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宣城市继续教育2012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参考答案
宣城市2012-2013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培训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参考答案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
济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候)。
2.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3.“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4.(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5.(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
6.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领跑者”制度)。
7.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2009.1.1)
8.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二氧化硫)9.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油--电混合动力)。
10.(环境监测技术)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技术含量。
11.(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2.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低碳革命)。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
1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15.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16.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17.“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8.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是(造纸)。
19.我国现有不节能建筑的比例是(95%)。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型能源的是(原子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22.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是指认知性、可行性和(可承受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
2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顺应发展趋势原则,资源高效利用原则,生态环境友好原则)。
24.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发展观的改变)。
2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全社会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监测,能源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26.《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那些活动的总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
27.下列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是(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28.低碳经济的特征(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29.属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众、中介机构,自然界、太阳能)。
30.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靠(绿色发展,科技进步)。
三、判断题
3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温突变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32.提出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有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从而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
33.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提高的过程。(√)
34.推行低碳技术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
35.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要求的一种体现。(√)
36.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37.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森林水资源、能源、物种等方面。(√)
38.发展循环经济应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39.坐公交车出行不属于绿色消费行为。(×)
40.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依据。(×)
41.生态补偿本质上是让生态破坏者承担外部成本,让生态投资者享受生态投资的无偿回报。(×)
42.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43.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44.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有利因素。(×)
45.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
46.《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
47.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令世人瞩目。(√)
48.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
49.废墟下的钢筋清理出来后仍可以送回钢厂回炉再炼。(×)5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温侯)
2.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3.欧盟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和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是? 丹麦
4.目前世界上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有着“风电王国”美誉的是(丹麦)。
5.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福田蓝图”)的提出。
6.“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7.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
8.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
9.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用开放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0.长期来看,(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1.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二零零九年一月一日)
1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
13.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该举措属于“3R”原则中的哪项?(再利用)
14.我国现有不节能建筑的比例是(95%)。
15.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太阳能)。
16.(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17.(低碳技术)是对现有高效节能技术的总结和归纳。
18.(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是(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22.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挑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住房;多去健身房运动锻炼;)。
23.公民要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节约型消费,使低碳消费方式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
2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主要有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合作;制度创新)。
25.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26.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含的环节是(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循环利用)。
27.对环境法的生产力发展功能常见误区有(环保与经济发展相互对立;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28.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确定公益最大化原则;限制开发原则;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29.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包括(企业;公众;政府),各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0.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靠(绿色发展;科技进步)。
三、判断题 3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温突变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错)
32.在分业种减排方法下,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那些拥有着先进节能技术的国家。(对)
33.颗粒物是影响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对)
34.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年美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错)
35.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错)
36.可持续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错)
37.十一五能源规划中强调节能优先,提高能源效率,努力建设节能型社会,就是要从需求方面改变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优质能源服务的局面。(对)
38.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但同时须关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
39.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有利因素。(错)
40.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发电总量也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已占据主导地位。(错)
41.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总体呈增长态势。(对)
42.发展循环经济应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对)
43.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错)
44.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与一般民众没有关系。(错)
45.国家应该无条件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市场和销售。(错)
46.推行低碳技术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对)
47.生态补偿本质上是让生态破坏者承担外部成本,让生态投资者享受生态投资的无偿回报。(错)
48.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是随着低碳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错)
49.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不足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法律依据。(错)
50绿色产品标识政府管理部门依据一定的质量、环境、技术标准,在产品达到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授权企业印在或贴在其产品及包装上的、全国统一的象征性图案。(对)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候
2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3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5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绿色革命。
6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的承诺。
7“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8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9“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0“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构建低碳城市和(低碳农村)的战略部署,这反映了以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
求。
11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上海
12下列不能被循环再利用的物质或材料是:化肥
13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二氧化碳
14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是:造纸
15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该举措属于“”原则中的哪项?:再利用
16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17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18(环境监测技术)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的技术。
19(环境)既是总资源库,又是总废物处理场。
20(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多项选择题
21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产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消费的低碳化。
2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制度创新;发展观的改变。
23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
2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包括以下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25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急剧上升。当前的能源利用面临三个问题:煤炭使用比重大,国内能源转化效率远低
于国际平均水平;清洁能源应用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对外依存度增加。
26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观念先行性;技术先导性;物质循环性;效益综合性。
27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产生的废弃物类型有可直接回收的废弃物;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以认为分解的废弃物;既不可回收又不可
人为分解的废弃物。
28循环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是起步阶段;发展完善阶段;成熟阶段。
2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顺应发展趋势原则;资源高效利用原则生态环
境友好原则。
30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起码应具备(先进的发展观念;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完善的市场机制)等
基本条件。
三、判断题
3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温突变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错
32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对
3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的问题。对
34“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年美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错
35《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错
36提出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有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从而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发展。错
37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提高的过程。对
38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对
39“可持续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错
40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但同时须关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
41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总体呈增长态势。(错)
42“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环境能力建设。对)
43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经历的三段式过程是“发展——污染治理”(对)。
44发展循环经济应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对)
45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错)
46生态补偿本质上是让生态破坏者承担外部成本,让生态投资者享受生态投资的无偿回报。(错)
47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
48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要求的一种体现。错
49“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是随着“低碳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错
5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对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2.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领跑者”制度)
3.目前世界上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有着“风电王国”美誉的是(丹麦)。
4.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福田蓝图”的提出)。
5.最早发现于南美,被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称为“圣婴”的气候现象的是(厄尔尼诺)。
6.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6)年下降40%-45%的承诺。
27.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
8.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9.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0.“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1.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2009年1月1日)
1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
13.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上海)。14.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太阳能)。
15.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油--电混合动力)。
16.(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7.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成果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8.(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
1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型能源的是(原子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22.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产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销售的低碳化,消费的低碳化)。
2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之一,而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这三大部门是指(工业,交通,建筑)
2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包括以下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25.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确定公益最大化原则,限制开发原则,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26.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观念先行性,技术先导性,物质循环性,效益综合性)。
27.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产生的废弃物类型有(可直接回收的废弃物,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以认为分解的废弃物,既不可回收又不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
28.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靠(绿色发展,科技进步)。
29.世界上已经有(德国,英国,中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低碳产品认证。
30.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低能耗)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三、判断题
31.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对)
32.在“分业种减排方法”下,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那些拥有着先进节能技术的国家。(错)
33.日本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资金技术投入为主体。(错)
34.意大利的“白色证书”制度旨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错)
35.“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美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错)
36.《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对)
37.“可持续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错)
38.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但同时须关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
39.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令世人瞩目。(对)
40.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边界调节税”法案。即从2030年开始对进口的高排放密集型产品,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品实施“碳关税”。(错)
41.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总体呈增长态势(对)
42.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经历的三段式过程是“发展——污染----治理”(错)
43.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错)
44.废墟下的钢筋清理出来后仍可以送回钢厂回炉再炼。(错)45.国家应该无条件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市场和销售。(错)
46.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
47.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
48.“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是随着“低碳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错)
49.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依据。(错)
50.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不足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法律依据。(错)
第二篇:福建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继续教育笔记
第一章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内涵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含义
1、循环经济提出背景及含义
(1)循环经济提出背景“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诞生的,“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含义
循环经济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广义的循环经济涵盖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理想的组合状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生产,建立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生态化。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就是研究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复合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循环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的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广义循环经济”提出了循环经济更深的理念和更全面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探讨可归纳为三类观点:第一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第二类是从生产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使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由“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来定义循环经济,都承认“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的三项基本原则,也是循环经济论点最为显著的内容,但现在也有些人将“3R”扩展为“4R”即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徐匡迪),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根本在于“循环”,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转的线性经济系统,而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个闭路循环。
2、低碳经济提出背景及含义
(1)低碳经济提出背景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2)低碳经济含义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它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用,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Lowenergyconsumption)、低污染(1owpollution)、低排放(1ow—emission)(简称3L)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3、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本质联系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1)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①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②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③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2)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②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③核心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小结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循环经济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于一身,循环利用的同时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因此,它应该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环节。只不过二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因此,二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有的专家学者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
