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1:5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教学反思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单元适当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根据课标要求、三维教学目标及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讲述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重难点;能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片资料和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及新课讲授后能注重课堂反馈,通过巩固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能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中国现代史涉及较多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为方便学生理解,还需要尽量做到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简洁;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能力。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者是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互助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实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单元教学紧扣课标要求,能通过图片及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学生能主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本单元重难点;学生能深刻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时,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道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城市改革重点在国企改革。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科教文体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本,自主地找出归纳科技、教育、文艺、体育方面的成就。关于外交成就,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探究合作,并深刻理解邓小平“一国两制”内容及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中国现代史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生活,教师通过相关时事讲解、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等教学手段,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课的主线。

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史涉及较多的理论和抽象概念,如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课,就涉及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概念都有点偏难。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

《最可爱的人》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节课以“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反馈检测”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我让学生朗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导入新课,学生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紧接着反问学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作战成果如何呢?”学生们很自然就带着兴趣去自学课文。

2.学生利用学案预习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组交流结束后班级展示,再次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反馈检测环节,在学生充分背诵后,做题检测,既检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做题的能力。

4.最后播放歌曲《英雄的赞歌》,再次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师生共同唱响英雄的赞歌,缅怀先烈,激励自己。

课堂上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融入到集体之中,体现不出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教学《土地改革》时,我从土改原因的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大改造》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首先我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三个简洁的问题

1、三大改造指的是哪三个领域的改造?改造是使三个领域发生了什么转变?(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找答案)

2、在三个领域改造的方式是什么?三个的改造方式一样吗?

3、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都由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只提示几个疑难问题,比如赎买政策。

重点是分析三大改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能单纯的是1956年。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噩梦结束了,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这节课主要请同学们谈谈从“文革”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1)社会应从人治走向法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2)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3)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不要搞个人崇拜,必须建立对领导的监督机制。

(4)不要忘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反思中获取真知,这样一个民族才能获得前进的力量和勇气。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论性很强,有比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他们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同时培养想像能力和表演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因此活跃起来。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但是,由学生概括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这样处理显得有点儿生硬,难点没有有效突破,学生很难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共和国历史上伟大转折。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学生了解大会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国取得哪些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或播放视频资料),然后对比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况,通过对比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得出: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以什么事件为分界线?(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那么,大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表述,引出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这样,学生对大会的召开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教学中使重点内容更突出,难点能得以有效突破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改革开放》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经济政策转变的具体阐述,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本节课优点之处是: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展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及时的进行点评,特别是奖励机制的运用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不足之处是: 学生方面

1、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声音太小,语言不流畅,部分学生有些紧张,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缺乏自信。

2、由于本课概念性问题较多,学生展示时不能做到完全脱稿。教师方面

1、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地方我点拨、提升、指导的不到位。因为本课的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觉得这一问题我处理的不好,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应联系今天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学生明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农民生产的东西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而现在国家不但减免了农业税,而且还要给农民补贴。学生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理解不是很好。

2、本课如使用大屏幕设计一些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开放与自主。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进行大量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知识,并特别重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注意了在具体应用中的引导作用。

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教师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对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我认为本人的设计总体来说很全面,注重细节,知识逻辑结构很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学情分析过于笼统,没有可判断和指导性;至于教学目标设计大而全,想用一节课的时间即完成知识目标,又完成技能和情感目标,是比较难实现的。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和单调,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缺乏吸引力,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本课的兴趣,例如在导入时展现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后,然后直接让学生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所表示的意思,进行抢答,对于导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下午的课在进行这一调整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上午第二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导入新课的方式很自然,在一节课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转换也很自然,但在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这个问题的教学上过于反复和啰嗦,结果导致后面的问题没有来得及讨论,时间没有把握的很好。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课做得较好的一面:

一、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理念。我设计了3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分别是1小组讨论“不同时期,我国政府对台湾的不同政策方针”2是各小组展示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的事例3是进行辩论赛:两岸的和平统一能否实现?分正反两方进行。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过程层次清楚,有条理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基本达到教学上的三个维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三、课堂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展示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的事例,和寻找台湾一直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史实,培养了学生爱国,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还须改进的地方:

一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如在“进行辩论赛:两岸的和平统一能否实现?”环节中没有合理的时间给学生展开辩论。

二是对教材的处理没有创新性,应可以倒过来处理教材,先是学习探究近年来两岸密切交往的事件,再学习形成两岸隔离的历史成因。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对于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是不是不需要朋友?和平外交是不是意味软弱投降?

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必须理解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我采用漫画和外交故事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又可以引发思考与争辩。

让学生认识伟人,最好的方法是读伟人的事,学伟人的话。在伟人的言传身教中感悟。

需注意的是不要离题走远,注意把握度。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反思

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刘杨

本课设计以“感动中国、震动世界”这“一个中心”作为出发点和中轴线,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2012-02-27 14:07:12|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

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者是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待于

进一步加强,学生互助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实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

我觉得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

入手:

一、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从设

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二、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初中生有着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将各知识点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出答案,并解决更多、更深层的问

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比较繁,导致学生厌学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重组,将历史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历史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老师要提出教材的内容纲要,也可以指导

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第14课钢铁长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钢铁长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具体分为3课内容:钢铁长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通过学习人民军队的艰难发展历程,来感悟现代化军队中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认识到我国国防力量犹如一条“钢铁长城”,从而增添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关,学校设施比较完善,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学生中网虫众多,具备了网络学习探究的基本条件;而初二年的学生对军事武器很感兴趣,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对我国的国防建设特别是发展历程了解甚少,这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充足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及对历史现象进行研究的初步意识。

但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两个常见问题: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经常是不懂得取舍,有的还比较片面。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史实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第二,学生看完课件听完解说后,还是停留在感性的零散的思想层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引导学生分析国防建设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理性思维。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核心思路是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体现时代气息。我提前2周布置预习任务。把每班同学都基本上以小组为单位分成4组(允许个别同学自由组合),分别负责寻找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陆军课本没有,但为了分组方便,同时他也是人民解放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进行简要介绍。教师事先提供几点要求:以几个时间段为线索(基本上分建立初期、70年代的发展和新时期的飞跃三个阶段);要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内容简洁而有代表性等。

