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结果补语到”的偏误分析

时间:2019-05-15 11:2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结果补语到”的偏误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结果补语到”的偏误分析》。

第一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结果补语到”的偏误分析

○马婷婷

(1.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 虚化义较强的结果补语“到”的偏误在结果补语偏误中所占比例最高。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收录的结果补语“到”的残缺主要集中在与感官类动词“看、听、想、见”及“得、受、找、学”等单音节词的组合上;“到”的误加则集中在与感知、思维类动词“体会、考虑、了解、认识、发现(发觉)、表达、影响、使”等双音节词的组合上。这与这些动词与“到”结合后的词汇化程度及使用频率有关,建议在教学上注意区分“V”和“V到”的不同,并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将单音节“V”和“到”的组合作为一个构式来教学。[关键词]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结果补语;“到”;偏误 中图分类号: 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06-02 结果补语是汉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补语类型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常常回避使用或遗漏结果补语,使结果补语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而结果补语中使用频率及出现偏误的频率都偏高的成员主要集中在虚化义较强的“到、好、成、完”等词上,其中“到”的偏误率最高(李银京,2009;刘秀萍,2012)。

现有汉语本体研究认为,动词结构“V到”中的“到”正处于一个由动词到介词到构词语素的语法化过程中。“到”和前面的动词组成动补短语,再和后面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朱德熙,1982)。“V到”后面分别可以接表示处所、时间、程度和结果的宾语,“到”的虚化轨迹也由空间到时间到等级再到程度逐渐抽象化,直到表示结果,意义完全虚化(沈灿淑,2003)。本文将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意义完全虚化的、表结果义的“到”的偏误。

一、结果补语“到”的偏误类型

我们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不分国别、不分年级综合考察了补语残缺和补语误加中结果补语偏误的情况,其中补语残缺共739条记录,结果补语残缺376条(不包含趋向动词表结果的补语),占补语残缺总数的50.88%,而“到”的残缺共219条,占结果补语残缺的58.24%。补语误加共487条记录,结果补语误加146条,占补语误加总数的29.98%,“到”的误加共85条,占结果补语误加的58.21%。从偏误的标准数学范畴分类角度来看,结果补语“到”的偏误率最高。

(一)结果补语“到”的残缺 结果补语“到”的残缺在“到”的偏误中所占比例最高。语料显示,当结果补语“到”与“看、听、想、得、受、找、见、学”等词结合时容易遗漏,以“看”为甚,动词“听”次之。如:(1)我给您写信的原因是看您公司的招聘启事。(2)我听这消息后不久,在街道上偶然碰到她。(3)整整六年的小学教育,我有幸能得他的教导。(4)由“三个和尚没水喝”,使我想在我服兵役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5)我快要毕业了,毕业后我能找好的工作。

(6)吸烟是对所有的人都不好的,可是受最大影响的人是怀孕者和青少年。上述偏误频率较高的几个词中,“看、听、想、见”属于感官动作动词,“受”为接触类动词,“找、学、得”为“取得”义动词,这些词都是单音节动词。据此,我们认为上述动词与“到”结合后出现偏误频率较高的原因除了其使用频率高外,推断这些词与“到”结合的紧密程度更高一些,其作为组合使用的频率也要高于其他动词与“到”的组合结构。如,我们粗略检索了一下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看、看到”的使用情况,“看”很少以光杆动词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中,而常常以“看看、看着、看到”等形式出现,“看到”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光杆动词“看”。我们也可以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中得到印证(见表1)。

(二)结果补语“到”的误加

语料显示,结果补语“到”的误加偏误数量仅次于残缺偏误。但“到”的误加并没有像“到”的残缺一样明显集中在与少数几个词的组合上,而是分散在“体会、考虑、了解、认识、发现(发觉)、表达、影响、使”等多个动词后。如:

(7)三天后,和尚们的努力终于使到庙的周围出现了不少口井,井里都装满了水。(8)我对他讲的课很感到兴趣了。

(9)我们那时候才发觉到自己没有决定要去哪里。

(10)我希望法院再仔细考虑到这件事的背景而且关心一般人的反应。(11)我希望他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12)其实如果深入研究这个课题,不难发现到反对与赞成两派都是各有道理的。从误加偏误语料中不难发现,“体会、考虑、了解、认识、发现(发觉)”等词多为双音节词,且大多是表示感知、思维的动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由于双音节动词及感知、思维义动词与“到”结合的紧密度不高,其作为组合的使用频率也较低,而使留学生对其用法掌握不牢造成偏误?可即便如此,也无法解释此种语境中为何不能用“V+到”的组合形式,因此,深究“感知、思维”义动词与“到”组合前后的不同,对症下药,才能避免此类偏误的产生。

(三)表结果的“V到”与“V了、V好、V完、V成”的混淆

表结果的“到”附着在动词后“是为了表示动作有了结果或着落,这结果和着落即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完毕,并且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有了‘体’的语法意义”(沈灿淑,2003)。“到”的偏误语料也显示,“到”表结果时容易与表动作的完成、实现的动态助词“了”及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完成的结果补语“好、完、成”等混淆。例如:(13)自从听到(了)她的话,我的生活变化了很多。

(14)这证明人是不能孤立的,需要合作方能有效率地做到(好)更多的工作。(15)可是这样的话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成)。(16)我永远报不到(完)你们的恩惠。从收集到的语料中可以看出,此类偏误并不严重,所占比例远远不及结果补语“到”的残缺。而且这类偏误中“到”与“了”的混淆出现频率最高。

二、结果补语“到”的偏误解释

从前文对所收集的语料的初步分析中,我们知道,结果补语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动结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其他语言里,动作的结果义通过时态变化或不同动词来表示”(黄一清,2011),学生难以从自己的母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这种超差异使结果补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意义虚化的结果补语更是令人难以捉摸。我们认为,无论是结果补语“到”的残缺还是误加,都是结果补语“到”本身语义的复杂性及“V”和“V到”结构的细小差异造成的。因此,以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结果为契机,分析“V”和“V到”之间的差别是减少此类偏误的关键。

“V”和“V到”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其语法意义的不同上。“V”只表示动作本身,这个动作是持续的,表示动作还没发生或正在进行;“到”附着在动词后“为动词增加了结果意义,表示前一动作的‘体’的句法功能,即[+完成][+实现][+获得]”(沈灿淑,2003)。如例(1)中的动词“看”只表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这一动作本身,这个动作是持续的,是个过程,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看到”是非持续性的,表示“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产生了某种结果,含有终止义。例(1)中“我写信”的时候,“看公司的招聘启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写信”是“看”的结果,因此,这里该用“看到”而不是“看”。

其他类动词“V”与“V到”的区别均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但“得、得到”例外。“得、得到”都含有[+实现][+获得]义,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得到”表达的意思含有“经过努力而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如“得到表扬、得到赞许、得到奖学金、得到应有的惩罚”等。而“得”除了含有此意之外,还有“被动接受”的意义,其结果可能并非人们期望的,如“得病、得贫血”等。事实上,作为动词的“得”使用频率远远低于“得到”。一般情况下,表示[+获得]义用“得到”表达,不用“得”。

三、动词结构“V到”的教学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单音节动词“看、听、得、受、找”与“到”的组合形式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V到”正处于词汇化的过程当中。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就接触到了高频结果补语“到”与“看、听、找、见”的组合,我们无需告知“V到”所具有的表示“完成、获得”的“体”的语法意义,以免与动态助词“了”产生混淆。我们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可以将“V到”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当作一个构式,找到学习者母语与之对应的词来教学。如以英语为例说明:

到了高级阶段再详细讲解其包含的“体”的语法意义,但同时需要注意区分“V到”和“V了、V完、V好”等其他表示完成的组合的区别。

本文只是粗略地分析了结果补语“到”的偏误情况,并且只分析了“V”和“V到”在语义上的区别,我们认为学生有意识地回避或无意识地遗漏结果补语除了结果补语使用的语义限制之外,在句法、篇章方面也有一定的强制性或不可替换性,这方面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二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被”字句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被”字句偏误分析

