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傅新潆
(正正妈妈 2015.7.23)
《孩子 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
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孩子·挑战的读后感(模版)
结束完春节热闹的走亲访友,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包括我的阅读时间。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读书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总结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体会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实用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我的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我一直主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地让她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予她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她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只需在她身后适当归整好就可以,虽然会疲累些,但这与她成长相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渐日近的别离: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呵护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种姿态、以何种信念迈向TA的新世界,全在于我们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自身的成长都是顺利而又温和的,周围亲友给予我的都是和善与阳光。就算是到后来遭受了失去第一个宝宝的刻苦铭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阴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灭我对这世界的热情与喜爱。整个过程,父母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我最长情的鼓励与支持,没有讨论,没有深究,更没有责备,只是给予了我沉默、深长地陪伴,陪我走过重创、自责、平复继而能平静回望的整个过程。(困难时,有次提出想去书店看书,进去后,以为母亲会在周围的闹市逛逛,但当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出来后,却发现她依然站在书店的檐下等我。当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让我幡然醒悟,就算是为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迈过去!)
父母给了我时间让我能思考,给了我空间让我能平复,给了我无异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护、鼓励、支持,这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
切身的体验,让我悟明白:勇气,需要最长情的鼓励。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总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审视、判断,穿反鞋子、打翻东西、弄脏衣服,我们习惯斥责、批评甚至责打,殊不知,渐渐地,我们也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自我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我们给予他们的讯息是他们太弱小,不断地匡限,让孩子受挫、气馁。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气,生活一定会有挫折、伤害和打击,孩子必须在生活的微小中去体验、感受、战胜它,我们必须保护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勇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面对、承受并修正错误(失败或挫折)的勇气,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宝宝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宝宝亦是。
第三篇:孩子挑战读后感怎么写(写写帮整理)
《孩子挑战》这本书我从15年接触正面管教开始就买了,读了第一遍以后觉得很震撼,很多新的理念和自己过去的理解都是相悖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孩子挑战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孩子挑战读后感一
在2016年在一次读书会中,这本书的出版人三川玲老师再一次推荐这本书,当时对这本书的“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特别鲜活的案例,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事,动作语言心理状态和当时情景的描写,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身边的影子。案例的解读特别容易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理念。
主流的8090后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尊重孩子的父母。我自己也是,但是没读这本书之前,对于尊重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经常是尊重了孩子,然后又委屈了自己。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尊重的概念,除了尊重孩子,还要尊重自己,同时尊重当时的情形。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知道了界限,父母的感觉也不憋屈。
这本书还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在我的幼师经历中,这些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比如对于寻求关注的孩子,我们不需要时刻去关注她,只要给他安排任务去做。
这本书还提到了孩子如何面对过错,建立自信等等。非常值得一读,既有心理学基础,又通俗易懂的说明。
孩子挑战读后感二
最近在读《孩子,挑战》这本书。第一章《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中写到:“随着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改变,这样的育儿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帝制农奴时代,到大宪x签署、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再到今天,人们逐渐明白了: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个发展变化,暗示了民主并不只是一个政治理想,它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点我深有感触,在果果的成长过程中,我能很清晰的感觉到他其实是独立于我和果妈的。我们常说“不能小看了孩子”,其实这句话也透露出我们常常小看了这些孩子。小看孩子的原因不外乎我们比孩子年长,知识和经验更多,力气更大,身体更强壮。然而,“事实上,孩子往往比我们有能力,很多时候孩子的聪明才智胜过我们”。就我的观察而言,果果的思想是独立于年纪身高体重等等这些可见的部分,不能说因为年纪等因素就说他思想不如成人,相反,在心思澄澈思维开阔、对新技能新知识的接纳等等方面,果果就比我要强很多。比如前两天果妈问他为什么喜欢学游泳,是不是因为游完泳后有蛋糕吃?“妈妈,你把我当成吃货索。”果果的回答机智又幽默,令人意外又不禁莞尔。像这样有趣的话很多,单就幽默而言,我和果妈都不及果果。
因为成长的经验导致我们对权威的戒备和反抗,所以我和果妈一开始就决心放养果果。但正如书中所言,很快我和果妈便陷入“两难境地”:放养过度,孩子常常不听招呼,破皮耍赖,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情急之下很自然地拾起专制的大棒,甚至有时还觉得专制一下也还挺有效挺好。在打不打孩子这个问题上,就我所知,许多力主尊重孩子的家长对此都有所保留,但同时,在打过孩子之后,又深感自责。如书中所言:“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当我们内疚的那一刻,我们的感觉像是在辩解,……只要我内疚,那还证明我就是个好家长”。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反思了一下,自己也曾这样想,内疚时我会给自己一个台阶:我还是爱孩子的,只不过恨铁不成钢,可能着急了点。自己并没有去认证思考方法到底错在哪儿,而恰恰错误的方法是错误思想的体现。缺乏反省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可能也是当下绝大多数家长的通病。
