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中的男性救赎意象

时间:2019-05-15 10:3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爱》中的男性救赎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爱》中的男性救赎意象》。

第一篇:《简·爱》中的男性救赎意象

摘要: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维多利亚时代初期的女性作品的经典,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女性追求自主、独立、平等的精神长久以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作家赋予小说女主人公简·爱对男性灵魂和道德救赎的使命却很少得到关注。文章拟从男女主人公道德层面的关系分析入手,揭示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所表现出的女性对男性的救赎意象。

关键词: 救赎意象;道德;性别意识形态

19世纪维多利亚初期的英国社会动荡不安,新旧价值观交锋磨合在此背景下,家是中产阶级获得稳定和安全的港湾。英国诗人考文垂·帕特莫尔的诗“家里的天使”赞美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虔诚纯洁的女性,这种依附男性,献身家庭的理想女性是男权社会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定位。《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相遇之前,两人的生活经历和方式截然不同,罗切斯特阅历丰富,就像是迷途的羔羊,知道自己迷失了方向,却苦于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于是痛苦地继续着与其本质不相符的生活;简历经磨难“具有坚强的性格,不屈的精神,敏感的自尊、自爱”,(李伦45页)她透析罗切斯特美好的本质,明察他的困惑,于是坚持自己道德引领者的角色,最终救赎罗切斯特的灵魂和道德。小说体现出男权笼罩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勃朗特的男性救赎意象,反映其女权主义意识的迸发,对主流性别意识形态的反叛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一、简和罗切斯特的初次见面充斥着隐喻。在离桑菲尔德府一英里的小径上,简差一点撞到骑马飞驰而来的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从受到惊吓的马上跌落,扭伤了脚,孤独无助。而简在不知道他是谁的情况下帮助他再次上马。这次初遇,罗切斯特是跌落的受伤者,而简充当的是救助者的角色,这预示着两人未来关系的发展趋势:罗切斯特感情脆弱、受伤无助,而简是有力的拯救者。似乎从那一刻起,勃朗特暗示着简要帮助跌落道德马鞍的罗切斯特重回道德的高度,指引他纠正多年来一直延续的不良生活轨迹。正是因为罗切斯特的一脸愁容和粗暴无礼使简不感到拘束,并且主动上前帮忙。“如果他是个英气焕发的年轻绅士,我就不敢像现在这样站着违背他的意愿向他提问题,而且不等他提出便主动要帮忙。”简认为美丽魅力不属于自己,所以一旦遇到拥有这些品质的男性,“我会避开它们,就像人们避开火、闪电或者所有光彩夺目然而却与人的本性格格不入的东西那样。”因此,如果落马的罗切斯特“哪怕对我微笑一下或者态度好一点„„那我准会继续赶我的路,而不觉得自己有义务做进一步的询问”。(夏洛蒂·勃朗特130页)在此,勃朗特并没有将男性气概描绘为英勇、迷人,而是粗鲁冷淡、脾气暴躁、神秘莫测。男人不必拥有“漂亮、文雅、殷勤和魅力”(夏洛蒂·勃朗特130页);在简的眼里,更希望将他们看做是棱角粗糙,等待被挑战的艰巨任务。迷人优雅的男子会令人感到“格格不入”,使人气馁,而不是表现出男子气概。勃朗特并不重墨描绘男人的英雄气概,她塑造的男子形象外形粗狂,放荡不羁,误入歧途,迷惑痛苦。男人不是优雅的,道德高尚的;而这恰恰是女人必备的气质和品质。这种男性形象正是父权社会的化身,他需要被改造和拯救。女主人公简没有畏惧和屈从罗切斯特的暴躁专横,而是主动提出帮助,隐喻其自觉地对抗强大的父权社会,正体现出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所说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迸发”。(V irginia Woolf 219)