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分工协调,尽量动员每个同学都参与。组长把组员们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机的融合成一份课件。提前给老师过目,经过老师的指导后再进行加工。课堂中给学生足够多的展示空间,由每组的一名代表依次上台为大家讲解他们组自己制作的课件。老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而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示同学们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挥。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并能通过网络来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比我国各阶段的国防建设发展成就,来锻炼学生善于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运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

2.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概括人民军队的发展特性中,感悟现代化军队中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

2.在探究人民军队军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犹如形成一条“钢铁长城”,从而增添民族自豪感。

3.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不仅是用来聊天和玩游戏的,更是辅助学习和探索新知的利器。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

2.处理方法:通过课前自学,初步建构知识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来收集史料和史实,深化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掌握。

3.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明确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4.处理方法:运用问题探究的方法,通过解决由浅入深的问题,来突破难点;通过创设历史场景,在感受历史发展变化中,明白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之间的必然联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国庆50周年即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前阅兵的一段的视频剪辑。

教师引导:相信这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钢铁洪流极大的震撼了大家的心灵。我们通常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我们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称为钢铁长城,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支威武文明之师的发展史吧!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充分展示同学们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课前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分别负责寻找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陆军课本没有,但为了分组方便,同时他也是人民解放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进行简要介绍。下面请4个组的代表依次上台,为大家讲解他们组经过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智慧结晶。讲授新课:

学生讲解纲要:

一、陆地雄师的威风――陆军

1、建立: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新型人民军队诞生了。

2、发展:人民军队由少到多。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

3、建国初期:骡马化、摩托化

4、改革开放后:机械化、信息化

二、海上蛟龙的风采――海军

1、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0世纪70代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问题:有人说旧中国有海无疆,而新中国的海军则能够保卫祖国的海防。你认为这话是

否正确?

三、空中战鹰的雄姿――空军

1、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建国初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取得辉煌战绩。

3、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是从国外购买。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选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问题:蒋道平是在什么情况下抗击美军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四、威慑敌胆的王牌――导弹

1、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2、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3、我国导弹部队不断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复习巩固: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吗?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

结束语:

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表现。我国经济的腾飞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当然,我国人民的努力拼搏,特别是军事科学家们的奋斗,直接促进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能不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而自豪吗!

我认为今天最重要的是,我们从国防力量逐渐强大的过程中,学到了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特别是怎样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来学习的新方法,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一、陆地雄师的威风――陆军

二、海上蛟龙的风采――海军

三、空中战鹰的雄姿――空军

四、威慑敌胆的王牌――导弹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按照备课的设计,本节课设计为多媒体课,目的在于能更多地向学生传授军事知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海空军的军用武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心与热情,在教学中此目的已达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说教学任务已完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目的也已达成。教学小结:

本节课突出三个统一:

1、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2、分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统一。

3、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我认为本课不但在思想上注重采取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且把信息时代的气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喜爱的科技产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学生开启了一扇解决问题的新大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

本节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基本上以小组为单位,在互联网上搜集多种多样的资料,有机的组合成一份课件。同一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美工;有的负责解说;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提供电脑等等,甚至有个同学专门负责刺探别组的“军情”。相当部分的学生所反映出的品质与潜能都令人振奋。总之,同一组的同学按照分工和合作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分组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本节课的基石是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整理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分工制作成四份课件。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空间,而学生自己制作的课件与讲解,同龄人也更容易接受。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我适时地作出积极的点评,有时也调动学生来评价,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评价自己的机会,也是师生间的一次情感交流。这样教师基本处于“引导者”的地位而不是“控制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方法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反思:

1、这种教学模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太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还不

够,搜集、整合资料不是很得心应手,展示成果时表现的不是很自如,整合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还需通过以后的教学来逐步培养。

2、课前准备还是不充分,特别是对时间的把握,对学生展示等环节的时间预估不够,所以,小结反馈环节比较仓促。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但兴奋不足,使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我没有积极调节好学

生的状态。正如一位老师对我的评价:非常理性,缺乏激情。以后我在教学中要投入足够的激情,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殊不知人类认识地理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中体现的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地理教学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启迪。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井冈翠竹》一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的竹子”这一主线,写了井冈翠竹在斗争时期与井冈山民的关系,和井冈翠竹在建设时期表现出的精神,继而讴歌井冈山人民所表现出的主义精神。

文章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灵活多样。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教学目标”是我本课的设计重点。因此在学习每一个部分的时候,不仅仅让孩子们感悟文本的内容,体验文章饱含的情感,还要让孩子们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作者不仅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注重了观察、表达的方法,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明白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就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第五段中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八自然段中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概括具体式),拟人、顶针、引用、回环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我这节课中关注的。

正因为本课关注的表达方法过多,所以虽然我的程序走得是很清晰的,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罗主任还是一下子看出了问题:表达方法的学习程序还要更清晰些,这样能给孩子们清晰的印象,而不是现在这样为了学习表达而学习。一语惊醒梦中人,是的,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理不清头绪,修辞、表达过多过杂,别说孩子们,就是老师们也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我为什么要贪多求全呢,可以抓几个重要的、学生们在本课中最需要的点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以上这点外,关于“挑粮食,挑”这个点的学习,还是没有“挑”明白,其实这一点也在我的意料中。由于本文描述的事情年代久远,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太不相符,孩子们难有很深的理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能把文章中的几句话读懂,能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们,正是从井冈山出发(这里是中国的摇篮),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最后取得胜利。能够理解到这一点,我的目标就达到了,再加上我的一段图片及补白,简单地直观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过程。我相信孩子们应该是能理解的。但是罗主任站在更高的高度,给予了我们不同的解读,希望我们能让孩子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

当然,本节课中的可取之处也得到了罗主任的肯定;

1、教者视野开阔,开课有文化。

2、由题入手,学生介绍井冈山,很有必要,还可更强化些。

3、能始终抓住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的竹子”来组织教学,可以说是“一咏三叹”。

