更为娇嫩,易感染,当患儿出汗较多时,粘度增加的敷料贴透气性较差,使皮肤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汗液无法挥发,皮肤不能处于干燥状态,易造成皮肤感染[6]。由于少数患儿特殊过敏体质使用敷料贴易产生过敏性皮炎,若发现不及时,易造成皮肤感染的发生。在患儿留置针使用期间,护士应加强穿刺部位皮肤的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敷料贴并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当敷贴出现潮湿、卷边、污染时要立即更换[7],过敏终止敷贴的使用,必要时拔除留置针,以免造成皮肤感染和坏死。在撕除粘性较高的敷贴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撕伤皮肤。

3.3 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置管的时间一般以3~5 d为宜,因为留置时间过长可使病儿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而留置时间过短则增加患者的费用及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但输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时应缩短置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3 d以后,皮肤感染率就会大大升高。一般应以不超过3 d为限。特别是极低体重的早产儿,更应注意置管时间和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

3.4 操作者的技术 患儿皮肤娇嫩,周围静脉细小,避免因一次穿刺不成功增加患儿痛苦[8]。因此必须苦练基本功,使用留置针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不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留置针穿刺完毕后护理人员没有等碘伏完全干燥,就用透明敷贴固定,再由于局部潮湿,患者出汗较多,敷贴污染后未及时更换,还有就是进行静脉穿刺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没有正规操作,一次穿刺不成功,穿刺针重复使用造成污染。留置针导管部分脱出后又送进血管内是造成感染的原因[9]。

3.5 药物因素 刺激性药物与血管内膜接触时间延长,会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如抗生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等),电解质溶液(如钙盐、氯化钾),酸性药物溶液,高渗药物溶液等静脉输液时,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的浓度越高则对血管的刺激越大。低体重儿血管细,血流慢,如果所输入的液体渗透压过高,血液因不能有效稀释药物,而使血管内压骤升,对血管壁产生刺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药液外漏。20%甘露醇和静脉营养液均属于高渗型液体,对血管有一定刺激性,反复应用于同一静脉,易损伤血管引发皮肤感染。据文献报道,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2 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 d后达100%。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以后即可引起明显静脉损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皮肤感染[4]。风险控制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病区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低体重儿静脉留置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护理标准和制度[10]。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对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因素及时讨论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月底的护理质量分析会上反馈给所有护士,使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选择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腋下静脉留置时间长及并发症少,效果最好。腋下静脉离心脏近,血流丰富,血液循环好,药液在血管停留时间短,对血管刺激小。而头部静脉及手部静脉留置时间短,并发症也多。在头皮静脉中,由于血管细小,外套管紧贴血管壁,故对血管产生机械性刺激。加上药物的化学刺激,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加大静脉炎的发生,且固定难度较大,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因此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血管选择的原则为选择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在静脉选择上,首选腋下静脉[11]。

患儿留置针期间,护士应加强穿刺部位皮肤的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如有留置针不通畅可用盐水或轻轻挤压输液管,且勿用力挤压,防止管内压力过大,发生渗漏、肿胀、留置针留置期间不用时,针管里有回血属正常情况,下次使用时可回抽或注入少量肝素,禁止把血推进血管内。反复评估,护理人员要勤巡视,主动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

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局部反应,如葡萄糖酸钙一旦外渗可造成皮肤硬结、坏死,输注钙剂时最好单独输液途径,穿刺成功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输液管,再接通含钙液体进行滴注,以保证钙剂完全进入血管,输完后不再另输其他液体,不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13]。输液结束后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针头再拔针,以保证钙剂完全进入血管。

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予以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病儿痛苦。

局部不良反应处理,出现并发症时及时抬高患肢,有感染时及时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如局部出现硬结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3次/d,每次20 min,外敷后以拇指环状按摩,按摩时皮肤表层涂一层油类或粉类起润滑作用以防摩破皮肤,经过随访,多数患儿皮肤硬结7 d后略变软,2周后大部分消退,1个月后完全消退。讨论

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较多,与新生儿血管选择、更换敷贴、留置针置入技术、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及输入药物的性质有关,如果患儿的血管周围泛红、血管变硬、静脉留置针留置处有红肿现象发生,那么可以确定患儿发生了静脉炎。其原因常常是输入了具有强刺激性的药物或是静脉留置针停留的时间过长,最可能发生的原因就是细菌感染,通过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培训,提高护士识别和操作能力,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对一些不可控,不变因素,如用药、疾病状态、可通过充分稀释,控制输入速度等改变药物的理化特性,减少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4-15]。另外,制定全面合理的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制度及详细的考评标准让护士认识到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性[8]。从表1看出,通过风险管理的实施,对照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5.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使用静脉留置针新生儿的巡查,保障新生儿治疗安全,尽量减少因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等增加新生儿的痛苦。对于制定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严格贯彻实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减少患儿生命危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更是不容忽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士对于风险的警惕性,提高护理安全。对于临床上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实施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士对于风险的警惕性,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在低体重儿应用留置针护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通过识别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现有的及潜在的风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护理环节中,从而有效回避了护理风险,该项研究表明风险管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强风险管理对保证低体重儿输液的皮肤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宏.新生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3):324-325.[2]王桂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和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38-339.[3]陈永英.不同部位留置针的观察和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12(6):79-80.[4]张丽华.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9,8(6):61-63.[5]陈奕杏.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9(2):61-62.[6]王丽聪,李淑兰.静脉留置针引起早产儿皮肤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77.[7]莫春燕.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应用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33(11):31-33.[8]胡晨红.新生儿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护理干预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2):53-55.[9]付爱珍.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探讨[J].基层医论坛,2013,13(36):4816-4817.[10]吴静.早产新生儿54例护理经验[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59-60.[11]李文娟,杜荣.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留置效果的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6(22):1268.[12]赵海英.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3229-3230.[13]李青,胡建,李君辉.早产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44例钙化灶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7-58.[14]刘丹霞,葛玉萍.风险管理法在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91-92.[15]周格梅,赵瑾华.婴幼儿门诊输液意外拔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2,27(5):62-63.(收稿日期:2014-10-21)(本文编辑:王宇)

下载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护理常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