二、罗切斯特发现简非常愿意倾听他过去及现在的不幸,而简是一个耐心、严肃的倾听者,并成为罗切斯特的道德和良知的化身,她耐心倾听每一句怨言,并对他如何回归正确的道路提出建议。罗切斯特内心缺乏道德的指引,他不得不依靠身边的女子简帮助自己解决人生的困惑。他讲到:“既然幸福已经无可挽回地抛弃了我,我就有权利得到生活的乐趣,而且,无论花多大代价,我都要得到它。”简立刻回应:“那样你就会进一步堕落。”罗切斯特恼羞成怒,“你没有权利对我说教,你这个新入教的、你还没有跨入生活的门槛,还根本不知道生活的奥秘呢。”(夏洛蒂·勃朗特158)简坚持道德救赎者的角色,“你说你不像你希望的那么好,并且为自己的不够完美感到后悔。我觉得,只要你努力„„,要变成你所赞赏的那种人并不是没有可能。”(夏洛蒂·勃朗特159)勃朗特将简塑造成宗教的、道德的力量,坚持不懈地引导罗切斯特走出迷途。罗切斯特“历尽了世间沧桑,已经精疲力竭,他身上高尚的本性已深深淹没,只有一线穿透雾霭的纯净阳光才能引起它的反应,但当它确实被触到时,会本能地做出反应并成为生活的主流。”(杨静远173)罗切斯特似乎无法依靠自己,遵循正确的道路,因此他的生活飘忽不定,混乱不堪。然而简能够轻松地建议罗切斯特应该怎样做。她能够径直切入罗切斯特的生活经历,告诉他哪里有过错以及怎样弥补。罗切斯特意识到过去走过的弯路,但是意识不到自己拥有改变现状的力量。只有简能够清楚地告诉他应该从哪一点改变自己的生活,简提醒他:“你是人,难免会有过错。”(夏洛蒂·勃朗特160)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并且宣称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在简陪伴罗切斯特照顾受到袭击的梅森后,罗切斯特向简吐露积压心底、令他备受煎熬的痛苦:“生活对我来说,简,就像是站在火山口上,说不定哪天它就会裂开,喷出火来。”简以其敏锐的判断和果断的建议来平息罗切斯特的痛苦:“先生,你显然能够影响他,他决不会跟你作对,或者存心伤害你。„„让他知道你担心什么,告诉他怎样避开那个危险。(夏洛蒂·勃朗特255)”每当罗切斯特被诱惑要做出错误的事情时,简都会作为阻挡诱惑的壁垒坚定地站到他的身边;当罗切斯特站在世间纷繁诱惑的暴风雨中,简就像是可以让他依靠的恬淡寡欲的、正直的围墙。简坚信自己的道德标准“:在所有正当的事情上,我都乐意听你吩咐”(夏洛蒂·勃朗特256),她的心中没有对道德的疑惑,但是她也清醒地断言:“我可不是天使,至死也不想当什么天使。我就是我自己。”(夏洛蒂·勃朗特306),后来她也提到:“我宁可是小东西,也不愿作天使。”(夏洛蒂·勃朗特309)她拒绝相信自己是神圣的,而认为自己只是神的追随者,一个门徒和向导。虽然简看到了罗切斯特的所有缺点,但是她也同样看到他内在的美好本质,理解他冷漠外表下掩藏的本性,坚持认为他只是命运和环境的受害者,在他粗鲁表面和畸形道德的掩盖下,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忧郁,他的粗暴,以及他过去道德上的过失,都来自命运的残酷。我相信„„他天生具有更好的志向、更高尚的原则和更纯洁的趣味。我认为他身上有许多优秀的素质,只是现在各种素质混杂在一起,多少有点给糟蹋了。”(夏洛蒂·勃朗特172)她看到的是一个天性美好但被世俗毁坏了的灵魂,因此她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这个灵魂。她认为人的天性美好,环境、教育和命运才应受到责备。男人本性良好,像简本人这样有道德、正直的女性有责任引导迷途的羔羊回到正轨。罗切斯特认识到了简正在给他带来的变化。他愿意接受她的鼓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相信她正引领自己走出黑暗。充满感激的罗切斯特希望娶简为妻。他欣赏简“那么多闪光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你已经找寻了20年,可从来没有遇到过。它们全都那么清新健康,没有蒙上尘埃或遭到玷污。这样的友谊使人复活和新生。你感到比较美好的时光回来了———有了比较高尚的愿望,比较纯洁的感情。你渴望重新开始你的生活,用比较配得上不朽灵魂的方式度过你的余生。”(夏洛蒂·勃朗特257)对于罗切斯特来说,简代表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正是他所一直追求的美德。她远离污染侵蚀了他良好本性的世俗;她的灵魂不会被玷污。她就像自污浊世俗中腾空而出的拯救灵魂的熊熊烽火。罗切斯特对简的依赖和仰慕跃然纸上。

三、在小说接近结尾时,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逆转,简得到遗产,拥有经济实力和自主,但是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回到了失去视力、肢残、贫困的罗切斯特身边。而罗切斯特的家园被烧毁,视力丧失,这象征他的过错得到了惩罚,他与过去的堕落决裂,摆脱了过去的一切,即将获得新生。罗切斯特与简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罗彻斯特成了依赖别人的弱者,而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简变成了有实力、被依赖的强者。这样,一种新型的性别关系格局初步形成。(陈姝波82)简满心怜爱地抚弄罗切斯特的头发“现在该有人来把你重新变成人了。因为我看你已经变成了一头狮子,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夏洛蒂·勃朗特523)尽管简在调侃罗切斯特的外表,但简的任务确是将他“重塑”,使他不再堕落,重回道德的彼岸。大火和失明洗净了罗切斯特过去的一切道德过失,也使他孤独无助,完全依赖简的支持,“我孤独,凄凉,我的生活黑暗,寂寞,毫无希望,我的灵魂干渴,却被禁止喝水,我的心灵饥饿,却的得不到食物。”只有简能够带给他新生的力量和精神食粮;罗切斯特感谢上帝在惩罚之际不忘怜悯,“我谦卑地请求我的救世主给我力量,让我从今以后过上一种比过去纯洁的生活!”而能够遵循上帝之意实现他愿望的人就是简,于是“他伸出手来让我引路。„„我既可以当他的拐杖,也可以当他的向导。我们进入树林,朝家里走去。”至此,勃朗特以圆满的结局令简实现了道德救赎者的角色,完成了对罗切斯特的灵魂道德救赎的使命,成为家庭道德的核心,从而更加清晰地表明作者本人对男性概念的定位:男人需要从堕落中重生,而这一点一旦实现,他必须完全依赖一个女人实现对他灵魂道德的救赎。夏洛蒂·勃朗特的道德意识贯穿整个作品,难怪戴维·塞西尔说,“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个道德家。她所有的反应,至少部分的反应都是道德的反应。”(杨静远201)在男女性别意识形态上,勃朗特挑战颠覆了传统的女性依附屈从男性的角色,但同时小说的结局也反映出作者对主流性别意识形态的一定程度的妥协。她所塑造的简既为争取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与父权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承担改变父权的重任;但同时为了被主流性别意识形态所接纳,又不自觉地做出顺从迎合的姿态,最终成为“家里的天使”。

参考文献

[1]陈姝波.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82.[2]李伦,王莎烈.女子的风骨与理智———试析简爱与埃莉诺[J].电影文学,2006(08):45.[3][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4]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73,201.[5]Virginia Woolf.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The Common Reader[M].New York:Harcourt,1925:219.