4、非常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如:排比、比喻、拟人、反问、引用、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从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还有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学习都非常充分。

5、流程清晰,师生情感都非常投入,师生学得很感人。

6、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起到点拨的作用等。

今天罗主任还对我们学校“体验教育”特色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体验”一词的内涵。针对小语高段字词的教学,罗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高段字词的教学,在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文后突然穿进去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整体感,建议生字词的教学可以随文学;也要有选择性的学习,不要将课后生字词全部呈现,只学习生僻的字,容易出错的字;还可将与教学环节紧密相连的字词拿出来学,学完关键的字词后直奔重点;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总之,今天的市级视导活动对我校教学工作进行了“诊断”,帮助老师们找到很多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克服不足,不断锤炼自己,提升教学能力。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利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往往用待定系数法,即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k≠0)中两个待定系数k和b的值;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方法,用“数”和“形”结合的思想学习函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

1、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是不懂得看函数图像。

2.用一次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结合图象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不理解函数解析式和解方程组间的转化。

另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重点,但也是学生的难点,需要慢慢的加强训练。

1.一次函数的图象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通过观察和应用这些图象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再利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40班语文科目的教学工作。为教好语文,我认真研究了初中的语文教材和相关的练习,并买来一些语文工具书籍。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经常抽空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认真详细做好听课记录。平时,本人还大量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做为教学备用。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邀请同行听课,虚心接受他们的点评,同时也将这些意见记录下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写好教学后记,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方便今后的教学。经过努力,自己感觉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我吸收他人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学活动中做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及时鼓励、表扬学生,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设计一些难度较大并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还设立了班级图书角,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

第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我在课堂上,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如刘玲、李林键等。提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朗读比赛,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第四,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我平时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如李童、向莉、万欢、高亚惠等作文水平有很大进步。

不过,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仍须努力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细腻的描写。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风景美人情美。

4、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5、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难点: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意图。

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3、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淳朴的平桥村,看看这儿曾带给迅哥儿什么样的感受?请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说明:从“聊童年”导入,使教学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抓住“感受”,也就抓住了小说的关键。既完成了导入,又完成了切入,直接进入整体感知,可谓一举两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揣摩品味:反复朗读,背诵,品味:你从这句话里读到了什么?这种感受是从哪些地方读到的?

三、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4、第11-13段写月夜行船。

①设疑:这几段景物描写和“我”看社戏有什么关系?你从这里学到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技巧?

(说明:这两个问题,不急于回答,设疑的目的是带着问题读书。)

②自由背诵。

③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原作中,“我”在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物如刑具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狭窄拥挤的生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使得都市人失去了做人的生趣。都市的大特征莫过于“挤”了,作者在短短的叙述中就六次写到“挤”,拥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在两次看京戏过程中体味得悲悲切切。嘈杂紊乱的都市生活中萌生的疲惫、厌烦,甚至恐惧的情绪也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乡村的环境却是诗趣盎然、和谐醉人的,作者这样倾尽笔力描写美丽的江南夏夜,看来是有意和城市对比的。

(说明:在背诵中完成赏析,扎实有效,促进语言积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是用景物描写突出“我”看社戏的急切的心情;二是表现自己自由舒展的心灵。这正是社戏难忘的原因之一。写法的探究,宜畅所欲言,教师随机点拨即可。譬如多角度描写,以动写静,侧面衬托,情景交融等。注意发言一定要紧密结合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二、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除了直接写看戏,围绕着“社戏”还写了很多内容。请浏览课文,简要概括。

说明:目的在于理清思路。譬如:戏前波折、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等。

2、看戏前,遇到了什么波折?这个问题后是怎么解决的?“我”的心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明: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折之一:叫不到船;波折之二:不准和别人一同去;波折之三:外祖母担心。后是双喜以三点理由,且以写包票做保证,解决了这一问题。

心情变化:沮丧(“急得要哭”“完了”“东西也少吃”“不开口”)——欢喜(“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一盼望的事情在近乎绝望中“起死回生”,得来如此不易,当然会念念不忘!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3、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与谁交朋友呢?

(说明:这是一次对小说人物的归整。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三、深化品味,感悟意境

1、指名读第17—21段,想一想:戏好看吗?

2、既然戏本身并不好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好戏”呢?

(说明:戏本身不好看,但是“我”却体会到了比戏更好的东西——伙伴们的善解人意。譬如:双喜解说员似的不离左右:“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破口喃喃的骂——还是走的好罢。桂生豆浆没买来,舀水作为补偿。)

3、指名读第24-27段。思考:豆好不好吃?

明确:文中并没有关于豆好吃的描写,可见“好”并不在“豆”本身,而是另有原因。第39段还说“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不是一样的'豆吗?这“昨夜的豆”到底“好”在哪里?

4、默读课文,自主思考,紧密结合文本讨论。

(说明: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

好在自己“偷”,自己煮,自己剥,自己撮。——小孩子背着大人做了自己想做而大人可能要干涉的事——更得意的是,这些狡黠的谋划全部“得逞”。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力求打通学生的生活和文本的联系。

好在这一“偷”,“偷”出了淳朴无私的友谊。譬如:想起偷豆的为什么是桂生?联系前文看戏时,桂生没有给“我”买来豆浆,而“我”又不喝水,这是一种愧疚地补偿。当面临偷谁家的豆有两种选择时,阿发却说:“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是何等的淳朴、无私和纯洁!

