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学科文本阅读
语文学科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答题技巧汇总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 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
(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做筛选局部重要信息题的技巧
技巧一: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中,只有这道局部信息筛选题的审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题干既是筛选的标准,又是确定筛选范围的依据。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必须认真审读题干,以明确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技巧二:注意语言标志
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不妨给它们打上着重号),这些语言标志如下: 词语方面,关联词语诸如“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借助这些关联词语,可以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副词有“同时”“另外”“还”“也”,这些词表示不能只限于前面或后面的意思,要追溯下文或上文的意思,“更”则表示意思的进一层;表示顺序的词语有“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这些词语往往是列举理由或事实的;举例性的词语有“例如”“如”,表明这些词的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解说性的词语有“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概括性的词语有“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开头句,各段的首括句,篇末(或段末)的总结句,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另外还有标点符号,分号——表示前后是并列关系(意思相对或相反),冒号——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破折号——解释的作用。技巧三:检验法
如果初步选好了答案,尚不放心,那么可以用检验法。
如筛选论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选项,可以用论据证明观点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成立,则是正确的;否则,错误。如筛选结论与原因、条件关系的信息选项,则可用加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来检验。关系成立,则正确;反之则错。
一、试题特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立足于全文,整体来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也是论述类阅读中的难点,是影响考生得分的关键考题。1.提问方式
①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某某内容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③下列解释,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④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选项特点
选项表述不只是摘引语句,而是更多的信息整合,重新“拼装”重组。3.筛选特点
立足于全文,要求全方位、多角度、不同层次的筛选整合。
二、做题要求和方法
做这种题,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整体意识,因为这种信息筛选多是放眼全文的,所以,必须要把握全文内容主旨。二是细节意识。这种题选项错误点设计极细小,稍一粗心就放过去了。特别需要对选项细读、读细,一个字都不放过。做题强调三个步骤:第一,细读勾画,把握要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揭示主旨、作者最新见解的语句予以圈点勾画,这样既可以增强对选项真伪辨析的明朗化程度,以减少选项与原文信息比照的数量,又可为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线索。
第二,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信息筛选与整合,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在明确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较明朗的选项后,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所对应的文本信息,斟酌比照。第三,选出答案,复核锁定。考生在选出答案后,须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认一下排除干扰项的依据之所在,以确保答案正确无误。如何识破命题人常用的干扰陷阱?
既然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命题者往往选择关键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焊接”。就是在原文信息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命题者做了“手脚”,有意设置错误点干扰你,迷惑你。当然,考生必须识破这些“手脚”。识破的办法只有一个:锁定文字,仔细对比。符合原文的,就正确;反之错误。那么,这类题目常见的干扰陷阱有哪些呢? 1.曲解文意
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的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
选项:(2010·江西卷第7题B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比对分析:罗马人喜欢看血腥表演目的不是“展示国家强力”。目的理解错误。2.无中生有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选项:(2010·四川卷第6题D项)“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原文: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比对分析:选项中“代表„„最高水平”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3.颠倒错位
指的是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了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
选项:(2009年福建卷第9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
比对分析:原文是说在这个复制的时代,似乎什么都可以复制。并不是因为复制器官,因此说是一个“复制的时代”。这叫强加因果,或因果错位 4.改变范围
指的是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选项:(2010年全国卷Ⅱ第6题C项)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原文: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比对分析:据原意,两种文化交流可以有多种途径和话语,而选项把“变形的话语”当成“唯一的”,这叫夸大,有点绝对化了。5.张冠李戴
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
选项:(2010年湖南卷第14题D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比对分析:原文只是对“高情感”向往,“强竞争”只是产生高情感的原因之一,错把原因当对象。6.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选项:(2010年天津卷第6题D项)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原文: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比对分析:从原文可知,生态德育关注的范围很广,不只是仅仅关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选项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第二篇:语文学科计划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二班
学校:
姓名: 2018年3月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引言:
一、指导思想
1、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务必建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设想要看重探求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进步每个学生的语文修养。
3、注重过程,终结评价与组成评价相联合,扶植终身学习的愿瞧和科学探求的精神。
