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刷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第剖析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万邦德 审核:刘法正 审批:陈安乐 时间;
《兰亭集序》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是一个偶然,死也是一个偶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对于一个坚强的人,痛苦和不幸像铁犁一样开垦着他内心的大地,虽然痛,却可以播种。知识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对文中多义词(一、所、夫、修、致、次)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能力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课前预习
一、预习目标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2、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文中的字词读音,语句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预习内容
(一)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二)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给加点字注音
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一契.....()嗟悼()彭殇()...
(六)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课堂探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3、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信可乐也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虽趋舍万殊
7)及其所之既倦 8)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2、、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3、古今异义词
①列坐其次 ②是日也 ③向之所欣
4、、词类活用
① 极视听之娱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 映带左右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 ②以之兴怀 ③夫人之相与 ④极视听之娱 2)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或因寄所托 ③录其所述 3)夫
①悲夫 ②夫人之相与 4)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5)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1)列坐其次 2)放浪形骸之外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4)引以为流觞曲水 5)映带左右 6)晤言一室之内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9)当其欣于所遇 10)不能喻之于怀 11)死生亦大矣。12)其致一也。
(二)吟诵涵泳
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3.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1、全文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谈一下你个人的理解?
2、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白居易有诗曰“日出
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试以此与第一自然段写景状物之处相比较,体会该段用词的特点,此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
3、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
4、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相关链接】
体现生死观的有关语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翻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晤言一室之内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 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 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课堂探究
(一)、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把2)“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3)信,实在4)“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5)以,因,介词
6)虽,虽然7)所,所字结构;之,动词,到达8)或,有的人;“诸”为合声词“之于”
2、、通假字①(“趣”通“趋”,往,取。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②(由,通“犹”,像。句意是: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
3、古今异义词
①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②是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
③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
4、、词类活用
① 极视听之娱(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
(一,数词的意动用法,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句意是: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少、长,形容词用做名词,贤能的人、年龄大的、年龄小的)
④ 映带左右(名词用做动词,像带子一样围绕)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往,到达。动词)
②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
③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④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②或因寄所托(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③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3)夫
①悲夫(语助词。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
②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4)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5)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教参译为“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这里可引申为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7)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可引申为轮到)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1)列坐其次(省略句)2)放浪形骸之外(省略句)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省略句)4)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5)映带左右(省略句)6)晤言一室之内(省略句)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9)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10)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1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12)其致一也。(判断句)
(二)吟诵涵泳
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
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 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要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3.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 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4、全文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谈一下你个人的理解? 明确:(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相关链接】.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 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
笔就不足为怪了。
5、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白居易有诗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试以此与第一自然段写景状物之处相比较,体会该段用词的特点,此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明确:景物特点 素淡雅致
人物性情 淡雅 分析: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4、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明确: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3(1).B(“目”应为“认为、品评”)(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6)、(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
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第二篇:文言文导学案剖析
《小石潭记》导学案
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刘同花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化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课前自学】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之情,如《江雪》;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短小精悍,含义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且往往融入悲愤苦闷的情绪,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了解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贫瘠而荒僻,但却多奇山丽水,风景十分秀美。柳宗元闲暇时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遣送岁月,抒发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为坻()
为嵁()
翠蔓()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4.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导学过程】
一、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交流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正确认读字词,朗读时准确停顿。
三、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翻译全文。
