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北京地概考研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MJ-2013.6

时间:2019-05-15 10: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大北京地概考研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MJ-2013.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大北京地概考研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MJ-2013.6》。

第一篇:地大北京地概考研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MJ-2013.6

地大北京地概考研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12、10、06、05、04)

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2.地层层序律(11、10、09、06)

地层形成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并总是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3.化石层序律(00)

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底层的时代越老 4.自然环境

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阳光、空气、土地、能源等 5.地质环境(08、04)

围绕生物体外部的空间及所包容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即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 6.生态系统(09、06、05、04、02)

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并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能力 7.生态平衡(08、07、04)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一定时间、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此状态叫做—— 8.重力异常

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差值为正叫正异常,差值为负叫负异常 9.成岩作用(11、10)

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主要方式有压实、胶结和重结晶作用三种 10.压实作用

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 11.胶结作用

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沉积岩的过程 12.重结晶作用

指在压力增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的组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晶质,细粒晶变为粗粒晶,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13.节理

岩石受力的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破裂形成断裂构造,断裂两侧岩块无明显滑动者叫节理,有明显滑动者叫断层 14.剪节理

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5.张节理

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6.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12、06、99、00、02、03)17.断口

矿物受敲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 18.岩石

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19.岩石的矿物成分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的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 20.岩石的结构(10、09、06、04、99、01、02)

组成岩石的矿物或碎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1.岩石的构造(04)

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22.岩石圈(12、06、02)

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23.岩浆

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局部地段中形成的一种炽热的、粘度较大且富含挥发成分的硅酸盐熔融物质

24.岩浆作用(06、00)

岩浆沿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化条件改变,岩浆成分不断发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25.侵入作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时,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的作用

26.矿产(矿产资源)(07、06、02)

自然界里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 27.矿床(07)

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28.矿石

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 29.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30.母岩

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31.成矿作用(11)

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32.矿物(09)

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并具一定的物化性质和外部形态。33.矿体

矿床主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产状的矿石堆积体,是开采的对象。一个矿产由一个或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称为夹石 34.岩床(09)

又称岩席,厚度较小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至尖灭 35.岩墙

厚度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岩墙很少单一产出,常常是几十条、几百条有规律地分布,形成岩墙群 36.岩盆

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岩性多为基性,平面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规模一般较大 37.岩盖

岩盘。上凸下平的穹窿状侵入体,由岩盖中部到边部,其厚度迅速变小而尖灭。岩性多为中酸性,规模一般不大 38.剥蚀作用

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39.下蚀作用

河水以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下蚀作用在加深何故的同时,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40.向源侵蚀

河流向源头发展的侵蚀作用 41.侧蚀作用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42.河流阶地(08、07、06、05)

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过于简单,建议参见课本稍加补充,在P126)

43.地震震级和烈度(08、06、04、01、02)

A、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B、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44.坡积物(07)

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坡积物围绕山麓连续分布所形成的裙状地形为坡积裙)45.洪积物

当洪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抵达冲沟口时,水流突然分散,碎屑物质便沉积下来形成洪积物

46.蛇绿岩(07)

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又称蛇绿岩套 47.地质年代(01)

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括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即同位素地质年龄)

48.相对地质年代(07)

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49.同位素年龄(05、04、03)

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 50.变质作用(02)

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51.交代作用

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其结果不仅形成新矿物,而且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52.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一种具有很大挥发性和活动性的流体 53.变质结晶作用

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 54.重结晶作用(12)

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55.区域变质作用(08)

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56.接触变质作用(05)

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57.动力变质作用

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的作用 58.混合岩化作用

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原岩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熔体物质与尚未重熔的固态物质发生互相交叉与混合 59.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 60.中心式喷发(07、05、01)

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 61.将今论古与以古示今(历史比较法)(07、00、01、99)

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指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现在仍在发生着,地质历史上所出现的地质现象,是由现在正在发生着的各种运动,经过长期作用造成的)62.大洋中脊(05)

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具有很强构造活动性的巨型海底山脉,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63.潮汐(11、03)

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是海水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64.海流/洋流

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又可分为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 65.浊流(12、10、01、02)

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在1.2-2.0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66.层流

水流过程中,水质点保持相互平行不相混合的水流 67.紊流

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 68.地下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水源主要来自地面流水和大气降水 69.包气带水

埋藏在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包气带中的水,主要作垂直方向运动,所含重力水较少

70.潜水(13、05)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 71.承压水(11、10、08、06、01、02、03)

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72.冰川

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水 73.磁异常、磁异常条带(05)

磁异常条带——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平行大洋中脊对称分布的磁化条带

磁异常——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由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实测磁场-基本磁场

74.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10、09、04、99、01、02)

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75.风化作用(04、03)

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76.风化壳(01)

