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

时间:2019-05-15 10:5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篇: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

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落足点,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决定着执政的成效。新时期,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而对于少数民族乡来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更为重要。结合当前我太和土家族乡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少数民族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

按照市委、县委相关要求,在机关、村以及乡属单位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规范完善公开承诺、岗位定责、“一讲二评三公示”等制度,并将其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将创先争优活动与乡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围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进行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先进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委政府全面工作顺利开展。

当前,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普遍存在结构不优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逐日削弱的状况。有的农村党支部甚至组织活动也不能正常开展,党员一盘散沙,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以一把手为核心,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一个地方的工作搞得好与差,关键在班子。因此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工作得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领导群体十分重要。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应认真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使政治优秀、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有效地改善班子结构,增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针对现在一些农村基层班子存在着年龄、思想老化、能力弱化的问题,应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同时,要建立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对当前经济待遇普遍低、政治前途到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进行逐步改善。对他们的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工资由固定和奖励工资两种组成,成效突出的,给予重点奖励,切实提高经济与政治待遇。

二是党员队伍的建设要加强。把好入口关,对发展党员以保证质量为主,发展数量为次,不硬性下达发展考核指标,力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创新培养机制,扩大培养范围,不断的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对于在思想上发生变化、拒不履行党员义务、违反党纪法纪等的党员,建立党员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处臵力度,该要处分的就处分,要开除就开除,决不放松管理。三是在党内建立完善一套针对党员的保障机制。使党员能切实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关怀无处不在。如对农村的贫困党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党员,定期进行慰问,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二、积极培育党建示范点,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准确把握农村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继续坚持培育典型,以金子村和石盘村为示范,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整体上水平。加强村级活动场地建设,力争用两年的时间使全乡8个村全部建成高标准的村级活动场所。2011年,全力培育金子村、石盘村2个县级党建示范点,其他6个村争创南岸片区党建示范点。

在农村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必须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位臵不能代替,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适应,也不是被动的服务,不能理解为党的建设只是被动地围绕经济工作来搞。农村党建工作如果停留在被动适应上,那么党建工作搞不好,经济工作也搞不好。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把关定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领导干部不了解“三农”是不称职的表现,不重视“三农”是政治上不清醒的表现。农村党建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农村经济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思想上的宣传激励。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把各级党委确定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上的保障。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经济发展选好配强能打硬仗的干部人才队伍。四是创造优良的政治、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好的党风带一个好的政风、民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根本,把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构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

一是健全干部与农户的帮扶机制。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实行全乡所有干部每人联系一户以上农户的制度,科学规划,指导农户实际情况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二是充分利用好民族乡优惠政策、扶贫开发和市、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配套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猕猴桃种植、食用菌培育、金银花、山药等特色种植业。

三是继续巩固和发展好烤烟业,大力推进地道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优化药材业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着力打造高山药材业基地,把药材业发展作为万元增收工程的重点培养项目,促进太和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四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实践验证,每一次思想上的飞跃都会带来工作上的飞跃。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从思想建设入手,扎扎实实抓思想解放工作,努力做到“四要”:一要敢于否定过去的的东西,从传统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振奋的精神,全新的姿态开展工作,建功立业;二要敢于否定自我,从自我满足中解放出来,确立更新的目标,寻求更快的发展,实现越位奋进;三要敢于否定成功的经验,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传统增长方式中走出来,走高效加速、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四要敢于否定常规,从传统的常态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尊重客观规律与打破常规的统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围绕县上出台的“六项规定”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狠抓执行落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镇村干部的廉政教育,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以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为保证,形成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的保障机制。为了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明确责任入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工作中应强化责任制,全面落实党建工作的任务。将党建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划分,定出量化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基层党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年度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予以确定,年终检查考核,逐项评比打分,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同时,以齐抓共管为目标,形成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最终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并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六是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载体、创建平台,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健全和完善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优美和谐民族乡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优美和谐民族乡

中共九门回族乡委员会

(2011年11月15日)

九门回族乡共有基层党组织29个,其中乡机关支部1个,党总支1个,教育支部4个,农村党支部13个,企业及其它各类党支部10个,党员共1505名,其中农村党员1349名。近年来,我们“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思路,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八个好”创建为目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契机,突出重点、创新亮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党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落实管党责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工作全局作用

(一)增强管党意识。牢固树立“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工作理念,让每一员班子成员、每一名党组负责人都树立了管党责任意识。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党要管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从严,不能放松;只能计长,不能谋短;只能创新,不能守旧的共识,增强了党必须把党管好的信念。

