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是教养的起点—大前研一》笔记
《家是教养的起点—大前研一》笔记
第1章 爱,用时间衡量
1、无论身在何处,即使两手空空,也能白手起家,想办法养活自己—我认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况,都能“用自己的头脑想出答案”,并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驱动他人—只有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3、21世纪需要的是“思考力”、“洞察力”、“判断力”、“传达力”,可学校不仅培养不出这些能力,甚至有可能扼杀它们。
4、教育不等于调教。
5、教育孩子,本来就是家长的责任,我们只要回归原点即可。
6、家长应该保护孩子不受传统教育的伤害,应该帮助孩子恢复应有的状态—运用灵活的思维,用本能去思考、去判断。
7、才能当然是多多益善。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孩子没有那方面的才能就阻止他去做。就算没有才能,只要有足够的热忱,就能孕育出爆发力或持久力。能不能成气候的关键并非才能,而是热情。
8、尽快让孩子“超过家长”
9、吃饭时关电视,和家人畅谈。
10、让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计划”
11、废除零花钱制度,改为“家庭内利权”
12、举行家庭投资收益比赛
13、让孩子参加“夏令营”
14、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有了家庭,就要对家人负责;进了公司就要对公司负责;身为日本人要对国家负责;还要对全社会、全世界负责。
15、家长若是改变,日本就会改变。
16、要是每天都等妻儿睡着了才回家,心里再爱他们也是扯淡。能将多少时间花在家人身上,才是衡量“爱”的标尺。
17、每周一次,夫妻俩单独下馆子去。
18、最近我常听人抱怨“夫妻之间没话说”。其实,如果你真的将对方视作最理想的人生伴侣,花心思去经营婚姻,就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第15章 没有领导力的日本青年们
1、如果不能帅选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无法与他人展开讨论,说服他人,更不可能在外国人云集的地方发挥出领导力。第16章 培养能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的人
1、你对母校心怀感激吗?
2、语言能力不等于国际沟通能力
3、要让日本人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就不能再将人视作贸易立国的手段了。学校必须告诉学生,你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家庭人”,合格的“社会人”,合格的“地球人”。换言之,就是必须江教育的重点放在价值观上。
4、不爱国固然可悲,但过分强调爱国也会酿成极其可怕的恶果。
5、沟通也许是个语言问题,但就算你掌握了语言,要是你的人格有问题,就无法说服对方,也无法改变对方的行为。
6、领导力,绝非自吹自擂。关键是仔细倾听,用心观察,并将自己心中所想解释清楚,求得对方的理解。
7、从小家做起
8、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愿意帮助贫困国家的人才。
9、也希望能培养出对家人,对母校心存感激的人。第17章 第18章 “外国佬”与被欺负的孩子们 不后悔的活法
1、尽量带父亲一起出国度假
2、怪儿子让母亲吃尽了苦头 第19章 构筑和睦的夫妻关系
1、有些丈夫回家时要是发现妻子不在家,就会勃然大怒,但我绝不会这样,如果她在外边玩得很开心,那不是很好吗?
2、我是“不费事的老公”
3、认真思考你想构筑怎样的家庭 第20章 把烦恼清空
1、烦恼有百害而无一利,烦恼是挤不出好点子的。与其烦恼,不如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与其烦恼,不如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成了“不烦恼的人”。
3、不将公司的问题带回家
4、为了防止自己发疯,我“开发”出了一种技巧: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计算器的AC键,一按,就把乱七八糟的事情忘光。等心情冷静下来了,再慢慢思考解决方法。
5、走出公司,我就会把工作中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到家时,就切换到与家人相处的频道。所以我从不把公司的问题带回家。第21章 家庭是一切的出发点
1、我有很多著作,也开过公司,但我认为在我的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的家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最能反映出你个人价值官的地方。
2、默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和睦的家庭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
3、家庭是一切的出发点,要是不能构筑起理想的家庭,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用。第22章 老爸不能坐视孩子说老妈的坏话
1、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同的特征。一家人不能指责对方的缺点,而应该客观评价对方的特征,予以认可,否则就称不上一个“平衡”的家庭。
2、父母绝不能容忍家庭欺凌。
3、一门心思找对方的缺点,并用缺点去抨击对方——我最厌恶的就是这种做法。
4、让孩子产生“不能输”的想法,也许是最轻松的育儿法吧。第23章 30多岁是人生的分水岭
1、告诉自己,今天是人生的起点。今天的自己,就是通往明天的起点。今天的活法,决定了明天的结果。
