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9-05-15 10:0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增加本指导原则不包含的研究内容,可自行补充。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是指使用凝胶、玻璃微珠等材料进行填充微柱,以免疫血液学、颗粒过筛和离心技术结合原理,进行人ABO血型的正定型鉴定及RhD抗原的检测。

/ 13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以及包含ABO、RhD血型抗原检测用途的柱凝集法的血型检测卡,但不适用于血源筛查用血型正定型试剂。

本指导原则仅包括对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申报资料中部分项目的要求,适用于进行产品注册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其他未尽事宜,应当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等相关法规要求。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的撰写应符合《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总局2014年第44号公告)(以下简称“44号公告”)的相关要求。内容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有关产品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同类产品在国内外批准上市的情况介绍等内容,其中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部分应着重从抗体生物学来源、抗体效价、特异性、灵敏度、有效期等方面写明拟申报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类产品之间的异同。

(二)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

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应包括主要组成成分(抗体、凝胶或其他填充物、缓冲液等)的选择、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资料。

1.抗体的选择及质量标准。应明确写明抗体的供应来源、生物学来源或克隆号,抗D抗体应明确抗体属性,是IgM型或IgG型或两者均含有。

/ 13

1.1提供抗体纯度。1.2抗体效价:

将抗A、抗B抗体进行倍比稀释,应用试管法分别与A1型、A2型红细胞试剂和B型红细胞试剂反应,与国家标准品比对,抗体效价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品。

将抗D抗体进行倍比稀释,应用试管法与RhD阳性红细胞试剂反应,考察抗体效价。

1.3特异性

抗A抗体应与A1型、A2型、A1B、A2B型试剂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与B型、O型试剂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抗B抗体应与B型、A1B、A2B型试剂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与A1型、A2型、O型试剂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抗D抗体应与RhD阳性试剂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与RhD阴性试剂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所有阳性反应不应有双群现象等混合反应,所有阴性反应不应有凝集、溶血等不易分辨现象。

1.4应提供不同批次抗体的验证资料。

1.5如为两株抗体混合,应提交验证资料说明混合比例。2.填充物的选择:说明填充物如凝胶、玻璃珠的特性,如组成、粒径及其质量控制要求。应提交选择比较过程,提交验证试验资料。

3.填充缓冲液:应说明组成成分,并对外观、性状、pH值等物理指标及功能性进行研究验证。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可用流程图方式表示,并简要说明主要生产工艺的确定依据。

/ 13

2.产品基本反应原理介绍。

3.主要生产工艺过程的研究资料、每一步生产工艺的确认资料及试验数据。如抗体浓度的选择确定过程、凝胶溶胀条件(如介质、时间、温度等)的确定、填充量及填充过程的研究资料,填充应确保均匀无气泡,以及质量控制的要求。

4.主要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每一步反应体系的确认资料及试验数据。

反应体系的设臵应符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等公认标准操作规范、指南或标准的要求。如红细胞悬液制备要求及红细胞浓度的确定、用量的要求、温度、时间等;应提交离心条件的研究资料,建议以离心力或固定离心机型号固定转数和时间的方式设臵离心条件。

(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申请人应提交生产者在产品研制或成品验证阶段对试剂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对于每项分析性能的评价都应包括具体研究目的、实验设计、研究方法、可接受标准、实验数据、统计方法等详细资料。有关分析性能验证的背景信息也应在申报资料中有所体现,包括实验地点(实验室)、适用仪器、试剂规格、批号、临床样本来源等。分析性能评估的实验方法可以参考国内或国际有关体外诊断产品性能评估的指导原则进行。

产品性能研究所采用的仪器、试剂或其他物品如可能均应采用境内或境外已批准上市的产品,如红细胞试剂、抗人球蛋白试剂、离心机等。

分析性能评估试验中应明确所有试验每种试剂的用量、试剂红细胞的浓度、采用的试验方法。所有试验方法应符合 4 / 13

产品说明书的具体操作要求。

分析性能研究应采用至少三批产品进行。如检测卡同时适用于手工法及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应分别进行性能验证并对两者性能进行比较。

建议着重对以下分析性能进行研究。

1.外观:检测卡应标识清晰,不同抗体对应不同颜色,封口应严密且能够整条撕脱,检测卡内填充物均匀,无干枯现象,液面高度一致,无明显倾斜,离心后应无气泡。

2.特异性:

抗A柱应与A1型、A2型、A1B、A2B型试剂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与B型、O型试剂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抗B柱应与B型、A1B、A2B型试剂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与A1型、A2型、O型试剂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抗D柱应与RhD阳性试剂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与RhD阴性试剂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Ctl柱(如有)均呈阴性反应。

所有阳性反应不应有双群现象等混合反应,所有阴性反应不应有凝集、溶血等不易分辨现象。

3.灵敏度 3.1凝集强度要求

抗A柱与A1型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时,反应强度应不小于4+,与A2 型及A2B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时,反应强度应不小于2+;与A1B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时,反应强度应不小于3+;

抗B柱与B型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时,反应强度应不小于4+,与AB型(A1B或A2B)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 13

时,反应强度应不小于3+;

抗D柱与RhD阳性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时,反应强度应不小于4+。

3.2与试管法的比对试验

采用同样的A1型、A2型、AB型、B型、RhD阳性试剂红细胞,将试剂卡检测结果与试剂卡使用的抗体采用试管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依据各自的结果判定方法进行凝集强度的判读,试剂卡凝集强度不得低于试管法。

所有阳性反应不应有双群现象等混合反应,所有阴性反应不应有凝集、溶血等不易分辨现象。

4.重复性

采用A1型、A2型、B型、AB型、O型试剂红细胞分别对抗A柱和抗B柱进行重复性试验,采用RhD阳性和阴性试剂红细胞对抗D柱进行重复性试验,使用上述所有试剂红细胞对Ctl柱(如有)进行重复性试验。

批内重复性采用同一批次检测卡重复检测上述试剂红细胞,重复次数不少于10次,比较同一批次检测卡不同次检测之间的检测结果;

日间重复性采用同一批次检测卡每日重复检测上述试剂红细胞,重复天数不少于10天,比较同一批次检测卡不同天检测之间的检测结果;

批间重复性采用至少三批检测卡对上述试剂红细胞进行重复检测,比较不同批次间的检测结果。

批内、日间、批间重复性检测结果应分别对应一致,对同一试剂红细胞的检测结果凝集强度差异不超过1+。阴性结果不应有凝集、溶血等不易分辨现象。

/ 13

5.临床样本验证

收集各ABO血型临床样本,包括RhD阴性样本,采用试剂卡进行检测,将血型鉴定和凝集强度结果与已上市试剂结果进行比较。临床样本的收集应考虑涵盖肿瘤、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和贫血患者、老人及儿童等病例来源。

6.收集临床弱凝集红细胞样本,验证A、B、O、AB、RhD阳性小于3+及各种凝集强度的情况,并提供各种凝集强度的图片。

7.收集各种血型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红细胞进行检测验证。并提供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试剂及检测结果信息。

8.收集弱D、部分D红细胞,考察验证抗D柱能否检出,并明确上述RhD血型的具体确定方法。

9.溶血、脂血、黄疸等样本的干扰评价。10.抗凝剂的适用性研究验证。

(五)阳性判断值

提供充分的验证试验,体现不同凝集强度的结果,并明确不同凝集强度代表的具体意义,并应包含溶血、混合视野双群等情况,明确具体的试验方法、实验步骤,提供不同凝集强度的图例或相片。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检测卡的稳定性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前者主要包括实时稳定性(有效期)研究,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稳定性研究方案,实验项目应至少包括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

稳定性研究资料应包括研究方法的确定依据、具体的实

/ 13

施方案、详细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对于实时稳定性研究,应提供至少三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保存至成品有效期后的研究资料。

应对样本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室温保存、冷藏条件下的有效期验证,可以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选择温度点(温度范围),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段对储存样本进行全性能的分析验证,从而确认不同类型样本的稳定性。