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77.温差风化(02)

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78.物理风化作用

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79.冰劈作用

因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80.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充填于岩石孔隙,裂隙中的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和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81.化学风化

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反应)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 82.溶解作用

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解的过程 83.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 84.差异风化(10、99)

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这一现象称为差异风化。85.莫霍面古登堡面(99、00、01)

A、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B、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86.苦湖(99)

是指湖水属硫酸盐型镁亚型,并有苦味的硫酸镁矿物析出的一种咸水湖。87.可选性与磨圆度(99、01)

A、碎屑在搬运过程中,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B、碎屑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88.海蚀凹槽(99)

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机械冲击和海水挟带沙石的磨蚀作用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岩石不断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 89.球形风化(00)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棱角突出的部分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 90.波切台(00)

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91.三角洲(00)

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形成的沉积体 92.大地水准面

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93.准平原

流水及其他表层地质作用长期的削高填低作用,使广大地区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 94.夷平面(11、04、01、03)

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后,若地壳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成为山地,此时山地顶部则残留原有准平原遗迹,即相当平坦的顶面,且一系列相邻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 95.克拉克值(00、03)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96.搬运作用(01)

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97.机械搬运作用(04)

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 98.化学搬运作用(03)

母岩经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呈真溶液和胶体溶液形式被搬运 99.分选度/分选性(11、06、04、99)

搬运过程中碎屑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100.构造应力

地球内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应力分量间出现了差异,此应力状态叫构造应力 101.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一方面引起了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在岩石圈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变形 102.垂直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造陆运动),可造成地表地势高低的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等 103.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造山运动),可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一些软弱地带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104.地热增温级与地热增温率

A、地表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增加1度所增加的深度 B、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加深100米所增加的温度 105.重力均衡(10)

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的平衡状态的现象 106.褶皱

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褶皱中的单个弯曲称为褶曲)107.褶皱的枢纽(09)

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108.褶皱的轴面

连接同一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 109.褶皱的转折端

从褶皱的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 110.背斜和向斜(00)

核部老地层、翼部新地层组成的向上拱的褶皱 核部新地层、翼部老地层组成的向下凹的褶皱 111.层理(00)

岩石中的矿物(或碎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呈层状构造,横向延伸具有分层性 112.丰度

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 113.地层接触关系 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114.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 115.平行不整合

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应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116.角度不整合(02)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和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117.威尔逊旋回(02)

从大陆裂谷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

118.转换断层(04、03、00)

横切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断层 119.岩溶作用(02、03)

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 120.大陆边缘(03)

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包括大陆架、坡、基)121.冲击物的二元结构(12、04、03)

冲积物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122.大洋地壳(03)

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 123.“U”型谷与“V”型谷(04)

A、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横断面为U形的谷地

B、河流上游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增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大,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使河谷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形成在横断面上呈 “V”字形的河谷 124.石林(99)

地面水流及地下水沿灰岩水平层理的垂直裂隙溶蚀作用下,溶沟加深,石芽增长成巨型石芽,即为石林 125.贝尼奥夫地震带(08)

海沟附近为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处出现中源地震,更远的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震源排列成一个由海沟向大陆倾斜的45°左右的带 126.天气

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127.恒星

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炽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128.天文单位

天文学上将地球至太阳的平均距离称为一个天文单位 129.银河系

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130.黄道面(09)

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于一个平面上,叫黄道面 131.白道面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轨迹所形成的面 132.黄土(03)

一种灰黄或棕黄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 133.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

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简答

1.联系实际分析地质科学研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或重要意义 P6(09、05、04)

1)实际意义:

① 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和土地资源等。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首要位置,而现阶段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都需从地下寻找、开采,其他资源也是如此,均需要地球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开发。

② 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气象学的研究与人类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保证航行安全;地球物理则可以为找矿和地震研究等提供依据;为了确保一些大型工程设施建成后能安全运转,就必须事先应用地质学的研究进行详细的地基选址与场地稳定性评价,尽量避开各种不利因素;有关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研究,首先必须进行定性评价,地理学是这类定性评价的主要依据。2)理论意义:

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形成演化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界和当代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地球科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简述冰川的形成过程 P39(04)

冰川是指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是陆地上固体形式的水。

① 气候寒冷是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还需丰富降雪量和合适冰雪堆积的场所。气候寒冷地区,降雪不能在当年全部融化而积聚起来形成积雪区,受雪线控制。雪线附近年降雪量大致相等,以上的降雪量大于消融量,以下相反。

② 雪线以上地区若地形合适,则雪不断积聚,随着积雪增加,刚降下的雪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作用下雪花尖端融化并逐渐冻结成粒径较小的雪粒,③ 经过一系列压实、冻结和重结晶作用,雪粒增大成粒雪,粒雪间空隙进一步减少形成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便形成了冰川