二、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1、中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1)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①循环经济概念在我国发展的第一阶段与发达国家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不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自己的背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废弃物的综合回收与利用。当时大中城市政府内都设有“三废办公室”,负责废气、废水、废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进行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物资供应短缺,消费品匮乏。那时人们的生活极其简朴,很少浪费资源,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穿着方面我们还倡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可以说,那时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存在,直接目的是解决资源匮乏问题,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和领导层很多人士认为循环经济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之一。1998年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概念被引入中国,并被我国学者科学地引申翻译成“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取代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在中国传播开来。但是对循环经济的物质内容、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以及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直到2002年才有了比较充分一致的认识。
②循环经济概念在我国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16日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循环经济首次进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多次在相关讲话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2003-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都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重要位置。2005年6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一批试点单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各省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将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中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积极措施1990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框架公约》的谈判,并在1992年签署了《框架公约》,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框架公约》。1998年,中国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6年3月,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6年底,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政府向国内外郑重提出了中期减排目标:至2010年,仅通过传统能源转化为新能源一个措施,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2亿t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tCO2。而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发达国家在2012年前减排CO2的总量也只有50亿t。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2008年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2008年10月,我国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2009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文件,阐述了中国关于哥本哈根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和主张,表明了中国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的意愿和决心。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09年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宣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此前一天,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减排目标远高于美国之前一天所提出的17%的减排承诺。200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专家表示,中国经济能否走上一条低碳的转型之路也是2010年经济关注焦点之一。
2、印度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印度是21世纪世界两大新兴发展中国家之一,国情与中国有很多类似之处,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7年印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约为中国的50%;单位一次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中国低27.6%,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单位GDP能耗水平仅高于日本、英国、巴西和丹麦,与德国相当。印度当前从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两方面入手,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未来“绿色经济”大国。印度政府于2007年6月成立了由总理辛格直接领导的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以协调和评估此前由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减排政策。2008年该委员会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太阳能、提高能源效率、可持续生活环境、水资源、喜马拉雅生态保护、绿色印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八项国家计划。印度新能源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规定,到2010年各邦发电量中的10%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这一比例须提高到20%。同时印度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能源效率局,推广将白炽灯换成节能灯,此外部分邦政府还强制要求在医院、宾馆、政府以及商用楼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并为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居民提供补贴。除政府措施外,印度同样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节能和提高能效,印度政府规定能源使用效率高于标准的企业将在能源审计后获得节能证,可以向任何行业部门出售,未达标企业须整改或购买节能证。印度政府也非常支持利用碳信贷为本国新能源融资。2008年1月,孟买多种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合作启动了碳信贷的期货交易,印度全国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也从2008年4月开始进行碳交易。
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概念首先在国外出现,经历了近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到了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管段预防替代末端治理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演愈烈,低碳经济也随后产生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显著,下文总结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成功案例。
1、美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杜邦模式是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典型代表,它是来自美国杜邦公司,美国是全国实行循环消费并推荐了一系列循环经济理念的能源政策。①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小循环”模式,即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模式。1992年,世界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CSD)在向里约会议提交的报告《变革中的里程》中提出“生态经济效益理念”的新概念。便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超过一定阈值,也将不可替代,这是世界银行现在认同的观点(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必然重视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是微观层次的循环经济,这种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制定零排放的目标,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工作的创造性,人们越着眼于这个目标,就会进一步认识到消灭垃圾实际上意味着发掘对人们通常扔掉东西的全新的利用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并在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达到了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局部做了零排放的成果。②美国的循环消费美国不仅重视对废品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再生资源,而且十分重视循环消费。美国人开展循环消费的渠道很多,既有家庭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旧货买卖。例如,有1900多家节俭商店的友善实业公司就是一家将收入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慈善机构。节俭商店里出售的物品,从瓦罐到衣服等各种日用品,几乎全是居民捐赠的旧货。节俭商店要将旧货进行清洗、消毒和整理,使其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后,才能放在商店里出售。节俭商店也为捐物的居民提供减税证明。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现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规模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③美国的能源政策在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此后虽不断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一直围绕三点:一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三是鼓励节能。A、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2003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再次提高,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美国已经要求其联邦机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2011年达到总能耗的7.5%。2002年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拨款3亿美元,用于实施太阳能工程项目,其目的是在2010年前在联邦机构的屋顶安装2万套太阳能系统。B、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水电目前占美国能源产量的10%,也是其最大的传统可再生能源。美国现有约7.5万处堤坝,但只有约1/3得到利用。美国联邦政府去年增拨1亿美元用于提高现有水电站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电站发电量。煤是美国最丰富的传统资源之一,近年该国提出了“让煤更干净”的口号,联邦政府准备在2004年到2012年期间,每年拨款2亿美元,用于减少煤电环境污染等技术的开发和相关工程建设。美国政府近期还承诺为建设更安全、更高效的新核电站提供贷款担保。C、鼓励节能。在2004年到2006年间,美国政府准备每年拨款34亿美元给地方州政府,用于旧家电回收和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美国还在法律中对一些耗能型商用和消费者产品设定了新的节能标准。(2)低碳经济建设立法历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政府长期以各种理由对减排承诺和行动保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并且因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然而,美国也深知低碳技术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力图依托其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从根本上主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2006年9月,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力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向燃煤发电领域的CCS(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提供资金,并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应用等。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直接以低碳经济为名,提出到2020年美国碳排放量减至2006年水平、2030年减至1990年水平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法案还提出建立限额与交易体系,并通过鼓励CCS技术开发等多项具体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提出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主要内容包括: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l7%,2050年进一步减少83%;2020年电力部门至少有12%的发电量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12年后新建建筑能效提高3O%,2016年后提高5O%,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手段为配额交易制,85%的排放配额将免费发放,15%配额用于出售;2025年之前投资1900亿美元于清洁能源和能效领域。经过艰苦磋商,该法案于2009年6月在众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目前正在参议院审议.能否最终通过尚未明朗。虽然法案中提出的减排目标远未达到外界的期望,但仍标志着美国在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较为激进的州,均先于联邦政府制定了州级减排目标和低碳发展计划,将低碳经济视为清洁能源发展的推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国家层面上低碳经济的发展。
2、日本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以日本在社会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有代表性。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日本已形成了由一个基本法、两个综合法以及六部具体法规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是一部基本法,随后又出台了《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和《绿色采购法》等六项第二层次的综合法,加上原有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修订的废弃物处理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和奖惩制度;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废弃物;民众则要改变传统生活方式,配合处理废弃物;最后社团组织、媒体宣传和监督,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①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1994年12月,日本内阁制定环境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1998年日本制定“新千年计划”提出环境立国,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世纪日本发展的基本战略。日本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国家,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待定的背景及不断演化的过程。可以大体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环境公害为核心的环境立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但在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日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果惨重的环境公害事件频频发生,居民抗议运动频繁发生,直接推动了地方自治政府、法院、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转换,成为公害立法的原动力。在国家层面上,1958年日本制定了《水质两法》;1967年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又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噪音规制法》。至此,日本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等代表性的公害都有了相应的法律监控,可以说日本向循环型社会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一时期的立法理念仍然是“产业优先、经济优先”为主导,因此,立法比较松散,自成体系,无法有效地防止复合性环境污染的发生。第二阶段:环境问题的多元化以及环境立法丰富与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受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经济界提出了放宽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一直到80年代,日本的环境立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环境立国“以及”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从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向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针对当时环境问题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日本于1993年通过了《环境基本法》。这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法律,不仅包括《环境公害对策基本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的内容,而且包括“废弃物处理问题”、“地球环境问题”等的防治对策。与此同时,还出台了一些关于废物处理的相关法律。针对废弃物大量增加的现状,日本强调“循环再利用”和“再资源化”的重要性,陆续出台关于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法律。如1991年的《循环再利用法》、《容器循环再利用法》、1998年的《家电循环再利用法》等。通过再资源化和再利用来减少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环境压力,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环保政策的新方向。第三阶段:“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在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型社会产生问题进行反省的基础上,日本于2000年通过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在这部基本法中,明确提出了“循环型社会”的概念,划分了国家、地方、企业以及国民的责任,确定了由政府制定“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计划”,具体规定了国家、地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应采取的政策等。从2001年1月起,日本正式开始实施该法,重点推进“3R”,即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Reduce)、废弃物的再利用(Reuse)和再生回收利用(Recycle)。循环基本法作为理念型的基本法,在世界循环管理法制的立法中是首次出现。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宣布推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反映了循环法制的整体理念、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为推进建设循环型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证。②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日本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就把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股很大的潮流和趋势,其有力和有效的举措就是以立法为先导,把循环经济全面纳入强有力的法制化轨道加以推进。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废弃物处理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容器和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建筑资材循环利用法》和《汽车循环利用法》;第四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的物质输入端进行倡导性采购的综合性法律,即《绿色采购法》。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做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2)低碳经济建设的立法历程日本认为温室气体减排需要社会整体力量来推动。并将发展“低碳经济”定位为创建“低碳社会”,而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三个基本理念为:实现碳的最低排放、实现能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以及确保二氧化碳吸收的再生。2007年5月,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将低碳社会作为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同年6月13日,日本内阁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正式将低碳社会确定为2050年的重点发展目标。2008年6月,首相福田康夫推出了一项新的全球变暖对策,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80%的目标,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7月,日本内阁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提出九项实现“60%—80%”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2020年前实现CCS技术的应用;2020—2030年将燃料电池价格降至目前的十分之一;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的10倍,2030年时提高到40倍;建立并试行国内排放量交易制度等。2009年民主党上台后将减排目标调整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并在2009年8月出台2010年的产业经济政策重点中,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具体产业政策和技术措施,将建设“低碳社会”和“稳定、健康、长寿社会”作为核心目标,提出建设“日本模式”和“低碳资源大国”,并将2010年确定为电动车元年。近几年来,日本不断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了扭亏为盈并倍增的良好发展势头,使日本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目前日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谋求实现从“能耗大国”到“新能源大国”的转变。此外,重启太阳能鼓励政策,将是日本经济转型的核心战略之一,2009年日本把发展太阳能首次正式列入经济刺激计划,对太阳能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3、欧盟成员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1)德国——循环经济最早实施者之一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它的特色是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共三个层次:法律、条例和指南。除上面提到的法律、条例外,还有农业和自然保护法、污水污泥管理条例、废旧汽车处理条例、废电池处理条例、有机物处理条例、电子废物和电力设备处理条例、废木材处理条例、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技术指南等。①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解决环境问题为起点,以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处置为主线逐步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从1972年出台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到1986年《废弃物限制处理法》、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商品的包装物要尽可能减少并回收利用,以减轻填埋和焚烧的压力。1994年,德国公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商品包装拓展到社会相关领域,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可以看到德国在废弃物处理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想法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和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思考,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阶段。1996年德国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出现循环经济概念,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体系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生效后,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德国各城市已建立相应的公共回收体系,大规模地分类收集可循环利用物质已经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德国的循环经济也正向整体性的物质流管理阶段迈进。德国的废物处理理念和实践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已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②全社会层次的物质循环——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物包装交了费。“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政府曾规定,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72%,1997年已达到86%;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已达到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500万吨。DSD系统在德国十分成功的实现了包装废物在整个社会层次上的回收利用。(2)英国——低碳经济倡导者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计划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并提出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原则和措施,包括建立独立的、有法律约束的竞争市场,以便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合适的投资环境。2007年3月,英国公布了全球首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门性国内立法文件——《气候变化法(草案)》,明确承诺了清晰而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202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26%至32%,2050年将进一步削减60%,以彻底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同时,法案还提出要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负责就英国在碳减排方面的投资、政策机制等具体问题向政府提供建议。此外,法案还制订了未来15年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以促成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并确保企业和个人向低碳科技领域投资。英国在发布《气候变化法》的同时,还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提出了全球低碳经济的远景设想。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版《能源白皮书》,提出了为实现能源安全和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需采取的一系列国内外行动,包括节约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以及按照竞争性市场形成的价格寻求可靠的能源供应,其关键措施包括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强化执行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为整个英国经济设定一个碳排放目标、设定一个为期5年的碳预算,在实现完全竞争和透明的国际市场方面取得进展、提供更优质的激励和管制服务,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更多支持、确保良好的能源投资环境等。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内容包括: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二是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如新生产汽车的碳排放标准比2007年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广低碳经济的新模式。(3)丹麦——区域内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废物的输出输入,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其方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工业共生体系,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个循环网络为相关企业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对该地区空气、水和陆地的污染。通过废弃物或副产品作原料使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据统计,①减少资源消耗:每年4.5万吨石油,1.5万吨煤炭,60万m3水,这些都是该地区相对稀少的资源;②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每年17.5万吨二氧化碳和1.02万吨二氧化硫;③废料重新利用:每年13万吨炉灰(用于筑路)、4500吨硫(生产硫酸)、9万吨石膏、1440吨二十几年时间总投资约为6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估计为每年1000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短于5年。
