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经济和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关系到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是促进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产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电子信息产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转移呈现新特点,竞争进一步加剧,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孕育新的机遇。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根据省委、省的总体部署,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发展规划,作为今后五年指导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五”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过“十五”的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加强,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产业。
(一)产业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十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实施大公司、高科技、国际化、人才和大行业五大战略,重点促进“三高二新一软”(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智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以及软件产品)产品发展,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2824.5亿元,同比增长21.2%;利税136亿元,同比增长21.3%;工业增加值494.6亿元,同比增长23.3%;产品出口达到63.7亿美元,增长33.9%,占全省出口的12.6%。全省电子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年均增长33.9%、25.8%、27.3%和 43.2%,五年内分别提高了3.3倍、2.2倍、2.5倍和5倍。2005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都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其中:彩色电视机销售1371万台,同比增长31.3%(其中,彩色电视机(CRT)销售1265万台,同比增长25.8%,液晶电视机销售68万台,同比增长385.7%;等离子电视机销售25万台,同比增长257.1%);微机销售169.1万台,同比增长0.03%;服务器销售9.5万台,同比增长6.3%;传真机销售468万台,同比增长83.5%;打印机销售212万台,同比增长24%;程控交换机销售283万线,同比增长52.2%;移动通讯手持机销售1058万部,同比增长5.8%;电子元件销售112.6亿支,同比增长3.4%。
目前,纳入行业统计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共有8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5.9万人。2005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共新增外商投资项目498个,合同外资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2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9.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6个百分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2亿元,同比增长40%。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资本结构中,国有、外资和营资本比例为66:21:13,股票上市公司达到9家。投资类、消费类和基础类产品结构比例为35:41:24。
2、重点企业集团对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柱作用更加凸显。2005年我省海尔、海信、浪潮、澳柯玛、北洋、首钢东星、宏安、中创等8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其中海尔集团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2005年,我省8家电子百强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14亿元,占全行业总额的57.1%,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3、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烟台、威海为主体的信息产业聚集地。2005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总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356亿元,占全行业的89.9%,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格局初步形成。青岛已成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基地。同时,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崂山区)的通信产业园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的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这对我省通信和家用电子产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聚集度有着重要意义。烟台以浪潮LG为主体的通信终端及配套产品产业园、以鸿富泰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计算机及其零部件产业园、威海以办公自动化(OA)产品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也已具规模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电子产品产业园。
4、软件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省从事软件开发生产的企业有800余家,从业人员约4万人。2005年软件及系统集成实现销售额269.7亿元,同比增长16%;年均增长58.5%,五年提高了10倍多。中创软件、浪潮齐鲁软件、浪潮通软、潍坊青鸟华光、积成电子、得安软件、青岛中天等企业列为国家重点布局内的软件企业。2005年,全省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17家,软件产品登记1580个,软件著作权登记880个;有25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有80余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中创等13家企业成立了中间件应用联盟。积成电子等28家企业结成电力合作联盟。浪潮等21家企业结成了出口联盟,并被科技部确定为“欧美软件出口试点基地”。浪潮与微软、中创与IBM分别签订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一批软件产品如金融财务软件、智能交通管理软件、软件中间件、网络安全软件等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软件园区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国家级十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的齐鲁软件园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各类软件开发企业400余家,综合实力居全国前五位。青岛开发区软件园区规模不断壮大,烟台、威海、济宁、济南历下区软件产业园等被批准为省级软件产业园区。
5、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交货值共计63.7亿美元,同比增长33.9%,占全省出口的12.6%,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的42.7%。其中,彩电、手机、传真机、打印机、集成电路、光电子组件等出口快速增长。全省电子产品制造业累计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有12家,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71家;威海三星、浪潮乐金、海尔集团,全年出口金额分别达8.53亿、8.22亿、8.1亿美元,占据全省出口企业前三位,占全省前10名的企业达5家。
6、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我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及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山东华光光电子成功开发生产光电子领域第一个“中国芯”之后,海信、海尔等在集成电路领域又有新的突破,其中,海信已成功开发出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另外,服务器、微型计算机、热转印打印机、电子出版印刷系统、电力负荷综合控制系统、传真机、高压陶瓷电容器、发光二极管、荫罩、集成电路用金丝、覆铜板与铜箔等产品在国内已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多数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十五”发展,目前我省全行业拥有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2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开发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子军工企业不断壮大,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有12家电子企业的产品应用在“神五”、“神六”的制造、发射和回收等环节,受到国家通报表彰。2000年以来,全行业培育世界名牌产品 2 个,国家名牌产品 25 个,省名牌产品 36 个;取得科技成果3000余项,其中浪潮64位高性能服务器、威海北洋小型热转印打印机等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创金融系列软件产品、海尔网络家电及家电网络系统技术等7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行业获得专利8672项,其中发明专利1408项,实用新型专利7264项。
7、军工和系统集成业初具规模。已有40余家企业为军工产品和航天航空工程配套。近几年,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稳步开展,在产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系统集成企业遍及全省十七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拥有300多家系统集成企业,已取得资质企业80余家,具有资质的项目经理500余人。涌现出了一批业绩突出、管理规范、具有自主技术、核心竞争力强的系统集成企业;拥有浪潮齐鲁、中创软件、积成电子、青岛中天、海信网络5家一级资质企业和山大华天、东方电子、鲁能软件、鲁能科技4家二级资质企业。2005年实现系统集成业务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15.6%。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先进省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待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科研成果产业化率较低。二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领头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内外部环境和机制有待完善。三是产业投资力度和研究开发投入偏少,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资金紧缺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四是产业粗放式发展没有根本扭转,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五是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措施;国际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合资合作大项目较少。
六、产业资本结构有待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资本占主导,外资及营资本基础薄弱。
二、“十一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