第二篇: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

居荃培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由自然界的表象上升为艺术意象后,往往成为涂抹着诗人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这或许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始意象吧。本文从雨给人带来的愁苦和欢乐两种不同情绪来分析古诗词中的雨这一意象。

关键词:雨意象;愁苦;欢乐

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246次,比晴的36次多了六倍;李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73次,而晴只有10次。[1]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叹“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以说,雨中滴洒着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发了文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诗情。不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不管他是豪放派词家,还是婉约派词家。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抒情角色。如果说两千多年的诗歌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那么淅淅沥沥的雨就是其中一棵挺拔的大树。

青鸟不传音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雨的愁苦意象

“月华显彩坐来收,月色江声暗解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杜荀鹤《旅舍遇雨》)诗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灯独坐,百无聊赖,随着雨声,往事涌上心头。唐人刘媛在《长门怨》中写到:“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人生苦短,往事如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似乎也懂得他们的心情,点点滴滴,自空中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容易触动诗人那根思乡怀人的敏感神经,因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

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在这里,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

诗人或借雨诉相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词作写诗人在雨夜对妻子的思念和寂寞痛苦之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对妻子的思念,但借“挑灯补衣”这一事件,流露出满腹相思。由景生情,情中见景,情景相生,各得其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在一个秋雨霏霏的夜晚,诗人独坐在孤灯下,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在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淅淅沥沥的单调的雨声,而且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长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愁思随雨声慢慢的涨满了秋池。

或借雨写离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绵绵的春夜之雨,没有给诗人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却使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从而哀叹故国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沉痛哀婉,十分凄凉。不言忧而忧见,不言怨而怨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词人借滴个不停的秋雨,写离情的绵绵不绝。同样写不绝的三更雨,李清照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比起温词,立意更高。她融化前人词意而不显斧凿之痕,并能创新出奇,借“愁损北人”之“三更雨”来抒故园之思、家国之恨,格调、境界皆胜温词许多。

另外,在古诗词中,还有借雨写愁绪之长的。在江南,春末夏初是梅子黄熟的季节,也是梅雨频繁之时,称黄梅雨。诗词中有借雨来写愁绪之长的,首推贺铸。他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黄梅雨之绵绵不绝来写愁多愁长,生动、形象、贴切。无独有偶,李清照在《青玉案》中也用了同样的比喻:“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不同的是,贺词用博喻,李词除了用比喻外,还用了夸张的手法,兼用两种辞格。

或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来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的内心惆怅,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等人因参加“革新”被贬,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说:“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以“惊风”“密雨”来比喻政治打击的残酷。与柳宗元有类似遭遇的是白居易,他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因上书言事而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朋友元稹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写道:“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人用“暗风吹雨”影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险恶——令人防不胜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由眼前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联想到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如同风雨中飘摇不定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危险。

或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又偏偏遇上连绵的秋雨,屋漏床湿,如何入眠?诗人借自己生活境况之艰难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而李东阳的《风雨叹》中风雨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令人胆怯生畏:“山豗谷凶猛虎嗥,万木尽拔起波涛。州沉岛没无处逃,顷刻性命如鸿毛。”在无情暴戾的风雨面前,生命如同草芥一般,根本不值一提。人的渺小与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令人心惊魄动。

由上述可以看出,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变成了一种忧伤惆怅、悲苦失意的符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政治险恶,生活痛苦等种种情感和社会现象,雨意象也由此变得深沉、厚重、复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的欢乐意象

雨,古称天水。《尔雅·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天上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描绘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是对它“辅时生养”、滋润万物的礼赞。正因为如此,古人把滋润万物,带来丰收的雨称为“甘霖”、“甘露”。

北宋诗人曾几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为题的七律诗中,一反凄苦悲凉之态,抒发了内心喜悦之情:“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冷凋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梧桐树上的潇潇冷雨不但没有引起诗人的悲苦情绪,反而由此联想到禾苗的勃勃生机,故而由衷地歌吟出“五更梧桐最佳音”的诗句。尽管诗人的境况不佳,甚至狼狈到“屋漏床床湿”的地步,但仍然真诚地为“秋苗以苏”而由衷地高兴,那么辛勤劳作的农民“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就可想而知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摒弃了“小我”的忧伤,跳出了个人患得患失的圈子,喜农民之所喜,乐农民之所乐。从思想境界上看,可以说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具体化。“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苏轼《南园》)同样对及时的雨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个“酥”字,不仅表现出京城大地在绵绵细雨滋润下变得湿润松软,而且也传达出诗人感受春天到来的那种愉快之情和美妙心境。景中含情,画中有人,达到了物境与心境的天然合一。更为重要的是,透过雨丝遥望远处淡淡的草色,心中仿佛也有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希望。

