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
在整个课程程序中,笔者充分应用和调用各个程序模块,从而实现了此次程序设计的所应该有的功能。在本组看来这就是我们在课程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我们都能利用这次课程设计学到很多我们在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充分的发挥了我们的主动性,使我们自主的去学习。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笔者受益匪浅:
一、编译工具Visual C++ 很多程序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但是本此设计的程序功能不是零散的,它有一个连接是的程序是一个整体,怎样达到这种统一体呢?因为这个输出连接是贯穿始终的,6个函数程序通过这个链接。说到这,就应该说以下笔者所应用的调试工具,也就是运行环境Visual C++,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的支持剪贴版和英文的特点。正是在实现栈操作的程序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才能制作出全汉化的初始化画面。
二、巩固和温习了C语言
在界面设置中使用函数调用while。其中文本显示颜色和背景颜色都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改变,但改变的时候必须采用标准英文大写,同时在制作显示菜单的窗口,大小根据菜单条数设计。最后采用printf输出程序设计界面。
这次的程序软件基本上运行成功,可以简单的对已经输入的数组进行计算,制作出简易迷宫图形,并且计算出最短路径。由于时间和知识上的限制,使得程序规模相对较小,即功能还不很全面,应用也不很普遍。原来C语言可是涉及很多知识,而不是枯燥无聊的简单的代码部分而已,利用C语言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完善的软件。
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这次课程设计让笔者感触很深,使笔者了解到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我们的课本,因为课本上告诉我们的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所涉及的面也是狭窄的。那就要我们自己懂得自学,懂得充分利用身边的任何资源。应该说,笔者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并不仅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用语言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虽然在笔者的程序中有一部分是从网上搜索得来的,但笔者竭力将所获得的信息变成自己的资源,动手上机操作,在了解和看懂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和创新,但是在笔者的程序软件中还有部分的不足,需要加以更新,比如:
一、没有使用图形的形式描述栈的操作。主要是因为本设计主要是在MicroSoft Visual C++编译器调试,但VC的根目录下的Include文件夹中没有graphics.h这个头文件。
二、所有的对栈的操作只能当栈被初始化以后方可进行。当栈被一次初始化后,所有的进栈操作只能进行一次,如果想在进行了其他的栈操作后再次进栈是不行的。
同时,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笔者都意识到了自己动手实践的弱势,特别是在编程方面,于是笔者知道了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上机编程才能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不足。
四、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信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更是让笔者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同时也找到了克服这些弱点的方法,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在以后的时间中,我们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上机实验,多编写程序,相信不久后我们的编程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能设计出更多的更有创新的作品。
第二篇:课程设计总结--
结论
我们本次的课程设计的课题是我校中区的锅炉房安全分析。这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在这一次过程当中,最真实的考察了我们如何将课本的上的知识,转化为我们手中的技能,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了一次严格的考验。
我校的锅炉房采用的是燃煤锅炉,主要能源是燃煤,冬天为全校师生供热,锅炉房秩序对其进行温度调节,夏天则主要为师生供热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的第一步就是对我校的锅炉房进行实地考察,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通过的工作人员的认真沟通,我们进入锅炉房内部,清楚的对其整个系统,内部构造,运行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次考察,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老师的帮助和锅炉房工作人员的帮助一下,我们顺利进行了接下来的工作,将锅炉房系统单元化,是我们工作的开始,也是重要的一步,在这里非常感谢我们的邓奇根老师的指导,单元化后的锅炉房系统,小而易于分析,在我们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及其影响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在危险源识别和调查过程中,我们受到了锅炉房工作人员的很大的帮助,作为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现场资料和经验,他们清楚的知道,锅炉房整个系统中,哪里才是最重要的,哪里是最危险的,哪里是最容易损坏的,有了工作的人员的帮助,结合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我们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本次作业。