4、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主要经验(1)政府的重视和推动①立法先行,健全法律体系随着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推进及资源再生和新能源运用的倡导,目前发达国家将会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其立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污染预防性,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此模式虽然比末端治理进了一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二是经济循环性,几个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都有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笔者前面具体介绍了德国和日本的法律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德国而言,日本的循环经济在立法体系上更有规划性,法律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在世界上是最完备的,这也保证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②政策鼓励A、政府奖励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奖励政策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一是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1995年设立,为了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二是英国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该奖于2000年开始设立。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三是日本的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B、资源回收奖励制度。日本许多城市采用资源回收奖励制度,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如大阪市对社区、学校等集体回收报纸、硬纸板、旧布等发给奖金。全市设了80多处牛奶盒回收点,并发给牛奶纸盒卡,盖满回收图章后可凭卡免费购买图书。市民每回收100只铝罐或600个牛奶盒,可获得100日元的奖励。C、政府优先购买。通过各级政府的购买,促进再生产的实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均有对实用再生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核人员有权对联邦代理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处以罚金。日本规定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售价的14%进行特别退税。D、税收优惠政策征收原生材料税和生态税。美国、日本及北欧等国普遍征收化石能源税,一些国家除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外,对其他能源如汽油、电能征收原生材料税和生态税,同时,各国为尽可能减少厂商耗费原生材料积极进行产品资源化实践,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已经通过了关于建立产品资源化的法律,以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征收填埋、焚烧税和污水治理费。法国、英国及美国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对将垃圾直接运往倾倒场的公司或企业征收填埋、焚烧税。收取垃圾填埋和焚烧税后的产品价格上涨,使减量化和再生利用等循环型生产显示相对优势。德国市、镇政府必须向州政府缴纳污水治理费,居民水费中也含有污水治理费。此外,污水治理没达到要求的企业要承担巨额罚款。废水公司将所得款项的1/3拨给污染处理厂,2/3拨给污水运送管道系统。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和垃圾收费。日本有关法规规定,各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要求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美国的一些州和部分欧洲国家对饮料瓶罐采用了垃圾处理预交制。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此法可以使废弃物重量减少10%-20%,体积减少40%-60%。预交金一部分用于废弃物回处理,其余的用于回收新技术的研究开发。E、价格优惠政策。价格优惠是发达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要政策。如日本有关法规中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目前,日本规定的4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每台电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台室内空调器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2400日元。③高效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除了笔者前文介绍的日本、德国、美国都有很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为循环经济的贯彻实施做了强力保障。欧洲国家对循环经济也有很值得学习的经验。以法国为例:法国政府为了实现垃圾处理的革命,法国政府成立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每年拿出两三亿欧元的预算资金,组织和协调政府、企业及公民从行政管理、科技投入等方向采取措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也很值得中国学习,韩国经济自1962年起,除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6年-1998年有个大低谷外一直在高速发展GDP已从1979年的15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073亿美元,增长了53.8倍,年增长率高达15.9%,高于我国同期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韩国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优于我国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其关键在于韩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制定了科学的法律,实施了有力的政策。韩国循环经济理念的传播,比我国不过早10年左右,但是这些理念很快被准确的接受,如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理念(3R)基本上已经家喻户晓。又如EPR,即生产者责任外延的理念,也为生产厂家所接受,他们认为减少和处理废弃物是生产者的责任,并自觉执行,这是很不容易的。再如环境有益管理(ESM),不但政府身体力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依据有关管理章程,通过抽查和现场调查等形式,堵塞废弃物循环使用中的漏洞,如果生产企业违反“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将被处以最高100万韩元的罚款。自从设立“资源再生公社”并实施管理监督以来,韩国废弃物品循环利用提高了5%至6%。(2)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响应①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高效协作最典型的是杜邦公司的运行模式,成为日后全球很多企业借鉴学习的成功代表。笔者在GOOGLE上搜索整理后发现其他国家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于是,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界、普里斯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再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在德国,各地都有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它们一方面向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垃圾处理系统;一方面为其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的服务。在瑞典实行“生产责任制”,让废弃包装公司成立了5家专门的包装回收公司,还共同组建了REPA家公司作为其业务的服务机构。企业通过加入REPA并交纳回收费,可以让REPA代为其履行“生产者责任制”所规定的义务。②企业和国民的积极响应在日本,消费者必须为废弃家电的回收利用承担部分费用,费用标准为空调3500日元、电视机2700日元、冰箱4600日元、洗衣机2400日元。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打电话给家电经销商,由它们负责收回废弃家电。家电经销商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日本每年大约要报废500多万辆汽车,《汽车循环使用法》规定汽车生产厂商有义务回收和再利用废弃车辆。处理废弃汽车的部分费用由购买新车的用户承担,预计每辆普通轿车的回收处理费用在20000日元左右。(3)注重社会宣传发达国家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开展社会宣传活动,以提高市民对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意识。例如日本大阪市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每年9月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万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加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向公众宣传时,一是注意基础性知识,将垃圾减量等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在韩国汉城内,为了加强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推行法定卫生塑料袋,实施的是一种叫“垃圾终量制”的措施。每个区政府都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同时,卫生塑料袋所获得的资金,便是保护环境和实施资源回收的费用。改为居民购买和使用卫生塑料袋后,如果居民丢弃的垃圾越多,使用卫生塑料袋越多,为此花的钱便越多。居民将废弃物和垃圾分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回收和重新利用。
四、联合国关于减排问题的决议及争议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截至2009年12月7日到19日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为止,目前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增加至192个。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A、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B、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C、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2、气候峰会的争议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来,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巴厘岛路线图”的形成,再到“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都无时不体现着各国间的碳合作与碳博弈。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最核心问题——减排问题上,及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环保技术开发资金,放宽低碳减排技术转让等知识产权问题,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1)减排的争论焦点《斯特恩报告》曾经呼吁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未来蒙受更大的由全球变暖而带来的危害。虽然时至今日《京都议定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断进行的争斗使得它的实施仍然步履艰难。可以说,气候变化可以被视为全球公共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需要世界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共同决策与合作。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的人均排放存在着差异,使得全球气候变化规制中存在着重要的分配问题。①平问题的争论焦点在各类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究竟如何分担,从而确定应该由谁来减排温室气体,或者说谁应该率先减排温室气体;谈判还要解决确定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从而确定各国“如何减排”和“减少多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在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进行谈判时,所有发达国家都希望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入这个国际减排体系;欧盟虽然已经做出决定到2020年将继续减排,但是欧盟希望不是自己独自在行动,希望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欧国家都要采取相应的减排行动,同时希望发展中国家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温室气体减限排行动。基于发展中国家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不到发达国家五分之一的事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曾在原则中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它们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行动非常不尽人意,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不但没有减少,还在大量地增加;发达国家目前完成减排任务主要是靠清洁发展机制等市场机制实现。因此,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负责,因为其工业化发展的200年透支了地球的环境,造成了今日的全球气候危机。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大气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0%的发达国家仍然排放着全球50%以上的温室气体,因此发达国家应当更有责任承担减排的重任。要求发达国家拿出更多的真正的行动,率先实现减排,真正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下降的目标,从而发展中国家也能够在今后采用类似的技术,实现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排放权分配”的公平大气是人类的公共资源,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均有权享用。承认以人的个体为基础的公平原则,意味着承认人的基本权利,即人人都应享有同等的碳排放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作者之所以表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他们认为:从政治社会学角度看,碳排放权并非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而是人的一种生存权利。因为每个人都要呼出二氧化碳,人要生存并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都必须排放一定的温室气体。由此,我们便知道,支持人的生存和基本需求的这部分碳排放权,不应由市场进行配置,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非市场属性。关于碳排放权的市场和非市场属性问题,国际上存在一种过分强调市场配置作用、夸大可贸易范围、忽视基本需求排放权的非市场属性的趋势,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较落后,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属于“生存性排放”,而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属于“奢侈性消费”,这显然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③实质性减排问题关于实质性减排问题,是气候变化谈判中争议的焦点,它集中在———发达国家是否真正能按照《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目标,切实地减排温室气体,其实质为:发达国家是真正在国内采取实质减排,还是以经济的有效性为借口,通过各种方式逃避《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量化减排目标。在各种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中,造成立场分歧的原因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始终持有这样不变的态度:一是担心自己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遭受危害;二是认为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中应承担历史责任,因此要求发达国家采取行动实现实质性减排,正是基于各自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利益,决定了各个国家的基本立场和观点。(2)减排技术转让问题各方的观点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绿色壁垒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各个国家争相占领低碳科技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国际间、区域间的碳合作与碳博弈将极大地影响世界格局的改变。①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和集团A、美国:对气候谈判仍显消极,对转让先进能源技术设置障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做出中长期规划,但是,这一立法进程远落后于预期。作为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表现消极,致使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前景不乐观。目前,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企业间的商业交易是技术转让的主要渠道。美国政府认为,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涉及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则,努力达到共赢。为此,美国政府对推进技术转让一直不太积极,有时甚至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清洁能源技术设置障碍。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还通过一项决议,声称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削弱美国在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B、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愿提供技术转让支持。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度较为积极,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减排25%”的目标。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这一目标能否细化落实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鸠山政府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帮助和技术转让则态度积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前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2009年12月1日表示,日本贸促会正致力于推进向中国提供绿色能源技术转让,通过环境、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支持,共同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贡献。C、欧盟:反对“强制授权机制”,担心对技术创新造成影响对于以中国为首的77个发展中国家,提出在气候问题的解决中使用知识产权“强制授权机制”的观点,欧盟表示反对。欧盟认为,这将极大地削减企业的创新动力并抑制环保事业的发展。创新、就业和发展联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降低对减排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抑制欧洲的创新发展,引起就业问题。联盟还强调欧洲工业正面临着在环保科技领域失去专利权保护的威胁,将科技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是不可取的。像“强制授权”和其他反知识产权的做法都会阻碍欧盟在恢复经济实力,创造新就业岗位,带领全球研发新环保技术方面的能力。德国机械制造行业担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达成的协议会损害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会长曼弗雷德 维滕斯坦2009年12月1日在柏林表示,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被弱化,只有当创新受到保护时,企业才会加强对机器能效的创新研究。②以中印为主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10月22日,中印代表团在举行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上指出,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应尽早在国际公约框架下确定适合的转让机制,并反映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成果中。A、中国:应积极推动有关技术转让的国际谈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采取切实行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有关技术转让的国际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解振华还重申了中国的倡议,即在缔约方会议下设立负责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的专门组织机构,建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资金机制,定期对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创建既保护知识产权又促进技术转让、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运作管理机制,推动气候友好型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指出,中国要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发达国家的支持,对于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和需要的技术,发达国家应履行其在公约中的承诺,给以及时的充分的援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009年12月3日表示,要求发达国家履行承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率先大幅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及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飞,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还认为,欧盟承诺的出资和减排缺乏诚意,发达国家不应该以保护知识产权为藉口,为减排技术的转让设置重重壁垒。B、印度:找到适合的机制激励有关新技术的研发印度总理辛格在会上指出,气候友好型技术应被视为全球公共产品,应找到适合的机制激励有关新技术的研发,推动新技术以可负担的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应用。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2009年12月3日表明印度在哥本哈根峰会的立场:印度永远不会承认有约束性的绝对减排承诺,也不会同意设定碳排放顶峰年份。印度可以很灵活,但不能在基本的国家利益上让步。他表示,如果印度获得国际资金和技术帮助,印度将接受国际社会对于其减排努力的验证。③其他国际组织2009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交换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尽管已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但总体来说不成体系而且组织得也不够好。他希望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够建立相关“新组织”来监控和推动国际上的技术交换系统,成为推动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力量。这个“新组织”将承担相关的科研工作,技术开发项目,成为地区技术合作的中心,并且提供知识产权购买等相关服务。苏丹大使,卢蒙巴·斯坦尼斯洛斯卡乌·迪平代表七十七国集团负责协调气候变化协商各方的立场。他呼吁发达国家更加主动地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恶劣影响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迪平还指出,低碳技术的让渡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不显著增加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条件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供应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应有的专有知识和技术,因此,光讲求人道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无谓地制造出更多的排放。发达国家热衷于那些范围狭窄的知识产权,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气候和贸易挂钩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因此,全球主要国家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是达成了有限共识:一是二氧化碳排放积累到大气当中会提高气温。我们能达到的最好的目标,是到2050年时,气温仅比工业化以前提高2摄氏度。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现在开始采取行动。二是大气中所积累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工业化以后的排放。三是气候变暖后,异常天气的频率会提高,而应对能力最低,准备最不足的,所受伤害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3)争议的本质①环保理念的支撑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学者提出的温室发展权框架认为,只有富人才有责任和能力减排,通过设置发展阈值,保障低于发展阈值的穷人的发展需求。该方法采用超过发展阈值的人口的总能力(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DP)和总责任(累积历史排放)两个指标,对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目标所需要的全球减排量进行减排义务分担。但是,该方法只考虑各国排放的历史责任,不考虑未来排放需求。而且,发展阈值的假设,累积历史排放的计算,以及所需统计数据的来源等问题也存在争议。②经济得失与国际地位更迭除了环保理念的支撑,在节能减排的背后,实际上是巨大的经济得失和国际地位的更迭,这才是驱动大国在低碳经济中博弈的动力。南北两大阵营矛盾的核心是对发展经济空间的争夺,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贯彻公平性原则,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强调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
五、突出中国特色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是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切实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研究和实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始终,才能把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表现。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是指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经济。从源头减少废弃物排放,预防污染产生,对最终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是现代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可见,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支撑体系,并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目标方向。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3、保持积极应对的态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对着降低排放与发展工业化这对矛盾,中国在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的同时,更要从自身做起,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环境友好为目标,以节约能源损耗、低碳排放为标准的工业化模式;是注重资源的时间价值与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实现自然资源跨期优化的可持续的工业化模式;是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提倡可持续消费,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运行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社会层面的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废物和废旧资源处理的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未形成产业规模,缺少技术研发。我国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会较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低碳经济是一个极有智慧的创新性体系。一方面,这个体系极具变化性,它改变气候、改变能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产方式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甚至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应对气候变化以围绕减排为核心、以成本为中心的这样一种行动;另一方面,这个体系极具系统性,它涉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即企业、市场、政府、法律、文化的“联动”;这是因为低碳经济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低碳能源供给和低碳能源消费,及与碳减排量相联系的种种问题。它虽在很大程度上靠政府宏观调控推动,即由政府出面规定减碳指标,然后才可能是低碳市场介入,但从根本上说这个系统的构建更需要各层次的“联动”。然而,这个层次的要素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5、实现“三协调”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必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三个协调”既是党和政府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断加深的体现,也是多年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总体上讲,强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目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可以说,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三个协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协调取得了积极进展,都将为促进其他方面的协调创造更好的条件;反过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协调出了大的问题,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也会导致其他方面不协调的矛盾加剧。
