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弟子规》有感-作者:浦仕毅
谨记精髓 传承国学
——读《弟子规》有感
年
级: 高
一A级部
班
级:8班
姓
名: 浦仕毅
指导教师:叶蓉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朗读声,每天都萦绕于耳边,让我受益匪浅。《弟子规》乃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德行规范,此书记录了中华民族古时对道德修养的心得,适合用于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例如,在生活和学习中,污秽词语的滥用,使同学们出口成脏而非出口成章,如此一来,学习的宁静之地就被这蝗虫一般的污秽词语啃食干净,最后只残留些许破败不堪的躯壳。
《弟子规》中对于污秽语言是这么说的:“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是说,刻薄挖苦的言语,肮脏不雅的词句,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要彻底革除,如果不及时戒除,那又会有何后果呢?对此,我感触颇深。
刻薄语,即尖锐刻薄之语,其语对说之人无所用,而对其耳听之人,其伤害不可谓之不深矣。也就是说,刻薄的语言对于说的人不会有什么作用,但对于听的人来说,这会损害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还会使同学失和,发生争执。学校本为宁静之地,如今却被污秽扰清宁。
曾子说,作为君子应当注重三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便是: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这样才能远离鄙俗和悖理。所以,当我们说话时,应拿出推己及人的态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我们自己也不愿意听到别人尖酸刻薄、阿谀奉承的话语,所以我们应该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同时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戒除刻薄挖苦的言语和肮脏不雅的词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是从小养成的,如若不及时杜绝,那将会是一场大灾难,所以虽是不太起眼的小事,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读完《弟子规》后,我明白了许多,在以后的生活及学习中,我会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文明用语,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们来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学习。除了学习之外,便是不断地完善自我,使自我德行不断提升,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将谨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一经典名句,以国学经典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篇:读《弟子规》有感-作者:张续严
谨记精髓 传承国学
——读《弟子规》有感
年
级: 高
一
班
级: 七
班
姓
名: 张续严 指导教师:焦
悦
谨记精髓 传承国学
—读《弟子规》有感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当我翻开《弟子规》的第一页,这本书的内容不禁让我眼前一亮。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作。这本书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阅读并且要用心感受的国学经典。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的一些字词让我难以理解,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弄懂句子的含义。我觉得它晦涩难懂,又没有现实意义,一度想要半途而废。但是,老师和同学都鼓励我,让我坚持下去,不要中途放弃。如果读完整本书,我会终身受益。《弟子规》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拥有无尽的思想光芒,照亮我们黑夜中行进的人生路。一个人的品行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从小开始培养。《弟子规》要求我们端正自己的品行,这样才能有机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书的开篇就是讲孝顺,然而,身为人子的我在这方面做得实在是少之又少。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深感惭愧。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说过:“国学不简单是一门学问,它是我们血液中的一种文化基因,其实不管你学什么,透过国学,你都能学到中国文化的态度与精神,学到这种使命的担当与传承”。而《弟子规》就是这样一本高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国学典籍。书中的做人、诚信之礼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了更高的行为标准。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诚信,如果做人连最基本的诚信都丢失的话,那你将一事无成,甚至被人唾弃。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体型巨大的宝库,内容丰富且深邃。读完它,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缺点,同时,我也明白了自己该如何规范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举止,我也一定会以《弟子规》中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规矩之人。
第三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圣人训......”当我首次听到孩子们读的时候,我便在默默地想着其中的含义,基于对古文的基础,再加上弟子规本来就通俗易懂,当时我并没觉得多大的意思,多听几次,便觉得里面包含很多哲理,再加上学校的一系列关于传诵经典的活动的开展,去仔细地背诵和默写,更深刻认识到弟子规意味深长。我被一本薄薄的《弟子规》所吸引,这册小小的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他不仅对于我们教师是一种修身养性,而且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是道德形成与规范的好书。
《弟子规》全文分了好几个章节,每个星期孩子们都有两节国学早读课,我看孩子们读得朗朗上口,我也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读久了,不觉得厌,读多了,不觉得烦,而且我们每每读了一遍,我会把书合上,叫孩子们试试背诵,我发现他们很厉害,基本上能背诵到第三节,为什么它能使我百读不厌呢?是它,教会我如何尊重别人———要孝悌;是它,帮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信;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问题———要谨。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起中国就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的巨轮无声的向前滚动着,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而谈到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我首当推崇《弟子规》,《弟子规》,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古代启蒙教材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古时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当其冲要考察的便是其为人和孝道,这与当代是大不相同的。几乎凡是古之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这样一句“性至孝”,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好坏的重要依据。在古时候,即使你身份显贵、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样会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有官员名叫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说“首孝悌”。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
