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讨论题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你认同吗?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划等号?)
参考答案:
不可以。因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大的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仅包括理论成果,还包括实践成果、要解决实际问题,即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大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涉及的内容多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包括的方面。联系:这两者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可以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结果,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主题: 旗帜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批注: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3、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把握?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几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4、主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弄清两者关系。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要分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参考课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三次课
讨论题点评(网络课堂)
1、主题: 关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
结合你对邓小平的了解,试分析他何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及何以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答案: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邓小平深厚的理论功底,二是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特殊经历,三是他
非凡的个人品质。
1、首先是他深厚的理论功底。邓小平很早参加革命工作,曾留学国外,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具备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文革”中流放江西,又带着思想上的问题,以总结和思考的态度,重新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相当熟悉。更重要的是,邓小平从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本本和个别词句出发,而是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这为他创造性地以革命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2、其次是他传奇的斗争经历。邓小平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经历。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白色恐怖的都市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领导过广西百色武装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独挡一面的指挥员,建国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一生之中“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经验、磨难都是财富。这些富于传奇的个人经历和十分全面的工作经验,不但使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具备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统揽全局、驾驭各方、审时度势、处事果断的非凡才能。
3、再次是非凡的个性品质。邓小平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的心理和品格素质。坚定坚韧,不屈不挠;大胆果断,善抓时机;勇于探索,敢破陈规;高屋建瓴,敏行纳言„„不迷信古人、洋人和“圣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
2、主题: 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
怎样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如何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分析思路:
(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2)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科学范畴,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生产力;社会先进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创新性、高效性和革命性等主要特征;
中国先进生产力是指中国生产力中, 代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有利于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 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符合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社会化、全球化要求, 并且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那一部分生产力。它相对于一般生产力而言, 具有时间性,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涵和标准, 是一个历史范畴。(2)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二、先进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三、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
第一次作业(第三章作业)解析
一、辨析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2、从革命对象来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3、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一)答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先辨别正误,再围绕命题加以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有理。
(二)解析:
1、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界)。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属范畴需要从不同角度看。从革命的性质来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从革命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属范畴的变化。(具体分析参见教材P66第一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正确表述(参见教材P69-71第1点的分析)。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不以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参见教材P74第4点第2段以及P77第2点第3段的分析)
3、解析:
(1)本命题错误。错在对“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不理解。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分析得到的结论。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力量,转变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成为国营经济,因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3)结论: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二、论述题
1、为什么将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及参考答案:
1、基本分析思路(1)“新式的、特殊的”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2)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和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将两者进行比较,概括其区别(见课件)。
(3)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了解到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的新的特点。(4)结论
2、参考答案: 因为:五四后的中国革命具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新的革命阵营:世界无产阶级阵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新的革命前途:即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
1、基本分析思路:(1)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比较。(2)概括其区别(见教材P74-75)。(3)找出其联系(见教材P75第二段)。(4)结论
1、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解析
(1)①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②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诠释。③说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及具体体现。
(2)选取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某一个层次,联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日常生活事例谈对于科学发展观具体措施的认识。如:从高校科学发展的视角谈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结合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化工项目上马遭民众抵制等案例谈如何“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的高官落马、信仰迷失、贫富分化等现象谈如何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等等。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题提示: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教材P48第一段)(2)其内容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最后一段至P51第一段)(3)把握四个概念:实事求是的内涵?(参考教材P50第四段)解放思想的内涵?(参考教材P55倒数第二段)与时俱进的内涵?(参考教材P51第二段)
求真务实的内涵?(参考教材P58最后一段至P59第一段)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第一句话,P51第二段)
第九次课(第四章)讨论题解析
1.主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复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像上次作业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2.主题: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基本分析思路:(1)在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及阅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可以了解到: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急剧转变的发生不是中共领导人头脑一时发热,而是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晶,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2)分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国际条件。
解析:对于这一知识点,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原先中共认为,需要先进行 15-20 年“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之后,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的设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来看,这一调整并非中共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动工业化的。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 + 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扩展资源孙代尧: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教材 P95-96)。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
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总路线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一是逐步实现“三大改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从大家的回复看,仍需要加强概括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时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维持新政权;二是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使我国必须对与工业化不相适应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教材P94第三段指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三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外在原因。
这一急剧转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业化与建设资金不足、粮食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历史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2)现实原因:(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2)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政治条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3)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4 实践条件: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这些初步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
3、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试结合对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基本分析思路:(1)将改造与改革进行比较:找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2)运用两者关系分析上述观点。(3)总结: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资源)。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发展。
参考答案:(1)“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将社会主义改革看作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反过程。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怎样?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和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两者关系: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改革是对改造的遗留问题以及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改革对改造不是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3)总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是不正确的。
4、主题: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见第二节扩展资源),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正确评价,并总结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启示。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答题均可。注意:现实启示或反思并无固定答案,大家能懂得联系实际进行展开分析就好。另外,这一知识点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请大家务必着重把握。
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文革”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怎样理解“不够格”?
