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一生的文章:追寻教育的意义
影响一生的文章:追寻教育的意义
追寻有意义的教育 文|范美忠
北大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刺激
应该承认,我不是一个天生就有教育情怀的人。我之关心教育和形成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首先不是因为对教育学书籍的阅读,而更多的是因为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对我造成的强烈刺激。因此,可以这么说,虽然很多人都在批判当下中国的基础教育,但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我可能是体会和感受得最深刻的人之一。
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愤于社会的不公,我的理想是去当法官,主持正义。高考时报考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但因考得好了一点,鬼使神差地进了北大历史系。不过当时我的同桌却对我说:“你应付考试那么厉害,要是你当老师那多可怕,肯定能教出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如果我愿意去搞应试,很可能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的一些高考失败的同学就因听过我传授的应考诀窍而豁然开朗,纷纷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竟然在复读一年之后差点考了我们县的状元。我也确实作过这样的设想:如果我去搞应试?能不能创造出一个班大部分学生都考上名牌大学的奇迹?
但实际情况是我读了北大历史系,没有读师范。就象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北大。最初一年是在石家庄军训,还没见识真正的北大,我已经受到很大震动,因为我突然觉得自己的优势没了,我在某些方面很无知,很无能。我不会唱歌跳舞,也不会踢足球。同寝室的北京同学听的唱的英文歌曲和摇滚我根本就闻所未闻,他们还在看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小说,这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当时我甚至连看都看不懂!这时我发现,他们的见识远在我之上,我被应试教育教傻了!
在高中时,我是同学当中公认的比较喜欢读课外书知识比较渊博的人,公认的不是一天到黑蒙头读死书的人。但大城市和农村,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环境差异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这些都不是我自己所能左右的,除非我有幸在中学时碰到郭初阳或者现在的我这样的老师,但这样的几率几乎等于零!仅以书本知识而言,连国际广播电台的定向委培生,考试分数比我们低百来分的,英语口语和听力也远比我好!要说成绩,只要是正取生,谁会差呢?省状元市状元多的是,何况一个县状元?而眼界一旦打开,我就发现,就算我考的是省状元又有什么意义?能够记忆背诵死板僵化的历史教科书上的教条,能够做一些低层次且并无实际意义的数学题又算什么?所以当我教书以后,我对我的考省状元的学生毫无印象。我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那算个啥?爱因斯坦是什么状元吗?鲁迅是什么状元吗?状元管什么用!”很多时候,有人说我是状元我就感到羞愧,因为我觉得自己觉悟太迟。在北大,分数不算什么之后你算个啥?就算分数能算什么你又算个啥?有真正的知识能力和创造才是本事。我是一个极其好强和自负的人,当感觉到一当评判标准变化,分数并无实际意义之后,我不是实行鸵鸟政策来自我保护,顽固地捍卫并无实际意义的标准。而是看清和承认自己被剥得精光,一无所有的现实之后而知耻后勇,重新开始,拼命地学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实际上,在军训的时候我这种差距感还不是特别明显。到北大后我才真正地傻眼了:这里有国际马拉松冠军,有全国围棋、田径和乒乓球比赛的冠军;有父母是大学教授从小家学渊源读书很多的人;有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的金牌获得者;有能独立举行舞蹈和钢琴专场演出的学生。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社团活动组织晚会也没我的份,因为大城市和重点中学来的学生这方面能力很强,我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发现自己中小学十二年的读书生涯中几乎没有学到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回到家是我们中学的骄傲(我是我们中学建校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家人的骄傲,亲戚的骄傲,乡亲的骄傲;回到北大我却感到非常自卑。我说过,我很要强,而且即使在北大这样一个精英云集的地方,我也对自己的智商和天赋充满自信,就是我的北大的同学也对我说过:“你清晰和独到地思考、概括和陈述问题的能力让我吃惊!”但光有智商和自信没用。我学的是文科,大家知道,相对于理科而言,文科更强调积累,无论是搞创作还是搞研究,都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这个时候,先不说创造能力,当我从专业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象旧社会的长工,一穷二白。
上大学前我也确实看过很多书——县城能找到的所有武侠小说、大量的体育军事类杂志,读完高中眼睛已近视到一千度。但这些通俗的低端的文化知识对学术研究毫无用处。你是学历史的,别的不说,《二十四史》你看过吗?《剑桥中国史》你看过吗?民国学术中的历史著作你了解吗?各种野史笔记你看过吗?降低点标准吧,《史记》《左传》你看过吗?顾颉刚、傅斯年你知道吗?费正清、黄仁宇、余英时你听说过吗?我们不是老说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历史研究吗?那么马克思的原著你看过吗?还有,历史哲学的一些大家你知道吗?汤因比、柯林武德、刘知己、章学诚?好了,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就说中国古典文学吧,《楚辞》、《乐府》、《文选》、《古文观止》、《全唐诗》你读过吗?《诸子百家》你浏览过吗?这个时候你发现你再有天赋,智商再高,自信心再强都没用了,看这些书得花多长时间?与鲁迅、陈寅恪、钱钟书甚至我们系的老先生周一良比较一下,你不能不感慨和愤怒:起点不公平!这个时候我开始恶补,拼命地买书,看书。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两件事情:看书和踢足球。但是请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看书需要时间,你十九岁进北大,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已经浪费了,除了认识几千个汉字,能背几千个英语单词,你还懂什么?其次,不仅是时间问题,某些东西必须在适当的阶段接触和学习,一旦错过最恰当的时间,你就再也补不起来了,补起来也是一个疤!最后,从同学间的比较来看,与那些生长在大城市,容易得到好书的同学,与那些家学渊源的同学,与那些中学时代遇到过好老师的同学相比,你很难再追得上了!你在努力,你在看书,别人难道成天玩坐等你追赶吗?因为痛感差距太大,因为陡然打开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大世界之后的强烈的紧迫感,我没法以一种从容的心境去把这些书读透,而是以一种狼吞虎咽的方式,以一种可怕的速度进行恶补,在短短的四年时间之内浏览了诸子百家,跑读了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分,还有《全唐诗》《剑桥中国史》,李泽厚、冯友兰的思想哲学史等等大量的书籍。这样的速度能读出什么来?结果可想而知。最初的教育理念:真知的传授和思想的启蒙
受到如此强烈的刺激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接受的基础教育,我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我痛骂教育体制,痛骂课程设置,痛骂教材,痛骂我的中学老师,声称对我的高中老师“一个也不宽恕”!这个时候,我觉得要实现自己的成为学贯古今中西,博通文史哲,继往开来的思想家或者学术大师的梦想恐怕不太可能了。于是,我突然产生了要到中学去改变基础教育现状的强烈冲动。我为当代中国没有思想大师,文学大师,史学大师感到深深的遗憾!我想:未来的大师应该由我培养出来,要是能培养出鲁迅、王国维这样的人,我该是多么幸福呀!我为这个梦想激动万分:要是那些有文学艺术和思想学术爱好和天赋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该多好!如果继续读研读博,之后留在大学任教和搞研究,我最多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学者而已!但如果我当中学教师,能培养出多少人才呢?因此,虽然班上同学公认我与其他几个同学是最适合搞学术的人,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还是考虑了选择到中学去教书。在当时我们可能的出路中,以功利的标准看,到中学教书被认为是最差的选择——无权无钱,前途早已注定!而当时的我也无力对抗这种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评判,也觉得去教书是比较没有出息的,让自己感到羞愧的行为,所以始终不敢告诉同学我想去教书,而是声称自己准备考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去中学教书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复习。
尽管如此,我的选择还是坚定的,于是我到成都公认最好的三所中学四、七、九中去找他们的校长,要求去这几所中学教书。他们说:哎呀,北大的,我们欢迎,但历史老师需要得少,至少今年不要。后来还是自贡蜀光中学接纳了我。这也是一所在四川很有名的中学。刚到学校报道的时候,同事听说我是北大的都感到很惊奇:我们已经读到师范了,没有别的出路才教书,你北大的有的是好去处,到中学干什么?有的问:你的女朋友在自贡吗?还有学生和老师私下里传说:他在大学一定犯过错误!
