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科学家1996年报道在这块

时间:2019-05-15 10:1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科学家1996年报道在这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科学家1996年报道在这块》。

第一篇: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科学家1996年报道在这块

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科学家1996年报道在这块火星陨石中发现了火星生命的迹象。中国南极考察队先后3次在南极的格罗夫山地区发现并回收了4480块陨石,其中有两块是来自火星的陨石,“GRV99027”和“GRV020090”。“GRV99027”号火星陨石重9.97克,表面覆盖着很薄的黑色熔壳。“GRV020090”号火星陨石重7.54克。这两块火星陨石属于较稀有的二辉橄榄岩,全世界仅有6块这样的陨石。我国收集到的首块火星陨石 GRV99027。

第二篇:“影子校长”在美国的“意外”发现

“影子校长”在美国的“意外”发现

上海市教委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学校董事联合会2005年签订“影子校长”教育合作项目,每年上海都会选派一批中小学校长赴美参加培训。

校长们在加州各中小学“浸润式”学习考察,深入了解美国基础教育,感悟两国之间在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学生培养、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异同。随着对美国教育的了解逐步深入,“影子校长”的“意外”发现也越来越多„„

潘红星 上海市海南中学

吕凌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

陈珏玉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

孙爱军 虹口区广灵路小学

每年九月,上海市教委都会选派一批中小学校长去美国加州做56天的“影子校长”。去之前我们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培训,阅读了不少有关美国教育的资料,因此,到了加州看到的一些现象是我们意料之中的,如小学实行的是“包班制”,中学的课程很丰富,学生一人一课表,职业指导中小学贯通,教室环境布置很温馨,对特殊学生实施个别化关注,学校普遍重视API(学业指数),学生普遍自信自主等。但随着我们对美国教育的了解逐步深入,“意外发现”却越来越多。

校长很忙碌

加州的校长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随身携带对讲机和学校各处的钥匙;每天早上、放学,他们总会站在校门口迎送孩子;走在校园里,他们会经常性地和孩子们亲切交流;他们几乎叫得出全校1000多名学生的名字,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很多孩子的特长;中午用餐,校长和老师或学生坐在一起,聆听他们的话语,关心他们的生活。

美国校长给我们的印象是,工作起来都很投入和忘我。按规定,美国校长每周工作35个小时,而实际他们工作时间长达50个小时。我们很多同伴用“工作狂”来形容美国校长对工作的投入。

下面是一位美国校长一周的工作安排:

参加学区会议:7个小时

参加家长会议:3.5个小时

参加教师教研活动:4个小时

听课:10个小时(每天至少听两节课)

和教师谈话:7个小时

和学生交流:10个小时

和家长交流(电子邮件,电话,正式和非正式谈话):4个小时

接待其他来访和参加工程协调会:2.5个小时

处理邮件和其他公务:1个小时美国校长的工作围绕一个中心理念:“什么对学生好,我就做什么”。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思想已渗入血脉之中。

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而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又依赖于高标准的学校管理者。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中小学校长的国家职业标准,如果一名教师有志于成为一名校长,他必须先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相关培训,取得校长资格证书。有学校招聘校长时,他可以拿着证书去应聘。一般需从校长助理做起,增长一定经验后再去应聘校长岗位。美国选拔中小学校长的过程实际上是雇佣双方彼此了解的过程,大凡做校长是因为喜欢这份职业。简而言之,美国校长的特点是淡化行政职务意识,强化专业职务意识。