试剂稳定性和样本稳定性两部分内容的研究结果应分别在说明书【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和【样本要求】两项中进行详细说明。

(七)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总体要求及临床试验资料的内容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办法》、“44号公告”的规定,以下仅结合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的具体特点对其临床试验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阐述。

1.研究方法

按照法规要求应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临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同类产品作为对比试剂,采用试验用体外诊断试剂(以下称考核试剂)与之进行比较研究试验,证明考核试剂与已上市产品或试管法等效。

2.临床试验单位的选择

应选择符合法规要求资质的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不得选择血站进行临床试验。

3.病例选择

临床总病例数应不少于3000例。应采用临床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供血者样本不得作为临床病例纳入。应包括血型

/ 13

鉴定易产生干扰的病例,尽量选择多种疾病患者(如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液病患者)、老人、儿童(不同年龄段)等。血型分布尽量均衡,ABO血型每种均应有统计学意义,RhD阴性样本建议不少于50例。

4.实验过程

分别采用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依据各自的说明书对入组临床样本进行血型检测,记录结果应具体到凝集强度。

5.统计学分析

应分别进行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对不同ABO血型、RhD血型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的计算,并以四格表的形式进行列表,对定性结果进行Kappa检验以验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6.结果差异样本的验证

对于两种试剂检测结果不一致(包括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定型结果不一致、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凝集强度差异较大,如≥2+)的样本,应采用临床上公认较好的第三种同类试剂进行确认试验,同时应结合样本的复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应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样本血型的最终确认。

如临床样本中包含凝集强度小于3+的样本,应进行进一步确认,明确出现弱凝集的原因。

7.临床试验数据记录表应作为临床试验报告附件提交。临床试验数据记录表应列明所有病例的具体临床诊断信息、凝集强度和血型定型结果,如有不符样本应列明第三方确认的结果。

8.临床试验中应注意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应严格遵守说明书操作要求,如红细胞悬液浓度、离心条件等,应与说明

/ 13

书一致。

(八)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产品风险分析资料应符合“44号公告”的基本要求,并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某些样本(如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液病患者等)在进行血型定型检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干扰、抗体效价随放臵时间延长的减弱对结果的影响等,申请人应根据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分析产品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

(九)产品技术要求

申请人应当在原材料质量和生产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根据产品研制、性能评估等结果,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文献,按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总局2014年第9号通告)的有关要求,编写产品技术要求。产品技术要求应符合《办法》和“44号公告”的相关规定。

如果拟申报试剂已有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则企业标准的要求不得低于上述标准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应至少包括外观、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稳定性。

产品技术要求的附录应包括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检定要求。主要原材料应明确抗体来源、克隆号、纯度、效价、特异性以及功能性验证要求,应明确填充物来源及主要特征、质量控制要求,缓冲液应明确组成、pH值等特性及质控要求;主要生产工艺应以流程图形式描述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并明确主要生产工艺的具体条件和质量控制点;半成品检定应明确半成品的检验要求及方法。

(十)产品注册检验报告

/ 13

根据《办法》要求,申请注册的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应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具有相应承检范围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进行连续三个生产批次样品的注册检验。

(十一)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试验原理、试验方法、检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产品说明书的格式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总局2014年第17号通告)的要求,境外产品的中文说明书除格式要求外,其内容应尽量保持与原文说明书的一致性,翻译力求准确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产品说明书的所有内容均应与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报资料中的相关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如某些内容引用自参考文献,则应以规范格式对此内容进行标注,并单独列明参考文献的相关信息。

以下内容仅对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说明书其他内容应根据《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要求进行编写。

1.【预期用途】

1.1写明本试剂用于人ABO血型的正定型检测及RhD血型抗原的检测,同时明确不用于血源筛查,仅用于临床检验。

1.2说明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说明相关的临床或实验室诊断方法。

2.【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说明试剂的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 13

3.【样本要求】

明确红细胞制备和浓度要求,明确配套红细胞稀释液,应使用生理盐水,说明溶血、脂血、黄疸样本是否可以使用,或提供使用此类样本的最低要求。依据稳定性研究结果写明样本稳定性要求,明确抗凝剂要求。

4.【阳性判断值】

明确结果判断方法及标准,并通过不同凝集强度的图例或照片进行详细解释。

5.【检验方法】

写明具体方法及操作步骤。

明确质控要求: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每日质控试验。6.【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6.1未完全去除纤维蛋白原的标本,可能因纤维蛋白阻碍红细胞沉降而影响检测结果,造成假阳性,建议洗涤后重新检测。

6.2被检标本染菌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

6.3实验室温度低可能导致凝胶颗粒活动性减少,单个红细胞穿过困难,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

6.4使用陈旧样本可能因细胞破碎,细胞膜浮于胶中或胶面呈弱阳性反应。

6.5对弱D等检测情况进行说明。

6.6对检测结果凝集强度小于3+的情况应如何进行后续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7.【注意事项】

7.1检测卡在使用前应离心,并小心解开封口膜,避免迸溅。

/ 13

7.2强调红细胞悬液浓度范围,不得过高或过低。7.3微柱中出现溶血情况的处理。

7.4样本离心时间和离心力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7.5其他。

三、起草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 13

第二篇: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酶联免疫类检测试剂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系对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关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其他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如作为二类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执行。

三、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1.研制、生产用的各种原料、辅料等应制定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 — 2.试剂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同时,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还应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企业应对试剂的使用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3.诊断试剂的研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4.试剂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材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5.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保证试剂使用安全、质量稳定、工艺可控、检测有效。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1.主要生物原料

与产品质量最密切相关的生物原料主要包括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这类原料可用于包被酶标反应板、标记相关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中和反应用抗原或抗体、制备校准品(标准品)等。使用前应按照工艺要求对这类生物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主要生物原料若为企业自己生产,其工艺必须相对稳定;若购买,其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供应商,如果主要原料(包括工艺)或其供应商有变更,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变更申请。

主要生物原料的常规检验项目一般包括:(1)外观

肉眼观察,大部分生物原料为澄清均一的液体,不含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或颗粒;或者为白色粉末,不含其他颜色的杂质;特殊生

— 3 — 物原料应具备相应外观标准。

(2)纯度和分子量

主要经SDS-PAGE 电泳后,利用电泳扫描仪进行分析,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高效液相法等。根据所检测生物原料的分子量选择适宜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进行电泳,一般每个电泳道加样量为5μg,电泳后的凝胶可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或银染法染色。染色后的凝胶用电泳扫描仪分析原料的纯度和分子量,纯度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分子量大小应在正确的条带位臵。

(3)蛋白浓度

蛋白浓度可通过Lowry法、280nm 光吸收法、双缩脲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检测。

(4)效价

效价的测定一般根据蛋白含量测定结果,通过倍比稀释法进行。效价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5)功能性实验

功能性实验是指生物原料用于试剂盒实际生产中的情况,一般考查使用该原料的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等,并比较其与上批次原料的相关性。

2.生物辅料

生物辅料一般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蛋白保护剂用途的一类生物原料,主要包括小牛血清、山羊血清、牛血清白蛋白和酪蛋白等。这些生物原料的质量标准应符合2000年版的《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规定的标准要求,并且要适合于本企业的生产。建议作以下检验:

(1)牛血清或羊血清

外 观:为浅黄色澄清稍粘稠的液体,无溶血或异物。无菌试验:将血清直接37℃放臵7天,明亮处观察,不得出现混浊或— 4 — 沉淀。

总蛋白含量: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含量≥32mg/ml。

球蛋白含量:取待测血清1ml,采用饱和硫酸铵法进行沉淀,沉淀溶于0.85%氯化钠溶液,至1ml,用Lowry方法测定,蛋白含量应≤2mg/ml。

(2)牛血清白蛋白:

外 观:应为浅黄色、黄色或乳白色的冻干粉末,无吸潮,无结块,无肉眼可见的其它杂质颗粒。

溶解性:将牛血清白蛋白配成10%溶液,在1826℃时,溶解时间应≤15分钟,pH值应为6.57.1。

总蛋白含量:用双缩脲法,其标准为≥95%。

总蛋白中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含量:采用硝酸纤维素膜电泳法,其标准为≥95%。

BSA的净含量:总蛋白含量乘总蛋白中的BSA含量,其标准为≥90%。(3)酪蛋白:

应符合生产所需的质量标准。(4)标记用酶

应在产品的质量标准中明示所使用的标记用酶的名称(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同时应根据不同生产厂家的检验方法和质量标准进行检验,酶的纯度RZ值(OD403nm/OD280nm)应大于3.0。

对于小牛血清或山羊血清、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酪蛋白等,还应进行功能性实验,即以其为原料配制一定浓度的稀释液作为样品,进行酶联免疫测定,均不能出现非特异性反应。

生物辅料的供应商同样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更供应商。3.化学原材料

化学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一般盐类检测、溶液pH值、溶解情况、干燥失重、炽灼残渣等,均应符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

— 5 — 料质控标准(2000年版)》分析纯级别的要求,并且要适合于本企业的生产。

主要化学原材料的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发生变更。化学原材料在购入时,原材料的生产商必须提供该批次化学原材料的质量保证材料和质量检验报告。

4.其他物料(1)酶标板 ①外观

明亮处用肉眼观察板条的外观质量,如有欠注、飞边、肮脏、表面光洁度差,底部有波纹及划伤等应剔除。②吸附能力和精密性 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一般用一定浓度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G(IgG)包被板条,再用一定浓度的抗人IgG酶结合物吸附,通过显色反应,使用酶标仪读数,计算CV值。CV值结果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功能性质量标准,一般批内CV≤5%,批间CV≤10%。

(2)液体试剂装量瓶

包括阴阳性对照、样品稀释液、洗涤液、酶结合物或酶稀释液、底物或底物缓冲液等液体组分,均应有相应的装量瓶,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如不同的液体试剂所用的装量瓶规格、装量瓶的颜色、瓶盖的颜色等。

(3)其他材料

包括试剂瓶标签、粘胶纸、铝箔袋、衬垫、可密封塑料袋、说明书、干燥剂和包装外盒等,应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和《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建立相应质量控制标准。— 6 — 5.企业质控品

企业质控品一般包括阴/阳性参考品的符合率、灵敏度(最低检出量)、精密性、钩状效应(hook效应)等质控样品,对于定量检测试剂,还包括线性质控品样品。如该产品具有国家标准品或参考品,应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进行标化;若该诊断试剂没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则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企业质控品的基质应与诊断试剂的待测样品的基质基本一致,如待测样品为血清/血浆,质控品基质也应为血清/血浆。

(三)试剂盒各组分的生产

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主要组分的生产包括酶标记物的制备及滴配过程(酶工作液浓度确定)、各种工作溶液的配制、包被酶标反应板、分装及包装等步骤;并通过产品的半成品检验和成品检验两个质控过程来保证其质量符合规定。

1.各种工作液的配制

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工作液一般包括:包被液、封闭液、阴性阳性对照、样品稀释液、洗涤液、酶结合物或酶稀释液、底物或底物缓冲液、终止液等,对定量检测试剂,还包括标准品(或校准品)溶液。若阴性、阳性对照或其他液体组分涉及生物安全性问题,制备时应在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完成。

各种工作液在配制过程中应严格按质量标准中的配方进行配制,充分混匀确保液体中的各种成分均匀,同时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并达到质量标准后,方可使用或分装。对于定量检测试剂,其标准品(或校准品)溶液应具有量值溯源性。

应对配制过程及配制的液体进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酶结合物的

— 7 — 功能性实验及稳定性;各种溶液的外观、pH值等;酶作用底物应测定在无相应酶的情况下自身显色的情况,并制定合理的限定指标;终止液应对其终止酶促反应的能力进行测定。

2.包被酶标反应板

包被前应对酶标反应板进行质量检验,如尺寸、外观、包装、吸附性能、精密性等,并记录酶标反应板的批号、数量、标识。酶标反应板经检验合格后方能用于包被。不同批号的板条不能混用。

选择经检验合格的包被原料(如抗原、抗体等),经一定的方法确定最佳包被浓度和酶结合物工作浓度,按照诊断试剂的生产规程,配制包被缓冲液、封闭液,经检验合格后,包被酶标反应板,经干燥后,已包被的酶标反应板用铝箔纸封闭(内臵干燥剂),保存于28℃。

应对包被过程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如包被用原料(抗原或者抗体等生物活性原料)的质量检验、包被液和封闭液的质控(如配方、外观、pH值)、包被过程的监控(包括包被和封闭的体积、温度、时间等)、包被均一性检验、干燥过程的监控等。

3.分装和包装

样品稀释液、洗涤液、酶结合物或酶稀释液、底物或底物缓冲液等溶液应严格按照质量标准中的量进行过滤后再分装,分装量的误差应小于5%。

分装及包装均应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包装前,应严格检查试剂盒的品名、批号等,核对各试剂盒各组分的数量,并在关盒前进行复核。

(四)质量控制 1.半成品质量控制(1)半成品抽样

检验人员按试剂的批号,根据抽样申请单抽取规定数量的半成品各— 8 — 组分,作号标记、待检。

(2)半成品检验

根据试剂盒的企业标准或者制检规程进行半成品的检验。半成品检验,一般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或经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标化后的企业参考品。若某类试剂没有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则使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检验指标一般包括阴/阳性参考品的符合率、灵敏度(最低检出量)、精密性等,均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对于精密性,一般情况下CV不得高于15%(采用竞争抑制法的诊断试剂CV不得高于20%)。对定量检测试剂,同时应分析其线性相关系数和定量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企业应该对每一批试剂的半成品进行稳定性研究。试剂盒各组分应留样,28℃定期作稳定性考核,同时作37℃热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

2.成品质量控制

产品包装完成后,质检人员根据试剂的批号、实际包装量、抽样申请单的要求进行抽样,同时填写抽样数量和抽样日期,并且由抽样人签名。抽样数量应包括检验用数量和留样数量。质检人员同时应检查相关原始记录。

每一批酶联免疫类检测试剂的试生产量应满足工艺研究、分析性能验证、稳定性研究、临床试验、自测及注册检验等各阶段所需样品量的要求。

(1)成品检验

成品检验时,一般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或经国家标准品(参考品)标化后的企业参考品,并达到相应质量要求。若该诊断试剂没有国家

— 9 — 标准品(参考品),则使用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2)稳定性试验

在批放行前,每一批试剂应完成37℃热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

四、名词解释

酶联免疫法:是指在酶标板上包被特定的抗原(和/或抗体)后,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与待测样品中的相关抗体(和/或抗原)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相应的酶标记的抗体和/或抗原进一步反应,经过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由形成的颜色的强弱来判断样本中相应的抗体和/或抗原的存在。

五、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 10 —

第三篇:核酸扩增法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3

附件3

核酸扩增法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核酸扩增类检测试剂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系对核酸扩增法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核酸扩增法检测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其他类核酸检测试剂可参照相关内容。

三、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核酸扩增类检测试剂的生产企业应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研制、生产用的各种原料、辅料等应制定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试剂生产企业应具有与其技术要求相适应的人员、厂房、设施和

— 23 — 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配备满足核酸提取和扩增检测以及操作人员防护所需的设备。建立专用实验室,实验室应当严格分区,人员和物品应当单向流动,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实验过程中样品之间的污染和避免扩增产物的污染。生产用于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的生产企业应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设施和措施。

3.试剂生产企业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应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