1、全球产业发展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转移呈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趋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分工不断细化,开始由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产业升级也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环节转移,新的分工体系已基本形成;由于具有运输成本低、规模经济明显、技术外溢效应强等特点,产业聚集发展态势明显,以美国硅谷为典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以中低速平稳增长态势为主,预计201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从2004年的1.9万亿美元增至3.35万亿美元,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经济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2、国内产业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门类不断增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三倍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工业增加值为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进出口额达到4887.3亿美元,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整体规模紧随美国,居全球第二位,约占全球产业总量的10%。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地发展,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信息安全实力,大大提高了国家对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推动了会进步,改善了人生活,在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尤其是近五年来,聚集效应开始显现,经济规模和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信息产业圈,并形成了以产业高度聚集为特征的青岛、北、上海等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的复苏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资本的流动、市场的分割已经超出国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增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正从美国、欧洲以直接投资为主的方式向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转移。出于竞争的需要,以及我国良好的聚集效应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众多跨国公司将产品的制造基地、研发基地以及大量资金向我国大陆转移,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策,重点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外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呈现产业梯次转移的大趋势。这为我省扩大招商引资、带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3、2004年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开始复苏,并迎来了新一轮平稳发展期。当前,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产业发展显现新态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及音像技术互动和融合,信息技术长期孕育的3G技术、Ipv6等技术的逐步成熟,由此推动的新产品、新业务、新应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热点,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4、2004年,我省被国家确定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省后,出台了许多优惠策和意见,增大增强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渠道和力度,加强了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这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这将给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及产业园的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存在的挑战
1、信息产业在国经济和全行业的优势面临考验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策的贯彻落实,一些发达地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率先开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当他们深厚的科技和人才资源被策和措施激活后,将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百倍努力,方可保持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全省工业发展迅猛,上半年GDP、投资增速、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速等方面山东均处全国领先地位。信息产业必须十分努力才能保持在省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2、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长期以来,山东省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核心技术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关键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会需求日趋多元化,用户需求个性化趋势使技术和市场的关系更为复杂,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跟不上世界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将面临着进一步拉大差距的危险,甚至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落伍。
3、引进外资形势充满挑战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利用外资最大的行业,世界500强中的电子电气类跨国公司全部都已来华投资,全球信息技术100强企业中的90%也已在中国投资。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梯次转移中,中国凭借稳定的治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继续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重点关注对象。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周边国家也想方设法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印度、越南等一些信息产业的后发国家在资源、成本方面的优势也将逐渐显现,使得承接产业转移的“争夺战”更加激烈。特别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将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将在许多领域与我国展开直接竞争。
4、贸易壁垒、出口退税率下调,使产品的出口难度会进一步加大。日益壮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会对我省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造成区域性贸易壁垒,使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出口退税的下调,人币升值等,也将进一步影响我省电子产品出口。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继续按照省委、省提出的建设制造业强省及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壮大规模,着力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综合实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全省经济和会发展。
(二)发展思路:以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省为目标,把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着力点,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体制和机制;认清和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消费需求结构和投资转移方式的变化;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结构优化与资源利用、自主发展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抓大与促小、投资与资源节约的关系(简称2个提高,3个创新,4个适应,5个关系)。以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加强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重点,继续做大产业规模;以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三个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产品为中心环节,形成做强产业的重要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符合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市场资源的培植,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培植一批大企业,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名牌”战略,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加快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实施一批重点创新工程,推动我省由信息产业大省向强省的转变。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以两倍于全省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工业和国内同行业前茅,产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成为带动我省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
1、主要经济指标
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0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20%;利税360亿元,年均增长20%;出口交货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17%。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以上,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由目前41.7%提高到50%以上,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出口的重要力量。
2、技术创新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在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新一代网络和通信、数字视听、新型元器件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其研发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技术创新项目及成果500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0项,国内领先水平500项。加大名牌培育力度,争取达到3-5个世界名牌,50个国家名牌,100个省级名牌产品。
四、“十一五”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与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集成电路、软件、高智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和汽车电子8大产品领域。做大做强计算机、通信、信息家电产业;发展壮大电子材料、元器件和软件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和机床电子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产品产业园和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加大对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策扶持,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1、做大做强信息家电产业
重点加快高智能信息家电的研发生产,加强其外围配套产品的发展,拉长产业链。抓住数字电视发展和普及的有利机遇,加快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发生产,集中力量突破公共软件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间件、数字压缩编解码芯片、视频处理芯片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投影电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体(PDP)电视。完善从原材料到零部件、整机生产产业链,形成配套产业。增加海外投资,扩展国际市场,培植跨国大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2010年,形成各类彩电2500万台的生产能力,各类信息家电总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
2、壮大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规模
以浪潮、海尔、海信、烟台东方、烟台鸿富泰、威海北洋、威海三星等企业为基础,跟踪国际最新技术,针对用、军用、商用、工业用各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显示器及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键盘、机箱、主板、显卡等外围设备和配套产品,加强配套能力,拉长计算机产业链。以烟台鸿富泰为主体,建成国内外重要的计算机及配套件产业基地。以浪潮集团为主体,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性能服务器生产基地。2010年达到各类微机500万台、服务器160万台,传真机1000万台,打印机500万台,计算机主板400万块、显卡300万块的生产能力,实现总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3、发展壮大软件产业
