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自我鉴定
课题自我鉴定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立项的时间,研究的年限,选题立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意义)
课题研究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科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是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等。(科学性和规范性)
研究工作和贡献。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做法、操作模式、形成的教材等)、达成的目标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教育效果、区域推广、发表论著等)综述。(创新性)
结论性评价。课题研究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到达了研究目标,达到的水平(范围:国内、省内、市内;比较:同期同类研究;水平:领先、先进),是否值得推广,以及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或问题。(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
自我鉴定意见行文样式
(范例)
莱阳市××中学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年×月由莱阳市教科室审批立项的莱阳市教育科学2011—2012学年度小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效,现自我鉴定如下:
本课题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读写分离、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认真整合和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最终形成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立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教学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践总结等研究方法,主要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改进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最终探索出了以“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形成了以“猜读导学、自读质疑、互动设疑、拓展创读”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指导思想正确,理论观点鲜明,研究方法(比较)科学,研究过程认真扎实,研究步骤完整、严密,研究成果(比较、相对)可靠,在一定范围内应用(或推广)后,取得了理想(较好)的研究成效,在同类学校、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先进、较高)水平。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自我鉴定意见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是2002年3月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课题组近五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该课题针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开展德育活动,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课题研究对当代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总结了农村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推动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课题研究针对传统德育在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改革实践。一是针对传统德育不尊重儿童人格,把儿童作为一张“白纸”,任意涂抹,把德育作为社会控制个人的工具的弊端,改革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发展观。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注重少年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二是针对传统的德育不切实际地把连教育者本身都达不到的目标作为对全体学生的现实要求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目标,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合格公民”作为主要德育活动目标。三是针对传统德育内容要求过多、过高,不能落实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内容,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四是针对传统德育注重灌输,注重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方法,注重实践体验教育,并正确处理了体验活动中的几个关系,有利于解决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的“双重人格”问题,促进了实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改革,对于优化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提高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改进目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们认为,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乡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专题调查研究的空白,针对乡镇社会经济状况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开展的德育活动行动研究也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十一五”将立题“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的人文关怀研究”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
第二篇:课题自我鉴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经济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以时俱进”的课题,同时也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点领域。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向大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教意识,学会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力图在学生原有素质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或深造提供衔接的窗口,为学生的二次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矗
本研究从XX年起,通过承担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改革课题和“我国预防医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教学课题,探索公共卫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培养为中心,重新调整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一、本课题的内涵:
1.确定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预防和控制疾并促进健康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医学人才。
2.构建课程建设体系、典型示范体系和规范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培养全过程。
3.将培养目标的实施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课程体系化。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做到科研前瞻化。强化社区实习,强化实习基地实习,强化毕业生产实习,做到活动规范化。
4.整合教学内容,创造多种选择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建立了“课程体系化,科研前瞻化、活动规范化”的公共卫生专业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东北地区预防医学专业毕业5年以内及相关高校的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研讨预防医学的发展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当前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学科课时比例,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基本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程安排比例,生产实习时间及内容,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等。收集调查表,结合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对我国当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成果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及医学现状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准确定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充实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外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重新优化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前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定期的学术报告、社区实习、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教学中,首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疾病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讨论。同时,根据教学改革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卫生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教学中以流行病学经典案例和热点案例为问题线索,通过实际描述、分析,学习掌握疾病分布原理、应用描述、病例对照、队列分析等方法,探讨病因,验证预防措施与效果评价。摸索出具有流行病学特点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重点覆盖针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教育及知识背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在结构和特点等方面。成果完成人配合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工作,主动深入课堂了解教学需要,为双语课程准备了丰富的外文教学素材并研制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3.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课外活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深入社区。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就走入社区,了解社区的疾病负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①、科学设置实验实习课。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实验实习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最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毕业设计。②、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指导力度,通过科协骨干来带动全体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4.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元并重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承担课题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时传授给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或进行学校资助的课题研究,使他们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
5.建立创新性教师队伍。首先要进行理念的灌输,让每一位教师脑海里有了创新的概念,使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融入“创新”概念,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其次是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使教师具有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储备合格优秀的师资。
第三篇:课题自我鉴定
课题自我鉴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课题自我鉴定。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经济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以时俱进”的课题,同时也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点领域。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向大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教意识,学会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力图在学生原有素质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或深造提供衔接的窗口,为学生的二次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矗
本研究从2003年起,通过承担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改革课题和“我国预防医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教学课题,探索公共卫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培养为中心,重新调整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一、本课题的内涵:
1.确定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预防和控制疾并促进健康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医学人才。
2.构建课程建设体系、典型示范体系和规范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培养全过程。
3.将培养目标的实施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课程体系化。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做到科研前瞻化。强化社区实习,强化实习基地实习,强化毕业生产实习,做到活动规范化。
4.整合教学内容,创造多种选择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建立了“课程体系化,科研前瞻化、活动规范化”的公共卫生专业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东北地区预防医学专业毕业5年以内及相关高校的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研讨预防医学的发展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自我鉴定《课题自我鉴定》。调查内容包括:当前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学科课时比例,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基本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程安排比例,生产实习时间及内容,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等。收集调查表,结合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对我国当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成果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及医学现状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准确定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充实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外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重新优化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前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定期的学术报告、社区实习、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教学中,首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疾病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讨论。同时,根据教学改革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卫生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教学中以流行病学经典案例和热点案例为问题线索,通过实际描述、分析,学习掌握疾病分布原理、应用描述、病例对照、队列分析等方法,探讨病因,验证预防措施与效果评价。摸索出具有流行病学特点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重点覆盖针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环节,教育及知识背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在结构和特点等方面。成果完成人配合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工作,主动深入课堂了解教学需要,为双语课程准备了丰富的外文教学素材并研制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3.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课外活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深入社区。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就走入社区,了解社区的疾病负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①、科学设置实验实习课。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实验实习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最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毕业设计。②、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指导力度,通过科协骨干来带动全体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4.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元并重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承担课题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时传授给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或进行学校资助的课题研究,使他们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
5.建立创新性教师队伍。首先要进行理念的灌输,让每一位教师脑海里有了创新的概念,使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融入“创新”概念,形成创新的浓厚氛围;其次是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使教师具有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储备合格优秀的师资。
第四篇:课题自我鉴定
注意自我鉴定内容要丰富,要言之有物(参考下面的实例)。
课题自我鉴定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立项的时间,研究的年限,选题立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意义)课题研究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科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是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先进性等。(科学性和规范性)
研究工作和贡献。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做法、操作模式、形成的教材等)、达成的目标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教育效果、区域推广、发表论著等)综述。(创新性)结论性评价。课题研究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到达了研究目标,达到的水平(范围:国内、省内、市内;比较:同期同类研究;水平:领先、先进),是否值得推广,以及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或问题。(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
自我鉴定意见行文样式
(范例)
莱阳市××中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2012年11月由莱阳市教科室审批立项的莱阳市教育科学2012小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效,现自我鉴定如下:
本课题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读写分离、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认真整合和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最终形成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立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教学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践总结等研究方法,主要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改进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最终探索出了以“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并形成了以“猜读导学、自读质疑、互动设疑、拓展创读”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指导思想正确,理论观点鲜明,研究方法(比较)科学,研究过程认真扎实,研究步骤完整、严密,研究成果(比较、相对)可靠,在一定范围内应用(或推广)后,取得了理想(较好)的研究成效,在同类学校、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先进、较高)水平。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自我鉴定意见
《新形势下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与实验》是2002年3月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课题组近五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该课题针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开展德育活动,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课题研究对当代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总结了农村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推动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课题研究针对传统德育在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改革实践。一是针对传统德育不尊重儿童人格,把儿童作为一张“白纸”,任意涂抹,把德育作为社会控制个人的工具的弊端,改革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发展观。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注重少年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二是针对传统的德育不切实际地把连教育者本身都达不到的目标作为对全体学生的现实要求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目标,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合格公民”作为主要德育活动目标。三是针对传统德育内容要求过多、过高,不能落实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内容,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四是针对传统德育注重灌输,注重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的弊端,改革德育活动方法,注重实践体验教育,并正确处理了体验活动中的几个关系,有利于解决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的“双重人格”问题,促进了实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改革,对于优化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提高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改进目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们认为,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乡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专题调查研究的空白,针对乡镇社会经济状况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开展的德育活动行动研究也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十一五”将立题“乡镇中小学德育活动的人文关怀研究”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
第五篇:课题自我鉴定
《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
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北宿矿校《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课题组
2011年4月
《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
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自2008年11月起,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承担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关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教师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的学习、课题研讨和活动探究,对新课程的理念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整合的思想方法有了飞跃,而且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参加市评优课;撰写的相关教学论文、在市以上评比中获奖。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均得到了提高。
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也有了广阔发展的空间。课堂民主、平等的氛围日益浓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为他们更好地学会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
1、矿区中学硬件软件建设较落后,加上教师业务能力差别较大,广泛推广尚有难度。
2、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3、各年级之间发展不均衡,需加大进一步研究力度。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进行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在完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继续推进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
北宿矿校《新形势下关于学生
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课题组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