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教育学院-江苏教育学院 郭影秋(1909年-1985年10月29日) ,又作郭映秋,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教育学院 郭影秋(1909年-1985年10月29日),又
作郭映秋,郭影秋。郭影秋(1909年-1985年10月29日)。
又作郭映秋。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中国教育家。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28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1932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1934年任江苏省沛县中学教务主任。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教务主任的身份掩护下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在微山湖一带发动组织抗日。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后分别担任冀鲁豫军区政治
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中文名,郭影秋。出生日期,1909。逝世日期,1985。职业,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毕业院校,江苏教育学院。信仰,中国共产党。
人物简介。解放后历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主任。
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1957至1963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78年人大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
相关事件。辞去省长当校长1952年秋。郭影秋担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
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是陈赓。省委书记是宋任穷。半年之后。郭影秋被委任为省长。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50年代中。党中央提出向科学文化进军。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社会上一些人则议论“共产党领导不了高校”。甚至有人公然要共产党“退出高校”。郭影秋主动向中央“请缨”。要求到教育部门工作。
他从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出发。“不相信共产党领导不了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
也不相信共产党人成不了业务上的内行。”1957年7月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找郭影秋谈话。转达了政治局的意见。决定调他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后来。周恩来总理曾对云南籍的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说:“贵省的省长郭影秋。不愿当省长。自告奋勇到大学去。”南大师生闻讯而喜。又觉新奇。不免还有人颇有疑惑:“他是来当省长的。还是来当校长的?”弦外之音是:他来搞政治。还是办教育?郭影秋1957年9月来南大时。反右斗争正是高潮。
不久。“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国。大炼钢铁。除四害。“教育大革命”。勤工俭学……对学校教学科研冲击很大。郭影秋坚持一条:“学校还得上课。学校毕竟要以教学为主。假如不上课。还要学校干什么?!”他为了减少政治学习。劳动和各种运动对教学的冲击。亲自拟定了
“三条防线”。强调教学是高校的“主线”。要想方设法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正常进行。1959年3月。郭影秋在全校运动大会上。向全校发出“坐下来。钻进去。认真读书”和“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号召。
要求学生“不只要做运动场上的英雄。而且要做课堂上的英雄”。在贯彻《高教六十条》时。他又提倡“有经验的教师上第一线”。“老教师上第一线”。这些举措。减轻了极“左”思潮和大轰大闹的“教育大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许多教授。学者颔首称许:“郭校长是懂教育的”。郭影秋曾在无锡国学专修科读书。受业于唐文治。钱基博。夏丏尊等著名学者。他对学有专长。育人有方的学者教授十分尊重。当时“左”的倾向日益明显。反右斗争对我国知识分子的状况作了错误的估价。
挫伤了相当一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郭影秋依然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
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学者。专家。1957年11月。“反右”刚刚结束。郭影秋到南大任职才两个多月。恰逢中文系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的七十寿辰。郭影秋支持中文系为三老祝寿。并在自己家中设宴。亲自斟酒。敬酒。感谢三位老教授潜心治学。辛勤执教。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郭校长为中文系三老祝寿”。
这消息在校园不胫而走。传为美谈。也给心怀疑虑和不安的知识分子送去一缕春风。郭影秋提议要有高级知识分子进入党委会。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并显示党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视。当时任教务长的高济宇和外文系副主任陈嘉这两位入党不久的教授。被选为党委委员。在当时被视为“破例”之举而颇引人注目。1962年8月2日。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李方训教授病逝。当时郭影秋因病住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疗。他不仅发来唁电。挽联。
而且抱病赶回南京。亲致悼词。悲
恸。惋惜之情。由衷而发。来南京大学工作后。郭影秋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南大有诸多学术有专精。蜚声海内外的知名教授。他们中不少已年迈体弱且多病。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何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薪尽火传”。继承发扬?不久。他在党委会上郑重提出采取“对号入座”的方法尽快为老教授配助手。他强调:“要抢救遗产!不能不急。不然来不及啦!”后来。学校陆续为一批老教授配备了学术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