充分发挥国家产业策的引导扶持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商品化能力,“以用立业”,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提升软件产业比重。积极推动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的发展;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鼓励软件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重点支持软件中间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网络和通信软件和信息安全产品的发展,加快发展软件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继续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着力抓好软件产业基础环境建设与相关服务。发展壮大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大型软件企业,30个过亿元软件企业,培育20个以上软件著名产品。
4、大力发展网络与通信产品
抓住国家3G发展和应用、第二代互联网建设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光通信系统、路由器、无线接入系统、手机、基站及网络产品和配套件,形成区域优势。促进整个网络和通信产业链的发展。2010年,形成交换机2000万线、手机2000万部的生产能力,通信和网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5、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充分发挥我省目前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集成电路中心的基础优势,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法人资格的建立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我省电子产品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国经济与会信息化发展需求,促进科研、生产、应用联动,建立科研、生产、应用、服务联合体,尽快形成有利于现有资源发挥、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快速成长和为企业生产发展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一批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尽快成长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策环境,构筑有利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与省内外、海内外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和积聚,加大对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平台、人才交流培训平台建设的投入,重点培植海尔、海信、浪潮、山东大学、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滨州芯科等6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公司),使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带头企业,积极推进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的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的建设,加快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的引进,形成聚集效应,不断壮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形成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人才队伍。密切跟踪国际集成电路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和应用SOC技术、IP核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其他应用电子产品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成为国内在上述领域中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6、有重点地发展新型元器件
重点发展光电子与新型显示器件、宽屏超大尺寸彩管荫罩、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产品。发挥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以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潍坊高新区、东营高新区、济宁英克莱等区域和企业为基础,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大项目引进、引导会投入,大力发展光电子材料、外延片、发光器件、激光器件、半导体照明、LED显示屏等,使之成为较为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壮大光电子产业规模。积极推进新型显示器件、片式元器件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新型元器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光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区。
7、电子材料产业迈向新台阶
充分发挥烟台在集成电路用金丝、高电解铜箔、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液晶材料等方面已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国内外知名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淄博要在陶瓷覆铜板(DCB)、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电容、陶瓷谐振器等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尽快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积极促进半导体硅材料向大规模、大尺寸、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在显示器材料、电路材料、光电子材料、电池材料、硅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九大产品领域形成优势。到2010年,新型电子材料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8、以应用带动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鼓励自主开发,促进汽车电子工业与汽车工业的互动发展,着力提高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逐步提高国产化能力。重点发展各类汽车控制单元和智能化产品,并向总线控制(CAN)产品过渡;提高车载电子产品水平,加快汽车制造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和维修服务电子设备的发展。
此外通过产学研结合、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和扶持发展船舶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拓宽产业门类,形成新的基础优势。
(二)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产品产业园和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
1、加快青岛、烟台2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在进一步发展青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同时,加快建成以烟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十一五”期间,把青岛、烟台建成集自主研发、加工制造、配套便捷、物流高效于一体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大力推进7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园建设
加快已有的国家级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崂山区)的通信产品产业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的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济南齐鲁软件园建设,使其做大做强。
依托烟台的浪潮LG手机生产及一大批外围配套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和生产规模优势,建成烟台手机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
以烟台鸿富泰产业园为基础,发展主流产品,完善外围配套产业,形成计算机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
以威海现有的传真机、打印机及其关键件和配套件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形成办公自动化设备及配套件产品产业园。充分利用潍坊电声产品从开发、生产到市场营销已形成的基础和潍坊市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所营造的发展环境,加快建立潍坊电声产品产业园,使其尽快壮大规模。具备相应条件后申报国家级电声产品产业园。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潍坊光电子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待条件成熟后申报相关产业园。
3、建设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
利用青岛纳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基地的契机,进一步抓好产业基地、产业园的建设,以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为主体,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带。
(三)重点工程和项目
在积极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衔接,做好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各类专项争取工作的同时,围绕我省“十一五”发展目标和重点,组织实施以下重点专项工程:
1、计算机、外围设备及配套件产业链专项 支持服务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显示器及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键盘、机箱、主板、显卡等外围设备和配套产品,加强配套能力,拉长计算机产业链。
2、通信及网络产品产业链专项
支持数字程控交换机、光通信系统、路由器、无线接入系统、手机、基站及网络产品和配套件,形成区域优势。
3、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专项 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优势,以整机应用带动我省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重点支持消费类、通讯类、安全类、控制类、汽车电子等芯片设计产品的研发,尽快形成基础优势和产业规模。
4、重点软件产品专项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重点支持自主基础软件和支撑软件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面向新一代网络和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促进重点行业国产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5、信息家电产业链专项
以完善整机类信息家电产业链为主线,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配套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形成,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6、新型电子材料专项
鼓励企业实施针对提高研发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技术改造。重点扶持电子新材料的发展,支持现有电子材料企业做大做强。
7、光电子及新型显示器件专项
8、应用电子产品专项
支持船舶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培育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9、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专项
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信息安全专用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认证等安全功能芯片的设计和可信计算体系产品的研发,促进后加安全向本原安全转变。
10、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专项