雨,不仅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也触发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热爱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春天是雨贵如油的季节。因此,当诗人在夜晚谛听到窗外的雨声时,不由得打心眼里高兴:真是好雨啊!诗人把雨拟人化,赋予了春雨“好人”的品格,把无生命的雨写的有情有义,它不仅知道人们什么时候需要,而且滋润万物不事张扬,在人们休息的夜晚,伴着和风,悄悄的来,静静的下,默默地滋润干涸的大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2]然而,这首诗不光是写实,更有绚丽的想象。在满怀喜悦的谛听中,诗人神思飞扬,联想到明朝经过春雨的洗礼后竞相怒放的锦簇花团。这种诗意的想象,既是此时诗人心境形象生动的吐露,也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正写出杏花春雨的‘消息’,写得形象生动,富有韵味。”[3]雨中闪耀着生命的亮色,也传达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诗词中的“雨”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融合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意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4]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自然界中无生命的雨更多飞扬灵动的色彩。当然,雨在古诗词中的妙用远远不止这些,但对于阅读者来说,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三篇: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摘 要:意象是古诗文解读的一个要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很多诗文中屡屡出现,富有审美音韵。结合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讨一下“月”在营造意境和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

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

(一)恬静、朦胧之境

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

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三)亘久、永恒之境

从古至今,天上的那轮明月永远的高悬,以此来宣示它的永恒。古人抓住了月亮的这一特点,用它构建了旷达、亘久、永恒的意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原野一望无际,天宇上群星闪耀,淡淡的月色随着江波一起涌向天边,诗人视野非常开阔,诗歌境界阔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犹如一个哲人,对生命进行了深沉的思索,当天上那轮明月照进他心里时,他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的哲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我们共守这轮明月,这轮明月却穿越了古今。

二、说不尽那轮多情的“月亮”――谈情感

“月”所蕴含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是中国人情感的外延,是我们走进古人草木心灵的一个媒介。具体阐述如下:

(一)伤感离别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相聚与分别正好对应。于是,我们诗意的古人借月来抒发伤感离别之情。柳永《雨霖铃》中为我们留下了“晓风残月”的故事,于是我们迎着晨风,仰望残月时,便也生发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句也总是触动游子的心弦。总之,我们用月亮寄托思念之情的时候,也借助月亮抒发我们的离别愁思。

(二)无奈悲苦之情

当众人都远离我们之时,唯有天上的明月或残月还在陪伴我左右,或者倍增了诗人的悲苦之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辛弃疾《西江月》)这句表达的就是独自踏上旅途,晨行时的孤寂、悲苦之情;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怀古》)中,则说出了诗人在大起大落之后的苦闷,月亮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三)怀古伤今之情

借助月亮的永恒之境,诗人可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石头城》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对于金陵古城的眷顾,唯有那轮旧时明月,可见此地繁华已去,荒凉之至;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的繁华;姜夔的《扬州慢》则变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战乱之后的萧条。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慨,也就可以感受到人世沧桑了。

总之,月这个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典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解读月的意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参透古人,更好地鉴赏诗歌。

第四篇: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浅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中文0936 林静 17号

内容摘要:桥意象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中出现,它表现了很多的主题,本文仅论述桥意象表现爱情之一主题。本文从写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的三个方面: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最后写了唐诗七夕诗中的鹊桥意象。桥意象见证了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坚贞执著并对其进行了真诚歌颂。

关键词:唐诗 爱情 桥意象 鹊桥

一、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

“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中的当是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早有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湖断桥相会;牛郎织女天河鹊桥相会。原本担负着交通运载使命的桥已超越了它现实态的意义,幻化成横跨天宇、遥接星辰的鹊桥,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恋人的良好祝愿,成为爱情之河上最光华的彩带。因此,“桥”的第一个意象应该是男女之情,爱情的象征。唐诗中以桥意象为中心的爱情诗篇非常多,如李白《相和歌辞陌上桑》中“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思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温庭筠《常林欢歌》“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上述这些唐诗中,借用乐府古体,运用民间神话传说,借景抒情,从交游、送别、相思等方面来描写普通男女、夫妻、仙道等群体之间爱情的美好、真挚。唐诗中桥意象表现爱情主题的情感韵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

从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夫妻之间爱情的诗歌,如《诗·郑风·女曰鸡鸣》、《诗·郑风·风雨》、《诗·卫风·氓》、秦嘉的《赠妇》等。夫妻之间的爱情有甜蜜的,也有悲伤的,有苦苦的守候的,也有义无反顾的离去的。唐诗中描写夫妻之间的感情的诗歌也很多,大多都是表现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如“片心因卜解,残梦过桥惊”(郑准《代寄边人》);“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城里商人”(王建《江南三台词四首》其一);“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施肩吾《望夫词》);“夜夜思君辽海北,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叔《妾薄命》)。

