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解读(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解读》。

第一篇: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解读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

[摘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新古典主义或者发展经济学都从不同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城乡统筹的本质和关键内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总结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内在机理,除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诱致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则固化了二元结构的现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词]城乡统筹;二元结构;协调发展

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适时推进由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换,是加快推进一个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的成功之路。进入21世纪,我国迈入从人均收入1000美元向3000美元递增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和社会结构快速调整的特殊阶段,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尽快扭转城乡不协调发展的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日益成为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所必需。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演进

1.理论演进及评析

(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统筹观。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生产关系的研究中深入剖析了城乡对立的形成和解决城乡对立的根本途径。在对城乡对立状态的形成上,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城市就是这种集中的体现,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而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关于如何消除城乡对立,列宁指出,城市优于农村是有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一切国家的一般的必然的现象,只有伤感的浪漫主义者才会为这现象悲伤,如果城市的优势是必然的,那么,只有把居民吸引到城市去,才能削弱这种优势的片面性。如果城市必然使自己越居特权地位,使乡村变成从属的、落后的、无助的、闭塞的,那么,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提高乡村居民,使其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因此,最新理论在回答浪漫主义者的反动的怨言和牢骚时指出,正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的接近才创造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了城乡融合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可以看出,早在18世纪,经典作家对于城乡差距的形成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已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2)新古典主义的城乡统筹观。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把城乡关系作为它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完全市场竞争和信息充分的严格假定下,它专注于研究资源配置的价格理论,没有考虑城乡差别及其相互关系。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试图在一个纯粹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于农业部门的发展的。乔根森认为,为使经济持续发展并避免低水平均衡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但是,其先决条件是农业存在剩余。由于农业剩余的出现,现代部门的发展成为了可能,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农业剩余的增长速度。同时,还取决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状况。

(3)发展经济学的城乡统筹观。在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发展经济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城乡关系,指出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刘易斯极力主张建立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都享受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但刘易斯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没有考虑到农业部门的发展。费景汗一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二元经济发展中劳动力配置的全过程,认为,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对避免经济增长趋于停滞非常重要,并证明了伴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可以获得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商品化。费景汉和拉尼斯也只是从保证工业部门扩张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模式中,农业部门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农业只是一个向现代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输送劳动力的被动部门。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在被分割的、但是同质的劳动市场上用预期工资的均等取代工资的均等。他指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城市病”及“农村病”的根本途径。与刘易斯一费一拉尼斯模式不同,托达罗模式不是把农业和农村作为工业化的一个工具,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发展目标。托达罗认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是依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而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但与此同时,这一模式对现代工业部门增加就业的结果持消极态度,没有揭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意义。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理论、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上述相关理论,虽然没有直接论及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却为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或方法论启示。“中心一外围”理论虽然描述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但包含与其类似的城市和农村关系。“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从空间上解决城乡差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空间理论下的城乡统筹。空间理论侧重于从空间地理因素和空间要素因素上提出和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这种分析方法的引入更深化了对城乡统筹问题的研究。空间理论主要分析了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关系及转变趋势。如麦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指出,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日本学者岸根卓郎的“城乡融合设计”模式,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一个与自然交融的社会,即城乡空间融合的社会,通过发展“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组成三维的立体规划实现城乡融合。

(5)新发展观下的城乡统筹。从上世纪中期以来,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传统意义的经济学领域,进一步向社会学、资源和管理学科渗透。特别是以发展观念取代增长观念的新的发展观点对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实现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把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并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和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以解决城市布局和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该理论主张将原来密集的城区分成单个的集镇,集镇之间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联系起来。沙里宁讨论了城市发展思想、城市经济状况、土地、立法、城市居民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联系同时存在相对分离的区域,从区域角度讲,这是一种城乡差距较小的城乡区域均质体。赖特的广亩城理论认为,现代城市不能代表和象征人类的愿望,也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是一种反民主机制,需要将其取消(尤其是取消大城市)。他指出,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以无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城市。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通过分散权力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的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引向许多平衡的社区内,就有可能促进区域整体发展,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