摘要: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被”字句的错句检索,结果显示297条偏误语料中有132条偏误出自韩国考生。本文拟选取韩国考生的偏误语料作为定量分析的样本。首先对语料进行偏误归类,其次结合具体偏误语料来分析主要偏误产生的规律性原因,最后据此提出针对偏误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HSK;韩国;“被”字句;偏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63-02

一、引言

“被”字句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是针对母语非汉语者参加的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作文答卷语料库,1.0版的语料库收集了1992-2005年部分外国考生的作文答卷,共收入语料10470篇。对该版语料库的“被”字句进行错句检索后,共得到297条偏误语料,其中有132条出自韩国考生,占全球考生偏误总数的比例高达44%,故而,本文在数据分析上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选定“被”字句偏误高发的韩国考生的语料作为考察对象。

二、“被”字句的偏误类型

韩国留学生“被”字句偏误类型分布:

由表1可知,韩国留学生在使用“被”字句时的偏误主要有错序偏误、成分偏误、多重偏误以及运用不规范偏误四大类。由于错序偏误和运用不规范偏误均只占总偏误的1.51%,出现频率较低,所以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分析成分偏误产生的原因。对于错序偏误和运用不规范偏误,本文在第四部分提出改进方案时会提及。下面就结合具体语料条分缕析两大主要偏误产生的原因。

三、“被”字句的偏误原因探析

(一)成分偏误。韩国留学生“被”字句成分偏误类型分布图:

由表2可知,韩国留学生“被”字偏误句出现偏误的成分主要是“被”字,其次是句内其他成分。统计数据显示,“被”字遗漏/误加/误代占总偏误的64.39%,约占成分偏误的80.95%,这个高比例结果值得我们深思,说明韩国留学生在学习被动句时的一大难题就是“被”字的正确运用。下面将按照成分偏误比例由高至低的顺序逐一分析。

1.“被”字成分偏误

1)“被”字遗漏

①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当然我们的环境破坏。

②但所有的安乐死案件并?K非都是被叛为杀人罪的,有些案情就得到了法院的允许,即视为?o罪。

③於是丈夫即使不忍心看妻子的痛苦而?退?自??,这种行??还是?J??故意的。

这三个例子均是在句中动词(“破坏”、“视为”、“认为”)前遗漏了“被”字,而这样的遗漏偏误占总偏误比例的40%,占遗漏偏误比例的93%。

现代汉语中,被动句根据有无“被”字标志可分为标志性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两种,其中意义被动句是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而标志性被动句(又称“被”字句)中必须有表被动意义的介词或动词,介词如“被、叫、让、给、为”等,动词如“挨、遭、受”等。

韩语主要是在主动句的动词后加上表被动的词缀直接转变成被动句,没有跟汉语“被”字相对应的被动词。据此可知,韩国留学生应该是在母语无专职表被动义词语的负迁移下,造出了缺少“被”字的被动偏误句。

2)“被”字误加。①反对安乐死的人说生命是最重要的而且尊严的,不治之症的人也还生的人谁也不能被死。②被老鼠着火了。③比如说:家居方边很不安静、现代人的心里不安、恐怖等等,这一系列的后果都是被它造成的。

这三个例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被”字搭配的动词“死”、“着火”、“造成”都是一价不及物动词,不具有表被动意义的语法功能,所以不能出现在被动句中。韩国留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是韩语中的动词没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所以他们对动词词性区分的意识不强,才会将不能表被动意义的不及物动词用在被动句中。

3)“被”字误代。①如他们??橥肀沧鹬兀?了解,他们先要做的事情是尊敬?L辈。②因为人类毕竞靠这个生态环境活着的,如果,生态环境的破坏,它不能生长,丧失生产力。那么人类也没有办法生存。③但有的时候我也被某种事情伤心。④我们被这种现像业已习惯了。

“被”字误代的情况有些特殊,根据语料又可细分为以它字代“被”字,以语料①②为代表;以“被”字代它字,以语料③④为代表。

以它字代“被”字属于被动概念表达不当,语料①②分别以“为”字和“的”字误代“被”字,“为”字必须和“所”组成“为„„所”句式方可表被动义,单独使用时不表被动义,而“的”字无法表被动义;以“被”字代它字属于“被”字运用过度泛化,在不该使用“被”字的语言环境中以“被”字误代其他成分,如语料③④以“被”字分别误代“因”字和“对”字,都是以“被”字误代主动句中表关涉意义的词语。