1.基本分析思路:(1)什么是够格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2)将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比较。2.参考答案:
“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各个方面都已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富裕,真正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才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不够格”也是指现实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里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从同学们的回复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认真研读教材(教材P141),了解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但有少数同学忽略了将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
主题: 关于发展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所有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注意:命题错误。理由见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参见教材P137表述)。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什么区别?
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根本区别(参见教材P138第一段)。
第二篇:毛概讨论题
1.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视角并加以论证。
解析:
这个问题教材上有较清晰的分析思路,即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1)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
(2)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3)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教材上指出了三层含义,请大家归纳一下它的分析视角。
解析:
概括起来,教材上的三层含义实则是两大分析视角:
(1)从狭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教材的前两个层次合并起来就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分析:一是运用既有的理论指导实际;二是从实际(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理论)。
(2)从广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文化,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的视角进行分析。即教材上的第三个层次所指出:既要使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内容),又要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
4.请大家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四集(),同时自学第三节第一点,在此基础上试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提示: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本章课件已为大家提供了基本思路,请大家结合课件进行整理。
5.无庸置疑,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邓小平身上具备哪些气质或性格特征,有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或者说可以为我们个人的发展带来某些启发?在这一主题下,请大家畅谈对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的印象和看法。
本题点评: 我总认为,在承认“时势造英雄”的同时,我们还得承认“英雄造时势”。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伟人,必有其伟大之处——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历史伟人的原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年谱》以及邓榕所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细心体会下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气质和能力。
6.对比1978-1989时段,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有哪些新变化和新问题?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来说提出了怎
样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长历程有何经验教
训值得我们铭记?
结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之客观必然性进行分析。
提示:对世情的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梳理,旨在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对国情和党情方面新变化和新问题的认识,旨在弄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
和现实依据;而对党的建设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回顾总结,则在于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大家可以结合教材P23-25以及课件的思路对本题进行把握。
7.在当代大学生眼中,应以何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中国先进文化”应具备
哪些特质? 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分析:
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及内涵,大家可以参考下理论的分析(参见教材第十章),其
中提到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应该是“面向现代化(时代性)、面向世界(开放性)、面向未来
(创新性)”,表现形态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觉得与许多同学的分析实质
上是相通的。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的关系处
理不顺(文化成为了经济、政治的工具);文化产品供给上的市场(利润)导向;道德文化、制度文化的严重缺失等等。同学们可以继续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8.1)如何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如何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分析思路:
(1)A、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
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
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
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
B、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
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其中,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益的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执政党必须始
终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发展中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必须要引导人民正确处
理好各种具体利益、眼前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
何把握?
这一题几乎是近几年期末考试的必考题,可从参与同学回答的情况来看,实在是有些不尽如
人意啊。。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共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
略思想)——(具体参见教材P7第三段)——关于这一表述,上面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说准
确,这是为什么呢
其次是关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分析:
1、在根本方法、政治立场以及理论品质等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具体参见教材P11-12)。
2、发展与创新性。可抓住两点来进行展开分析:一是时代、实践有何发展变化,从而要求
理论做出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论的主题和内容有何具体变化。——理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大多数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住了,但一定要深入分析论证,否则对问题的论述就会显得缺乏深
度。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
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八大再次强调:我们
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10.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解析:
这个问题在一般课堂中是我安排大家讨论的话题,从现场同学的讨论来看,他们的看法可远
没有楼下的同学意见那么“惊人的一致”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
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
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
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
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
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
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
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1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请结合现实谈谈怎样才能
做到“以人为本”。
12.结合视频《对话:科学发展观》,试分析当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必然性。
注:本题参见教材及课件的相关解析。
13.如何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涵及其关系?联系自己
生活和学习实际,举例说明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15.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阅读参考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见课程资源库),把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及内容特点。
思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
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
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16.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评价,并总结这段历程可能带来的现实启示。
如果本题是论述题的话,具体分析思路可为: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也可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
二、结合现实进行反思。
这一题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点问题哦,大家一定要着重把握。
17.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点,把握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答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像前面大多数思考题的回答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
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
18.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文革”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20.对照之前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描述有何创新之处?这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本题答案请大家参照教材P118-122的分析。
21.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则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对这一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表述,十八大则在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那么,“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何联系与区别?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注意:本题为教材上第六章课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题。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关系的分析请大家参考郭颖同学答案;关于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方式大家可以按照教材P157-158的框架以及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22.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正确把握这一点
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
2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联,请查阅十八大报告第二点。
24.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试联系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谈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5.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以及理论基石的。试结合理论背景及实际背景,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26.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回首这30年,你会对我国的改革作出怎样的评价?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基本经验?
