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经病”的信仰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10:3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神经病”的信仰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神经病”的信仰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第一篇:一个“神经病”的信仰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最后的定格镜头加上澎湃的音乐,活脱脱一个“好莱坞主旋律”!看啊,一副担架从悬崖上吊下来,上面躺着血迹斑斑的英雄,他用手抚摸着胸口上的《圣经》,眼中充满着信仰的光泽……如果把某些元素换一换,片名改成《激战上甘岭》,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的战争主旋律电影啊!

可是梅尔吉布森镜头下的“主旋律电影”确乎非同凡响,看完之后简直燃爆!十年前看过他的《启示录》,见识了这位牛导的非凡才华,不承想他摆弄这部中规中矩的主旋律电影,居然如此出手不凡!“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当故事的内核装置了信仰的灵魂,立马就让影片变得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有这样一个镜头:激战过后,战场仍险,这时有两个新兵守候在安全的悬崖下,突然他们发现,高高的悬崖上,一具具伤病员躯体被捆绑着,奇迹般地频频吊下来……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终于有一位大兵发出了情不自禁的“评论”:上面有一个神经病!这个“神经病”,就是影片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依照常理,一个看上去并不强壮、坚定地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的军医,居然能够在极其险恶的战场上,赤手空拳救下75个人的生命,简直是神话。然而,这不是虚构,而是真真实实的故事——它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现实看上去居然比电影更虚构,一个士兵居然拒绝接触枪支武器,居然还被允许上战场,居然还奇迹般地成了英雄!按照好莱坞的虚构能力,这样的故事也是很精彩的。想不到的是,这居然不是刻意的“主题安排”,而是取自真实人生。我差点就非常庸俗地如是推理了:戴斯蒙德·道斯如此执著于“迂腐教条”(我们对信仰的庸俗解读),最后结局必然是,通过软硬兼施的故事桥段,使之幡然醒悟,终于拿起武器,最后赢得荣誉和爱情……一个士兵违拗“政治正确”和“大众意志”时,这难道不是唯一的解药?可是不,影片给了极其出人意料的答案,却令人热血沸腾。

信仰是作为大写的人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类平衡物欲的工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选择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信仰,无疑更有利于生存,而一旦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你就容易举步维艰,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随俗”和“脱俗”的战争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具体个人的命运,正是那些执著者的坚持,人类社会才会出现“超凡脱俗”的迷人景致。所以我们在戴斯蒙德·道斯有点傻傻的脸上,看到了一层圣洁的光芒,顿时穿透了我们的俗世灵魂,引发剧烈的震荡!

好久没看到如此经典范儿的电影了!我愿意承认自己是传统派,是老派,我愿意为这样的影片尽洒热泪。“信仰的力量”在这里表现得如此具体又如此具有说服力,主人公的天真和执著,全都源自其忠诚的信仰。是这份信仰,让他不知畏惧地觅到爱情;同时也是这份信仰,让他在战场上超人力地自我激励——再多救一个,再救一个,一个,一个……他的表现,已经超出了能力极限,显示出神的力量。以至于当决战来临时,大兵们希望他担当牧师的角色,用神圣的祈祷为他们助神威。

就是这样一个“神经病”,信仰赋予他神圣的意志力,他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行,而这一切,居然不可思议地被接受!在集体意志非常强烈的情况下,一旦个人信仰被得到尊重,竟然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内核,使影片远超一般的战争片,显示出哲理的意蕴,这是值得致敬的。

该片获得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提名),窃以为实至名归。上海影评学会创建了一个名曰“电影眼新片排行榜”的微信公众号,每周请若干知名影评人为新片打分并说明理由,作为“批评家”,我的打分向来比较严苛,通常给的分数比平均分略低。然而这次我愿意“破例”,为这部片名并不咋的《血战钢锯岭》打出破天荒的满分:10分!它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影片,没有之一。无论是故事、画面、音效、主旨,它都是完美的,虽然是那种中规中矩的完美,但彰显出它的经典性。

最后唠叨几句“题外话”用来“释题”:经常有人矫正“神经病”和“精神病”的混用,认为大多数情况下的“神经病”一词应该替代为“精神病”。我的看法是,神经病和精神病当然是两种病,但其间也有联系,神经质性格的人,在面临心理困难时,精神上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关于这些科学道理,咱们不必细究。要紧的是,“神经病”往往指涉过于执拗的负面人格特征,而在“文学语境”里,它是可以“反词正用”的。当一个人的坚定信仰呈现出“神经病”的“症状”时,有时可能正是“最高境界”的代名词。好吧,看官权且将之视为修辞吧,就不必“展开深入讨论”了吧?

第二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当观看完《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时心中不禁一颤,感触远远多于上次观看后的震撼,不再为影片精彩的画面而激动,脑海中迸出的是“信仰”两个字,内心的启示也不免多了起来。

(一)首先,人是需要有信仰的。

拥有坚定的信念,使道斯能够在遭受上司和战友的误解时,不争辩;在被室友群殴后,不记恨;在面对牢狱之灾时,不退缩;在面对枪林弹雨和穷凶极恶的敌人时,不逃避;在身体极其疲惫时,依然说出: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坚定的信仰,使道斯完成了一个个几乎不可能的壮举。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信仰,我们就会像一些低等的昆虫一样,趋利避害,没有方向,永远地徘徊、迷茫,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坎坷崎岖。

(二)其次,信仰需要活出来才能赢得尊重。

曾经战友口中的道斯,只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将士眼里的“累赘”多余者。因为固执的信仰而备受欺负和侮辱,道斯却没有在嘲笑中自我阉割信仰,而是在与众人的博弈中选择了“战地医疗兵”,而且用超乎常人的胆识与毅力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去拯救生命。曾经刁难他的长官最后深深地向他道歉:“很多人不理解你的信仰,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所有人都明白你对自己信仰的坚持!”道斯将心中坚不可摧的信仰活了出来,将他呈现出神圣的光辉,融化了人们对他的不解与嘲讽,赢得了胜利。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说自己有信仰,暂且不论是否真有,能将信仰活出他人的尊重与爱戴的能几个呢?因信仰而获得成功与胜利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三)再次,坚持信仰,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自己。

