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通知
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推荐工作通知
各教学科研单位、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为建立与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根据上海市学位办要求,现将本年度我校评选事宜说明如下,请做好推荐工作。
一、评选范围
(一)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期间我校授予的博士、硕士学位者(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
(二)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我校授予的博士、硕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确属优秀且未参评过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也可参评,但博士学位论文需3名校外同行博士生导师联名推荐,硕士学位论文需2名校外同行硕士生导师联名推荐;
(三)涉密的学位论文不得参评。
二、申报材料
(一)参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表格格式请勿更改):
1.纸质材料
(1)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附件1);
(2)推荐表中所填代表性成果对应的证明材料,请装订成册。公开发表的文章,请提供刊物封面、封底、目录及正文的复印件;公开出版的专著,请提供封面、封底、目录及版权页的复印件;获得审批的奖励或专利,请提供证书复印件;
(3)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授予学位者,还需提交校外同行专家联名推荐表(附件3)。
2.电子材料
(1)博士学位论文(PDF格式)(须与答辩定稿后提交到校图书馆存档的原文保持一致);
(2)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WORD格式);
(3)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授予学位者,还需提交校外同行专家联名推荐表(WORD格式)。
(二)参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表格格式请勿更改): 1.纸质材料
(1)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附件2);
(2)推荐表中所填代表性成果对应的证明材料,请装订成册。公开发表的文章,请提供刊物封面、封底、目录及正文的复印件;公开出版的专著,请提供封面、封底、目录及版权页的复印件;获得审批的奖励或专利,请提供证书复印件;
(3)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授予学位者,还需提交校外同行专家联名推荐表(附件3)。
2.电子材料
(1)硕士学位论文(PDF格式)(须与答辩定稿后提交到校图书馆存档的原文保持一致);
(2)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WORD格式);
(3)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授予学位者,还需提交校外同行专家联名推荐表(WORD格式)。
三、评选类别、限额、程序
1.评选类别
本次评选分为“基础研究类”和“应用基础研究类”两类。“基础研究类”论文突出原始创新,激励研究生在本学科前沿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类”论文突出服务需求,激励研究生从国家、区域或行业重大需求中,提炼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2.评选限额
我校获批的申报名额:博士学位论文共11篇、硕士学位论文共11篇。根据上海市学位办要求,设置6个及以上二级学科的为大学科,6个以下的为小学科。在同一大学科中参评论文原则上不超过5篇,在同一小学科中参评论文原则上不超过3篇。
学校将根据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的材料,结合各学位点的学位授予人数、盲审抽检结果及近年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情况,遴选确定上报的参评论文。
3.评选程序
(1)各教学科研单位初评:各教学科研单位可从答辩时入选的优秀论文中择优推荐。研究生部学位办近日会将各学位点提交的专业优秀论文入选者材料发送至学位点负责人和教学秘书邮箱,敬请查收。各教学科研单位初评完毕后,请将推荐者的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提交至学位点所在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选推荐:请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限额,评选各教学科研单位提交的申报者各项材料,确定推荐参评名单。请将推荐参评者的所有纸质材料和汇总名单(格式请见附件4)在8
月19日提交至研究生部学位办(虹口校区1号楼418室),参评者的电子材料和汇总名单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sisuxwb@163.com(邮件请命名为“2015年优秀论文参评—博士/硕士—专业”),请勿延迟。
(3)学校复审:学校组织评审组复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的参评者材料,确定拟上报的参评论文,并在校园网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按照上海市学位办要求完成材料报送。
对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和相应的奖励。
附件1: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附件2: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附件3:校外同行专家联名推荐表
附件4: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参评汇总名单 附件5:学科目录
电话:35372869,邮箱:sisuxwb@163.com
研究生部学位办 2015年7月7日
第二篇:关于印发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的通知
华侨大学文件
华大研„2013‟34号
关于印发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评选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将修定后的《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华 侨 大 学
2013年11月11日
2方视为通过评审。
第四条 奖励办法
1.华侨大学对评选出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由学校进行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并在全校范围内表彰。
2.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每人奖励5000元,对其导师奖励5000元;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每人奖励3000元,对其导师奖励3000元。
第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华侨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3年11月11日印发
第三篇: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试行办法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试行办法
上理工研[2005]24号
为了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积极培育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和全国优秀学位论文,特制定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
一、参评标准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
1.选题立足本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相结合的可优先考虑;
2.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对该学科的科学研究起重要作用,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3.材料翔实,推理严密,行文流畅,表达准确,反映论文作者学风严谨,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在本学科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两篇以上(以学校科技处认定为准),或者博土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或取得发明专利。
(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
1.选题为本学科的重要问题,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论文有独到的见解,研究成果较为突出,有较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论文理论分析深入,实验手段先进,结果可靠,工作量扎实,反映出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学术作风严谨、科研能力较强;
4.论文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引注参考文献规范;
5.至少在本学科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核心刊物以学校科技处认定的为准)。
二、评选范围
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评选范围为前一学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每年评选出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1
5篇(不超过前一获博士学位总人数的8%),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30篇(不超过前一获硕士学位总人数的6%),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
三、评选程序
(一)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初选。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本人或其指导教师可以向分委员会自荐,论文答辩委员会也可推荐为优秀论文,分委员会对本院(系)各学科点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评议,并按前一学在该分委员会获得博士学位总人数10~15%,获得硕士学位总人数8%进行初选。
分委员会将初选结果报送研究生部,报送材料包括初选通过的学位论文(两份),攻读学位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复印件一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表。