27.试结合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谈谈你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以及缩小差距的对策的思考与认识。
1、由于区位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2、随着现行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个人收入易产生并拉大差距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如某些行业搞垄断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4、现阶段的再分配手段仍不完善
5、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土壤
指导方针: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积极扩大就业
健全法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联系与区别?当前我国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第三篇:毛概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
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点评
二、讨论题解析
主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视角并加以论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分析。解析:
这个问题教材上有较清晰的分析思路,即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1)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2)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3)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
从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得不错,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视角不够全面或思路不清晰;二是有分析视角但没有具体展开论证。请大家参照其答案加以学习。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解析:
概括起来,教材上的三层含义实则是两大分析视角:
(1)从狭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教材的前两个层次合并起来就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分析:一是运用既有的理论指导实际;二是从实际(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理论)。
(2)从广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文化,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的视角进行分析。即教材上的第三个层次所指出:既要使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内容),又要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
主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把握? 批注: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共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具体参见云课堂--课程章节—第一章第一节课件资源—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关于这一表述,有个别同学没有表述准确,一定得注意了啊。
其次是关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分析:1、在根本方法、政治立场以及理论品质等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具体参见教材 P5-7)。2、发展与创新性。可抓住两点来进行展开分析:一是时代、实践有何发展变化,从而要求理论做出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论的主题和内容有何具体变化。——理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大多数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住了,但一定要深入分析论证,否则对问题的论述就会显得缺乏深度。从回帖情况来看,大家的回答总体上一致,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请大家参照其答案加以学习。
附:分析思路
思路一:从一脉相承性和发展创新性两大层次出发说明这些理论成果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 —— 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一脉相承的。讲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上,都是一致的。比如:(1)共同的哲学基础:三者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2)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目的和归宿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三者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共同的历史任务:它们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4)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同的政治立场:它们共同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确定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都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等等。(5)共同的理论品质:三者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思路二:参见教材P5-7。
主题: 关于“旗帜”问题
3、过去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的说法,今天则指出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什么是旗帜?你认为举旗必要吗?为什么?如果举旗必要,那么怎样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批注: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3.关于本题答案请参考云课堂--课程章节—第一章第一节扩展资源。
参考答案: 1.什么是旗帜?
恩格斯说,党的纲领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
2.为什么要高举旗帜?(你认为举旗必要吗?为什么?)因为旗帜问题很重要。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旗帜问题。3.如果举旗必要,那么怎样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当前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第四篇:毛概讨论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讨参考选题(2009-2010学年)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
4.数字中国: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惟一正确道路
6.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不可以并行/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须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10.企业发展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发展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11.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实践—以广西为例
13.让社保的阳光普照全民—以(你们所在的地区)为例
14.广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与成就调研
15.广西文化建设调研
16.广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7.中国各城市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18.低碳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
19.当代矿难问题调查与反思
20.贫富分化现状与解决途径探析
21.医疗制度改革现状透析
22.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23.当前学生手机月消费状况调查分析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25.“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与祖国统一的展望
26.社会新阶层的社会影响
27.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8.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
讨论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2.我心中的毛泽东
3.我心中的邓小平
4.为什么要“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5.为什么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
6.为什么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创新的角度如何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又一座理论丰碑?
8.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有何启发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提出过程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2.关于华西村的讨论问题:
第一、40多年来华西村不断发展壮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吴仁宝村支书带领华西村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7.如何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核心是实事求是,那么关键又是什么?
8.思想路线与我们青年学生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9.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11.党的思想路线与青年大学生有没有关系?为什么?青年大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12.小岗村的“革命” :从背景资料思考:小岗村农民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小岗村的“革命”的革命说明了什么?
13.请结合本章的学习,剖析你生活中不实事求是的做法?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案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请思考:它为什么取得胜利?工人阶级有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要联合其它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2.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何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3.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4.中国农村道路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5.案例书P93问题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运用了统一战线的哪些原则经验?如何认识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6.通过黄克功事件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2.三大改造坚持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针对我们走好人生之路有什么启发?
3.《毛概案例》P373《组织起来》来说明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全面评价三大改造的得与失?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4.也许有人会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同学们怎么看?