经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我们欢笑是因为我们锻炼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深深的感受到大家对我们学生成长的关爱与呵护,我们欣喜自己可以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证明了我们的价值,我们也有泪水,我们在事故树分析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到达做不下去的程度,但是我们最终坚持了下来。课程设计已经完成,我们的这段的经历也将过去,但是这个过程留给我们的团结合作,迎难而上的精神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更让我们的友谊更加和谐和深厚。
第三篇: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我们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操作的重要环节,虽然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不到两周,略显得仓促了一些。但是在这近十天的不同于平时上课时间的的课程设计周,我们每个人都过得十分充实,也从中收获了许多。
这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设计一个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由于平时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看到《机械设计手册》上的一系列数据,更是乱了阵脚,还好有其他同学的细心指导,终于有了进展,计算数据,构画工图,写设计报告说明书,踏踏实实,终于完成了设计任务。
现在想想其实课程设计当中的每一天都是很累的,最后的几天更是因为画图而连续四天没有午休。很多同学也是为了查阅数据而忙得焦头乱额。其实正向老师说得一样,设计所需要的东西都在书上了,当时自己老是想找到什么捷径来完成这次任务。但是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没有那么简单,你想自己胡乱蒙两个数据上去是行不通的,因为你的每一个数据都要从机械设计书上或者机械设计手册上找到出处,完全没有其他的方法。我因为这个就吃了不少的亏,比如在我设计减速器的装配草图时我没有太注意相关尺寸,致使我设计的箱体出现了较大的结构错误,间接导致了我以后的装配图的步履维艰。虽然种种困难我都已经克服,但是还是难免有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完美总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才是最重要的。抱着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态度我一步步走了过来,最终完成了设计任务。此次设计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要进一步加强,所以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的努力。
总之,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最后,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也希望老师对我的设计提出意见。
第四篇:课程设计总结
总结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T型换乘站设计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查找资料和计算数据,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实训第一天刚到教室时,说实话,真的不知道干什么?有一种“何去何从”的感觉。后来,经过团队的讨论和结合我们所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作T型站的换乘,这样能确保我们至少有作品交的底线。原以为换乘站的设计会非常简单,客观上它也的确简单,但要自己亲手设计车站时才发现,这个“简单”的换乘站对我来说真的一点也不简单。毕竟,以前自己的理论基础就不好,何况理论与实际还有一大段距离呢?怎么说呢?有时候,压力就是一种动力!既然课题作品名称都提交了,也只能按时按量交作品啊!于是,我静下心来,慢慢回想老师在上课时特别强调的知识点也就是我掌握地那点可怜的知识,借助它,我开始回忆交通学院站的布置。当然,在设计车站前我是认真仔细地查阅了地铁设计规范,翻阅课本上有关于T型站的所有知识点,这也算是复习上课的内容吧。
车站的设计是一项要求非常谨慎、细心、认真的工作,而我恰恰缺少这些品性。所以,在车站设计过程中,我常常会犯一些自己都没意识到错误,幸亏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设计前查阅地铁设计规范,并参考相关资料和论文,才纠正了上述错误。
当然,在T型站的设置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我会自己思考,毕竟思考过的东西记得牢,那才是自己的知识!想不出的话,我会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此外,参考课本也行。最后真的解决不了时,我还可以找老师嘛。记得第一次请问老师是在解决客流预测的一个问题上:因为设计的车站并不知道它周围的客流分布和客流集散点,但通过询问老师,老师说可以假定一个客流量或者查找一些资料进行一个预测,从而确定本站的客流量。
由于我的知识浅薄,经验不足及阅历颇浅,因此,在该换乘站的设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不够齐全等问题,我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要求不断的修改,完善,争取使该车站慢慢趋向完美。
另外我还充分体会了从事设计工作需要特别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一点都马虎不得。每一个细微的细节都必须十分的注意,如果不认真思考决策,就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如果早期的错误隐藏下来,对后面的工作影响就会很大,甚至有时要推倒很多前面做的工作重来。有时候,我自己觉得设计的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老师提出质疑时,又发觉原来问题很严重。只有不断地向老师提问,有时提问的问题特幼稚,可就是不懂,很是郁闷。
