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

时间:2019-05-15 10:3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

第一篇:《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

《穀梁传》的“穀”可以写简化字吗?

编者按:上海大学张萍老师在写作《“穀梁传”的“穀”》一文时,发现在一些图书中存在混用不一的现象,而现行比较通行的词典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处理。张萍老师在梳理这些现象的同时,请教了王宁等先生。《“穀梁传”的“穀”》一文(详见本篇微信)围绕“穀梁传”的“穀”,是否需要简化为“谷”,以及如何区别形似字“榖”,以上下两篇的形式分别讨论,文章见1692号、1693号《语言文字周报》。本篇微信已获作者授权,特录入王宁先生与张萍老师的来往信件。如需转载,请先私信联系。欢迎读者朋友们展开讨论。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我最近遇到一个小问题,想向您请教,打扰您了。我想请教一下,“穀梁传”的“穀”能否简化作“谷”呢?我注意到现在简化字版本的书,大多是作“穀梁”,也有一些作“谷梁”,并不统一。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有“穀”词条,下收“穀梁”,作姓。据此,则明确了“穀梁”之“穀”不可简化作“谷”。

由您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未收“穀”词条,在“谷(穀)”词条下加注了一个“提示”,说明“不穀”的“穀”不简化作“谷”,但未提及“穀梁”的“穀”。

“穀梁传”的“穀”究竟应当简化作“谷”呢,还是保留“穀”字形呢?还请您拨冗赐教。谢谢您!

上海大学

张萍张萍老师:

您好!

您提的问题属于古籍书名的书写问题,专业古籍印刷是可以用繁体字的,但在简化字的文本里,引用古籍和提到古籍书名能不能也保持繁体?这个问题国家语委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只能说说个人的意见供您参考。

一般通俗的文言文,用简化字印刷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有一些“字用合并”的字,在文言文里容易引起误会。例如:“征-徵”在文言文里前者是“征伐”,后者是“徵税”,不能混。“余-餘”在文言文里前者是第一人称代词,后者是“多餘”,也不能混„„我个人的看法,即使是用简化字印教材或通俗文言书籍,如果字用合并后语境不能分辨意义,产生歧义,还是要处理一下。比如:“余年无多”,在现代汉语文本里,不会产生歧义,因为现代汉语不会用“余”表示第一人称。但在文言文里,“余年”可以是“我的年岁”,也可以是“剩下的年岁”。又如:“始征之”“皆征之”,在文言文里,如果不是征伐,而是徵税,改用“徵”为好?

您说的书名里的“穀”和“谷”,现在用得比较乱。《谷梁传》在语言环境里,还加书名号,是不会引起误会的,所以多数人在通俗文本里,也都用简化字“谷”。我个人是一定写《穀梁传》的,因为,熟悉典籍的人,看到《谷梁传》,知道“谷”是简化字,会很自然地理解为《穀梁传》。但如果古代经书不熟,本来就不知道春秋三传里有一本《榖梁传》,以为原书就是《谷梁传》,岂不弄出笑话!

汉字是用来书写汉语的,还是要以表达准确、没有歧义为原则。简繁字问题属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简化文本出现一个繁体字,也要慎重一些,理由充足一些。写作《榖梁传》也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姓氏用字可以采用原有的字”,“穀梁”属于古代的姓氏,这样就无妨了。所以,您采用《谷梁传》,没有错;采用《穀梁传》,也是有理由的,我觉得,您可自己根据需要选择。

我们在《通用规范汉字表》里,不能恢复繁体字,但保留了“餘”“穀”“徵”这些繁体字的特殊用法,也就在简化字库里保留了这些字形,你用“穀”,是打得出来的,这就更没有问题了。