好在这一“偷”,还“偷”出了智慧和成熟。譬如双喜,征求阿发意见时,一向口齿伶俐的他突然变得结巴起来“阿阿,阿发……”,此时双喜心里在想什么呢?他一方面想让迅哥儿吃到好的豆——而不管豆是谁家的;另一方面现在是当着阿发的面,摘谁家的还是由阿发自己去决定,所以这句表面结巴的话,有提示阿发、缓解语气的作用。另外,避免哭骂(“得意”不“忘形”)、“毁灭罪证”、“以牙还牙”等一系列的举动,都让“我”钦佩不已。)

5、齐读第40段。

总结过渡:豆本身很一般,但是吃豆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心情无比欢畅,令人难忘。

四、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长、事件多、容量大,景物描写优美,人物形象鲜明。以下是本次教学的收获。

1、提纲挈领,有面有点

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整体感知,抑或是局部探究、总结深化,都紧紧围绕文末一段进行,使它成为贯穿全课的一条红线,伴随着理解的深入,反复地触摸、玩味。在分析中,又把这一主旨句分解为:“豆好不好吃”和“戏好不好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好”字上着力,这正是小说的关键。对这种长篇幅的经典小说,这种方法,的确能使教学避免琐碎、零散。

2、在以下方面明显感觉不足:

(1)联系生活不够

这是一篇很能唤醒学生童年体验的一篇小说,教学中,我还只是关注了作者、文本,关注了文本理性的分析,没有在打通生活与文本的联系上着力。其实,我一次次被打动的原因,正是我在阅读中的“分心走神”或是“心灵的远游”,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作为课程资源,大大方方摆陈于课堂呢?

(2)联系原作不够

这篇课文是鲁迅小说《社戏》的节选,原作中很多地方作者是对比着写的,失去了删去部分的依托,节选部分的很多文字都显得突兀,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加以还原,必能加深理解。这方面做得不够,不巧。

(3)“牵”的痕迹过浓

设计似乎过于求工,过于注重整体性,对“豆”和“戏”两个部分的引导,都不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灵指向。前三段的衬托作用也未涉及,很多精彩的动词未涉及。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反思如下:

一、课堂上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也常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常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这个时候为了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往往对这些答案全盘肯定,统一说个好,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反思:

(一)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吗?这些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指出不足,就一定伤学生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笼统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所以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二、语文课应该姓“语”,应该注重品词析句,应该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本身包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课程标准一声令下:“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于是在我的教学下,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成了科学课、成了社会课,语文课变了味,不再姓“语”了。语文课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而我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来源。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三)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尝到语文课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这纷繁的教改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这才是每一位新世纪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素质。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一节在教学安排上是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个课时。本节课我认为我的亮点之一在于新课的导入方式。我首先让学生以接力赛的形式说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细菌和真菌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细菌和真菌是对人体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学们想到的往往是害处,然后锋头一转,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好处的,整节课都围绕着为细菌和真菌“平反昭雪”而进行。这种导入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亮点之二在于学习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这一个知识点上,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发酵现象的实验,课堂中让制作较成功的学生说说他们的制作方法以及看见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动画让学生观察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掌握发酵现象的原理。

亮点之三在于讲解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这一知识点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包装袋,先从准备的包装袋入手,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然后我准备了p73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后选择一个向大家介绍保存方法及原理。在学生介绍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时,如冷冻、冷藏、紫外线、防腐剂,可以让学生讨论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于人类的健康,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所带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配料里,是不是含有常见的防腐剂,并提醒学生尽量少吃含有防腐剂的食品,达到关爱人类健康的情感目标。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也较密切,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培养了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强调了科学的严谨性,学生的参与面较广,也注意了对学生评价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些方面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还要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在细节方面还要再完善一下。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此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像其他老师学习,不管是刚工作的还是工作了几年的,他们都有我要学习的东西,这一点我最近感触很深。对教材也要更深的去挖掘,不能只浮于表面。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面对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差不多有两年了,这段时间来,从当初对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到基本了解这地区这阶段的学生情况了。在教学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发音不准,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现阶段,生字拼音教学仍然是必须的,它不仅体现的书面表达上,还表现在口头交流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书面和口头的教学,这方面显得重要,如果单单是为了考试而教学,那么语文教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②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③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阅读速度慢。一篇课文他们阅读完了后,没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阅读速度比较慢,往往耗费很多时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在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做到快、准、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校效率,不然学生的基础仍然原有阶段,丝毫没感到自己在进步,读过了哪些书?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课内的文章,更重视课外阅读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③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④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语文的教学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注重培养人的基础知识,培养人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当会重视基础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生命的演化》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及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从同学们熟悉的有关生命发生和发展的神话传说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章的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成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让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效果很好。

4、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

1、在“查”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的板书不足的地方,要明确地提出来,并改正。

3、少数同学不爱动手、动脑,认识不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周四,县教研室主任带领各科教研员来我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我上了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上学生准备,预习情况较好,课上流程较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互助,互相鼓励的作用。在这节课上,让我觉得学生的能力是非常有潜力的。如课前我让学生预习,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事例,特别是准备小记者报道和短剧“汪辜会谈”。课上学生薛香以小记者的身份穿插海峡两岸的关系的表现,采访比以前更自然,进步很大。而她安排的赵昌鑫与邵宝玉合作的`短剧“汪辜会谈”表演干练,贴切,从容,出乎我所料。课后,我想,学生能力的发挥的确在于老师的要求,老师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要放手让学生发挥,他们一定能做好。

对于课上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我曾考虑过原因:学生不会?学生腼腆?学生跟不上思路?学生不情愿配合老师?等等。经过评课,高主任肯定了小组合作,说到评价做的不够到位。对于评价,我考虑不出好办法。听了高玉丛老师的一节观摩课,小组合作特别是评价做的比较好,每组有一名记分员,为自已组得分记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可以引用。教研室徐主任讲她的评价做的还不够。应该分清学生的A类B类C类D类,提问要每组都有机会,问题要考虑难易,分清各类学生,有的放矢的提问,不要学生全体回答。这样,就基本解决了评价调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我课上的困惑。学无止境!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用两个课时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实,学习方法得到了贯彻,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没有完全深,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面对陌生又熟悉的初中课本,感慨时间飞快,我已经从一名初中生成长成了一名准教师。看到活泼可爱的初中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天真的美好。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那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能做的就是把带给他们的每节课上到最好!所以,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从听课到备课再到真正的上课,在教学中,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会最深刻的是站在真正的讲台上,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时。这期间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以及老师、同伴的指导都值得反思、总结。具体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理念:

听指导老师的课,最大的感受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老师的循序诱导,没有知识灌溉,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们思考、探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一收获时刻提醒着我: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要有真正的学生活动,同时老师要发挥课堂的指导地位。

二、教学教态:

1、声音:声音还是比较洪亮,只是语调还缺乏教学热情,比较平铺直叙,还可以更抑扬顿挫一些,时而和学生们用开玩笑的语气给孩子们讲小笑话。时而严肃,强调重点。时而用有亲和力的语气关心孩子们。这样的课堂会更充实,也会更有乐趣!