3.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划分依据P44(11、10、05、04)

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的,但在地球内部出现2个明显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一级的波速不连续面,可由此划分出各圈层。大陆下平均33km大洋下平均7km处的莫霍面,地震波速突然增加。其以上的地球表层为地壳。地下2885km的古登堡面地震波速也发生骤变,纵波速度突然降低,横波速度突然消失,其上为地幔,其下为地核。

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反常的随深度而减小,称为低速带。低速带在地球中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其上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4.简述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P62(地层、化石层序律)(12、08)

相对地质年代的的确定方法通常依靠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三条准则。

地: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总是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它是确定同一地区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当地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斜面上为新地层。层序倒转时,上下关系颠倒。

化: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化石层序律可以比对不同地区地层新老关系。地质历史上的生物遗迹一般被钙质、硅质等充填或交代。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以此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判断新老关系

地质体:以上两条主要适用沉积岩或层状岩石,呈块状的岩浆岩或变质岩由于与层状岩石及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因此它们的新老关系可依靠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判定,即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

5.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了地质事件或地层的先后顺序,要更确切、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发展史,测需要测定地质体的绝对地质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又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其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母体元素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来推断地质体的年龄。常用的方法如下:

铷-锶法、铀(钍)-铅法主要用以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地质年龄;钾-氩法的有效范围大,几乎可以适用于绝大部分地质年龄的测定,而且由于许多常见矿物中都富含钾,因而钾-氩法的测定难度低、精确度高,应用最为广泛;C法由于其同位素半衰期短,一般只适用于5万年以来的年龄测定。另外,近年来开发的钐-钕法和Ar-Ar法以其准确度提高、分辨率增强,可用来补充上述方法的不足。

6.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P80(11)

主要有气候、植被、地形和岩石特征等方面 A.气候包括温度、降雨量和湿度

温度一方面通过控制化学发应速度来控制风化作用的进行,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物理风化作用,如温差风化、冰劈作用。

降雨量和湿度则是通过介质的温度变化、水溶液成分的变化、植物的生长来影响风化作用。

14B.植被分两个方面

a.直接影响生物的风化,植被茂盛生物风化强,反之弱。

b.间接影响物理、化学风化,岩石表面长满植物减少物理风化,但植被带来有机酸腐殖质,加速化学风化。

C.地形条件分地势高度、地势起伏、山坡方向三方面 地势高低带来气候不同、植被不同。

地势起伏影响地下水位、植被发育和风化产物的保存。山坡方向分为阳坡和阴坡,有影响,阳坡湿热,阴坡干冷。

D.岩石特征包括成分、结构和构造、裂隙 a.差异风化

b.组成岩石的矿物粒径、分布特征、胶结程度、层理对风化作用的速度和强度有明显影响

c.裂隙发育使岩石与水、空气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促进风化

7.风化作用的类型,碎屑型与砖红型风化壳形成的气候特点(11)

物理风化作用:指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

化学风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反应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生物风化作用:指由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引起岩石在原地发生破坏的过程,包括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寒冷地区形成碎屑型风化壳,湿热地区形成砖红型风化壳。

8.概述河流的侵蚀(剥蚀)作用 P82(11、09、07、06、04)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和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加长的过程叫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机械侵蚀作用是河水通过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机械破坏过程;而化学侵蚀作用是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溶解和反应完成的,犹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明显。总的来说,机械侵蚀更为主要,按侵蚀方向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下蚀作用:河水及其所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破坏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在河流的上游及山区,由于下蚀作用强烈,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剖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称V形谷;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这种作用被称为向源侵蚀;河流的下蚀作用还可能在分水岭处产生河流的袭夺现象。当河流下蚀至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就停止了。2)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动力和携带的沙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使河谷加宽的作用。在单向环流的作用下,河岸的凹岸不断向谷坡后退,凸岸则不断前伸,使原来弯曲较小或较平直的河床变得更弯曲,形成河曲,进一步作用可发展成蛇曲,蛇曲河床在洪水期时由于河流的截弯取直可形成牛轭湖。

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河流的上游或山区河流,常以下蚀作用为主,河流的下游或平原区河流则以侧蚀作用为主。

9.对比河谷、冰蚀谷和风蚀谷 P90(12)

1)河谷:一条河流在地面上是沿着狭长的谷地流动的,这个谷地也称河谷。河谷在平面上呈线状分布,在横剖面上一般呈近“V”字形,主要由谷坡、谷底和河床组成。河谷两侧的斜坡为河谷,由谷坡所限定的较平坦的底下部分为谷底,河床是长年被水占据的水槽。

2)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成为冰蚀谷,多为冰川沿原来的谷地改造而成,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横断面呈“U”形;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地宽度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变窄的趋势;如岩性和构造有差异,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谷底或谷壁有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不对称的小石丘,形成如伏卧的羊群,称为羊背石。