一开始我们从参考书上找来了课题,但是毕竟是参考书,做到后来发现很多数据都是不完整的,这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看着别的小组都弄得有模有样了,可是我们连一个设计图都还没有定好。好不容易又找到了重新画了图,可是结果还是很不尽人意。客流走向什么的都弄好了,布局也没有问题,可是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参考书毕竟只是一个参考,设计这种东西最后还是要靠自己动脑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从平时学的知识﹑老师上课的举例﹑实际生活的经验以及老师的辅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应该说这是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动脑完成的,虽然内容并不是很复杂,但是我们觉得设计的过程相当重要,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小组人员的配合﹑相处,以及自身的动脑和努力,都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课程设计意义很深,和其他同学的共同学习﹑配合﹑努力的过程也很愉快,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耐心辅导。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理,给了我很多思维,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T型站的设置和规模;熟悉了T型站站厅层和站台层具体设置;了解了站台宽度等数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提高T型站换乘能力的措施等等,掌握了T型站布置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查询资料,也了解了客流预测原理。
设计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单独设计模具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在此感谢我们的武超群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模具设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
同时感谢对我帮助过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
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十分乐意接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本人将万分感谢。
现在作品已经完成,一路走来,虽然有点累,但还是感谢有这次的实训机会。在这两周里,我知道所学的知识比这一学期的课堂所学更多更充实。
徐文强
第五篇: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
英才学院1036105班 商婉茹 6100800539 11月末,在侯珍秀,金天国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综合课程设计II。第一次碰到一次课程设计要调用这么多知识储备和交叉使用;第一次有五个老师每天都早早的来到教室为我们做认真细致的辅导,基本上就碰不到想问个问题还要排个长队的情况;第一次在课程设计中不是抄图,抄报告,重复老图纸;第一次像对待一个自己做老板的工程一样,从项目的最初开始构想,开始为全过程负责;第一次从方法出发,从思想开始,而不是在第一天就出了草图结果。这一次的课设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很不一样的东西。
在课程设计的第二天,当我拿着我自以为不错的结构图给老师看的时候,就被金老师的严谨的逻辑震撼了,也就知道了自己真是太年轻,想问题太不成熟。老师提出来这样一个标准,如果看了这个图不能马上知道你要设计的是什么,要求和标准又是什么,那就是失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可以是随便什么人的设计,那么你的设计体现在哪儿,那这个结构必然就是不合理的,有很多禁不住推敲的地方。我当时还反驳,这应该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细化的,初期设计何必那么细致。金老师纠正了我这么多年的一个误区,细化目标不是细化到细节,比如用什么型号的轴承,而是要把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明确,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量的规划,没有一个整体项目的把握,连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再往下做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的结果。当时真的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如果还没有规划好路线,那盲目迈开的第一步得什么概率才能是走对的,后面的每一步得蒙多准才能一步步都是对的?这真就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式的科学,靠经验,靠运气去做,那真的不是工程师该有的态度和水平。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这世界上的方法是有限的,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不然只是会设计一个卡具,一个减速器,换个东西依然摸石头过河一样的迷茫和艰难,这一下就解释了我大学以来的困惑,就是我对机械制造方向学的还不错,可是一到电学,控制方面就一头雾水完全不能理解,当然也学的很不怎么样。我跟老师讲述了我的疑惑,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我们的学习从来没有上升到数学上,而一切科学只有到数学的高度才是统一的,要不然像我现在这样学的只是一点点皮毛,照工程师差的可真不是一点半点啊。学到的这种新的设计理念,让我知道要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就可以将学科融会贯通,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学到了新的设计方法如QLD图,sysml图等。老师为我们重新建立的思想和标准让我回头反思这四年的时光。不能不承认工大的培养确实是做到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我们的基本功确实扎实,可是总觉得自己欠缺了点什么,像是在一片大森林里走了很久也很卖力,采了叶子水果鲜花一堆堆的东西,但是他们能做什么,他们的联系是什么,我们背着这些就能做工程师吗,这一大堆的疑问和对自己的怀疑一直存在着。我们在以往的课设中一遍遍温习学过的东西,膜拜多年来成型的固定的近乎完美的图纸,在上面拙劣又蹩脚的修改和抄袭。而这一次的课设,像是弥补了这么久以来的空档,就是工程师最优秀的地方在于思想与方法,像树干一样将其他所有的枝叶花果穿起来组成枝叶葳蕤的大树,其他的积累也只有在这个思想上才有价值,基于优秀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而且,我们这一次从方法着手,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缜密的逻辑中去完成最后的设计。对比以往的课程设计,以往着眼于细节,比如结构是否合理,标注是否正确,缺少的就是这次课设教会我们的方法和全局设计的能力。这一次课程设计,真是对我们四年学习超好的补充,在我们学好了基础的时候,给我们一次迈向工程师的可以触摸可以学习的阶梯。这里学到的功能结构图,QFD图还有sysml图的方法都是我第一次听说的方法,在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我打算将这些方法再次实践应用,因为体现着我四年所学的毕业设计,缺少最核心的思想就不算是完整的句点,优秀的方法加上夯实的基础才能说明,哈工大的工程师与专科的学生有着多么大的差别。