这个时候我的教育理念和想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量给学生介绍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好书,介绍各种文学艺术流派各种哲学思想,让他们在进大学之前就积累大量有价值的知识;第二,因为痛感自己中学时的上当受骗,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思想的启蒙;第三,高度重视艺术和体育教育。新的震撼:从学校到社会
由于我自身对教育理解的肤浅和教学技巧的严重匮乏,以及在实践自己的理想时极度缺乏策略,由于我性格太过张扬,也因为环境的严重僵化、封闭和压抑,我觉得自己如置身于疯人院一般。找不到知音,找不到出路!终于在自贡蜀光中学教书三年之后,也就是在2000年夏,我毅然离开自贡到了广州,希望从事别的工作。
如果说当初从中学跨入北大,从乡村到北京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感到知识和视野的严重不足的话,那么这次从自贡到广州,从学校到社会,我再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又一次感到:我落伍了,我乡巴佬了!我无能!1997年互联网兴起时正好是我开始教书的时候,但我一直拒绝电脑,拒绝上网,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科技产品是反诗意的。这种拒绝一方面导致了我对电脑基本操作技术的陌生,也使得我因没上网而丧失了对很多新信息的了解。
我到了广州之后,首先寻求的是报社工作。现代的媒体工作是不可能离得开互联网的。去单位试用之前,我才要我的同学教我怎么打字,怎么上网;我不知道网络上还有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我听同学谈起IT,八卦新闻这样的名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不知道intel公司是干什么的,还有很多方面的不适应。天,才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学里呆了三年时间,与当初同样起点的同学之间又拉开了距离。虽然我读了很多书,但我发现,这些书对我的工作帮助并不大,或者说这虽然是一个基础,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工作能力。首先是因为一般的工作都使用不上这么多高端的文学、学术知识和思想;其次,即使有关联,也必须是以符合工作需要的方式加以灵活的运用才行。一般来说,这些工作需要的是综合的能力,比如要同时具备外语的听说写能力、电脑的操作能力、对新闻的敏感和策划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能力、基于具体工作情景的实践能力,还有就是不断学习的能力和迎接挑战的精神。一方面因为工作能力的缺乏,同时还因为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我在最初的几个工作岗位上都很失败。因为有电脑,英语能力,有工作经验的新出来的大学生太多了,这些条件我却都不具备。比如,网站一般要求会网页制作,我不会;我到外企或者某些跟外国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资企业去面试,人家要用英语面试,我学了十年只会读不会听和说的傻瓜英语,这一关就过不了;我参加了半个月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员的培训,结果当出去卖保险的时候,我根本没法开口向人家推销。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求职失败的体验,我发现我的问题都是死板的书本知识解决不了的。找工作的受挫如初进北大感到差距时一样,让我产生失败感。但是我庆幸在这个年龄走出了学校,如果再过两年,我还有勇气出来吗?我出来还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吗?我是不是就除了教书啥也不会了?那样我还能保持我的个性吗?丧失了生存能力我还能有自由吗?
最后我这个网络技术盲居然在一个网站找到了工作。这次起作用的是我对足球的狂热爱好。因为我做的是足球频道,跟我在学校里学的专业以及我读过的书本毫无关系。我一边做一边学习电脑操作,同时还要能策划栏目,能写专业的体育评论,会翻译外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文章,要能够协调好人际关系。
从重知识和书本到重能力和实践
这次从书本走向实际的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书本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巨大距离。除了工作能力上的考验外,我还要承受颠沛流离的心理上的无家感不稳定感和孤独感的折磨。这个时候我才开始反思:我给学生传授了大量高深的文学思想方面的知识,除了以后搞学问和当职业作家的极少数人之外,他们需要得了那么多吗?尽管是真知!我给了学生真知,但那也仅仅是书本知识而已,我引导他们自由思考了吗?我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学习了吗?我注重他们的情商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这些方面的培养了吗?我从超越知识、学科和学校的大的视角来审视和考虑过整个教育吗?