3)风蚀谷:风蚀作用可沿着前期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剥蚀谷地的谷壁和谷底改造成风蚀谷。其与河谷、冰蚀谷有显著的不同: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可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谷底忽高忽低极不平坦,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

10.简述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P103 1)潮湿气候区

潮湿气候区降水充沛,湖泊多为泄水湖。河流及地下水带入的Fe、Mn、Al等胶体物质或盐类物质或盐类物质易受水质变化的影响而沉淀,为潮湿气候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沉积后,常形成湖相的铁、锰、铝矿床,其中最常见的是铁矿床,矿物成分以褐铁矿、菱铁矿及黄铁矿为主。

湖中钙质沉淀较多时,与湖底淤泥混在一起形成钙质泥,成岩后形成泥灰岩;较少时则形成钙质结核。2)干旱气候区(11、04)

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溶解度小者先沉淀,按沉淀的顺序可将沉积分为四个阶段。

① 碳酸盐阶段

由于湖水的咸化,钙的碳酸盐最先沉淀,镁、钠碳酸盐次之,形成方解石、白云石、苏打和天然碱。若湖水中含硼酸盐,则可出现硼砂。此类湖泊称碱湖或苏打湖。

② 硫酸盐阶段

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形成石膏、芒硝、无水芒硝等矿物,这类盐湖称为苦湖。

③ 氯化物阶段

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的湖水便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物为主的天然卤水。湖水继续蒸发,石盐、光卤石和钾盐开始析出。此类湖泊成为盐湖。

④ 沙下湖阶段

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盐层常被碎屑物质覆盖成为埋藏的盐矿床,盐湖发展结束。3)沼泽

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

11.简述浅海的沉积作用 P105(12、07、06)浅海是海岸以外较平坦的浅水海域。

1.浅海的碎屑沉积。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复杂。

2.浅海的化学沉积。主要有碳酸盐沉积、硅质沉积、Al,Fe,Mn及海绿石沉积、磷质沉积。

碳:其在浅海化学沉积物中占比重最大,主要由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引起海水中CO2含量减少,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碳酸钙沉淀。形成:鲕状沉积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

硅:分两部分,一部分硅质来自大陆,以溶解硅和悬浮硅形式搬运;另一部分来自海底火山作用、海水溶解作用、生物活动。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沉淀为蛋白石,脱水至燧石。

Al:Al,Fe,Mn以交替状态自大陆入海,在近岸带遇电解质凝聚沉淀。海绿石为绿色粘土矿物,为海水中Si,Al,Fe的胶体吸附钾离子形成。

磷:主要以HPO4形式存在,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至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高,CO2含量减少,沉淀为胶磷石,胶磷石和其他矿物共同组成磷灰石。3.浅海的生物沉积。

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的底栖生物死亡后,生物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形成介壳石灰岩;与其他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

生物礁:指在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吸收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

12.简述火山作用及其主要产物 P110、112 A、喷出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裂: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

2-中: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又分为

猛烈式:以猛烈爆炸的形式出现,喷发以喷出中酸性岩浆为主,含气体多、粘性大、流动慢、冷凝快等特点;

宁静式:宁静地溢出炽热熔浆,以基性岩浆为主,特点是含气体少、粘性小、流动快。

递变式:以上两种方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为特点,多数火山为这种类型。B、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气:喷发从始至终都有气体喷发,气体以水蒸气为主,可出现气体直接凝华堆积火山口附近,硫磺、氯化铵、氯化钾、硫化砷等。

液:喷出的液态物质叫熔浆,与岩浆的差别在于熔浆挥发成分少。也分为酸性、中性、基性三种。熔浆冷凝形成的岩石叫熔岩。基性为玄武岩,中性为安山岩,酸性为流纹岩。枕状熔岩为基性岩浆水下喷发的产物。

固:由于气体膨胀力和其派生的冲击作用,火山喉管和火山口附近的岩石被炸碎并抛射出来未冷凝的岩浆呈团块状、细滴喷射出来并在空中或落地凝结为固体,统称为火山碎屑物(火山弹、火山块、火山砾、火山灰)。

13.简述岩熔侵入作用及其产物 P115-117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各种岩浆岩体称为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根据侵入深度不同分为深成侵入作用(深度>3km)和浅成侵入作用(深度<3km)。

深:侵入体形成时温度和压力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品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大,常见岩基、岩株。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成,多由花岗岩或花岗闪长石组成。岩株平面近圆或不规则状,接触面陡。

浅:侵入活动接近地表,冷凝快,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岩石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常见岩床、岩墙、岩盆等,岩石类型从酸性到基性都有,与内生矿床形成时期相近,彼此常共生。

14.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 P119(10、04)