6、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往往社会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基础、外部发展环境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决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有序地、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应该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节能应当是我国长期优先坚持的战略,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
第二章我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基础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发展基础日趋雄厚
1、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的变化。按照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2008年中国的GDP占到全球收入和生产的6.85%,即贡献了64万亿美元总额中的4.2万亿,以购买力计算,中国所占的份额超过10%,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受益于强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2009年,中国GDP仍然保持了8.7%的增长,总额达到4.92万亿美元。从放贷增速远超CPI增速的对比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新增放贷都在新增投资中消化,因此未来的经济高增速仍将持续一个时期。2.经济对外的依存度减弱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在2008年全年9%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增长25%,消费增长21%,可见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正在下降。政府主导的投资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外贸净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中国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仍高达148167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对总需求影响一直长期偏弱的中国民间消费的贡献也在稳步上升,在失2业率上升的情况下,2008年全年城镇人均实际消费额为13526元人民币。尽管相比投资和外贸出口,消费总体上仍处于偏低水平,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的未来预期相对好转,消费增长的趋势将会日益明显。
3、外资得到充分利用,资本不断积累2007年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超过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积累速度,提高了我国专业化水平、优势资源效益和技术创新。2007年出口额为12180亿元,是1978年的12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8.8%。自1994年起我国的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946万亿美元,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持续增长,此比重在1993年超过1/3,2001年超过1/2,2006年接近60%。这标志着我国充分利用外资潜力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取得巨大的成功。经济基础日益雄厚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二、生态建设全面推动,发展环境积极改善
1、生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我国的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外资本和私营资本的投入,我国的生态文化,首先是从精神形态层次发展起来的。在这一层次,“出现如环境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神学,生态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它们以不同的理论形式,诠释着生态文化的基本理念,力图促成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生态化转变。在制度形态层次,生态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环境保护制度化,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关系的调整”。尤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表明我国政府已将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战略地位,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为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在林业、水土保持、能源、农村等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效益型经济初具规模,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生态城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快速发展,自1998年的严重污染企业停用及各种排污指标得到有效的控制,全国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营造了有利的发展氛围,有力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发展体制不断深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现已开始进入实际运用阶段。随着党中央关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个阶层的政府部门积极落实上级旨意,自上而下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各部门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统一发展战略和思想,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节能项目实行财政补助,探索建立绿色GDP评价考核体系,不断深化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体制。同时国家加大了R&D的投入,积极引导技术创新,为能源技术的引进开发提供了资金保证,在后危机时代,能源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成为推动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我国能源技术的研发利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实现了节能减排,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四、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十一五”规划提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我国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赋予不同区域不同的分工定位,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模式,切实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冲突。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我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以推动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定位,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借此逐步打破行政区划分割,改善政府空间开发管理。主体功能区的明确划分与地区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性领导、政策性引导和技术性指导。
五、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发展动力日益增强
1、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仅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技术进步,而且通过向其他国家学习、模仿甚至购买先进技术已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人口素质大大提升,人力资本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国每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留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造就了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他们具有较强的技术吸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科研投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财力的迅速增长,我国科技投入水平也迅速提高,1995年至2006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1.6%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年R&D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按汇率计算,2005年中国的R&D经费总支出约3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OECD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估计,2006年的研发投入达136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主体。OECD的这一估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趋势。
3、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完善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成就巨大,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了。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强2劲增长势头,成为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中国已经建立相应的科技基础条件,这为开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创造了科技基础条件。
4、能源科技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总书记指出,能源科技在21世纪将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开辟途径。同时,对能源领域提出了“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十五”计划伊始,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10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规划》纲要将能源科技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之一,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耗能,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技术能力。同时确定了节能、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核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等优先发展的主题。能源科技战略的提升也为我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三章我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成效
1、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07年福建省扭转了节能减排工作进展迟缓的局面,首次实现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同步下降。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381.8万吨,比上年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468.1万吨,比上年下降4.7%。2007年,福建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8.32万吨,同比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4.57万吨,同比下降5%。2000年以来,福建省能源消费剧增,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上升,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达到46.12万吨,比2000年的22.4万吨增加1.05倍,大大超过“十五”控制指标21万吨/年,全省23个城市中有21个出现酸雨。根据国家要求,到2010年,福建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削减8%,控制在42.40万吨。然而2006年以来,福建省二氧化硫排放形势有所恶化。2006年增排了7500吨,同比增长1.60%;2007年上半年增排了6400吨,同比增长3.27%。全省23个城市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由2006年同期0.025毫克/立方米上升到了0.031毫克/立方米。到2007年下半年,全面推行电厂脱硫,全面实行在线电脑监测监控,实行燃煤脱硫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觉脱硫,才彻底扭转了减排二氧化硫的被动局面。2006年福建万元GDP能耗为0.9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2%,比全国万元GDP能耗1.21吨标准煤低24.8%,2007年,福建省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减少1%的节能减排目标。2008年,福建省单位GDP能耗0.843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180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098.56千瓦时/万元,分别比2005年下降10.32%、18.62%、4.62%,工业耗能成效显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表1.“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指标对比表指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5-2008年比增(%)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940.9070.8750.843-10.3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1.451.371.321.18-18.62单位GDP电耗(千瓦时/万元)1151.81149.81156.21098.56-4.62单位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284.46249.61214.67187-34.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221198181.09159-28.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8.973.0970.4872.865.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3.456.660.157.98.4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5.773.372.752.65-54.07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19.317.5718.6917.15-11.14烟尘排放量(万吨)13.0614.5411.811.67-10.64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13.0912.7613.64146.95氨氮排放量(万吨)5.164.922.983-41.86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万吨)46.1246.944.5742.89-7.00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万吨)39.4139.5138.3237.82-4.03资料来源:2005-2009年《福建年鉴》、2005-2008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及其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网站公布数据。
2、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2006年福建省“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8.28亿元,比上年3增长22.7%,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20.52亿元,比2006年增长13%,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对缓解福建省资源不足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企业成为资源再利用和污染物减排的主力军:A、企业固体废弃物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的68.9%大幅度提高到2008年的72.85%,增长了5.75个百分点。2006年,有160.49万吨冶炼废渣被用于生产水泥及各种新型建材产品,占冶炼废渣产生量93.7%;有374万吨粉煤灰被有效处置,占粉煤灰产生量92.8%;有112.43万吨煤矸石被再利用,占煤矸石产生量85.9%;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3.1%,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B、企业废水重复利用水平也有一定提高,2005年全省工业重复用水率为53.4%,2007年提高到60.1%。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稳定在98%左右。工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2006年排放9.45万吨,2007年下降至9.12万吨。C、企业废气排放量明显降低。2006年工业烟尘排放量达14.54万吨,2008年降至11.67万吨。工业粉尘略排放也有明显的下降,2005年粉尘排放19.3万吨,2008年增至17.1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7年实现首次下降,2006年排放46.9万吨,2007年降至44.57万吨。
3、大部分设区市完成了节能任务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福建省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要降低到0.79吨标准煤。到2007年,厦门、福州、漳州、莆田、宁德等5个设区市已提前达标,泉州离达标较近,只有三明、南平、龙岩等43个老工业基地能耗较高,难以完成全省平均指标。从发展趋势看,宁德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长较快,与其电力工业发展迅猛有关。福州市也面临较大的工业节能压力。表2福建省各设区市2007年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地区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福州0.71-1.60%1.0814.56%厦门0.62-2.72%0.50-2.18%莆田0.72-3.50%0.60-20.05%三明2.01-4.23%3.69-7.89%泉州0.84-3.48%0.85-7.15%漳州0.69-2.70%2.06-15.11%南平1.34-4.15%2.41-8.19%龙岩1.41-1.66%2.60-0.32%宁德0.55-0.12%1.6555.52%资料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4、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农村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总量1558个,企业928家,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达41.8万户,比2005年增加56.67%,适宜地区沼气普及率达30%,初步形成以沼气为纽带,以“牧(猪)—沼—果(茶、菜、菌、鱼)”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表3.“十一五”期间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对比表指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5-2008年比增(%)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20.450.460.4711.90农村户用沼气池(万户)26.6830.83641.856.67
5、生态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02年,福建被列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通过生态省建设,到2008年,全省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85万公顷,城市公园绿地面积0.9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3%,比2005年提高15.66%;城市垃圾日处理规模1.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比2005年提高9.41%。23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城市内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2007年福建省l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和i类~iii类水质比例分别为94.2%和92.5%。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放射性状况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表4.“十一五”期间城市环境主要指标对比表指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5年至2008年比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9091939.4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46.7441.1149.0454.0615.66
6、新能源开发利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一是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石油、煤等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核能。)产业企业不断地开工建设。比如龙岩市有10家金属硅企业投入上亿元资金研制生产太阳能级硅。南安市三晶阳光电力有限公司25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2009年春节前试产。该生产线是福建首条自主设计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涵盖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材料提纯,硅棒的拉伸、切片,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等工艺流程。福建圣元太阳能基地加推了平板式太阳能,又上马多条生产线,产能将提高20%~30%。2008年5月份,由马来西亚云顶杉源集团投资12.5亿美元建设的年产非晶硅薄膜电池200兆瓦的福建省莆田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式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复。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唯
一、亚洲最大的第三代太阳能生产厂家。龙岩卓越生物柴油公司在厦门的年产6万吨的工厂即将投产。包括福清、东山等地的多家生物柴油公司也都在筹备拓展市场,产能将提升20%左右。二是新能源利用开局良好。福建积极推进以风力发电、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建设等工作。到2005年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全省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26.5万户,3.8%农户使用沼气,适宜地区沼气普及率达到15%;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到25万平方米;地热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得到开发利用。2007年全省已建成福州红庙岭、厦门后坑、石狮和晋江等4个垃圾发电厂,并计划三年内在全省9个地市再建设20个垃圾发电厂。2000年起,福建省先后在平潭、东山、莆田、漳州等地建成商业化运行风力发电场,成为我国发展风能较快的省份。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已建成投产风电项目7个,累计安装风电机组176台,装机总量达到23万多千瓦,累计发电3亿千瓦时。目前,福建在建风电项目22万千瓦,27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规划总装机79万千瓦。目前福建已有6家年产达万吨以上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至2007年底年生产能力约30万吨,实现生物柴油产量15万吨左右。三是核电实现零的突破。福建已有宁德6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于2008年2月18日正式动工,预计2012年左右建成投入商业运行。),福清6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2008年11月21日开工建设,2013年、2014年将建成两台发电机组,整个工程将于2018年全面完成。)两个核电站立项开工建设。
7、涌现了一批环保型先进企业和地区近几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重视加大R&D经费投入,开展技术创新,研究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可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体系。2007年全省环保相关产业年产值约210亿元,约占生产总值的2.8%。其中,拥有环保型企事业单位670家,产值超过60多亿元。根据福建省的“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到2010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控制指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城市污水处理率、单位GDP能耗等指标都相对2005年改善了,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企业和地区有以下六个:
(1)圣农集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福建圣农集团依靠循环经济模式,每年生产的几十万吨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年产10几万吨的鸡粪变成了抢手的生物有机肥,鸡毛变成了高级饲料添加剂,鸡内脏、鸡血和淘汰鸡变成医用蛋白酶和高级饲料。随着该企业规模扩大,2007年筹划投资3.5亿元建设一座装机4.8万千瓦的鸡粪发电厂,发电后的灰粉再做原料建设优质钾肥厂,建立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晋江垃圾发电厂和龙岩卓越新能源的废弃物增值模式创冠环保公司以BOT方式投资的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已8正式运行近3年,该厂生产过程排放的烟气经净化处理后,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2006年共处理各类垃圾24万吨,发电5772万千瓦小时,一期工程基本上将晋江城区的垃圾作清洁焚烧处理,化解了垃圾围城的困扰。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DYD催化技术,成功将废弃动植物油(俗称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实现了治理生活污水和废油再利用重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06年回收龙岩及厦门等地废弃动植物油2.6万吨,年生产生物柴油约2.3万吨,产值达1.02亿元。
(3)三明钢铁厂和南平造纸厂的老工业基地技改模式三钢通过建立清洁生产创新技术平台,煤气锅炉、高炉风机、轧钢生产线、石灰窑全部实现煤气化,2006年回收各种煤气50.48亿立方米,折合标煤81.36万吨,利用回收的各种煤气供企业自备电站发电,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回用”,日发电量达到70多万千瓦小时,年实现经济效益约2亿元;吨钢综合能耗由1995年的1307.9公斤标煤降至2006年的539公斤标煤,低于国家规定的760公斤标煤的要求;水循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吨钢综合新水耗已由1996年的126.74吨降至2006年的6.67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93.2%,年可节约新鲜水量1亿吨以上。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十五”期间投资10多亿元用于技改,实现了生产原料由木材为主转变为废纸为主的结构调整。2006年南纸进口废纸35万吨,利用1吨废纸相当于节约3立方米木材,与生产1吨木片磨木浆相比节电2100千瓦小时,92006年废纸脱墨浆产量为27.3万吨,相当于节约木材81.9万立方米,节电5.7亿千瓦小时,较好地解决了资源与环境矛盾问题。
(4)福人木业的剩余物利用和清洁生产模式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在选择生产所用的原料时,注重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充分考虑资源的再生利用。多年来,共利用三剩物(山场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城市木质废料)229.64万立方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生产高档中纤板145.16万立方米,可替代478.38万立方米原木,相当于少砍伐近百万亩的森林;该企业实现了生产废水的全部循环回用和废气达标排放,工艺废气中粉尘的排放浓度仅为每立方米20毫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措施对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鼓浪屿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区,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所辖两个社区都开展了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居民素质高,环境意识强。其中龙头社区作为省级绿色社区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鼓浪屿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可将全岛作为循环经济实验区,发挥公众参与的优势,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发展模式。鼓浪屿的经验对福建省的海岛县、海岛乡镇、海岛村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因为海岛是相对独立的小型经济社会系统,自净能力差,资源有限,今后应高度重视海岛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10尤其是平潭和东山作为福建省重点开发的海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都可能增大,更需要编制科学的循环经济规划予以规范引导。