2、动作:课上,每个孩子都在关注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而且,老师的举动很可能是孩子们学习的参考。所以,老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课上的每个动作要自然、大方、时刻体现着对学生们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孩子在课下对我说:“老师,您真有礼貌,当我们掌声欢迎您时,您还说了谢谢大家!”。听到这句话,我为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而暗自高兴,同时,也提醒着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3、心理:在这里,最大的感受是:上课时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语言是否自信、教学教态是否自然大方。所以,心理也是需要多锻炼、自己学会积极调整的。刚登上讲台,我会很不自然,就想:自己做得不够完美,学生们会不会不喜欢自己呢?后来,我发现,我的想法完全错了,因为:老师上好一节课,不是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们喜欢自己,而是可以真正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自己就会更大方,不再忸怩了!

三、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教案上,是对真实教学的一个预设。

(1)对自己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也就是准确把握学生们的知识基础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更有利于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也避免了重复讲解、讲解过深的知识点。

(2)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我感觉还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课本上的知识点都没有吃透,有些凭着自己的感觉在开展教学。这是需要改正的!我想,我现在要做的是:先通读课本,自己掌握课本知识,然后,分析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后,再进行知识的加工处理,一定不能落下知识点,因为对学生,要负责任!

(3)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这一点自己做得还可以。首先了解了中学生:他们还不够成熟去想我要好好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有趣、有用,当他们可以很自豪地讲给同伴、家人时,他们就喜欢上了学习。所以,带给孩子们的课要多多地从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了解到:本节内容食物链和食物网只要强调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对于不是特别抽象的知识,设计了比较多的学生活动来增添学生们学习的乐趣:讲小故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写食物链并和大家交流分享。

通过前期的了解,设计了比较活的`学生活动,调动了学生们积极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成功的一点。

(4)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设还是不够:

自己想:学生们的回答会完全按照自己备课时写的,可是,忘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想法的灵活、开放,于是,在这方面耽误了比较长的时间。在导入时,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兔子吃草、蛇吃兔子、老鹰吃蛇的故事,当问到学生们故事中涉及到了几种生物时,想着学生们回答:草、兔子、蛇、鹰。没有想到,学生们说了好多,还有:树、花、蚂蚁、微生物。当时,学生们说什么,我就都写上了,指导老师夸我做得很棒,没有否定孩子们的想法,尊重孩子们!我学会了要时刻尊重学生们的灵活的思维,也知

道了要尽可能地对课堂做出预设。

2、课堂技能:

(1)导入:

本节课导入比较成功:时间控制得当、课堂教学秩序管理还可以、师生有效地交流、导入也有效地为开展教学内容服务。

结合上一节课《水和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失败的导入和本节课成功的导入,更加明确了:导入不能仅仅是活跃课堂氛围,最主要的是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否则,会带偏学生们。

(2)设疑和提问:

这一点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为了保证提问的高效,要提前设计出本节课的问题串:提问要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要选择适当的提问时机。提问要有适当的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要有分析评价、必要的引导、总结。

(3)讲授:

记得指导老师说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正确、科学,所以,讲授时,一定要尊重客观的知识,要学会掌握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

其次是:讲授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讲课是一门艺术,要尽量做到让学生们学习、听课时,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美感,使讲授的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艺术性同在。

(4)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与PPT应用方面,自己还需要进行两者的合理分配,板书更多地体现教学重难点,PPT是为了教学更好服务的工具,切记只念PPT、自己的思路被PPT带着走。同时,也要学习制作更好体现自己教学思路的PPT的方法,目前要学习的是触发器的运用。

(5)对学生回答的反馈:

除了可以用:很好!很棒!还可以用什么呢?要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个总结,对于学生回答的肯定要具体一些,例如:回答得很具体、很全面,将几个方面都涉及到了。这样,对学生的肯定很真实,同时也强调了易错点。

(6)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有的时候,由于时间把握得不是特别好,会没有时间总结。总结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会使课堂的重难点突出,总结时,要注意: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重难点突出。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呼后应、形成系统。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四、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较好地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二是知识点的讲解以及重难点的强调比较到位,具体如下:

1、在强调食物链的完整性时,用到两个例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在讲解时,强调的很到位,并且结合学生们的易错点,很具体。

2、用枯草杆菌分解枯草,指出,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

3、为学生们解答疑惑:食物链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太阳能为什么不能写进食物链里,解答得比较成功。

4、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捕食关系强调得很到位。

五、不足之处:

1、要记得错的知识点不能写在黑板上。

2、要教给孩子们数食物链的方法。

3、老师不能只强调重点,要落在课本上,让学生们划出重点。

4、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没有必要太复杂,只要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强调到位就好。

5、有学生问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里的大鱼和小鱼都是鱼,能不能只写鱼?当时给学生的解答是可以,后来一想,是不可以的,因为,这里的小鱼可能是草食性的,而大鱼是肉食性的,不能笼统地叫做鱼。

6、要记得课件的色彩对比,要让学生看清楚。

7、语言,尽量能够用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口语化与科学、准确不冲突。

8、分解者不是吃,而是分解,要注意语言的科学。

9、要熟悉讲课流程,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课思路才不会乱。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本单元课文有散文,也有小说,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学习本单元要求熟读这些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诚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已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学习本单元还要求从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揣摩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描写能力。如杨绛在《老王》中,为表现老王生命衰竭的状况,写道“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学习本单元要求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语言特点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学习本单元还要求学习作者写人的方法,可以选择一个感人瞬间表现人物,与可以选择多件事写人。运用这些手法表现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大胆发现,大胆表达,相信会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更具个性。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单元导学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建议是“加强朗读,注意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短文两篇》是充满意趣的散文诗。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这是由两篇课文的抒情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日》是直接抒情,通过议论的语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而《月》是间接抒情,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婉转曲折作者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比而言,《月》比较晦涩难懂,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合作探究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对比阅读,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

2、这两篇文章前后仅隔一天,你能找出作家可能因《日》中的哪一句话而成《月》的吗?