(二)树立责任意识。乡党委及时调整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点,每名班子成员联系1-2个点进行指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认真抓好党总支、党支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乡党委负责人分别与各村党支部、学校支部、企业支部签订责任状,形成 1

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

(三)落实干部待遇。我们积极落实村干部相关待遇,对退职正职村干部,严格按照上级标准发放补贴,现任村干部按照千分考核予以奖励。

(四)健全考核机制。乡党委制定了《九门回族乡2011年村级千分考核办法》,以工作实绩和德才素质为基本考核评价内容,采取定量加定性、专班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干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考核评价,并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二、着力固本强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选准配齐领导班子。2009年,我乡13个村在第五届党支部换届和第八届村两委换届中,经过“两推一选”,对9个村党总支、村委会,24个村党支部依法按程序进行了换届选举,村党总支班子成员年龄在30岁以下的3人,30-35岁1人,35岁以上23人,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13人;女性3人,少数民族13人。选准配强了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乡党委重点围绕班子、村民反映强烈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扎实推进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新建了集便民服务室、广播图书室、卫生室等一体化村委会综合服务楼,解决村民办事、看病无处去的问题。近年来,该乡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0万元,对机场路九门、只照段进行了综合整治,硬化了辅道、安装了灯杆、铺设了便道

砖、修葺了绿化带。累计投资400多万元,硬化道路9000多米,各村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总长度75公里,群众出行大大改善。新打180米至300米深水井10眼,南屯、前堤里、庄货头、后堤里完成水网改造,改善了群众饮水困难。

(三)强化阵地建设。近年来,乡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相继完成了九门村、南屯村、后堤里等村的改扩建,2009年新建了前堤里村委会,极大了改善了村干部办公环境,方便了群众办事,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创建“远程教育示范点”。全乡13个村都建有远程教育网点,实行专人管理,为全乡农村党员和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教材。省、市委组织部领导来我乡只照村多次检查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三、发展基层民主,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

(一)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民主是党的生命,我乡通过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会对党内重要事项进行民主决策,保证了工作落实。重点针对村级组织决策方式不科学、决策意见不便表达等问题,在全乡村级组织中广泛推行了“4232”工作机制。凡是村庄建设、集体项目的立项、集体大额资金的使用、新党员的吸收和预备党员转正、上级党委表彰人选的推荐等事项,都必须经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无记名票决。

(二)全面推进党务公开。乡党委带头抓好党务公开,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集中对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落实、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整改、党费管理使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等一批基层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公开。与此同时,加

大对村党支部党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力度,统一印发了《党务公开工作登记簿》,进一步完善了“五个一”公开机制和“七步公开法”,提高了村级党务公开的质量和时效。目前,全乡13个村的党务基本上做到了定期、详实公开。

(三)强化述职评议。乡党委制定了《九门回族乡村级党群工作考核办法》,将党建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每年乡党委分两次组织对各党组织负责人开展履行管党职责述职评议活动,将评议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与干部工资挂钩。

(四)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乡党委把健全各项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做为反腐倡廉的源头工作来抓,树立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理念,建立了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制度,廉政谈话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等,促进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

四、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发展党员,开展党员创业活动。我们把党员发展作为农村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严格发展标准和程序,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流程表》。今年,全乡发展新党员33名,高中以上学历29名(其中专科学历4名),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着力推进党员创业活动,以党员干部创业带动全民创业,帮助农民增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乡培养党员创业典型68名,560名有能力的党员与农户结对帮带。

(二)扶贫帮困,深化党员关爱活动。一是在生产上扶持。通过结对子,有能力的党员帮助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开辟就业渠道,寻找致富项目。二是在生活上扶助。目前全乡党员干部和困难党员结成120对,定期入户帮扶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在精神上抚慰。对帮扶党员做到“六个必访”,即:逢重大节日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必访,党员家庭受灾必访,党员在遇到生活生产困难时必访,党员有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

(三)创新载体,全面推行党员服务承诺制。自2009年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制活动以来,全乡1000多名党员分别以书面承诺的方式公开承诺,全乡党员人人争当服务能人,个个争当模范先锋的竞赛氛围蔚然成风。