加强策引导,支持开发环境建设及标准制定相关项目的实施。重点在信息家电、网络和通信产品、电子材料方面有所突破。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重点利用国家专项、省有关部门资金,每年实施重点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00项;加快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核心组成的“公共研发平台”,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以提供检测条件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检测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情报、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以促进高新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资为目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五个平台的建设;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支持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升级;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等,到2010年,建成2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6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二)大力招商引资
加强专业招商,对口招商,针对大项目,盯住大企业,重点做好TFT、集成电路、LED照明、笔记本电脑、软件园区建设、手机配套、光电子、汽车电子、机床电子、船舶电子、医疗电子等重大外资项目的洽谈和实施工作。
(三)继续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力度,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省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各项策,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年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项以上。二是在国家金融策指导下,扩大贷款融资。三是积极争取企业债券发行额度,扩大直接融资。四是在现有上市公司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整体、部分或拆分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扩大会融资。五是建立和吸引风险投资。
(四)实施大公司战略
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策措施,指导、促进大公司发展。加强市场监管、产业损害预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倡导有序竞争。出台《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发展战略和实施意见》,促进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公司的发展。到2010年,形成销售收入过50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1亿元以上企业200家。
(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对众多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降低发展风险,避免产业波动。选择200家中小型企业,在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使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成为壮大产业规模和实力的新生力量。
(六)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和海外投资
加强信息、市场、策引导,鼓励企业大力开拓欧美、俄罗斯、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总结、探索新时期“走出去”模式和经验,扩大产品出口和海外投资,逐步实现由单一货物贸易向与资本贸易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进一步提高我省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七)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加快建设依法行、高效运转、配套完善的行业管理体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行业的宏观指导与市场监督,创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策法规和市场竞争环境;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为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做好咨询、评估、引导投资、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八)制定有效的扶持引导策,加强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支持产业发展的基金和产业发展专项贷款资金的作用,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体现意志的产品、技术和重点项目的快速发展。出台有关促进产业发展的策、意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九)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加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更有利于造就企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的分配策和激励措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通过高等学校、办或私营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各级产业主管部门和人员专业化建设,提高行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六、2020年远景展望
到2020年,力争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优势行业设计与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大幅度增加,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专利,制定的国际标准有较大增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为主要形式,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山东省最大、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主导型支柱产业。
第二篇: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产业局
二〇〇六年十月
目 录
一、“十五”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回顾………………………………………………….2
(一)发展现状......................................................................................................2
(二)存在问题......................................................................................................4
二、“十一五”广西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分析………………………….5
(一)信息产业面临着积极有利的发展形势......................................................5
(二)广西面临着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6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总体发展思路…………………………………………..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目标......................................................................................................8
(三)发展思路......................................................................................................9
四、发展重点…………………………………………………………………………..10
(一)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0
(二)九大重点工程.............................................................................................11
五、主要政策措施…………………………………………………………………….14
(一)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宏观协调与指导....................................................14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14
(三)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跟进等方式,加大对我区信息产业的投入....................................................................................................................................15
(四)转变政府职能,主动做好服务工作........................................................16
(五)完善广西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16
(六)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培优扶强,全力推进广西信息产业快速发展........................................................................................................................................16
(七)切实加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实施以人才促发展战略....17
(八)加大无线电管理基础和技术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无线电管理法规体系........................................................................................................................................18 附件1: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分布示意图 附件2: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专项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送审稿)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部署。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我区“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05]46号)的要求,在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
一、“十五”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广西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增速不断加快。“十五”年均增长速度达25.2%,为同期广西GDP增长速度的2倍以上,比“九五”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0.2个百分点。产业已具备了基本的发展规模和快速发展的基础。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3亿元,出口交货值4.93亿元。在产业体系方面,在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产品、电力自动化、应用软件五个领域有相对优势和特色,具备了基本的发展规模;在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桂林市以通信产品为主、北海市以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为主、南宁市以应用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贺州、梧州、玉林、柳州等市也逐步形成了适合各自实际、特色鲜明的产业增长点;在企业结构优化方面,形成了北海银河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NEC无线通信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骨干企业的作用和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9家,产值超过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达5家,占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73%。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产值占全行业的52.4%。国企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国营长海机器厂等一批企业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造;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形成了以光通信、数字微波通信设备为代表的通信产品,以片式电阻、敏感元件、传感器、多层印刷电路板等为代表的新型元器件产品,以汽车故障检测仪、数显量具、医疗电子仪器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品,以配电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为代表的电力自动化设备等产品结构。掌上电脑、网络计算机、汽车电子产品、现代通讯产品等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也正在形成,产品结构逐渐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软件产业快速成长,并在应用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产品涉及了交通、教育、卫生、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行业应用领域,部分产品和技术具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广西“十五”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我区坚持应用为主、务实推进的方针,在信息化推进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政务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十五”期间,我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无线电监测网的统一技术体制和规范要求,完成了部分A级监测站中心固定站、简易监测站、移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为开展日常无线电管理工作打下了有利的基础,技术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存在问题