王宁

“穀梁传”的“穀”——是“穀”还是“谷”?(上)张 萍《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是给《春秋》经做注解的三部书,合称“春秋三传”。其中《穀梁传》的“穀”究竟要简化作“谷”还是保留“穀”?究竟是“穀梁传”还是“谷梁传”?在使用简化字的今天,存在混用不一的状况。在简化字版本的诸多古籍相关书中,较多使用“穀梁传”,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2015年1月重印的《春秋穀梁传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穀梁传开讲》等,书中采用“穀梁传”,而非“谷梁传”。《穀梁传开讲》第1页更是明确说:“‘穀’之简体字或为‘谷’,因此在简体字的文本中,也常简化成《谷梁传》。”并加脚注案:“今日的许多研究成果中,文本为简化字体的,大多是写作‘谷梁’。为了便于规范统一,本书一概改作‘穀梁’。”使用“谷梁传”的书,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新世纪万有文库”即有封面标题为《春秋谷梁传》的书,用了“谷”;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公羊谷梁传》封面标题也作“谷”。1964年公布并于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明确规定“穀”简化为“谷”。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字典》(2013年,商务印书馆)中未收“穀”字条,但在“谷2(穀)”字条下有一个“提示”,说明“‘不穀’的‘穀’不简化作‘谷’”(117页),该“提示”明确的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确认的某些在特定意义上可做规范字使用的繁体字”(见第9页“凡例”)。《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并未提示“穀梁”的“穀”不简化作“谷”。据此,“穀梁”似当写作“谷梁”。不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年,商务印书馆),则会得到更为明确的答案。其中“穀”条的义项,有三个用法,一是“善;好”,如“穀旦(吉利的日子)”,二是“俸禄”,这两个都是书面上的文言词用法,三是“姓”,即这几种用法的“穀”是不能简化为“谷”的。“穀”条还列了一个词条,正是“穀梁”,释为“姓”(469页)。据此,则必须是“穀梁传”,而不是“谷梁传”,也就是“穀梁”的“穀”不能简化为“谷”。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年,商务印书馆)“穀”词条仅有第6版中前两个义项,并未收“姓”的用法,也未列“穀梁”词条(492页),在“谷”词条下也未提到“穀梁”简化作“谷梁”。可见,“穀梁”词条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新增的词条。然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之后出版的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2014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穀”条仅有一个用法,即“姓”(472页),而“谷”词条下收有“谷梁”词条,释为“复姓”(469页)。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则“穀梁”中的“穀”是要简化为“谷”的。

如上,明确将“穀梁”作为词条收入的,一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一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前者明确为“穀梁”,后者明确为“谷梁”,而这两本工具书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参考性,如此则“穀梁”之“穀”究竟是“穀”还是“谷”,真正叫人不知取舍。

就这一问题,我们先后向上海大学杨逢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作了请教。杨逢彬教授的看法是:“穀梁”可以简化为“谷梁”,在古籍中也可写作“穀梁”,“这是过渡时期的两可用法”。王宁教授认为“《谷梁传》在语言环境里,是不会引起误会的,所以多数人在通俗文本里,也都用简化字‘谷’”,同时又明确她自己是“一定写《穀梁传》的,因为,如果知道‘谷’是简化字,会很自然地转向为《穀梁传》,本来就不知道这本书的,会以为原书就称《谷梁传》,就太缺乏文化了。”我们发现王老师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确实是存在的,在京东网站图书中,有本电子书的封面书名是《春秋谷梁傳》(见下图),是繁体版本的,显然这是不知“谷”为“穀”的简化字、不知古书名为“穀梁”而非“谷梁”所致。高小方教授更为明确地指出:“‘穀梁’现已不再简化为‘谷梁’。”诚如王宁教授所言,“姓氏用字可以采用原有的字,‘穀梁’属于古代的姓氏”,因此,“穀梁”的写法没有问题。

谢金良《穀梁传开讲》中指出,关于“穀梁”二字的含义,因史料缺乏而得不出真正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故主张“姑且只知道‘穀梁’二字是指姓氏就可以了吧”(17页)。可见“穀梁”之“穀”未必与“稻谷”之“谷”有关系,即未必可以简化为“谷”,作为一个姓氏专门词,它主要出现于古籍《穀梁传》及其作者“穀梁赤”这一人名中,基于这一特殊性,“穀梁”之“穀”似保留“穀”字形而不简化作“谷”为宜,不知这是否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增加“穀梁”词条的原因,不过从“穀梁”“谷梁”混用的现状来看,这一规范显然是有助于解决混用疑惑的。“穀梁”的“穀”保留繁体还是简化为“谷”,在简化字推行以来,经历两可的过渡期,如今趋向统一,即考虑“穀梁”作为古代姓氏的特殊性、主要见于古籍《穀梁传》的特殊用法以及作为古书名所包含的特殊历史文化等因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条“穀梁”为代表性,为“穀梁”的写法提供了明确的参考。