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学校的教学内容、环境和评判标准与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差异何其巨大!教育要指向未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远远落在了社会后面;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们却只注重死板的书本知识;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冒险精神和不断学习的愿望能力,我们却根本不将之列入教学目标,或者过早地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次经历对我的刺激依然是非常强烈的。光有课本上那点东西,让你做个副刊编个文艺版或者编个体育版你都做不好!我跟报界和出版界的人接触比较多,我发现他们在思想视野见识以及对新知识的敏锐方面普遍比中学老师好得太多了。这一次经历再次强烈地冲击了我的头脑,使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要培养一个好人,而且要培养一个有用的好人,或者说培养一个有用的公民。它影响到了我再次到学校——即到杭州外国语学校之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2003年4月到6月,我在浙江省最好的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教了短短两个月的语文。这个时候,我并没有否定第一阶段的教育理念,依然首先对学生进行洗脑,给学生大量介绍文学、历史、哲学、思想、电影、摇滚,绘画等各方面的课外知识,打开他们的视野;依然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这在当下特定背景下仍是必要的,尽管在常态社会这对教育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但我启蒙的方式依然是居高临下的和灌输式的。当然,这并非课堂的常态。同时,我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注重对学生的一些其它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上课回答问题,很多时候我都叫学生站到讲台上面对全班陈诉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好意思,说可不可以就在下面说。我说不行,你必须习惯站在台上面对众人的目光从容自若地表达或表现你自己。要是站在台上讲话都不敢,你以后怎么当领导、当主持人、当记者、当老师?怎么跟人打交道?你怎么有基本的自信心?我问学生:你们想一想,你上了大学之后,如果要搞研究,你现在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如果你走向社会,你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文学社办杂志,我大力支持。就这么一个很通常的课外的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地方也太多了:要为杂志社拉会员,要自己筹集资金,要自己设计封面,要自己根据学生读者的需要策划栏目,要自己约稿撰稿;杂志内容可能涉及文学、思想、音乐、电影、社会、生活等等,这样学生没有广阔的知识面是不行的,这种实践的需要会刺激学生去学习,去创造;杂志做好之后,学生要自己在学校里做广告销售。所有这些跟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实际工作情景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场所还是在校园里。这些东西都是学生在一般意义的课堂上学不到的,当有的学生觉得做杂志耽误了学习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的时候,我就这样开导他们。我想,这样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学生,真要他们走向社会去做杂志或报纸的时候,他们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感,仅仅因为他们有过这么一次小小的经历,他们在以后面对一些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比那种只会考试的人有更强的能力和自信心。由于时间短暂和条件的限制,我没能去探索更多的做法。同时,由于我仍然没有真正走入教育内部,我的课堂教学仍然极度缺乏技巧。这主要还是因为我自恃知识渊博思想深刻而根本对课堂设计和技巧不屑一顾,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由于缺乏自觉的理论意识,我的某些做法带有自发的性质,比如有时我也会让学生参与对话,会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加上我强大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个时候的课堂效果就非常好。上完课之后学生很兴奋,我也很愉快,有很大的成就感。而每当我违背了这些基本的教育规律,学生往往就很被动,有时听得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就做别的事情去了。从我的切身体验来看,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对课堂理念的思考、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反思意识都太重要了,如果我更早具备这样的知识背景和反思意识,那么我不会走这么长的弯路,教了三年书还没入教育之门。当然,课堂虽然重要,却决不是教育的全部;教材虽然是基础,仅局限于教材却是远远不够的。我的问题主要在这里。而很多老师恐怕就是知识、思想、视野和教育学素养等都缺乏了,而所谓技巧还可能是同样违背了教育规律的缺乏思想支撑和基本真诚的伪技术。
其实,只要有注重技巧的意识,在我深厚的知识及思想功力的基础上,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技巧和方法是重要的,有了技巧之后,深厚的内功才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知识思想和技术的关系就如武侠小说中内功和招式的关系。张无忌身具六层境界的九阳神功,有天下无敌的可怕内力,但也还需要乾坤大挪移的心法,需要太极拳剑来将深厚的内功发挥到极致!当然,练拳容易练功难,学习技巧容易,积累知识和思想难,它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但知识思想功底深厚的老师往往漠视技术也非可取之道。当然,技术也有真伪之分,技术背后必须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先进的课堂理念和真知作支撑,否则,技术越精湛,起到的效果可能越糟糕。还有就是我依然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顾“最近发展区”这样的基本的教育规律。我总是觉得很多内容过于简单,匆匆几句话交代过去,而迷恋于讲高深前卫的知识和思想,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接受和消化能力;我依然对学生进行知识轰炸,很多时候只图自己讲得痛快,而很少让学生参与,也很少去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我较偏爱文学和艺术方面出众的学生,而较少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除了思想启蒙之外,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我基本不关心;我在课堂上气势慑人,再加以学生眼中惊人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思想,他们根本不敢起来发言。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是一种居高临下而非平等的姿态,可我反而奇怪: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提问?为什么不站起来反驳我——我给学生创造了这样的进行质疑和讨论的环境和气氛了吗?我有自觉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的意识吗? 我依然对引导学生在多元观点之间进行思考和比较选择缺乏足够的意识,而沉迷于思想灌输。应该说,有些老师也对我进行了提醒,但我对他们的意见根本不屑一顾。过度自负带来的封闭,导致我难于实现视角转换。我想跟我类似的一些老师也当警惕,千万不要自我封闭,要持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同时,我仍然缺乏足够的热情去寻求和接触教学类的书籍和杂志,也不知到哪里去寻找。因为以前看过的几本垃圾教育书籍(我在广州时曾买过四本广东省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写的教育类书籍,这几本拙劣的书籍倒尽了我的胃口,我还以为教育学就是毫无实际价值的伪科学。)以及大量的垃圾教育杂志已经让我根本不想去接触它们。
《教师之友》阶段:走向真正的教育思考 虽然在此之前对教育也有一些思考,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我在教育方面没有入门,我观照教育的角度跟人文学者和作家并无多大差异。尽管由于有特殊的经历和体验,也有过课堂经验,我对教育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仍然直到2003年10月到《教师之友》杂志做编辑工作以后,我才逐渐地实现视角转换,开始进入教育内部从教育角度思考一些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思考面对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的挑战,我们的教育何为;才开始思考课堂理念,关注教育细节及课堂细节;才开始逐渐从人文学者的自由公正和体制这些教育外部视角向教育视角转化,而这个时候促使我视角转化和提升对教育认识的因素有三个:
首先是对《教师之友》杂志的阅读,这种阅读带给我的感受是冲击性的,是全新的。我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怀抱理想、关注和思考研究真问题的教育杂志。我读《教师之友》读得非常累,有时候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要出去转好几次,杂志当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个长期思考教育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新奇,但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因为那些问题我从来没有关注、思考过,或者虽然关注但没从教育角度思考过。而我又不是简单接受别人观点的人,我必须把作者思考的问题也从头开始思考一遍,同时我还在网络上看一些教师的课堂实录和思考教育教学的文章,这样我才开始逐渐对教育有那么一点点感觉; 第二个因素是和杂志执行副主编李玉龙随时随地的探讨,这种探讨对我认识一些问题也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就是对一些重要的教育书籍和文章的阅读也提升了我对教育认识。我最初阅读的两本比较有价值的教育类书籍是在自贡时读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和《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这两本书对语文教材文学性的关注以及对意识形态异化教育的批判切合我当时的认识水平和对教育的关注点;其次就是两年后阅读的肖雪慧老师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肖老师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中的思想资源以及人文学科的思想成果,把中国教育的外部问题基本都谈透了:比如教育公正、教育自由和教育的人道主义性质等问题;最后就是到《教师之友》杂志社之后读的三本书:首先在宏观视野上在理论上给我带来巨大冲击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这本书的首次出版是在一九七二年,虽已距今四十多年,但它对我的冲击依然是巨大的。它综合二战以后的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思想成果,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及对人的要求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整个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其思想的穿透力和格言式的语言表述都带给我巨大的冲击,该书堪称博大精深。但我得承认,如果没有随自身经历而来的,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切身感受,我读这本书未必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也就是说我是在比较适合的时机读到了它。书里面表述的很多观点对我的启示都如醍醐贯顶一般。由于其太过博大,我无法一一例举,仅举四点为例:
首先,书中指出学校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封闭性,教学活动如同司法活动,倾向于形式化和公式化,倾向于重复过去。教育封闭性的说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它的管理权是封闭的,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垄断;教材的编写长期以来是垄断和封闭的;教师等教育工作人员是封闭的,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很难有机会进入教育系统;学校对社会是封闭的,学校很少请各界人士,比如科学家、学者、企业家、新闻记者和作家等等到学校来做讲座或者兼课;教育的场所是封闭的,老师学生很少走出学校去打开眼界,去学习,去了解社会的需要;评判标准是封闭的,无论是对教师的评判还是对学生的评判,从而在现有教育体制内部认为有用的知识、认为优秀的教师、认为优秀的学生、认为有价值的知识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义的和合理的。那么,从各个方面打破封闭性对我们的教育就将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认为,所有师范毕业生都应该有机会进入社会,从事和体验一下别的工作,那么他们将对什么才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价值的教育有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书里对教师角色的转换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学生思考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样的道理现在看来已经很简单,关于教师角色的说法也不少,我仍然认为这个说法是最准确的。这个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都让我想了好久。因为原来我就只重知识传递,我认为我比学生高明,我认为自己真理在握,我在课堂上几乎很少让学生参与,很少让学生提问,很少启发学生思考,自身知识和能力越强的教师越容易犯这种错误。实际上,教师的博学并不一定直接导致学生的优秀,教育成果只能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难免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既提不出问题,又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知识传递的过程也因缺乏学生主动的思考而危机重重。如果学生仅仅记住了一些呆板的结论而没经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没有同时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拓展;如果学生对书本和老师都产生了迷信;如果学生接受的是单一的结论,而不是开放的论争和对话中去独立思考,那么这样的教育其成果如何是值得怀疑的。其实,课堂的进程是不可预料的,方向是可能变动的,教师的意见也仅是众多意见之一,答案也不总是那么单一确定的;老师将机会先给孩子意味着尊重孩子独特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权利,也意味着教学的深度和难度是基于孩子现在生命阶段和理解力之上,并且不扼杀可能导向独特的创造性的方向;同时平等和自由的对话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创造的潜力,以及培养容忍异见和习惯于平等对话的民主人格。但是有质量的对话与无质量的对话应当有所区分,教师要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时候不放过,在学生提出无价值问题的时候不浪费时间,在该引导和打开的时候引导那么一下。此一关键时刻则可深见教师之功力。
当然,有的老师只注重一篇课文如何上的做法也是成问题的,因为课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具备一个基本的知识思想视野。就这个方面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有打开学生视野的责任,就现在老师的视野而论,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否做到这一点,我是十分地不乐观。
书上又说:学生学习的过程越来越变成一个研究的过程,既然我们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和重新发明,那么学会学习就比简单地记住一些僵化的结论重要得多。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人类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成果就不需要继承了,只是不能以僵化的方式而必须在研讨对话的过程中来继承,并同时收获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仅举上面一例就可以看出教育学视角对老师来说是多么重要。道理虽然简单,但若无此种视角,有些问题终生不可得解,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完美无缺,无需反思改进。而教育学一方面指导我们规划和实施课程的整体构思,一方面又成为我们反思教育实践的理论武器。因此,我斗胆下一个结论: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真正优秀和专业的教师,甚至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标准高一点的话。而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就由人类文化大视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三部分组成。前面两部分虽也非常重要,但体现一个教师专业性的实际上是后者。书中提出的四个学会也给我很大启发。四个学会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核心是学会生存,而学会做事这一点,就已经是基于社会真实需求的考量。在这里我想联系我对智能观的了解过程来谈谈。传统意义上我们重视数理逻辑智能,一种不关涉真正创造和实践的呆板智能。后来有人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或者叫做情商对人的成功和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而斯腾伯格则提出了成功智能的观念,这给我的启发很大,也对我们如何评判教育成果有意义。比如,什么叫做学生的语文成绩好?能写出好文章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乱七八糟的考题则无多大意义,因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对语文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上面。那么学会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能做出为社会所认可的成果或者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是僵化的书本知识,至少还需要不怕挫折和困难的精神,而情商即对此作了涵盖。我们的教育的最低目标起码要达到使孩子在这个充满挑战,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从容应对挑战,活得很好。因此,本书虽然也关注孩子的品格的培养,比如宽容民主精神,比如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理解等等,但主要着眼点还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因此有的人过多地把眼光放在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做一个好人上就显得很初级了。第二本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如果说上一本书在理念上给我带来冲击的话,这本书则以作者宗教般的教育情怀,高度人文化的教育和在艺术、文学、科学和技术教育方面达到的水平和高度让我感到震惊,而其时间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该中学教师的整体水平也让我感到震惊。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在精神境界和水平上与世界先进国家教育的巨大差距,也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科技也比我们先进太多,在那种环境下仍然能产生伟大的文学艺术大师的原因了。他们让孩子读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留给老师大量时间看书。他们的中学老师居然有能力给学生作关于最前沿科技的讲座,能和学生一起设计组装汽车,等等之类不一而足。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所追求的东西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等。要说不足的话,很重要的一个缺点就是在意识形态的制约下,其公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与苏霍姆林斯基相比,我为自己对教育投入的不够精神境界不够高以及专业素养的不足而感到惭愧。第三本书是钟启泉主编的《〈课程标准纲要〉解读》一书。这本书在综合国外最新教育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下教育现状,对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纲领性的思考和教育教学建议。我认为此书对中国老师思考教育和进行实践探索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到的教师三境界说法很有意思:第一境界是品格高尚的教师,第二境界是学识渊博的教师,第三境界是一个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的标准把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教育学素养、教学技巧都包括在内了。对一些问题的反思和建议