老师很敬业

在美国,一位中学教师一天的正常工作量是上六节课,中午时间还要辅导学生,放学还要批改作业,或者准备第二天的教学内容。我们看到的美国教师忙碌而辛苦。

我们了解到,美国教师的工资仅仅是随着工作年限和学历的不同而不同。既然仅仅按工作年限和学历分配工资,美国教师为什么还会那么认真?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尤其与美国初任教师指导与评价方案的实施有关。在加州,一般学区设有专项网站,由专人负责,帮助每一位初任教师找到一个尽可能同一学校的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做指导教师。两年培训期内有详尽的实施内容和进程,从教师职责到专业发展要求,从课堂管理到课堂设计与驾驭,从班级管理到家校沟通,非常全面,是对一个教师需要从事的所有工作的完整培训。初任教师两年内需填写119份表格,培训结束,评价合格,初任教师就可以将自己手中的初级教师证书换成专业教师证书,工资随之增长。严格的考核保证了留在教师岗位上的都是热爱教师这份工作的人。

学生很守纪

我们原先对美国的课堂有这样一种印象:学生自由散漫,纪律很难控制。到了美国,这种看法改变了。我们看到的美国课堂,孩子们非常安静,回答老师问题之前都会举手,征得老师同意后再发言;没有轮到自己回答,也会非常安静地听别人陈述;回答错了没有人会起哄,老师也不会因学生回答得不理想而失望,相反,老师总是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回答,言语中充满了鼓励。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轻松自在,思维活跃。

在天普高中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守纪背后的奥秘——上新课前,教师会和学生及家长约法三章。其中一些条款如下:

课堂规则:快速的准备;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对人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化妆品、耳机、手机和电子产品(除了电子词典)都不许带进课堂,如果带来将被没收;不准将食品、饮料、口香糖等带进教室。

出勤要求:学生必须在自己的座位或者老师允许的区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如果动作迟缓,迟到一节课的1/4以上时间(13分钟以上)将被视作旷课。

诚信要求:学校期待所有的学生诚实正直,在做汇报时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引用他人的资料要注明出处,考试时不能窥视别人、传递纸条、翻书或讲话,不能抄袭别人,不能伪造签名,不能伪造材料,发现一次,将请家长到学校面谈,该门课成绩判为不及格,第二次犯错将被开除出教室,学科成绩为不及格。

作业迟交或上课缺席的有关要求:如果学生是有理由的缺席,学生有责任补交作业,作业补交后将不影响学业成绩;如果学生旷课,老师拒收补交的作业。

„„

美国的课堂是“走班制”的,通常两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是5分钟,有时两节课的教室相距甚远,但很少有学生迟到。从这份由学生和家长签名的“约定”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不仅课堂如此,美国学校的墙上极少看到空洞的口号式宣传标语,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评价标准也不出现描述性的语言,有的是做事的程序和行为准则,判断的标准是做了与否。从小到大的熏陶和培养,使得美国社会各阶层都有极强的遵规守纪意识。

课堂很严谨

一直以为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宽松随意,但核桃谷学区曼波希尔斯小学贝格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言艺术课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美国课堂松散、随意、无序的看法。除了欣赏贝格老师温文尔雅的教态、吐字清晰的表述、驾驭课堂的能力外,我们更为她充满智慧的课堂设计所折服。

课中,贝格老师采用“语言学习指导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将二年级的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融入语言艺术课中,还通过有引导的口语练习、阅读、写作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制作图表、网格等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通过图片文件、探究航图、动态学习墙等发展学生的空间视觉智能,通过儿歌表演、肢体动作等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通过诗歌、律动等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通过合作学习、多元学习等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选择、反思等发展学生的内省自律智能。

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三条班级准则:做出好的决定、对他人表示尊重和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将东西方教学文化的优势融为一体。清晰的目标、严谨的环节、灵活的过渡,都符合中国教育的审美习惯,然而教师却演绎得轻松有趣、自然无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的课堂关注并非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还兼顾到品格熏陶。

课业很繁重

在去美国之前,一直觉得国内学生学习很辛苦,美国学生很轻松,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陷入了认识误区。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美国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很好的前承义务教育、后启高等教育的桥梁作用。在美国,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所有的高中生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的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2、通过核心课程,帮助所有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人类文化遗产、认识互相依存的世界;

3、通过选修课程,为所有的学生参加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做好准备,培养个性特长和兴趣;