当道斯因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面临军事法庭裁决或者可能锒铛入狱时,爱人多萝西深情地劝他“装装样子拿下枪”。但道斯说:“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如果没有信仰,那该怎么和你共度余生?又怎么能给你更好的我?”这是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也许在现在别人会认为他迂腐、不变通、固执,但正是别人眼中的“迂腐”让他坚信“拥有真正的信仰会展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道斯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如果你要坚持自己的信仰,有时必须抛下世俗的眼光,你可能注定要忍受孤独和寂寞,遭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但千万不要放弃那份执着,你坚持信仰,信仰也会保佑你。在孤独中守护信仰,是这个浮躁社会的一股清流,是拯救生命的摆渡人,是黑暗中的骑士。

第三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部火到爆的电影,那就是《血战钢锯岭》。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加冲绳岛战役的医疗兵的故事。多斯是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的力量大增,在与罗西谈恋爱的时候响应号召参军,多斯坚持自己原本的信仰,拒绝拿枪的他缺坚持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才使他不用再军事法庭度过余生,再钢锯岭一战中凭借自己的力量救了七十五人。

他懂得信仰,而基督教中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他人,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日此。我们要向他学习。

信仰这个东西,不只只是宗教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精神。信仰所催生出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才让多斯在这种孤生之力的情况下拯救了那么多的生命,才使得多斯是一个懂得使用善良的人。

信仰使人睿智,信仰使人谦虚,信仰使人善良,信仰高于多斯的性命!

这部影片教会了我要坚持初心,坚定自己的信仰,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要气馁,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仰不只是一种信念,更是体现人的高尚的情操。看你是否坚持不懈地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奋勇向前,拼搏到底,就像老师常说的:真正的勇者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但是能依然快乐地面对生活。

不管以后的路有多么艰难,我也会在逆风中勇敢地挺过去,就像影片中主人公多斯一样,渴望知识,想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印在脑海里。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

观影之前,妈妈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随着一声声炮响,我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电影中,列兵多斯因之前少年时的经历,不肯拿枪。面对长官时,他说:“我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营救。我来参军是为了尽我对美国的责任,但我不能拿枪。你们能让我做任何事可不能让我拿枪。”他面对法官时说:“我是来参军的,我有权享受法律的保护。我报的军种是医疗兵,不是步兵……”法官最后表示他对于多斯信仰的尊重:“医疗兵多斯,我同意你不携带武器进入那地狱般的.战场。”

我真佩服他的执着。葱段少将口中可以听出他们面对的战场如同地狱,如果他们是为了上帝而战,那么敌人就是为了撒旦而战。但他却铤而走险,不带任何武器走上了战场。

他们刚进入战场时,还比较顺利。但到了第二天,能够行动的人全部撤离时,多斯开始自言自语:“你在哪里,上帝?我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在哪儿,上帝?”此时,他既痛苦又难过,他最好的战友战死了,所有的人都撤退了。但所有的伤员和他仍在战场上。炮火仍轰炸着每一寸焦土。他牙一咬,心一横,再度冲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偏偏这时,日本的扫荡者来了。几名伤员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纷纷被杀死。多斯明白了:只有抢在鬼子前面,才有可能救下伤员。为此,他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用绳索绕在大树上慢慢把他们吊下悬崖。在没有力气时,他就说:“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一天中午,他正要救助伤员时,日本鬼子发现了多斯。他一个骨碌就阴差阳错的翻进了一个大草堆后面的洞里。结果这个洞是直连日军地下通道的!他蹑手蹑脚地走过许多通道,把它们都记了下来。几次与鬼子插肩而过,因躲避及时、动作灵敏额才得以幸免。所以他第二次登钢锯岭时,才能轻车熟路地带领大家把地道炸了个底朝天!

时至今日,列兵多斯地意志和他创造的奇迹仍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是他扭转了二战冲绳战役的局面,扭转了世界的进程!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3

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4

血战场面记者看得“毛发竖立”。

其实真正的血战场面集中在电影开场一个半小时之后,《血战钢锯岭》保持了好莱坞战争巨制一贯的水准,真实还原二战时期钢锯岭争夺战的惨烈战争场景,实拍感强烈,看不到太多CG的技术感,因此呈现出来的是最为血腥残酷的人间炼狱画面。如果你还对《拯救大兵瑞恩》的登陆战场景印象深刻,其实,建议你还是回忆一下伊斯特伍德镜头里的硫磺岛战役吧,看得我毛发竖立,坐立不安。

虽然铺陈很长,但剧情与之后关于信仰和“再救一个”的主题也非常匹配。要知道梅尔·吉布森与编剧兰道尔华莱士的上一次合作,就是收获了五项奥斯卡奖的《勇敢的.心》。向死而生、勇气和信仰的主题,再配合对残酷战争场面的刻画,虽然没有“几个救一个”的《拯救大兵瑞恩》来得更奇崛,但一个救75个的历史事件,也绝对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奥斯卡风向标“评论家选择奖”上,该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提名。

几位主演都足够强,雨果·维文饰演的老兵戏份不多但堪称黄金男配,而“超凡蜘蛛侠”加菲尔德诠释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据说得到了原型人物亲属的认可。而在电影里,这位漫威英雄出身的男星洗尽铅华,实话实说,在导演中心制的时代,尤其是在梅尔·吉布森这样风格化显著的导演手里,加菲尔德成就了自己迄今为止最棒的一次演出,而且毫无疑问,该片将是他整个演艺生涯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在北美评级为限制级,当然主要是战争场面非常残酷,但据说在国内上映只删减不到30秒,这在引进的战争片中实属罕见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看评分,《血战钢锯岭》在北美上映后IMDb评分飙至8.6,昨天豆瓣评分也是8.5。记者不是针对吴宇森,大场面他真的不行。细节,太多的真实的细节,其实对观众是一定的挑战。在对于战争双方的平等视角上,梅尔·吉布森也秉承了前辈的价值观,真正残酷的是战争本身。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

他是英雄,上级军官口中柔弱的“玉米杆”,却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荣立二战作战史上的赫赫战功。他被授于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这样的英雄值得仰慕,当一个人为心中的坚守而忍辱负重,不懈努力,哪怕误解重重,也不埋怨辩解,心存宽容,这已经非常难得。更何况,在出生入死的时候,全然忘记个人安危,全身心地投入抢救生命中,这个人就应该大书特书。全人类对于英雄的认同感是相同的,这才是影片《血战钢锯岭》得以拥有大批影迷的真实原因。

