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_职教论文

时间:2019-05-15 11: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_职教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_职教论文》。

第一篇: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_职教论文

目前,民生问题乃社会各界关注之焦点。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胡{学}锦{海}涛总书记于今年新年贺词中着重提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温{学}家{海}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也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正成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主流话语。而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对古代贤哲的民生思想作一深刻探求,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以古鉴今,裨益当世。正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在我国漫长的思想长河之中,老子的民生思想可谓一朵奇葩,至今仍熠熠生辉,对其深刻研析将会为当前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民生思想主要体现于《道德经》一书。《道德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余言,对后世影响深远。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而民生思想则是其精髓所在。老子民生思想的灵魂是“道治”。老子认为,道乃万物之宗,天下之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因此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又指出,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由道生出阴阳二气,二气不断交冲,互相激荡,形成一种万物和谐的状态。如其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老子理想的“道治”,即执政者当以自然和谐之道经国治民,以达致社会的总体和谐。而要以“道治”求和谐,则需侧重民生,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民生乃社会和谐之根本。那何谓民生?孙中山界定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现代《辞海》则简言之:民生即人民的生计。按照此基本内涵,对老子的民生思想进行爬梳,可将其内容剖析为四个部分:尚民为先、崇俭抑奢、慎刑薄赋、以正治国。

一、尚民为先。我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执政为民。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对其精辟阐释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党作为执政党的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的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而要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从思想上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即尚民为先。老子具有强烈的爱民重民情结。由于老子处于“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的春秋战国变动时期,切身体会到各国兼并、征战频仍、百姓困苦种种社会现实。所以,他指出“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同“天”、“地”、“道”一样,都是宇宙中最伟大之物。他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人”即为芸芸民众百姓。因此,他提倡执政者要尚民为先、“爱民治国”。对于执政者如何才能做到尚民为先,老子提出了如下要求:首先,执政者要有宽广的胸怀,以民为上。“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特别是在处理与百姓的关系上,执政者要打破官本位思想,彻底摒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优势心理,“以百姓心为心”,谦逊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还主张无差别地对待每个人。他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做到以民为上,人民就会对执政者“乐推而不厌”。[!--empirenews.page--]其次,执政者要有“无私”的精神,舍己为民。老子以天地长存为例,指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他认为,天地之所以长久,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为万物利益而生存,而不是为一己私利存活。老子借此暗喻执政者要无私无我,舍己为民。为了百姓的利益,执政者要毫不顾虑个人利害得失与生死存亡,做到“后其身”,“外其身”。只有这样,执政者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得以“身先”与“身存”。再次,执政者要有善良的心态,与民为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执政者的善良是合乎“天道”的,正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执政者要像“天道”一样,想得民心,顺民意,则需“知善之为善”,以善治民。

二、崇俭抑奢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相对立的是骄奢淫逸。“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既是个人的修身之道,又是治国的安邦良策。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观中就强调指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增强节俭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是刻不容缓。老子崇尚俭啬,反对奢侈。他把节俭称为三宝之一。他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即“啬”,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作为个人要注重修身,广积朴德,“塞其兑,闭其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要过分地放纵自己的私欲,去追求感官的享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食、色本是人的生理自然之欲。而音乐亦能调剂人的情感,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个人一味沉溺其中,则会导致“益生”。“益生”对个人发展极其有害,老子认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个人一旦达到“强”,就会“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可见,过分的纵情,将加速个人生命的提前终结。所以,“俭,故能广”。老子把“俭”视为国家之“深根固柢”。他认为,如果执政者注重节俭,就不会搜刮榨取、残民自肥,国家则会长治久安。他以盛水器注水与刀剑捶打为喻,提醒执政者不要贪求财货。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还告诫执政者不要误入歧途,追求奢华。他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可是有些执政者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他们“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居住的“朝甚除”,拥有的“财货有余”。与他们相比,百姓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田甚芜”,“仓甚虚”。对于这样“非道”的执政者,老子痛斥为“盗竽”,即强盗头子。在老子眼中,英明的执政者要“去奢”,“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三、慎刑薄赋纵观我国古代,每逢明君治国之时,执政者一般都会施行慎刑薄赋的政策。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而今,我国对农业税的最终免除,最高法院对死刑审核权的收回等等政策,更将慎刑薄赋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empirenews.page--]老子推崇“无为而治”,他反对执政者任意刑罚,横征暴敛,对百姓施以苛政。他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执政者应体察民情民意,施行慎刑薄赋的政策,以自然和谐之道来治理百姓。老子憎恨执政者随意设置严刑峻法,越职杀人。老子认为,生杀予夺之权是由“天”掌握的,而“天”则从“法道”的角度出发,会委托“有司者”专职其事,其他任何人不得擅用。可见,老子并不反对刑罚,只是痛恨执政者违背“天道”,任意实施刑罚。针对与此,老子郑重指出,执政者同百姓一样,在“道”的面前地位是平等的。“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此,作为执政者不能滥用私权,对百姓任意处置,“执而杀之”。如果这样将会激起民怨,民生怨心,就会耿耿于怀,“和大怨,必有馀怨”。那么执政者最终会削弱自己的统治基础。正如老子所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老子极力抨击执政者不顾百姓困苦,对百姓施以各种苛捐杂税,超过百姓生存的底线。他认为,国家正常运转,需要百姓负担一定的费用,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执政者不能为了“求生之厚”,过分地向百姓索取,造成百姓生活饥馑。“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饥”就会引发百姓的反抗,出现“民之轻死”、“民之难治”的局面,整个社会就会紊乱失控。在此,老子提到,百姓起来抗争当局,并不是他们自愿的,而是由执政者过分的刑罚苛税所导致的。特别是当执政者将百姓逼到“不畏威”、“不畏死”的时候,“则大威至矣”,那就会危及到国家社稷的生死存亡。为避免出现这种结果,执政者对于百姓就要“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采取“不自见”、“不自爱”的优良作风。