我区信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一是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例较小。“十五”期间,广西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25.2%,而同期全国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2.4%;二是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缺乏配套能力,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扩张;三是对信息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还未建立起风险投资机制;四是缺乏具有竞争力、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五是产品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关键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能形成规模的主导产品;六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七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八是缺乏复合型高级管理经营人才和高水平技术带头人,人才总量不足,有些急需的人才外流严重。信息化建设的法制环境有待加强,在规范管理和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无线电事业的飞速发展,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使用的频段也向宽带、高频段发展,而目前我们缺乏对这些新技术、新业务和频段的监测手段,影响了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我区边境地区、海上地区的无线电管理监管手段弱,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十一五”广西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分析
(一)信息产业面临着积极有利的发展形势
伴随各国经济结构调整,信息产业将逐步超越传统意义上第一、二产业,在经济中居突出地位,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不断推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全球IT产业内部重组及IT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已形成了新一轮的产业国际性梯度大转移,转移方向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这给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从全球市场趋势和发展环境来看,我国信息产业正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优势。我国将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加工、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多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三倍于GDP的增长速度持续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其整体规模居全球第三(其中硬件制造业居全球第二)。我国信息产业正处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趋势为我国信息产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扩大内需、加快信息化建设、西部大开发,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等战略举措,激发了社会对信息技术、网络和服务的需求,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十一五”期间,国发[2000]18号文件的进一步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配套措施的制定,都将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广西面临着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是国家确立的大西南出海出境大通道前沿,也是东南沿海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以及大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特殊优势,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广西迎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政策倾斜措施;信息产业部《关于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对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结构调整和政策扶持力度,这将更有利于拉动广西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广西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对接东盟的最前沿,优越的地缘优势更给我区的信息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广西毗邻的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聚集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IT产品加工密集带,聚集了大量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广西的信息产业必将随着该聚集区的扩张和产业辐射而获得较大的发展。正在实施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粤桂两省(区)全面合作,也将有助于加速广西与广东两省(区)信息产业的结构布局优化和转移对接。在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圈中,广西是联结广东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电力、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必定在融入“泛珠三角”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实现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加入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等方面,拥有更为直接和广泛的产业发展机遇。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推进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目标。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构建和谐广西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要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等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要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加快发展先进制 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设立专门的章节“积极推进信息化”,阐述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及要求,同时还把电子信息作为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突破口之一,由此确立了发展信息产业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为广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紧紧围绕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给广西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需求促发展,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大幅度扩张,振兴广西信息产业。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信息产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发展总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档次”,朝着产业规模大、产品结构优、外向成份高、经济效益好的方向超常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得到显著提高,初步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的产业;营造信息化法制环境,明显提高重点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建立区域无线电管理协调机制,建成陆地边境和海上区域、重要城市的无线电监测网,实现对边境与水上无线电的有效监管。
主要经济指标:“十一五”期间,广西信息产业保持年均30%左右的发展速度,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测算,2010年末广西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左右,增加值30亿元,利税15亿元,出口2.8亿美元。
(三)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广西信息产业实施“139”工程,即:贯通一条产业带,建设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实施九大重点工程。
贯通一条产业带。就是以桂林至北海的高速公路为主轴,以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等城市为区域中心,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相互配套、相互支撑、软硬结合”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广西信息产业经济带。同时,支持玉林、梧州、贺州等地承接东部电子产业转移。
建设三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根据目前我区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南宁、桂林、北海三个中心城市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特色,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中心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较大、科研开发能力较强、骨干企业相对集中、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相对较完善的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区将 重点建设南宁、桂林、北海三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发挥其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引导我区电子信息产业良性发展,做大我区电子信息产业。
实施九大重点工程。即:
1、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
2、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工程
3、电子商务工程
4、软件产业工程
5、新型电子元器件与材料工程
6、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重点工程
7、通信与广播电视设备工程
8、汽车与应用电子产品工程
9、无线电管理基础和技术设施建设工程
四、发展重点