今年前三个季度,我们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56.08亿元,同比增长2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87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税收1221.85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地税实际完成入库税金648.58万元,国税实际完成入库税金57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97元,同比增长10%。按照现在全乡经济发展态势,预计2011年全年完成税收1455万元,同比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同比增长8%;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8.1亿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9463元,同比增长10%。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稳固,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情、经济高速发展、繁荣文明和谐的新九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关于少数民族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以__乡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为例

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扶持。全面、客观地把握当前的扶贫攻坚形势,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对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__乡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__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__乡现有兴庆、东山、苍北三个少数民族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11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4。多年来,少数民族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三个少数民族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256元,增加到2004年的1965元,年均增长11.76,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初步形成能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与解决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乡党委、政府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出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兴庆村建立了千亩毛竹林基地和百亩杨梅水果林基地,苍北村建立了种兔场基地,东山村建立了高山大棚蔬菜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自1999年开展百乡扶贫攻坚工作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在上级帮扶下,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攻坚期间完成了经过兴庆村的通乡公路桥南线的砂改油工程,开通了__至平阳闹村康庄公路苍北段的水泥路,修建了通玉苍山康庄公路,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村的交通状况。投入28.02万元建造了东山引水工程,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并于2003年完成农电网改造,实行同网同价。各村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同时,乡政府每年都要拿出资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三房户改造和改水改厕工作,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我乡少数民族村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__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工作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与全县其他地区相比较,发展仍相当缓慢,我乡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现在的__农村,有60左右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村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随着扶持效益农业补助资金的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减慢,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帮扶单位给予解决,大多是“空壳村”,而且我乡基本上没有税源,乡财政运行相对困难。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同时,随着各村劳动力外出的增多,在家党员年龄偏大,发展新党员后备力量不足,造成村党组织相对薄弱,缺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目前我乡少数民族村人均耕地仅有0.45亩,加上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

四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五是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我乡村居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从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但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自我发展机制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建所在。

1、进一步转变少数

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小鸡”。

2、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业既能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又符合欠发达地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还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少数民族村要充分利用处在玉苍山景区、南雁景区、碗窑古村落和莒溪的“浙南九寨沟”等景点的中心位置的地缘优势,正在建设的__至玉苍山和__至南雁公路将为滨海玉苍山、南雁荡山旅游网络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民族风情游,同时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抓好现有形成的毛竹、畜牧业、高山蔬菜、水果林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后期管理和综合开发,加大对肉兔养殖和本地鸡养殖的扶持力度,推动肉兔产业和本地鸡养殖上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山区原有的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的面貌,使之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充分展示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推进旅游富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致富的基础。为此继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异地脱贫,政策鼓励等措施,引导其他少数民族村民向中心村和中心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动员和组织农民修建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杜绝因病致贫。

4、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市场经营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加快少数民族地方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我乡将以我县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契机,围绕本乡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市场劳务的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发展经济,必须精诚团结,凝集合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素质再强,但如果各吹各的调,只能是一盘散沙,最终一事难成。乡党委、政府要始终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年青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为加快__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第四篇:彝良县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调查报告

彝良县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为了解少数民族乡的贫困状况、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县政协组织两个调研组,于9月深入少数民族乡6村10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6个,未实施项目村民小组4个。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少数民族乡的贫困状况

我县少数民族乡包括龙街苗族彝族乡、奎香苗族彝族乡、树林彝族苗族乡、柳溪苗族乡、洛旺苗族乡5个乡,分别位于彝良南部(龙街、奎香、树林)、北部(柳溪、洛旺),是彝良的南、北大门。5个乡既是彝良的偏远乡,也是革命老区和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辖37个村委会,8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865户,总人口161975人,分别占全县的26.47%和29.14%。其中:有民族村16个(全县2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285个,有少数民族8907户,人口38428人(全县75907人),分别占5个乡总数的23.52%和23.72%,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63%。

2007年,5个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27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4元,比全县低11.97%;其中: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1001元,仅为全县的61.39%。有贫困人口65154人,占全县的33.05%。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8555人,占5个乡贫困人口的43.83%。

在5个乡37个村中,通公路35个,通自来水25个,通电、通电视37个,通电话31个。在28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中,通水177个,通电239个,通路247个。

产业发展上,除龙街、奎香常年有烤烟支柱产业外,虽然近年来组织发展了竹子、经济林果、蔬菜等,但还未真正形成产业。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