影片最后这样评价多斯:你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远超其他人。

当你坚持你的信仰,并为之付出,请相信,它一定可以感染身边的人。当钢锯岭下的士兵接下一个又一个受伤的战友时,道斯就已经拯救了他们的信仰。那些曾经对道斯不屑一顾的人,那些被道斯从钢锯岭上抢回来的人,我想,他们都明白了——任何人都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你改变信仰。道斯告诉我,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应该被埋藏,被嘲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忠于吾心,忠于信仰,所有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你所相信的,就是可以达到的!心怀信仰的人常常能创造奇迹,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被尊重。也许,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信仰,但最终所有的人都懂得了你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守。当你怀有信仰,那就不是笑话,那就是你!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会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永不放弃的行动,拥有信仰的人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永不言弃。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6

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7

经人推荐去看了正在热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真实的故事,也许因为真实,所以电影里残酷的战争场面以及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毫无疑问这部影片触发了我的思绪,从而欲罢不能、不吐不快……

剧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抽时间看了以后应该不会后悔,在此仅从影片震撼到我的一、两个点位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督教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第四篇:XX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观后感

XX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观后感

如果,人类不把欲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么我想战争也不会发生,影片也只能是架空历史的题材。但是人就是人,如果本能可以控制的住欲望,大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么我想人类一定是进化到最顶端超脱现在的文明了。时间回到二战时期,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无非是日本侵华、日军空袭珍珠港、德军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还有此片中拍摄的冲绳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太平洋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录战役,日军被俘虏或战死的有10万人,美军也有8万人受伤或身亡。光听数字也许不太直观,没什么画面感,工人体育场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可以容纳万名观众,12个工体才足够容纳这些死伤者。12个工体,我仔细想了想,心中不寒而栗。

至于二战为什么打响以及从哪打响,我想历史课本里已经交待的清清楚楚,这部电影里也没妄图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些事交待的清清楚楚,而是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MAX,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士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混球父亲。

在孤儿院里的Smitty不解,他的世界只有强者能够生存,心中充满了怨恨,他手中倾泻着的机枪喷出的每一发子弹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爆发出的不满,他认为这个世界本应该就是这样的,因为没有爱、没有信仰也没有尊重,所以他问道斯,你手中的枪为什么不射向混球父亲。

“在我心里他已经死了”道斯这么说,是的,除去信仰还有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正是这种尊重让道斯的混球父亲也救了他一命,也是他父亲最后一次在荧幕前亮相。回想起道斯的父亲站在坟墓前的模样,还有从军营里消失的模样,还有打骂道斯母亲的模样,我怀疑这是不是一个人。在道斯的父亲最后一次露面时,我只注意到了他的头发、一战时的美军制服还有制服上三颗闪闪发亮的勋章。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不再是那个混球父亲,而是一个怕自己儿子下半辈子都待在军事法庭里,拉下老脸去求老队长,迈向老年的落魄中年人。

尊重,再从我糟糕的观影体验中表述,是我旁边那男的一边用微信发语音,一边用公放听对方发来的语音、坐在我后面的情侣若无旁人的打情骂俏、带着小孩子来观影的一对老夫妻根本不在意电影中的死人谈笑风生、小孩子看见了死人大喊大叫、还有坐在我前边的大哥从兜里掏出一套煎饼果子吃的正爽,末了还把油乎乎的塑料袋扔在了脚下。

有人会说我愿意,你没权利干涉我的自由。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你愿意的同时就是在不尊重我,不尊重影厅里的所有人,也成功的让我把这家影院从心中拉黑,这样的电影院我再也不会去了,真的不该贪那20块钱的便宜。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的全部也不是在说尊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是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想起了《老炮儿》里的剧情,六爷和他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中国和美利坚不一样,五千年的传统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变的,老一辈的家长不懂得尊重,他们信奉的是传统,打是亲骂是爱、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就连现在,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爸喝多了叫我过去训话,他一瞪眼我还不寒而栗,想起他小时候用皮带抽我时我的惨状。

所以在要求老一辈向美利坚看齐的时候,自己也要想想老一辈在自己的成长中付出了多少,是不是18岁之后就要求你自己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了。至少我家里并没有,到了现在我还只能当个寄生虫。

影片最后,没看完道斯老爷子从容的笑我就逃一样走出了电影院,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爹打个电话(我的手机在电影院里收不到信号),发现他正在满世界的找我,甚至给我所有朋友打了电话,这让我感到很难堪,和朋友抱怨了一番,回家,喝二锅头吃花生米的他一脸严肃的看着我,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发雷霆,醉醺醺的他给我的感觉是个独守空房寂寞的中年人,我跟他笑了笑,也没提他让我多丢脸的事,连羽绒服也没脱下来就迫不及待跟他吐槽我的观影经历,于是他也换上了一副笑脸,一边听一边骂。

后来,想起了我奶奶小时候给我讲的故事,就是那个小孩站在镜子前,你对镜子笑,镜子里的人也会对你笑。大家都笑了,这个家会越来越好,这个社会越来越好,这个国家越来越好,这个星球也会越来越好。

无信仰者,硬说的话算是道教徒,看不懂信仰,只谈尊重。

得知此影片是很偶然间看了预告片,短短的几分钟,瞬间热血沸腾,尤其是在安德鲁·加菲尔德脚踢手雷的那一格画面。虽然这部影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内心深处对男主人公的传奇经历,还是有那么一丝的质疑。在加上梅尔吉普森,这位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演员,接下来就要去影院一探究竟。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道斯(记得没错的话,电影里的字幕给出的中文翻译是多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固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我觉得雨果·维文把这位老兵同时是一位父亲给演活了。

而对于母亲的印象,最多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包容,对于丈夫的理解,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撑。面对道斯用砖把哥哥的头打伤,她拦住了要揍道斯的丈夫。得知道斯有喜欢的女生,母亲也全力支持。虽然丈夫会对她用暴力,而对道斯也只是说,你不知道你父亲以前又多温柔,是战争改变了他。这位女人用爱去包容她有战后创伤的丈夫。

对于道斯的兄弟,没有太多的镜头,有的也只是小时候他哥哥对父亲流露出的恨意,还有就是在得知大儿子要参军,对大儿子的不舍。

关于道斯的爱情,对于战争主旋律而已应该算是辅线,也有可能是导演不擅长。除了女主角真的很漂亮之外呢,其它没有太多的镜头描写。除了一幕,就是女友去监狱看道斯,不小心说出了一句做做样子,拿下枪。说完瞬间就有非常懊恼的表情,能看得出虽然女友很爱道斯,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道斯的信仰坚持还是一定的担忧。

