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复科特色技术
特色治疗技术
1、治脊疗法
治脊疗法是我科色医疗项目,它将中国传统医学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以精确诊断为基础、轻巧安全手法为手段,治疗脊椎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脊椎炎等病症。其特点:诊断精确、施治安全、疗效显著。
2、偏瘫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康复主要治疗方法有:各种针灸治疗、促进神经发育的Bobath技术、皮肤感觉输入促通的Rood技术、中枢性促通的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促通的PNF技术。我们将这些科学的训练方法贯穿整个恢复过程之中,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动态颈椎牵引
动态颈椎牵引即在牵引过程中缓慢改变牵引角度,解除椎间软组织的痉挛,舒展椎间韧带及关节囊,利于关节复位,较传统颈椎牵引具有疗效显著优势。我科是目前上海地区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应用此技术的唯一单位。
4、针灸治疗
各种针法治疗急慢性疼痛、脑中风、失眠症、更年期综合、月经不调、痛经、遗尿、阳痿早泄、膀胱综合症、手术后顽固性呃逆、肠胃功能紊乱、神经损伤功能恢复及骨关节术后等。尤其对一些疑难病症如针刺治疗冠心病、针刺至阴穴转胎位等具有显著疗效。
5、孕产妇并发症运动治疗技术
5、平衡评估与训练
德国BalensoSenso公司Soft board型动态平衡与训练系统,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平衡运动功能,根据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主要适用于中枢性瘫痪如脑部与脊髓损伤以及周神经损伤所致感觉、运动功能受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软组织损伤或手术后平衡功能障碍等。
第二篇:康复科特色资料
二、古代名医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2、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3、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还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4、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三、本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
(一)优 势 病 种
1、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中风病情稳定后,即进入恢复期,特别是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筋脉失养所致。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阻等证。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属于该类疾病范畴。
2、痿症(脊髓损伤)
痿症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日久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的一种病证。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所致。临床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虚、脉络瘀阻等。西医的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疾病等属于该类疾病范围。
3、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五迟、五软、五硬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脑髓失充,心神受损;或胎中受损,难产产伤;或感受热毒,损伤脑络所致。临床分为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痰瘀阻络等证。西医中的脑发育不全、各种原因引起脑实质损害而出现的功能障碍性瘫痪等相当于该类疾病范畴。
(二)中医特色疗法
1、以针灸为主的“五联神经促通综合疗法”
“五联神经促通综合疗法”简称“五联神经促通疗法”,是脑病康复科在大量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以针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该方案应用于脑脊髓疾病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有效率达99.8%以上,显效率在80%以上,明显优于以往的单纯治疗。
该疗法以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及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神经康复理论及设备,包括:(1)独特的经络促通针刺技术;(2)传统推拿与现代神经康复技术相结合的手法治疗;(3)高能电磁结合的物理因子治疗;(4)合理的中西辨证施治药物;(5)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运动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认知治疗(ST)以及其他综合功能训练,等。
2、针灸疗法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以起到疏通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颈椎病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痿证患者的床边推拿治疗
4、穴位注射疗法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5、中药外治疗法
中药外治法是把一定剂型的中药外用于患者全身、局部或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应用于颈椎病、腰椎病、偏瘫肩等病症的治疗。
6、康复训练
以功能训练为主,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认知训练、吞咽构音训练、偏瘫综合训练、截瘫综合训练、脑瘫综合训练、功能障碍矫治等。我科全新的智能康复训练器不仅能够完成常规的物理治疗,而且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使运动治疗模式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具有主动、被动、助力等多种训练模式。
康复训练疗法 智能康复训练器
7、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是将有利于疾病康复或有保健治疗作用的声、光、电、磁、冷、热等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以期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增加活动以及参与能力、促进患者康复目的的治疗方法。包括电疗、磁疗、超声波治疗、生物反馈等疗法。
脑病治疗仪 吞咽障碍治疗仪
导平治疗仪 微波治疗仪
中频治疗仪 激光治疗仪
高电位治疗仪 蜡疗设备
第三篇:康复科特色护理简介
康复科特色护理简介
阳江市中医医院 李沃林
阳江市中医院康复科是本院的特色专科之一,运用中医传统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多功能学科。由针灸、推拿治疗区,康复治疗区及住院病区组成。本科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现有病房开放病床50张,近1700m2的针灸、推拿治疗室及康复治疗室,拥有一大批先进的中西医康复理疗设备。
康复科在浓厚的中医氛围及底薀中,中医护理水平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充分利用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施护中,八纲等中医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养生指导原则为病人提供更为人体的中西健康知识,如体质辩证、辩证施食,时节养生等用于临床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室现有护士共12人,其中本科学历共1人,大专3人,拥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5名。注重中医护理的知识培训,在加强现代护理知识学习的同时,本专科制订了详细的中医培训计划并按计划严格实施培训,现科室护士的中医护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护士基本可运用中医理论知识为患者进行中医的养生指导,对中医护理操作的流程及各种手法运用熟练,在本科的护理操作中,中医护理操作占44%。本专科有独立的外治疗室,主要实施中医的各种疗法,如针炙推拿、拨火罐、中药熏药、穴位注射等。并拥有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经皮给药治疗仪,超激光治疗仪等先进仪器及一大功能康复理疗设备。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骨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软组织伤、头痛等痛症及中风后遗症、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失眠症、焦虑症、面瘫、眩晕等疾患的康复治疗上取得显著的成效,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中医特色护理