尽管对一个教育者来说,广博的知识和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都是必须的,但有了这些,不等于能教好书,更不等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教育者。我虽然关注教育,但我的关注点集中在知识传递上,我的精力主要放到了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前沿追踪而不是对每一堂课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上;我是从教育外部而非教育内部考虑问题,我是从宏观而很少从微观的教育细节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对一些教育方面的关键问题缺乏思考;从知识结构上来说,长期以来我严重缺乏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视野,我甚至不知道“最近发展区”这样最基本的教育学理论,我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嗤之以鼻,而缺乏对课堂中教师学生关系和角色的思考。现在一些优秀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探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比如如何进行对话,如何解读文本等等。但我觉得,无论这些做得多么精彩,但别忘记,这仅仅是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已,仍然是局限在书本、教室和动嘴的层面。而教育还应该有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基于实际工作情景的从而能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课程设置,就目前环境而言,似乎还很少有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去进行这样的探索。而从很多老师对《穷爸爸,富爸爸》缺乏教育感觉和不以为然这一点来看,恐怕还不仅仅是环境的制约,还有尚无意识跳出狭小校园环境来进行思考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曾经走出学校到社会上闯荡过一段时间,他也许会对教育何为有一些更新的认识。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中,因材施教根本谈不上,但在现有条件下,我始终认为有四个方面学校是可以做的:
一、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多进一些更新更好的书;
二、经常性地请各界专家到学校来做讲座;
三、多开各种类型的选修课;
四、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一句话,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通过这一段时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一些真正在关心和思考着中国基础教育的人文知识分子和教师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些误区。他们中的不少人始终从教育自由和教育公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当然是重要的,但这也仅仅解决了教育的外部问题而已。如果说人文学者这样考虑问题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身在一线的一些教师也总是从这个角度思考教育就存在问题了。我们理应从人文思想关怀回到教育关怀;从对教育外部问题的思考回到对教育内部问题的思考上;从宏观的把握回到细节的研究;从简单的思想知识灌输走向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从主要追求自身知识思想的提升转向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虽然教师也同时收获着自身的成长,但此时其成就感和价值已主要不体现在作为个体的知识思想成就,而体现在教育成果上,这种教育视角内涵人文思想的视角又远不止此。当然,教育内部和外部问题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外部问题解决后我们才可能有更多的进行教育探索的空间,但很大程度上,那是我们现在所无力改变的。在扎进教育内部的同时,又要不时跳出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考量在教育内部看来似乎是合理的,在更广阔的视野里也是合理的吗?以此防止教育方向出现根本性的偏颇。
当然,在目前教育环境极不理想的情况下。抱着过于浪漫和理想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最好的心态是:怀抱理想,脚踏实地,协调好与领导和同事家长的关系,赢得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仅仅是我想做什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我在现有环境下可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要把握一个度,首先解决应试问题,立住脚,再考虑做一些能力和环境许可范围之内的事情,并寻求同道相互支持!而由于私立学校和普通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过于巨大,实际上公立名校是有理想的教师实施自己的一些想法的相对比较好的环境!以上反思某种意义上是我对自己在三个学校的三年教书生涯,十年教育关怀的一个总结和反思,因为客观的环境以及我自身对教育的认识以及操作策略失当等原因,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如果我的经历和对自身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反思能够对其他老师有一些有益的启示,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中国好青年做自由、独立、智慧的中国好青年做有思想、品位、视野、情趣的订阅号中国好青年微信:chinahqn
第二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让孩子睡个够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究竟孩子每天睡多少时间为合适呢?
一般来说,睡眠的时间有一个年龄特征,即年龄由小到大需要睡眠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儿童时期,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容易疲劳,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进行休整。因此,新生儿一天要睡16个小时,出生后3个月要睡14个小时,6个月至1岁要睡13个小时,2~3岁要睡12个小时,也就是说,婴幼儿一天的一半时间都处在睡眠之中。在幼儿园,孩子们必须保证的睡眠时间大约在10~12个小时之内。
从生理需要来看,在不同年龄阶段,一昼夜的平均睡眠时间为:3~4岁的孩子需睡眠12个小时;4~5岁的孩子需睡眠11个小时;5~6岁的孩子需睡眠10个小时。在小学低年级,每天需要10个小时左右;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仍需要每天8个小时以上。正是由于如此,我国有关学生健康和卫生的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小学生10个小时,中学生9个小时。
孩子的睡眠好不好,家长只要观察一下孩子早上醒来的第一感觉就知道了,如果他醒来感觉很好,说明他睡好了;如果他在早上很难被叫醒,或吃早餐时打哈欠,说明他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佳。好习惯决定好睡眠
好的睡眠不仅取决于时间,睡眠质量也很重要。若想让孩子晚上睡个好觉,家长就一定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
◆为孩子营造一个能促进睡眠的卧室环境。卧室不可有强烈的刺激效果,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被褥要轻软。电视机、明亮的灯以及玩具等都应该移出卧室。
◆引领孩子制订一个作息计划表,按时睡觉,定时起床。养成固定睡眠的习惯,让孩子在习惯中学会自我管理,渐渐形成独立的生活意识和行为。
◆注意睡觉的姿势,以右侧卧位或平卧位为宜,手臂不要压在胸脯上。不要蒙头大睡,因为蒙头睡觉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吸入过多,易造成头痛、精神不振等。
◆孩子睡眠之前,用温热水洗脚。这能使身体上(脑)下(足)保持协调,从而清心安神,使睡眠安宁。
◆晚餐不要吃得太多或太少,饭后不宜马上睡觉,以避免入睡时胃部过满或过空,都会影响睡眠。要让孩子减少咖啡或含咖啡因饮料的摄入,避免太亢奋而难以入眠。
◆枕头要长一些。枕头不宜过高,过高的枕头会使颈项部的肌肉紧张,通往大脑的血液循环不通畅,第二天会昏昏沉沉,头胀头痛。枕头一般以10~15厘米左右的高度为宜,也可试用药枕。
◆睡后熄灯。长时间处于人工光源照射下,人的视网膜生理调节会受到干扰,眼球和睫状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久之,影响视力和钙的吸收。
◆午睡是维持身体健康所需要的一种“充电”。尤其在夏季,适当午睡既补充了睡眠不足,又避开了容易中暑的时刻。午睡时间不宜过长,浅睡30分钟左右即够了。
◆要求孩子睡前切莫看惊险、恐怖的电视片或小说,不打游戏机,勿做剧烈活动。可以洗个热水澡,喝一杯热牛奶,这样对入睡大有益处。
第三篇:影响人一生的文章-感悟生命_花语
爱亚
在古老的西方神话故事里,花语占了美丽的一个小章节。
红玫瑰是爱情瓜叶菊是快活枫树是相思花菱草是拒绝荷花代表君子向日葵代表孤僻秋海棠代表亲切郁金香代表爱的剖白我从来不管花语说的是什么,凡花,我皆爱。四月,几乎是花发得最美的季节。
四月,不寒冷可也还没有开始热,花朵儿如人,迎着好风好日,开开心心欢欢畅畅地穿戴起一身美衣裳。四月的花,集春与夏的菁华,伴着人们心中的春与夏,有微暖、有热情、有懒懒的甜意。
花是最好的礼物,当有人送我花朵,我一定会急速地忘记那人曾经给我的麻烦、困扰甚至伤害。
记忆中有一个小女孩,她喜欢送我一支红玫瑰,两朵香石竹或是一小束白色的雏菊。后来,小女孩长大,结婚,做了母亲。
在思念她的时候,我也会有一些担心,怕在柴米油盐的现实中她会遗忘了买花送花的快乐。
买花送花的快乐我是迫切地一次又一次去享有的!一大捧素清的山百合,一大捧诡异的紫玫瑰,一大捧娇丽的粉丁香,一大捧眨着眼的鹅黄星辰!买花的时候会忙着挑选陪衬的宽窄缎带而忘记什么是“精打细算”,怀抱花束的时候会呵护着花儿而坚拒坐公共汽车。有时,觉得花儿是另一种魔,让你爱得会做错事、说错话、表错情却毫不后悔的可爱的魔!我尤其爱送花给男子!