4、通过学校和社区服务,帮助所有学生履行社会和公民义务。

围绕上述目标,必修课(核心课程)、选修课、课外活动组成了美国高中生课程的三大板块。

对一名高中生来讲,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进入一所社区大学实在很容易,学习自然很轻松。可是学生的需求和目标是有差异的,要想进入一所不错的四年制大学甚至名牌大学,那么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

美国高中学校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选择,给学生提供高选择、多样性、分层次的课程。以阿卡迪亚高中为例,2010年总共开设了149门课程。即使是数学、外语等必修课,还分层选用不同的教材,开设不同名目的课程。该校2010年英语部共开设课程20门。

一名高中生要把那些高难度的荣誉课程、AP课程(大学进阶课程)拿下,还要保持自己的平均毕业点数不低于4.0,所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辛苦无疑是巨大的。

美国大学录取新生主要看四方面的成绩:四年高中的平均成绩,SAT或ACT(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学生自身的特长、发展潜能和社区服务表现、领导才能等。因此,学业压力再大,学生也不愿放弃发展兴趣爱好,不愿舍弃去社区服务的机会。

我们的住家有一双儿女,分别在12年级和11年级。儿子杰夫是学校行进乐队成员,同时也是学校最高级别的政府宪法辩论队成员。除了白天上课和训练,他每周一晚上要去市政厅接受辩论训练,还有两个晚上要参加乐队合练,很少九点前回家。一旦遇上比赛,回家的时间更是无法确定。他的妹妹南希也是“身兼数职”,每天晚上十点回到家才开始做作业。有时实在太累了,就先睡一觉,凌晨再起床接着做作业。我们问兄妹俩,这样学习是不是很辛苦,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我喜欢,这是我的选择。

像杰夫和南希这样的学生,在我们所考察的学区高中占了大多数。特别是11、12年级的学生,几乎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半夜,甚至凌晨一二点。可是他们并不以学业为苦,完全是因为学生追求自身发展,自主选择的结果。可见选择的魔力有多大。

阅读很主动

我们去过的埃里蒙特学校有专门的阅读日,还专门请来市长来上阅读课。校长认为,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希望学生能从中感悟到阅读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阿卡迪亚学区小学也十分重视阅读:早上7:45走进校园,你总能看到孩子们捧着书,饶有兴趣地看着;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专为学生准备的图书角的;课堂上,孩子们完成学习任务后,就会走到图书角,拿起书阅读,有的学生则走到电脑前,开始阅读测试;中午时分,低年级孩子躺在地板上,闭着眼睛,悠闲地听老师朗读;中高年级学生或坐或躺,用最舒适的方式阅读书籍。

学生喜欢阅读,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购买了一套“激励读者”的阅读测试系统。该软件为校长、教师、学生各设置了入口,校长可以看到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报表,教师可以看到自己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测试。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计算机会自动为学生的每次阅读成绩进行评分、记录和汇总累计。每个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有不同要求,学校相应设置了不同的读书测试目标分。凡完成读书测试目标分的学生,学校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里的学生一般每周会阅读四到五本书,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家长很积极

美国学生家长,尤其是中产以上阶层的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一场学校的橄榄球比赛对外售票,居然可以做到座无虚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PTA”,它是一个以学生家长为主体的社会团体,主要负责学校特殊项目的筹款,以补足政府拨款的缺额,并成立基金,监督所筹款项的使用与核算;家长也会到学校做义工,帮助学校做一些咨询、策划和组织工作。他们通常一个月定期活动一次,有明确的议题进行讨论。学校和“PTA”之间的关系通常十分和谐。

美国学校“PTA”的运作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应主动地向家长开放,要保证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做到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

美国学校的中国经验

美国之行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同时另一种感受也特别强烈,中国教育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已引起美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们欣喜地看到,美国教育也在向中国学习。56天的影子校长生活给我们一个真切的感受:中美教育正在相互走近对方。