一、中药封包
双柏散烫照改善非骨折性骨科疼痛、骨折、跌打损伤。
(一)原理:药照疗法是将双柏散和药酒混合成膏状,放于人体的疼痛处或跌打处,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而达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及祛瘀消肿的一种外治法。药物:黄柏、侧柏等。
(二)适应症:应用于骨科常见疾病颈椎病(风寒湿型)、腰腿痛(风湿、寒湿痹阴型)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三)部位:疼痛处、跌打处
(四)操作流程
用物准备:治疗盘、治疗卡、药物、油膏刀、生理盐水棉球、纱布(按敷药部位选择数目)、弯盘3个、镊子、胶布或绷带、棉纸或薄胶纸、大毛巾,必要时备屏风
取适宜体位,松开衣着,暴露患处部位,保暖
↓
充分暴露敷药部位,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
↓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将所需药物用油膏刀均匀地摊平于棉纸或薄胶纸,厚薄适中。↓
将药超过红肿范围敷于患处,然后撕开棉纸或薄胶纸,用红外线灯照射
↓
擦净药膏和局部皮肤,协助安臵体位,整理床单位
(一)护理注意事项:
1、操作环境注意保暖避风,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2、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照红外线灯时保持适当的距离,过近会烫伤皮肤,过远会达不到治疗效果。
4、敷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观察病人有无头晕、心慌等不适情况。
5、治疗后注意避风保暖,不可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
二、中药熏蒸药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一、中药熏蒸疗法的作用机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很大,毛孔很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疗法就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人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同时中药熏蒸的物理温热作用,可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消除局部病灶。
二、中药熏蒸疗法的适应症: 1.外科疾病:骨关节病、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软组织扭挫伤、犁状肌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术后关节僵硬等; 2.内科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虚寒性胃肠疾病; 3.妇科: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痛经、更年期综合症; 4.皮肤科:神经性皮炎、湿疹、冻疮、皮肤搔痒症等。3 禁忌症:高血压、心绞痛、急性脑出血、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注意事项: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心跳加快等不适。水温以70℃-80℃为宜,严防汗出虚脱或头晕,若有不适立即停止熏蒸。治疗过程中应嘱患者适当饮水。操作流程 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医嘱
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体质、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告知:
1、操作目的、过程。
2、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事项。准备:药物、盛放药液的容器、中药熏药治疗机 实施:
1、体位:根据熏药部位取舒适体位,注意保暖。
2、配臵药液:取中药洗剂140g(即1包)用清水5000至400ml,然后煮沸10min,再将温度调至70—80°
3、将患处暴露于药液蒸汽上,熏蒸患处。
4、注意保暖屏风遮挡。5、30min后熏蒸完毕。
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记录:
1、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熏蒸局部皮肤的情况。
2、熏蒸时间。
3、患者的反应及病情变化。
4、异常情况、处理措施及效果。
三、拔火罐治疗痛症
1、原理:拔火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空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2、适应症:肩关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3、部位: 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
4、操作流程
评估(病人的当前的主要症状,皮肤情况,体质)↓ 准备物品 ↓
患者准备(协助二便,暴露熏蒸部位)↓
坐罐,观察(观察患者情况,及时询问)↓
起罐,整理(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擦净局部皮肤,整理衣服,协助病人回床)↓ 评价,记录
5、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烂、水肿、大血管、孕妇腰骶部及腹部
6、护理注意事项: 1)拔火罐应采取合理体位,避免在毛发过多及凹凸不平处拔罐,以防掉罐。
2)拔罐动作要轻、快,准备起罐时切勿强行拔罐。3)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吸附皮肤情况。
4)选择合理火罐,检查有无裂痕,罐口边缘是否光滑,以免刮伤皮肤。
5)拔罐过程中,如发现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
第四篇: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切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
(1)上呼吸道疾病
1、急性(慢性)鼻窦炎;
2、急性(慢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慢性)气管炎;
2、支气管哮喘。(3)眼科疾病
1、急性结膜炎;
2、中心性视网膜炎;
3、近视眼;
4、白内障。(4)口腔科疾病
1、牙痛;
2、拔牙后疼痛;3,牙龈炎;
4、急、慢性喉炎。(5)胃肠系统疾病
1、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2、呃逆;
3、胃下垂,4、急、慢性胃炎;
5、胃酸增多症;
6、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7、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8、急、慢性结肠炎;
9、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10、便秘;
11、腹泻;
12、肠麻痹。
(6)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1、头痛;
2、偏头痛;
3、三叉神经痛;
4、面神经麻痹;
5、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6、周围性神经疾患;
7、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8、美尼尔氏综合征;
9、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10、遗尿;
11、肋间神经痛;
12、颈臂综合征;
13、肩凝症;
14、网球肘;
15、坐骨神经痛;
16、腰痛;
17、关节炎。
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储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文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使用。
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火针作为一种特殊针具,其制作的材料部同于一般的毫针,根据临床的需要分为粗、中粗、细3类。细火针为针体直径不超过0.5毫米的火针,适用于面部、四肢等皮肉浅薄的部位。中粗火针的直径为0.8毫米,适用范围较广泛,处面部穴位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外,其他部位包括四肢、躯干、所有压痛点和病灶周围均可应用。粗火针,直径为1.1毫米或更粗,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漏、淋巴结核、痈疽、乳痈、腱鞘囊肿、皮肤病变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包括消毒、烧针、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确定好穴位或针刺部位以后,以75%的乙醇局部消毒,以点燃的酒精灯或止血钳夹持95%乙醇棉球为火源,左手将火源移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的外层,根据针刺深度,确定针体烧红的长度。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迅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不超过一秒。一般情况下不留针,特殊情况留针时,可配合行针手法。出针后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火针的进针角度以直刺为多,对于疣、赘生物等可采用斜刺法。进针深度由针刺部位、疾病、体质等多因素决定。胸背部一般不超多3毫米,四肢可刺入超过10毫米。