A、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主要变质因素为温度及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变质方式为温度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引起的重结晶、变质结晶和交代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又分两种接触热变质作用(泥质岩→各种角岩、石英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碳酸岩与中酸性侵入体→矽卡岩)。

B、动力变质作用: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主要发生在断裂带上。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碎裂岩、糜棱岩)在平面和剖面上呈线性或带状分布。

C、区域变质作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以变质结晶作用最为普遍。

影响范围大,其发生与构造运动有关,构造运动为岩石的区域变质创造了物化条件。根据所处压力与温度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用和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其为变质作用中最主要的类型,自然界的各种原岩都可被其改造。(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石英岩、泥质岩类→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中酸性岩浆岩→片麻岩→麻粒岩、偏基性岩浆岩→片岩→角闪岩)

D、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

主要特征是原岩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熔体物质(一般偏酸性)与尚未重熔的固态物质发生相互交插与混合。混合岩化作用通常是区域变质作用在地热流增高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5.简述区域变质作用 P121 区域变质作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影响范围大,存在静压力和定向压力。区域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变质结晶、和交代作用等多种,以变质结晶最为普遍。区域变质作用的发生与构造运动有关,构造运动为岩石的区域变质创造了物化条件。

根据所处压力与温度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低压区域变质作用:深度较浅,压力较小,温度较高,局部或暂时性地温梯度很高。区内中、酸性岩浆活动强。形成的变质岩具有定向构造。以出现红柱石、堇青石、夕线石等为特征。

中压区域变质作用:深度较大,压力较大,地温梯度中等,温度随深度不同而不同。高压区域变质作用:深度大,压力大,温度较低,局部或暂时性的地温梯度低。往往与构造运动将地表或浅部岩石快速卷入地下深处有关,以蓝闪石、硬玉等矿物为主。

其为变质作用中最主要的类型,自然界的各种原岩都可被其改造。

16.简述判断古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P128(04)

主要标志为地层的岩相变化和厚度、地层的接触关系

1.地层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层状岩石。反映沉积岩或沉积物形成环境的岩石及所含生物化石的特征叫岩相,其代表了一定的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分为海洋环境和大陆环境。一个地区沉积环境或岩相的剧烈变化与构造运动联系紧密,一地区不同时期岩相的变化反映了地壳升降运动的过程。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可分析地壳升降运动的性质,并定量确定古代地壳垂直运动的幅度。

2.地层接触关系受构造运动控制,记录构造运动的历史。+下一题内容

17.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 P129(举例说明其野外研究方法)(09、07、05)

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叠置状态。受构造运动控制,记录了构造运动的历史。基本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A、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

B、平行不整合特点是上下地层产状基本平行,但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其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升降运动。

(其过程是:1.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2.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长期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3.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下接受沉积。由于地壳基本整体上升和下降,故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基本平行。)

C、角度不整合的特点是上下两地层产状不一致,以一定角度相交,时代不连续,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和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其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其过程是:1.地壳稳定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2.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水平方向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成山地,此过程中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3.陆上环境,变形的地层遭长期风化剥蚀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同时其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4.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新地层沉积。)

18.简述断层的识别标志 P138(举例说明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09、07、04)

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

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

3.擦痕、摩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擦痕、摩擦镜面均为断层滑动受阻力形成。擦痕方向(手摸擦痕面感到光滑的方向)、阶步陡坡倾斜方向指示断层对盘运动方向。断层岩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其特征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和形成的物理环境。

4.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称为断层三角面;此外,山脊、谷地的互相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突然直角拐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线状分布,湖泊、沼泽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等,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

19.简述版块边界的主要类型 P154 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来看,板块边界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后缘上。

主要在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南太平洋中隆。大陆裂谷也是分离型 2.汇聚型

相当于海沟及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运动,边界挤压、对冲、碰撞,进一步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亚型。

A.相当于海沟或贝尼奥夫带,相邻大洋与大陆板块相互叠覆。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一般总是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及印度洋东北边缘。分两类:岛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海沟俯冲于岛弧之下)和山弧—海沟型,又称安第斯型(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

B.又称地缝合线,为两大陆板块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碰撞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3.平错型(剪切)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无板块生长也无板块消亡,一般在大洋中。

20.论述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版块边界类型(12、10、09、06、05)

基本思想:

① 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② 岩石圈侧向上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动。③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因为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空值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边界类型:见上题

21.简述版块构造的含义及该学说对地质革命的意义 P154 倒数第二段

含义:

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岩石圈侧向上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动,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因为相互作用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空值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意义:

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了当时对岩石圈和软流圈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因此其提出是地球科学上的一场革命。

22.“将今论古”的含义及其辩证分析(13、10、06)