夫妻原本应该是同林鸟,应该是在一起的,但是古代很多时候是丈夫出门在外,少妇独守空闺,每天思念着在远方的丈夫,有的是去经商,有的是去边塞作战,少妇一边思念丈夫,一边又担心他们,情深意切,诗人们抓住了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寥寥几笔,便将夫妇浓郁的眷恋真情,思念之苦书写的令人刻骨铭心。从李贺的《有所思》中,可以更加深刻的变现夫妻的这种深情。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在他方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哀怨凄厉,担心与爱恋,矛盾并存,情真意切,令人生怜,深切的表现出了思妇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还有夫妻之间的浓厚深情。

(二)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不管在什么时代。桥虽然作为连接的工具,但往往分别也是在桥上,所以成为情人之间离别的场所,看到桥就会想起不在身边的情人。

唐代诗歌中表达这一种情感的诗词很多,例如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这首诗从春水,杨柳两个意象入手,引出二十年前的旧石板桥上与美人相别,望眼欲穿,可是到今朝还是没有美人的消息。意象唯美,带着淡淡的有感伤和凄美。还有白居易的《板桥路》,同样是写出了情人离别的伤怀。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是非常相似的,选用的意象也一样,表现遇到佳人然后分别后再没见到的伤感。

(三)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

情人间的离别是感伤了,但是恋人之间的相思、等待、守候则是有着淡淡的哀怨的。相爱了,却不得相守,注定要一个人在原地苦苦的等待另一个人归来,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特别是在古代,那个等待的人往往都是女子,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刻画的也都是带着哀怨的等待恋人归来的女子。桥就成了女子思念故人的情感纽带。女子的痴情,在白居易的《长相思》中表现的很透彻: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此诗实为闺中人抒写相思情,真挚意。诗以北风兴,月光冷,霜华凝,夜不能寐比喻相思之苦;以东风吹,百花开,春日暖,愁肠百结比喻相思情深;更是以桥南桥北的地理位置指出二人相距之近,相识之长,爱恋之情绝非空穴来风。

二、唐代的七夕诗和鹊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七夕鹊桥相遇,牛郎织女已将桥的形象推向了想象力的极致。在唐以前,就有很多关于七夕和鹊桥的诗篇,比较著名的有《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这两首诗以不同的形式共述着七夕鹊桥渡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迢迢牵牛星》写二者的离隔:虽只在“盈盈一水间”,却无人能为他们搭上一座相逢的小桥。《鹊桥仙》则巧设了久别的重逢:“忍顾鹊桥归路”道出了不尽的依恋与怅惘。从“脉脉不得语”的凝望,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慰勉,心灵的距离被一次次拉近。直到《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才终于不再与泪眼相伴,曾被视为无情的天河也成为连接自由、通达理想生活的纽带。

桥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上面讲到的板桥,还有现在要介绍的鹊桥,都已经成为男女情爱的象征。唐诗中描写七夕的诗歌很多,很多诗人对于鹊桥和七夕都有留下过诗篇。

鹊桥,亦称乌鹊桥、星桥、织女桥等,它们都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基础的系列神话故事桥梁。鹊桥作为玉成美事,成人姻缘,传递爱情的吉祥联结点在唐诗人笔下极受欢迎,而且鹊桥一般都是和七夕诗一起出现,因此,在这我把两者放在一起来阐述。在唐诗中的七夕诗,表现为悲伤情感的有:张文恭的《七夕》“凤律惊秋气,龙梭静夜机。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绮衣。

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忆两心违。” 唐诗中的七夕诗也有很多是表现高兴愉快的心情的。如:权德舆《七夕》“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鹊桥还象征了喜悦,代表了幸福,还有爱恋的美好。如李商隐《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上首那么明了的表现喜悦的心情,但是还是可以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理解的。虽然一年只可以相见一次,但是这一次的相遇却是很唯美的,更应该珍惜。

通过以上的分析,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可以是温馨动人,也可以是曲折哀婉。唐代诗人桥意象时吧于爱情的描写哀婉动人,夫妻情人间的悲欢离合,相思的渴望,有对爱情的惋惜,也有对爱情的赞美,乐观的感情,积极的追求,希望总会实现的乐观心态令人相信爱情的美好。我们知道了“桥”这个意象在不同的作家眼中有着不同的爱情烙印,桥意象是唐代爱情题材诗歌的重要载体。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深刻的解读唐代爱情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连举.站立是诗卧如画:唐代咏桥诗读解[J].唐都学刊.2006年第四版.【2】文娟.古典诗词中桥意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意蕴[J].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版.【3】静宜.《古诗词中“桥”意象的探索》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4月第2期第9卷.【4】夏维波和杨宇.《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第五篇: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简析唐代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

【内容摘要】:桥意象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中出现,它表现了很多的主题,本文仅论述桥意象表现爱情之一主题。本文从“桥”的起源以及“桥”象征爱情主题的起源入手,接着写了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的三个方面: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最后写了唐诗七夕诗中的鹊桥意象。桥意象见证了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坚贞执著并对其进行了真诚歌颂,【关键词】:唐诗 爱情 桥意象 鹊桥 前言

一,写这个论题的缘由

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就如明月,柳枝一样,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为题材的诗歌非常多,如《迢迢牵牛星》、《长干行》、《诗经·秦风·蒹葭》等等。桥也有很多的名称,如断桥、鹊桥、浮桥、舟桥等。在唐代,以桥为意象的诗歌很多,据《全唐诗》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唐诗中共出现“桥”字1856次,除掉“鞍桥”“桥山”“桥梓”等与桥无关的诗,唐诗中以桥为题者,如“赋得浮桥”、“石桥”、“升仙桥”等内容与桥有关的诗1096首,约占《全唐诗》诗歌总数的五十分之一强。