(三)刺法
可分为经穴刺法、疼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等
1、经穴刺法:根据临床表现辩证选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本法主要使用于内科疾,针具以细火针、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一些。
2、疼点刺法(即点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辩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该点上施以点刺。本法适用于各种肌肉、关节、神经痛,针具以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度较经穴刺法可以适当深一些。
3、密刺法:是一种使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刺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趋于密,每针相隔1厘米;病情轻趋于疏,每针相隔1.5厘米。主要适用于增生性、角化行皮肤疾病,如神经性皮炎等。针刺深浅要适度,一般以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
4、围刺法:是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刺法。其进针点多选择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只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间隔距离以1~1.5厘米为宜。针刺的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有时可直接刺络出血,以祛除瘀滞,可促进局部红肿消退。
5、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此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多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和痛症。一般每隔1.5厘米1针。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刺激以较浅为宜。
亦可分为快针法和慢针法:
1、快针法: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最常用的刺法,即进针后不停留迅速出针。
2、慢针法: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留针1~5分钟后出针。留针期间可行各种补泻手法。本法主要适用于淋巴结核、痈疽、囊肿等各种组织坏死和异常增生等疾病。
二、禁忌症:
1、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饥饿、劳累以及醉酒者。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3、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4、孕妇。
5、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禁用或慎用。
三、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避开大血管、内脏以及重要的器官。
2、防止烧伤或火灾等意外事故。
3、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取卧位。
4、须向病人交代一下内容:①针后针孔可能发红、发痒,或有高出皮肤的红点,属于正常反应。②针孔瘙痒时,勿搔抓。③当天不要洗澡,保护针孔。④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头针疗法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天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2)额旁1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天长1寸的线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3)额旁2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4)额旁3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5)顶中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之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
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9)顶旁2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10)颞前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额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型失语、周围行面神经麻痹和口腔溃疡疾病。(11)颞后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12)枕上正中线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眼病、足癣等(13)枕上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与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天长1.5寸的线。
主治:皮层行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14)枕下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2寸长的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适应证:
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瘫痪、肢体麻木、失语、皮层行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二弱智、震颤麻痹、假性延髓麻痹等。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型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操作方法:
1、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成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相应深度。
3、针刺手法:一般以拇指掌面和指面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者可做被动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
4、起针: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慢出针。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四、注意事项:
1、因为头部有头发,故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3、婴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枕治疗。
4、中风患者,如脑出血急性期,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时不宜采用头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患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治疗。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6、头穴标准线上除用毫针刺激外,尚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进行治疗。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
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容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点的脉冲。常用的电针输出波型为疏密波、断续波和连续波。
1、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强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2、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秒。断续波型,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亦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到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一般2—5次/秒,可用频率旋钮任意选择疏密波型。密波易抑制感觉神经核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德国;疏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二)操作方法:
1、配穴处方:电针法的处方配穴与针刺法相同。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2、电针方法: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额针柄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在5-20分钟,用于阵痛则一般在15-45分钟。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到达到预定时间后,先将输出电位器退至“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最后按一般起针方法将针取出。