关于兵营,这段描写对于道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兵营是道斯对于内心的一段历练和对自己信仰坚持的重新认定。从刚开始与战友非常和谐,在到与史密提的训练竞争,直到拒绝拿枪开始,一切都变了。史密提出言侮辱,战友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围殴道斯,在到中士各种刁难,在到队长直至连长对其打压。只想让道斯放弃,退出。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如何战友的后背不可能交给一个不拿枪的家伙来守护。而道斯的心态就从抗争到愤怒在到平静的坚持。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作为一名医护兵上了战场。

整部电影,时间最长的就是战场的镜头。冲绳岛战役作为二战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日美共死伤数十万士兵的情况下,才得以结束。而电影把其中血腥和战争场面拍得很不错,简单粗暴直接。迎合大众,满足了观众对于战争画面的想象,让观众觉得战争的场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对于刚踏上战场的道斯和他的战友来说,第一次冲击就是从前线下来的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还有整车带着毫无生气表情而言的伤兵。当他们即将爬上钢锯岭之前,海军炮轰了一遍,史密提面漏忐忑的说了一句,没人能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中活下来。而第二次冲击恰恰是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还能在阵地中进行强烈的抵抗。而在战场上史密提与道斯也打开了心结,可能面对枪林弹雨能一起面对的也只有身边的战友。然而,在匆匆占领阵地的第二天清晨,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反扑。道斯,开始在战场上拯救战友。当战友都从钢锯岭撤下,面对史密提的尸体时,道斯迷失了。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能摧毁任何事物,强壮如同“好莱坞”一身完美肌肉线条,到了战场也变成了胆小鬼。没有任何的鄙视,因为任何人都会害怕。胆小鬼的话“好莱坞”最后也不能反过头来去救中士,史密提死在道斯怀里的时候也还说着自己害怕,然而史密提作战是那么的勇猛。

当道斯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medical“,顿时感受到了信念的指引,开启了开挂的传奇经历。一步一步的迈向满是硝烟的战场,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着自己的战友,从容冷静的躲开侦查的日军士兵,口中不断的念叨在救一个。是信念支撑他完成之一切。当他救了中士的时候,中士都没想到是救他的是道斯。(当中士对着要过来救自己的好莱坞喊道,别过来孩子,对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多恨意了)在把所以的队友救下来的时候,道斯是那么的疲惫。当战友用手拍到道斯的肩膀,观众也不难看出道斯的脆弱。道斯喊了一句别碰我,因为他还不知道他已经脱离危险。而这一幕,与在兵营道斯被围殴的时候何其的相似。无论他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同时他也是脆弱的。而此时面对道斯的一张张战友的面孔上只有对道斯的敬重。

第二次冲上钢锯岭,是在整个先头部队对道斯充满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一次拯救战友用手和脚打飞手雷而受伤。道斯被抬下战场,而被抬下钢锯岭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他脸上的安详。

观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内心的那一丝质疑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去质疑道斯所做的一切,因为他有足够多的信仰去帮助他完成这件壮举。

其实也不需要对比,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觉得好看觉得感动,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在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影片,在兄弟连电视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一部好看的战争电影,无疑血战钢锯岭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我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真的很认真的在揣摩这个角色,在片尾有采访故事原型的那段,安德鲁·加菲尔德连主人公的嘴角都模仿的很到位,尤其在笑的时候,有种乡村的感觉。

最后,希望梅尔吉普森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

走出放映厅,钢锯岭的枪炮声恍惚犹在耳边回响,而女儿直在惊异——居然有这样的事吗?居然有这样拒绝持枪上战场的士兵,居然有这样为爱子争取一个“自寻死路”的权利的父亲,居然有这样的国家:她以宪法及法律的形式规定公民享有基于思想自由、良知或宗教信仰而拒服兵役的权利?女儿了解的战争故事,在古代即如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近现代就是《好兵帅克》、《永别了,武器》;还有一些关于中国远征军、志愿军战俘的记录片……或兵燹灾厄、民辗转沟壑,或朝代更迭、翻云覆雨,人生如飞蓬。因此,《血战钢锯岭》确实是个非比寻常的战争故事——不在于战争场面刻画得多么逼真、惨烈,不在于战场上的主人公如何英勇顽强,而在于军事法庭审判那一幕——这短短的几分钟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持“异端”信仰的士兵如何“固执己见”,更是一个的公民与他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军事法庭上,道斯的父亲、获勋退伍老兵托马斯·道斯为儿子拒命持枪的行为辩护时说:“我知道这里的法律,我也知道法律是基于我们的宪法的。如果我们的宪法不保护我们的权利,我不知道我们还为什么作战。”这番话竟出自那个酗酒家暴、邻居眼中“疯疯颠颠”的老道斯,尤其意味深长,他说:“当日我上战场时是就这么想的。”

“钢锯岭”的故事是与别不同的,因为道斯不再是武皇的臣民、奥匈帝国的帅克,也不是“迷惘的”伤兵亨利,而是一个主动从军的公民。其实道斯父子参战的理由并无二致——国家危难之际,公民当履行保家卫国的义务,虽然基于一种貌似不可理喻的信仰,他拒绝持枪,坚持赤手空拳上战场:“当别人去杀人时,我要去救人,当世界被撕碎时,我要去一点一点缝补。”我想也正因深明其意,父亲才会按下老兵骄傲,觍颜找以前的老上级“走后门”,为爱子争取一个无比艰险的为国服役的机会——尽管他曾经战火,身心俱损,不舍亦不愿自己的儿子重陷火坑;

“钢锯岭”的故事是与别不同的,因为道斯父子的国家并非以往帝国。这个国家居然在立国之初即为这种“良心拒服兵役”留了一席之地,只是把具体相关法规的制定、实施交与各洲“pri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onscription(先于征兵制实行前确立)”。“宪政主义体现了对人类自由选择和深思熟虑的充分自信”——由此可见一斑!