4.核酸扩增类检测试剂的引物设计应当符合核酸检测设计的要求,扩增体系应设定合理的内标和外标,试剂需设置抗污染的特定措施,扩增产物须进行确证研究。

5.企业使用新型原材料时,应提供与通行原材料比对研究结果及相关资料。使用未列入上述标准的化学试剂,应不低于分析纯。

(二)原材料

应提供主要原材料如引物、探针、企业参考品或标准品等的选择与来源、制备过程、质量分析和质量标准等的相关研究资料。若主要原材料为企业自己生产,其生产工艺必须相对稳定;如主要原材料来自市场(从其他单位购买),应提供的资料包括:对物料供应商审核的相关资料、购买合同、供货方提供的质量标准、出厂检定报告,以及该原材料到货后的质量检验资料。主要原材料(包括生产工艺)或其供应商发生变更,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变更申请。

核酸类检测试剂的包装材料和耗材应无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和核糖核酸酶(RNase)污染。

1.脱氧三磷酸核苷(dNTP)

核酸的组成成分,包括:dATP、dUTP、dGTP、dCTP和dTTP。应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PCR级,无DNase和RNase污染。—20℃保存。— 24 — 2.引物

由一定数量的dNTP构成的特定序列,通常采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仪人工合成,合成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其他适宜方法纯化。

冻干粉,序列正确,合成量应达到试剂生产要求。纯度应达到电泳级(PAGE)或HPLC级,不含杂带。应提供合成机构出具的合成产物的质检证明,如PAGE电泳结果或HPLC分析图谱。

应作HPLC分析和紫外光吸收分析。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OD260nm/OD280nm的比值在1.6—2.0之间,可视为合格引物。-20℃保存。

3.探针

是指特定的带有示踪物(标记物)的已知核酸片段(寡聚核苷酸片段),能与互补核酸序列退火杂交,用于特定核酸序列的探测。通常采用DNA合成仪人工合成,合成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其他适宜方法纯化,在5'-端(和/或3'-端)进行标记,如荧光素报告基团或其他发光标记物,在3'-端标记荧光素淬灭基团,并经HPLC或其他适宜方法纯化。

冻干粉,纯度应达到HPLC纯。应提供合成机构出具的合成产物的质检证明,如HPLC分析图谱;应对探针的核酸序列及标记的荧光素或化学发光物进行核实,并作HPLC分析。应以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200—800nm扫描,在260nm处应有吸收峰。另外,根据标记荧光素的不同,还应该在荧光素的激发波长处有吸收峰,如FAM荧光素在494nm、TET荧光素在521nm、TAMRA荧光素在560nm处有特异的吸收峰,杂交探针在493nm、625nm、685nm处有特异的吸收峰,检定合格后入库。避光、-20℃保存。

4.DNA聚合酶

如Taq DNA聚合酶。应具有DNA聚合酶活性,无核酸内切酶活性;具热稳定性,94℃保温1小时后仍保持50%活性。-20℃保存。

5.尿嘧啶糖基化酶(UNG)

具有尿嘧啶糖基化酶活性,无核酸外切酶及核酸内切酶活性,IU UNG

— 25 — 在 37℃处理3分钟后,103拷贝以下含U模板应完全降解,不能产生扩增产物。-20℃保存。

6.逆转录酶

具逆转录酶活性,无核酸内切酶活性。—20℃保存。

(三)生产工艺

核酸扩增类检测试剂的基本生产工艺通常包括:配制工作液、半成品检定、分装和包装。配制工作液的各种原材料及其配比应符合要求,原材料应混合均匀,配制过程应对电导率pH、等关键参数进行有效控制。

工艺研究的资料应能对反应体系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如样本类型、样本用量、试剂用量、反应条件、校准方法、质控方法、临界值的确定、稳定性和有效期,提供确切的依据。

(四)质量控制 1.半成品质量控制

(1)按批号抽取规定数量的半成品。

(2)以参考品/对照品进行半成品质量控制。如果产品具有国家标准品或参考品,应以其进行检定。如果产品不具有国家标准品或参考品,应根据规定制备相应的企业参考品,企业参考品的制备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其质量应不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3)半成品检定内容包括:阴/阳性参考品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检测结果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4)半成品检定合格后,按试剂盒组成及时进行分装和包装。2.成品质量控制

(1)每一批核酸扩增法检测试剂的试生产量应满足工艺研究、分析性能验证、稳定性研究、临床试验、自测及注册检验等各阶段所需样品量的要求。— 26 —(2)产品完成包装后,应根据生产量进行抽样和生产记录审核。(3)以参考品/对照品进行成品质量检验。结果应符合要求。(4)成品检验的内容应包括:阴/阳性参考品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线性范围(定量产品)和稳定性。

5.试剂批放行前,应对需要进行稳定性考核的试剂成分,在特定温度或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可采用加速破坏试验。

四、名词解释

核酸扩增法检测试剂:核酸扩增技术泛指以扩增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为手段,检测特定核酸序列或筛查特定基因的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连接酶链反应(LCR)、转录依赖的扩增反应(TMA)等。核酸扩增法检测试剂是基于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体外诊断试剂,目前已经用于病原体检测、特定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体内物质的型别鉴定等不同领域。

五、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的原理、组成、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明确技术审评过程中应该关注和重点把握的内容,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是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的一般要求,审评人员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并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补充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技术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 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适用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首次注册申报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目前主要有丙氨酸底物法、丙氨酸底物-丙酮酸氧化酶法和2,4-二硝基苯肼法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目前主要为丙氨酸底物法。本法采用的原理是在ALT的催化下,L-丙氨酸的氨基转移至α-酮戊二酸,生成丙酮酸和L-谷氨酸。丙酮酸与NADH在LDH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乳酸和NAD+。NADH在特定波长

— 1 —(如:340nm处)有特异吸收峰,其氧化的速率与血清中ALT的活性成正比,在此波长处测定NADH吸光度下降的速率,即可计算出ALT活性。从方法学考虑,本指导原则主要指采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催化L-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通过在特定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计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利用全自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或分光光度计,在医学实验室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定量测定所使用的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本文不适用于干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试剂不属于本指导原则涵盖的范畴。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2013〕242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试剂属于酶类检测试剂,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代号为6840。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总结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2014年第44号)的相关要求。相关描述应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1.产品预期用途及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生物学特征、结构与功能,在体内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代谢途径和存在形式。

(2)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如临床相关疾病的发生、实验室诊断方法等。

2.产品描述:包括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原理,主要原材料的来源及制备方法,主要生产工艺过程,质控品、校准品的制备方法及溯源(定值)情况。— 2 — 3.有关生物安全性方面的说明:由于体外诊断试剂中的主要原材料可能是由各种动物、病原体、人源的组织和体液等生物材料经处理或添加某些物质制备而成,人源性材料须对有关传染病(HIV、HBV、HCV等)病原体检测予以说明,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其他动物源及微生物来源的材料,应当提供相应的说明文件,为保证产品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和环境的安全,应提供对上述原材料所采用的灭活等试验方法的说明。

4.有关产品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和评价。

5.其他:包括同类产品在国内外批准上市的情况。相关产品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情况,申请注册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异同等。

(二)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包括主要反应成分、质控品、校准品等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确定的方法及研究资料;校准品应提供详细的量值溯源资料,包括定值试验资料和溯源性文件等;质控品应提供详细的定值资料。

(三)主要生产工艺和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工艺包括:配制、分装等描述及确定依据,应包含产品的工艺流程图和关键控制点;反应体系包括样本采集及处理、样本要求、试剂用量、反应条件(温度、时间等)等研究资料。不同适用机型的反应条件如果有差异应分别详述。

(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申请人应当提交产品研制或成品验证阶段对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对于每项分析性能的评价都应包括具体的研究项目、实验设计、研究方法、可接受标准、试验数据、统计方法、研究结论等详细资料。性能评估时应将试剂和所选用的校准品、质控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评估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有关分析性能验证的背景信息也应在申报资料中有所体现,包括实验时间、地点、检验人员、— 3 — 适用仪器、试剂规格和批号、所选用的校准品和质控品、临床样本来源等。