四、交流、质疑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画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打上☆号,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五、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1)古今异义
去:(古)(今)居:(古)(今)小生:(古)(今)(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差: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闻水声()心乐之()下见小潭()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皆若空游无所依....()凄神寒骨()..(4)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重视字词的归纳、总结、积累。要注意文中重点 的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纳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走进课文,品读美点,把握作者写景的技巧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示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组内交流探究后展示,有感情地读出摘引句,再作评析。)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总结归纳:(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
(2)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3)抓特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动静结合。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三、走近作者,体会心境
1.结合背景,理解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背景再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2.朗读品味,体会心境。
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3.正视逆境,笑对人生。遭遇挫折乃人生常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比喻等,感情真挚地劝说。)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六、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完成《记承天寺夜游》自学任务。【理论阐述】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我采用我校“教学相融、当面练评”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主体,以当面练评来辅助,以反复诵读促理解,从而达到掌握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言文学习目的。
一、以问题导学为主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动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有针对性的设臵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找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导学案不仅先后设臵了课前自学问题、课内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个一个的问题,引领学生紧扣文言文的特点,从字词认读到实词虚词的释义,从理解文章大意到写景方法的学习,从体悟作者的心境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陶冶了情操。
二、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相融、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导学案设计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并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矫正相融,这样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共享成果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当面练评来辅助。
“当面练评”是“教学相融、当面练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练评”结合是本导学案又一特色。导入课文后即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这时的练评,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纠正了自学中的存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抢答,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品读美点、理解心境、劝说其笑对挫折等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以反复诵读促理解。
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文言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诵读。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导学本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时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朗读;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朗读,读准节奏;在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愉悦、读出苦闷;最后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诵读的形式可以是学生单独朗读、分组诵读、全班齐颂。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唯如此,学生才会成为终身发展的人。
第三篇: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编制人:王燕审核:党月玲班级:姓名:
《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3、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知识链接】
1、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2、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3、写作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guǐ)丑会稽(kuài)修楔(xì)事也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游目骋(chěng)怀放浪形骸(hái)临文嗟悼(jiē)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wū)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qǔ)
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购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介宾结构购置)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结构购置)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少长..
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少和年长的人一觞.
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齐.
彭殇为妄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5、辨析下列加点的词的不同意思。
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长,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期:jī周。期年,一周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约定)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行军途中驻地)
((陈胜)又暗中使吴广到在军队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依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次一等)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兴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得到,取得)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纳)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之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在......时)【能力提升】
1、《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第一、二段描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是本文叙事、写景的部分,请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事件六个方面,用原文的语句回答,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并归纳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编制人:王燕审核:党月玲班级:姓名: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集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事由:修禊事也
盛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情感:(乐)况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事件:引以为流觞曲水„„亦足以畅叙幽情
2、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3、第三、四两段,是本文抒情、议论的部分,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于忧、生与死的感慨。读第3段,思考: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兰亭集会可谓
四美齐全,足可乐也。可作者为什么由乐而转至抒发“痛”的感慨?,作者为什么“痛”?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死生亦大矣)
4、读第4自然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作者为什么“悲”?其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古问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上一段的“痛”,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因而更加深刻感人。
——这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珍惜。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时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达标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虚诞.(dàn)癸.丑(kuí)万殊.(shú)峻.岭(jùn)B.殇.子(shāng)会稽.(jī)形骸.(hái)会晤.(wù)C.悼.念(dǎo)修禊.(xì)骋.怀(chěng)符契.(qì)D.嗟.悼(jiē)流觞.(shāng)激湍.(tuān)曲.
水(qǔ)——B。A项,“癸”应读“guǐ”,“殊”应读“shū”;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激湍..
(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高)暂.