(一)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南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城市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利用政府层面上的交流桥梁和产业发展引导作用,政企联动,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发展软件产业。以3C(消费电子、计算机、通信)融合为契机,发展新一代宽带接入与网络安全、智能交通、移动网络应用、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等。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2、桂林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桂林市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依托现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桂林国家高新区信息产业园区和铁山工业园区为核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形成通信及相关配套产品和企业聚集地。重点发展新型光通信产品、数字微波通信产品、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医疗电子产品、传感器等产品,以及信息安全、大型行业应用类软件等。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3、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发展园区经济。按照规模经济、综合配套的要求做好园区的招商引资和服务环境建设,发挥园区经济的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逐步将北海建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信息产业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力自动化控制设备、网络计算机、信息家电、软件和系统集成等产品。到2010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二)九大重点工程
1、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
联合涉农部门,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为根本目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和信息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发展 农村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覆盖面广、适用性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
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立的机遇,为提升南宁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以及广西走向国际化合作舞台,完善信息基础,加快应用系统开发。围绕中国—东盟博览会“一个宗旨,一个重点,五大内容,五个结合”的总体定位,加快面向东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信息联网和信息交换,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平台,把南宁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为中国—东盟区域城市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
3、电子商务工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2号)的要求,按照五个“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电子签名法》实施的推进和落实工作,大力推广数字证书的应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广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一批广西优势、特色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广西电子口岸;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广西数字证书(CA)认证体系、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和物流体系。
4、软件产业工程
以软件园建设为依托,重点建设好南宁、桂林、北海三大软件园区,推动软件产业快速扩张。
加快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支持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扩大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规模,积极开拓软件外包市场。
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嵌入式”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5、新型电子元器件与材料工程
重点发展表面贴装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及材料、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高频频率器件、集成电路后封装、高层印刷电路板、电子专用材料等九个方面产品。
6、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重点工程
重点发展多媒体移动智能终端产品、新型网络计算机产品、下一代互联网的固网宽带接入产品、移动网络互联与接入产品、网络安全与控制产品等。
7、通信与广播电视设备工程
以引进为主,推动光通信、数字通信、数字电视、移动3G网络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光通信产品、数字微波通信产品、第三代移动网络接入与传输产品、第三代移动网络 终端产品、数字电视网络接入与传输产品及其终端产品等。
8、汽车与应用电子产品工程
重点发展车载多媒体移动通信、汽车故障检测、汽车电子控制等汽车电子产品,智能交通和GIS导航以及医疗电子、信息家电等应用电子产品。
9、无线电管理基础和技术设施建设工程
科学规划无线电频率资源,进一步建设全区无线电监测网,实现全区统一指挥调度,重点建设无线电设台用户密度、边境地区及军事重点区域的监测网,形成重点区域的监测覆盖,提高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监测能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效率。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宏观协调与指导
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改变信息产业交叉管理和缺乏对口支撑管理体系的局面。强化规划的指导地位,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加强信息产业发展宏观环境研究,定期发布信息产业投资指南,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法规和标准,防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重复配置,加强对全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抓住世界信息产业向我国转移、东部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向我区 转移的多重机遇,充分认识吸引区外、境外资金和项目对我区信息产业实现跨跃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的招商引资方式,主动降低门槛,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加强宣传,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努力吸引区外、境外资金和项目进入我区投资发展。
(三)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跟进等方式,加大对我区信息产业的投入
政府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引导和政策激励的力度,加大对信息产业的风险投入,更好地引导资本流向,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争取设立广西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3000万元),主要用于对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投资引导;作为种子资金和招商引资的前期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完善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配套建设;作为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的配套资金,争取国家对广西信息产业项目的更多支持。
创建广西信息产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优势、龙头企业多渠道融资,建立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通过灵活、完善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本投入到信息产业,向有关风险投资机构推介产业化投资建设项目。同时,要加强服务工作,包括组织开展项目策划培训、最新政策指导、产业技术 发展趋势介绍等服务。
(四)转变政府职能,主动做好服务工作
加强项目管理与跟踪服务,建立项目库,掌握重大项目建设动态。积极跟踪项目进展和落实情况,对引进的外来投资项目和财政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服务与调查。实时跟踪项目引进、资金落实、建设生产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情况,做好协调和疏通工作,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力求项目投资建设取得实效。
(五)完善广西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针对重点、难点、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或综合集成,努力形成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应用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信息产品开发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研发中心的作用,形成我区在软件、微波通信、光通信三大重点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优势;积极引导行业重点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广西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六)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培优扶强,全力推进广西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的各项鼓励政策,并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广西信息产业,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实现广西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实施广西信息产业强优企业发展计划和重点培育骨干企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加强指导和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精”,扩大行业整体规模。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织有实力的企业成立广西信息产业发展联盟,由该联盟按市场原则,自主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与技术成果持有方合作实施产业化建设。
(七)切实加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实施以人才促发展战略
通过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形成市场对信息产业人才的强大需求力,促进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适应信息时代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建设应用层面较齐备的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继续加大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规模,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加强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引资与引智并重,在引进资金或项目的同时,加强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高、精、尖项目的引 进,确保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实行“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相结合,推行兼职兼薪制度,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广西人才小高地专项资金,加大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高级技能人才及符合产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各级政府、各相关企业设立配套资金和激励机制,共同加快广西信息产业人才小高地的建设。
(八)加大无线电管理基础和技术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无线电管理法规体系
争取地方政府把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技术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政府发展规划,并给予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技术设施建设用地、设备购置等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强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执法队伍,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法规体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附件2: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专项
1、涉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专项