我尤其爱看送花给男子后那名男子惊讶、失措、喜极而语无伦次的模样,对自己这份促狭,我是颇和意的!
有些男子会大手抓着花束,高举半空中不知拿这花如何是好。有些男子会紧紧怀拥着花香,差不多要落下泪来。有些男子,唉!大呼大叫,然后“我,我,我,„„你,你,你„„”无以为继。不过最呆的一种是自以为表达得体的那一种,他会说:“谢谢,我回去转送给我太太。”
这种人呆,因为他不明白男人也应该拥有花,男人也可以喜爱花。一次送了一满怀黄玫瑰给一个“男朋友”,他感动地说:
“人们都认为男人不爱花,那是因为从来没有人送花给男人!”形容女子娇艳如花的是男人。爱女子的娇艳的也是男人。男人在逻辑上,绝对是爱花的。我知道了,你现在一定在想,下次,可以找个机会送哪一名男性朋友一朵花,两枝花或是满捧花!好极!你的念头真是好极!
第四篇:影响人一生的文章-感悟生命_生命的绿意
王贵刚
北方三月。乍暖还寒。绿意隐约。
遥看向阳坡那片倔强的草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嫩绿,一丝鹅黄……三月风传达大自然渐渐泛绿的情感,这番景象都是我们可以领会的睿言爱语……然而,青春无季。生命的绿意不只在三月显露。不用说松柏的坚韧,不用说秋菊雪莲的独傲,真挚地生活真挚地爱,那便是你心中永驻不凋的绿意。
生命的绿意是这样铸成的:任岁月无情,你童贞如初心热如初;任羁旅劳顿,你不歇不辍一如既往;任花季深深喧嚣纷攘,你只属意默守一枝的宁静;任群鸟圆润雨腻云香,你只在契和的旋律里撷取一种风流。纵然是寒凝天边的落雪之夜,你仍无怨无悔以赤烫之浆浇灌不死的信念,塑造活人的筋骨。
生命的绿意是这样赢得的:不强求似花的娇艳,却拥有新鲜活泼的内质美丽;不强求占有的富足,却拥有亦歌亦哭的饱满情怀,不强求呼朋引伴飞觞醉月的浮华,却拥有淡漠中的每一个日子。
珍惜自己聚散的小小收获,也不强求曾经的沧海巫山;何妨迁移,湿润的泥土总有眷恋久长。纵然是亦风亦雨的阴晦之夕,你也不能辜负已然开启的心愿,因为前面等待你的是无法拒绝的初夏的辉煌。
朋友,你已有了这样一个出色的开端,那么留下你对春天的宣言,朝前走:让山光水色去清秀它们自己吧,让人群从远处走来或从身边擦过吧,我只以生命独有的绿色答复对生活的谢意。
第五篇:影响人一生的文章-影响你一生的演讲辞_就职演说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公民们:
在人生沉浮中,没有一件事能比本月14日收到根据你们的命令送达的通知更使我焦虑不安。一方面,国家召唤我出任此职,对于她的召唤,我永远只能肃然敬从。而我十分偏爱、并曾选择了隐退,我还满怀奢望,矢志不移,誓愿以此作为暮年归宿。星转斗移,我越来越感到隐退的必要和亲切,因为喜爱之余,我已经习惯,还因为岁月催人渐老,身体常感不适。另一方面,国家召唤我担负的责任如此重大和艰巨,足以使国内最有才智和经验的人度德量力;而我天资愚钝,又无民政管理的实践,应该倍觉自己能力之不足,因此必然感到难以荷此重任。怀着这种矛盾的心情,我惟一敢断言的是,通过正确理解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来克尽厥职,乃是我忠贞不渝的努力目标。
我惟一敢祈望的是,如果我在执行这项任务时因陶醉于往事,或因由衷感到公民们对我高度的信赖,因而过分受到了影响,以致在处理从未经历过的大事时,忽视了自己的无能和消极,我的错误将会由于使我误入歧途的各种动机而减轻,而大家在评判错误的后果时,也会适当包涵产生这些动机的偏见。
国家召唤我出任此职,对于她的召唤,我永远只能肃然敬从。
既然这就是我在遵奉公众召唤就任现职时的感想,那么,在此宣誓就职之际,如不热忱地祈求全能的上帝就极其失当。因为上帝统治着宇宙,主宰着各国政府,它的神助能弥补人类的任何不足。愿上帝赐福,保佑一个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组成的政府,保佑它为这些基本目的而作出奉献,保佑政府的各项行政措施在我负责之下都能成功地发挥作用。我相信,在向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伟大缔造者献上这份崇敬时,这些话也同样表达了各位和广大公民的心意。没有人能比美国人更坚定不移地承认和崇拜掌管人间事务的上帝。他们在迈向独立国家的进程中,似乎每走一步都有某种天佑的迹象;他们在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中,如果不是因虔诚的感恩而得到某种回报,如果不是谦卑地期待着过去有所预示的赐福的到来,那么,通过众多截然不同的集团的平静思考和自愿赞同来完成改革,这种方式是难以同大多数政府在组建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相比的。我相信大家会和我怀有同感,即除了仰仗上帝的力量,一个新生的自由政府别无他法能一开始就事事如意。
根据设立行政部门的条款,总统有责任“将他认为必要而妥善的措施提请国会审议”。但在目前与各位见面的这个场合,恕我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而只要提一下伟大的宪法,它使各位今天聚集一堂,它规定了各位的权限,指出各位应该注意的目标。在这样的场合,更恰当、也更能反映我内心激情的做法是不提出具体措施,而是称颂将要规划和采纳这些措施的当选者的才能、正直和爱国心。我从这些高贵品格中看到了最可靠的保证:其一。,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利益所组成的大联合;因此,其:二,我国的政策将会以纯正不移的个人道德原则为基础,而自由政府将会以赢得民心和全世界尊敬的一切特点而显示其优越性。我对国家的一片热爱之心激励着我满怀喜悦地展望这幅远景,因为根据自然界的法则和发展趋势,在美德与幸福之间、责任与利益之间、恪守诚实宽厚的政策与获得社会繁荣幸福的硕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统一;因为我们应该同样相信,上帝亲自规定了永恒的秩序和权利法则,它决不可能对无视这些法则的国家慈颜含笑;因为人们理所当然地、满怀深情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把维护神圣的自由之火和共和制政府的命运,系于美国人所遵命进行的实验上。
除了提请各位注意的一般事务外,在当前时刻,根据激烈反对共和制的各种意见的性质,或根据引起这些意见的不安程度,在必要时行使宪法第五条授予的权利究竟有多大益处,将留待你们来加以判断和决定。在这个问题上,我无法从过去担任过的职务中找到借鉴,因此我不提具体建议,而是再一次完全信任各位对公众利益的辨别和追求;因为我相信,各位只要谨慎避免作出任何可能危及团结而有效的政府的利益的修订,或避免作出应该等待未来经验教训的修订,那么,各位对自由人特有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和谐的关注,就足以影响大家慎重考虑应在何种程度上坚定不移地加强前者,并有利无弊地促进后者。