5.当年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异同?
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7.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给我们什么启发?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你对社会主义是怎样认识的? 2.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邓小平为什么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本质中有“消灭剥削”,在现实中为什么又允许剥削存在?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今天社会主义的现实为什么不一致,有反差?
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与传统认识有什么不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与资本主义本质的异同是什么?
6.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对同学们的发展方向提供什么启发?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你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怎样一个阶段? 2.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是什么关系? 3.你如何理解小康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哪些成就?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完善?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中国的改革为何率先从农村开始?
2.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中的结合?
3.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为什么又包含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内?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对我们大学生就业有哪些启发?
4.请大家谈谈造成目前社会公平和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5.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6.为什么要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何理解“又好又快”这四个字?
7.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提升创新能力?
8.我们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些什么事?
第九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什么是民主?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现在哪里?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我们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3.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第一、你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它能否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造成大众文化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当今中国大众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粗俗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引导?
2.感动中国2004年人物
樊锦诗:守望敦煌(敦煌女儿)
第一、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樊锦诗的回答是:“敦煌更需要我”。这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从樊锦诗的守望中你能体会出哪些中华民族的精神?
3.大长今——韩国文化的一次成功登陆
你对《大长今》中透露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感受和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先进文化?
45.案例:
日前,一位大学生旅游时为了逃景区门票,不惜历险攀崖,被困山腰进退不得。数十消防人员接警后赶到现场,经过6个多小时的冒死营救,该青年终于化险为夷。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大学生象没事人一样,在消防人员的护送下坦然离开现场,自始至终,未表谢意。有人指出其不当表现,他竟理直气壮地辩驳:“对一个身处险境的人,你能袖手旁观吗?”言下之意是:这事很平常,何谢之有?换了他也会这么做的。是吗?人们有理由怀疑,如此以自我为中心、人之常情都不懂的人,危难关头未必会有此侠肝义胆。
问题讨论:这位大学生身上缺了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件事?请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
6.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
7.如何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8.民族精神有那些内容?
9.古人说:“知之惟艰,行之更艰”。“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谈谈怎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在道德建设中怎样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11.感恩一词是目前热门词,你如何理解感恩?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感恩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2.丛飞的义举对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哪些启示?
3.你认为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什么贡献?
4.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如何应对就业难?
第十二章祖国统一的构想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1.请同学给大家谈谈台湾局势。我们大学生对解决台湾问题应作哪些努力?
2.谈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4.新时期我们如何应对竞争与挑战?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3.赖昌星、陈良宇大案说明明了什么?
4.为什么说“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5.为什么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五篇:毛概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作者:孙树清