4、重视阅读指导,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瞧,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95%,80%的学生分析测试达到优良程度。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分析使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要领。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管理,还需老师加强领导。个别学生学习盲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需老师好好指导教育。本班学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习作和课外阅读,很困惑,如何缩短两极差距,这是我这学期的难点。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位,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久的童年”,第三组“言语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除了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其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需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材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材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熟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熟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
1、加强目标体系,全面、正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富有人文内涵、拓宽题材文体方面,作出了勤奋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越发灵活,编排方式在继续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改变
6、在“分析学习”中,指导学生大胆设想,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重视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语文分析使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学习方法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提高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继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要领。
3、掌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体现双向互动。
2、继续提高学生的口语程度,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本质。小学生作文的本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想、表达三种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指导学生经过学习课文和搜集材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指示学生学习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继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相对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要领,并试着将这些写法使用到本人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富有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经过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注重语言积累;四是描绘本人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经过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三是指导学生积累生动的语言。
第四单元:指导学生专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要领,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第六单元: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通方式的改变,领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开始学会使用信息,写简略的钻研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人物形象,领会作家描绘人物的要领,并在习作中学习使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捉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增长见识;二是要推测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要领;三是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四是要从实践起程,凭据各自条件,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体验。
六、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安排识字200个,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概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不熟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涉猎,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义,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辞书的情况下,不防碍阅读。本册安排写字150个,都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二)阅读教学
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但要做到正确、流利,并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条理,要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全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掌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改变的基础上,凭个别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高年级的默读,既要提高理解程度,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富裕的默读时间,并提出相应的要领,指导学生凭要求认真读书,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经过课后的训练题,指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要领。在课文中发现言语表达的特点。在“交换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的东西。
3、要凭借课文的差别特点,设想和接纳灵便多样的教学过程与要领计谋。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际的欲望。要创造特定的情境。创造情境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造要实在,体现学生实践交际的需求,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地、针对不同的东西,使用不同的手法,接纳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造还要注重兴趣,要用脍炙人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造多个情境,在逐步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相对简略,到交际得相对深入的熟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示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正在鼓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开端宜“放”,使学生感慨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挑选最妥帖的内容来写。至于写怎样的标题,在打开思绪、挑选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浸透,在写作中、在交换底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过乎习作手法能否明确,内容能否具体,顺序能否明确,选词用语能否合适,能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正在鼓励。讲评的时候,要归纳综合全班这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使每个学生经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逼真地了解理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加强平常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凭借生活需求练笔。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求,是倾吐、表达的需求。要鼓励学生表达本人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本人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办事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析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手法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改变,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奇异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和差别;另一方面经过本人搜集材料、察看访问、亲身做。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正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碰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要领: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材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组成观点; 第四步:按照样本,撰写报告。