电影在庭审前通过道斯和战友的对话提及,当时美国实行的也是征兵制,符合条件的公民入伍服役乃不可推搪的义务,拒服兵役要受罚入狱。不过,自南北战争以来国内就不断有反战分子、宗教人士为拒绝参战而向国会请愿,以维护自己绝对和平主义的信仰。而国会(对,就是老道斯提及的那个国会)竟真就提出了缘自宗教信仰的“良心反战者”的法律概念。经程序确认属于“良心反战者”的公民,可豁免其兵役,确切说来是豁免其直接参与战斗的义务。

不过,公民虽有反战的权力,但为国效力的义务不可免,所以美国的义务征兵机构(SSS)除征兵外,第二个任务就是为因各种原因而拒服兵役的人员提供可供选择的替代服役计划。像德斯蒙德·道斯那样由于其道德信仰而拒绝参加战斗的人,SSS还会进一步区分为两类:分类1-A-O--在道义上反对参加战斗的人;分类1-O--在道义上反对以任何形式提供军事服役的人。前者,被指派到不涉及战斗或武器的军事领域服役;后者,被指派到由SSS管理的替代服役部门,由此统一分派到当地用人单位,让他们也为国家出力。这些工作单位包括而不限于医疗、教育、资源保护等等。正因为有了这样比较合理、可行的制度安排,道斯其实早在18岁即1937年时已应征入伍。当时的征兵长官就根据他坚守第六诫(汝不可杀人),把他列入良心反战者之列,分配到维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港海军船厂工作,给他一个“为国家和上帝服务的机会”。

当我告诉女儿这些背景后,她恍然叹息道:“难怪道斯在军营的日子会这么难过!大家认为他是故意捣乱!看来做一个坚持真理的少数派,太不容易了!他真勇敢!”

勇气无疑,真理却未必——兵临城下,仍坚持不可杀人,对吗?行得通吗?我知道世间有所谓的“和平主义者”,反对以战争及其他一切暴力形式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他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纷争必须通过和平、理性的非暴力方式。最激进的和平主义者甚至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别,即便是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也要抵抗反对。他们认为,通过暴力剥夺生命达到消灭敌人、压服对手达成自己的目标,就是不义。无论原先的目标如何神圣,手段不义决定了最终必然走向歧途。在他们眼中,以暴易暴无疑抱薪救火,火焰可能会被压低一时,但本意用来灭火的薪柴却会燃起更多毒焰……德斯蒙德·道斯读书不多,未必了解这些理论,他也并不否认其他人武力反抗侵略的正当性,否则不会主动入伍;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信守教义,因此选择参战但拒不持枪杀敌——这才是这个“良心反战者”最“可异”又“可气”之处。

有人觉得他怯懦:面对欺侮,无力反抗是情有可原,道斯明明体能过人,怎可消极忍耐呢!有人觉得他骄傲:大战在即,人人厉兵秣马,偏他空谈什么六诫,妄想当圣徒!有人觉得他愚蠢,虎狼屯於階陛尚談因果……负责新兵训练的霍威尔中士那番斥骂才是人们心里的常识常情:队伍中有个不持枪的“异类”会拖大家后腿的,再说,家国沦陷了,到哪里去谈理想、信仰?!“良心反战”,真是圣洁高尚,但谁保护了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思想自由呢?!正是前方那些不怕“脏手”、陷阵杀敌的战士……

道斯非常勇敢,却不是无知无畏的妄人。从父亲身上他了解战争会对人产生多么残酷而深远的影响;童年时失手重伤哥哥的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暴力失控的可怕后果,因此,他严守上帝不可杀人的诫律既有情感因素也源于理智的考量。他更不是个只求独善其身的“自了汉”——“当别人都在战场上战斗和牺牲的时候,我却安坐家中,这是不对的。我有当医疗兵的能力和热情,我希望和那些战友一起到危险的战场上……只是当所有人都在杀人的时候,我在救人……”道斯的想法很简单。或许,所有仁慈而坚定的心都是简单的,它并不懂得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不懂得计算其中的利害、后果、成功概率……但就像儿歌唱的:“A kind and steady heart, can conquer doubt and fear.A little courage goes a long, long way, gets you a little bit farther down the road each day……And a task that seems impossible, is quite possible for you”。正所谓“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心”,故有“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之大丈夫。(录自谢枋得《与李养吾书》)

冲绳岛战役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争中战况最惨烈、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但道斯以超人般的意志与能力,在钢锯岭的“铁风暴”中赤手空拳地履行自己救人的信念——他从战场上救下了75个人,其中几个竟还是日军——本来嘛,美国人是人,日本人不也是人?目睹这样非凡的壮举,能不慨叹信仰的力量伟大吗!女儿说:“看来人确实需要信仰。”我却不禁想——哪种信仰呢?

若以效力而言,恐怕日军奉行的“武士道”威力更为巨大吧!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原为封建武士阶层奉行的道德规范“武士道”就日益发展转化,由近代军人精神伦理直至扩展为全体国民的普遍道德及行动准则。1890年,日本政府颁布强调“和魂”的《教育敕语》,本着“以儒教为根本”的原则,确立了“一君万民”体制,“武士道”正式成为全民的信仰。日本崛起之快、国力增长之速,固有其它原因,但这种“精神原子弹”作用实不容小觑,一旦运用到战场上更令敌人心碎胆裂。美国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强国,综合国力远胜日本,但那些形瘁力痡兵士居然硬以血肉之躯承受了美军一轮又一轮的重炮枪雨,发起一次又一次地反攻,直至弹尽援绝、玉石俱焚……你看,道斯苦心孤诣、费尽周折才救下75名伤员,而日军顷刻间就可连杀成百上千人——实际上,美军在冲绳岛战役伤亡达8万余!真是杀戮何易,救人何难!他的壮举,注定是一个“奇迹”,而奇迹是很难复制的——类似道斯这样坚持空手上阵的“良心反战”军人在美国不是孤例,但能全身而退还荣获英勇勋章的,绝无仅有。

救人的道斯好容易撤下悬崖,穷追至崖边的日军仍旧死心不息,看着他们开枪扫射时那一脸的狰狞,女儿忍不住骂了声:“该死的鬼子兵!”我在想,这样阴毒暴厉的“鬼子”是如何造就的?仅仅归咎于“武士道”吗?

道斯的信仰当然是善良的,然而“武士道”信仰又有多么不堪呢?细读一下“基督复临安息日”派的教义,再看看“武士道”的由来及其内容,不都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吗?——“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属于基督教的福音教派,源自19世纪的美国米勒派运动,宣扬基督再临,注重自身人性和自由的展现,强调茹素、保持身心健康、拒绝暴力等等;而如今令人胆寒齿冷的所谓“武士道”,究其本源无非是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阶层通行的道德规范及哲学,吸收了不少儒家、禅宗的思想,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亦脉脉相通:都推崇义、勇、仁、礼、诚等美德,都强调注重修身、克己尽责……总不能说这些德行与基督教义格格不入吧!如果非要加以区分,就是“十诫”等教义是面向一切信众即普通人的,而“武士道”是针对武士阶层而言的,所以武士虽不守杀戒,在道德规范上反倒要求得更高、更严格呢。何况哪种主义、教义,哪个圣徒、神明……会违反基本道德准则,公然主张作恶?