毋庸讳言,这节课是为学校的第二轮展示课而精心准备的。

在实施166动车课堂模式时,我发觉学生在“合作交流”这个环节,存在假合作,不合作、低效的合作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还是以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自居,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查字典,不允许学生翻看任何资料。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节课,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书和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自主地学习,完成导学案。也许是新奇的缘故吧,学生在自主学习课上,表现的特别活跃积极,有的在查字典,有的查《课文全解》,有的在查电子白板,有的查我的《教参》,有的查我的《顶尖教案》,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为今天的展示课写一句话,写在前面的大黑板上,这是我的语文课堂从未出现过的,学生显得有些畏缩,于是我让胆子比较大、责任感比较强的班长来写。说实话,我一点也不知道她会写什么,但我知道她一定会写的。只见她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是机缘巧合,这句话就串起了整堂课的三次“开遛”。先是谜语热身,然后是“诵读接力”、“小组对抗”、“你说我品”,最后胜出的为“明星小组”,可以享受小组加五分的殊荣。整节课一气呵成!

课后评课议课时,校领导对我的教学尝试给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现在细想起来,这节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至少有两点:

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学生的展示显得凌乱,原因是学生的自主缺乏一个确定的目标,虽然学习目标已经列在导学案的显著位置,但在本环节中并没有明确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抓瞎”,又造成了展示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整改措施:精心设计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展示时,分组按知识点进行展示。

二、合作交流环节的对比阅读中,教师没有很好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月》与《日》的比较中没有提到抒情方式的不同,前者是间接抒情,后者是直接抒情,而这是本单元学习、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而我在这节课上也疏漏了。主要原因是教学预设不够充分,结果变成了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改进措施:教师可以直接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展示,作为突破理解《月》的主旨这个难点的切入口。

这堂课,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是自由、快乐、民主的课堂,但有没有达到真正的“高效”呢?这不是在一节课上或者课后就能妄下结论的,它需要时间的检验和逐步的完善,我也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与耐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各个单元小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小结

21、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的解释

1.缘:沿着、顺着。2.缤纷:繁多的样子。3.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形容词用做动词。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4.俨然:整齐的样子。5.复:再。6.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头。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属:类。9.阡陌:田间小路。1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1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2.具言:详细地说出。13.叹惋:感叹、惋惜。14.扶:沿,顺着。15.向:从前的、旧的。

16.诣:到,文中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7.遂:终于。18.规:计划。19.寻:随即,不久。20.若:好像······似的。21.舍:离开。22.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23.悉:全,都。24.怡然:高兴的样子。25.寻:随即,不久。

二、通假字 1.具通“俱”:详细。2.要通“邀”:邀请。

三、古今异义

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2.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关联词。4.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5.不足 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如不足挂齿)6.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四、一词多义

1.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标记)2.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3.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听到的事)闻之,欣然规往(听到)4.之:具答之(代词,指代桃花源里的人)闻之(指桃花源里的事)

五、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六、文章主旨

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画卷,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九、文中所涉及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2、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的解释

1.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2.灵:动词,显灵。

用心

爱心

专心 3.斯:这。

4.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6.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7.案牍:官府的公文。

8.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9.蕃:多。10.濯:洗涤。

11.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二、古今异义

1.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2.馨 古义:美好。今义:芳香。3.宜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四、文章主旨

1.《陋室铭》作者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23、《核舟记》

一、重点字的解释

1.罔不:无不,全都。2.贻:赠。

3.峨冠:高高的帽子。4.夷:平。二、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八分有奇(名词,零头)2.可: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3.端: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直)4.木: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三、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4.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5.虞山王毅书元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后。

四、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 可 古义:大约。今义:常用作表示许可,可能,值得,同意等。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古义: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今义:曾经。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古义:挑选。今义:简单等意思。4.其两膝相比者 比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五、文章主旨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的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4、《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字的解释

用心

爱心

专心 1.分:职分,指职业,职守。2.兴:发生 3.恶:憎恨

4.外户:泛指大门。5.大同:指理想社会。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二、通假字 1.与:通“举”,选拔。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古今异义

1.男有分,女有归 归 古义:女子出家。今义:返回、归来。2.独 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独自,一个。3.贼 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4.作 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5.大道 古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道路。

四、大同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5、《杜甫诗三首》

一、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石壕吏》中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文学常识

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文章主旨

1.《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作者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2.《春望》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局长安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和悲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古今异义

1.听妇前致词 致词 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和哀悼等的话。

用心

爱心

专心 2.天明登前途 前途 古义:前面的路。今义:比喻将来的光景。3.有孙母未去 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4.老翁逾墙走 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五、通假字 1.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六、熟背的句子

1.《望岳》中近写泰山的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望岳》中表现神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望岳》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富有哲理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春望》中采用移情于景的写法表达伤世感情的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事件是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6、《三峡》

1、基本知识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2、通假字

阙 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

3、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今义: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以疾也 疾 古义:快。今义:疾病。

27、短文两篇

30、诗四首

《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用心

爱心

专心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名句综合运用

1.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小结

第一课

新闻两则

高屋建瓴

华里

不含

铜陵

溃败

协定

督战

顽强

击溃

业已

二十八宿 气势磅礴

横渡

芜湖

荻港

签订

泄气

不料

歼灭

要塞

攻势

绥靖区 锐不可当

占领

阻遏

阌乡

潢川

管辖

桐柏

阻隔

消耗

纠正

白崇禧

枝叶茂盛

联合痛恨

配合逃窜

襄阳

鄂(湖北省的简称)豫(河南省的简称)同仇敌忾

野战军

宋希濂

杜聿明

不含:不包括;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业已:已经。

阻遏:阻止;溃败:军队没有抵抗能力,被打垮而后退;泄气:泄劲。

督战:监督作战;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歼灭:消灭;击溃:打垮,打散。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第二课