由于繁体字与简化字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繁简转化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混淆。一般而言,简转繁可能问题要多一些,比如“谷”转化成繁体文本时,就要考虑到底是“稻谷”的“谷”还是“山谷”的“谷”,前者是有繁体的,要转化成“穀”,后者则没有繁体,无需转化,如果用word文档自带的“简转繁”功能,则尤需注意不能把“山谷”的“谷”也转成了“穀”。同时,在使用简化字时,也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穀”都简化成了“谷”,如“不穀、穀旦”等词中“穀”不能简化为“谷”,《穀梁传》或其作者“穀梁赤”中的姓氏“穀梁”亦不简作“谷梁”。

“穀梁传”的“穀”——是“穀”还是“榖”?(下)张 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穀梁”词条,即其中“穀”不简化作“谷”。《穀梁传》作为一本经典,在今天被提及时,其中的“穀”书写时容易发生形误,与“榖”混淆。《春秋穀梁传译注》(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穀梁传开讲》(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书中都有地方将“穀梁传”写作“榖梁传”,即把“穀”变成了“榖”。《春秋穀梁传译注》书名和书中正文部分都是“穀”,但版权页上共出现四次却都作了“榖”;《穀梁传开讲》书中内容作“穀”,但封面以及内封的标题却都作了“榖”,勒口上的介绍文字中,一句内两处分别写作“榖”和“穀”:“《榖梁传开讲》注重考证和义理,力求深入浅出地对《穀梁传》的来源、名称„„等作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见下图)“穀”与“榖”,两字音同,字形极为相似,差别在于左下方一个是“禾”,一个是“木”。因为两字左边部分“横”式笔形比较密集,“穀”左下“禾”的一撇看似一小横,这一“小横”在“榖”中少了,这一点差别一般不易辨别,尤其是电脑输入汉字时很容易混淆。

《说文解字》“禾”部“穀”注为“续也,百谷之总名,从禾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2页下)“榖”或隶定作“”,《说文解字》“木”部注为“楮也,从木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3页上)可见,两字都是形声字,形旁一为“禾”一为“木”,表示两字字义一表“谷物庄稼”,一表“树木”,而声旁或作“”或作“”,本质是一样的。树名“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也有,释为“构(树)”(469页),与《说文解字》中的“楮”所指相同。“穀”与“榖”中“禾”“木”上方的那一小横是属于声旁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的、自由的,因而要特别注意不能丢掉。其实以“”(或作“”)为声旁的字,还有一个“轂”,《说文解字》“车(車)”部“轂”注为“辐所凑也,从车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3页下)汉字简化时,这三个有着共同声旁的形声字走上了“殊途”:“穀”简化为同音的“谷”,“榖”没有变化,“轂”总体上是把形旁“車”简化成了“车”,但并没有把声旁完整保留下来,而是把声旁“”中“冖”下的小横给丢了,最终简化为“毂”。从字形结构分析而言,“车毂”之“毂”中“车”上那一小横要是补回来,那么它就还是个完整的形声字,不然倒真成了个“从车,省声”字了——省了那一小横。

“穀”与“榖”可以说是高度形似,极易混淆,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在两词词条中分别都作出了提示,在“穀”词条后面提示“跟‘穀’不同”,在“穀”词条后面提示“跟‘榖’不同”(472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这一“指导性”做法,正是注意到了实际书写中两者极易混淆的状况,对指导如何正确使用汉字无疑是有益的,这一细节值得点赞。

由于“穀”“榖”极为形似,电脑输入时尤易混淆,对其还需多个心眼:“穀梁传”的“穀”是“穀”不是“榖”,从“禾”不从“木”。原文见第1692号、1693号《语言文字周报》

第二篇:《巢谷传》讲学稿

第九课《巢谷传》讲学稿

课型:新授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作特点。

3、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学习重点:落实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学习难点:对于巢谷性格品质的准确理解和概括。学习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预习〃导学”,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能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全文。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相关重点语句,把握巢谷的性格特征。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找苏辙的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传。

2、诵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1)、橐中有银数百两()(2)、西边多骁勇()(3)、非君莫使遗之者()(4)、予以乡闾故()(5)、予愍其老且病()(6)、亦强资遣之()

3、熟悉重点字词的含义

(1)、举进士京师()(2)、蓄弓箭()(3)、习骑射()(4)、所至友其秀杰()(5)、朝廷稍奇之()(6)、存宝不习蛮事()(7)、顾妻子不免寒饿()(8)、非君使遗之者()(9)、自眉山诵言()(10)、死无恨矣()(11)、予愍其老且病()(12)、公无止我()

4、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归类整理。

5、对照课后注释及课文译文,疏通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二、学习与研讨

1、导入

2、指明学生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正音,检查预习2

3、结合课后注释及本课译文,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内容,注意重点字词解释,检查预习3。

4、学生再读课文,交流探讨。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1)、(2)、(3)、5、在熟悉巢谷故事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关键性语句,评价巢谷是个怎样的人?