(三)适应范围:
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痹症和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病可用于针刺麻醉。
(四)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者,尤应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
3、电针仪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防止触电。
4、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夹持针体。
5、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应用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
6、应用电针要注意“针刺耐受”现象的发生,所谓“针刺耐受”就是长期多次反复应用电针,使机体对电针刺激产生耐受,而使其疗效降低的现象。
7、电针仪器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查修理后再用。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如输出电流微弱,须更换新电池。
艾灸疗法
灸法时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艾柱灸
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臵于施灸部位额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臵一薄姜片,上臵大艾柱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症候改善。
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厘米-0.5厘米的薄皮,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烧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二)艾条灸
艾条灸;即用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艾条的制作方法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型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g,则成为药艾条。
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
(1)悬起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用点燃的艾灸,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出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2、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施灸时间5分钟-10分钟。
3、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棉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层,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常用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三)温盒灸:是将温灸盒臵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
二、禁忌症: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疗法。
2、孕妇怀孕前3个月禁用艾灸。
3、孕妇的腰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注意事项:
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无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护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急救,可适量喝点温开水或葡萄糖。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完毕后,应该讲剩下的艾灸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艾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温针疗法
温针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一、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如患者感觉烫灼难忍,可在该穴区臵以硬纸片以减轻火力,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
二、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三、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方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臵于真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一栋肢体,以防灼伤。
四、禁忌症:
1、孕妇禁用温针法。
2、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3、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使用。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辩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辩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学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选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辩证用药,多选气味俱厚臵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臵于胶布粘面正中,在对准腧穴进行粘贴。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每隔1-3天贴治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替换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每隔一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东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伏末,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二、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二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三、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 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时推拿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以及如何适当地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渗透、均匀、柔和。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等六类手法,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1、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成摆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滚法和揉法等,本法适用范围广,具有舒筋活血、缓解肌肉、祛瘀消积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等作用。
2、摩擦类手法: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本法具有理气和中、温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3、振动类手法:以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本法一般作为结束类手法具有调节气血,舒筋理气、祛瘀消积等作用。
4、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成挤压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点、捏、拿、捻和踩跷等法。按、点、捏、拿捻等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等的作用。踩跷法临床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本法刺激量较大,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病变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5、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桑枝棒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击、弹等法。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