二、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2000年以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两头、促中间”的总体要求,5个乡扶贫攻坚进一步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扶贫资金3608.02万元,实施了安居温饱工程、整村推进、易地安置、茅草房改造、产业扶持等项目73个。民宗部门投入134.2万元,开展了少数民族乡基础设施和民族团结示范建设。挂钩扶贫单位和各职能部门也从不同渠道,为少数民族乡的发展争取了项目资金投入。通过项目实施,尤其是安居温饱工程、整村推进、易地安置、民族团结示范等项目覆盖的村民小组,成效明显。

(一)基础设施改善。新修公路 13.69公里,完成饮水工程10件 27.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6条 16.1公里,安装电视接收机3台,新建小学1所,完成基本农田建设480亩。调查的6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如树林乡黑山村民小组,过去由于地处偏僻,不通路、不通电,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实施公路建设、输电工程,实现了通电、通路。

(二)居住环境优化。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完成住房改造4941户,房屋亮化362户68940㎡,硬化道路 26.7km,硬化院坝36100㎡,改厩320户15600㎡,改灶110户,贫困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调查的6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农民居住环境基本实现了九个一,即:一条硬化路,一个硬化院坝,一幢安居亮化房,一间卫生客

厅,一间卫生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个新式畜厩,一条安全饮水,一个娱乐活动场所。

(三)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项目实施中,完成各类培训11750人次。调查的6个实施过扶贫项目村民小组中,2个村民小组的农民对家庭经济发展项目有计划,观念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四)农民增收路子拓宽。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思维方式转变。调查的6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发展牲畜养殖983头只,种植核桃板栗等988亩,竹子350亩,改良柑橘700亩,种植大蒜302亩。如柳溪乡顶头村民小组,12户农民发展黄牛短期育肥,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

(五)贫困农民收入增加。对6个实施扶贫项目村民小组31户的入户调查表明,项目实施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36元,2007年达到1706元,增长64.67%,超过了全县1629元的平均水平。

三、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按照人均纯收入924元和人均有粮300公斤的标准,5个乡2007年末还有贫困人口65154人,占5个乡总人口的40.22%,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3.05%。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尤其突出,占74.31%。调查的4个未实施项目的村民小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8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51.44%,且受整体素质、生存环境、投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自身难以实现脱贫。

(二)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高。5个少数民族乡由于地处偏远,多为山区和喀斯特地貌地区,有15795户未通水,1634户未通电,村民小组中326个未通公路,141个不通电视,99个不通电话。其中,少数民族未通水5570户,未通电900户,未通公路108个,未通电视46个,未通电话99个。南片3个乡2008年组织发展莲花白,但因猫猫山至树林段公路晴通雨断和市场因素,价格从0.80元/公斤降到0.2元/公斤,事实上农民并没有增加收入。调查的4个未实施项目村民小组,有31.51%的农民还居住在茅草房内,有7.53%的农民缺粮。如奎香乡碧发村民小组,虽然有发展种植业的条件,但由于缺水和地处冰雹带,农民生活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下。

(三)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5个乡初中以上毕业人口27896人,占19.38%。其中,少数民族初中以上毕业人口5743人,占5个乡少数民族人口的16.46%。调查的4个未实施项目村民小组中,初中以上毕业人口仅占3.6%。村民反映,近十多年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由于科技、文化的限制,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技术传统,科技意识淡薄,缺文化、缺技术成为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洛旺乡庙沟村民小组,1992年前种有柑橘20亩,户均1亩,九十年代曾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缺技术,多年没有进行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更谈不上改良。树龄老化,管理粗放,生产的橘子多有蛆、个头小、水分少、口感差,近三年未卖得1分钱。

(四)缺产业支撑,增收路子少。调查的10个村民小组,除柳溪乡顶头有黄牛短期育肥、奎香乡罗寨有烤烟、洛旺乡兴隆有柑橘作支撑外,其余7个村民小组只有传统的种养业和劳务输出,没有其它长期支撑农民增收的产业。在调查的农户中,对今后家庭经济发展有计划的仅占20%,无计划的占80%。

(五)重视程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彝良县“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虽然指出,少数民族人口80%是贫困人口,但对于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的贫困群体和扶贫重点,目前还没有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对省委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民族乡90%以上的自然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县委“力争每年在少数民族聚居点实施15个整村推进工程”等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乡村和县直部门对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重视不够,项目资金安排和抓落实上有差距。村组干部由于受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带领农民脱贫致