四、以正治国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不懈的价值追求。目前,公正也是解决我国当下纷繁民生问题的一把关键性钥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任务,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必须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温{学}家{海}宝总理对此强调指出: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讲正义。老子提倡公平正义,倡导“以正治国”,渴望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道治”社会。正如他所描绘的,“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而达致此理想的和谐的社会,公正则是其首要的价值支撑。老子认为,公平正义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其一,从个人层次。其二,从社会层次。从个人的层面来讲,公正是一种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也是个人追求的一种高深的思想境界。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在老子看来,个人在认知的道路上,首先要“知常”。“知常”即为懂得常道,而常道即自然的法则。个人懂得了自然规律,就会宽容待人的,宽容待人就会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能考虑周全,考虑周全才最终符合自然的和谐之“天道”。“知”、“容”、“公”、“全”、“天”、“道”是人认识世界不同的思想阶段,而“公”则在其中,它是达到“道”的必然环节。当公正观念外化为行动的时候,老子进一步解释道:“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也就是说,个人要想做到公正办事,态度不要凌人,方式不要生硬,行为不要伤人。[!--empirenews.page--]从社会的层面理解,公正是社会的理性表现。当个人具备公正的思想观念,那么由个人按照各种关系集合的社会就会表现出公平正义。老子指出:“天道”就是奉行公正的。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这里,老子把“天道”比作安装弓弦,如果想把弓调好,就应该把装高的弦弄低,把装低的弦提高,把多余的弦去掉,把不足的弦补上。“天道”既然是公正的,那么作为“天道”的生化物—社会,自然应体现公正。老子的公正观,存在于他所希望的和谐的“道治”社会。现实社会却往往不尽其然,存在着诸多不公正的现象。老子认为,这些不公正的现象是违背“天道”的,必须加以消除。比如,在贫富分配上就明显存在着不公正,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益贫。老子慨叹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将会严重地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行。为了遏制这种不公正,老子指出,社会必须要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来“损有馀而补不足”。只有“以正治国”,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富强。由上分析,可见老子的民生思想构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其起点为尚民为先,合理内核为崇俭抑奢、慎刑薄赋,其终点为以正治国,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道治”。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道治”是灵魂,尚民为先是根本,崇俭抑奢、慎刑薄赋是表现,以正治国是目标。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层层相接。另外,我们也发现,老子的民生思想带有浓重的现实色彩,对现实充满了关怀,精确掌握老子的民生思想对目前解决民生问题不无裨益。

第二篇:国以民为本 民以国为保(十八大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国以民为本 民以国为保

——

十八大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保。一个国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民是国之根本;一滴水,离开小溪河流与海洋,随时可以干涸,一个人,在国家的呵护下生存、成长,国家,就是人民的保护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确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为会议主要议程,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释放出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明确信号,为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注入强大动力,为新时代的和谐提供了保障。作为一个“国土人”,省国土资源厅到基层挂职的副县长,深深感受到从严汉党,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现就学习十八大六中全会精神后谈点体会:

一、是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

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奠定了重要实践基础。抓住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的有利因素,抓紧抓好党内监督条例修订工作,就能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为管党治党锻造更多利器。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时代号召犹在耳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书写管党治党的崭新篇章,我们党必将更富生机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境界。

五、是对政党实践品格的坚守和自信

革命不容易,建设不容易,改革不容易,复兴更不容易。能很好地担当起这一政治使命的政党必须是坚强有核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是一块整钢。高度团结、高度统一,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不论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是加强党内监督,其指向都是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

下载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_职教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_职教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