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1:1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第一篇: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麦克·费瑟斯通认为,泛娱乐化是指包含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另一个倾向,即人们对待文化不是以一种高敬仰的心情来顶礼膜拜,而是“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和‘浅层次’感到欢欣鼓舞”。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为此全面分析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双重影响,理性检视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合理构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意义重大。一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娱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精神富足的重要表现,某种意义上,泛娱乐化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青少年的知识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都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知识价值观:拓宽知识视野

“知识价值观是实践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知识价值观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三个方面。”大众传媒的出现使青少年摆脱了纸质时代的束缚,拥有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泛娱乐化信息具有平面化、视觉化等特点,使传播内容生动有趣而受青少年喜爱,青少年由主动接触娱乐化内容而间接了解了各种知识,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知识视野,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推动其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形成多侧面、多维度的知识价值观。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86.6%,网络搜索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面对类型繁多、内容丰富的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信息选取,在搜索、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其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受到较好锻炼,有利于青少年知识价值观的形成。

(二)人生价值观:引导个性发展

人生价值观是人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基本认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倡导个性化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成长为创新人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虽然体现的是娱乐精神,却隐含人的创新意识,突破人们的传统认知。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促发多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对传统人生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使青少年摒弃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平等、自由和个性化的生活。“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要存在就是要变化,要变化就是要成熟,而要成熟,就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无尽的自我创造。”青少年始终处于不断的成长之中,他们在精神放松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自我同一性是把与自身相关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风格,即个性化的人生价值观。这要求青少年对传统人生价值进行批判性的继承,悦纳自己的缺点,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三)生命价值观:保持生命张力

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对当下生命价值问题的自我追问,涉及生命意义、价值、理想和信仰。青少年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青少年在接受娱乐信息的同时,能够获得愉快的心情,从而恢复生命的张力,保持生命的动力。在释放压力的环境下,生命价值观教育才能“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样青少年才能主动去思、去想、去感受身边的人和物,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养成多维、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二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作为泛娱乐化影响的主要对象,是热爱时尚、追求新异、崇尚个性、可塑性强但又是判断力弱、价值观不成熟和极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当青少年受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影响时,很容易认可、模仿和接受泛娱乐化中不良的价值观,从而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一)生活价值观的功利化

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清晰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甚至不再信奉崇高的价值观,不愿意以理想为伴,禁锢在“小我”之中,远离了“诗与远方”的追求。在他们的生活中,榜样力量不断被消减,其偶像更多的不再是科学家、工程师等,而悄悄变成了镁光灯闪耀下的歌手、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等。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选取了西安市十所中小学的300名青少年,针对他们的理想追求做了专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五成多青少年崇拜明星。青少年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使自己的生活目标变得狭隘,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当下生活,缺少对身边事物的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他人、对集体的奉献。

(二)生命价值观的漠视化

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不再受舆论和权威的约束,不用承担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达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其中成为手机控、游戏控、网剧控的大有人在。虚拟世界的行为凝结着个人利益和偏好,这种虚拟的生活习惯易被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偏离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造成青少年不关心现实生活,漠视他人的伤痛,逐渐失去感同身受的能力,对周围的一切麻木不仁。长期在远离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空间里,造成青少年情感的干涸,导致自己生命情感的异化和对生命价值的漠视。

(三)审美价值观的庸俗化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审美价值观还未定型,因此,在消遣娱乐的过程中容易被动接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中的不良影响,喜欢关注明星绯闻、奇闻轶事,迷恋网络直播(吸毒、色情等),导致青少年审美追求缺少理性的审视,只注重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以综艺节目为例,其中虽有制作精良,旨在传递真善美的良心节目,但更多的却是“掌声、笑声、博彩声,声声入耳;私事、家事、无聊事,事事开涮”的娱乐狂欢图景,此类低俗的审美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其将低俗、趣味低下的审美误认为是正常的审美,而将悦心悦意、悦智悦神的高雅审美弃置一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对 25 岁以下上网看电影的青少年网民的在线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轻松愉快的喜剧类电影内容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排名第一,使用率高达 69.4%。对于平面化、视觉化的网络动漫作品,青少年网民对搞笑和热血类动漫关注程度更高,使用率分别达到 50.6%和 46%。三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过程是青少年在面对娱乐信息时经过自主选择和整合的结果。为此,探析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很有必要。