“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证明他的社会生命宣告完结,“人无信则不立”。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余言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笔法之遗风!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在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就像吹进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这大概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读《弟子规》,重塑中华礼仪之邦、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便不言而喻。从这方面来讲,《弟子规》仍不失为一本传世经典。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孝亲尊师,与人为善”,《弟子规》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于此。
第四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王 秀 华
自从开学以来,我校就提出了开学与践行《弟子规》同行的口号。在办公之余,我常常拿起这本书学习。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书中所涉及到的道理即简单明了又值得深思,不愧堪称文化宝典。经过多次的阅读和理解,使我更加顿悟了做人的道理和做一个好人的坚持,使我懂得了凡事要学会感恩,包括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弟子规》中对孝道介绍的很多。
在当今中国孝道教育已到了不容回避与忽视的地步。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因为这既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神圣权利,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班主任我就粗浅地谈谈自己自开学以来怎样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首先我采用主题班会、网上查阅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孝道,树立正确的孝道观。
其次我利用学生活动时间,欣赏和演唱表现父母艰辛,讴歌父母的歌曲,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进行感恩、报恩教育。因为我认为欣赏和演唱健康的歌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它能对学生的品质与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所以,我就利用毎周的班会时间在班上开展欣赏和演唱一系列的讴歌父母的歌曲(《好父亲》《父亲》《爸爸的祝福》《酒干倘买无》《母亲》《慈祥的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的活动。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饱含情感和催人泪下的词曲里,联想起父母的生养大恩,体验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激起他们强烈而真挚的感恩、报恩思想,培养他们对父母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进行感恩、报恩的自我教育。
第三、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选取反面例子,让学生吸取教训,接受孝道教育。通过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客观规律,赡养父母是晚辈的义务和责任,谁要是逃避、推脫责任,遗弃父母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四、提倡、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以实际行动为长辈行孝道每逢周日和放假,我都不忘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题---回家以实行动给长辈行孝道。我告诉,学生行孝不分巨细,平时我们敬亲的点点滴滴都包含孝着文化,都是行孝的具体表现。如对长辈说一句感恩的话,为长辈盛一碗饭,给长辈洗一次脚„„我把这道作业看得与文化作业一样重要,学生来校要送交老师查阅(由家长作出书面证明)。这种做法同学们乐意,家长满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虽简单,但对孝道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弟子规》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我的良师益友,使我切身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周围的所有人。因为懂得感恩才会使自己所处的气氛更和谐、融洽。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第五篇:读弟子规有感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读《弟子规》后感
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我在电脑上点开了弟子规的TXT文档,一开始我并不对这篇文章怎么感冒,细细品味,感觉这么好的一本名著不应该只在电脑上略读一二,于是我便翻出几年前高中发的印刷本放在枕边留待每天饭后细细品味。
数日之后,饭后看上十几分钟的弟子规已经快成为我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每当我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弟子规》里的总序是这样说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万事以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虚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项意见,并积极改正错误,听从父母的指挥,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只有这样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让他们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非常惭愧.调皮的我,个性倔强,不听父母的教导,做了很多错事,令老师和父母伤透脑筋,令他们伤心,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规》里的各项准则衡量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教导,各方面要求进步。
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弟子规》里的“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意思是:进入别人的院门之前,要先问问有没有人在。在进入别人的屋子之前,要提高声音让屋子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如果有人问是谁时,要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假如只回答“是我”,别人还是分不清你是谁。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还是有人犯错。敲门时,别人问你是谁,你回答:“是我。”别人又问你是谁,你又回答:“我就是我。”结果别人还是不知道你是谁。再如“物虽小,勿私藏”,教导我们要清正廉洁,不要贪占别人和公家的东西,不能有偷窃的行为。对衣着仪表的要求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注重服饰仪容的整齐清洁,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穿着要稳重端庄。在诚信方面则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就是要求我们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欺骗是不可取的,人无信则不立。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读来乏尔无味,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养成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会给我们身边的人一个崭新的自我,也会读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