联合各涉农部门如:农业、科技、水利、畜牧水产、林业、气象、交通、粮食、教育、金融、税务、卫生防疫等部门,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涉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为广大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以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等,切实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和谐发展问题。
2、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专项 主要建设:可满足10万家企业进行在线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包括商品展示系统、商品交易系统、项目招标系统、商品拍卖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企业信用系统、电子口岸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等10个电子商务应用子系统;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数据中心和通信中心;通过电子口岸系统,实现海关、检验检疫、税务等部门的网络联接和数据共享、交换;升级和完善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直接服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中国—东盟博览会综合服务和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卫生防疫管理信息系统、食品监管信息系统、城市客服中心、多媒体信息亭和查询系统、城市“一卡通”系统、城市公 共安全信息处理中心等。该专项以直接服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推动南宁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为目标,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整体推进”的建设原则,走整合发展的道路,采用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应用体系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标准化的城市管理、运营和服务的信息综合平台。
3、广西数字证书认证体系建设专项
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安全可靠、功能完善、易于扩展、配置灵活和易用的PKI/CA平台,同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以广西CA的需求为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PKI/CA平台使用制度、使用流程和管理规范,确保数字认证中心的正常运营、维护和使用。实现发放个人邮件证书、个人身份证书、企业身份证书、服务器证书、代码签名证书等5类数字证书,满足500个业务受理点、签发证书1000万张和10年证书保存期的要求。建设目标是:为广西电子商务提供电子认证服务,以解决好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以及身份确认、电子签名和访问控制等问题,对我区的电子政务、工商年检、网上报税、质量技术监督、金融证券、文教卫生等众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也将发挥重大的推进作用。
4、旅游行业信息在线管理与营销DIMOS系统建设专项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建立、系统软件平台集成、旅游行业大型中心数据库建立、广西旅游官方信息网站、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旅游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办公自动化及旅游企业经营自动 化系统五大部分,其中以中心数据库建设为系统建设核心。该系统将按照“广西旅游门户集群网站”的标准进行开发建设,使其成为具有在线信息查询、行政管理部门在线处理游客投诉服务功能、旅游企业提供在线预定功能、银行在线支付功能、交互性动态管理功能的大型旅游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旅游企业经营自动化、管理时空最大化的目标。
5、软件园(出口基地)建设专项
南宁软件园。在已完成的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二期工程开发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占地面积200亩,主要完成软件研究开发中心、测评中心、培训中心及相应配套的设施建设,大力推动软件产业发展,努力建成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桂林软件园。在加快建设中软(桂林)出口基地的基础上,发挥桂林市风景人文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开发企业,重点开发、生产各类通信、教育、旅游等应用软件,逐步发展成为我区重要的软件基地。
北海银河软件科技园。园区占地面积500亩,重点发展电力自动化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产品和服务。
6、软件中间件及其应用产品产业化专项
积极鼓励软件中间件及其应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在原已开发出“事务中间件”及其系列化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升级关键技术,并建设“五心一室”,即标准研究中心、应用产品研发中心、网络运营中心、产品测试中心、全国营销中心和网络以及中间件核心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生产。
7、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建设专项
重点发展片式电阻、氧化锌压敏电阻、位移传感器、多层印刷电路板、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功率器件、片式封装晶体管、新型24引线小外形贴片式集成电路、SOT-23片式封装晶体管、锂聚合物电池等产品。
8、新型电子材料研制与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中高压腐蚀化成电子铝箔、高纯度多晶硅、纳米铟钯材、二氧化锆、抗电磁干扰的软磁铁氧体材料、无铅电子材料等产品。
9、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IPv6的移动多媒体智能终端、新型网络计算机、智能化掌上电脑、流媒体集群服务器、小型固网宽带接入交换机和路由器、移动网络接入路由器、高速无线接入设备、网络安全与控制产品、税控收款机、RFID电子标签、存储设备、电脑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等产品。
10、电力系统自动化产品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电厂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竞价交易结算系统、智能型现场监制装置等电力自动化系统产品、变压器等电气设备。
11、通信设备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光通信多业务传输平台设备、无线光通信设备、光纤以太网交换机、光纤SDH传输设备、光纤CATV传输系统、光放 大设备等光通信产品,GSM、CDMA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等数字微波通信产品,以及大功率模块化逆变电源、智能高频开关直流电源等。
12、数字电视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传输与接入系统、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数字有线电视接收机、机顶盒等产品。
13、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汽车智能仪表、汽车智能电子避震系统、汽车故障智能快速检测系统、GIS智能导航系统、自动离合器、雨刮控制器、车载多媒体数字视听产品等汽车电子产品。
14、信息家电系列产品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智能化家庭网络系统、家庭数字多媒体益智娱乐终端、智能电话机等产品。
15、医疗电子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专项
重点发展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器、高速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器、自动图像识别尿沉渣分析系统、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器、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酶标仪、超高倍智能变焦数码显微分析仪、新型数字化脑电图仪、数字遥控诊断高频X射线机、数字式多通道人工耳蜗等医疗电子产品。
16、西南边境区域“十一五”无线电管理建设专项 总投资3亿元,建设经费主要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频率占用费中解决。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建立,西南边境区域作为连接港澳、华南、中南 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成为中国参与东盟区域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随着西南边境区域各类无线台(站)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目前出现了西南边境区域在用频率配置不够合理,边境、沿海区域无线电频率使用和台站管理相对滞后;无线电管理技术手段落后,造成大部分边境区域和多数重要口岸、港口不在无线电监测网覆盖范围内,要解决好上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是在“十一五”期间加强西南边境区域无线电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专项的建设内容主要是进一步加大西南区域陆地边境和海上区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建设西南边境区域无线电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区域无线电管理协调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7、广西“十一五”无线电管理建设专项
经费预算3.8亿元。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转移支付的无线电频率占用费和自治区政府拨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法规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监测网、设备检测网等基础和技术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18、信息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专项
计划投资650万元。按照“高层次、专业化、好环境、多样性”的要求,结合“139”工程的建设目标,到2010年,建设2个自治区级信息产业人才小高地(“电子产品制造业人才小高地”、“信息化建设人才小高地”),发展壮大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转化一批科研成果,促进产业升级、做大产业链。
第三篇: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概况】
2009年,重庆市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6亿元,增长23.4 %,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63亿元,增长29.8 %,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9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销售额的10.5%。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思科、新加坡(密胜)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港城工业园、茶园新区、万州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区县的电子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发展简况】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北部新区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为核心,周边若干个特色园区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圈带动两翼”,核心园区和区县特色园区共同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南岸区、渝北区、江北区、万州区、长寿区、永川区等区县。北部新区以智能化仪器仪表、应用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通信业为主体;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以笔记本电脑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为主体;茶园新区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空港工业园发展汽车电子,港城工业园发展信息家电,万州光电产业园发