6、深入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巢谷的朋友韩存宝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巢谷的朋友本文作者苏辙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再次感受人物的品格。

7、结合文末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

8、文章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

三、巩固〃延伸

1、积累词语。举: 第: 相与: 谓: 遗:

2、翻译句子。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文章重点写巢谷与韩存宝、苏辙兄弟的交往。这两段交往,分别侧重表现了巢谷的什么性格特点?

4、课外文言文拓展 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尝:(2)为:(3)若:(4)既:(5)俟:(6)已:(7)及:(8)或: 2.翻译下列句子: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课文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是中世,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老年时在里地的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家境简朴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武艺高强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而没有考中进士。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好的,于是去游历秦凤、泾原等地。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的关系特别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作为河州的将领,建立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有些重视他。正赶上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抵制他们,于是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懂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营中作顾问。后来存宝犯了法,就要被抓捕,自己料到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就难免挨饿受冻生活困苦,口袋里还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没有别人可以带我交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就更换姓名,带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赦免才出来。

巢谷与我是同乡,所以小时候就认识,知道他的志向高洁,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在里地,我们没有机会见面。绍圣初年,我因罪谪居在筠州,后来从筠州搬到雷州,又从雷州迁到循州。我哥哥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公开说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也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就算死也没有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千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

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洲,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的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巢谷开始叫巢谷,在循州见过之后,改名叫谷云。

第三篇:和谷稿件:我写铁市长(定稿)

我写“铁市长”

和谷

“铁市长”,是西安人送给张铁民市长的称呼。其实,这一称呼来自于他主政铜川时的事。据说,他在铜川的市政建设尤其是治理漆水河的艰巨工程中,雷厉风行,敢于碰硬,对拒绝参与市政建设的中央及省上驻铜单位实施强制措施,使工程圆满竣工,改善了市区环境,造福于铜川市民,从而得到了市民们的赞赏。“铁市长”的称呼就这样不胫而走了。我是铜川人,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可能是缘于乡情。便产生了对他的敬仰之情。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张铁民调任西安市市长,虽说进了省会城市,但他在铜川工作时养成的做事果断,坚持原则,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一点没变。

“‘铁市长’换锅”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灞桥老农民在城里商店买了一口铁锅,使用起来漏水,屡次要求退换没能解决,“铁市长”找到这位顾客,亲自拎着铁锅找到商店为这位老农换锅。这个小小的故事,一时成了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铁市长甚至为了火柴的供销难题也要亲自走街串巷,查处违规现象。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铁市长”却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大事,市政府的职责就是从市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抓起,管好吃、喝、拉、撒,为市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

为缓解交通拥挤,一市之长的他还戴着草帽,扮成乘客去挤公共汽车,然后,让市政府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去公交车上体察民情,调查研究解决方案。为抓好市容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支持一位街道办的老太太上门罚了省委机关的款。在修复城墙的拆迁和义务劳动中,他顶着一些群众的围攻和告状风,坚持不懈,终成大业。今天的西安城墙已经是西安大都市文化和旅游的形象标志,提起往事,西安市民是应该感谢“铁市长”的。

而“铁市长”能成为我笔下的人物却有这么一段往事。我当时在劳武巷警备区招待所内的市文联《长安》文学杂志做编辑,每天从大雁塔附近的家中骑自行车上班,几乎穿越整个城区。当时的媒体上时不时就会有市长出行的新闻,而更多真实生动的有关市长的话题却来自普通市民的传言中。在我看来,“铁市长”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彰显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张扬和世道人心的所向。

1984年夏秋之际,我去拜访《延河》副主编晓雷。我们两人在谈到报告文学的选题时,不知不觉地便谈到了“铁市长”这个题材。晓雷试探性地问我:你敢不敢写这个人?晓雷之所以这样问我,是因为“铁市长”除了被市民拥戴外,还在于他是一个有争议、甚至很敏感的人物。对于如何写“铁市长”,说老实话,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只答应试试看。但在我的内心却有一股激奋的潮水渐渐淹没疑虑的堤岸,我感觉到自己正在向一个有时代典型意义的人物靠近。