性能评估应至少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区间、最低检测限、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其它影响检测的因素等。1.准确度

对测量准确度的评价包括:与国家标准物质(和/或国际标准物质)的偏差分析、方法学比对等方法,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进行研究。

1.1与国家(国际)参考物质的比对研究

使用国家参考物质或国际参考物质作为样本进行测试,重复测定3次,计算平均值与标示值的相对偏差。

或用由参考方法定值的高、低2个浓度的人血清对试剂盒进行测试,每个浓度样品重复测定3次,分别取测试结果均值,计算相对偏差。1.2回收试验

在人血清样品中加入一定体积标准或校准品溶液或纯品,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计算回收率。回收试验注意事项:

1.2.1加入的标准溶液体积与血清体积比应不大于1:20或其体积比不会产生基质的变化;

1.2.2加入标准溶液或校准品溶液后样品总浓度应在试剂(盒)测定线性范围内;

1.2.3标准溶液或校准品应有溯源性; 1.3比对试验

采用参考方法或国内/国际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已上市同类试剂作为参比方法,与拟申报试剂同时检测一批病人样品(至少40例样本),从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了解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间的偏倚。如偏倚很小或— 4 —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说明两检测系统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基本相符,对同一份临床样本的医学解释,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相比不会产生差异结果。

在实施方法学比对前,应分别对拟申报试剂和参比试剂进行初步评估,只有在确认两者都分别符合各自相关的质量标准后方可进行比对试验。方法学比对时应注意质量控制、样本类型、浓度分布范围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2精密度 2.1批内精密度

测量精密度的评估应至少包括高、低两个浓度水平的样本进行,两个浓度都应在试剂盒的测量范围内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通常选用该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附近和异常高值样本。批内精密度应不大于5.0%。2.2批间精密度

用一份样本分别测试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盒),每个批号测定3次,测定均值。按相对极差(R)=(Xmax-Xmin)/Xt×100% 公式计算。相对极差应不大于10.0%。3.线性区间

建立试剂线性区间所用的样本基质应尽可能与临床实际检测的样本相似,理想的样本为分析物浓度接近预期测定上限的混合人血清,且应充分考虑多倍稀释对样本基质的影响。

以接近线性范围上限的高浓度(活性)样品和接近线性区间下限的低浓度(活性)样品,混合成至少5个稀释浓度(xi)。分别测试试剂盒,每个稀释浓度测试3次,分别求出测定结果的均值(yi)。以稀释浓度(xi)为自变量,以测定结果均值(yi)为因变量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并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线性范围上限至少达500U/L, 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0。

— 5 — 4.最低检测限

最低检测限的确定常使用同批号试剂对零浓度校准品(或样品稀释液)进行至少20次重复检测,平均值加2倍SD(≥95%置信区间)即试剂的最低检测限。5.分析灵敏度 5.1 速率法

用已知浓度或活性的样品进行测试,记录在试剂(盒)规定参数下产生的吸光度改变。换算为单位吸光度差值(ΔA)或吸光度变化应符合企业给定区间。5.2 终点法

稀释一定浓度样品(n单位被测物),测定吸光度,计算吸光度值与空白吸光度值有差别的样品浓度应符合企业给定区间。6.分析特异性

对样本中常见的干扰物质进行检测,如胆红素、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方法为对模拟添加样本分别进行验证,样本量选择应体现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说明样本的制备方法及干扰实验的评价标准,确定可接受的干扰物质极限浓度。

药物干扰的研究可根据需要由申请人选择是否进行或选择何种药物及其浓度进行。

7.校准品溯源及质控品赋值

校准品、质控品应提供详细的量值溯源资料,包括定值试验资料和溯源SOP文件等。应参照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的要求,提供企业(工作)校准品及试剂盒配套校准品定值及不确定度计算记录,提供质控品赋值及其靶值范围确定的记录。

— 6 — 8.其他需注意问题

应当对多批产品进行性能评估,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不同适用机型、不同包装规格,应分别提交分析性能评估报告。如注册申请中包含不同的包装规格,需要对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或验证。如不同的包装规格产品间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采用每个包装规格产品进行的上述项目评估的试验资料及总结。如不同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的详细说明,具体说明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别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参考区间确定资料

应提交建立参考区间所采用样本来源及详细的试验资料。应明确参考人群的筛选标准,研究各组(如性别、年龄等)例数不应低于120例。若引用针对中国人群参考值范围研究的相关文献,应明确说明出处,并进行验证。参考值研究结论应在说明书【参考区间】的相应描述保持一致。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试剂的稳定性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

试剂的稳定性包括实时稳定性、运输稳定性、开瓶(待机)稳定性及冻融次数限制等,申请人应至少提供3个生产批次的实时稳定性、开瓶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材料和方法、研究结论等,研究应涵盖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申请人应至少能提供稳定性末期的除装量和批间差外的评价资料。试剂的稳定性研究应注意选取代表性包装规格进行研究(例如:校准品稳定性应选取最易受影响的最小装量,干粉剂型应提供复溶稳定性研究资料),实时稳定性研究的时间间隔应不大于3个月。

适用样本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室温保存、冷藏和冷冻条件下的有效期验

— 7 — 证,可以在合理温度范围内选择温度点(温度范围),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段即对储存样本进行全性能的分析验证,从而确认不同类型样本的效期稳定性。适于冷冻保存的样本还应对冻融次数进行评价。

试剂稳定性和样本稳定性两部分内容的研究结果均应在说明书【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和【样本要求】两项中进行详细说明。

(七)临床试验研究

临床评价资料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的要求,同时研究资料的形式应符合《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临床研究资料有关的规定。下面仅对临床实验中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1.研究方法

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的性能不低于拟申报产品的同类产品作为对照试剂,采用拟申报产品(以下称待评试剂)与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证明本品与已上市产品等效。2.临床研究单位的选择

应选择至少两家临床试验机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试验机构应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资质认可。临床试验机构实验操作人员应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环节(试剂、质控及操作程序等),熟悉评价方案。在整个实验中,待评试剂和对照试剂都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最大限度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3.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实施前,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建议临床前开展预试验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试验误差。各临床试验机构的方案设置应保持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实施,不可随意— 8 — 改动。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试验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本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实验进程,尤其是数据收集过程。

试验方案中应确定严格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任何已经入选的病例再被排除出临床研究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和判定试验结果时应采用盲法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各临床试验机构选用的参比试剂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另外,待评试剂的样本类型应不超越参比试剂的样本类型。

临床试验方案必须获得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同意。4.研究对象选择

临床试验应选择具有特定症状/体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企业在建立病例纳入标准时,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尽量覆盖各类适用人群。在进行结果统计分析时,建议对各类人群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体样本数不少于200例,异常值样本比例应不低于试验总量的30%。样本中待测物浓度应覆盖待评试剂线性范围,且尽可能均匀分布。应明确样本存贮条件、可否冻融等要求及避免使用的样本,血浆应明确抗凝剂的要求。实验中,尽可能使用新鲜样本,避免贮存。如无法避免使用贮存样品时,注明贮存条件及时间,在数据分析时应考虑其影响。如果待评试剂同时适用于血清和血浆样本类型,可完成一个样本类型不少于200例的临床研究,同时验证其中至少100例受试者的自身血清、血浆样本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采用待评试剂检测),其中不同浓度样本分布情况与总例数中分布情况应一致。也可以分别对同时适用的多个样本类型按照《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中试验样本量一般要求规定的200例进行试验,异常值参照上述规定。

涉及产品检测条件优化、增加与原样本类型具有可比性的其他样本类

— 9 — 型等变更事项,临床试验采用变更后产品与变更前产品或者已上市同类产品进行比对试验,在至少2家(含2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总样本数不少于100例,异常值样本数不少于30%。5.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绝对偏倚/偏差及相对偏倚/偏差分析等。对于对比实验的等效性研究,最常用是对待评试剂和参比试剂两组检测结果的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应重点观察相关系数(r值)或判定系数(R2)、回归拟合方程(斜率和y轴截距)等指标。结合临床试验数据的正/偏态分布情况,建议统计学负责人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应可以证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应明确统计检验假设,即评价待评试剂与参比试剂是否等效的标准。6.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6号)的要求,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应该对整个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进行条理分明的描述,并应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建议在临床总结报告中对以下内容进行详述。6.1临床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描述