富能力不强。

(六)南北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北部2乡受川文化影响,经济相对发达,农民自身有一定投入能力,项目实施后,增收产业、生活环境、文明卫生程度等有较大改善。南部3乡文化、经济欠发达,农户投入能力弱,实施项目的村民小组,有的还存在缺乏增收产业、生产生活环境未彻底改善等问题;未实施项目的,脏、乱、差突出,生产生活观念落后,经济发展滞后。

(七)非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也存在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如龙潭村大苗寨117户中,还有108户居住的是茅草房。调查的5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92元,人均有粮仅 214公斤。

四、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县作好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少数民族乡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制约,是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区域,生活条件艰苦、生产条件艰难,其脱贫目标的实现,必然依托各级党政的支持与关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继续把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强四个文明建设、实现脱贫目标为目的,针对少数民族乡的特殊情况,制定专项扶贫攻坚规划。采取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协同作战、合力攻坚、整体推进等综合措施保障落实。力争到“十二·五”期末,5个少数民族乡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二)实行三个倾斜,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乡的支持力度。一是项目安排倾斜。整村推进、安居温饱工程、茅草房改造、易地开发、产业扶持等扶贫攻坚工程项目,应重点向少数民族乡倾斜安排,使少数民族乡项目比重达到40%以上。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人力资源培训、科技培训等项目,也应向少数民族乡倾斜安排。二是资金投入倾斜。从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比重大、脱贫难的现实出发,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应重点安排到改善少数民族乡基础设施和少数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条件上,其比例从过去的24.34%提升到45%。县直各部门的项目资金也应融入“大扶贫”的盘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向少数民族乡倾斜,加大投资强度,使低收入相对贫困户的投入达到8000—10000元/户,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户达到10000—15000元/户。三是人力安排倾斜。在教师、卫生、农林水技术服务人员聘用,公务员的录用上,采取定向的方式,公开选拔、选聘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少数民族乡工作第一线,优先满足少数民族乡的需要。同等条件下,对少数民族乡报考本乡岗位人员,优先录用。对长期在少数民族乡工作的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福利等待遇上应给予特殊照顾,福利待遇上可提高5—10%;职称待遇上,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在少数民族村的干部选配上,应优先选配主体少数民族担任村两委正职或副职。

(三)实施五大工程,整体加快少数民族乡脱贫进程

1、整村推进工程。对现阶段处于贫困线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应紧紧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采取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院、改厨、改灶、改厕、改厩,培植增收产业,培训适用技术等综合措施,逐组规划,逐年实施。建设一个,巩固一个,自我发展一个。力争用5—7年时间,基本改变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的面貌。

2、安居工程。对目前还居住在破旧茅草房、危房中的少数民族户,应逐户排查建卡,建立台帐,建好销帐。在安居工程、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农村民

居抗震设防建设等项目中优先安排,优先建设,做到居者有其屋。

3、素质提高工程。扶贫先扶智,在少数民族乡尤为迫切。一是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乡教育。采取在距校点超过5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恢复原建校点、在少数民族学生多的校点和班级配备双语教学教师、寄宿学生补助指标向民族乡倾斜、提高少数民族生补助标准、责任到人控辍保学等措施,解决好少数民族乡适龄儿童上学难、难上学的问题,确保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在5个少数民族乡中学和县民中,增设“3+ 1” 班,对未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为期1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县一中、二中增设少数民族班,在县职业高中增设少数民族职业班,定向招收5个少数民族乡学生,使少数民族学生高中入学率基本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建立救助基金,对考取大专以上的少数民族乡特困生给予必要资助,帮助完成学业。二是要切实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在少数民族乡的37个村,每村应增设1名科技辅导员,从农业类大中专毕业生或农科人员中选聘。乡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当地增收新产业培植,全面组织开展专业化科技培训和家庭生产经营、致富技能培训,培育少数民族科技带头人,培养少数民族致富能人。力争经过3—5年,使80%以上的18—45岁青壮年劳动力,真正实现人人掌握1项专业化的致富技术,整体提升少数民族科技素质。三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培训。在劳务输出中,应以少数民族乡贫困农民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好输出,并为他们提供好法律咨询、权益保障等后续服务。

4、产业发展工程。少数民族乡的扶贫攻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结合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喜欢饲养动物、善于识别药材等习俗,应发挥区域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在南片3乡应重点组织发展畜牧、蔬菜、马铃薯、核桃和中药材。在北片2乡应重点组织发展畜牧、竹子、经济林果和蔬菜。