(6)生态工业园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基地逐步展开马尾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打造全省第一个生态工业园,目前在全国经济开发区率先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泉港石化工业区和青口汽车工业区也在向生态工业园方向努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补缺,可以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实现污染集中治理。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福建是全国较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之一,“十五”期间获得国务院同意进行试点,由此带动了福建省循环经济建设起步。但在理论准备、立法、协调组织、资金和政策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福建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有很多不足。
1、企业、公众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认识不足目前,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循环经济的模糊认识和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使其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由于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是工业先行,第一步推出的是调整工业企业为主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所以目前主要是在工业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而在农村,在社区还是有相当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人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也不准确,有的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有的等同于清洁生产或废弃物回收,有的等同于节能减排,这些都是不准确的。我们把握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3R原则,要紧扣《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主题。根据公众认识程度和政府财力允许程度,将循环经济建设逐步从企业推广到区域、产业和社区,最终实现全省走上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道路,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完善省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72.86%),远小于上海2(94.21%)、江苏(98.71%)、浙江(92.26%)、广东(87.70%)等其他沿海省市。同时,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也比较落后,并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和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总体上讲提高节能减排成效的关键环节在于技术创新,这也是我省当前面临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国家创新战略,提升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但目前我省宏观环境的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相应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市场尚未发育,必然形成了我省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短板”,也对我国未来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将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发展战略上的长期制约。2007年,在全省164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科研机构389家,平均4个企业才拥有一家科研机构,且科研机构数呈现出减少和不稳定的状况,这大大影响到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影响到企业实现产业生态化。
3、用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我省用于循环经济研究的科研经费、工艺技术改造等投入不足,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资金力度不够,对循环利用废弃物的企业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使得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较快,近些年来即使R&D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但由于福建省R&D经费投入的基数较低,所占比例仍较低,导致福建省R&D经费占地区生产 3总值的比重上不去。关键的是R&D经费配比趋向宏观化,未能细化到科技投入种类中去:忽略了科技生态系统内部建设,而只注重其与周边诸多因素的生态循环;R&D活动中投入生态科技的规模还很小,在科技投入中缺少生态科技基础研究的投入。
4、地方立法及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福建省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较为迟滞,尽管厦门市在这方面探索较早,行动较快,但全省还是没有赶在全国前面立法。用于指导企业生产、监控废弃物品处理、公开产品信息的地方性法规和区域性法规仍有待完善;还未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规划力度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福建省循环经济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是经贸委,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却规定主管部门是发改委,这就造成管理被动,将来福建省配套立法时要协调两个部门的关系。正是因为缺少一部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地方法规,所以在组织协调和资金政策保障方面,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都遇到不少障碍,表现为对正面典型宣传奖励的力度不够,缺乏自信心。
5、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省际、国际交流合作亟待扩展循环经济国外起步早,技术经验丰富,尤其是德国、丹麦等积累了丰富的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和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很值得我们借鉴。但目前福建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时和国际组织合作的强4度不够,这肯定会多走弯路。要大胆引进落实几个中外合作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虽然在福建省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以立体农业为代表的循环经济模式(如长汀、永定的猪—沼—果立体农业),但在工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方面技术还比较粗糙,还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体制,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日益紧密的国际合作将为福建循环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各级干部考核的依据。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该体系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并作为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及其负责人的依据。福建省在国家统一指标确定后,也要积极研究具体的指标值和控制幅度。近期来看,循环经济工作要和政府中心工作节能减排衔接起来。前者无约束力或约束力不强,要通过后者强劲的约束力来推动。通过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工作的展开,将来在适当时候逐步增加约束力指标(如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实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政府和企业的强制行动到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的飞跃。
第四章我省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1、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带来了新机遇首先从地理区位优势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提出把福建放到与海峡东岸经济区——台湾,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对接的意义上去认识,把福建放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时空背景下去认识,体现了对福建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位置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意识的深化。在这讲求绿色经济竞争时代,随着国家对福建省地理位置认识的不断深化,必将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其次,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为促进闽台交流和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鼓励我省引进台湾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积极推进和支持重点台资企业的节能减排,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为我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为我省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淘汰补偿机制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
2、政策法规的日臻完善为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供新保障福建省不仅成立了全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对各级政府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还抓紧开展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工作,如我省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己于2008年通过审定,同时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2009年3月份,财政部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将支持太阳能光电在城乡建筑领域应用,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Wp。福建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如电网全额收购风电上网电量;电价由政府核定,风电不参与市场竞争;增值税减半增收;省级设立风电前期工作经费和风电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资金等。2007年我省决定把太阳能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培育。一是将在农村每年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万户,对农村实施“千村万户太阳能热水工程”,大力开展太阳能热水器进村入户活动,参照补贴沼气应用方式给予农户相应的补贴。二是全省城市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的推广面积每年在5万平方米以上。三是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中型企业为主体,联合福建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太阳能光伏产业实训基地。这为推进全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
3、项目交易平台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拓展了新空间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成功举办大大促成了两岸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环保信息交流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项目对接与合作。仅2005-2008年间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共促成97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的项目对接,总投资额达到16.39亿元。因此,项目交易平台的积极构建将为我省深入开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
4、试点和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为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积累了新经验目前,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涌现了一批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以福建三钢集团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以闽北光泽县福建圣农集团为代表的相关企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节约减量、废物回用的发展模式。这些生态园区及示范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将为福建省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5、低碳经济的兴起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新思路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用,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在根本宗旨上是一致的,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转型,推动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从而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拓宽新的思路、带来新的技术支持。
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严峻的环境生态形势新时期,国务院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势必引发新一轮发展浪潮,但也使我省面临着严峻的环境生态形势。矿产资源的开发、交通工程建设等造成内陆地区生态环境遭侵害,森林生态功能衰退,江河流域水电的梯级无序开发,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垃圾、污水等农村面临污染,将可能由原来的局部、小范围的生态破坏演变成区域性、流域性、大范围的生态影响。沿海经济社会(如港口建设、临海工业尤其是闽东南沿海的石化基地建设等)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陆源性污染的排海强度,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使城市环境容量面临压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大,由此产生的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电子废物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目前的环境污染主要以结构性和区域性污染为主,长期以来主要靠末端治理来解决。这种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
2、产业结构现状更加突出的资源供需矛盾福建省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现状是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我省经济的高碳特征。我省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且增幅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使得全省面临着能源自给率不足的巨大问题,至20102年,全省一次性能源自给率将低于40%。从全省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5年福建省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的能源消费量比例为62.0:22.3:0.1:15.6:0.0,发展到2008年的64.8:18.9:0.3:15.8:0.2,煤炭比重不降反升,水电、风电、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比例增长缓慢,与世界能源的普遍发展趋势相反。并且随着沿海重化工业项目的陆续开展,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这使得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资源形势。
3、高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国家层面来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的突出特征是“发展排放”,这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国家的难题,也必然体现在各个省内,目前,福建省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仍无法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2008年福建省单位GDP能耗(0.843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02吨标准煤/万元),但仍高于上海(0.801吨标准煤/万元)、江苏(0.803吨标准煤/万元)、浙江(0.782吨标准煤/万元)、广东(0.715吨标准煤/万元)等其他沿海省份。并且电力生产及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已达到3492.46万吨标准煤,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此外,我省产业结构水平有待提高,多数企业只是生产主体,没有成为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第三产业比重远不及浙江、广东等邻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将严重制约我省集约型经济的发展。
4、人民低收入和高成本低碳的挑战福建省的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仍占主体地位,离回归“田园”式生活方式的转折点还比较遥远。发展低碳经济所利用的新能源,我省相对较少甚至稀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技术方面,核心技术还不具备。就连国内有些低碳项目,其核心技术尚在国外的控制之下,这就决定目前我省“低碳”的使用成本非常高。而且在我省,“低碳”是一个新生事物,其数量少,分布不均,所以在市场推广上面临一些困难。和传统的能源使用价格相比,民众还是倾向于传统能源,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低碳技术问题,降低成本,以此形成真正的绿色循环,低成本经济增长方式。因此,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着力于减少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使社会生活低碳化,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则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产业经济部门,使产业经济低碳化。
5、科技整体水平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核心作用,通过研发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我省的低碳技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应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现有资源节能环保等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将其迅速转化为应用技术,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6、较低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福建省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虽稳步提高,但总体水平仍较低,单位产品能耗高、综合利用率低、环境友好度低,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地区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的主要障碍。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废弃物还未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缺乏专业化的处理体系,生活垃圾仍以填埋方式为主,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低,这些都表明我省面临着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难题。在生产环节上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消费环节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和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推进、统筹发展的基本方针,逐步建立起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先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手段,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GDP碳强度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完善政府服务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实现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原则环境属于公共品,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环境保护被置于市场体系之外,而以经济为中心,以经济价值为尺度的市场法则的渗透又使得政府的行为染上了市场经济通病,单纯靠市场和政府无法有效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意识,建立全社会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我省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中参与和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2、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生态经济政策相互协调原则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与生态经济节能减排政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厚此薄彼。在已经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单位尝3试引入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对低碳经济的投资发展动向,建立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区,引导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循环经济作为其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将在全省合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研发、示范、产业化协同促进原则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还处于培育阶段,公共财政资助的研发和示范对于扩大知识面、促进社会认同、保证技术应用的途径畅通至关重要。但仅仅研发和示范本身并不能导致其被广泛应用和采纳,将研发和示范同拉动需求措施、促进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才是推进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4、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力求体现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同时,必须努力推进重点地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先行先试工作,明确发展重点,形成多层次地从小循环圈向中循环圈再到大循环圈的演进。
5、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相统一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主战场在产业,特别是工业领域。重点解决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问题,围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点产业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通过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范围经济,通过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和集群推进实现规模经济,以产业促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
6、法律保障、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的原则加快我省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工作,完善和强化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注重自主技术创新,建立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构建我省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通过立法来体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引起人民群众的注意,同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高效有序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是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创新是整个建设的关键,因此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除了立法和政策扶持外还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将之消化吸收再创新。
7、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原则。我省要在2012年实现人均GDP“达到或接近”东部平均水平,2017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GDP接近或达到4亿元,需要资源和环境的支撑,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应从长远的利益角度看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正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增长模式,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时应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原则。
三、主要目标
1、GDP能源强度大幅度降低大幅度提高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核能、天然气、石油的市场份额,逐步降低煤炭的市场份额,优化能源结构;实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行为导引、政策导引和能源替代政策,促进能源节约、提升能源效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培育节能服务产业,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工程,推进节能技术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调整蝉翼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幅度降低GDP能源强度。
2、GDP碳强度得到控制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增长速度;通过石化能源代替、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弹性,实现经济和碳排放错位增长;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率、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在沿海城镇密集带初步建成以低碳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相适应的GDP碳排放强度减缓轨迹。
3、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继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提升覆盖面,逐步实现工农业生产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形成布局合理的废物回收网络和交易市场,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废物交换信息系统和废物回收体系,重点建立废电子电器产品、废机动车船的再利用与资源化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大幅度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和工业废水排放率,严格控制SO2排放总量和COD排放总量。
4、资源节约围绕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和消费5个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稳步提升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和土地产出率。
5.产业和园区生态化水平较大提升到2015年,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县市、生态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实现生产生态化、废物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初步建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态产业体系。