6.1.1临床试验的整体管理情况、临床试验机构选择、临床主要研究人员简介等基本情况介绍。

6.1.2纳入/排除标准、不同人群的预期选择例数及标准。6.1.3样本类型,样本的收集、处理及保存等。6.1.4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评价统计结果的标准。6.2具体的临床试验情况

6.2.1待评价试剂和参比试剂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及所用机型等信— 10 — 息。

6.2.2对各研究单位的病例数、人群分布情况进行总合,建议以列表或图示方式给出具体例数及百分比。

6.2.3质量控制,试验人员培训、仪器日常维护、仪器校准、质控品运行情况,对检测精密度、质控品回收(或测量值)、抽查结果评估。6.2.4具体试验过程,样本检测、数据收集、样本长期保存等。6.3统计学分析

6.3.1数据预处理、对异常值或离群值的处理、研究过程中是否涉及对方案的修改。

6.3.2定量值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

用回归分析验证两种试剂结果的相关性,以y=a+bx和R2的形式给出回归分析的拟合方程,其中:y是待评试剂结果,x是参比试剂结果,b是方程斜率,a是y轴截距,R2是判定系数(通常要求R2≥0.95)。6.4讨论和结论

对总体结果进行总结性描述并简要分析试验结果,对本次临床研究有无特别说明,最后得出临床试验结论。

(八)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对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预期用途、可能的使用错误、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等方面的判定以及对患者风险的估计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相应的风险控制基础上,形成风险管理报告。应当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风险分析应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预期用途错误包括:设计开始时未设定预期分析物、未作适用机型验证、未针对特定的样本类型验证。性能特征失效包括:精密度失效、准确度失效、非特异性、稳定性失效、测量范围失效、定性/定量失效、量值溯源失效、校准失效。不正确的结果包括:配方错误、采购的原料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 11 — 原材料储存条件不正确、使用了过期的原材料、反应体系不正确、试剂与包装材料不相容。可能的使用错误包括:生产者未按照生产流程操作,检验者未按照原料、半成品、成品检验标准操作,装配过程组份、标签、说明书等漏装或误装,成品储存或运输不当,客户未参照产品说明书设置参数或使用。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包括:有毒化学试剂的化学污染、样本的潜在生物污染、不可回收包装或塑料的环境污染。

(九)产品技术要求

申请人应当在原材料质量和生产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申请人产品研制、前期临床评价等结果,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文献,按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9号)的有关要求,编写产品技术要求,内容主要包含产品性能指标和检验方法。

进口产品的产品技术要求应当包括英文版和中文版,英文版应当由申请人签章,中文版由申请人或其代理人签章。

下面就产品技术要求中涉及的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和主要性能指标等相关内容作简要叙述。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1)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2)YY/T 0638—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物中酶催化浓度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3)GB/T 26124-2011 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

(4)YY/T 1197-20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IFCC法)(5)WS/T 404.1-2012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 — 12 — 2.主要性能指标: 2.1外观:

符合制造商规定的正常外观要求。2.2装量:

液体试剂的装量应不少于标示量。2.3试剂空白 2.3.1空白吸光度:

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其他指定溶液作为空白加入工作试剂作为样品测试时,试剂空白吸光度应不小于1.0(340nm,1cm)。2.3.2空白吸光度变化率(终点法不适用):

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其他指定溶液作为空白加入工作试剂作为样品测试时,试剂空白吸光度变化率△A/min(37℃,340nm,1cm)应不大于0.004。

2.4分析灵敏度

2.4.1速率法:用已知浓度或活性的样品进行测试,记录在试剂(盒)规定参数下产生的吸光度改变。换算为单位吸光度差值(ΔA)或吸光度变化应符合制造商给定区间。

2.4.2终点法:稀释一定浓度(n单位)的样品(检测限样品),测定吸光度,计算吸光度值能够与空白吸光度区分的样品浓度应符合制造商给定区间。2.5线性区间

线性区间上限至少达到500 U/L。2.5.1相关系数(r)

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0(线性范围下限应不低于产品的最低检测线,不高于参考区间下限)。2.5.2线性偏差

— 13 — 线性偏差应不超过申请人给定值。线性偏差可分段描述或连续描述,若分段描述,应注意分段点的确定。2.6精密度 2.6.1批内精密度

测量精密度的评估应至少包括高、低两个浓度水平的样本进行,两个浓度都应在试剂盒的测量范围内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通常选用该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附近和异常高值样本。批内精密度应不大于5.0%。2.6.2 批间精密度

用一份质控品分别测试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盒),每个批号测定3次,测定均值。相对极差应不大于10.0%。2.7准确度

2.7.1相对偏差 提供参考物质或用参考方法定值的血清测定,实测值与标示值偏差应在±15.0%范围内。

2.7.2回收试验 在临床样本中加入一定体积标准溶液(标准溶液体积与临床样本体积应不会产生基质的变化,加入标准溶液后样品总浓度必须在试剂(盒)测定线性范围内)或纯品,回收试验一般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浓度进行,回收率应在90%~110%之间。

2.7.3比对试验 用待测试剂盒与申请人选定分析系统(已在国内上市)分别检测不少于40个在检测范围内的人源样品,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两组结果的相关系数r≥0.990以及每个浓度点的偏差,偏差应不超过申请人给定值。偏差可分段描述或连续描述,若分段描述,应注意分段点的确定。

建议按上述优先顺序,采用上述方法之一测试试剂盒的准确度。2.8稳定性

检测申请人声称已到期试剂,产品性能应符合试剂空白、分析灵敏度、线性区间、精密度、准确度要求。冻干品应同时进行复溶稳定性试验,— 14 — 产品性能应符合试剂空白、分析灵敏度、线性区间、测量精密度、准确度要求。

2.9校准品和质控品的性能指标(如产品中包含)

应至少包含外观、装量(干粉试剂可不做)、准确性、均一性、稳定性。冻干型校准品和质控品还应检测批内瓶间差和复溶稳定性。

(十)注册检验

具有相应医疗器械检验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出具的注册检验报告和产品技术要求预评价意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项目目前有国家参考物质和国际参考物质,应当使用国家参考品或国际参考物质进行注册检验,并符合相关要求。

(十一)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检验原理、检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结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7号)的要求,下面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1.【产品名称】

(1)通用名称,试剂(盒)名称由三部分组成:被测物名称、用途、方法或原理。例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丙氨酸底物法)。通用名称应当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命名原则进行命名,可适当参考相关“分类目录”和/或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英文名称应当正确、完整、直译,不宜只写缩写。2.【包装规格】

注明可测试的样本数或装量,如××测试/盒、××人份/盒、××mL,— 15 — 除国际通用计量单位外,其余内容均应采用中文进行表述。包装规格应明确单、双或其他多试剂类型。

3.【预期用途】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3.1说明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检测血清/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同时应明确与目的检测物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3.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情况常见于哪些疾病,其升高或降低可能有哪些医学解释。

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用于辅助评价肝功能。ALT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指标,各种急性肝损伤(如急性传染性肝炎及药物或酒精中毒)时,血清ALT可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急剧升高等,并一般与病情轻重和恢复情况相平行;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淤血等血清ALT也可升高。另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心肌梗死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奎宁、水杨酸制剂等)时可见血清ALT升高。作为支持性资料,申请人应提供由教科书、临床专著、核心期刊文献或英文SCI文献等有关临床适应症背景的资料。

4.【检验原理】应结合产品主要成分简要说明检验的原理、方法,必要时可采取图示方法表示,检测原理的描述应结合产品主要组成成分、被测物和产物的关系进行描述:

如:在ALT的催化下,丙氨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戊二酸,生成丙酮酸及谷氨酸。丙酮酸与NADH在LDH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乳酸和NAD-。NADH在波长340nm有特异吸收峰,其氧化的速率与血清中ALT的活性成正比,在340nm处测定NADH吸光度下降的速率,即可计算出ALT活性。

ALT 谷氨酸+丙氨酸 丙氨酸+α-酮戊二酸 LDH 乳酸+NAD 丙氨酸+NADH+H+

+5.【主要组成成份】应明确以下内容:

试剂盒提供的试剂组分的名称、比例或浓度,各组分是否可以互换;— 16 — 如含有校准品或质控品,除明确组成成份及生物学来源外,还应明确其定值及溯源性,溯源性应写明溯源的最高级别,包括标准物质或参考物的发布单位及编号,质控品应明确靶值范围。例如:

本试剂盒由试剂

1、试剂2和校准品(选购)组成:

试剂1: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 100mmol/L,L-丙氨酸 500mmol/L,乳酸脱氢酶 1700U/L 试剂2:α-酮戊二酸15mmol/L,NADH 0.18mmol/L 校准品:含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溶液,校准品具有批特异性,每批定值,定值见瓶签标示,量值可溯源至国家参考物质或国际参考物质。6.【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应明确未开封的试剂实际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开封后的待机稳定期或开瓶稳定期。干粉试剂应明确复溶稳定期。注:保存条件不应有模糊表述,如“常温”、“室温”。7.【适用仪器】应明确可适用的具体品牌、型号的生化分析仪器。8.【样本要求】重点明确以下内容:样本类型、处理、保存期限及保存条件(短期、长期),运输条件,对已知干扰物的抗干扰性(如:存在的干扰因素,明确黄疸、溶血、脂浊及药物等内、外源性干扰物对测定的影响,同时列出干扰物的具体浓度)等。如有血浆样本,应注明对抗凝剂的要求(如:草酸盐、柠檬酸盐、EDTA钠盐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造成干扰,应明确避免使用的提示)。冷藏/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须恢复室温,可冻融次数。

9.【检验方法】详细说明试验操作的各个步骤,包括: 9.1试剂配制方法、注意事项;

9.2试验条件:温度、时间、测定主/副波长、试剂用量、样本用量、测定方法、反应类型、反应方向、反应时间等以及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17 — 9.3校准程序:校准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校准曲线的绘制。9.4质量控制程序:质控品的使用方法、质量控制方法。

9.5试验结果的计算或读取:应明确检验结果的计算方法。包括对每个系数及对每个计算步骤的解释。

10.【参考区间】应注明常用样本类型的正常参考区间,并说明参考值确定方法。

11.【检验结果的解释】说明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确认试验。

12.【检验方法的局限性】说明该检验方法的局限性。当测定值超出线性上限时,应说明使用厂家提供的专用稀释液或明确稀释方法,并给出稀释最大倍数说明。

13.【产品性能指标】至少应详述以下性能指标,性能指标应与技术要求有关技术指标的要求一致。13.1试剂空白; 13.2分析灵敏度; 13.3准确度;

13.4精密度(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 13.5线性区间(线性相关系数和线性偏差)。14.【注意事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4.1本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对患者的临床管理应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14.2本试剂盒仅供体外诊断用,试剂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接触人体后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后果。

14.3采用不同方法学的试剂检测所得结果不应直接相互比较,以免造成错误的医学解释。

14.4 有关人源组分的警告,如:试剂盒内的质控品、校准品或其他— 18 — 人源组分,虽已经通过了HBs-Ag、HIV1/2-Ab、HCV-Ab等项目的检测,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项检测可以确保绝对安全,故仍应将这些组分作为潜在传染源对待。

14.5对所有样本和反应废弃物都应视为传染源对待。14.6其他有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的注意事项。

15.【标识的解释】如有图形或符号,请解释其代表的意义。16.【参考文献】注明引用参考文献,其书写应清楚、易查询且格式规范统一。17.【基本信息】 17.1境内体外诊断试剂

17.1.1注册人与生产企业为同一企业的,按以下格式标注基本信息: 注册人/生产企业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售后服务单位名称,联系方式,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 17.1.2委托生产的按照以下格式标注基本信息:

注册人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售后服务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受托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 17.2进口体外诊断试剂 按照以下格式标注基本信息:

注册人/生产企业名称,住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售后服务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代理人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生产日期 18 【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产品技术要求编号】应当写明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产品技术要求编号 【说明书核准日期及修改日期】应注明该产品说明书的核准日期。如曾进行过说明书的变更申请,还应该同时注明说明书的修改日期。

三、参考文献:

1.《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 19 — 5号)

2.《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

3.《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

4.《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7号)

5.《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

6.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7.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8.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

9.YY/T 0638—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物中酶催化浓度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10.YY/T 1197-20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IFCC法)》 11.YY/T 1227-2014《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命名》 12.WS/T 404.1-2012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

— 20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编写说明

一、编写原则

编制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注册申请人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测定试剂盒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工作,同时帮助审查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组成、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由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产品仍在不断发展,审查人员仍需从风险分析的角度认真确定申报产品的预期用途与风险管理是否相当;由于我国医疗器械法规框架仍在构建中,审查人员仍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标准及最新进展,关注审评产品实际组成、原理、预期用途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以保证产品审评符合现行法规安全、有效的要求。

二、指导原则部分内容说明

(一)指导原则主要根据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要求,借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发布的相关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体例进行编写,以便于注册技术审评人员理解。

(二)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制定主要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YY/T 1197—20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IFCC法)》、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

(三)关于检测样本类型说明:本指导原则起草过程中检索了全国范围内已上市同类产品的注册信息,同时查阅了有关临床专著,未能查询到其他样本类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临床适应症的直接对应关系。为避免对注册申报企业和审评人员造成误导,本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血清、血浆两种样本类型。

(四)关于产品名称说明:本指导原则关于产品方法学名称的举例参考YY/T 1227-2014《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命名》,同时参考了已上市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产品(如:将连续监测法/速率法规范为丙氨酸底物法,将赖氏法规范为2,4-二硝基苯肼法)。

(五)关于注册检验使用有证参考物质说明:本指导原则编写过程中充分参考了产品专业厂家代表意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试剂盒配套校准品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物质(GBW(E)090593)或国际标准物质(ERM®-AD454/IFCC),故建议注册检验应当使用国家参考品或国际参考物质进行注册检验,并符合相关要求。

(六)关于综述资料、产品说明书中有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的说明:临床意义的描述参考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

(七)关于参考区间的验证资料中对健康个体至少120例的说明:此例数的规定,结合已发布产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并参考《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以及《C28-A2 如何确定临床检验的参考区间:批准指南(2000)》。

(八)产品的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使用方法等因素,需按照企业的研发资料设计,企业的注册资料中应包括此方面的研究资料,由于各企业对产品的研发情况不一定相同,故本指导原则中不作强制性要求,注册审评人员应按照企业具体的研究资料进行审查。

三、编写人员

本指导原则编写人员由浙江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行政审批人员、检验和临床专家、产品专业厂家代表等共同组成,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国家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相关省局、有关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和临床使用单位的意见,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综— 22 — 合考虑指导原则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尽量保证指导原则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第五篇:2016-《人类体外辅助生殖技术用液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人类体外辅助生殖技术用液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注册申请人/生产企业进行人类体外辅助生殖用液体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系对人类体外辅助生殖技术用液体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生产企业和审评人员的技术指导性文件,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其他科学合理的替代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人类体外辅助生殖技术用液,是指与人类配子和/或胚胎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取、制备、培养、移植或贮存人类配子和/或胚胎的液体类医疗器械产品,如:取卵液、洗精液、精子梯度分离液、精子制动剂、配子缓冲液、卵裂胚培养液、囊胚培养液、胚胎冷冻液、胚胎解冻液、石蜡培养油等。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非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用以添加到培养基中以改善其性能的培养基补充剂类产品(如白蛋白、血清、抗生素等)。