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和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此理论的基础是“均变论”,其认为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演变总是渐进进行,无论过去或者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一致。但现代地质学研究证明其为片面和机械的。地球演变过程是不可逆的,并非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相似性和前进性。地球的演变过程也并非总是渐进、均变方式进行,而是均变中存在一些短暂、剧烈的激变过程。所以整个地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变——激变——渐变的前进式往复发展过程,这也符合量变——质变——量变的哲学规律。因此,运用“将今论古”时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思想作指导,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3.简述岩溶作用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常见的岩溶地形(至少4个)P86倒数第二段、P87(06)

条件:

A.可溶性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为发生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化学成分。硅酸盐矿物难溶,碳酸盐岩较易溶,所以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地区。

B.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

透水性强的岩石利于岩溶作用进行。在这些岩石中地下水运动速度快,新鲜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其处于不饱和状态,溶蚀能力较大。岩石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结构、构造、破碎程度和空隙的连通性。颗粒大小不均的岩石、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情况下透水性好,所以石灰岩破碎部位岩溶作用发育。

C.地下水溶蚀能力

取决于CO2含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CO2含量高溶蚀能力强,地下深处围压大溶解的CO2多,溶蚀能力强,地表反之。此外降雨量大、气温高、潮湿地区岩溶作用也强。

举例:

垂直运动: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

A.地表水向地下转化过程中溶蚀地表岩石形成的沟、槽。B.地表水向地下转化过程中溶蚀地表岩石形成的脊状突起。

C.地面流水沿裂隙下渗不断补充地下水,溶蚀裂隙两侧的岩石,形成向深部发展的陡立深洞。

D.分布于地表及浅处的形状如漏斗状的溶蚀洼地 水平运动:溶洞

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作近水平运动,溶蚀作用沿水平方向发展,岩石经溶蚀后形成水平方向延伸的溶洞(延伸方向大致代表潜水面的位置)。

24.简述机械搬运方式及特点 P92(06)

分为推移、跃移、悬移、载移。

搬运方式取决于颗粒在介质中的受力情况。力主要有:浮力F、重力G、水平推力P、垂直上举力R。

A.推移:流体运动过程中对碎屑物质有一个向前的推力,碎屑颗粒沿介质底面滑动和滚动,叫推移。被推移的碎屑物质一般为粗碎屑物质,如粗砂和砾石。

B.跃移:碎屑物质沿底面跳跃前移。细砂、粉砂主要以此为主。跃移主要与受力状况和流体速度有关,还与颗粒大小、形状、性质、排列情况等有关。

C.悬移:细小碎屑颗粒在流体中呈悬浮状态被搬运。主要发生在紊流中。与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流体粘度有关。

D.载移:冰川刨蚀作用同时也进行搬运作用,被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这些碎屑物质有的堆积在冰川表面,有的冻结在冰体内部,跟冰川一起运移。这种冰的固体搬运过程称为载移。

PS:这份资料原名叫“小爱地概筛选后精华”,当时是同学拷给我的,后来我发现其实考研论坛里也有。由于对于我的复习帮助比较大,这里我就将其重新编排了下,主要是根据历年真题增添了一点题目,把其中的错别字和排版的错误作了改正,同时将答案里不适合记忆的语句作了修改,特别根据课本对一部分简答题的答案作了补充完善,希望对考研的诸位有所帮助(现在地概不容易得太高分了,自我感觉应该是阅卷的尺度要不另一门专业课严许多,所以建议大家把答案尽量写得全面些)。对了,考题出现的年份在题目后面的括号里标示了出来,供大家复习参考。

另外想说的是,考研论坛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希望考研的同学可以一直关注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分享好的资料。虽然我是复试之前才发现的这块宝地,可是几个版主和论坛里的朋友还是给了我比较多的帮助,所以嘛,独乐不如众乐,希望大家有好的资料或者东西也可以跟身边的人互相分享,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少了什么,反而多了许多可贵的建议或是帮助。愿大家如愿以偿!

考研的名词解释和简单我不敢说全有了,但是对于时间紧迫的同学来说,这些常考的和重要的题目还是可以对付考研的试题的,这里涵盖了直到12年考研的几乎所有题目(奇葩的08年除外)。下面再补充两个可能考到的题目: 1.海底扩张学说及其提出的证据。

1)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是地幔物质上涌的出口,上涌的地幔物质冷凝后形成新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壳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在不同的地区,海底扩张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洋底上,与洋底一起向同一方向移动(大西洋)。另一种情况是当洋底扩展移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处时,沿贝尼奥夫地震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太平洋)。2)提出的证据:

A.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带的发现

大洋中脊: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在地震和火山活动。其轴部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为中央裂谷带。B.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海沟:主要见于太平洋及印度洋东北部边缘,沿大陆边缘的岛弧或海岸山脉线状延伸。贝尼奥夫地震带:沿着大陆边缘的海沟,存在着的倾向大陆的、倾角45°左右的、正在活动的地震带。C.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洋壳是发生着新旧更替的,古老的洋壳已经消失,现在的洋壳是后来形成的。D.海底磁异常条带