除上述意见外,我还要补充一点,而且向众议院提出最为恰当。这条意见涉及到本人,因此宜尽量讲得简短一些。我第一次荣幸地奉召为国效劳时,正值我国为自由而艰苦奋斗之际,我对我的职责的看法要求我必须放弃任何俸禄。我从未违背过这一决定。如今,促使我作出这一决定的想法仍然支配着我,因此,我必须拒绝享用任何个人报酬,并认为这对我来说是不适宜的,而不可避免的是,行政部门享有俸金有可能被列入永久性规定。同样,我必须恳求各位,在估算我就任的这个职位所需要的费用时,可以根据我的任期以公共利益所需的实际费用为限。
我已将有感于这一聚会场合的想法奉告各位,现在我就要向大家告辞。但在此之前,我要再一次以谦卑的心情祈求仁慈的上帝给予帮助。因为承蒙上帝的恩赐,美国人有了深思熟虑的机会,以及为确保联邦的安全和促进幸福,用前所未有的一致意见来决定政府体制的意向。既然如此,上帝将同样明显的保佑我们能扩大服界,稳健地进行协商,并采取明智的措施,而这些都是本届政府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依靠。作者1797年,法国革命家康斯坦丁·沃尔涅拜访华盛顿。沃尔涅为了获准周游美国各地,请求总统开张介绍信。华盛顿想:不开吧,让沃尔涅碰个钉子;开吧,又叫我为难。于是在他在纸上写道:“康斯坦丁·沃尔涅不需要?
乔治·华盛顿的介绍信。” 路易应当无死,因为祖国必须生大会已经不知不觉地远离了真正的问题。这里并不要搞什么诉讼案。路易不是一个被告人。你们也不是审判官。你们只是,你们只能是政治家和国民的代表。你们无须为支持或反对某一个人而宣布判词。但是要采取一种救国措施,要采取一种作为国家保护人的行动。在共和国内,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只有两种用处:要么扰乱国家安宁和动摇自由,要么加强安宁和自由。可是,我肯定地认为,到目前为止,你们的讨论的性质是直接违反这个目标的。实际是,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健全的政策该拿出什么样的办法来呢?
这就是要把对王权的鄙视深深地铭刻在人的心里,并使国王的所有拥护者都惊惶失措。因此,要把他的罪行作为一个问题,把他的动机作为法国人民的代表们忙于最严肃、最认真、最困难地进行讨论的对象那样,向全世界说明,在对他过去曾是一个怎样的人和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品格之间的诚实的回忆所出现的难以估量的距离,正好找到了之所以还使自由处于危险中的秘密。
路易曾经是国王,而现在共和国已经成立。仅凭这两句话,已经决定了你们正在讨论的这个著名的问题。路易由于他的罪行而被废黜,路易指责法国人民是叛乱者,为了惩罚人民,他曾召唤他的同僚一一暴君们的军队。胜利和人民决定了只有他是叛乱者。因此,路易不能再受审;他已经被定罪,而共和国也并未死亡。提出起诉路易十六,不管可能出现什么方式,都是向君主的和立宪的专制的倒退,这是一种反革命思想,因为它把革命弄成有争议的事情
了。事实上,如果路易还可以成为一个诉公案的对象的话,那么他可以被赦免,他可以是无罪者。我说什么呢?他在被审判以前就已经被假定为无罪者了。
然而,如果路易可以被赦免,可以被假定为无罪者,那么革命又成了什么呢?如果路易是无罪者,那么自由的一切保卫者倒成了恶意中伤者了,叛乱者倒是真理的朋友和被迫害的无辜者的保护人了,外国宫廷的所有声明倒只是反对一个执政的捣乱集团的合法抗议了。到目前为止,路易受到的监禁本身也是一种不公正的欺负了;结盟军、巴黎人民、广大法国的所有爱国者都是罪人了,而在这个合乎常理的法庭里进行的罪行和美德、自由和暴政之间的巨大诉讼案。最终的判决竟会是有利于罪行和暴政的了。
公民们,请你们小心。在这件事情上,你们正在被一些虚假的概念所欺骗。你们把民法、人为法的准则同国际公法的原则混淆了,你们把公民之间的关系同国民和一个阴谋反对他们的那个敌人之间的关系混淆在共和国内,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只有两种用处:要么扰乱国家安宁和动摇自由,要么加强安宁和自由。
了,你们也把在革命中的人民的地位同处于一个稳固的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地位混淆了。
你们把在保持政府的形式下惩治一名公职人员的国民同摧毁政府本身的国民混为一谈。我们在把依存于我们从未运用过的原则的一种特殊情况同我们所熟悉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样,由于我们习惯于看到我们作为见证人的犯罪行为都是按历来的准则审判的,我们自然会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国民是不能用其他准则来公正地惩处一个侵犯他们权利的人的;而且在审判的场合,我们看不到一名陪审官、一个法庭、一种诉讼程序,我们不觉得什么司法权。我们把这些术语用到它们平常表达的不同于我们的概念的概念上去,这些术语本身就把我们搞糊涂了。正是这种习惯的自然的威力,使我们把最专横的惯例,有时甚至是最不完善的规定看作真与假、正义与非正义的最绝对的准则。我们甚至没有想到大部分人还必然会坚持专制政权给我们养成的偏见。我们曾长期屈服于专制政权的桎梏,以致我们很难把自己提高到永恒理性的原则上来,而所有追溯到一切法律的神圣来源上去的东西,在我们看来似乎都有一种不合法性,自然秩序本身在我们眼里也好像是一片混乱。一个伟大民族的壮美的运动,美德的崇高的跃进,在我们胆怯的目光中往往显得像是火山的爆发和政治社会的颠覆。当然,我们存在的习俗软弱、精神堕落与我们敢于追求的作为自由政府前提的原则纯洁、性:质坚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引起我们混乱的较小原因。
当一国国民被迫行使起义权时,对暴君来说,国民回到了自然状态。
暴君怎么还可能引用社会公约呢?他已经把公约销毁了,在关于公民之间的关系方面,如果国民认为适当的话,可以保留公约;但就暴政和起义的结果而言,却是暴君与公约关系的完全中止,并彼此构成战争状态。
法庭、司法程序只是为了社会成员才设置的。
设想旧宪法可以支配国家的这种新程序,这是一种明显的谬误,这会被设想为该宪法本身还在生效。取代这一宪法的是什么法律呢?是自然法,是作为社会本身的基础的法:人民的获救。惩处暴君的权利和废黜暴君的权利是一回事,并无形式上的不同。起诉暴君就是起义,对他的判决就是他的权力的崩溃,对他处刑是人民的自由所要求给予的处分。
人民不像法院那样进行审判,他们并不作出判决,而给以霹雳般的打击,他们不给国王们定罪,而让国王们归于澌灭,这种裁判不亚于法庭的裁判。如果这是为了他们的获救,他们武装起来反抗他们的压迫者的话,他们又怎么会坚持采取一种对他们有新的危险的惩处方式呢?