出图阶段我们用到了用新的设计工具,如solidworks建模。在最后阶段三维建模的时候,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次课程设计的巨大不同。以往的都是铺张大白纸趴在桌子上画图,而这一次老师们鼓励我们用电脑来画,尤其是支持我们用SolidWorks来画,这让我在最开始真是怀疑了好久。侯老师对其他别的班的老师说,现在的软件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用,都是计算机办公的时候,我们何必非要去手绘,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不好吗。听到老师这样说的时候真是佩服侯老师的前卫呢!五位老师一改传统老学究的范儿,简直要比我们都还年轻。我是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第一次接触这个软件,想想真是惭愧,作为学机械的学生居然对这样基础的软件还陌生,真是要成出土文物了。在画图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是费劲,毕竟第一次用,装个软件恨不得笨的要用一天的时间,但是几天之后熟悉而且上手之后,确实不止是速度快,而且在这个画零件和装配的过程中立刻就能找到自己结构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三维模型又直观,修改好了之后确实合理好多也方便想像和完善。这要是手绘,确实也就只能抄图,要不然这么复杂的装配图,几十个零件光靠脑袋想真是不现实。到最后的实现都体现着这次课程设计现代的设计方法和思想,确实看到自己有点落后于时代了,脑袋该转的再灵活点才行啊。
而且在老师为我们改图的过程中,严谨的思维方式,从毛胚到产品,全部过程都要考虑,加工方法和成本都要细化,也让我好受教。比如说白老师指出来轴承座的结构该剖分式才便于装配,而且白老师一再跟我们强调,不要自己闭门造车,很多东西做的很成熟了,网上搜都有直接可用的就不要自己费时费力去设计一遍,设计出来的还不见得就好,能用现成的一定要去用,善于借别人的力走的更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别人没做出来的部分没做好的部分。这个思想一改我们这么多年因循守旧,低头苦干的状态。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课程设计确实如老师所说已经和现代的技术成果脱轨了,我们不看别人的成就也不借鉴别人的方法,只是自顾自忙自己的,忙来忙去忙的跟个古代农民似的笨拙又迂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到今天的设计上应该就是白老师说的这个意思了吧。再比如侯老师为我们指出来这个装置最后设计出来,作为设计师要负责任的,这负责任就体现在,从毛坯件开始,一步都不能马虎。毛坯怎么来的,为什么铸造,有没有变形,别的方法怎么就没有铸造合适,加工好加工吗,选标准间为什么选这个不选别的,画这个零件的时候校核了吗。。。这一系列问题下来,真是问的哑口无言啊。真的是我们想的太少画的太随意,这样真去生产得出多少问题啊。工程师的责任真的是沉甸甸的啊,我们想的太少,态度又那么儿戏,这次课设,侯老师这一串问题就像一个警铃,如果以后又随手一画就要交差,就得好好想想侯老师今天为我们如何改图的了。而且侯老师一直强调,不管是多小的一个细节,一定都有一个为什么,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就像我的箱体,我只是直觉觉得应该预留一块,侯老师第一个就问住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留,必须有依据有道理的,哪是跟闹着玩似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心里牢牢地记住了,作为一个设计者,一定要用事实用道理用数字来说话,直觉不是科学,不能用来作为不负责任的随手乱画的借口。老师交给我的这个思想让我一下就懂了所谓的经验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定尺寸定标准的,只是给下面计算校核设计指了一个方向,而最后的结果还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做前提指导,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做全程推进,否则真的还是回到金老师的话“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式的科学。
这一次的课程设计,从第一天就给我了全新的体验,从方法说起,从需求开始分析,每一步都是有条不紊的往下进行着,到最后看似要做完了画好了草图,还有老师用严谨的科学的思维为我们把关叫我们要如何思考如何设计以及指明改进的方向。与以往的抄图比,确实自主完成的部分多了好多,自己查资料定方案的过程不只是知识上的积累,还是思维和设计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的大量运用,确实是颠覆了以往因循守旧的模式。只是,这次课程设计时间太短,最初设计好的方案中,最后好多部分没有做完,只完成了一部分,比如就我而言如反馈等控制部分还都没有仔细做好,就要答辩不得不停下来了。而且结构中还存在这一些不合理之处有待完善,也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将这套完整的机构做好,我想收获一定更大,我们的提升又会高一大截。
感谢老师在这三周里给我们了最难得的思想,最珍贵的方法,让我们四年的积累在最后有了极大的整合和提升,这些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另附总结: 1.学到新的设计理念。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就可以将学科融会贯通,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2.用到新的设计方法如QLD图,sysml图等。3.用心的设计工具,如solidworks建模。
4.严谨的思维方式,从毛胚到产品,全部过程都要考虑,加工方法和成本都要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