再深入想想,如果真有机会返回当年,到日军的军营转转,是不是也能碰上一个同样老练粗暴的训练官、几个魁梧健硕的“自恋狂”、好些被同袍冠以“玉米杆”、“矮冬瓜”、“活鬼”外号的人物?还有,《绝唱》里温文深情的顺吉少爷、《再见,萤火虫》里那个再也回不来的慈爱而英武的爸爸,那个近乎悲剧英雄般的《山本五十六》……他们不也是“鬼子兵”?

“鬼”原本是人。人为什么会受一种狂热荒谬的“理念”荼毒?躬行“武士道”不知比守“安息日”艰难凡几!其经典《叶隐论语》开宗明义:“武士道者,死之谓也……每朝每夕,念念悟死,则成‘常住死身’,于武道乃得自由”——“每朝每夕,念念悟死”,何也?正因畏死贪生乃人最大的本能,若能修炼到轻视自己的生命,甚至视“切腹”之类的惨死为“尽忠报主”无上光荣,则军歌诵唱的“跨过大海,浮尸海面!越过高山,尸横遍野!为天皇捐躯,视死如归”那种“忠勇烈士”才有了可靠的来源。但是,除了极少数特异人士,本能可不是仅凭陛下几道“敕谕”、政府推行什么教育方针就可以压灭的。

看过《硫磺岛家书》的观众想必记得那个专职派去前线督战的宪兵吧——“督战”者,监督穷途末路的士兵自杀也!后来才发现,那个宪兵自己却不愿亦不敢“殉国”,然而又能逃向何处?前方,是敌人的枪炮;部队中,连吐露些许迟疑、消极的言语,都会立刻招致上级或同袍的厉声喝斥乃至毒打:“巴嘎!你这不爱国的混账!”;后方,他们的国家早已沦为另一种“军营”:宪兵遍布,不仅逃兵没有活路,即便老弱妇孺除遵命以各种方式为国效力外,亦别无选择。至于那些胆敢质疑或反对“开拓天壤,辅仁皇运”的,不论公开抗争还是私下“妄议”,统统逃不过无情制裁……

个人的一切都被帝国拿捏在掌心,不躬行“武士道”还能如何呢?当所有健康的抵抗因素均被清除,“武士道”中的毒素,才能由少数狂徒的细胞中逸出,进而引发全民的“癌症”,终致“原子弹倾,可怜焦土”,呜呼!难怪美国思想家杰弗逊要说:“宁无知,勿有错。没有信念的人比有错误信念的人更接近真理。”

在这样可怕、可怜更复可悲的“皇军”对照下,“良心反战”军人德斯蒙德·道斯显得更加光辉、伟大,也更加发人深省——是什么造就了道斯,一个虔诚、谦厚的基督徒,一个理性清明、勇敢尽责公民?道斯全家人都属于那个不怎么“主流”的小教派,在我们这里,很有些自命“正统”的教徒斥之为“可怕的异端”(上网稍加搜索,即能发现此类檄文)。但在美国,没有人能因他们的信仰“小众”、“非正统”而歧视迫害,哪怕在弗吉尼亚洲林奇堡这样比较保守、偏远的小镇也不例外。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去自己的教堂、守自己的安息日、选择相应的教会小学而非公共学校,至于传教、出版宗派报刊更不在话下……这个国家涌现一批“良心反战”、拒服兵役的公民是必然的,如果对美国《独立宣言》、宪法略有了解,就知道他们奉行“思想自由”原则绝非泛泛空谈,正如片末一位老兵在采访时所言:“当你说信仰什么的时候,不是开玩笑的”——美国宪法真就不是开玩笑的,就像德斯蒙德·道斯对他信仰一样认真又当真!

这才是令我越想越感慨的地方:造就一个人,离不开天性、教育、社会环境……可成就道斯奇迹般壮举的,离不开一个把那些宣言、法条当真的国家!现在每当社会上出现什么匪夷所思的坏人坏事,我们常怨叹:道德沦丧、信仰缺失!钢锯岭下的故事却促使我思考: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是缺少信仰,还是缺少那种可以认真、当真的法条与规则?毕竟,信仰是对现实的超越,而规则才是现实生活中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胡适曾言:“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高谈信仰常沦为虚空。

片尾一幕寓深意长:这边,战友为受伤的道斯返回战场捡拾圣经;另一边,地道中自知大势已去的日本军官正准备切腹谢罪。只见他袒身酹酒,行礼如仪,尚能神凝气定。身旁的“介错人”勉为其难,手起刀落,助其完成“大义”;至于残存兵丁,赤身举白旗诈降,把本来留待自杀的手榴弹狠命投向敌人……常人看来残忍癫狂的暴行,在他们却是:尽心事君,可谓忠;戮力杀敌,可谓勇;以身诱敌,可谓智;保家卫国,可谓仁;身败笃行“武士道”,更不可谓不诚……实乃“大慈大悲、大仁大义”(见《叶隐论语》)!镜头再一次转向地下那本细小、单薄的圣经——对道斯而言这是上帝的启示、行动的指南,对我而言却代表了人心中的一点善念、一种救赎的勇气、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它纤柔、脆弱却异常坚韧。它不具备那种热病般的感染力,却像一颗微细的种子,可以在心灵的某个角落扎根、发芽,缓慢而持久地生息、繁衍……把我们这个曾无数次分崩离析的世界,重新一点点弥补缝合。

德斯蒙德·道斯是救治人心的医疗兵。

走出影院时,女儿还问了我两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激发了德斯蒙德生出这样的念头?他哥哥也参军了,怎么就不像弟弟那样行事?”——我想,这样的问题或许根本没有答案。信仰源于心灵,而人的心灵广博深邃,如天空,如海洋,其幽曲隐密之处,外人焉能洞察?