其实还有更可怕的,因为拒绝专制,连父辈们的育儿方式方法都排斥了,还自以为了不起。若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可能也不完全这样。父辈养育我们,做得也不差,至少今天我们还知道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我看来,父辈们接受的是经验,这些经验有些可能与今日开放和平等的思维相去甚远,不甚可取,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有些经验,生生不息几十上百年,总归有它传承的道理。我以前就比较过奶奶和我们对待果果吃糖这件事,奶奶靠着经验和自觉去做,效果比我们讲道理去做要好很多,后来我对照书本,才发现奶奶她们其实就是将“无条件的爱”化在这一举一动中了,不着痕迹。很多宏大的话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胡适先生他们当年倡导的整理国故,我们也可以讨论讨论父辈们的育儿经。开放,不仅向外,也向内;不仅面向未来,也需回顾过往。
其实不仅是父母辈育儿,在我们身处的当下,也还是有很多不堪之处。记得第一次参加游集学堂家庭教育读书会,其中一个朋友很直接地说:“在当下这个国家读这些书有什么用,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孩子送出国外,不要让他再遭受苦难。”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有时我也会自问,我们这样下去真的有希望吗?“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书中这段话是针对“隔代爱”而言的,在我看来,也适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面对这个世界。
记录果果成长时,我有时会想,要是再回到过去,我会不会做得好一些,或者说,当初我认为自己对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就对了呢?我不敢肯定。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记录和阅读,实在是有助良多。
第四篇:《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向命运挑战》读后感
这学期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书刚刚大下来,我就爱不释手,其中一篇《向命运挑战》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反复读了好几遍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字叫霍金的人,他17岁考上了一所着名的大学,可是在他21岁时命运却捉弄了他,让他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坚强的霍金面对着命运说:“随你便吧,时间剩下两年半,我也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
他与病魔抗挣着,病情越来越严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走路越来越不稳了,连站都站不起来。为了和病魔做斗争,他努力锻炼,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到最后腿的力量都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很艰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了,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在了轮椅,他连手指都不能动了,十个手指,只有两个还能动,又过几年,他说话已经非常的困难了,吐字不清了,说几个字要说很长的时间。过了一年,他得了肺炎,治疗时把气管切开了,从此,他就不能再说话了。
以后,无论是干什么,都是别人和机器帮助他,但是他用思维思考着有关宇宙的知识。霍金终于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一些科学的书籍,发出的书到达1000万册。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真正感受到,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在困难面前要不倔不饶,敢于和困难作斗争。
第五篇:《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翻开书本,静静阅读《教师的挑战》。在书中,佐藤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学习共同体”。在佐藤老师的书中传统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坐的课堂,以学科为中心、让儿童习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技能,然后借助考试来加以评价的教学方式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了。取而代之的是四五人的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师或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书中一位位平凡的教师,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中静静地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悄悄改变自己的课堂。
一、倡导师生的相互倾听
在他的书中,令教师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的教学。不同于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流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在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足地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运用“反刍”来解决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间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使整堂课紧凑连贯,生动有趣。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
二、与家长共同创造教学
佐藤教授再一次提出了信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互相信任。信任是对人尊重的一种体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一年级的家长开放日中,家长在课堂中听课,老师的每一个提问,孩子的每一个回答他们都认真倾听。虽然教室坐的满满当当,但是每一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中,整个课堂安静又和谐。在课后的交流中,家长和我说,真的参与课堂才发现,上课和平时家里教的方法不同,在课堂上老师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传授知识,巩固知识,不是单纯的读单词和句子。老师这样教,家长很放心。其实信任很容易就建立,很多时候家长没有参与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所以家长不应是参观者,他们也要参与到教与学中,成为孩子的辅助教师。就像我们在高年级会让学生尝试做一份小报,家长会协助孩子查资料,调查,排版,促使孩子较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有时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他们也会在网上学习更多相关知识。主动成为教与学的参与者。同时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扩展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所以说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学习的参与者。
在书中,佐藤教授还提出了评价方式改革,提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优秀作品,方便评价,这方面我们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中,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佐藤教授为我们的教与学的新模式打开了一扇窗,这种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是我们师生共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