七、后进生转化和优秀生提高措施
1、每天坚持默写2个句子。
2、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美观。加强教师的范写,对于学生写得好的字圈出来及时表扬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书写带来的快乐。
3、学生学习生字时通过找同音字、形近字并扩词的方法区分同音字、形近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范读、比赛读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八、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使学生能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指导学生抓住特点、细节等把内容写具体。在作文讲评时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通过自改、互改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及他人的作文。
3、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发言时能够抓住要点。
九、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课时 第1周~第3周 第一组
走进西部
12课时 第3周~第4周 第二组
永远的童年
13课时 第5周~第6周 第三组
语言的艺术
10课时 第7周~第10周 第四组
他们让我感动
12课时 第11周~第13周 第五组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13课时 第14周~第15周 第六组
走进信息世界
14课时 第16周~第17周 第七组
作家笔下的人
10课时 第18周~第19周 第八组
异域风情
10课时 机动
选读课文
8课时
第三篇:语文学科总结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教学总结
103张云
一学期转眼就过去了,一年级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辛苦却快乐。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下面将我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细读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
一年级一册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要求学生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并且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要求会写。这么大的学习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拼读、识字产生厌恶,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一年级小朋友以不随意记忆为主,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想不到的状况。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尽力将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拼音小明星”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面对本班的学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课程,制作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辅助教学,用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上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我感觉到什么叫幸福,一切的辛苦都变成了乐趣。课后,我针对教学实际,坚持进行反思,努力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每天细微的进步。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严格语文学习常规
要知道一条不变的道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上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换点,很多幼儿班的习惯也随之带了过来,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两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上课前准备充足,给了我底气,让我的心充实自信。基于这点,面对一群新生,我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心”。心齐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堂常规自然跟上了。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氛围,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亲切,充满激情。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学光盘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我特别注重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请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你的声音真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等简短的评价,更让学生满心欢喜,积极思考。在生生、师生不断互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学习常规不断进步。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看到了:课堂常规不是教条式的,不是军训一样进行机械式的动作排练,要想学生在整个课堂兴趣盎然,教师教学的策略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直面学生差异,公平全体学生。
基于学生学前教育的起点不同,学生学习的能力差异是肯定存在的。为了减小差异,在课堂上我的提问任务程度不同,是有不同梯度的。我经常针对学生各自特点,请对应的学生回答问题。我班的有些小朋友,学习的速度比一般同学慢一点,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可是他们爱识字,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特别关注他们,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经常督促他们,并及时鼓励他们。一个学期结束,感觉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归根于学生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关心。评价作业时,我尽可能的进行面批,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况,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每个人相同的关爱。
四、坚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素养
本学期,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我还积极翻阅和下载优秀课例和实录,努力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优化拼音识字教学,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第四篇:语文学科学习体会
不期速成 反璞归真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题目呢?我从语文课程应该学说起。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而言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可能速成,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记得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回到文本,抓住语文的灵魂。”基于以上两点和五天的“即墨”之行,我把今天发言的题目定为“不期速成,返璞归真”。语文的课改要有“语文味”
一、课改语文教师应该干什么
28中“和谐互助 高效课堂” 是以“和谐互助”为形式,以充分预习为前提的。归纳起来,每个教学步骤都按照“独立解决——师徒交流——检查徒弟——师傅补充——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中间穿插教师的补充、点播、引导。不管是“五步十环节”的教学模式,还是课堂所呈现的形式,都是“和谐互助 高效课堂”的外在的表现,今天我们学的应是“高校课堂”的“魂”。那就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它不是教师代替学生“从结论到结论,从概念到概念”的空对空的解读文本。课改不是“搬运工”,要有自己思想和思考。要想真正落实课改,学到别人的“精髓”,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师干什么呢?
1、要肯于“放手”:不该自己做的事坚决不做,学生能自己做的坚决不做。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探究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文本。
2、要敢于“下手”,把该自己做的事一定要做好,做足。