(一)与青少年心理需求契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娱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长期面对学习、升学、就业的压力,更加渴望娱乐与休闲,这使娱乐在青少年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开启一个新的世界,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泛娱乐化信息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心甘情愿地沉迷于浅表化的娱乐世界,使自己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二)受青少年同辈群体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从属于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一般是由年龄、地域、爱好、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或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密切的社会初级、非正式群体。”他们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获得同辈认同,常常根据群体价值调整自身观念,通过彼此的相互模仿和学习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当泛娱乐化的内容受到群体中部分青少年关注时,在同化作用下,其他青少年也会关注这种泛娱乐化的内容,由此泛娱乐化造成的影响就由部分青少年上升到群体。同辈群体信奉的价值观念受泛娱乐化的影响发生偏转时,这种偏转又影响着每个人,致使青少年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

(三)大众传媒自身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种新兴媒体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众生活。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抢占受众眼球,争取经济利益,各种大众传媒普遍采取受众喜欢什么就制作什么的策略,其传播内容和形式走向泛娱乐化,从而使一些大众传媒放弃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最大的当属青少年,他们身心发展未成熟,价值观还处在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长期处在娱乐化的环境下,易沉迷于“娱乐至死”的狂欢盛宴之中不能自拔。此外,大众传媒传播制度不完善也是青少年受泛娱乐化影响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大众传媒普遍采取“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其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克服资金短缺、人才紧缺等困境,更倾向于利润高、成本低廉、符合受众喜好的娱乐节目。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信息免不了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致使传媒市场管理混乱,不良信息易被获取。当青少年接触到不良信息时,危害青少年身心成长,扭曲青少年的认知,阻滞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四

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消解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青少年价值观造成的消极影响,应该多方合力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不断自我完善

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学校价值观教育。强化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克服泛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娱乐方式,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生命热情,促使青少年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维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主流道德;教育青少年自觉拒斥恶搞行为,抵御泛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失范行为,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经历,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完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使用媒介的能力。面对泛娱乐化的影响,中小学要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看待泛娱乐化中传递的信息,对不良、消极和颓废的信息有正确的认知;引导青少年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沉迷于泛娱乐化带来的感官刺激,减少泛娱乐化带来的网络沉溺、生活庸俗、情感干涸和生命异化。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远离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才能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绚丽的光彩,走向生命的辉煌。

最后,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中小学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减少阅读直白的网络小说和观看品位不高的电视剧的时间。健康的文体活动中蕴含着健康的精神、运动的美,这不仅能使青少年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运动美的感染,还有益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避免价值观的庸俗化。中小学教育要使青少年通过参加各种兴趣广泛的活动使其体会到生命的愉悦、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可爱和生命的魅力。

(二)转变家长观念,理性看待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42.5% 的家长不支持青少年将业余生活投入网络娱乐中”,“69.5%的家长会担心孩子由于网络娱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或生活”。面对娱乐化泛滥的大众传媒,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过分的担心便会导致强硬的监管,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而言,强硬的监管往往会适得其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作为当下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家长应转变观念,理性对待。家长可以规定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时间和媒介内容,但是,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有区别地选择管理方式。家长转变观念是借助娱乐节目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家长应多花时间与青少年沟通交流,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灵、生活,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家长可与青少年一起观看他们喜爱而又健康的娱乐节目,在观看过程中讨论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三)政府加强对传媒业的监管,发挥其积极教育功能

2011年与2013年广电总局两次发布“限娱令”,旨在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需要的同时,而不致使娱乐节目泛滥。从“限娱令”的发布可以看出政府对娱乐节目泛滥的整治态度。首先,政府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大众传媒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泛娱乐”的标准进行法律上的界定,为各媒体提供参照依据,让大众传媒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约束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制约和杜绝大众传媒以经济利益作为娱乐节目传播的首要目标。对于传播那些杜撰、编造内容和恶搞节目的媒体或个人,将追究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得到法律保护。“通过调查青少年网民家长对政府相关机构监管网络娱乐内容的态度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对于政府的监管表示理解和支持,73.6%的家长认为政府对网络娱乐内容的监管应该更加严格。” 其次,优化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审核制度。一方面,国家要完善信息审核制度,控制娱乐节目的数量和提升娱乐节目的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节目的出现,防止不良信息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发生扭曲,为青少年提供相对健康的娱乐环境。另一方面,国家对大众传媒信息应采取分级制度,使青少年接触到的始终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娱乐信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引导大众传媒关注青少年成长。国家鼓励大众传媒关注青少年成长,提高青少年娱乐节目的内涵,倡导娱乐文化不仅满足青少年的娱乐需求,更要启迪他们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引进国外青少年文化产品时,大众传媒要态度谨慎,关注国外青少年文化产品中蕴含的价值观与我国主流价值是否发生冲突,对于能够引发青少年价值冲突的国外文化作品要坚决抵制,不予引进和传播。另一方面,引导大众传媒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篇: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和公共部门,也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一代成长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大。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以一种全时空的形态构建“拟态环境”对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媒;青少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8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认真研究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主要说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1.电视传媒与青少年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总是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的是大众传媒的导向。大众传媒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它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全方位的,是个体了解国家、社会的重要渠道,其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具有服务社会、引导大众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青少年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深受媒体价值倾向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值得引起关注。电视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和青少年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媒体是电视,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完全是在电视的陪伴下长大的。