在如此多的与桥有关的唐诗中,桥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具备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这些唐诗中的桥意象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友人的祝福,对恋人的思恋,对人生的感慨,对历史的感伤等等。桥意象是唐代诗人很多主题情感的象征物,研究桥意象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有很学者对唐诗中的桥意象做了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过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总体上论述和概括桥的象征意义,单单从爱情题材诗歌中研究桥意象的还比较少。因此,对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桥意象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现已有的桥意象研究的文献 现在有关于桥意象研究的专著很少,如:

周新成的《中国桥文化》和《中国桥美学》,从建筑学角度论桥的专著,图文并茂,资料丰富,说明详细;集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难得的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

云清芝的《论唐诗中的桥意象》,这片论文比较完整的论述了唐诗中的桥的象征含义,从桥意象的起源开始,分别从实实在在的桥,审美含义的桥,历史的桥,心灵的桥等方面对桥意象进行了赏析。对唐诗中桥意象研究的很到位。

曹静宜的《古诗词中“桥”意象的探索》,简单的从桥的作用、形态、与人类的关系几个方面对“桥”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做了剖析和总结, 通过对它们的挖掘,让更深刻地了解作家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但是分析太简单,不够深刻。

郝丽梅和何尊沛的《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历史名桥意象》,只是简单的通过着重分析四个较为突出的历史名桥意象,即朱雀桥、二十四桥、灞桥和断桥。从这几座名桥的描写中突出桥意象的情感意蕴,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其展现的吊古、感时、怨别、爱恋等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但是单写爱情这一主题的内容不多,只是带过而已。向丽的《说不尽的桥——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文化》着眼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桥意象的多层次解读,对桥所展示的文化信息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文化价值。

张晶和周晓琳的《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大致上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表现了桥作为构成画境的元件,感伤情怀的艺术载体,通往理想境界的艺术符号等的功用。此文只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做了简单的概括,不详细。

张连举的《站立是诗卧如画:唐代咏桥诗读解》分别对灞桥、渭桥、天津桥、二十四桥、枫桥等进行了解读,但分析不够深刻。夏维波和杨宇的《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这片论文论述了“隔河情结”与“河桥意象”两个模式。“鹊桥神话”和“尾生传说”两个民俗故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隔河情结”逐步形成的过程。河桥意象在文学中成为一个与性爱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原型。

谢巍琦的《唐诗中的桥文化》,此文写的是唐代诗人用诗歌来表现桥梁的形状、性质、材料、方向等,这和桥意象分析有了一点出入,写得非常简短,分析不深刻。

文娟的《古典诗词中桥意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意蕴》一文,将桥与其它意象组合所带来的审美意蕴进行了分析,重点从思亲怀乡、困境感伤、历史沉思三个方面对其文化意义做了细致的论述,较有代表性。另外散见于报端、杂志的有关桥方面的文章,大多述其一端,如《汉中古桥知多少》、《绍兴古桥》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正文

一,桥意象的起源

(一)“桥” 释义

《说文解字》: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 《史记·秦本纪》宁新中更名 安阳,初作 河桥。如刘禹锡《浪淘沙》:“洛水桥边春日斜”;唐· 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桥为动词的时候有架桥,修桥的意义;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桥孙水,以通 邛都”。还有桥通“矫”。纠正的意思;如《荀子·儒效》:“以桥饰其情性”;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掉指桥以偃蹇兮”.桥为形容词时,通“乔”,高。在《诗·郑风·山有扶苏》有说到“山有桥松,隰有游龙”,《庄子·则阳》 “于是桥起”,其中的桥就是高的意思。

(二)桥意象表现爱情主题的起源

最早我们追溯到《诗经·大雅·大明》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中写武王之母太姒来归之情,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文王对太姒女的真挚感情。

《庄子·杂篇·盗跖》中写到:“尾生与女子期(约会)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里表现了这个男子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此后“抱柱”也是一种守信约的象征,多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乐府诗歌《长干行》中“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表现了夫妻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

《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晏小山的“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过谢桥”。秦少游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边相爱,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

诗人们都把桥当成一种传递情感的媒介,人们通过桥的沟通作用,突破一种地域上的阻碍,更打破了一种身份、地位、阶级的差别,追求一种浪漫、美好的感情。人们在桥上,桥下,桥边伤心、难过、喜悦、激动,表达他们“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深情缱绻之情。

二、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

“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中的当是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早有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湖断桥相会;牛郎织女天河鹊桥相会。原本担负着交通运载使命的桥已超越了它现实态的意义,幻化成横跨天宇、遥接星辰的鹊桥,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恋人的良好祝愿,成为爱情之河上最光华的彩带。因此,“桥”的第一个意象应该是男女之情,爱情的象征。唐诗中以桥意象为中心的爱情诗篇非常多,如: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李白《相和歌辞.陌上桑》)回首渭桥东,遥怜树色同。(刘希夷《采桑》)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思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管弦楼上春应在,杨柳桥边人未归。(罗邺《春闺》)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苏颋《杂曲歌辞.长相思》)