6、制度创新整合节能减排、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滚动编制全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并将主要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标准体系和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识产品、绿色标识食品和有机标识食品,重点完善产品能效标识制度和碳标签制度;建立配套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7、技术创新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围绕控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提升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推进原创性创新;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开发能力,推进应用型创新;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推进产业或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第六章我省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优化能源结构,降低GDP能源强度目前我省还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和重化工业时期,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呈现强相关性。在国家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指标的刚性约束下,优化能源结构、降低GDP能源强度成为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任务。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降低化石能源的市场份额,紧紧抓住世界能源结构转换战略机遇期,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以应用带需求,以需求促发展。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据测算,我国服务业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降低GDP能耗0.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减排具有重大意义,而我省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型大省,产业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如生产结构不合理,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仍然存在;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普遍集中度较低;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少数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与大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并存;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等,在能源结构中工业耗能占了主要部分。也就是说,降低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关键是要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城市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重大作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模式,健全产业链,实现“零排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荷,走一条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2、调整能源布局结构由于受自然、地理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我省的能源结构布局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能源结构布局的不合理,已严重制约了能源发展。本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仅三明和龙岩两个地市,就占全省保有储量的80%以上,其余分布在晋江、漳州和建阳三个地区,而沿海的福州、厦门、莆田和宁德四个地市均无煤炭资源;陆上缺生、储油的地质条件,至今没有发现石油和天然气,但是本省东部海域,则可能有汽油前景;我省的海岸线曲折,港湾多,潮差大,潮汐能资源丰富;近年新能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目前水电和煤炭仍然是福建省能源结构中的两大支柱,能源的生产结构应从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向以新能源生产结构转化,我省的水资源分布较均匀,在全省范围内应大力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大力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完善能源运输设备,打破能源布局对能源结构优化的局限。
3、调整能源供给与消费结构当前我省的能源供应结构,以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不可再生能源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相对不足。这种能源供给结构,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严重制约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3首先要大力发展核电,其次,要大规模发展风电,与此同时,调整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还要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此外,还应加快发展生物质能,鼓励农村大规模沼气开发利用,着力解决生物质能规模化利用等难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能源保障。与此同时,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方面还有一个重要领域,即开发利用水电资源,要在加快发展大水电的同时,高度重视小水电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要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加大液化气推广力度,继续扶持发展农村中小水电,推进已建中小水电的改造扩容,普及高效省柴节煤炉灶,开展秸杆集中供气试点,通过以电、气、煤代柴,保护森林资源。
4、实现能源装备的自主研发在实施我省能源机构调整过程中,技术因素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以成熟技术推广为手段,调整和优化能源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还要以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调整和优化能源的技术结构。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当前,应围绕我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尽快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能源开发利用走上环保、安全、高效、清洁的发展道路。在能源新技术领域中,有三个发展方向值得关注。一是重大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应加快研究氢能技术、循环技术、低排放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高度重视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等关键技术。二是推进先进石油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加快热电连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三次采油,煤炭先进开采,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煤矸石发电、小水电、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供热等常规成熟技术。三是提高重大能源技术装备的开发能力,依托国家能源开发工程,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组织研究开发。在新一代核电、特高压输电、循环硫化床等能源领域提高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二、推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降低GDP碳强度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由化石能源大量消费排放的温室气体引发的国际争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约束条件。在国家单位GDP碳强度下降指标性的刚性约束下,发展低碳技术、降低GDP碳强度成为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又一核心任务。掌握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命脉的国家将主导21世纪。低碳技术重点围绕能源密集型高碳产业、电力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四大领域展开,通过研发、示范和大规模应用推进低碳技术的普及;实施低碳技术商业化支援计划,围绕化石能源低碳转换、能源低碳化消费和低碳服务业三大领域培育低碳产业;推动低碳产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
1、研发和推广普及低碳技术重点围绕燃煤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水泥、钢铁、化工、造纸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汽车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以及住宅和公共建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开展相关控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工作;统筹开展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节能新技术以及促进碳吸收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低碳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节能照明产品、新型墙体材料在城乡建筑领域的推广普及。研制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指导意见有二:2其一,在能源供给领域的低碳技术开发路线图中,重点解决三方面的技术预见问题:一是高效煤炭火力发电技术,包括提高煤炭发电效率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封存(CCS)技术;二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包括基于结晶硅的第一代技术、基于薄膜的第二代技术和基于量子的第三代技术。三是动力电池和电力储藏技术,包括燃料电池、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其二,在能源消费领域的低碳技术开发路线图中,重点解决三方面技术预见问题:一是新能源汽车动力技术,重点开发利用电力、生物质液体燃料和氢气、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动力技术,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燃料汽车动力技术;二是高效照明技术,包括LED照明技术和有机FL照明技术;三是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技术。
2、培育和壮大低碳产业在低碳产业滥觞与CO2排放管制日益得到强化的时代,低碳产业的发展与CO2的排放管制密切相关,CO2排放管制诞生的低碳产业,而CO2排放管制政策又引申出对低碳技术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成为低碳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低碳产业发展重点有四:其一,化石能源的低碳转换。包括CCS技术及其产品和服务、流化床燃料技术及其产品和服务、IGCC技术及其产品和服务以及以煤3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其二,能源的低碳消费。包括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用蓄电池、新能源汽车、低碳家电、低碳IT产品、低碳交通运输装备、低碳物流。其三,碳汇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中药材产业及生态旅游业。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改善林分结构,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营造林模式。其四,低碳服务业。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碳管理咨询服务、碳金融服务、碳足迹与碳抵消商品和服务。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的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有四:其一,光伏产业。包括硅材料(重点发展低成本硅材料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太阳能电池(重点发展高转化率、低衰减率、高稳定性的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关键技术和产品),太阳能光伏产品(重点发展光伏电力、光伏电源、光伏LED一体化、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以及集成系统与设备(重点发展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与平衡调度技术和产品),努力建设东南沿海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4站输出基地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其二,生物质能源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智能源技术装备。其三,风电产业。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发电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标准化、系列化,建设风力发电和东南沿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其四,电力电池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重大机遇,推动超级电容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建立东南沿海车用动力电池模块生产基地。
4、稳步推进节能产业就能源本身而言,节能涉及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减少浪费,消除能源从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消费各个环节的浪费上,在能源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二是提高效率,用同样或更少的能源满足人们更高的能源服务需求;三是能源替代,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流能源,因此,节能既涉及“节流”、还包括“开源”。现行的节能产业主要针对“节流”展开,并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布局,发展重点有四:其一,节能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稀土永磁电动机、循环流化床锅炉,支持国内外高效节能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等设备生产企业落户我省,提升节能设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其二,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代表世界照明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平衡发展功能性照明产品、液晶背光源和景观装饰性产品,支持MOCVD装备、新型衬底、高纯MO源(金属有机源)等关键设备与材料生产企业落户我省。其三,交通运输节能产业。一是改进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发动机;二是开发新型替代燃料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其四,节能服务业。支持建立公共信息服务、跨学科设计创意以及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开展节能诊断、咨询评价、产品推广、宣传培训等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需求预侧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培育和壮大节能服务业。
5、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重点污染源治理、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环保产业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其一,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燃煤电产电除尘产品和烟气脱硫、脱硝、脱碳产品、机动车尾气净化产品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设备和材料;发展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和材料;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技术设备;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其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重点发展以粉煤灰、脱硫石膏、石粉等工业废渣、江河淤泥、建筑垃圾为原料生产环保型墙体材料;发展废旧金属再生利用业;发展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业;发展废旧汽车回收处理。其三,环保服务业。包括清洁生产服务业、环境评价服务业、环保工程服务业、环境金融服务业和环境信息服务业,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供应体系和交易市场体系,支撑环保产业发展。
三、推进节能降耗,缓解经济发展的能源约束节能也是一种新能源。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但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不是能源本身而是能源所提供的服务,如汽油驱动汽车、电力提供照明。因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提供等量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成为能源发展的新领域,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降低经济体的能源强度形成的结构节能,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技术节能,以及通过有效地行为导引、政策导引形成管理节能。节能意味着“减少提供等量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根本途径是技术进步。重点围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运输节能三大领域推进节能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普及,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重点围绕水、能源、地、材等方面的资源能源进行节约利用。
1、节水——工业节水。一是逐步淘汰高耗水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工业用水“零排放”技术,重点抓好纺织印染、化工、啤酒、制浆和造纸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对此类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二是大力实施我省工业用水定额标准,实行滴水计量、限额供水、超量加价和节水奖励的节水机制,发展节水型产业和企业,提高污水处理和回用水平;三是鼓励工业园区企业间实施水的梯级利用,推进中水回2用、重复利用和海水利用。——农业节水。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继续推进实施“福建省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二是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输水管渠防渗改造,实现传统农业向节水型农业的转变。——城市节水。一是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二是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水损耗率;三是加强对大型商场、医院、学校、写字楼、洗车场、酒店等的用水监管,利用价格杠杆提高企业和公众的节水意识;四是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厦门节水型城市发展经验,“十二五”期间,福州、泉州等沿海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要求。
2、节能——工业节能。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努力向终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延伸、拓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光电、动漫、生物医疗、新材料等我省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高效益、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工业和都市型工业;用高新技术、先进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建材、食品、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和冶金等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四大产业集群。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技术政策的企业、生产工艺与设备,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批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逐步建立全省工业锅炉、窑炉的热效率监测体系,大力开展热效率低于65%的工业锅炉和热效率低于40%的工业窑炉的更新改造工程。推进工业电机系统节能,采用节能型高效锅炉,应用洁净煤、优质生物型煤替代原煤作为锅炉用煤,对落后土窑进行改造;二是采用热电联产方式,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监管工作,大力开展企业内部清洁生产,限制高耗能企业和产品的发展,关停一批小型高耗能工业企业;四是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我省沿海丰富的潮汐能和风能。——交通节能。一是重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众公交优先意识,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二是逐步淘汰高耗能的交通运输工具,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三是合理规划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优化路网及站点布局。——建筑节能。一是以福州、厦门、泉州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程带动全省建筑节能工作;二是鼓励建筑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改造,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节能材料、技术和产品的使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复合墙体技术。
3、节地——强化土地管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建设基本农业田保护区;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为基础,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4确保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推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一是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积极推动全省旧村改造,撤并“空心村”、“城中村”,大力推广以林、田、路、水、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土地复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土地资源。二是充分利用荒草地、工矿废弃地等闲置土地,用于工业企业和园区的建设,从而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推广水旱轮作、茶果套种、粮经间作等多层次的立体农业,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二是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式厂房,特别是轻工、电子、医药等行业提倡建设3-5层厂房;三是在全省主要地市探索城市立体化空间开发模式,明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使用权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
4、节材——加大全社会原材料的消耗管理。一是在企业内注重推广产品的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再生替代材料,尽可能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二是尽快制定福建省主要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政府等公共机构要首先发挥典范作用,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企业要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三是继续在全省内全面推行一次性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制度,重在扩大有偿使用的领域及地区,提高循环使用率。——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一是提倡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的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二是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研发木材替代产品;三是节约包装材料,禁止过度包装。——继续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倡导使用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加工生产的再生墙体材料。
四、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之上的。在农业社会,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的生产、生活受环境的制约,经济与环境共存。进入工业社会后,长足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帮助人类“挣脱”了环境的束缚,不断的改造环境乃至破坏环境,由此造成的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反过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环保产业将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成为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领域。如何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遵循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资源回收行业的市场秩序,整合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渠道,逐步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和维护环境友好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一是“十二五”期间,全省城市基本建成统一管理、规范经营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和市场,每个区、镇至少设置1个收集点;二是加强对治金、化工、火电等工业企业的废物回收管理,保证各地级2市建立1个生产性废旧金属和工业固体废物回收中心;三是规范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定价机制。
2、加强废物的循环利用一是大力发展粉煤灰、冶炼渣、化工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大掺量和高附加值利废建材技术,发挥这些工业固体废物在新型建材制造上的作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二是“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以福州国家级试点推动全省家电以旧换新的实施,此外,要建立废旧电池、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塑料、废旧建材等废物信息交换平台,完善回收利用产业链;三是大力推进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规模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3、推进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一是改变现行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的单一处理方式,积极推行焚烧发电、生化堆肥等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二是进一步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监督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垃圾集中分选设施建设,实现垃圾集中收集,提高分类率。
五、推动循环型低碳型企业、园区、城市发展将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节能产业、环保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出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坚持“研发先行、示范带动”,以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节能产业为重点,以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为指导,契合全球化分工的要求,围绕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产业化发展。以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为抓手、夯实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生产领域微观基础;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新能源应用示范家庭、示范大楼、示范社区为抓手,夯实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消费领域微观基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工业园区;以低碳消费、低碳交通、循环发展为重点,选择典型城市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和循环经济试点。
