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

时间:2019-05-15 10:5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

第一篇:(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

(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

一、选择题

1.(2012·全国文综·T29)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借人与河流的关系的变化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实践的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材料的核心理念。

【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从顶礼膜拜、肆意开发到和谐相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①符合题意;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②观点错误;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人与河流的关系认识不同,③符合题意;认识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④观点错误。

2.(2012·全国文综·T30)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就安装好了。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这一案例表明()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具体的事例考查创新思维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主旨,理解创新的内涵。

【解析】选D。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①观点错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思维创新,②观点错误;材料中清洁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电梯由室内安装到室外安装的建议,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③④符合题意。

3.(2012·重庆文综·T32)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解题指南】本题以名人名言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其的正确理解。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名言的内涵及其与选项的关系。

【解析】选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A错误。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B错误。由于同一时期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霍金指出(人们)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C正确。事物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定世界的可知性,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2·重庆文综·T38)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 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 于1.5 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 920元。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3)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10分)【解题指南】从设问讲,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好所限定的知识范围(哲学)和切入角度(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的哲学依据)。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知识点即唯物论中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认识。从前者来看,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所取的原型不同从而导致东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就不同。同时,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等不同也会影响中西方对龙的认识的差异。从后者来看,东西方社会实践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

②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第二篇:(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1年)

(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

社会实践(2011年)

1.(2011·大纲全国卷·T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全球气候变暖→危害→寻求对策→研究(体现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认识到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取得成效(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精讲精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性、计划性、能动性,强调认识的反作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①②不符合题意。气候变暖,研究对策,体现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性、能动性,④符合题意。我国科学家以研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促进了粮食增产,发挥了科学认识的指导作用,③符合题意。故选D。

2.(2011·大纲全国卷·T29)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关键词“农牧民”,该题强调在改变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农牧民所起的作用,联系哲学知识,意在考查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以联想,如果每个人都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即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那么,整个社会便处处发生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为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故D正确。个人素质高,人生价值不一定大,A观点片面。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实践,人的态度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B错误。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行动,没有高尚思想的人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C错误。

5.(2011·大纲全国卷·T38(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 019亿元,年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 124亿元。

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12分)【思路点拨】本题以西藏的发展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民族问题。作答时注意审题准确、全面。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读、获取、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精讲精析】从哲学常识角度设计问题,注意限定内容“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原理的层次性,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具体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理论和材料相结合,避免内容空洞。

【参考答案】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2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2011年)

(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2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2011年)

1.(2011·四川文综·T29)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

①履行了严格依法行政的义务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以一位人大代表的亲力亲为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人大代表权利与义务的把握。解答本题时应熟练掌握人大代表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应当履行哪些义务。做好本题,关键在于弄清题肢是否与题干相符合。

【精讲精析】选D。从题干材料可知,该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些事实表明该人大代表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同时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材料未体现依法行政,①与题意不符。

2.(2011·重庆文综·T32)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集体行使职权②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④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思路点拨】本题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一事实,考查学生对政治常识中重要知识的把握。解答此题,不仅要看题干与题肢的联系,还要看题肢正确与否。

【精讲精析】选A。以表决的方式通过决议和报告,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就是集体行使职权,①正确。材料也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决定权,即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③正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但不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②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享有监督权,但不能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④错误。

第四篇: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0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3年)

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0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3年)

一、选择题

1.(2013·浙江文综·T31)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材料,材料强调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的作用等知识。题干表明坦桑尼亚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的电视剧,这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尽管有很大不同,但有共通性,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取长补短,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B不符合题意;题干仅仅说明该电视剧得到坦桑尼亚观众的理解和欣赏,没有体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D应排除。

2.(2013·重庆文综·T8)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央视近年来相继推出的“最美”系列节目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是正确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

【解析】选B。“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①正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②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主流媒体传递的是正能量,对文化市场起到的是正确引导作用,③正确。主流媒体不能决定文化发展方向,④错误。