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
叙时人(一个个地)——B。A项,修:长。C项,化:自然。D项,喻:明白。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C。A项,“趣”同“取”;B项,“悟”同“晤”;D项,“景”同“影”。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华子岗(唐)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后两句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侵”和“拂”。
“侵”,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夕阳照射下一步步下行的情景,也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散的过程;“拂”增强了动感,使人想见那苍翠欲滴的山色是如何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因此,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他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轻拂着诗人的衣衫,表现了对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课堂小结】
四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
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殇——死生亦大矣 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四篇:秋词导学案剖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碧霄:青天。排云:推开白云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 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 朝:春天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 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秋之不同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是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的欣赏,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1.《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七、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
1.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
八、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1.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2.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九、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一、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1.思乡怀人诗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2.写景咏物诗
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借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3.忧国伤时诗
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
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4.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有的孤影自怜,感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理想。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黍离、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江城子 欧阳修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逝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5.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表明心志。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象、烘托、比喻等。用于本类诗的意象有阳关、长亭、劳歌、南浦、柳岸、流水等。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看到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情与景巧妙妙地结合,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6.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油灯、鸡鸣、车铎、板桥、山路、鸿雁、落日、秋风、孤帆等。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结合,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7.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羡慕或自得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反映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山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
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8.边塞征战诗
这类诗或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这类诗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有的还指出了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暴本质。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意象有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羽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其中“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对照着写,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句借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9.身世感怀诗
有的抒发离乱或劫难之余的片刻欢娱之情,有的则表达身世低下的不平之意。前者常用奔流、群山、啼鸟等意象,而后者则多用涧草、山峰等高下之物来表达。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人在**飘泊中暂时在成都草堂安生,幸得友人相助,生活倒也恬然自乐,于是有了上述诗句。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以两种生活环境下的梅来喻两种处境,但“一般开”则表达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孤高傲岸品质。10.谈禅说理诗
这类诗,或阐发禅理玄机,表达对人生的某种顿悟;或借景说理,表达人情世路中的一些哲理。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设疑质问等。常见意象有鸣钟、流水、空城、烟云、大道、富贵等。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题西林壁 苏轼 琴诗 苏轼
11.悼亡游仙诗
这类诗借写与神仙交游,进入一派极乐世界。虽然有些表达长生不老、醉生梦死的奢侈不切之意,无现实意义,但也不乏一些诗作借在仙境的超脱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有其积极意义。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夸张、卒章显志等。常见意象有醉态、梦境、仙人、深山、怪石、松鹤、棋枰、歌舞等。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2.宫怨诗与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
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帘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13.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总之,有下列思想内容值得关注:忧国忧民、当道昏庸、山河沦丧、离乱痛苦、同情百性、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国家前途、蔑视权贵、愤世嫉俗、仕途感喟、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田园情趣、归隐田园、登高览胜、伤春悲秋、闺思春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青春易逝、触景生情、羁旅愁思、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诗歌由感而发,诗歌的感情基调即写作诗歌的感情推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了诗歌创作,奠定了全篇基调.诗歌的语调即表达感情的音律变化.因感情基调而异,或平缓,或急促等.诗歌的风格即因诗歌表达手法和叙事角度而产生的手法差异.总体可分为现实和浪漫两种.诗歌的停顿即感情、叙事和语调的间歇.视感情转换而定.诗歌常见的感情基调
(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
激昂、消沉等。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如:《春望》、《山坡羊 潼关怀古》、《归园田
(3)不同诗歌类别感情不同:
边塞征战诗,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鉴赏点拨(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注重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互文等;
3、表现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要理解“赋比兴”所特指的含义,抓住要点体会内涵。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第五篇: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
①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③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齐彭殇()激湍()形骸()会稽()感慨系()之
2、解释文中出现的下列成语: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情随事迁
3、填空
(1)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2)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即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但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
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的欢乐情景,也流露出作者的伤感情绪,但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庄子的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
迹,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起笔,转而“”,再以“”作结。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
了聚会的、和。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
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
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整段文字意境,情调。第2自然段,表达方法以、为主,引出“”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
今同为生死无常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其实这里作者也是
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
来,推想出“”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
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
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 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不仅从一
个方面表现了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而且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
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用“”“”写自然环境,仅16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
文章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
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
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三、讲读第一节
1.请一生读第一节。
2.教师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第一节。4.分析: 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小结第一段
四、学生齐读第一节,试着背诵。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学生对照注释疏通二、三节,质疑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3、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序》有关的语句。
你的问题?
板书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guǐxìshāngchěngshāngtuānháikuàixì
2、(略)
3、(1)不尚 不堆砌 骈散 散 内容(2)王羲之兰亭宴集人生无常“一死生”“齐彭殇”
二、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乐” “痛”,“悲”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时间、地点和缘起“信可乐也”高昂抒情、议论“死生”“ 一死生,齐彭殇”“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2、艺术手法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死生亦大矣”
4、明确:“信可乐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良辰: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赏心: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5 小结第一段内容,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三、问题探讨
1、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3、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