2.新中国城乡统筹的实践演进和前沿问题

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即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有其特殊的历程。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这种过渡形态,延缓了社会转型过程。1958 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需要准迁证明。该条例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是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制度。随后国家又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二元结构形成的政策,如粮油供应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最终形成了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农村经济相对立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由于我国未及时进行制度和政策的调整,二元制度达到了一种稳态均衡,突出的表现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1957-1978年的21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40.3%降到28.1%,降低了12.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从15.4%提高到17.9%,只提高2.5个百分点。按照这样的进度,城市化达到目前水平需要近200年时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固化,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建立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的,服从于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并由一系列强制性政策体系固化。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各项强制性政策制度,客观上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阻碍了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削弱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人为造成城乡居民待遇的不平等,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新中国城乡分割问题的演进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和治理因素中,是政策因素还是市场因素;是宏观因素还是微观因素;是供给因素还是需求因素;是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改变还是通过专项治理政策来改变;是更重视政府功能还是通过市场功能来解决统筹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理论界进行回答。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转换:内在机理、深层矛盾与转化路径

二元经济结构既指城市以现代工业为主的非农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也指城乡间广泛存在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的不对称性导致的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既包括经济结构,也包括区域结构和社会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产生机理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不可割裂。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资本积累采取的是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把一部分农民收入强制转化为工业化启动资金的路径。与农产品统购统销相伴的是一整套强制性配套措施。如,在生产领域,通过指令性生产计划,严格控制农民生产经营范围,降低农产品机会成本;在就业政策上,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压低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在流通领域,通过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限制乃至关闭农村和城市的集市贸易。从而造成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并不是按照由“轻”到“重”的一般工业化道路,而是囿于国家安全的优先考虑,率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从而造成上世纪50-80年代农村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与工业发展阶段中技术、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同时发生。

总结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内在机理,除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诱致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则固化了二元结构的现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扭曲并延续。由于农业对工业的支持,工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并形成完备的体系,较快地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此同时,农业本身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4左右被工业部门抽走,导致农业现代化资金极度缺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导致了农民与市民的不平等,阻碍了农民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入城镇,农村和农业经济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独立的自我封闭的运行态势,市场化程度极低,城乡劳动力资源难于优化配置,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也难以形成;财金政策过度向城市倾斜,使农村生产性投入过低,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于投入的长期严重不足,使农业发展资金和技术短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缺乏动力和支撑体系。与此相反,农民人均税负却远高于市民;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与城市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农村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依靠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滞后使城乡协调发展存在巨大障碍。

2.城乡二元结构危害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第一,“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管理模式将大量的劳动力禁锢在农村。人为地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划分为两个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极不平等的社会集团。据统计,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到2.8:1,2001年为2.9:1,2002年高达 3.11: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强制束缚在效率极低的农业部门,受日趋下降的人均土地面积的制约,劳动边际收益近乎等于零,对国民经济增长几乎不形成贡献。而且,由于农业和城市工业的兼容性和接续性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但不能被城市所吸纳,相当一部分游离于城市产业部门之外。低级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与城市各产业对高级劳动力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艰难的境地。

第二,国家对农业的多取少予,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农业GDP相对生产率逐年下降,造成工农业二元结构强度不断扩大。库茨涅兹的统计研究结果显示:除中国外,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工农业二元结构强度最大为4.09,我国建国后只有1990年为4.07,1996年为4.03,低于这个世界极值。这表明: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比较生产率及比较收益率是世界最低的,说明我国农业相对于非农产业而言发展太慢,也反映了我国的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太低。农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工业,必然导致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不利于消除城乡差别。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拉大,工农产品比价因收入需求弹性不同而出现有利于工业,不利于农业的变动趋向,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容易形成垄断,而分散的小农在交换中处于劣势,极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换,而农村则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中,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城乡经济发展反差越来越明显,先进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又会反过来强化二元经济结构。