芦花荡

张皇失措

呆望

疟子

吆喝

挂花

蹿

莲蓬

悠闲

打牙跌嘴

转弯抹角

用心

爱心

专心 月明风清

提防

疟疾

阴惨

飒飒

顽固

央告

遮掩

竹篙

寒噤

吱吱 诗情画意

裹伤

尖利

清爽

穿梭

编算

黄梢

仄歪

泅着

能耐

闷热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寒噤:因寒冷而哆嗦。挂花:负伤流血。蹿:向上或向前跳。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阴森:阴沉,可怕。文中指敌统区可怕。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悠闲:闲适自得。冀:河北的别称。仄歪:倾斜,歪斜。飒飒:形容风、雨声。央告:央求。转弯抹角: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泅:浮水。遮掩:遮蔽,遮盖。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第三课

蜡烛

贝尔格莱德

桥头堡

偷袭

削去

契柯拉耶夫

萨伐河

间歇

拂晓

埋葬

瓦砾 地窖

玛利·育乞西

爆炸

孤零零

手臂

砸死

匍匐

衰老

苍老

僵硬 腋窝

精疲力竭

浮土

名副其实

珍藏

洋铁

屏障

布置

吃惊

耸立

闪耀 柔和

闪烁

静默

肃立

鞠躬

颤巍巍

永垂不朽

烧灼

间歇

夹肢窝

惊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都没有;匍匐:爬行。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肃穆:严肃安静。鞠躬:弯身行礼。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偷袭:趁敌人不备突然袭击。间歇:动作、变化等每隔一定时间停止一会儿。孤零零: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体面

多谢

予以

远征

光荣

赞誉

奇迹

圆明园

典范

恍若

缀满

琉璃

珐琅 朱鹭

眼花缭乱

犹如

结晶

惊骇

不可名状

晨曦

瞥见

剪影

洗劫

劫掠

赃物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箱箧

野蛮人

战利品

偷窃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晨曦:晨光;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儿都没有了。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掠夺:抢劫,抢夺。

体面:光荣,光彩;予以:给予;赞誉:称赞;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恍若:仿佛;缀满:挂满;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惊骇:惊慌害怕;瞥见:一眼看见。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

杀戮

苦雨

悼念

纳粹

纯朴

灭种

哗哗

朝圣

英亩

蜿蜒

屹立

孟华苓

笼罩 恍惚

眼神木然

融合悲哀

荒谬

朗诵

盟誓

憧憬

喜悦

恐惧

哀伤

控诉 执著

韵律

响彻云霄

倾泻

缭绕不绝

同胞

陈列

健忘

应邀

感染

震惊

沉寂 反驳

血腥

片纸只字

赤裸裸

果酱

鲁姬卡

生还

爱荷华

呵护

稚嫩 杀戮:杀害;憧憬:向往;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

恍惚: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呵护:爱护,保护;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人味。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屹立: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公开课上完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还没有进行集体评课,不知道听课的老师评价如何,不过听了个别老师的评价,反应很好。回想整个课堂就像发了一场梦,但上课感觉还良好,让我开心的是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他们对母亲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动不已,母爱这种情感的感染力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回想了整个课堂,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引导不到位。在第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时,学生读的声音太小,像是不敢读出声。这导致在这个环节里有点尴尬,那时内心很焦急,却无可奈何。回想起来问题在于我,我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读。毕竟一般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真正喜欢的欣赏的句子也就那么一两句,对于同一句话,读了一两遍就不再想读了,而我当时没有想到,也就没有用正确的语言去引导。

第二,对学生的朗读没有做出必要的指导。在赏析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我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例如,一个学生赏析文中最后一句“哎,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他赏析得很到位,还用了一个贴切的词语“撕心裂肺”来形容。但他读的时候却没有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赏析完如果他再读一次的话,那么就真正的是有感情地朗读了。

第三,时间把握不好。上公开课,最忌的就是拖堂,而我延迟了两分钟下课。在读赏这个环节超过了预期的时间,时间控制不好,本来可以控制的,但是学生还想回答,不想扼杀这种积极性,更不想扼杀学生情感的真挚流露。所以后面就省了一个“读背名言名句”的环节。但时间还是超了。

以上都是我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但因经验不足没法考虑周全。还有其他问题,由于当局者迷,还没能总结出。

附:学生课后在QQ空间发表的感想。

今天,学了老舍的《我的母亲》这课,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身世以及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辛酸,终生的刚强与贫苦等。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及对失去母亲的痛心。

在公开课上,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散布整个教室。同学们教通过这机会抒发出了对母亲的爱。看到同学们的真情实感及听到他们说出的包含感情的语言时,我不禁热泪盈眶。突然想起妈妈。她的额边又多了些许银丝,眼角旁布了几裂皱纹。脸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的红润。昔日那双纤细的双手也消逝了。想着想着,泪珠滚下。心中涌出一种痛,但兼并着一股巨大的暖流,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为我做的一切全从我的心门涌出,呈现在脑海。妈妈,我想对你说:您用您的生命哺育了我,您赋予了我生命,赋予了我一切。您劳动的身影让我永远无法忘记,您慈祥的笑容将永远铭刻在我心灵的深处。是您,在我迷途是您,忘返的时候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在我伤心落泪的时候给予我温暖和快乐。您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太阳,您的光辉将陪伴我走向生命的尽头。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妈妈,我爱你!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我通过学习王法宝老师的教学反思,知道了备课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所以对每一节课一定要用“心”去设计,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层次不清、缺乏明确的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其次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学法指导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

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二次备课很重要,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又是“灵光一现”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这样经过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这些在本周学习旅鼠之谜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极的图片,让学生对旅鼠有个直观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用了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几个问题都由集体智慧来归纳总结了。自定义动画生动地再现了旅鼠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

收集的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异现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素材。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成功地运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来写其他动物的奇异现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口头表述不清晰;解读课文的思维不够开阔。如果让学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多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我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我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这节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内诗歌学习的一个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化,现在提倡国学,古典诗词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有一个责任就是传承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这是我们的责任。古典诗词,词语凝练,意境深邃,韵律优美,我们的母语教学,不能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