3.(2013·广东文综·T31)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在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宜用排除法,①②观点是错误的,直接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2013·广东文综·T32)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1-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一要明确文化发展的根源是实践而非传统文化;二要明确书法对提高道德素养没有直接关系。

5.(2013·北京文综·T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解题指南】本题以绘画艺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理解。做好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即“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从中可知是强调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C项“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符合题意。A项是文化独特性的表现,B项反映了文化的包容性,D项说明的是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均不符合题意。

6.(2013·北京文综·T25)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解题指南】本题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考查教育的作用。做好本题重在准确理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7.(2013·福建文综·T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解析】选A。

8.(2013·安徽文综·T7)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世界,“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说明()

①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

②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和谐世界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环境

④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依托“中国梦”的内涵,综合考查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方面的知识。解答本题最好采用干肢结合法,即在读懂题干材料的前提下,对题肢进行分析选择。

【解析】选C。“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世界”指出了我国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①正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错误;“‘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点明了我国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的必要性,③正确;“中国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说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④符合题意。故选C。

9.(2013·海南单科·T16)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要根据材料选出相关的特点。

【解析】选C。

10.(2013•海南单科•T15)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意义。

【解析】选B。从“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内容看,属于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材料不符。故选B项。

11.(2013•江苏单科•T19)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集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于一身,堪称“藏文化百科全书”。它与堆绣、泥塑等一起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

A.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B.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C.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D.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解题指南】本题以唐卡为背景,考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的主旨,注意区别单纯的民族文化现象与民族关系之间的不同。

【解析】选D。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处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文化的交流,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

12.(2013•江苏单科•T23)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为视角,考查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等知识。解答时抓住中国电视剧走向坦桑尼亚,但在翻译时有些称呼只能简单处理这两点进行分析。

【解析】选C。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②应选。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对中国文化中的有些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体现了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③应选。题干体现了文化差异,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不选。题干没有说明文化交流“以我为主”的原则,④不选。

二、非选择题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解题指南】本题以传统文化切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科技创新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进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展现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析】第(2)问,首先回答科技的物质特性,然后回答文化传承的作用——交流、发展。

答案:(2)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2013·四川文综·T13(3))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3)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8分)

【解题指南】解答第(3)问要紧紧围绕题干的限定性知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指出所要回答的措

施。

【解析】第(3)问,要从以下三点回答:遵循文化共性,搭建中国品牌与国外用户的桥梁;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答案:(3)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②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③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3.(2013·安徽文综·T12(3))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解题指南】本题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综合考查了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第(3)问,需要转换题干设问。

【解析】第(3)问,题干实质是考查如何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回答时要做到“理”从材料中来,即理论与材料的深度链接,切忌空谈。

答案:(3)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4.(2013•江苏单科•T34(1))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

【解析】解答第(1)问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含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篇:【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高考分类题库:2011年 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

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

一、(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 有 天 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

——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形

式两方面分析。开头的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美好的“天堂”,接着进行了否定,有引出话题、突出人们幻想的天堂是虚幻的作用。下文写“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并详述了其它星球的恶劣环境,因此开头的关于“天堂”的描述还有为下文做铺垫、做对比的作用,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认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

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文章的中心是否定“天堂”“移民外星”之说,告诫人们善待地球。金星的名字很美、很温柔,更能引发幻想移民外星的人们的想象。但是它的大气和地表环境都很恶劣,根本不适于人类生存。金星经历了一个环境由好变坏的过程才变成了今天干旱的不毛之地,作者担心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因此写金星的情况能更好地警示人们保护地球。

参考答案: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考哪里“没有天堂”,没有什么样的天堂,没有天堂该怎么办等问题。参考答案: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

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二、(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适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

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而不是直接燃烧。B项原文第二段说我国直燃发电有突破,气化发电原文没有提及。D项没有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2.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

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倒数第二段可以找出有关技术。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或提取酒精)技术。

下载(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