信徒认为,人由神创,神赋予人神性与自由意志。选择什么信仰,既是选择自己认为必须捍卫的根本信念,也是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如何选择,端的存乎一心。

得知此影片是很偶然间看了预告片,短短的几分钟,瞬间热血沸腾,尤其是在安德鲁·加菲尔德脚踢手雷的那一格画面。虽然这部影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内心深处对男主人公的传奇经历,还是有那么一丝的质疑。在加上梅尔吉普森,这位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演员,接下来就要去影院一探究竟。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道斯(记得没错的话,电影里的字幕给出的中文翻译是多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固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我觉得雨果·维文把这位老兵同时是一位父亲给演活了。

而对于母亲的印象,最多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包容,对于丈夫的理解,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撑。面对道斯用砖把哥哥的头打伤,她拦住了要揍道斯的丈夫。得知道斯有喜欢的女生,母亲也全力支持。虽然丈夫会对她用暴力,而对道斯也只是说,你不知道你父亲以前又多温柔,是战争改变了他。这位女人用爱去包容她有战后创伤的丈夫。

对于道斯的兄弟,没有太多的镜头,有的也只是小时候他哥哥对父亲流露出的恨意,还有就是在得知大儿子要参军,对大儿子的不舍。

关于道斯的爱情,对于战争主旋律而已应该算是辅线,也有可能是导演不擅长。除了女主角真的很漂亮之外呢,其它没有太多的镜头描写。除了一幕,就是女友去监狱看道斯,不小心说出了一句做做样子,拿下枪。说完瞬间就有非常懊恼的表情,能看得出虽然女友很爱道斯,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道斯的信仰坚持还是一定的担忧。

关于兵营,这段描写对于道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兵营是道斯对于内心的一段历练和对自己信仰坚持的重新认定。从刚开始与战友非常和谐,在到与史密提的训练竞争,直到拒绝拿枪开始,一切都变了。史密提出言侮辱,战友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围殴道斯,在到中士各种刁难,在到队长直至连长对其打压。只想让道斯放弃,退出。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如何战友的后背不可能交给一个不拿枪的家伙来守护。而道斯的心态就从抗争到愤怒在到平静的坚持。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作为一名医护兵上了战场。

整部电影,时间最长的就是战场的镜头。冲绳岛战役作为二战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日美共死伤数十万士兵的情况下,才得以结束。而电影把其中血腥和战争场面拍得很不错,简单粗暴直接。迎合大众,满足了观众对于战争画面的想象,让观众觉得战争的场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对于刚踏上战场的道斯和他的战友来说,第一次冲击就是从前线下来的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还有整车带着毫无生气表情而言的伤兵。当他们即将爬上钢锯岭之前,海军炮轰了一遍,史密提面漏忐忑的说了一句,没人能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中活下来。而第二次冲击恰恰是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还能在阵地中进行强烈的抵抗。而在战场上史密提与道斯也打开了心结,可能面对枪林弹雨能一起面对的也只有身边的战友。然而,在匆匆占领阵地的第二天清晨,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反扑。道斯,开始在战场上拯救战友。当战友都从钢锯岭撤下,面对史密提的尸体时,道斯迷失了。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能摧毁任何事物,强壮如同“好莱坞”一身完美肌肉线条,到了战场也变成了胆小鬼。没有任何的鄙视,因为任何人都会害怕。胆小鬼的话“好莱坞”最后也不能反过头来去救中士,史密提死在道斯怀里的时候也还说着自己害怕,然而史密提作战是那么的勇猛。

当道斯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medical“,顿时感受到了信念的指引,开启了开挂的传奇经历。一步一步的迈向满是硝烟的战场,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着自己的战友,从容冷静的躲开侦查的日军士兵,口中不断的念叨在救一个。是信念支撑他完成之一切。当他救了中士的时候,中士都没想到是救他的是道斯。(当中士对着要过来救自己的好莱坞喊道,别过来孩子,对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多恨意了)在把所以的队友救下来的时候,道斯是那么的疲惫。当战友用手拍到道斯的肩膀,观众也不难看出道斯的脆弱。道斯喊了一句别碰我,因为他还不知道他已经脱离危险。而这一幕,与在兵营道斯被围殴的时候何其的相似。无论他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同时他也是脆弱的。而此时面对道斯的一张张战友的面孔上只有对道斯的敬重。

第二次冲上钢锯岭,是在整个先头部队对道斯充满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一次拯救战友用手和脚打飞手雷而受伤。道斯被抬下战场,而被抬下钢锯岭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他脸上的安详。

观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内心的那一丝质疑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去质疑道斯所做的一切,因为他有足够多的信仰去帮助他完成这件壮举。

其实也不需要对比,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觉得好看觉得感动,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在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影片,在兄弟连电视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一部好看的战争电影,无疑血战钢锯岭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我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真的很认真的在揣摩这个角色,在片尾有采访故事原型的那段,安德鲁·加菲尔德连主人公的嘴角都模仿的很到位,尤其在笑的时候,有种乡村的感觉。

最后,希望梅尔吉普森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

第五篇: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一段时间。从电影刚上映那天起,对这部电影的兴趣就一直在我心中蠢蠢欲动。直到昨天,心中对于这部电影的兴趣终于促使我走进电影院。

这的确是一部全程无尿点的好电影,被誉为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成功最好看的二战题材战争片,同时这部电影也被中国观众戏称为美国版“抗日神剧”。

什么是好的战争片?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虽然心里有一个概念和标准,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非常有必要通过写作来梳理一下。特别强调,我以下总结的好战争片必备特质,在《血战钢锯岭》中全都看到了。

1、不宣扬战争。这一条应该是所有能被称得上好战争片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条特质。真正好的战争片它会告诉你,战争是一场肮脏、恐怖、血腥的杀戮。这件事没有本质上的正义与非正义,只有利益。战场是地狱,战争是你死我活。通过对战争、战场的恐怖描述,告诉那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2、真实的反应人性。在死亡面前,谁都是脆弱的。会逃跑、会害怕、会恐惧、会叛变、会发疯、会不知所措、会尿裤子,会六亲不认、会抛弃战友、也可能会宁死不屈、永不投降。总之在死亡面前,我们总能看到最最真实的人性。对人性的刻画有多深刻,这部电影就能给观众留下多深的印象。遇到董存瑞、黄继光的几率比中500万彩票的几率还低,何况这还是被人杜撰夸大出来的。好的战争片会让你看到:在战争面前,人的本性最真实的一面。

3、不粉饰死亡。战争来临时,死亡是一件太过平常的事情。好的战争片不会刻意放大某个人的死亡,不会让某个人中枪之后大脑还能做出多么清晰的判断,不会让被炸弹炸死的英雄还衣冠整齐。死亡对谁都是平等的,在炼狱一般的战场,不论是英勇的死去还是卑微的死去,死相都不会太好看。