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张文恭《七夕》)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温庭筠《常林欢歌》)上述这些唐诗中,借用乐府古体,运用民间神话传说,借景抒情,从交游、送别、相思等方面来描写普通男女、夫妻、仙道等群体之间爱情的美好、真挚。唐诗中桥意象表现爱情主题的情感韵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

从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夫妻之间爱情的诗歌,如《诗·郑风·女曰鸡鸣》、《诗·郑风·风雨》、《诗。卫风。氓》、秦嘉的《赠妇》等。夫妻之间的爱情有甜蜜的,也有悲伤的,有苦苦的守候的,也有义无反顾的离去的。唐诗中描写夫妻之间的感情的诗歌也很多,大多都是表现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如:

片心因卜解,残梦过桥惊。(郑准《代寄边人》)

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城里商人。(王建《江南三台词四首》其一)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施肩吾《望夫词》)夜夜思君辽海北,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叔《妾薄命》)那堪对明月,独立水边桥。(李中《所思》)

夫妻原本应该是同林鸟,应该是在一起的,但是古代很多时候是丈夫出门在外,少妇独守空闺,每天思念着在远方的丈夫,有的是去经商,有的是去边塞作战,少妇一边思念丈夫,一边又担心他们,情深意切,诗人们抓住了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寥寥几笔,便将夫妇浓郁的眷恋真情,思念之苦书写的令人刻骨铭心。

从李贺的《有所思》中,可以更加深刻的变现夫妻的这种深情:

去年陌上歌离曲,今日君书远游蜀。帘外花开二月风,台前泪滴千行竹。琴心与妾肠,此夜断还续。想君白马悬雕弓,世间何处无春风? 君心未肯镇如石,妾颜不久如花红。夜残高碧横长河,河上无梁空白波。西风未起悲龙梭,年年织素攒双蛾。江山迢递无休绝,泪眼看灯乍明灭。自从孤馆深锁窗,桂花几度圆还缺。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

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在他方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白天难成梦,桥南去占卜。哀怨凄厉,担心与爱恋,矛盾并存,情真意切,令人生怜,深切的表现出了思妇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还有夫妻之间的浓厚深情。

(二)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不管在什么时代。桥虽然作为连接的工具,但往往分别也是在桥上,所以成为情人之间离别的场所,看到桥就会想起不在身边的情人。唐代诗歌中表达这一种情感的诗词很多,例如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这首诗从春水,杨柳两个意象入手,引出二十年前的旧石板桥上与美人相别,望眼欲穿,可是到今朝还是没有美人的消息。意象唯美,带着淡淡的有感伤和凄美。还有白居易的《板桥路》,同样是写出了情人离别的伤怀: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白居易的这首《板桥路》和刘禹锡的《杨柳枝》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是非常相似的,选用的意象也一样。以上两首是表现遇到佳人然后分别后再没见到的伤感,而在郑谷的诗歌中,我们体会到的则是情人之间相送的悲伤,在桥上,情人依依不舍,最后还是要离别的伤痛,令人感伤:《梅》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

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

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寂寥的冬天,梅花开在皑皑的白雪里,情人离去了,留下的那个愁断肠,离别,总是那么让人悲伤。离别的伤痛,还是比不上分手的悲凉。离别了,还有又相遇的一天,还是会惦记着远在他方的情人,但是分手了,爱情就是凋零了。李商隐一般都是以无题的爱情诗而闻名的,但是他却用一首主题明确的《《板桥晓别》来描述了情人分手后的凄凉: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回望来路,银河黯淡西移,鹊桥会期已过。情人会面过后,就要分手而去,凄美如画。诗人在理想中突出现实的爱情,将情人间分手的悲哀写的淋漓尽致。

(三)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 情人间的离别是感伤了,但是恋人之间的相思,等待,守候则是有着淡淡的哀怨的。相爱了,却不得相守,注定要一个人在原地苦苦的等待另一个人归来,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特别是在古代,那个等待的人往往都是女子。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刻画的也都是带着哀怨的等待恋人归来的女子。桥就成了女子思念故人的情感纽带。女子的痴情,在下面几首诗中表现的很透彻:白居易的《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王训的《独不见》:

日晚宜春暮,风软上林朝。对酒近初节,开楼荡夜娇。

石桥通小涧,竹路上青霄。持底谁见许,长愁成细腰。

以上两首均被郭茂倩收入《杂曲歌辞》。此二诗实为闺中人抒写相思情,真挚意。尤以乐天篇章更具情味。白居易的诗以北风兴,月光冷,霜华凝,夜不能寐比喻相思之苦;以东风吹,百花开,春日暖,愁肠百结比喻相思情深;更是以桥南桥北的地理位置指出二人相距之近,相识之长,爱恋之情绝非空穴来风。王训的诗则是思妇在桥上想念故人。这两首诗歌都有乐府诗的风格。还有苏颋的《长相思》,同样是表达了这种情感: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这样的诗歌很多,如:

野桥春水清,桥上送君行。(张籍《思远人》)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夜归》)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雍陶《题情尽桥》)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李商隐《月》)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温庭筠《杨柳八首》)以上的诗歌都是从男性的角度写的思妇的心情,那么才女鱼玄机则是从女性的心理去描写恋人的相思之情。《江陵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是唐代的女道士,也是一个才女,她的婚姻与人生都是不幸的。此诗是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去描写爱情的哀怨。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这句写出了诗人对于恋人的思念,就像西江水一样日夜不停,这就是一个思念恋人的女子,这样的等待怎么能不哀怨?