这之后,我在当编辑之余,抽出时间赶到了北院门市政府办公厅,向这里的负责人说明了我的来意。在市长身边工作的一位50多岁的女同志,听说我要写“铁市长”,马上放下手头的事,很激动地向我讲述起“铁市长”的故事来。从她这里我才知道那些道听途说的传闻只不过是海中冰山的一角。这位女同志说:“铁市长”病了,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我们联系一下,争取找他本人谈谈。在此之前,我听说市长是被气病了,不知是真是假。但听了这位女同志的介绍,我想,在整顿市容、修复城墙等繁琐而艰巨的行动中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绝非易事。我想,气病也罢,累病也罢,反正他已经是一个病人了。

之后的采访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一个秋雨天的午后,我如约骑车子赶到了省医院干部病房采访铁市长。秘书胡太平在门口等我,带我走进一楼南面的一间病房。市长显然是刚刚接受完治疗,从病床上走到外边的会客室。他很爽朗地笑着,吩咐我坐在沙发上,然后点燃一支烟亲切地同我攀谈。他问到了我的一些情况。说:我老家铜川的村子他去过。谈到采访,张

市长真实的想法是:原先是不愿意让人写他自己的,现在想想,快到站了,总结一下工作也好。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为他的坦率所感动。他特意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分寸,不要只写了他的好而显得别人不好。他让我先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需要他谈什么,他会坦诚地如实讲出来的。他一边说,一边给胡太平交待,提到需要采访的市委市政府及一些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把熟悉情况的一些人名让我记下来由胡秘书负责联系。

接下来,我和胡秘书相约,由他引见或联络,我有时乘车有时骑自行车,有时还步行着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追寻“铁市长”的足迹。在一个月前后的时间里,挨个儿寻访遍了与市长故事有关的人和事。在采访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普通市民,他们所讲述的事情已经不只是具有传奇色彩,而是以确凿的事实、栩栩如生的细节引领我深入那些感人至深的事件之中。采访中,一位市政协的老太太一边向我泣不成声地叙述“铁市长”解决幼儿园园址问题的过程,一边用拐杖戳着地板斥责一些基层干部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同张市长家人的交谈中,我从妻子儿女讲到的那些家务事中可以察觉到他们善意地抱怨他在大公无私方面对家人不近情理的地方。正是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采访素材,愈来愈使我走近了张铁民这位西安市市长既平凡又不平静的情感世界。

我用几个月的时间采访了近百人,采访笔记记了十几万字。之后,我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写出了有五六万字的初稿《张铁民市长》。说来也有意思,当时,我是应西安电影制片厂之邀,住在西影厂招待所修改电影剧本《疯子画家》的。而在此期间抽空采写的报告文学《张铁民市长》却成了我的主打产品。这,或许就是作家神圣使命的召唤吧。

1984年末,我将初稿送到仍在住院的张市长审读,这前后他已退居省人大任副主任,病情在渐渐恶化。他花了十多天时间,坚持在病床上读完了原稿,并作了多处更正和修改。之后,我把第二稿送到了《延河》编辑部,在晓雷的建议下作品的标题改为《市长张铁民》,修改后的稿子本意是让有关部门审读并签署意见发表。但稿子送出去,就没见回复。最后,只得由作者、编者和主人公本人负责了。

《市长张铁民》很快在《延河》1985年第五、六期发表。当我把刊物送到张市长的手里时,他真切地说:谢谢。后来我问过胡太平,他说市长是在病床上断断续续读完的,医生多次劝说市长不能再劳累,要好好休养。谁知,没过几个月,张市长的病情严重恶化,一口痰没上来,就离开人世了。我参加了市长的葬礼,那是非常感人的场面。随后,我又写了续篇《铁市长之死》在《延河》发表,这是后话。一个深受普通百姓爱戴的市长就这样走了,他因积劳成疾病退二线,60多岁便离开人世,铁市长的死,更使他的生命价值在人们心中得到了升华。“铁市长”的称呼,几乎成了敢于负责、为老百姓办事,铁骨柔肠的领导干部的代名词。