大致平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并对称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单个磁异常条带宽约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公里以上而不受地形影响,在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错开。E.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证实,深海沉积物由洋中脊向两侧从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积物年龄愈来愈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测的年龄十分吻合。F.转换断层的发现

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横切洋中脊轴部的特殊断层,断层两侧洋脊间距基本不变。2.大气圈的分层(这个我记不清是不是今年考了,但是有空了还是大概记记咯)

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在垂向上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运动特点,可将其自下而上分为以下五层:

1)对流层(上限11-13km)

占大气圈总质量的70%-75%,且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尘埃。主要特征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平均每升高1km温度降低6℃(大气降温率);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此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

2)平流层(上限35-55km)

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显著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该层上部存在多层的含臭氧层,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以上的紫外线;该层的温度最初随高度的增加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但至30km以上时,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温度升高很快。

3)中间层(上限85km左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再次出现空气的垂直运动,顶部已出现弱的电离现象。4)暖层(上限800km)

又称电离层,在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的作用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该层出于电离状态,在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散逸层(上限2000-3000km)

空气极为稀薄,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温度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第二篇: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考研网上报名、西方现代舞史纲美国“后现代舞时期”和德国现代舞的发展名词解释

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考研网上报名、西方现代舞史纲美国“后现代舞时期”和德国现代舞的发展名词解释

以下资料由才思教育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培训部整理,以下资料完全符合北京舞蹈学院要求,对报考北京舞蹈学院的考生极为重要,请考生仔细阅读。

才思教育作为北京舞蹈学院考研考博最权威的辅导机构和领军机构,自开办北京舞蹈学院培训以来,始终对北京舞蹈学院有着独到的理解。

不仅如此,才思教育在全国首次推出研究生辅导中的“五指理念”(即指定院校、指定学院、指定专业、指定方向、指定教师)。并在“全心全意,因才思教”的理念下,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让考生能够有着最为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和最为专注的教师进行24小时的督导,做到一切只为一人定制,你的作品,绝对不会和他人重复。同时,文化课的辅导也将全部按照北大清华的要求对考生进行一对一的定制。

目前,才思教育北京舞蹈学院考研培训正在火热招生中,咨询电话:一七七零一二五五八七五。咨询QQ:二零五七三零七七零五,二三八二五九五三三二。才思让你离北舞更近一步。

网上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准考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网上报名时间

2017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2.网上预报名时间

2017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1)预报名期间,同时开通“网上支付”(网上交费)功能,考生可以网上支付报考费。预报名期间未支付报考费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正式开通后,再进行网上支付,现场确认不予办理补交报考费。

(2)预报名成功后,考生在网上报名系统填报的信息有效,且在网上报名正式开通时段(2017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内,可随时修改报名信息,但“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不可再进行更改。并牢记自己注册的用户名和设置的“密码”,以及网上报名系统给定的“报名号”。

(3)预报名结束后,如发现错选了“报考单位”、“报考点”、或“考试方式”,在网上报名正式开始后,需重新进行网上报名,提交信息,获取新的报名号,并进行网上支付。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为避免多占考位、影响其他考生报考,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3.报名流程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4.报名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务必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因更改姓名或身份证号导致的学历(学籍)校验未通过的考生,现场确认时还须提供具有更改记录的户口本(簿)或公安机关开具的相关证明及复印件,用以报考点审核备案。

因部分学历(学籍)认证报告认证时间周期长,建议考生在报名前及早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5)报考我校的考生,“报考单位”应选择“北京舞蹈学院”,代码为“10051;“报考点”应选择“北京舞蹈学院”,代码为“1151”;“考试方式”应选择“全国统考”。北京舞蹈学院只在本校设立唯一的报考点。考生不得选择其他考点,否则报考无效。考生提交报考信息后,不论是否已支付报考费,所填报的“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三项内容不能更改。其他已提交的网报信息,考生仍可在网上报名起止时间内,使用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修改。

(6)考生必须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10月31日)前完成网上缴纳报名费,得到交费成功信息后,方可持报名号在规定时间到选择的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否则报名无效。请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期间在网上支付报考费,现场确认期间一律不接受现场补交费。错选报考点的考生若要正确报名,需要重新注册、报名和交费。

(7)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为了防止出现重复注册学籍情况,凡被我校非全日制招考录取的考生,重复报考我校全日制硕士,我校不予录取。

(8)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不按公告要求报名,误填、错填报考信息或填报虚假信息,而导致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美国“后现代舞时期”和德国现代舞的发展名词解释