三、注册单元划分

化学成分或配比不同的产品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用于同一操作步骤的配套产品除外)。

四、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注册申报资料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43号公告《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及说明》进行提供,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综述资料

1.详述产品作用原理,提供在取卵、取精、受精、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过程中产品预期与人体、配子、合子/胚胎接触的情况,包括接触部位、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包括多量次产品的积累时间),提供预期的最长接触时间的确定依据及相关研究资料。

2.以表格形式提供产品配方(投料比)及终产品中所有组成成分的中文标准化学名称、各组分所占浓度、作用。

3.提供产品原材料相关资料,包括各原材料来源、质量控制标准及验证数据等。申请人/生产企业应提交相关资料以说明各组分的安全性、有效性,如材料安全性数据表、相关毒理学数据、临床应用史等支持资料。说明组成材料中是否含有药品成分,若有请对其中所含药品提供获我国注册或获生产国(地区)批准上市的证明性文件。关于产品用水,请提供其质量控制标准和验证报告。

4.型号规格:对于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应当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对于各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及性能指标等方面加以描述。

5.描述产品具体采用的包装容器的材料和规格。采用的产品包装容器材料应通过毒理学评价试验,提供其来源、质量控制标准及包装容器材料的安全性证明资料。明确包装容器材料是否含有具有潜在致癌、致畸及致突性风险的成分(如邻苯二甲酸盐等)。

6.适用范围和禁忌症:申请人应根据临床资料规范申报产品的适用范围,明确产品适用的体外辅助生殖阶段及其具体作用。如适用,应当说明产品不适宜应用的某些情况或特定的人群。7.以表格形式提供国内外同类产品动态分析情况,包括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上市情况及与申报产品在工作原理、组成成分及含量、性能指标、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情况。

(二)研究资料 1.产品性能研究

(1)详述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及检验方法的确定依据,提供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提供涉及到的研究性资料、文献资料和/或标准文本。

(2)提供各成分浓度选择的依据。

(3)若申报产品的成分及含量与已在国内上市同类产品差别较大,则需提供产品对配子功能、合子形成、着床前及着床后胚胎生长发育、行为发育影响的临床前研究资料。必要时,需进行动物实验研究。

(4)提供本企业系列产品合用后对胚胎形成的整体性研究资料。

(5)提供药物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及稳定性研究资料。(6)提供产品与市场上其它培养基和辅助生殖技术溶液兼容性的研究资料。

(7)若含有抗生素成分,请分析说明抗生素对配子、合子或胚胎的影响。

(8)产品可降解成分的降解可导致组分浓度降低以及有害副产物形成,提供存贮有效期内申报产品中可降解成分降解情况的研究资料,包括关键性组分的降解情况、有害生物副产品的生成情况,分析说明降解产物对终产品潜在安全有效性的影响。

2.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需对成品中与患者、配子或胚胎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资料需包括:(1)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2)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3)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4)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对于可能接触母体的产品,需考虑进行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试验项目包括细胞毒性、致敏和阴道刺激;对于可能接触卵子、合子或胚胎的产品,需考虑进行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试验项目包括鼠胚形成和遗传毒性;对于可能接触精子的产品,需考虑进行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试验项目包括人精子存活和遗传毒性。由于囊胚细胞数是一项评价胚胎发育状况的敏感和定量指标,因此在具备技术条件的情况下,鼓励鼠胚试验兼用囊胚细胞计数法对发育期的胚胎进行分析(试验品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囊胚细胞数应无明显差异)。

对于以上不适用的项目,应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论证。如对于高渗溶液(如配子/胚胎冷冻复苏液),可能有些生物相容性评价项目不适用。

若可能,各项生物相容性试验需采用样品原液进行。若采用原液进行试验不可操作,则进行适当稀释/浸提,并提供不使用原液的理由以及稀释/浸提比例的依据。

若申报产品中(包括包装容器)所含成分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性潜在风险,生产商应对该成分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说明有无相关替代成分,并提供产品致癌性、致突变性及生殖毒性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资料。

3.生物安全性研究

如产品中含有人源性成分和/或动物源性成分,请提供关于病毒和/或传染性病原体感染以及免疫原性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的描述和验证资料(可参考《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指导原则》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对于含有同种异体材料、动物源性材料或生物活性物质的产品,生物安全性研究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说明材料的获取、加工、保存、测试和处理过程;阐述来源(包括捐献者筛选细节),并提供生产过程中对病毒、其他病原体及免疫源性物质去除或灭活方法的验证报告、工艺验证的简要总结等。对于人源性成分,还应对其人源供体的病毒传染风险进行分析说明。

4.灭菌/消毒工艺研究

描述用于保证产品无菌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产品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提供灭菌确认报告。如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需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并提供研究资料。

5.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提供产品有效期的验证报告(包括产品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包装密封稳定性的验证资料),及开瓶后抛弃日期的验证资料,不同包装或容器的产品需分别提供。

6.临床前动物试验

如适用,需包括动物试验研究的目的、结果及记录。7.其他资料

证明产品安全、有效的其他研究资料。

(三)生产制造信息

1.详述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明确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注明关键工艺和特殊工艺,并说明其过程控制点。如适用,请明确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加工助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并提交相应的验证资料。

2.有多个研制、生产场地的,需概述每个研制、生产场地的实际情况。

(四)临床评价资料

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提交临床评价资料。进口医疗器械还应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上市时的临床评价资料。

(五)风险分析资料

体外辅助生殖用液体类产品风险分析资料应注意危害发生的对象包括患者/母体(包括捐献者)、配子、合子和/或胚胎,应注意判定产品对患者、配子、合子和/或胚胎每一种可能的潜在危害,以及危害发生的原因、危害水平以及采取的降低危害的措施。另外,体外辅助生殖液体类产品应注意提供单个组分的风险分析,尤其是生物源性成分。

(六)产品技术要求

1.性能指标需根据产品特性制定,包括但不限于:(1)理化性能:外观、装量、pH值、渗透压、重金属总含量。对于精子梯度分离液等密度梯度离心介质,需制定密度性能指标,组织培养油、精子制动液需制定黏度要求。

(2)对于所含药品成分(如胰岛素、抗生素、白蛋白等),需制定药物定性、定量指标。

(3)建议增加特征性组分(除以保持pH值和渗透压为目的以外的所有水溶性成分)要求和检测方法并检测,并提供相关指标的确定依据。关于特征性检测指标的要求,如无法在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则请以技术资料形式提供该产品特征性组分的定性定量测试数据。若在终产品中无法测定,则请进行说明,并提供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的其原材料的定性鉴别测试数据。(4)产品使用性能相关指标要求:如对于精子梯度分离液等精子优选产品应制定精子回收率等指标,精子制动剂应制定精子制动性能指标要求。

(5)相关杂质控制指标(如适用,如组织培养油等)。(6)无菌,细菌内毒素。

(七)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需按照总局令第6号《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的要求制订,此外需注意:

1.说明书中应明确产品中易降解成分和关键成分在有效期内损失情况信息(如谷胱甘肽、丙酮酸、维生素等)。

2.产品说明书及标签中应对产品及包装材料中相关致癌、致畸及致突变性成分予以明确(如有,如包装容器含有邻苯二甲酸盐成分等),提示相关的风险及应采取的安全预防措施。

3.根据产品与市场上其它培养基和辅助生殖技术溶液兼容性的研究资料,增加相关警示信息。

5.明确产品贮存条件及开瓶抛弃日期。

五、参考文献

[1]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YY/T 0995-2015《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用医疗器械 术语和定义》 [4] YY/T 1434-2016《人类体外辅助生殖技术用医疗器械体外鼠胚试验》

[5]《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6]《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7]《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货架寿命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下载《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ABO、RhD血型抗原检测卡(柱凝集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