“被”字误代的偏误,在于韩国留学生没有弄清楚“被”字句出现的语言环境。前面提到,标志性被动句中必须有表被动意义的介词或动词,这是“被”字句的形式标志,也是韩语中所没有的,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会因为过于强调“被”字的存在而泛化运用“被”字。

2.句式内其他成分偏误

1)动词误加。①我小的时候,我被有人打哭着回来,你只问我们打仗的理由,然后一句话也不说,让我解决。②我一想到爸爸,就让我快乐,很安心又不会让我做被人受批评的事。③(所以绿色食品)出现被大都数人们很受欢迎。

例句①“被”字和动词“打”之间本应为NP2的成分误加了一个“有”字,成为词性不符的VP成分;例句②③均出现了介词“被”和动词“受”两个表被动意义的成分,“受”字本身已表“遭受义”,只能构成主动形态的被动表述,不能与“被”字共现。

2)动词误代。①许多人喜欢上军官大学校,因为免学费读书,华业以后被保管当军领导。②经常被他的父母埃骂,甚至埃打。③可是被教中文之后我的中文水平逐渐好起来。

例句①中的动词“保管”虽然是及物动词,可用于被动态,但在此句动宾组合中搭配不当,可改为“保证”,这种偏误是由于留学生语义不清所造成的。例句②中的“挨骂”、“挨打”都是无被动态的不及物动词,而“骂”“打”才是及物动词;例句③中的“教”用于被动态时,其后只能跟补语而不能跟宾语,可改为“教习”。

动词误代这一偏误形成的原因大抵有两个:

(a)区分汉语动词的词性对韩国留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例句②③。

(b)韩国留学生对于哪些动词能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这一概念不太明确,如例句①。

四、“被”字句教学的改进方案

“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来看,偏误主要有两大来源――母语干扰以及已经掌握的不完全的汉语知识对学习新的语法现象的干扰;从教学(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来看,讲解与训练的失误是造成语法偏误的主要原因。”①本文以为,面对汉语“被”字句运用时复杂的语法规则,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承担着找准语法规律、找对讲解方法的责任,以便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与运用“被”字句,从而减少偏误的发生。

(一)语际对比法讲授“被”字句语法。“被”字句的典型句式是“受事+被+施事+动词+其它成分”,可分解为5个句法成分。经过初期的机械式讲解和练习之后,需要借助汉韩被动句的语际对比来深化讲解。“被”字句的一些语法规则韩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比如施事宾语后的动词可以省略;还有一些规则汉语中有而韩语中没有,比如“被”字标记。针对这两种情况,采用语际对比法一方面可以避免韩**语的负迁移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孤立讲解汉语语法时所造成的心理接受度低这一现象。

(二)功能教学法讲授语法项目。汉语被动句中除了有标记的“被”字句这一典型句式,还有一种无标记的意合被动句。功能教学法是按照先易后难、先典型后特殊的方式来教学。对于留学生来说,显然意合被动句比典型的“被”字句学习难度更大,所以教学时首先要分清先后次序,先讲有标记的“被”字句,再讲无标记的意合被动句,由易入难,引导学生循序渐入。

此外,还要注意其它句式与“被”字句之间的使用区别,避免不同知识点之间互相干扰,比如上文举出的句式杂糅这一偏误,以及运用不规范偏误中的别字和代词指代不明,均属于其它知识点对“被”字句运用的干扰。必须使留学生清楚地了解不同句式的使用语境和使用限制,避免混用。

五、小结

本文立足于HSK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的“被”字句偏误语料,在进行详尽的语料分析与数据统计之后,发现偏误背后隐藏的原因,进而提出对外汉语中关于“被”字句教学的改进方案,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贾晓璐.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被”字句偏误分析[J].语言文学研究:史教资料,2011.[2]张旺熹.对外汉语本体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P172.

下载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结果补语到”的偏误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结果补语到”的偏误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