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德育论文
德育工作
点滴入手
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然而在现阶段,有的教师被考试这只指挥棒所左右,在工作中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古有“做事先做人”之说。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但在现今的德育工作中,眼高手低,俯不下身来抓德育的现象有之,假大空全的德育教育有之,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有之,致使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德育目标成为空谈。鉴于此,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把“优化育人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作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特别是在育人环境方面着力强化一个“小”字。小处着手意味着要抓好细节,抓好小事。
漫步校园,红砖壁瓦、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校园内白杨陪伴一批批学子走过了每一天,每一年,到底送走迎来了多少孩子,他们也说不清了。哗啦啦爽朗的笑声是他对孩子们殷切的希望,良好的祝福。茵茵绿草中的警示语说:我是你们的植物朋友吗?自来水龙头大声疾呼:我不想多流一滴眼泪。垃圾桶说:来吧,我的肚子大得很等人性化语言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羞耻心。微风吹过,一片片废纸,在校园内翩翩起舞,此时映入你眼帘的肯定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着,拾捡校园内的垃圾,然后放入垃圾桶憨憨的大肚子里满意地走了。上课铃响了,听着自来水哗哗的声响,总会有师生返回身来,轻轻的把它拧紧。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校园作为一方净土,教师作为孩子们的人师之范,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而部分教师却时常在校园内,课堂上冒出一两句方言土语。我们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乱扔乱弃;要求孩子学习雷锋好榜样,但碰到不良行为却唯恐躲闪不及;要求孩子正直,自己却从来不敢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凡此种种小事,人师从何谈起,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何谈起。德育课程健全了,德育活动开展了,德育为首的大政方针也定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说一说,写一写,搞搞活动的层面上。
校园环境虽然重要,但家庭环境同样必不可少。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而部分孩子们却说:“他们只顾挣钱。”孰是孰非此时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学校能否帮家长。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对家长提出: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清洁的学习场所,不训斥孩子,不在家里聚赌。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不以家长长辈自居。家教中讲究方式方法的多了,动不动就横加指责的少了。讲究民主,崇尚学习的家长多了,耍大家长作风的少了。
校园是净化孩子们心灵的殿堂,一块纯净圣洁的园地。知微而论,可为人师是校园环境育人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我们的家庭虽小,但孩子第一任教师的担子却很重很重。他是孩子们走向成人成才的摇篮,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行为做起,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环境。
第二篇:高中数学德育论文: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近年来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过分强调升学率,使得不少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高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现谈谈个人一些作法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因此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二、充分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数学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敢于争先,为国争光。例如: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数学家巴期卡(1623—1662)在1653年才开始使用这个“三角形”早四百多年„„,苏步青教授是从放牛娃到著名数学家,他在微分几何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在国际上有威望,他写的《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一书,获得国家科学奖。又比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晚上9点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深挖掘、勤思考、多联系的好习惯,数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题材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废品,体育不好是次品。作为教育工作者观念要创新,树立新的人才观。要培养理想抱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诚实信用,善于自律,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业进取心,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
五、利用诸如编拟数学题组等教学手段,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利用诸如编拟数学题组等教学手段,适时地将社会变革中敏感的市场经济变化中最显著的内容补充进去,融汇
进教学中,诸如增长率、物价、造价、利润、储蓄、规划、生态平衡、我国发射的神州三号运载火箭的运行轨迹方程等等。数学教学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促使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育工作者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以正确的眼光观之,所拥有的不止是真理。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美。”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
育
论 朱春玲
2011/1/11
文
第三篇:德育论文
以爱育人,润物无声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黄略镇冷水小学 殷海虹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在农村小学从教18年,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爱学生”的重要性,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相信我们,乐意接受我们的教导,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愿意亲近我们,而“爱”则是拉近我们距离的纽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对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教师的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一切。
赞科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是多么的重要啊!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我们老师的倍加呵护。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 老师是从心里爱学生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很好的把自己这份爱心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不是权威监管者,而是学生能交心、谈心的朋友、伙伴,只要我们真诚的付出爱,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了。爱生,不等于一味地迎合学生心态,不等于无原则地宽容、回避学生的违纪行为,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
爱可以使好的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提高,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 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而且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我觉得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
这个学期,我依然担任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届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好,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所以我打算从最简单的计算开始训练,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计算练习,待我检查无误后才能离开学校。有一次,眼看天要下雨了,还有一位学生没能完成,这位学生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每次都是他最后完成,而且基本上都是错的,估计今天又是无法完成了。于是,我对他说:“你拿回去做好,明天再交吧。”他抬起头看着我说:“老师,能再等我一下吗? 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完成了再回去。”我看着那双无邪的眼睛,心头一颤,我没想到他会这么坚持。我想了想说:“好!老师重新给你一份题目。”于是,我把练习的难度降低,重新给他设计了一份。由于难度降低,他很快就完成了,当他把作业交上来时,我看到了他脸上那份舒心的笑容。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三、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 这个道理。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无疑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学生“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是爱。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为此,我会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教师!