三、唐代的七夕诗和鹊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七夕鹊桥相遇,牛郎织女已将桥的形象推向了想象力的极致。在唐以前,就有很多关于七夕和鹊桥的诗篇,比较著名的有《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这两首诗以不同的形式共述着七夕鹊桥渡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迢迢牵牛星》写二者的离隔:虽只在“盈盈一水间”,却无人能为他们搭上一座相逢的小桥。《鹊桥仙》则巧设了久别的重逢:“忍顾鹊桥归路”道出了不尽的依恋与怅惘。从“脉脉不得语”的凝望,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慰勉,心灵的距离被一次次拉近。直到《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才终于不再与泪眼相伴,曾被视为无情的天河也成为连接自由、通达理想生活的纽带。桥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上面讲到的板桥,还有现在要介绍的鹊桥,都已经成为男女情爱的象征。唐诗中描写七夕的诗歌很多,很多诗人对于鹊桥和七夕都有留下过诗篇。

鹊桥,亦称乌鹊桥、星桥、织女桥等,它们都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基础的系列神话故事桥梁。鹊桥作为玉成美事,成人姻缘,传递爱情的吉祥联结点在唐诗人笔下极受欢迎。而且鹊桥一般都是和七夕诗一起出现,因此,在这我把两者放在一起来阐述。在唐诗中的七夕诗,表现为悲伤情感的有: 张文恭的《七夕》 凤律惊秋气,龙梭静夜机。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

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绮衣。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

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忆两心违。

梁锽的《七夕泛舟》 云端有灵匹,掩映拂妆台。夜久应摇佩,天高响不来。

片欢秋始展,残梦晓翻催。却怨填河鹊,留桥又不回。

这两首诗都写了七夕时的伤感,欢乐很快就消失了,哀怨却一直存在着。唐诗中的七夕诗也有很多是表现高兴愉快的心情的。如: 权德舆《七夕》 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在七夕这一天娶亲,鹊桥搭起,美丽的新娘来到我家。爱情亲情都得到圆满,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在这个还算艰难的环境,能够这样是很幸福的事情。在这里鹊桥就象征了喜悦,代表了幸福,还有爱恋的美好。

李商隐《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李商隐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上首那么明了的表现喜悦的心情,但是还是可以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理解的。虽然一年只可以相见一次,但是这一次的相遇却是很唯美的,更应该珍惜。此外,唐诗中的七夕诗还有: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赵璜《七夕诗》)若能许解相思佩,何羡星天渡鹊桥。(何光远《答龙女诗》)玉漏涓涓银汉清,鹊桥新架路初成。(何光远《催妆二首》其一)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刘威《七夕》)等等。

有此可知,七夕和鹊桥在唐诗中也是爱情的象征,象征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在七夕,恋人终于可以团圆,在鹊桥上,爱情得到圆满。

通过以上的分析,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可以是温馨动人,也可以是曲折哀婉。唐代诗人桥意象时吧于爱情的描写哀婉动人,夫妻情人间的悲欢离合,相思的渴望,有对爱情的惋惜,也有对爱情的赞美,乐观的感情,积极的追求,希望总会实现的乐观心态令人相信爱情的美好。我们知道了“桥”这个意象在不同的作家眼中有着不同的爱情烙印,桥意象是唐代爱情题材诗歌的重要载体。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深刻的解读唐代爱情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注释】: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周新成.中国桥文化[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3.、周新成.中国桥美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4、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6、四库文学总集选刊·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8、《诗经·大雅·大明》。

9、张连举.站立是诗卧如画:唐代咏桥诗读解[J].唐都学刊,2006,(4).

10、向丽.说不尽的桥——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文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11、文娟.古典诗词中桥意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意蕴[J].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2、云清芝:《论唐诗中的桥意象》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13、静宜:《古诗词中“桥”意象的探索》鸡西大学学报第9卷 第2期2009年4月

14、郝丽梅和何尊沛:《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历史名桥意象》绥化学院学报 2009

15、张晶和周晓琳:《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新学术 2009

16、夏维波和杨宇:《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17、谢巍琦:《唐诗中的桥文化》

下载《简·爱》中的男性救赎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爱》中的男性救赎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一、 基本信息 书名:《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 简单介绍书的内容 在第一章中,年幼的简爱就和欺辱她的表哥约翰发生了冲突,......

    《简·爱》读后感

    《简·爱》这本世界文学名著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著作,这本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的故事,让我感慨了很多。这本书讲述了以她自己为原型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灰姑娘“......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1 “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每当......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范文1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自身的经历为素材,叙写了一个小女孩克服诸多艰难险阻,从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动人故事。主人公简爱是一个不畏艰险,十分......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1 《简爱》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她用文字反映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主人公简·爱好似灰姑娘,又想丑小鸭,从年幼的......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优选14篇】《简·爱》读后感 篇1《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在这本书里渗透着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独意......

    《简·爱》读书笔记

    《简爱》读书笔记一、[英]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二、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书,是我的伙伴,每次它都会为我分享它的快乐;书,是我的知己,每当遇到烦心的事,总会向它倾诉;书,是我的老师,它授予我不可多得的知识;书,是我人生的灯塔,在我翻了错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