也开始家访

我们参观过的UCLA社区学校,学生80%来自低收入家庭,主要是中美洲移民的后裔。校长的理念是:因为家长大多文化层次不高,学校要创造一种文化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使学校教育在孩子们身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十分重视家校之间的联系。联系的方式有电话、邮件联系,甚至还有家访。他们的家访先由志愿者尝试,然后学校层面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让孩子的父母欢迎你,如何让教育公平公正的理念传递给家长等。校长认为,只有家长充分地了解学校,才能帮助学校更好地发展。

也开始教研

去美国之前我们获得的信息是,美国更多的是教师个体工作,那里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教研组长。因此,当我们在访问学校的过程中,看到这里也有国内教研组长的影子时欣喜异常。

因为还属于新生事物,美国的教研组长,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称呼:在LACS艺术高中称学科主席,在UCLA社区学校称种子教师,在坦波城市高中称部门主管。

以UCLA社区学校为例,小学部按年级设种子教师,中学以上则按学科设种子教师。美国的教师工会要求教师每天工作六小时,且不要求他们相互合作,而这所学校的校长则认为,合作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这所学校的教师平均每天比面上的学校多工作2小时,种子教师平均每周比别的教师多工作10-15小时。每周每个组有2小时的固定活动时间,有时也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学习。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课程的设计、学生的评价等。种子教师有额外的报酬。目前种子教师还不是每所学校都有,但据介绍,这在当地已成为一种趋势。种子教师还有培训新教师的义务。

也开始统考

加州学生每年参加CST(California Standards Test)考试,高中学生主要的考试科目是英语、数学、科学和历史。按照学生的统考成绩会对学校有一个API的排名,学区主要按API分数来判断学校的进步情况,也会根据API分数来拨给学校经费。家长主要参照API成绩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对API成绩不理想的学校,政府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采取措施帮助学校改进,该所学校的家长有权为孩子选择新的学校。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改观,学校有可能面临关闭、合并或转为特许学校等。

第三篇: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传记性报道在美国

-----兼谈普利策获奖作品

一. 美国传记报道的特点分析(以普利策获奖作品为主文本)

说明:这里的“特点”是指与中国传记报道比较不同的地方,而非全部特点。

1.平分秋色的反面人物报道

美国媒体对人物报道并没有正面或负面人物的明确划分,而是偏重于人物或事件本身所包含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因此,大量反面人物报道出现在新闻之中。案例:他是三K党的老成员。(1938年普利策奖)

三K党于1866年在美国成立,主要从事反黑人、反少数民族运动。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这篇新闻稿真实客观地向读者报道了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布莱克这个三K党老党员如何从一名平凡的律师在三K党的帮助下最终成为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的发迹史。文章标题非常醒目:他是三K党的老成员。读者读到这一题目,就会在心里想“他”是谁,谁会是三K党的老党员呢,这样悬念就产生了。同时报道不仅提供了许多细节,而且写得生动有趣。细节增加了这篇报道的真实可信度。

类似的这种反面人物报道在美国相当普遍,1971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个恐怖分子的成长》也是佳作。

2.关照平凡人(包括弱势群体):

从1980 年-2006 年的普利策特写获奖作品的主题选择来看,大部分报道涉及自然灾害、战争或社会大变动之后普通人的生活,属于典型的“小人物,大主题”。这些新闻人物没有特别崇高的品质和精神追求,也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他们大多数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底层,记者所做的更多的是如实地再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人物与环境和命运抗争的精神。

从1980 年至2006 年美国普利策获奖作品的报道主题,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取向:

1980:一位在一战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人上诉的故事,1 9 8 1 :一起模特谋杀案,1982:联邦政府的官僚作风,1983:个人与疾病作斗争,1984:新式波音757 飞机,1985:一个盲童的世界,1 9 8 6 :美国农村家庭如何面对农业危机,1987:航空母舰上的生活,1988:一位农村爱滋病患者的生与死,1989:黑人在南非,1990:爆炸后一家人的重生,1991:一个遗弃孩子的母亲,1992:与黑人女佣的友谊,1993:女孩被谋杀凶手逍遥法外,1994:一个四年级学生和1993 年的大洪水,1995:贫民区的优等生,1996:当代美国,1997:一个失去了儿子的棒球裁判,1998:被杀害的母亲和两个女儿,1999:遭遇抢劫的药商,2000:一个奴隶后裔的原始部落,2001:一个14 岁男孩的整形故事,2002:一个由于疏忽导致儿子死亡的父亲的审判,2003:一个洪都拉斯男孩冒险寻找已移民美国的母亲,2004:(空缺),2005:席卷由提卡的飓风,2006:一个海军少校帮助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士兵的家庭度过难关。

典型案例:“a boy of Anusual vision” Alice Steinbach of Baltimore Sun 1985 3.立体报道,形象丰实

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

案例:歌剧天骄,以身殉职。1961年获普利策地方报道奖。伦纳德*沃伦是深受美国民众欢迎的歌唱家。1960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当唱完咏叹调《我生命里的最后时刻》,准备下场时,在舞台上突然倒地,猝然去世。整篇新闻报道情感饱满、炽热。但记者并没有一味赞颂,而是认真的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点,使我们看到更真实和更具血肉的著名歌剧演唱家。

4.立场中立的人物描述:

中国的内向型文化使中国新闻报道在倾向性上显示出强烈的主观倾向,而西方新闻报道则显得较为客观化、中性化,注意在新闻写作中隐蔽倾向性,使一般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记者和媒体所要传达的立场和观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技巧和手段,是西方媒体发展成熟的表现。

西方的传记性报道的作者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客观的笔调写人,而作者往往隐入对象的背后,他们绝少发表记者的个人的议论,西方人物传记中经常会有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报道,虽然西方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但在报道这些领袖人物时,记者们几乎不会有情感上的明显表露。他们更多的是就这些领导人的人格作描述。像曾获普利策奖的《铁托风采》。典型案例:《访列宁》纽约世界报

5.报道对像与事件交融

美国的人物报道以人物为中心,但并不总是就人物而写人物,而是将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当中,通过事件中人的行为来表现人物特征,同时又呈现了一则有趣味的故事。案例:《恩瑞克的旅行》

2003 年普利策新闻奖的特稿写作奖给了《洛杉矶时报》索尼娅·纳扎里奥的长篇报道《恩瑞克的旅行》。该报道描写了洪都拉斯少年恩瑞克寻找移居美国的妈妈的危险旅程,整个报道“动人”、“详尽”(普利策奖评委)。特稿的主人公恩瑞克,其母在他5岁时偷渡到美国打工,此后年幼的恩瑞克先后被父亲、祖母抛弃,流离失所于社会,染上了不少恶习,但是他从没停止过对母亲的思念,和母亲团聚的愿望支撑他先后9 次偷渡,历尽磨难,最终偷渡到美国。该报道在写作上能够取胜还得益于其强烈的情节感。一位评论者说:索尼娅·纳扎里奥把这篇报道写得“像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题外话:这篇报道最特殊的,是在它三万多字的文章中,有七千字的注释,共139条。“解释的不是别的,正是文中所有细节的考证,从引用的人物对话到罗列的统计数字,巨细弥遗。例如,恩里克童年时和亲人在洪都拉斯的生活情形,其母的出走,材料来自对恩里克本人、其母、两个姨妈、外祖母、和母亲表妹的访谈;母亲离家后恩里克的反应,来自他的祖母;恩里克说:„母亲哪里去了?‟来自他的舅舅;如此等等。当时,普利策奖高层正好向评委下达了一项强调真实性的指令,要求特别重视叙事材料的来源。而注释的作用,可说是一劳永逸地堵住了任何怀疑报导细节失真的人的嘴。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是新闻史上一次最成功有效的举动。这实际上就是我国一度争论不休的报告文学“细节上是否容许虚构”的问题。文学就是文学,新闻就是新闻。人们读新闻想知道的是真事儿,新闻报导的事是可以上历史的。