崔氏·布朗

布朗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舞蹈家。

1958年,她在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创办舞蹈系,实验了自己对动作的种种想法,丰富了传统的“即兴编舞法”,并发展出“放松技术”。1970年,她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团,推出实验性的“纯舞蹈”。她的作品既不表现任何思想情感,也不完成任何具体任务,而是展示人体动作随心所欲的审美价值和自身魅力,代表作《楼顶作品》等。

人体动律学

人体动律学又称“空间和声学”,是关于人体动作的科学分析和艺术研究的一门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鲁道夫·拉班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学说的完善。

他创造性地从人体动作的时空、肌肉能量等要素入手,旁及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层的、综合的研究。该学说论证了人体动作构成要素,发现了动作间固有的协调关系,并发展出了一套动作记录术“拉班舞谱”。

拉班舞谱

拉班舞谱由鲁道夫·拉班创制,正式发表于1928年。

由上向下阅读,以不同的符号表示人体、方向、高度、时间、腿的重心、腿的姿态、手的姿态、身体的姿态、头的姿态等。纵向看表示按节拍进行的舞蹈动作,横向看表示每拍中身体各部位的配合。

由于此谱以人体动律学为基础,可以科学严谨地记录动作与节奏的变化,具有精确性和灵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

鲁道夫·冯·拉班

拉班是欧洲现代舞蹈家、舞蹈理论家,欧美现代舞的先驱。

1901年,在慕尼黑创办舞蹈学校,培养出了玛丽·魏格曼、库特·尤斯等卓越的现代舞蹈家,并开始形成现代舞的中欧学派。

作为现代舞理论家,拉班撰写并出版了《编舞》、《舞谱》、《现代教育舞蹈》等多部专著以及自传《为舞蹈而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人体动作的科学研究以及拉班舞谱的创立。

玛丽·魏格曼 魏格曼是拉班早期舞蹈理论的主要实践者和检验者,德国表现派舞蹈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1913年随拉班深造,1914年举办了个人作品发表会,并逐渐发展完善了即兴舞蹈和无音乐舞蹈。1920年创办舞蹈学校,培养了众多现代舞蹈家。

她认为空间、时间与能量是赋予舞蹈以生命活力的三大要素,代表作品有《女巫》、《节日》及理论著作《舞蹈的语言》等。

《女巫舞》

《女巫舞》是个女子独舞,属于德国现代舞的早期代表作。编导、表演:玛丽·魏格曼。首演于1914年。

作品揭露了那些常在人类文明的外表低弱下去时才迸发出来的生理本能和邪恶的渴望。舞蹈中,魏格曼通过粗野的造型、面具,及怪异的动态,昏暗的背景与炫目照亮着前景的舞姿间的对比,创造出了一个令人激动的舞蹈角色,揭示了人的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库特·尤斯

尤斯是德国现代舞蹈家。

1922-23年向拉班学习。1926年赴维也纳和巴黎深造古典芭蕾。1924-27年与里德合作,共同发展训练、技巧与体系。1927年担任福克旺学校舞蹈系主任,翌年建立福克旺剧场。1933年被纳粹迫害,逃往英国,1949年重返德国。此后致力于学校的教育,同时重建舞蹈剧场并在各地讲学。代表作有《13号房间》《仲夏之夜》、《绿桌》等。

皮娜·鲍希

鲍西是德国现代舞蹈家,德国舞蹈剧场创始人。

跟随现代舞大师尤斯学习舞蹈,并参与了大量福克旺舞蹈团的演出。19岁赴美国进行舞蹈学习。1963年返回德国。自1973年起,她一直出任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兼首席编导家,1975年后她的创作进入了巅峰期,——创作了三十余部大型作品,其中重要的代表作有《春之祭》、《蓝胡子》、《交际场合》等。

《绿桌》

《绿桌》是一出八场现代舞剧,副标题为《死神之舞》,可谓德国现代舞历史上最具国际影响的大型舞剧。1932年首演于巴黎“首届国际编舞大赛”并获得金奖。编导:库特·尤斯。舞剧诞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不仅充分表现出了编导家对二战在即的政治敏感,同时大胆揭露出列强在象征和平的“绿桌”旁瓜分世界的肮脏内幕,表现死神面前人人平等的主题。《穆勒咖啡厅》

《穆勒咖啡厅》是个群舞,是德国现代舞历史上舞蹈剧场时期的代表作。1978年由乌珀塔尔舞蹈剧场首演。编导:皮娜·鲍西。

整部作品反差强烈,高潮迭起,仅用了三男三女6位舞者。皮娜在这部作品中,着意以荒谬的手法、粗犷的动作,把人性最深处的人的隐私以及虚假的两性关系淋漓

下载地大北京地概考研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MJ-2013.6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大北京地概考研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MJ-2013.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