1、低碳循环型企业(1)清洁生产企业企业小循环的清洁生产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他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我省在实行企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重要是在陶瓷、石化、建材、2冶金、电力、机电、造纸、皮革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鼓励出口加工型和重点工业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2015年,全省主要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2)节能企业抓好工业、建筑、交通、服务业等领域的节能,建立节能目标逐层分解制。(3)节水企业以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为目标推动水价改革,实现商业用水与工业用水同价,选取用水量大,但节水效果明显的企业作为试点。(4)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规划期间,全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高技术装备水平、资源利用率较高、废物排放量较低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2、低碳循环型园区(1)生态工业园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开始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并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循环经济(生态)3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国早就开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纳米比亚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正积极兴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我省在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时,应推动循环经济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申报工作。(2)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已有的生态农业户、村、乡的基础上,扩大到整个县域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而发展到农、林、牧、副和渔在内的生态经济县的建设;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继续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
3、低碳循环型社会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法律,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省可从国情、省情出发,先从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循环型示范社区、生态村庄做起。(1)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继续推动沿海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争取将厦门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以沿海试点推动内陆山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2)循环型示范社区积极推进循环型社区(绿色社区)建设,广泛使用高性能、低耗能、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环境监督体系,积极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3)生态村庄在全省范围内选定若干有条件的村庄作为生态村庄示范典型,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有机化,通过制订生态村庄示范试行标准,带动地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
4、重点示范工程(1)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发挥福州、三明作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作用,鼓励其他城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其中,重点建设废旧铬镍电池(二次电池)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示范工程、废家用电器、电脑再制造及加工处理示范工程、报废5汽车回收拆解一体化示范工程和废塑料、废纸回收分选示范工程。(2)绿色政府工程一是深入推行绿色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同时开展对政府办公楼的节能改造,新建政府办公楼须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典范作用;二是在我省选择有代表性的政府部门开展绿色办公示范建设,研究制定节水、节电、节省办公用纸和打印耗材,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节能降耗指标。(3)绿色饭店工程树立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建立节约长效机制,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方向,推广使用环保产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积极引入新型节水设备,采取多种节水措施,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制定各部门用水定额标准和责任制;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报告,落实各主要部门有电、煤(油)能耗定额和责任制;控制饭店污水排放量、锅炉烟尘排放量、废热气排放量、厨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噪声排放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积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和减少垃圾数量等方式进行控制和管理。(4)绿色交通工程采用新型环保节能交通工具,对我省主要城市的城区公交和出租6车系统采用液化天然气(LCN)双燃料机动车,“十二五”期间,我省沿海主要城市完成城市绿色交通网规划。(5)绿色建筑工程选择政府办公楼、大型商场、酒店等行业作为绿色建筑工程的示范单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新建建筑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照明、供水、供热、垃圾回收等方面创建绿色建筑工程。
六、完善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和政策机制一项战略的实施和推行,需要有力的法律作保障,而目前我省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还远没有形成。由于缺乏法律制度,难以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指导,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在我省发展仍很缓慢。为使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地发展,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建全适合我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这也是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
1、以“3R”与“3L”为立法原则“3R”与“3L”原则分别是是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其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整个立法中应该将其放在基本原则的地位,指导整个立法的进行。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顺序的“3R”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3L”原则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有助于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价值追求。
2、基本法与单行法规并存建立循环型社会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很难在一部法律中就能囊括进来。从日本有关循环经济立法来看,日本也是采用基本法与单行法规并存的立法体制。而我省引进循环经济是从政策开始,而且现在的试点、示范工作也是以政策形式来实行的。由于政策的短期性、不太透明性及在执行中难以统一性2特点,我省需要在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法律化的基础法律上,鉴于我省的具体情况和借鉴日本的经验,我省采用基本法与单行法规并存的立法体制是比较适当的。我省可以先根据国家制定的综合性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然后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和指导,就废弃物产生量比较大的部门、行业制定相应的单行法律和法规。比如我省可以先根据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循环经济的法律概念及相关术语;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基本原则;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基本的法律制度等内容。然后对我省的家用电器、电子、建筑、矿产、包装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进行立法。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基本法与单行法规之间、各单行法规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建立起科学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3、侧重于企业之间、社会整体层面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配置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大部分针对末端控制并以指令性为主,同时在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上。我国现有的环境法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法》等。而实现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乃至企业内部各生产工序、环节之间分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通过源头控制,形成各种资源的梯级利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使废弃物产生和排放最少。这就是说,循环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物质、能源的循环,而且要立足于企业之间、社会层面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因此,3我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立法应该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更侧重于企业之间、社会整体层面的大循环。
4、注重科学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的,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建立的循环式经济系统,具有科学性。同时,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技术体系支撑之上,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与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设计技术等等。因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立法要注重体现其科学技术性。
5、修改已有的相关法律,将其纳入整个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矿产资源法》等。这些法律中有些条款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但大部分仍以强调末端治理为主,还未上升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高度上来。为使制定出的法律与原有的环境保护法律相衔接,避免发生法律之间的冲突,达到法律体系的协调和统一,我省在立法过程中应该在国家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原则下进行修改已有的相关法律政策。例如,可以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4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宏观层面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产,还是微观层面的个人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抑或政府自身的低碳办公,都离不开制度建设。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指望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目标,我们更应该关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创新和相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转变比科技创新更加重要。我省在完善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和政策机制时应围绕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主要污染物(CO2、COD)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性指标,单位GDP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约束性指标,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制定和完善产品资源消耗标准和碳排放标准,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和《福建省低碳经济促进法》,建立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法规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产业、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和措施,建立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第七章促进我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1、税收政策一是,对高污染、高消耗、高消费的企业实行限制资源能源过度消费的强制性税收政策:一是在现有资源税的基础上,扩大征收范围,开征矿产资源管理税、森林资源税、燃料税、土地增值税、生态环境补偿费等税种,将各种资源性收费和税种一并纳入资源税范畴;二是通过对资源消耗量大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产品和消费行为开征消费税和环境保护税,如一次性木筷、塑料包装物,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二是,对无污染、少污染、低能耗、低消费的企业和产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一是企业层面,对开展清洁生产、生产无污染环保产品、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企业给予减免税费或财政补贴;二是产品层面,对目前国内无法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以及资源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减征进口关税,对绿色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给予税收优惠;三是技术层面,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相关成果,不分中外给予同等的税收优惠。三是,碳税与其他财税政策积极配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优财政政策体系不仅需要以碳税为主体,还需要发挥其他财税政策的政策效应。这是因为由于排放信息的不对称,即使是最优的税收政策在2现实生活中也是很难实施的,多种政策组合将有利于发挥其他单一政策的正外部性。譬如将燃油税,基于汽车引擎大小的消费税和对含污染控制装置的汽车补贴政策结合起来,能够更加有效地达到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OECD的实践经验和基于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都表明:消费者缴纳碳税减少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挤占了生活必要消费,如果政府将碳税收入用于弥补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不足或者以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困难群体,那么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不但能够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还能够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2、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的财政手段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第一,设立福建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基金,明确基金管理方式、使用方法和审计制度,成立循环经济专门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进行评估,并予以财政支持;第二,对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的引进和开发提供财政支持;第三,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福建省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规划;第四,加大对绿色技术与低碳技术发展的扶持力度,搞好投资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经济技术,积极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在我省的发展,给予足够的贷款支持;第五,进一步增加与能源相关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增加气候变化研究投入。3
3、价格政策价格能够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产出效应。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能源价格上升会使高能耗产品的需求减少;二是替代效应。如果能源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更贵,生产者会寻求替代产品或选择能效更高的技术。因此,利用资源价格变化能够引导资源使用效率、投入构成和生产技术产生。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减缓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首先,完善自然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合理价格机制,促进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有效缓解环境资源滥用的现象,真正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准则。其次,提高能源价格是短期抑制高耗能产业,促进新能源技术进步的最有效的手段。再次,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以及循环利用资源产品的价格,将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发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利用成本)纳入到产品的价格之中。此外,通过电价、水价等手段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如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并施行阶梯式加价制度;征收垃圾排放费用以用于垃圾的综合回收处理;对利用余热、余压以及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提高其上网电价等。
4、奖励政策继续完善福建省关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奖励制度,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定全省统一的奖励标准,对通过清洁4生产审核或列入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工业区及工业企业依投资额大小、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给予不同的奖励。
5、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应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带头作用,政府部门应优先购买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从而对社会的绿色消费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上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省级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和责任、并予以公示,确保采购的透明度;二是制定绿色采购的标准和清单,对纳入采购目录的产品生产企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节水、节能、节材等方面的表率作用。
6、金融信贷制度资金是制约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中去,是我省发展金融业的时代需求,也是当前在低碳经济起步阶段需要努力破解的课题。我省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投资、融资及信贷体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资金来源单一,投资效率不高。因此,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改革入手,逐步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状态,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于区域性的公共物品如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对于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公共物品如水、电、气等,可在保证政府监管的前提下放宽投资准入,吸引民间资本甚至外来资本的投资,亦可成立相关的投资公司进行具体运营;另一方面,强化我省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分类管理制度,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低息贷款,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要审慎发放项目贷款,对未能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或存在重大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禁止新增任何形式的贷款,并加快信贷退出步伐。
7、押金返还制度押金返还制度是指先对产品征收押金,当产品废弃部分回到存储、处理或循环利用地点时退还押金的制度。它在物品的回收利用中发挥着十分明显的作用。目前,福建省尚未建立完整的押金返还制度,有必要在“十二五”期间,在部分企业和地区开展押金返还制度的试点工作。
8、环境标志政策环境标志是指印在产品包装上的宣传环境品质或特征的用语和象征符号,表明产品从生产、使用及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符合保护特定环境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小,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十二五”期间,我省要进一步推进企业开展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及时发布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和行业标准,对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在税收、金融信贷、财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优先进入我省政府绿色采购清单。6
9、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我省现行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把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指标逐步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从而激励各级政府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发展布局及方向,集约利用能源、水、原材、土地等资源。此外,要逐步改变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建立从企业到政府的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GDP核算体系等,促使我省各级领导部门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对没有完成任务的省或市要追其责任,限期整改。此外,为了让官员的减排成绩真实有效,制定严格且不脱离实际的考核流程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需要做的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10、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费、再利用者可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完善我省水、电、矿产资源、土地、港口岸线等的有偿使用制度,对水价、电价等资源的调整要把握好力度和时机,执行严格的调整程序和听证制度;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尽快对环卫、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用水实行计量计价,促进节水和降低供水企业产销差;对开展清洁生产和高耗能行业须实行差别电价,形成鼓励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机制。
二、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约束机制
1、制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在我省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我省在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但是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应尽快组织编制各市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专项规划,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各级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规划期内的工作计划以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并建立规划的反馈机制,及时、全面地了解规划的实施情况并加以调整。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
2、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以“3R“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修改已有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法律,将其纳入整个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2与低碳经济相关法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充分考虑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包括抑制废物形成的减量化制度,保证废物安全循环的循环模式,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循环技术和工艺标准制度,生产者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行管理制度,中介组织制度,押金返还制度,循环产品标志制度等。坚持急用先立的原则,加快制定对我省循环经济影响较大的单行法规,如资源综合利用法、再生资源利用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法、生态工业园区法等,抓紧制定我省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绿色采购等相关的法规和规章。
3、完善资源节约和废物排放的强制性标准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企业、园区、社区、村庄的创建标准,严格示范区的申请审核程序,对申请进入示范区的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的耗水、耗能和土地审批制度以及环境准入标准;二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产品标准体系,推广产品能效标识3制度,探索建立产品标签制度,有效引导高载能工业发展,有效引导高能源密度和高碳密度产品消费。三是完善我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健全废弃物排放标准,继续实行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减排目标,明确重点行业节能、节电、节水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四是加快推进全省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的认证制度,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4、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和实绩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法加强对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行为;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定期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和福建省制定的资源节约利用行业标准及产品规范,对重点耗能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对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或拒不执行淘汰和禁止产品目录的企业,有关部门要限令其停产,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取消生产许可证,情节严重者要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4
5、实行严格的产业发展政策我省各级政府要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保障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如钢铁、石化、建材等大量消耗资源的动脉产业要给予正确引导,同时大力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的静脉产业,想方设法建立起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动脉产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顺利地抵达再生利用企业,打造基于信息网络的开放式废品交易中心,建立现代废品回收系统,从而最终实现动脉产业、静脉产业并重的发展模式。
三、完善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1、增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促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特种废物如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电池、废旧金属、废电子产品、废建材等再生利用技术,危险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利用与处置技术,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钢铁、电力、石化、造纸等行业产业链接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节能减排项目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
2、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等。但是目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省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省份和国家有较大差距。为此,我省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尤其要积极支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能效水平。2