5、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适宜生存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从解决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入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是对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村寨,结合易地扶贫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搬迁,引导其在外安家就业,把他们逐步迁移到条件较好、致富较易的地方。三是要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少数民族乡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杜绝因病致贫。四是要加快科技文化娱乐场所等设施建设,为活跃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对非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民小组,有关乡镇、部门也应组织实施好五大工程,整体加快少数民族脱贫进程。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少数民族乡稳定脱贫。一是建好一个组织——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在组织推进产业扶贫中,不仅要组织发展好生产,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引导广大贫困农民闯市场,提高经营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组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扶持当地能人就地办企业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少数民族乡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二是建强一支队伍——村组干部队伍。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干部首先要懂经营、会管理。会研究分析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应通过函授、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村组干部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抓经济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领头人。三是建立一个责任——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责任制。按照少数民族乡工作条例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推进少数民族乡扶贫攻坚责任制,做到规划、项目、资金、建设、后续发展五落实,认识、人员、服务、管理、问责五到位。

(五)帮助树立三个意识,提高少数民族乡自身发展能力。一是

特色意识。5个少数民族乡97%以上是山区,山区是劣势,也是山区的优势。培植增收产业,应从山区实际出发,在“生态”、“绿色”、“特色”上做文章,重点组织发展市场有需求,适合当地小环境的特色产业。二是文明卫生生活意识。脏、乱、差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影响人生活观念、生存理念和经济发展。针对南片3个乡农村脏、乱、差突出的问题,政府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在3个乡组织开展以“讲卫生、树新风、谋发展”为主题的卫生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自强不息意识。在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中,要把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民树立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就树立一种自强的精神,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共同为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而努力。

第五篇: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

一、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级组织建设面临的难题:全乡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导致村党支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村党支部的活动阵地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正常活动的开展。

(二)村班子建设问题:一是村党支部班子平均文化程度偏低,在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下,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方面已存在一些不适应;二是个别村干部带领群众的致富能力与群众快速致富的愿望不相符;三是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班子新老交替的迫切要求未得到满足。

(三)部分农村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缺少致富技能。年轻党员有很多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使这些党员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正常的组织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大部分年轻人均外出打工,留守家里的人员多数为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儿童,组织发展补充新鲜血液中青壮年党员比例不是很高,也影响了党支部的激情和活力。

二、主要措施及工作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争取在今后工作中做好以下七项工作,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切实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基层干部选拔途径,从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两委”班子中来。

(二)拓宽渠道,壮大基层党员队伍。本着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拓宽发展党员的视野,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将那些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积极做好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个体户和农村种养大户中,从毕业回村的高中生中,从复转军人中,从有一技之长、并愿意入党的青年中,从长期在经营、自闯市场的本籍村民中发展党员,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联系面、影响力和控制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实现“两委”关系协调化。要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规范干部言行,真正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实现农村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的同步推进。

(四)规范管理,推进民主,实现领导方式制度化。对村中的重大事项,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民主决策,经认真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和决议,然后实施。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办好村务公开栏,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公布于众,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村民监督委员会队伍建设,坚持财务监督制度,每年年初,对上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坚持村务顾问制度。推举村里有权威的老党员、老干部及有威信的村民,组成顾问组对村里的有关事宜进行评议、协调和解决。

下载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乡基层组织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 关于增设基层党支部及调整支部委员的实施意见 添加时间:2006-12-27 阅读次数:269 各党总支、公共学科党支部: 随着学院党建工作不断创新进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

    基层组织建设

    福田镇措施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强思想。通过镇召开党委会,各村召开党员大会,领导、驻村干部走访群众,悬挂标语,发送短信等形式多措并举对基层组织建设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各党......

    茅兰沟少数民族乡调研报告 民宗局

    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 关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 报 告 一、茅兰沟乡的基本情况 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169平方公里,分布在“一线三川”(即:兴榆线、前营子川、......

    基层组织建设年

    彬非总发〔2012〕1号 彬县非公党总支 关于印发《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安排意见》的通知 各非公党支部: 按照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

    基层组织建设年

    第一,集中精力搞好换届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新的加强。一是班子换届平稳完成。(镇里领导班子高票当选、书记主任一肩挑6名)坚持把换届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

    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

    基层组织建设汇报

    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汇报 一、“三级联创”活动开展情况 自去年以来,按照省、市委总体部署,我区共有442个部门单位和村居参加了‚三级联创‛活动,其中,乡镇党委6个,街道党委1个,村党......

    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石窑沟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县十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县委“12345”战略为指导,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全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