2.当今社会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主要媒体,收看电视节目在青少年课余生活中占据了较高比重。由此可见,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有多么的大。电视传媒的发展极度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乐趣,同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也起到了极大的效果。

2.1首先电视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拓宽了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外面的新闻,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便利,同时使人们不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可以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同时电视上的一些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人们带来了有益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开设一些求职的节目,面临现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给出了又一条求职途径,并且节目中的招聘企业也都是实力雄厚的五百强企业,只要求职者有足够的实力,企业就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让其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这为我国亚待就业的广大求职者提供的极大地方便。

2.2电视媒体的极大发展还有利于大力弘扬和发展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电视媒体这个载体,我们可以立模范,树典型,积极传播优秀文化,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现在电视上的很多节目都能起到这种效果。比如,感动中国就是一个币民好的例子,用道德力量感染人们,使人们自发的做好人好事,乐于帮助他人,没有任何的强制力,完全是道德感化。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3.影视剧会给青少年带来西方价值观

首先,无论何种电视剧都会给青少年造成个人主义,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任何影视剧都有主角:配角,这本身就是对个人的强调,无论历史剧:战争剧:科幻片都在强调个体能力的重要性,且不说西方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影视剧收视率连年攀高,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人治社会更是为影视剧的创作者提供了创作个人英雄主义的素材.以至于青少年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而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这一论断百思不得其解.其次,任何一部以城市为背景的电视剧,都极易把青少年引向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而农村更甚.正因为有线电视向农村的普及,使得更多农村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为他们走出农村增添了精神上的动力,而公路的村村通工程,使其彻底走出农村得以实现.不可否认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城市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但进入城市后对各种物质的向往和追求又无疑会引导农民沦为金钱的奴隶,而陷入拜金主义.可以说正是影视剧中对城市繁华或明或暗的宣扬彻底摧毁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下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最后,影视剧极易把青少年引向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全球冲突与融合,欧美影视剧在全球的流行,以及日韩剧对亚洲的冲击,其中所宣扬的西方中产阶级的消费观和享乐观,无疑给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再加上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产影视剧也尽力宣扬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以富人和城市市民生活为背景的影视剧和对高昂商品的宣传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特别是西方的超前消费价值观和快乐主义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月光族”-过把瘾就死“-快乐到死”等错误价值观。

4.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积极影响

传媒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好途径。总的来看,人们对电视传媒的评价趋势是积极的,都期望传媒能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影响。电视传播活动能有助于青少年民主观念、多元知识与全球视角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社会的互动,对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是祖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后备力量,所以对其价值观的培养十分的重要,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电视传媒,从一方面说,它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确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为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电视传媒产生的浦极影响,还青少年一片纯净的文化天空。

参考文献:

[1]廖梦君著:《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2]陈舒平:《电视节目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浅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1.

第三篇: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在青少年中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紧要任务之一,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何立足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他们的行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价值合理性依据,指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建构。

这次报告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文化建设当中,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冲突问题已成为社会重大的理论课题。青少年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难以抉择。如何立足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他们的行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现在的这代青少年,从出生开始就一帆风顺,在优越里长大,看到的都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习惯于单向思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尽管对教育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媒体报道、周围人谈论、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都会让青少年们有所感觉。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对孩子们了解国情、增长见识、从社会现实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动具体地融入到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要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成效,需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规律,并反思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途径展开:

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加强全民道德价值观建设,提高“社会合力”,改善价值观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当前,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集体主义、合作互助、社会责任等观念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作为社会,全社会要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支持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把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尽快确立新形势下的人生价值新标准,为青少年提供切实可行的价值观目标新时期青少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价值观的标准。人的价值观形成有着从选择到接受再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个体的内在接受机制。实践也表明,在价值观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于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将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再“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而这种“内化”和“外化”是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的心理过程。客观评价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效果欠佳不容漠视。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青少年的主体性,忽视了青少年的内化接受与自觉体悟。这样,就会把激发青少年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搁置一边,把这最充满生机的力量抑制下去,最终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形成阻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少教育工作者仍沿袭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仅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青少年,而未深刻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知识体系、生活经验等身心发展状况,从而使理论的深刻性、新颖性与表达的通俗性、生动性相脱离。由此,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关注青少年的主体性。由于青少年人生阅历的有限和辩证思维的发展,他们就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评论和见解,但不免陷入片面化;他们对事对物的评判标准是两极的“黑白分明”,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协助、引导青少年,帮助他们认识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扮演成将深刻的理论转化为易于青少年接受的通俗形式的大师和演员,他们要将宏大的、抽象的、理论的,甚至空洞的观点和思想转化为青少年切实需要、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从而使青少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落实,形成其主流价值观。

三、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在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所宣扬的道德价值、观念等常常给青少年“假、大、空”的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少教育工作者只抓住了最高的一个层次,要求青少年“大公无私”、“公而无私”等,好像在培养道德家、培养圣人。然而,这种过于完美的期望目标会导致青少年或因目标的高不可攀而丧失追逐的勇气,或因理论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而陷入怀疑和迷惘。毕竟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能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所有普通人的,“六亿神州尽舜尧”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由此,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工作者应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需求,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包括情感发展、自我了解和社会理解、道德发展等方向。

可以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有殊途同归之处。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性发展中的亲社会行为就不谋而合。所以,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一改往日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姿态,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四、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丰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人的价值观形成,与人们在一定社会政治、文化、舆论、教育、传统等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下的进程相联系。而价值观教育,本质上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智慧性的、精神性的。知识只是手段,提升精神才是实质。价值观教育试图解决的不是“记忆知识”的问题,而是心灵感悟的问题。它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与信念,还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客观评价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这些特点使其容易为全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然而,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会使得这些价值信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对理论进行深加工,而仅仅是简单地传递、灌输给青少年,那么就可能使他们感觉科学精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

由此,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刻解读理论的精神内涵,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而且更需要深刻分析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况。青少年正是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少时期,他们反感空洞的说教、老套的故事、久远的榜样,但并不代表他们对崇高、奋斗、奉献心存鄙夷。所以,蕴含着人类优秀品质与永恒价值的事物,只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无不震撼其心灵,启迪其心智。如红色经典剧《士兵突击》、《亮剑》等,诸如此类的青春励志作品都有利于青少年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构建,从而获得积极的“文化滋润”。除了这些迎合青少年喜好的流行文化外,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一样备受青睐,如于丹的《庄子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正所谓:“物无定用,适事者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生活中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并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况,把那些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纳入到教育中,从而使青少年在自然、融洽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其心灵受到激荡,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南。

五、丰富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而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情感、意志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认识和调节着行为,行为又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由此,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重视认知环节,也要重视情感的沟通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否则,就会陷入空洞说教的尴尬局面。所以,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工作者应丰富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运用灵活多样式的教学。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现实中,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有极高的期望,但对孩子的价值观要求却不甚重视,还不时向孩子灌输些与学校德育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注意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价值观修养为子女作表率。作为学校,要发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优势,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内容、目标、方法、途径诸方面均进行改革,以求提高其实效性。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营造保持学校德育效果的大环境。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学校要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感受最深、并能发挥直接影响的文化。时间表明,校园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要大力开展科学精神的教育,使青少年自觉热爱科学,立志用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倡导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少年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在教育青少年工作中,要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自觉把个人的抱负、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以实际行动彰显当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

逯云莲

第四篇: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伴随着众媒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就在社会文化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高度膨胀,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商业化,使大量娱乐化、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给青年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的形成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与我们所倡导主流价值文化的冲突和困惑将是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一个时代性、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

泛娱乐化 中学生 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泛娱乐化现象与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泛娱乐化”概念最早由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提出。他在 《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意识的猛进,中国的娱乐业随之也出现了一片熙攘热闹的景观。娱乐元素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从“超女”到《无极》,从“小胖”到“贾君鹏”,从“艾滋女”到“犀利哥”,从“凤姐”到“凤姐夫 ”,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恶搞,没有什么不是大众娱乐的对象。这种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体作为主要载体,内容上采取空洞浅薄甚至不惜用噱头包装、粗鄙搞怪或戏谑的方式,并通过那些戏剧化的滥情搞怪表演,以试图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进而达到快感。为此,波兹曼的忧心绝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青年学生时期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泛娱乐化现象给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很大冲击,一些青年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青年学生价值观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更有不少青年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使得一些青年学生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的危机。而这些行为往往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泛娱乐化现象下青年学生价值观现状