(二)研究生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确定该的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初步名单。
(三)公示期。为增加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设立为期15天的公示期。在公示期内,公布经专家组评议确定的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初步名单及论文摘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有争议的学位论文,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时讨论。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该的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正式名单,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为有效。
(五)对已获批准的校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行为,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评议、认定后,取消其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称号及奖励并予以通报批评,对情节特别严重的,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就是否撤消该论文作者学位进行复议。
四、奖励办法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从校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中推荐参加国家、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学校对获得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优秀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标准为:
对荣获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者,奖励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每人1000元;对荣获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者,奖励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每人600元。
对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者,奖励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每人3000元;对荣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者,奖励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每人2000元。
对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每人30000元。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者,奖励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每人10000元。
学校每年召开表彰大会,向获得优秀博士、硕土学位论文的作者及其导师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
五、评选日程
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1、6月中旬,研究生部发出评选工作通知;
2、6月下旬,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接受申报并进行初审; 3、7月中旬前,研究生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确定初步名单; 4、7月下旬至8月初设公示期;
5、9月初,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校优秀学位论文正式名单。
六、其它事项
1、每年设立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专款专用。
2、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的组织工作由研究生部学位办公室负责。
3、对已获奖的优秀学位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失实、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问题,一经查实,取消“优秀学位论文”称号,对已授予的学位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上海理工大学
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办法发文单位:学校办公室发文日期:2005年11月3日校对:曾忠打印:黄烜
第四篇: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意见
论文修改意见
1、摘要内容、字数不符合规范要求。摘要字数不少于1500字,很多同学摘要过于简单,字数不够;
2、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与学校规定不符,缺附录:参考书目。
3、注释、参考文献、附录,要求按规范的体例进行标注,凡不按规范要求标注的,一律退回重新修改。注释和参考文献要标注到引文所在页,附录内的参考书目不标注到页码。参考文献用[1][2][3] ……排序,要与正文中的引文标注一致;附录的序号用1.
2.3. …… 排序。
附:
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参考书目)著录示例
一、报纸:
[1]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04-25(10)..(作者姓名).(文章名)[N].(报纸名),(发表的年-月-日)(引文所在版).二、杂志:
[2]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987(1):7.(第一作者姓名),(第二作者名).(文章名)[J].(杂志名),(发表的年)(第几期):(引文所在页).[3]Chen S,Billing S A,Cowan C F,et al.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RMAX models[J].Int J Control,1990,52(6):1327.三、专著:
[4]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作者姓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文所在页).四、学位论文代码标识为[D],标识格式同专著:
[5]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1.(作者姓名).(论文名)[D].(学校所在地):(学校名),(发表年):(引文所在页).五、论文集代码标识为[C],标识格式同专著:
[6]辛希梦.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文所在页).
第五篇: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
背景与研究现状:
连梁是剪力墙结构中的重要构件,它是墙肢之间传力的纽带。它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的优劣对整个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连梁同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延性和变形能力,因此同时提高连梁的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是改善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和难点。为了解决传统连梁所存在的设计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大量研究,为了改进钢筋混凝土连梁延性,到目前为止,提出了带通缝连梁、带连接键连梁、斜对角交叉配筋混凝土连梁、菱形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劲性筋钢筋混凝土连梁和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等形式。
检索的最新资料:
[1]张宏站,张瑞瑾,黄承逵.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连梁抗剪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11;15-2
2[2]戴航.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自控系列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1.3;10-20
[3]刘清山.抗震剪力墙小跨高比连梁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4[4] 杨萌,黄承逵,刘毅.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5(6):842-846.意义和预期目标:
意义:将钢纤维用于连梁中以构成钢筋钢纤维了混凝土连梁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组合抗震剪力墙结构是解决剪力墙结构难题的优良途径。通过研究不强度钢纤维混凝土连梁的抗剪性能,明确钢纤维混凝土连梁与联肢剪力墙之间的刚度、延性和承载力等局部性能与整体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而确保钢纤维混凝土连梁达到延性联肢剪力墙对连梁的刚度、延性和承载力的要求。
预期目标:
1.分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中连梁的受力特点,确定考虑剪力墙端部约束的适合连梁受力特点的钢筋钢纤维混凝土连梁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模型和加载方法。
2.研究钢纤维对钢筋混凝土连梁承载能力、抗裂能力和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钢纤维对不同强度等级凝土连梁的延性、耗能、刚度衰减等效果的影响。
3.整理试验数据,得出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并对位移延性、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和耗能进行综合分析,得到钢纤维对不同强度等级凝土连梁的影响。
实验设计和研究安排:
实验设计:本实验变化参数为连梁的混凝土强度,强度等级分别为fcu=30 Mpa、40Mpa、50 Mpa、60 Mpa、70 Mpa、80Mpa,跨高比l/h为2.0;钢纤维体积率为ρf=1.0%,钢纤维的长径比为lf/df=60.共六个试件,其中控制连梁高度为400mm不变。通过反复加载进行试验,对测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结论。
研究安排:预计2011年2月前准备并完成开题,2011年3月~2011年4月进行构件浇注,2011年5月~2011年7月研究实验,2011年8月~2011年12月论文撰写和补充实验,2012年1月~2012年4月论文修订、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