6、关节活动类手法:对关节作被动型活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本法手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背法适用于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手法用于关节错位或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灯病症。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的急性脊髓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在未排除脊椎骨折时切忌推拿。出现脑脊髓症状时须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也是推拿禁忌症。
2、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推拿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肿瘤扩散转移或炎症发展扩散。因此也属于推拿禁忌症。
3、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体过于虚弱者,由于不承受强刺激,因此一般不宜接受推拿治疗。应该采取措施,及时抢救。
4、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禁忌推拿治疗。应考虑手术剖腹探查。
5、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推拿可能引起局部皮下出血,故不宜推拿治疗。
6、避免在有皮肤损伤的部位施手法。
7、妊娠3个月以上的妇女的腹部、臀部、腰骶部,为了防止流产,不宜在这些部位施手法。
8、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推拿治疗。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针刀,针体直径仅有1毫米,前端的刀刃只有0.8毫米宽。应用这种针刀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之为针刀疗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1、定位:由轻到重触诊病变部位,确定痛点的部位及层次,用龙胆紫标记。
2、消毒:用碘伏和75%酒精作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布。
3、麻醉:以皮肤标记的痛点为中心,0.25%利多卡因2毫升局部逐层侵润麻醉。
4、进针:术者待无菌橡皮手套,左手拇指指端垂直按压进针点,右手持针点刺进皮肤,穿过皮肤时针下有空虚感,时进入脂肪层的感觉,再缓慢刺入。出现第二个抵抗感时,针尖到达筋膜表面,再用力电刺即突破筋膜进入肌肉。
5、松解:根据治疗需要,用针刀在不同的解剖层次进行点刺、切割、剥离。如在筋膜层减张可用针刀在筋膜表面散在点刺3-5针。做条索状粘连松解可沿纵轴方向连续进行线性切割。
6、出针:完成治疗操作后,拔出针刀的同时,用无菌辅料覆盖针孔,术者拇指指端垂直按压1-2分钟,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封闭针孔48小时。
二、适应症:
1、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损伤。
2、骨质增生症。
3、滑囊炎。
4、某些骨纤维管神经卡压综合征。
5、骨化性肌炎初期和某些疤痕包块。
6、改善某些病理性损伤后的后遗症。
7、改善外伤和手术后的关节功能障碍。
8、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管狭窄所所致的疼痛、麻痹。甚至不全瘫痪。
9、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骨软骨炎。
10、严重的肢体畸形。
三、禁忌症:
1、全身性禁忌症
(1)现正患发热疾病的病人。(2)一切内科病的发作期。
(3)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不正常者。
(4)身体疲劳、未进食、失眠不佳或体质衰弱者,应待好转后再做针刀术。
(5)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未控制症状者应缓期进行,对经期妇女、或月经过多、过长的妇女应在症状好转后再做针刀术。
(6)对于骨质疏松病人、甲亢病人、年老体弱病人,要慎重从事。
2、局部禁忌症:
(1)施术部位皮肤有炎症、感染灶、毛囊炎、瘘道等。(2)施术部位深处有炎症、脓肿、表现红肿热痛者。(3)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无法避开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后先用蒸水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
一、基本技术:
(一)淋洗法
将药物放在砂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种淋洗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并可轻轻捺按伤口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拭蘸伤口脓液,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干净。淋洗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
(二)熏洗法
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小小木凳上,用单布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部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浸于药汤内淋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2、局部熏洗法(1)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中,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于前臂浸于药汤之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臵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小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汤药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汤药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汤药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3)坐浴法
把煎好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汤药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3、热罨法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用,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纱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热罨。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汤,稍微拧一下(不要太干),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3)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进袋口,放入搪瓷盆内加水煎药,乘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替使用。
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适应症:
1、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外科疾病。
2、血拴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周围血管疾病。
3、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病。
4、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癣、发癣、股癣等皮肤科疾病及某些内脏疾患如失眠、高血压等。
三、禁忌症: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忌用全身熏洗。
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
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坏疽者,禁止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
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洗。
四、注意事项:
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待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
2、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药汤不要过夜,以免发生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