(1)勇于进行课改实验。与其一味的抱怨学生的厌学,不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使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黑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2)充分备课:不但知识点不留死角,深入钻研和准确把握文本,每篇课文既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握,又要有“滴水穿石”的细节研读。还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走向会是什么样,怎样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何“学”是最有效的。从学生认知的 规律设计问题,分出层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还要做好在课堂上师傅们都不会回答的问题老师应如何解决这一准备。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改的步伐才能越走越远。
二、教师应该怎样做
《新课标》教学建议第1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些体现了课改的推进和反思,今天我不谈小组的划分,师友的培训等内容,我主要说一说“高效课堂”,语文老师最基本的修炼----走进文字、走进文本。
其实,没有一个教师不想上好课,没有一个教师不想自己的学生成才。关键是缺少具体的行动与操作。【一位新入语文学科的教师在第一次教研活动后,留了下来。她说:刘老师,我们学校的两个人都是新手,虽然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头,但是我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常常是一节课下来,别说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连我自己都糊里糊涂,您说我能上初三吗?我渴望上初三。面对老师诚挚的目光,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王老师和我从老师最需要的地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入手。为了提高教师们“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们向老师们提出每学期在不借助其它辅助资料(只有一本字典)的前提下自然解读文本的要求,老教师不少于三篇,年轻老师不少于五篇。并提出了自然解读文本的具体操作过程: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2、默读课文,处理字词。对词语的理解包括“语意”和“情感”两方面。
3、研究句意、段意。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思考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一段的意思,思考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概括内容。课文读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脉络和走向。
6、细致分析用词的妙处、表达方法和修辞技巧。
7、全力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8、做课后练习题。认真完成后面的练习。
9、给课文写一个解说。所谓“解说”,即将全文或其中的某个片段进行讲解,达到使没有读过这些内容的人能够明白的程度。
10、提炼问题。即读懂这篇文章必须要弄懂的问题,或者说,哪几个问题不弄懂就不能认为读懂了课文。
每个语文教师经过几个学期的打磨,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的三重境界后,语文教学能力自然会全面提升。
开学初的教研活动,也主要以分单元进行“教材分析”为主要任溶,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王老师和我完成了13、15、17册书第一单元的教材分析,给老师们做个样子。下面的六个单元和语法、修辞知识部分,布置给了学生相对比较多的大校。10月11日五中和四中完成了第二和第三单元的教材分析。目的就是让老师养成研究教材、课标的习惯,培养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和课标的能力。我始终在想:成为“名师”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但即使成不了名师,但一定成为一个明白的语文老师。
还有,每次教研活动后留下新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共同探讨单元教学中抓重点、突难点的方法。近期,我们将对新教师有一次培训(着重是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的设置、课堂诊断、作业设计等内容)
结合《课标》和本区学生的实际王老师和我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借鉴即墨28中的“五步十环节”教学模式,向全区初中语文老师推荐两种课型:阅读课和作文课。
阅读课:从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入手的“六读策略”
《课标》中对于第四学段的目标和内容描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课标》中对于第四学段的阅读具体建议的描述: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视朗读和默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重量。应加强阅读方 3 法的指导。
《课标》中对于阅读评价是这样描述的: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1、全程读:全程默读课文。包括单元导语、课前导语、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资料,处理掉生字生词。
2、感悟读:整体感知正文。集中精力紧扣文本字句进行释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要求:
一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
二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要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要能够写出自己遇到的生字词→要能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特定的含义)三了解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 四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能复述)
五自己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文章中圈点批注)六认识作品明显的特色
3、思考读: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边记录。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脉络和走向。不但弄清每一局部在哪里分界,而且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理清作者的思维轨迹。(问题的设计应是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4、鉴赏读:品味欣赏作品中的美。细致分析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技巧、行文结构、文体风格等。(问题设计是对字、词、句、段、篇的欣赏。)
5、质疑读: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样的看法,给作品挑毛病。
6、反思读:让学生再次自由读书,感悟刚才自己没有发现的但其他同学发现的东
西。
(重
点、4 全程读感悟读思考读鉴赏读质疑读反思读课前学生预习课上研读共品课上互助质疑课上交流感知 六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由浅入深钻研文本的过程,问题成螺旋式上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领悟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在这个由读通——读懂——读深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读懂不同文体的能力。写作课:读写结合
《课标》中关于写作教学具体建议这样的描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实现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1、比较两段文字,分析文段一与文段二异同。总结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寻找本单元或其它单元课内符合目标的篇目。交流点评文章的亮点(围绕目标进行)
3、交流总结达成目标的方法。
4、审题:交流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明确本次作文选材的范围、材料的数量、写作的对象等。
5、交流立意、材料和构思(详略和结构),把自己的思考轨迹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6、起草成文。
写作课从情景导入,让学生自己比较确定目标,没有动笔之前心中先有一个好文的标准,到自己起草成文时,就有“尺”可依了。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以上是王老师和我的一点想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边实践、边改进,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步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第五篇:语文学科总结
2010——2011学 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鱼塘小学 四年级(1)班 吴长友
时间如流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学期我们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差甚远,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