因此,本课时对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

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

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次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我们可以了解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足不出户,我们照样可以知天下事,赏人间景。因为有文字可以带着我们去旅行,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始终要有一个在路上。 《登勃朗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新增课文,属于第五单元游记散文中的一篇。本单元记叙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所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要能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单元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步骤,研学部分主要是:整体感知,理清游踪;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细读课文,遇奇人奇事三个部分。

课后反思如下:可取之处:

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且易于落实,具有可操作性,三个教学目标逐层深入,学生的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明确,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小而精。

2.预习检测环节以试题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挑战,展示自我。并且把易错的字音、字形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印象深刻。

3.整体感知,理清游踪的环节,以山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就把学生吸引了,然后学生通过读课文,划出旅游地点,整理线索,确定游踪,把代表地点的小红旗插在山中相应的位置上。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本课教学重难点突出,主要让学生掌握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所以,在“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这一环节,设计了微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答疑等活动,反复品读课文,体会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刚开始,学生有些迷茫,进过提示,引导,讨论,交流,孩子们渐入佳境,课堂气氛活跃。

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的预习不是很充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不完全到位,所以预习反馈很重要。

2.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前松后紧,对山中奇人奇事的赏析不太充分。

3.马克吐温的语言幽默很有特色,本课时对作者的语言品析设计较少,可以推荐学生课下阅读马克吐温的相关作品,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蕴,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说句实话,加上这堂课,我的一共上了四节网络教学课,所以要拿出一节课来,都觉得心里没底儿。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的,凡是不足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以后尝试此种教学模式的老师应该借鉴的地方,希望我反思能让同仁们少走一些弯路。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对海伦的了解,扩展了解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指导学生自读网上长篇文章。具体的程序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运用速读方法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领略课文大意。

2、精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仅仅是自读的初始,应当在此基础上运用精读的方法细读课文,方能显其精妙。

3、朗读体味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是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的最有效方法。

4、品读感悟课文:品读是阅读深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聚神凝思,对作品认真阅读,细心品味,咀嚼赏鉴,吸收营养。

然后重点分析三天中第一天的内容,最后仿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对“海伦凯勒”的资料整理过多,再加上让学生轮流重复回答的次数较多,导致后面的仿写内容无法进行,成为本堂课的最大遗憾。此外,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甚至对文章的内容持有疑问,于是我意识到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和教科书的作用是相同的,都作为一种工具,只是辅导教学的作用,但决不能代替文本的分析。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源于对文章内容有深刻了解和分析基础上的,而且初中教学面临升学的压力,如果不加引导,也许这种教学方式会起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于是,我又重新设计了这堂课。利用网络资源加深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的把握,并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第一环节:对于海伦的资料介绍,也许有些同学在参考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用多媒体提供资料介绍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广度、深度评价,了解海伦,让学生在未学之前对这个盲人的世界有更多认识。

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或是主要内容就是对于“爱”这个字含义的认识和理解。“爱”是一个抽象词语,对于一个聋、哑盲人而言,理解十分困难。当海伦第一次问“爱是什么?”老师让海伦感到心脏跳动,让她感受爱的存在,让海伦知道“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尽管这次解释并没有让海伦完全明白,但实际上已让海伦有了感悟。接着当海伦问“爱是花香,是太阳时”,她已经意识到爱不仅存在,而且能给人带来愉悦美好的感觉。而沙莉文老师则引导海伦从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抽象概念,于是她用生动的话语来解释爱:“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她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老师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又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循循善诱,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通过对爱的探索,进一步打开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让海伦刹那间,明白了爱的含义,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灵中间。

“领悟爱的真谛”既是对课文内容分析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展一篇和爱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加深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爱”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将所看所感,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环节是第一次尝试,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上略显不足,学生只能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评价,而不能深入到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品分析得不够透彻,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上要加强。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因此,本课时对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

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

(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

老师再次总结

(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次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一贯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再塑生命》这篇课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沉的爱,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今天下午上这节课时,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讲授时更注重的是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本领智慧。学习目标设计为: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教学内容上,第一部分,先自由朗读,全方位感受课文。同学们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圈点生字。第二部分,反复练读,分层次体会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喜爱的语段,研讨读法练习朗读。并推荐小组优秀代表演读课文精彩片段。第三部分,再现人物之奇。一、讲述两位奇人的传奇故事。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讲得扣人心弦。二、可以从“这两位奇人的奇都表现在哪里?”。三、对描写高超技艺的语言品析。第四部分,趣味练笔,迁移反思。尝试速写你身边的一位奇人。

整堂课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熟悉人物,体会人物,并从中领略奇人之奇。好的方面,学生对这里面的`奇人很感兴趣,通过读,更能体会深刻,整堂课上下来很流畅。不足之处就是由于文中人物离现在孩子们有些久远,所以当让他们写自己身边的奇人时,有些不知所措,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容易写一些身边同学等不太相称的内容。在后来听完组内乌老师的研讨课后,我认为他引用沙画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来写非常好。今后可以借鉴过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时,让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文中所举事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根据所列举事件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成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件的作用。

学生对于第一类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时,费了不少周折,但经点拨,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他们不仅明白事迹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皆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类(1~3、10~11)的事件里,未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但在这些自然段里,却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即弃医从文),或者说,令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电影事件。(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至此,的选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后,本人提出问题:“的线索是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学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

争议由此起,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他们立即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教师趁机点明,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就本人看来,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本人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思量了许久,后来本人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下载八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种求知的氛围之中。师生积极投入,学生的精彩发言一个胜过一个。课上完了,学......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教学中的发现(1)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次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电压》的教学反思 电压的概念是历来教学的难点,它很抽象,不能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去体验.所以我是利用水流的形成原理图的方法,利用液面相平:液体一端高,一端低:安装小水泵,来引导......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 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现代教育......

    八年级下册物理 教学反思

    《压强》教学反思 临高第二思源实验学校郑德武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反思 《生命的演化》教学反思 《生命的演化》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及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既......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 第七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1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2、点拨到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