在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下,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诸多变化,它给青年学生提供价值多样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让青年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受生活方式和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会体现出多元化,呈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状况,其中的消极因素必须引起重视。

(一)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青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期,也正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但是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盛行,“娱乐主义”“消费主义”至上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长期受这些因素的熏陶,将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起着消解与误导的作用,青年学生积极进取的意志会逐渐消弱,努力奋斗的精神会逐渐颓废,追求崇高理想的激情会渐渐淡漠。如对明星的刻意包装和过度宣传,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期盼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极度地追星,从而导致自己的浮躁,原本崇高的理想越来越向现实利益低头。此外还收“消费主义”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虽然不具备高消费能力,但在消费观念上已经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引发了以新潮、变异、炫耀为特征的物质消费取向,陷入盲目的“冲动消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及“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的泥潭,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取而代之的是铺张浪费,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开始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

(二)道德价值观日趋薄弱

道德是社会的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它是人们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泛娱乐化的升温和膨胀,部分青年学生对享乐主义、低俗的社会文化趋之若鹜,而道德价值观日趋薄弱。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互联网信息等都在传播着各种暴力、黄色、低俗的文化内容,这往往给人们带来的是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青年学生对高尚精神的追求,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对感官的享受,把娱乐置于非道德基础之上,把文化享受置于精神的烛照之外。于是,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责任意识下降、道德认知意识欠缺,以至于让不少青年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缺乏正确的道德尺寸,从而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审美价值取向世俗化

青年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分析和鉴赏美的能力,包括青年学生对美评判的标准,对美的反应等。审美是感谢与理性的统一。伴随着泛娱乐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开始蔓延,当代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泛娱乐化对欲望的催生与诱导中趋于堕落,审美已不再追求精神的理想性和价值的深度,而是追求“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驱动下的感性体验。部分青年学生审美价值取向正在泛娱乐化构建的平面化、平庸化和享乐主义的感性世界中迷失。

(四)人生价值观逐渐被扭曲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由于受泛娱乐化“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逐渐被扭曲,青年学生中出现了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例如,大众传媒对“超级女声”、“影星”“歌星”的报道,容易对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误导,把人生成功等同于“当明星”,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同于“出人头地”等。泛娱乐化所渲染张扬的非理性文化时刻向青年学生昭示一种关注现实、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这无疑会导致青年学生人格的片面化和人性的扭曲。“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做在自行车上笑”、“嫁个富二代”等这样的社会心理堂而皇之地在青年学生中流行起来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泛娱乐化现象下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对策

通过在泛娱乐化现象下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年学生由于生活视野狭隘、人生经历单纯、道德价值观不十分稳固等因素,在面对泛娱乐化现象下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碰撞时,一部分学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就会摇摆,因而使他们的内心产生空前的困惑和迷惘,导致青年学生对传统的社会核心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对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判断标准产生怀疑,消弱了青年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客观地分析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生价值观体系,加强对青年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培育,使得青年学生在面临多样的价值选择时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一)抓好课堂教学第一渠道

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强化“三进”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信、真懂、真用。其次,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引导,摒弃盲目灌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用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通过参与式学习、课堂研讨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再次,建设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深入学生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理论、道德等素质,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信念,外化为大学生自觉遵守和积极贯彻的良好行为,才能真正当好“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

(二)搭建社会实践宽广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宽广平台的育人功能。首先,以核心价值观规范日常行为,塑造青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培育活动中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安排,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努力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其次,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社会实践领域。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关注弱势群体,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社会、陶冶情操、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

(三)营造校园文化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其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构筑文化品位高、和谐优美的治学育人环境。其二,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当代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的追随者和使用者,把新兴媒体作为传播载体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积极利用网站、手机、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

(四)建立培育践行长效机制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和文化引领,而且要靠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固化和定型,需要从协调联动机制、规范约束机制和情感认同机制三方面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实现价值观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首先,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完善学习、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从而提高育人效果。其次,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惩戒约束、高校规章制度约束、有效的评价约束等来实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定和约束,转变成为青年学生的内在需求,并成为青年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最后,建立情感认同机制。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年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共识和认同是决定国家、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持续性的宣传教育、理论解读和长期的文化渗透,让青年学生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培育青年学生的情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和时代感、责任感、正义感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在选择、接纳各种社会思潮时的价值判断标准,使“三个倡导”成为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青年学生心中的罗盘、情感的寄托,进而坚定和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力量。

下载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