3、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实行政府“低碳”采购,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保护、激励技术创新,创造市场空间,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扶持和促进。
4、加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循环经济技术的横向合作和联合攻关,推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逐步成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主体,通过项目交易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加快技术推广,促成循环经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成果转化。将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列入省级科技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安排财政性资金予以支持;统筹协调利用财政性资金引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重新和产业化工作。
5、加强官产学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强化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公共财政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引导和协调力度,协调创新资源的整合、集成;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主体和受益主体;着力化解官产学结合中的瓶颈问题,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发展壮大现有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条件好的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其他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以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和重要技术标准制定为重点、以重点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围绕地碳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产业和环保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城市试点。
6、加快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福建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全省已建40个环保教育基地,l4个国家级、97个省级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得到弘扬,已先后有一批环保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一些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知名度。虽然福建省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的省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省要充分发挥福建省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扶持相关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循环经济学科体系,鼓励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开发重点实验室,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引导资本、人才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领域流动.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保障。
四、深化国内外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交流合作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不可闭门造车的,要积极参与到国内外行动指南当中去,我省要积极参与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去,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应加强与技术先进省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省作为出海的重要门户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强与欧盟、美国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省际之间,闽台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有限的资源供应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只有主动融入到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和有效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我省与其他国家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上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援助,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及人才资源,继续推动项目合作。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节约2及综合利用项目,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设立循环经济研发机构。利用《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参与CDM项目合作,促进我省在资金和先进技术引进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的支持,同时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对我省的技术转让。
2、扩展省际交流渠道合理借鉴其他省份在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工作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包括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地区行业标准和产品规范的确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的布局等,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召开经验交流会、签定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拓展交流渠道。
3、加强闽台交流合作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拥有对台合作的巨大优势,“十二五”期间,我省须进一步强化闽台两岸在工业节能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科研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继续做大做强以“5.18”和“6.18”为代表的两岸项目交易平台,加强与台湾相关部门,行业公会的联系和合作,搭建闽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产业论坛、合作研讨、项目对接等形式,引进台湾节能、环保、低碳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闽台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市场准入、技术研发、人才交流、技术标准等方面合作。
五、创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1、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和责任消费理念在社区、校园、行政机关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的新思想,逐步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成本和资源成本,使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逐步形成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省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电、节水、回收利用废弃物、优先采购各种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绿色消费与责任消费理念成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
2、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电视、广播、出版社、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我省循环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产品标准,及时报道各地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揭露曝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各种行为,通过舆论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省人民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3、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和公益活动完善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大力开展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活动,宣传国家和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2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认识,鼓励和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以校园和社区为突破口,继续开展我省创建绿色校园、文明社区工作,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力争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鼓励有关部门举办循环经济技术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强化专业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开展节水、节能的公益活动,逐步构建全民自觉参与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学习宣传
1、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有其民间背景,发动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参与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宣传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活动,如开办网站、刊物,举办讲座、展览等,提升公众对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认知水平。
2、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理念编制到教科书中去,根据年级的差别由浅及深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实践理论贯穿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让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对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
3、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向每个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有意识地宣传和发展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使公众真正融入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大运动中去,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活动变成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和日常习惯。实现公众的绿色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4、做好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宣传工作做好世界性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宣传活动,比如在3月22日的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在“活动周”期间,各个部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可通过在户外悬挂彩旗、条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专题宣传,使公众深入了解减少碳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国土资源知识以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矿产资源的方式途径,扩大社会影响力,切实做到“公众宣传到位、媒体报道到位”。
第三篇: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试题判断题答案
三、判断题
第1题: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是
第2题: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开始减低.是 第3题: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否
第39题: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的市场.是
第4题:发生赤潮时,大量浮游生物浮在水面,减少或隔绝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使大量鱼类等水生生物缺氧而死。是
第5题: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是 第6题: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是
第7题: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95%,如果人体减少水分10%便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否
第8题:社会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高级形式.否
第9题:1999年后,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每张证书有效期为18年。否
第10题:日本称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为“动脉”产业.是
第47题: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损失进行弥补,以恢复和保护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与方法.是 第48题: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否
第11题:能源利用指标中能耗强度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越小,能源利用效率越低。否 第12题: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下。是
第13题:环境法的利益平衡中,首先应明确基本的环境公益和基本的经济公益应当满足的原则,建立基本环境公益的保障机制。否
第14题: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是
第15题: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是 第16题: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是
第17题:“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是
第18题: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国,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否 第19题: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否
第20题: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均可通过协商后的补偿得到解决从而实现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是
第21题: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否
第22题: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80%.否
第23题:1999年后,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有效期为18年。否
第24题:瑞典已成为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2006年达到23%,到2030年将达到75%,铸就名副其实的“风电王国” 否。
第25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否
第26题: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创新。否 第27题: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否
第28题: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
第29题: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全建立起来,政府、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弱化,企业、公众和中介组织成为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各自主动履行其基本职能,彼此之间协调统一,良险发展。是
第30题: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是
第31题: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
第32题:积极拓展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应对国际光伏市场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是
第33题:消费的物质保证上看,消费决定于以增值价值为核心的经济运行,即消费决定生产.否
第34题:“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是
第35题: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是 第36题: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
第37题: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第38题: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
第39题:综合能耗强度这个指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数据需求量不大且易于被决策者和公众理解;其缺点是过于笼统。是
第40题:范式涵盖了模式,具有整体性的意义.是 第41题:“产品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是 第42题: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属于零碳技术.否
第43题: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可以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否
第44题: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否 第45题:人类可以采用征服者统治异民族的方法来对待自然界,而应当在改造的同时,积极地加以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双方的协调发展。是
第46题: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
第47题:低碳经济是消耗化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是
第48题:CO2虽然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其增温潜力(GWP)是最低的。是 第49题: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80%.是
第50题: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途径。是
第51题:新材料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是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是
第52题: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清洁能源比例较低,CO2排放强度高,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异常突出。是
第53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否
第54题: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根据各国政府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的前提下,对本国企业实行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控制的同时允许其进行交易。是
第55题:环保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否
第56题:低碳经济的发展仅靠单一市场规则也是可以实现的.否
第57题:“新领域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否 第58题:“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与放弃的过程.是
第59题:“低碳”概念由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是 第60题:我国水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是
第61题:臭氧(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它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很容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
第62题:中国又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2007年煤炭消费占全球的30%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需要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是
第63题: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是
第64题: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否
第65题:减量技术能够延长原材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产生的技术.否
第66题: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否
第67题: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属于零碳技术.是
第四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习心得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习心得
(2011-08-04 21:40:33)对低碳经济最初的认知源自2008年初的“限塑令”,对于习惯拿个钱包就上街,大包小包塑料袋往家提的家庭主妇而言,在“限塑令”刚开始实行时真的相当不习惯。但也就在媒体轰轰烈烈的宣传和辩论中渐渐适应了随身携带购物袋的生活,觉得自己每天步行上下班,生活中几乎不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应该还算比较环保了吧。经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习才发现自己离真正的环保还差得远着呢。真正的循环经济应该是5R,也就是包括了Recycle{回收}、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fuse{拒绝}、Repair{修理}这五项,而我们所做的基本上只是减少,其余四项还做得远远不够,而且仅限于日常生活中,而工作中的循环和低碳观念几乎还是空白的。所以,就先自我检查一下我的工作环境中有哪些与低碳原则不相应的地方吧。
首先,是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对于医疗系统而言,一次性医疗用品越来越多的应用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了吧。最初是基于标准预防的概念,为了保护患者也是保护工作人员,而后来,我们渐渐习惯了一次性医疗用品带来的便利----便宜、干净、方便,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应用范围也在悄悄的扩张,从最初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垫单到现在包括注射类、导管类、敷料类、缝合针线类、放射性类,透析类,骨科类,中心静脉插管类,试剂类,卫生用品,护理器材及临床需要的其他器材,一次性医疗用品几乎涵盖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就在我们尽情享受一次性用品带来的方便的同时,我们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医疗垃圾,因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特殊性,这部分医疗垃圾是不可回收的,而且基本上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对其的处理也极简单,焚烧或是破碎掩埋,不论是哪种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都不容小视,而其浪费的能源更是无法估量的。
其次应该就是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了。无论是药品还是医疗器械,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算是医疗卫生行业主要的碳排放源了。而值得一提的是为人们熟知且广为诟病的过度医疗。说起这条其实多数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医生都觉得自己蛮无辜的,毕竟过度医疗的成因相当复杂,一味的把责任推给医生们实在有失公允。但不管什么原因,过度医疗特别是抗生素的泛滥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医院抗生素的应用占所有药品的10%,而我国一般医院抗生素用量都在30%以上,而基层医院则高达50,按中国的人口基数算,可以想象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另外一项广为人知的过度医疗就是输液了,2010年年终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的一次报告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其主要内容就是指出去年一年中国输液量为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体,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则为2.5-3.5瓶,2003年时这个数字为30亿,2007年升到70亿。在国外,门诊输液人次约为10%,在我国则为60-70%,这还只是门诊,住院患者的输液率更是惊人,国外约为45%,而我国部分医院住院病人输液率高达90%。可以说是相当触目惊心了。第三我觉得是药品的包装。这一点中年以上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就在十余年前,我们看病取药时只得到几个小小的纸袋,口袋里就能放下。现在取药基本上以盒为单位,看一次病大大小小好几盒药,小点的袋子还放不下,看着怪吓人的,但打开层层包装实际里面也就十几二十余粒小小药片,只够两天三天的用量,那药盒的份量倒要比药品重上十几倍!更甭提还有冲剂、糖浆等名目标繁多的药品剂型,让人眼花燎乱无从下口。更有夸张的要数保健食品和用品,其包装之琳琅满目,简直就是买椟还珠的现代版。
以上是我觉得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比较常见的三种问题,再具体到我的日常工作,用5R的原则来对照,我个人做得较好的应该是再利用和修理。因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维护,所以细心呵护仪器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器械的正常使用是我的责任。而为了减少院内感染,也是贪图方便,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是还相当的多,这点需要好好的反省和改正,要习惯减少和拒绝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但我相信只要有心,就永远不会太迟。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国际能源署也因此预计,到2015年,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大国将会是中国。人口基数多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愿自觉的选择低碳的生活,哪怕一年一个人减少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加起来就能减少1.3亿二氧化碳的排入,那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低碳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不管能力有多少,做了就好。
第五篇:邯郸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低碳经济答案
1、《京都议定书》在哪年生效答案:20052、()是低碳经济的推动者和倡导者答案:政府
3、《2008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答案:中国2.34、低碳经济的两地是指答案:节能和高效,碳捕捉与储存5、2007年6月,中国正式颁布了答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6、低碳经济的实质答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7、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答案:低碳经济
8、()指出,人类从根本上,答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
9、氢能属于答案:二次能源
10、循环经济的特点答案: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多选题
11、中国利用风力发电的规模表述答案:2009年中国风电、2009年全球、中国风机装机总量
12、以下属于低碳经济能源的是答案:全选
13、属于哥本哈根协议内容答案:不选重大挑战
14、下列哪些方面说明地球不能承受之重答案:全选
15、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答案:不选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
16、世界各国对低碳的共识答案:不选低碳经济创新是发
展低碳经济的间接手段
17、从微观上的物质流过程答案:不选对比环节
18、低碳经济特征答案:是以减少室温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经济发展体系
19、属于气候变化公约的是答案:全选
20、发展低碳的意义
判断
21、美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22、我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
23、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速度
24、通过提高效能和低碳排放量
25、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26、《哥本哈根协议》
27、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28、(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
29、发展低碳经济为产业结构
30、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利用风能
答案:全选错错错对对对对对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