第四篇:德育论文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盘龙三小 陈欢
记得冰心曾说:“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就不能抽象。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的,如爱自己的教室、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为了在班级中加强这方面的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有更大的进步,培养其优秀的人格,我从自身做起,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感化孩子们。
一、练好内功,树立威信,以情感人。
班主任的内功就是要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前提下,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崇高的人格和深受学生欢迎的民主的、科学的工作方法。练好内功对班主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知识渊博的优秀老师,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丰碑,会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佩服使他们在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教导,进而在行动上拥护和加以效仿。
练好内功的关键是班主任要做到一专多能,既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品行端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从而使学生从心里佩服老师的才华和人品,愿意与老师亲近,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自私自利、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在学生中享有真正的威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时时、事事做学生表率,是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关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讲课的风度、自身的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也决定着教育效果。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德在自己的教师身上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才会信服,才能激发他们出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教师要自觉地,时时审慎自己的言行,用自己无声的行动,示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吸引学生。记得有一次轮到我班值周打扫厕所。由于外边下了几天雨,又刮大风,厕所很难打扫,学生似乎不愿打扫,这时我拿起笤帚,第一个动手打扫起来,并且打扫最脏的地方,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满脸羞色„„几个学生开始弯下腰认真打扫起来,当我检查回来,还听到他们的议论:咱们这班主任真好,既不嫌脏,还亲自动手打扫,咱还有什么可说的。既然我的行动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作用,还有什么必要讲大道理呢?
三、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
1、我要求学生“懂得回报”。一次主题班会“给谁过生日”,我问了30多位同学,他们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竟无一人知道,又问他们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天?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我又问他们谁为父母过过生日,也无一人。我告诉他们在日本,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过生日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因为我要求学生“懂得回报”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事晚归,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牵挂;父母过生日,送张贺卡;教师节,不忘对老师说声“节日快乐”。
2、在家里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现在许多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久而久之,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会变得自私冷漠,为此,我说服了许多家长,恳请家长让学生在家里有固定的事情做,并要求负责到底,有利于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这样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责任感,而且还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爱。
3、每周班会上,要求每一位同学讲一件在这个星期中回报亲人所做的事,有的同学讲给父母捶背;有的同学给家里人做饭,有的帮父母洗衣服;有的讲遇见老师问声“好”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同学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爱,他们爱父母兄弟姐妹,爱老师同学,爱学校,爱祖国。
四、无声艺术指导下的德育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德育对象是一群正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他们好奇、敏感、浮躁,任性且最厌恶唠叨,如果我们在其耳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能接受,反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我适时运用无声技巧。所谓“无声胜有声”。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或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授课,让全班都保持沉默,那么学生会立即感受出一种异样,停止说话或停止正在做的小动作。这便是无声艺术的自觉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和学生的冲突,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还可以发挥出教育的最佳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无声的同时,运用眼神暗示可以表达出各种用语言所无法表达出的焦虑、关切、怜爱、责备、激励等多种情绪。有一天吃过早饭,我去教室查看学生,看到有两个调皮学生为小事打架,双方互不相让,怒气冲冲,我默不作声,只是用眼睛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弯下腰来捡他们的书,我捡的非常认真,也非常专注,每捡一本都拍打上面的尘土,就如同爱我自己的书一样,时间在无声中悄然过去,两名学生终于被我的举动所感动。他们噙着眼泪也弯下腰捡了起来,并小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再一次我什么也没说,又用眼睛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就这样过去了。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总之,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都是德育工作者特意设置的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使用的各种方法,以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震动,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第五篇: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
础教育各学科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和生硬的说教上,否则,不论教师说得如何动听和感人,学生不但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还回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设计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一 在教学jobs一课时,对于学生瞧不起farmer职业的思想,我是这样引导的: T: Why don’t you like farmers? S1: They are very tired and dirty.T: Yes, they are very tired, because they have to work every day.我边说边用简笔画描绘出一幅农民的画像:头戴草帽,肩搭毛巾,大汗淋漓地在田间劳作;同时,我还板书单词sweat。T: But they are very happy during the harvest time.我边说边画出秋天一位农民收获庄稼的情景,并板书单词sweet。然后在单词sweat和sweet前分别添加一个单词,便组成了一句谚语:No sweat, no sweet.在这个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偏差思想没有用“We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farmers.Their work is very important.We can’t live without farmers.”等生硬的话语进行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形象的图画,配以简练和寓意深刻的谚语,向学生渗透了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
案例二 在教学方位词in front of 和behind时,我在操练环节设计了看图说话的活动,并精选了龟兔赛跑的情景图片。T:(出示图片)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picture? S1: The hare is in front of the tortoise.T: Yes, but look at this picture.(出示另一张图片)Is it the same? S2: The hare is behind the tortoise.S3: The tortoise is in front of the hare.T: Yes, but why? S4: „ 我选择龟兔赛跑的图片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二是启发学生能够反思兔子失败的原因,从中培养学生戒骄戒躁的良好品质。
案例三 在教学单词home时,我用如下方法启发学生造句。T: Can anyone make a sentence with the word “home”? S1: My home is near.T: …is our home.Who can complete my sentence? S2: Class 4, Grade 3 is our home.T: Very good.Do you like your home? S3: Yes, I like it very much.T: Can anyone else make mor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 “home”? S4: The school is our home.] S5: Beijing is our home.S6: China is our home.S7: The earth is our home.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造句的过程也是他们运用单词home和感受home一词深刻含义的过程,更是学生爱国、爱家乡、爱集体的情感相互交融和相互感染的过程。
案例四 在教学单词kitchen,living room,bathroom,bedroom时,我设计了这样的Fun Time活动。T: Do you know him? He is Mr.Forgetful.(课件呈现一个小男孩)And this is his busy morning.(课件呈现这个小男孩早晨忙乱地收拾学习用品的情景)Can you help him? Mr.Forgetful:(课件Mr.Forgetful的声音)Where is my bag? S1:(学生仔细观察并帮助Mr.Forgetful寻找物品)It’s in the bathroom.Mr.Forgetful: Where is my Chinese book ? S2: It’s in the kitchen.Mr.Forgetful: Where is my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不仅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帮助了Mr.Forgetful。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Mr.Forgetful所犯的错误后,会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通过上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课堂中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和启发下“悟”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地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