《市长张铁民》只是一个普通文学工作者对百姓心目中的市长进行的一次纪实性的描述,却得到了西安市民的欢迎。《陕西日报》记者秋乡在他的文章《人民肯定了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刊登《市长张铁民》的那期刊物“尽管增加了印数,还是脱销了。那些天,上至省、市各部门的党政干部,下至钉鞋赶夜市的手艺师傅,都热心地读《延河》,饭后茶余的谈话资料,也都是关于张铁民的。”“这篇报告文学,在1985年《延河》首届文学奖评选中,当然地名标金榜了。”“《市长张铁民》的成功,是时代和人民对‘铁市长’的肯定,也是对和谷的辛勤创作的肯定。”

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在两年一届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1985——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榜上有名。先后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的李若冰作为评委,很高兴地说,这篇作品填补了陕西乃至西北作家在全国报告文学获奖方面的空白,在反映市长现实生活题材方面也是不多见的,难能可贵的。

随后,华岳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市长张铁民》单行本,请原市委书记何承华作了序。在序言中,除肯定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强调了市委、市政府在原则问题上的一致态度,也指

出了作品内容“挂一漏万”的局限,这是我采访还不够深入细致,构思还欠得当的缺撼,看来,这些缺撼只能在出版书的序中弥补了。之后,作品被收入省纪委编辑的发行量广泛的《陕西党风建设》一书。近些年来,陆续被载入多种全国性经典选本及网站。

《市长张铁民》发表后,艺术界的不少人看中了这个题材。时任陕西省文化厅的霍绍亮是我读西北大学时的老师,他在戏剧方面的突破方面很有见地,一眼选中“铁市长”这一题材,组织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戈治钧、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李旭东等艺术家多次商讨,由我执笔改编成无场次话剧,后因种种原因搁浅。

随后,以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为脚本的电视剧也投入筹拍。可是6集电视连续剧竟也好事多磨:或因剧情需要调整而下马,或因经费不足而搁浅。三起三落。在拍摄最困难的时候,我去找张市长的夫人余敏,她劝我说,能拍了拍,不好拍就算了,别让死人把活人闹得不得安宁。但她的心情,我是深知的。好在《市长张铁民》最终还是上马了。第三个摄制组仍由我担任编剧,由郑定于老师继续任艺术指导,并亲自在韩小磊的原导演工作台本基础上进行改编;请李默然、陶玉玲、刘法鲁、李万年、蒋雯丽等出演主要角色,由万盛华、杨宝石任导演。从电视剧开始筹拍到完成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铁市长》终于拍摄完成,我也长出了一口气: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199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一频道黄金时段开播《铁市长》,陕西、西安电视台同时播放。此剧是在建党70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展播中作为第一部播出的,后获得该项“展播优秀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西北首届电视剧特别奖”等多项大奖。作家李若冰、路遥,评论家王愚、肖云儒、李星等,或在电视专题中作访谈,或撰写文章在《陕西日报》等报刊整版推出,在文化界、政界和社会各界形成了当时的“铁市长热”。

从写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到拍摄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历时8个年头。有关“铁市长”作品的问世,应该说是应运而生。撰写或拍摄有关现实生活中的或叫做行进中的市长题材的作品,它也应当说是较早的一部。报告文学和电视连续剧最早获全国奖的陕西作品,它也是开了先河的。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感触。我也想过,张铁民这位普通的市长之所以能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品格,比如他的坚持原则,敢于犯上;比如他的亲民作风,为群众办实事等等。铁市长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以及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探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时代意义。

当代作家,能亲历这样的一场变革,并用笔记录一位改革历程中风云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段经历也成了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作者简介

和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陕西省文联副秘书长、副厅级巡视员。曾获中国作协全国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多项。著作《和谷文集》6卷等4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编剧。兼事书法绘画。散文作品收入教材和北京高考试卷,翻译为英文、法文。

电子邮箱hhhggg8@126。co

通讯地址西安市小寨东路3号陕西省文联和谷

电话号码 ***

第四篇:入党志愿书证明人可以写班主任吗

篇一:《入党志愿书》本人填写部分模板、要求、方法、注意事项(1)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

基本要求:用字要固定,文字要规范,不得让同学代写;用钢笔、签字笔或毛笔,用黑色中性笔,不能用圆珠笔和浅蓝色墨水;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得对党有任何隐瞒。涂改次数大于两次的,本次不予发展。有涂改的地方必须本人按红色手印确认。必须按红色手印的位置有两处,封皮处申请人姓名上和《志愿书》第7页本人签名的签字上。123 篇二:入党志愿书书写规范 篇三: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 特别说明:

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仅限每人一份,填错无法更改,如在填写过程中有不不清楚的事项请先用铅笔填写,仔细询问清楚后再补填,不要想当然落笔。(注意学历和学位的填写要求)。填写前请认真阅读首页背面的“说明”和以下注意事项。

中 国 共 产 党 入 党 志 愿 书

申请人姓名_(身份证上的姓名)_ 说 明

一、申请人填写入党志愿书要严肃、认真、忠实。填

写前,党支部负责人或入党介绍人应将表内项目向申请人解释清楚。

二、填写入党志愿书须使用钢笔、签字笔或毛笔,并使用黑色或蓝黑色墨水。字迹要清晰、工整。表内的年、月、日一律用公历和阿拉伯数字。表内栏目没有内容填写时,应注明“无”。个别栏目填写不下时,可加附页。

三、在上级党组织在批准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后,应及时将入党志愿书存入本人档案,没有档案的,由基层党委保存。—1— 如何填写:

“入党志愿书”着重写本人对党的认识,思想发展过程和对入党问题的态度。

不能把入党申请书内容照抄变成个人的“入党志愿书”内容。填写“入党志愿书”不需要像入党申请书那样写标题、抬头、落款和日期(也就是不要“敬爱的党组织”“此致敬礼”,开头写“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结尾写“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在填写时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不要单纯照抄党章或其他相关材料,注意用第一人称来写,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错句、错别字!“入党志愿书”首先要将自己对党的认识写清楚,“对党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党性、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党纲、党的方针路线的认识和理解,要根据本人的成长过程和思想的发展过程来写,并可结合本人对一些重大事件、理论的主要认识来写;还要写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准备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党员等内容。“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时要从自己的理想信念的确立,克服原来不正确的入党动机到书里正确的入党动机的思想转变来写;“准备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应认真对照党员的标准深刻剖析资深存在的优缺点(或不足)入手,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入党志愿书”需填写到“—3—”页三分之二左右!字数和大小心里有底 —2—

第五篇:求职信上可以写工资要求吗

很多公司在招聘启事中注明要求求职者提供薪资要求,很多求职者对此往往不知该如何处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求职无所谓,可用人单位对此可是有所谓的。他们要聘什么专业、什么层次、什么年龄段、甚至什么性别的人,都是心中有数的,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从你填写的“要求月工资”一栏中,要看出你的学历,能力,资历,如果你填得太高,他们会认为你水平太高,聘用一般岗位不适用,或者从这一点认定你爱吹牛放炮,说话不着边,办事不牢靠,所以也就不能录用;如果填得太低,又会认为你水平达不到要求标准。或者认为你这个人自信心不足,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十有八九要砸锅的。所以说只有较为准确地填报工资标准,才有较多的机会被聘用,所聘的岗位才可能与你的能力相吻合。这也算是求职应聘的一个技巧吧。

从骨子里讲,我们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奉行中庸之道,讲虚怀若谷,讲谦虚,也即性格比较内向吧,比如某人某方面有成绩,你夸赞他,他总是说,不敢不敢,差远了。若问某人一月想挣多少钱,他最可能的回答是,本人水平不高,领导看着办吧。其实心里也想多拿点,可嘴上就是不直说,不像西方人:“你准备年薪要多少?”“十万吧!”“太高了,五万行不行?”“不,不,最少也得七万五!”“OK!,就七万五了!”他们就是这样直接了当。而我们中国人讲涵蓄,含而不露,说俗了就是攥着拳头让人猜。这一套,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还实用,而今是市场经济了,这一套就不是那么太适用了,要改一改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改一改我们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再说回来。要给自己定个价,怎么才能定得比较准确呢?给商品定价,我们要依据这种商品的制造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再加上合理的利润才能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来,给人定价虽然与给物定价不同,但它也有可遵循的规律。一是要看社会上的通行价,在同一行业里,同一类人员的平均报酬是多少,这是比较价;二是参考自己在过去的工作岗位上拿多少,这是基础价;三是依据自己的学历,工作经验和所要担付的工作的技术性、工作强度以及自己所能创造的价值等因素,再在以上两个价格上作增减。这样定出来的价格比较接近实际,和聘用单位讨价还价时,自己就可以“振振有词”,有理有据,对方也就只有说“OK"的份儿了。

给自己报价,不仅体现自身的价值,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所以,如果对方有要求,一定不要忘了给自己报个价。

下载《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