4、不矮化敌人。可以说某些中国导演在矮化敌人这点上做的非常好,小兵张嘎都能消灭掉日本鬼子一个连队。试问就这样猪一般的日本人还用抗战8年?给我一队城管我就占领日本本土了。聪明的导演都是通过刻画敌人的凶残去体现自己的英勇,在中国,我们打日本就像大人打小孩儿一样。恶意丑化日本人,去宣扬自己的光辉形象,只会让全世界人认为你是傻逼。

5、不会无视常识。战争本质就是打钱和打技术。别扯什么“亮剑精神”,那是狗屁。拿着砍刀冲向机关枪,那不是“亮剑精神”,那是二傻子。技术高低决定了战争胜负,在强大的技术面前士兵就是炮灰,什么狗屁精神都扯淡,技术带来的恐惧能把你所有的训练、精神扫荡殆尽。相比中国,什么手撕鬼子、轻功躲子弹都是常事。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个胆小的姑娘,从来不敢看恐怖片和暴力血腥的电影,在这部电影在国内首映的时候还是陪男朋友去看了,准备好了我的观影必备:围巾,用来挡眼睛,哈哈,丢人。那么说说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吧。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算平和,讲述了多斯童年和少年的经历,以及暖暖的恋爱经历,一个看似平凡的男人内心却无比强大,他善良、喜欢和自然接触、虔诚、专一又腼腆,可谁能想到他是那么的执着坚强。在那个人人都希望为国抗争的年代,多斯也不例外的入伍了,虽然体能很好,但他的信仰和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不愿意去杀人,不拿枪,甚至因为这样的坚持成了军营里的异类,处处受到排挤,甚至要上军事法庭受审,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坚持,他想做的只是去救人,而不是去杀戮。

在上战场之后,全片的R级战争片开始展开了它的面貌,我的天呢,我胆小的绷直了腿和后背,拿着围巾随时准备捂眼睛,在坚持了五分钟之后,我小声的问男朋友,既然这部片子叫《血战钢锯岭》是不是以后都是打战了,他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的点了点头,艾玛,我的心脏啊,我还是在战火声没那么吓人的时候看了的,在砰砰砰的时候就隔着围巾缩起来隔几秒看一眼,好想快进啊,怎么旁边的妹子们都那么镇定,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后来一想,人家敢来看就是不怕啊,谁像我啊,傻得呵的。

不过我现在真的不后悔看这部电影,战争从来不是浪漫的英雄主义的歌颂,战争就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人与人最惨烈的对战,这一秒还在说话的战友下一秒可能就被炸飞,我眼见的恐惧,亲临者千万倍的更甚,那里是人间地狱。但即使是这样的战场,也依然有着人性的光辉,多斯始终坚持不带武器,以医疗兵的身份去救助伤员,安慰那些恐惧至极的战友,我在这,别怕我会带你回家。最高潮的是全员撤退之后,多斯没有走,他留下来一个一个的把伤员从百米的悬崖上用绳索送下来,此刻的他,在坚守在履行着他的信仰,他是来救人的,“再多救一个”、“上帝让我再多救一个”,每一次他快要累瘫下的时候他都在说这句话,给自己力量,不顾日本兵扫荡的危险,不顾自己的双手已经被绳索磨的鲜血淋漓,他就是这片战场上所有伤员的希望。累极了的他,甚至没有发现,自己还救下来了几个日本伤员。

我在看他跟伤员说,“我是戴斯蒙德,我来救你”的时候在想,他们这一生都会记得这句话,记得这个人,他没有像其他士兵一样把他们抛在犹如地狱的战场上任他们死去,他给了他们生命的希望。那一晚上他都在救他们,历史上的统计是7人,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而事实上,可能会更多。

我一直以为在目睹了日本兵扫荡杀死美兵伤员、近距离被日本兵袭击的时候,他肯定会放弃自己的坚持拿起枪回击。然而他没有,他只是拿起了枪做成了一个担架,拉着伤兵跑到悬崖边,快速的用绳索把他送下去。

其实他是懂得在这个战场上,如果不是敌死就是我亡的,他也通过其他方式杀了不少人,例如他匍匐着把炸药包扔进敌方堡垒,带领士兵们找到日兵的总据点的,但他坚持不拿枪去杀人,对于他的信仰,他的坚持,他固执的傻气。

最终战争打赢了,可是我难以想象这些从战场下来的士兵们,会怎样的度过余生,或许大多数人都会像影片中多斯的父亲一样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时时被噩梦围绕着,即使是多斯,也会深受战争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吧。

战争从来都不是浪漫的英雄主义的表演,它就是血淋淋的杀戮,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战争的痛苦,但这个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战争的真实,然而事实上,像多斯这样的医疗兵是很少的,整个二战也只有他自己而已。况且以他一人之力,也只能救7人,而在钢锯岭战场上死去的美军7万人、日军10万人,在二战中、一战中、在历史上千万次的战争中死去的无数的人呢,谁又能救得了他们?

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人用鲜血换来的。

这不是一句空话,事实上,中国现在的和平也不过维持了几十年而已,如今的世界上,战争也依然存在。真心的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和平。

下载一个“神经病”的信仰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神经病”的信仰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血战钢锯岭》影评(5篇范文)

    一流的故事,一流的表达 ——评电影《血战钢锯岭》 作者 张雅笛 艺术学院电影赏析专业课教师 看完电影《血战钢锯岭》后,我久久不愿说话,我被电影震撼了,这种情况在看完《泰坦......

    “力量、信仰”观后感

    《力量》、《信仰》观后感通过收看《力量》、《信仰》影片,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事以及精神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群最普通不过的人,如果不是生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可能他们......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信仰,不变的追求纪录片《信仰》观后 院党支部组织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影片讲述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信仰》观后感 为人民服务,就得拿出一辈子。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导语: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信仰的力量观后感文章,仅供参考!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信仰是力量之源——《信仰的力量:龚全珍》观后感 犹记得今年参加党课培训的时候,讲台上的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许多革命老前辈坚定自身信仰,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身的事迹,那时候台......

    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主题影片观后感------客运处邱鹏超观看完“信仰的力量”主题影片后,我被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党人,在和平年代,把人民放在心里,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

    信仰的力量——《信仰》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信仰》观后感传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那么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种意识让人信了,还会奉若神明,且怀崇敬之心,尊崇有加。其实中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