展电子材料及电子代工。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引进项目和企业超过100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美元,实到外资3亿美元以上。2009年8月4日,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和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签约;9月11日,思科(重庆)通信产品制造基地签约;12月26日,英业达中国第二生产基地重大项目签约。惠普、富士康、思科、英业达的制造基地位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全球五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之一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为主的台湾代工企业承接惠普订单,生产面向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的笔记本电脑。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读片业务量最大的DOCTOR NET公司、世界500强日本凸版集团公司、新加坡海皇集团全球服务外包中心、上海微创公司、好音达BPO中心、上海华腾软件重庆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也相继落户重庆。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获国家工信部等批准立项11个项目,资助项目资金18850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5项500万元,“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项10600万元;“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项7750万元,带动项目总投资99246万元;下达市级信息产业发展资金4100万元,增长10%,第一批1800万元资助惠普电脑基地等11个项目,第二批2300万元资助思科、广达、合智思创等19个项目,带动企业投资近18亿元;做好各类项目实施的管理、验收,全年共验收到期项目92个,合同资金3510万元。
【行业地位和产品优势】
2009年,全市电子制造业销售收入603亿,增长29%,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69.9%,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9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0个百分点;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增长30.3%,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30.1%,比全国平均增幅高5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60亿元,同比增长30.3%,占行业比重25.8%;信息家电115.1亿元,同比增长29%,占行业比重11.4%;应用电子136.9 亿元,同比增长22.2%,占行业比重13.6%;通信产品103.3亿元,同比增长18.0%,占行业比重10.3%;电子元器件186.1亿元,同比增长12.4%,占行业比重18.5%;电子材料61.6亿元,同比增长 76.9%,占行业比重6.1%。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137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63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
随着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思科等项目入渝后,加上其他即将入渝的项目,未来4年,重庆将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及关联设备加工,形成年产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7000亿元的庞大产业链集群,为3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预计到2012年,以电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这是重庆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第四篇:电子信息产业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分析报告
产业分类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
兴趣领域及其技术现状
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是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其技术现状具体如下:
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任务已经达成,而现阶段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时代,今后十年将会是3G移动通信系统正兴的时期,或许到了十年以后将会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天下。但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均会有重复性的时间点,大约每十年就有一项技术更新,不过随着通信科技的日新月异,或许转变会更快、时间也会更短。对于移动通信服务业者、系统设备供货商或其他相关产业来说,必须随时注意移动通信技术的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
产品情况
通信传输设备
一、通信发射机
二、通信接收机
三、微波通信设备
四、卫星应用产品
五、散射通信设备
六、通信导航定向设备
七、载波通信设备
八、光通信设备
通信交换设备
一、交换机
二、用户接入设备
通信终端设备
一、收发合一中小型电台
二、电话单机
三、数据通信设备
四、通信电子对抗设备
五、通信导航车辆
六、通信配套产品
移动通信设备
一、数字蜂窝无线电话系统设备
二、无线寻呼系统设备
三、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四、中小自动无线电电话系统设备
五、无中心选址通信系统设备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一、移动通信终端
二、其他移动通信终端
通信设备修理其他通信设备
主要企业
阿尔卡特朗讯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 爱立信 思科 富士通 华为 NEC 烽火科技 中兴 大唐电信 中国普天 艾克赛尔 三星 烽火通信 国人通信 京信通信 OKI UT斯达康 NEC 烽火网络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北电网络 上海贝尔 高新兴通信
经济效益
我国已经拥有通信制造业企业1500多家,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47亿元,销售收入1274亿元,实现利润88亿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上看,我国通信制造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水平明显高于我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此外,我国的通信产品还出口到亚洲、欧洲、非洲、美从各项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开始,通信系统设备的出口量和出口企业逐年增加。当年交换机出口约27万线,金额6300万美元,是1995年以前出口量的总和。1997年,除交换机、传输设备外,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开始出口,出口企业增 加到6家。
1998年,出口方式开始转变,由单一交换机出口转为交换机、传输、线路等 成套设备的出口。中国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承担国外通信网建设的交钥匙 工程,并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电信运营公司,开始进入国外电信服务市场。
1999年,通信系统设备出口出现强劲增长势头,且成套设备出口、承担交钥 匙工程增多。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国内开发的IP系列设备、会议电视设备、接入网设备等都有出口业绩。据信息产业部统计,1999年我国 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同比增长48%,成为我国出口产品中增幅最大 的产品大类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通信制造业企业分散,大多数企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较差。世界著名通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多
在20万美元/人·年以上,而我国通信制造业平均只有1.5万美元/人·年。发展走向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包括卫星、光纤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
⑴低轨道卫星通信目前已经实用化;
⑵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4个月翻一番
⑶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GSM、CDMA、GPRS 和3G走向商用。
⑷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由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全面转向同步数字系列(SDH)。
⑸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带宽已超过G级,Internet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日臻成熟,现已广泛使用。
⑹ IP电话向电信业务的渗透,使传统电信技术与IP技术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这里再重点说一下3G技术:
国内外发展预测,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市场发展可能经历至少如下三个阶段:
初期,2001-2005年。其特点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和扩大,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在局部地区(城市等用户集中地区)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数据业务速率限制在384kbps及以下,地区或国际漫游依赖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中期,2004-2010年。它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成长期,其特点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和系统停止发展,建设成功全国或全球覆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面达到IMT2000的各项要求。
后期,2010年以后,全球25%以上人口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设备开始进入市场,提供更高速率的多媒体业务。
结束语
随着电信市场逐渐开放,国外电信运营商将允许经营国内电信市场,新的通信技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国内运营商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在这个背景下获利最大的就是中端和终端经营者,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也是投资人百年难遇的大好时机。
第五篇:国务院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国务院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中新网2月18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会议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下,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
会议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着重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三是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此,一要落实内需带动,拓展电子信息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二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三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相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要促进发展服务外包,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五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力度。落
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和标准。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进一步发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
会议指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生态系统独特多样,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重视自然恢复,通过必要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实现西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会议强调,推进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继续开展退牧还草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促进天然草地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强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重点治理区生态系统;推进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生态治理的科学性。会议要求,西藏自治区政府要加强领导,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共同推进西藏生态环境建设。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