6.不同于中国的优秀人物报道。

优秀人物报道在中国往往演化为典型人物报道。中国记者总喜欢将主人公与民族精神相联。而且总在有意无意间对主人公进行拔高。

2007年初美国头号新闻人物不是政界要人也不是商贾名流,而是一个建筑工人韦斯利·奥特利(Wesley Autrey)。他因为奋不顾身跳进地铁轨道,挽救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而被誉为“地铁超人”。为此,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接见了这名英雄,并给他颁发了代表纽约公民最高荣誉的铜制奖章。各大媒体虽然争相报道奥特利的事迹,但似乎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既没有挖掘人物其它的先进事迹,也没有把这个英雄的所作所为和美国传统美德等等联系起来。对比中国的人物报道,美国的人物报道似乎过于平实,缺少精神意蕴,但其传播效果却不容忽视。

获1996年普得策新闻奖的《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这是一篇好人好事的报道,可作者塑造新闻人物的方法同我国处理类似题材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作品对人物性格是这样刻画的:“六年级时她便辍学开始工作。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小孩,也没学过开车,因为没有什么是她特别想去的。”;“她谈起死亡,平淡得就好像在说下午可能有一场雷雨。对她来说,捐赠是为了防止不测发生,就像下雨时要关上窗子以免雨淋湿床罩一样。”(坦诚!);“她毫不在意她的小黑白电视只能收到一个频道,因为她很少看电视;她还常常抱怨电费太高,也从不订报纸,因为她觉得太贵了。”(真实!可贵。)

7.备受重视的讣闻报道:

讣闻报道(Obituaries)是指由新闻记者采写的、对新近去世的某一人物所进行的新闻报道。讣闻报道不仅报丧, 还对死者生平及其社会贡献做出总结和评述。

美国很多的讣闻报道属于传记性报道。《纽约时报》副总编阿瑟·阿宝(Arthur.Gelb)曾说:“一则讣闻是一个人一生的概括。我们把讣闻看作简明的个人传记、对此人和他一生的解释。”

讣闻报道, 在西方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而且固定的新闻报道形式, 很多报纸都开设有固定的版面, 每天耗费一两个版面报道已故人物是很多报纸的通常作法。从报社到读者, 讣闻报道都受到高度重视。在各种类型的调查中, 美国的读者与新闻专业人员认为: 一份报纸最重要的部分第一是地方新闻, 第二名是讣闻。讣闻版是除时政新闻外,为国外读者最爱读的版面, 位居副刊和评论版之上。从资源配置上来看, 《华盛顿邮报》等大报平均配有5名左右的讣闻记者。《纽约时报》在其资料库中就存有近2000人的讣闻稿件, 配备5名讣闻记者。这些稿件的主人公包括国内外的国家元首、重要政治家、工商巨头、文化名人等。

一个人的过世不论是名家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的一生有特色、有亮点,都可成为报道的对象。“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有贡献,生产没有报道,死后再不报道,那将是一种损失。”

语言风格: “黑色幽默.。讣闻报道并非都是悲伤严肃的, 西方有不少现代讣闻作者, 极尽颠覆之能事, 将这个原本沉闷严肃的问题, 彻底加以改头换面, 呈现出一种戏谑幽默的另类文体。如美国编剧家艾尔·博斯伯格去世时, 他的讣闻导语是“要么就是你死了, 要么就是我的表停了———这个笑话是关于艾尔·博斯伯格的———他死了。”原来, 艾尔·博斯伯格曾经为著名的家庭喜剧班子“马克斯兄弟”的电影编过不少笑料,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情节是:医生为一个病人把脉, 然后拖着长音说: “要么就是你死了, 要么就是我的表停了。”

第四篇: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博士在2002年美国质量年会上谈6SIGMA

德鲁克(Peter F.Drucker)博士在2002年美国质量年会上谈6SIGMA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17日 19时25分

前言:在2002年美国质量年会上播放了对德鲁克博士的采访录音,现场主持人也对此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现提供摘要如下,以享读者。