3.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

学术界一般主张通过现代工业的扩张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来实现二元结构转换,这客观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发生过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抓住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如果仅象刘易斯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没有考虑到农业部门的发展,或者象费景汉和拉尼斯也只是从保证工业部门扩张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将农业部门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农业只是一个向现代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输送劳动力的被动部门,这种逻辑出发点,对中国的实际政策而言,容易忽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大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农业和农村不能是工业化的一个工具,而应该是一个既独立又和工业化城市化密切联系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是依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而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只是靠工业化来解决农业问题;靠市民化来解决农民问题;靠城镇化来解决农村问题。在中国,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三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主要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办,与城

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要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确立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使这一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一同实施,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有效结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城乡良性互动预警机制。运用城乡良性互动理论建立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等,引入新的修正系数,以建立和确定城乡良性互动的预警指标,分季度或由权威部门发布,以及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和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制定有利于加速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

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

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9%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农民富裕不起来,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社会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 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为什么会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显示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96%,增加了2531元。

2.人口流动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一亿增加至2008年的1点4亿,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到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亿元,占31.7%但这一比例与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来比,相差甚远。)虽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得不到有效地健康保证,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末,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仅有20%的医疗资源;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城镇是5.41元,而农村仅2.21元。

4.农村金融普惠率低,农民享受金融资源不充分。根据中国银监会提高的数据,全国2009年6月末还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金融机构营业点,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目前,“三农”贷款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问题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公共保障水平低。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难以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如养老保险,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高达410亿元,但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享受不到。

三、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共同发展也不是同步发展。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实行城乡一体

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城乡一样化。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城市和乡村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不只是修几条马路,盖几幢房屋,必须注重制度保障工程,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居民的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庞大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

2.新农村建设可以替代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我国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实施的重点战略,他是解决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解决的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根本的目的是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包括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的基本途径。

四、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支持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统筹城乡收入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5.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办法。第一,要夯实土地流转的基础,即对农村土地、农村房屋全面确权颁证,做到产权明晰,归宿清楚。第二,要坚持“两个不改变” 的前提条件,即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民耕地承包权”,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防止农民永久失地。第三,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一是明确流转方式,二是建立流转平台,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市场定价办法。

6.逐步放宽城市户籍管制。建议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逐步剥离附属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渐进式放宽城市户籍管制。第一,以在当地有合法住所(包括租房)为条件合法“居住证”,准许常住登记。持证者享有同等的就业权、选举权、初级卫生保健,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实业保险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第二,根据社保参保年限或缴税年限,确定能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救济资格。第三,根据学籍年限和监护人参保年限,确定能否享受高考、特殊行业注入等于户籍严格挂钩的资格。

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探索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四是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

务普惠率。

8.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入。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让农民“老有所养”;设立农村儿童住院互助金,提高新农合补贴标准,扩大补贴面,让农民“病有所医”;适当提高农村最低生活补贴标准,让农民“住有所居”。实行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9.完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建议对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第一是修改完善《土地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为农村土地、房屋等流转提供法律支持。第三是修订《服务管理条例》,为破除二元化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提供法律依据。第四是建议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投资社区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五、重要论述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要有敢于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智慧。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统筹的思维和协调的举措。不要把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和鼓励城市快速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如何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对城市繁荣的支持和服务,谋求共赢,实现共荣。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已经习惯了城乡二元治理方式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深入领会统筹的丰富内涵,把统筹的精神实质,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是对执政者执政智慧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只算GDP贡献率一本帐,更要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本大帐。

下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解读(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解读(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情况汇报

    滨海县八滩镇统筹城乡发展情况介绍 (2012年4月18日) 一、八滩镇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要求,着力做好各项规划编制规划工作。20......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大局,以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员......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农村与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高陵统筹城乡发展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将高陵确定为统筹城乡示范区改革试点县。这既是对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在高陵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肯定,又为高陵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良......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1.统筹城乡发展内涵: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