路易十六诉讼案!然而这个诉讼案如果不是向某一个法庭或大会控告起义,又是什么呢?当一个国王业已被人民推翻时,谁有权利使他重新出场,成为制造混乱或叛变的新的借口,而这种做法又会产生什么别的后果呢?给路易十六的辩:}户者开辟一个活动场所,你们就是重新挑起专制主义反对自由的争吵,你们就是认可那种咒骂共和国和人民的权利,因为保卫过去的专制君主的权利涉及到与他的案情有关的一切权利。你们在复活所有的捣乱集团;你们在活跃、鼓舞已经沉睡了的保皇主义;人们将能自由地表:示赞成或反对保皇主义。路易的辩护者将能在你们的律师上和你们的’讲坛上公开宣扬那些准则,并被人到处重复宣扬,难道有什么比这更合法、更自然的吗?
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从各个方面为它挑起敌手,让它在摇篮里遭到攻击,这是什么样的共和国呀!请你们看看,这种做法已经取得了多么快的进展。
有人援引宪法来为王权张目。这里,我避免重复由那些轻蔑地驳斥这些怪论的人所阐述的所有无可争辩的论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对那些未能信服这种论点的人说一句话。宪法禁止你们做过的一切事情,如果只能用废黜来惩罚路易,你们也不能不经过预审他的诉讼案就宣布这一废黜。你们没有权利把他关在监狱里。他有要求你们释放和损害赔偿的权利。宪法谴责你们:你们去俯伏在路易十六跟前,请求他的宽恕吧。
就我而言,我会为认真地争论宪法上的这些模:陵两可的说法感到脸红;我把它们丢给学校或者法院,最好丢给伦敦、维也纳和柏林的内阁去讨论。当我确信这是一种会令人气愤的讨论时,我是不会长久地争辩下去的。
有人曾经说,这是一个重大案件,应当明智而慎重地进行审理。这。是你们把它弄成一个重大案件的。我说什么呢?这是你们把它弄成一个重大案件的!你们发现它重大成什么样子了呢?是有处理上的困难吗?
不,是由于这是一名显赫的人物吗?从自由的观点看,他是一个最卑鄙的人;从人道的观点看,他是一个最有罪的人。他只能使比他更恶劣而残忍的人敬服他。这是由结果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吗?这正是应当加紧处理这个案件的理由。一个重大案件,这是人民法律的一种设想;一个重大案件,这是受专制暴政迫害的不幸的一种案件。你们劝告我们无限期地延期是出于什么动机呢?你们担心伤害人民的舆情吗?似乎人民本身所担心的只是他们的受委托人的软弱无力或追名逐利;似乎人民是一群卑微的奴隶,愚蠢地依恋着已被他们驱逐掉的那个愚蠢的暴君,不惜任何代价甘心处于低下的被奴役地位。你们讲到舆情,不正是你们在指导舆情、强化舆情吗?如果舆情走入歧途,如果它堕落,那么不责怪你们自己又该责怪谁呢?你们害怕那些联合起来反对你们的外国的国王吗?这么说,你们还相信对于专制暴政有天生的爱。
那么,你们为什么又渴望得到解放人类的光荣呢?是什么样的障碍使你们设想那些并未为人类权利宣言所震惊的国民将会由于惩办他们的一名最残暴的压迫者而恐慌呢?最后会有人说,你们担心后代人的看法。是的,后代人的确将会为我们言行不一和意志薄弱而吃惊,我们的后代既嘲笑这种自以为是,也将嘲笑他们的先辈和种种偏见。
不过,一个在还没有由公正的法律巩固起来的革命内部的被废黜了的国王,仅仅国王这个名称,就会给这个动荡着的国家招来战争的灾难,无论坐牢或流放,都不能使他的存在对公共幸福毫无干系;这个为司法权所承认的通常法律上的残酷的例外,就只能归咎于他的罪行的性质了。我不得不宣布这么一条必然的真理。确实,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
背景法国大革命1 8世纪末,法国统治阶级十分腐朽,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荒淫无度,加上对外战争的耗费,政府财政濒临崩溃。为了解决财政的空虚,路易十六决定召开三级会议以聚敛钱财。三级会议的召开及其斗争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下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 792年,巴黎人民推翻君主立宪制。1 792年9月21日,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 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同年,法国受到反法同盟的进攻,节节败退。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雅各宾派取替吉伦特派,巩固了革命成果,反法同盟被击溃。
但由于实施恐怖政策,“热月政变”爆发。不久拿破仑策划了“雾月政变”,登上历史舞台。
态。这些将是你们的胜利果实,这些果实将在历史上创造一个新的时代。
不朽的荣誉将归于你们,因为你们改变了欧洲这一最美丽部分的面貌。
自由的、受全世界尊敬的法国人民正在给全欧洲带来光荣的和平,这种和平将补偿它在六年中所忍受的一切牺牲。那时你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你们的同胞就会指着你们说:他是在意大利方面军服过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