主持人:德鲁克博士在近半个世纪内是管理理论界的领袖,而事实上他在质量、质量与管理的关系、领导者的角色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德鲁克博士已经90多岁了,因此很遗憾,今天他不能到现场与大家见面。我有幸在去年八月到他家拜访,同他交谈了近4个小时,主要内容为对日本质量概念的影响、6SIGMA、基于成本的活动(activity based costing)在各位听德鲁克博士的发言录音摘要之前我将对主要观点进行阐述。我认为德鲁克博士是个活跃而忙碌的人,虽然有些时候他的澳地利口音令人较难理解,但正如有些人并非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是移民到美国的一样,德鲁克博士也是从澳地利移民来的。他的父亲是个经济学家,母亲是个医生。他从他的家庭中获益良多。德鲁克博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早期他在日本担当的角色及质量运动 2.财务管理

3.在制造和设计业的质量以及服务质量

4.对在质量方面“我们不该做什么和该做什么”提出忠告

德鲁克博士早期在质量方面担当的角色众所周知,他对日本的质量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博士曾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三次出访日本,但他与戴明、朱兰博士的贡献不同,他使1950年后日本的经济发生了转变,让我们首先听听博士对那个时期的评价。

德鲁克:我对日本的贡献不在于管理而在于使他们自动化,起初日本的管理停止不前是因为他们的观念问题,他们只考虑短期利益。对此我做了努力,1939年起企业家们开始考虑提高雇佣合作关系,不随便解雇员工,使员工的生活有了保障,由此也产生了终生雇佣制。在一次与50位公司高层领导座谈的时候,我首先问了他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想获得什么样的成功?你的目标是什么?’。接着我又问‘你们的五年计划是什么?你的可持续目标是什么?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回答是从美国引进新技术,从而降低质量成本,但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呢?之间有个小插曲:当我说到如今在美国尼龙已经淘汰了,其替代产品是晴纶时,有个人中途离开了讲座,2小时以后才回来,吃中饭时我问他为什么中途离开,他说我到办公室去打了个电话,让他们从明天起停产尼龙。我再问‘你如何制定商业发展计划?目标是什么?’,可能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学习。

主持人:德鲁克博士问我们两个重要的问题‘你想获得什么样的成功?你的目标是什么?’博士认为他的主要贡献为:他让员工感到稳定、安全;让企业同时考虑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他注重不断学习、战略、市场推广、市场份额、制定商业发展计划,事实上博士也因为他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思想而著名(也称财务目标或‘MBO’)让我们来听听博士对财务分析方面的看法,他是如何看待‘质量必须进行财务衡量’的。

问题:如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劣质成本进行衡量,是用6SIGMA和基于成本的活动来衡量吗?

德鲁克:基于成本的活动与商业活动和技术附加值等有关。一般质量成本考虑三方面:生产过程中出现差错,需要返修造成的质量成本;因可以促进公司业务增长,提高销售额而额外加工以达到高质量而产生的利益;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形成的顾客忠诚度。

主持人:博士认为质量成本的概念很广泛,应考虑三个方面:由于缺陷而需返工返修造成的质量成本;来自高质量的利润(高质量可以促进公司业务的增长);长期形成的忠诚度。博士将其总称为生产力因素。这一思想在衡量质量方面是很重要的。另外他还提到了经济附加值。他利用6SIGMA的思想来寻求商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同时他还十分关注制造业,因为质量概念起源于制造业,我们懂得如何去衡量它,它是可见的有形的,我们很明确它的定义。博士制造业的质量引申到设计质量以及6SIGMA,下面我们来听听他对6SIGMA的认识。

德鲁克:大家对于‘到底什么是制造业的质量’已毫无疑问。事实上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取做到零缺陷。6SIGMA认为只要设计好了过程就不会有缺陷。质量存在于制造的过程之中。一般人认为先由工程师设计然后进行制造。6SIGMA认为有了设计才有制造,6SIGMA将质量和生产力放在初始的设计之中。我们应明白是否有了设计才有制造?有了设计才有服务?有了设计才不会有那么多缺陷?6SIGMA真正关注的是质量问题和服务问题。