年级:建筑工学院10土木本二
学号:10115003222 摘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
才保障更加有力。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
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
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 规范。
二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 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六是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摘自2011年10月25日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合理的大学生活
1.态度
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若干人把读大学当作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以为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有这样的主意,请立刻放弃。你可以相信自己将会出色,但你要记得大学十分普通,普通到而今读一个985学校已经不足挂齿,更何况若干其他学校呢?你不应该停留在自己高中三年苦苦修炼终成正果的意念中,你不应该停留在亲戚朋友给你施加的那种荣耀中,你应该接受一个现实,所谓的读大学只不过是在为你的人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过度。无论四年大学之后你是工作,抑或考研,四年大学都只是为它们做的准备。
你应该立刻给自己施加一种危机感,这危机感来自日益增加的大学人数,来自日益庞大的就业大军,也来自四年之后若干面临失业危险的失业大军。你以为那是读大学的光鲜外表?其实那只是虚度四年之后的失业前的最后的享受。嗯,是的,转变态度,主动接受挑战,用你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四年时间为你的人生做最有效的一次准备。
在阅读下面的内容之前,请拿起纸笔随我一起计算一下你的四年大学将会花费多少金钱: 1.你每一学年的学费、住宿费:我们取通常意义上的每年5600元+1200元; 2.你每一天的伙食费用:我们取近似的平均,每天15元;
3.你每个月的手机费用、电费、网费:我们取大多数情况下的数据,50+20+20元;
4.你穿衣、聚餐、出行等其他方面的花费:怎么说每个月也得200+吧,可能女生会更高;
计算一下吧,你的四年大学将花费多少钱,(5600+1200)×4+15×280(去除寒暑假的伙食费)×4+(50+20+20)×10×4+200×10×4,粗略的算一下,已有5万多块钱。
没错,这将是一笔高额的花费,而且这只是你的花费;我们再想一想,你在这四年里将失去你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如花的四年生命,那是珍贵的青春!再而且,如果你不在大学里浪费这四年时光,转而去做其他任何事情,四年时间都会有不小的成就。所以,我的朋友,从阅读到这些文字的这一刻开始,珍惜你的四年大学生活吧,用一种最为积极的态度面对它们。2.信念
相信会有不少刚刚入学的大学生们像月夜当年一样,苦苦修行了高中三年最后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有郁闷,有伤心,更有很多不甘。然而,我的朋友,从你选择进入并走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忘掉这所有的一切吧,不是后悔唯有死亡吗?其实你知道,郁闷和伤心不止你有,在你伤怀的那一刻,有若干同道中人和你一样郁闷,但我们必须得经过这些,我们必须得顽强地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
其实不止是大学入学,即使在你的四年大学中,抑或是你以后漫长的人生中,你我都会碰到许多的不如意事,正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委屈,但我们必须得接受这样那样的挑战,克服这样那样的委屈,因为我们是世间的强者,三年高中炼狱式的生活都勇敢地走了过来,这一时的不顺和跌倒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1.想想别人
我们先来想一想若干和我们有着同样遭遇的学生,每一年,每一年的高考考场上过来的人们,都会有不少失意者,不甘心的人不止我们,想想他们,想想你的身边始终有和你一样在拼搏着的他们,我们当然就有了努力的劲头,而且当然也应该去不断的努力了。
我们再来想想文学作品中的人们,我想你应该知道林黛玉,她失去了父母,甚至没有了家庭,寄人篱下遭人白眼,但她一个芊芊弱女子,都能顽强不屈地坚持着走下去,只是有些许不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振作、拒绝努力呢?再去想一想孙悟空,有着万千本领的他遭人暗算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而五百年后重新出山的他又能接受不如意的现实去任劳任怨,和他相比,我们的这点委屈和不如意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又有什么样的理由不去拼搏和努力呢? 2.听听歌曲
其实我知道,委屈的心情并非说说就可以解决,克服这样的一种念头需要很大的努力。月夜可以和诸位分享一下自己当初的主意,听听歌曲,让歌曲激励我们的心灵,在链接的这篇文章中,我们为你提供了一些可以激励你,或者对你调节心态会有所帮助的歌曲。
你可以选择在每天早上6点刚过去往食堂早餐的路上静静听听,也可以选择在早上7点从食堂吃过早餐后去往教室的路上听听,当然也可以在你每一天的学习中累了倦了时,拿出你的歌曲,静静地去做一番心灵享受,我相信它们会给你不小的帮助。3.看看电影
其实说到看电影的事儿,我只想到了一部作品,那就是男人不可不看的若干部电影作品之中必不可少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初并没有人向月夜推荐过这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站着看完了它,却给了我一股莫大的动力。安迪是被诬陷的罪犯,安迪是委屈的罪犯,他和你我一样有着许多的不如意。但你知道,在不如意和委屈的那一刻,你的抱怨没有任何作用,像安迪一样,想尽方法努力改变现状吧,四年炼狱式的生活过后,你会像他一样迎来人生新的出口。我有时还会想,其实这部电影于大学的意义还在于给了你一种选择,你是选择合群,还是选择独行。如果你的大学里处处都是安迪一样的有理想有信念之人,则你选择合群没有错误;但如果你的大学里处处都是肖申克监狱里安于现状的囚犯,那你为什么要毁灭理想和信念而与他们合群呢?有时候,独行不是错,放弃自己屈服于现实才是真正的悲哀。
当然,除了这部最经典的电影之外,其他诸如《阿甘正传》等等作品也应该是你的大学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4.写点东西
除了那些帮助我们克服委屈的心态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试着把自己心中的抑郁写下来,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委屈,形成当前这种委屈场面的原因,我们以后应该如何去做以避免这种委屈的局面再次出现。是的,后悔没有什么作用,但反省却是威力无穷的工具,相信当这反省成为你的下意识的习惯的时候,你将不可战胜。
当然,不时地写点东西不只会帮你养成习惯,战胜命运而不会在将来再次出现委屈的局面;我们将委屈的心情写下,也会是一种很不错的发泄方式,发泄完了,你的委屈也就不复存在了。藉此获得一种好的心情,将会是我们不小的收获。5.做做运动
写点东西固然是一种不错的发泄方式,但要说到彻底的发泄方式,当然,这发泄还要健康,于己有利,则还要首推做做运动。当你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地运动的时候,这所有的东西你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何必计较其他的太多东西呢?放开身心去享受运动吧。没有了烦恼的心情,有的是身心的愉悦与身体的健康,还有比这更舒坦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