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5、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6、加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7、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天。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时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刮痧器具的选择
根据病症和刮痧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刮痧板和刮痧介质。
1、刮痧板的选择
(1)椭圆形刮痧板: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宜用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刮痧。
(2)方形刮痧板: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型,呈方形,宜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刮痧。
(3)缺口形刮痧板:边缘设臵有缺口,以扩大特殊部位的接触面积,减轻疼痛,宜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刮痧。
(4)三角形刮痧板:呈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刮痧。
(5)梳性刮痧板:呈梳子状,便于接触头皮,保护头发,宜用于头部刮痧。
2、刮痧介质的选择
(1)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以及润滑护肤增效等作用,宜用于大人。
(2)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宜于儿童刮痧。
(二)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臵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肢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三)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四)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采用梳头发,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
(五)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每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
(六)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板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宜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二、禁忌症: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痛、皮肤溃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
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
三、适应症:
1、内科病症: 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等病症。
2、外科病症: 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痔疮等病症。
3、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病症。
4、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5、妇科病症: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6、其他各科病症: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失眠、多梦、癫痫、精神分裂症、肢体震颤、麻痹等病症。
7、保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刮痧部位应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然后去适量刮痧介质,臵于清洁后的刮拭部位,以刮痧板涂抹均匀。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经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该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3、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后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
4、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到等晕刮现象时,应立即停止 刮痧,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平卧位,引用一杯温开水,并注意保暖,或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
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6、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7、凡肌肉丰厚处宜用刮痧板的横面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8、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者,宜由下向上刮拭,采用逆刮法。
第五篇:康复科演讲稿
我骄傲,我是一名康复护士
护士在众多的职业当中,是一个不易被人理解、甚至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角色,但是我热爱我的工作,因为我明白:伟大出自平凡,我爱我的职业,因为我是一名康复护士,所以我骄傲。
康复护理在许多年前是不太受重视的,那时候别人一听你是名康复护士,总是不屑一顾。即使在现在的医院,我们一样被是认为无足轻重。是的,我们是一个新建的科室,我们的护理团队是最年轻的,我们这里没有风驰电掣的救护车呼啸,我们这里没有手术台边的惊心动魄,我们这里没有心电监护那滴答声的扣人心弦……
虽然我不起眼,虽然我不抢镜,但就是觉得骄傲。因为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我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服务好了该服务的对象,帮助到了要帮助的人。
有人说:“护士的胸怀像大海,能容纳千百万被病痛折磨的兄弟姐妹;护士的心灵像清泉,爱的透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康复科的病人往往是生活不能自理,这是我们科的特点。记得我的一位同事做晨间护理时,发现病房的一位老人把大便解在了床上,并用手不断的到处乱摸,病房里臭味扑面而来,她没有在意这臭味,立即打来温水,从头到脚给他擦洗干净,又帮他换上了新衣服,新床单。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衫,旁边床的病人说:“你可以等他的家属来洗”,她摇摇头微笑着说:“当我做这一切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他的亲人了。”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某些疾病的康复往往需要一个漫长过程,预期的治疗效果不会很快就显现,不少残病者因伤残缺陷、治疗效果一时不显现而产生悲观失望和轻生念头,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康复效果。所以我们康复科的特点是不仅仅在治病,更是在“治人”。记得有个股骨头坏死的中年人,在康复的过程中存在轻生的念头,不配合康复治疗,我们的护理姐妹就轮番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使其重新振作。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这名患者取得了良好康复效果。我们科建立只有三个多月,但我们已经有了铁杆患者,一位老伯每天都会骑人力三轮车送老伴到康复科进行治疗,他说:“我舍近求远,从七公里远的东阳来这里治疗,不但看好你们的技术,更是看重你们的服务态度,特别是这群护士,每次我坐在这里陪老伴治疗时,总是看到她们对每一位过来治疗的患者嘘寒问暖,很细心很亲切,我听着就感到特别舒服,象在家里……”
我们康复科在医院是新兴学科,但我们就如同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一样,从不畏惧困难。在建科的三个月里,就是我们这群新入岗的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主动、无偿延长服务时间,保证完成了建科一周在院病员过40大关的奇迹,并保障了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工作着、快乐着,我可能给不了工作百分之一百的生命时间,但在工作时我将会百分之一百的投入。” 这句座右铭现在已经成为我我们康复科护士的口头禅!
说真的,我们康复科护士真的不起眼,我们做的都是护理中的小事。但我就是觉得骄傲!因为在这里,我们真正用心在工作,快乐在工作;因为在这里,我们把患者当亲人,患者把我们当儿女;因为在这里,我们都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工作着,播洒片片爱心,点缀长路,扶持着无数患者一道走向康复的光明路途。
说真的,我骄傲,因为我是一名康复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