主持人:由于50年代起有了质量运动和质量方面的交流,使得博士今天所说的一些内容为我们所熟知,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零缺陷和使零缺陷成为可能使所有优秀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博士认为不仅应在制造领域谈质量,设计领域也应谈质量。50年代费根堡姆就给我们灌输了在过程中避免缺陷这一概念。博士认为6SIGMA已成为当今的时尚,他以提问的形式使我们对总的质量达成了共识,他问:是否有了设计才有制造,有了设计才有服务,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缺陷吗?博士用这样简洁明了的方式让我们对‘质量是在设计中传递的吗?’有了明确的认识。当我们在进行持续管理时这种想法很重要。

问题:您认为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德鲁克:制造业的质量和服务业的质量是不同的。在制造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无法接触到顾客,而在服务业质量是被为顾客服务的人传递的。在你分析服务问题时先要看质量是如何定义的。你要知道顾客想要什么,如何看待质量。从顾客的角度去了解,因为顾客通常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需从他们的行为去分析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他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质量在服务业是通过媒介传播的。

主持人:博士的观点是服务质量是通过媒介传播的,是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商业行为的唯一目标是为顾客服务。而我们的顾客有时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甚至要向别人求助。因而我们需要观察他们的行为。我们可能没法了解服务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可以了解顾客的行为,从而了解他们的需求。但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如何满足他们呢?根据他们的需求不要让他们等太长的时间。博士在管理理念上颇有影响力,我们应关注他对质量工作者的忠告——在与高层领导谈质量问题时质量工作者“不应做什么”

问题:在CEO关注质量是否提高时,质量主管应做些什么? 德鲁克:在报告中要体现成本,不要仅体现质量本身,不要试图改变CEO,不要教老板应该怎么做,这是件很困难的事。要用财务的语言,关注顾客的反应。我们常说质量水平的高低体现为为顾客服务的程度,但很少将之付诸于行动。高层领导不了解这些,因为他们不关注。这不象在制造业中‘得失’会显现得那么明显。他们通常用钱来评价质量,体现质量成本。

主持人:不要试图改变CEO,不要教育老板,这很困难。相信大家对此都有同感。不要按传统得方法去做,而是要记录损失了些什么,而我们又做了些什么,成本是多少;没做什么,损失又是多少。要用执行官和重要顾客的财务语言去表述,只有这样才有可比性。当然这对我们是一种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博士热衷于计算,而6SIGMA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种计算,从而以同一种语言来衡量损失。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德鲁克博士关于根据信息采取行动从而达到更高的管理水准的见解。

德鲁克:现在大多数企业已意识到具有长期目标的组织才是优秀的企业。如果有一天你的领导说‘每三个月给我一份质量运行情况的报告’,他是希望看到真实的运行情况,并且问‘从你那里可以学到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反馈、信誉机制,来管理组织,要对组织进行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提升,了解员工希望组织做些什么,不要光做好的表面工作,纸上谈兵。有的员工常会产生疑问‘提高质量是否是我的工作’,必须让他们明确这是他们的职责。最需要强调的是个人行为的影响。CEO在这方面要以身作则,建立激励机制。

主持人:博士谈到在企业建立长期目标时通常需要做些什么。他强调对高层领导来说重要的是明确他们关注的焦点和个人行为。必须形成一个明确个人职责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可行的方法。对CEO来说建立一个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回报表现优秀的人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他认为有好的书面规定并不意味着有好的质量。他集中提到:领导、顾客、计划和分析、管理和信息、人力资源竞争力、生产过程、目标管理。我们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而德鲁克博士更在质量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希望各位能在今天的讨论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让我们再次感谢德鲁克博士!

下载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科学家1996年报道在这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科学家1996年报道在这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