2、无法改变公司,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3、30多岁的人应该牢记一点:人,是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人生计划生活的。
4、别寄希望于转运。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鸟屎。
5、要打造避风港,就必须用时间去投资。要仔细思考,花心思去打造理想中的家庭。这是你的事业,也是上天提供给你的成长机遇。
6、周围没有年轻人,就不知道年轻人中有什么潮流,年轻人在看什么,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二篇:策略大师--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
我一生钦佩的人很多,但其中日本人却很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大前研一则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我的偶像。
我没亲眼见过大前本人。只在媒体(新闻和光碟中)看过。钦佩他的理由,实在是我们二人有些相似之处: ·都是主修工程科,然后做管理的工作
·都是担任企业咨询工作
·都在写文章
·都当老师
·对周遭事务抱着高度的兴趣
·喜欢“改变”
·二人都“瘸”(大前有一阵子因骑摩托车受伤,瘸了好一阵子)
当然从层次和内涵来说,我是完全无法和他相比的。他像是在九重天上,而我才是娃儿起步,万万不能相提并论的。举个例说,他今年未满70,却已出书近70本,平均一年写一本书,这是何等功力。
初识大前,就是看他的书。大约在20年前,那时我和日本人做生意(我基本上对日本人从内心里就有意见的。除了战争情结,还有他们到其他国家的“吃”相太难看。不过和日本人做生意,则比和西方人、和自己国人,要好多了。如果用二句话统括日本商人,我会说他们:实在,讲信用。)对方送了我一本书: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 The Art of Japanese Business《策略家的思维——日本企业经营的艺术》是英文版的。这本书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生产策略(制造、科研、还有新产品),做了一步一步系统的介绍,并且告诉读者,在每一个环节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内容很实在,因此读起来很顺。(不像美国书,老谈一些个人的和成功者的经验,让人难以捉摸、判断)。相较起来,这本书还不如说是日以想象它对日本企业的影响之深。对我而言。则透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日本的生产系统与思维方式。和本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作业手册还更恰当。听日本人说这本书在日本,是理工本科生毕业前的必读书目,可日本人谈生意、说产品,照这本“Bible”去走。大家都有共同语言,问题容易解决。20年前,不知道作者叫“大前研一”,只知道是一位在美国读书的日本人,叫“Kenichi Ohmae”,是位博士。
真正听到大前的名字时,他已经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的大老板了。到后来去竞选东京都知事,书生从政,本也是爱国忧民,我们且看他的这一生。
·他是1943年(战争即将结束)生于日本的福冈。因此他是新教育制度的日本人。
·大学本科是日本早稻田的工学部。
·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原子力工学科硕士。
·后来进入美国读书,拿到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仍然主修原子力工学,学成后即返回日本。·1970年(27岁)进入日立制作所(Hitachi)担任核能开发部的工程师。
·二年后进入日本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因不谙管理事务,被美籍同事讥为“公牛身上的乳房”——没有用的人。
·三年后(32岁)大前的一日薪资(再次强调是“日薪”)所得破天荒的到达一万美元(这是在70年代中期),令人瞠目。
·1979年升到麦肯锡日本分公司的总经理。
·1981年担任麦肯锡总公司的董事(Director)及亚太分公司的老总。
·199
2年,因关心政治,成立了政策市民团体“平成维新之会”,93年成立了“一新塾”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1995年从麦肯锡退休,当年竞选东京市长失利。
·1996年在美国史坦福大学任客座教授。
·1998年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策学院共同成立 Ohmae & Associates咨询公司,并任执行董事。
·创办企业创业人养成学校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ABS),并自任校长。
·1980年代早期,曾协助台湾的“中华航空公司”作经营诊断,并设立麦肯锡的台湾分公司。·他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国家级顾问,在亚洲人脉丰沛。
·著作等身,超过70本
·目前还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华盛顿邮报”、“日本时报”以及其他多家出版媒体的“常”期撰稿人,被西方人公认为纵横于东西文化与管理的资深顾问与策略大师。·英国《经济学人》誉其为当今全球五大策略家之一。
·最新的报道是,他在台湾作二小时的演讲,报名门票合美金170元,有3000人购票入席而满座(有时很不了解台湾人,二小时,170元美金,能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还不如用同样的金额,买大前的五本书。仔仔细细读来的有效。)
当然,以上的内容,并非完全让我钦佩他个人之所在。大前让我佩服他的地方,还是他对人生的热爱,对事情的洞悉程度,还有他独特做事的方法和毅力。一个人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多的事情,而且研究涉猎之广,让人结舌。我们也用条例的方法,看看他的成功秘诀:
不后悔
对所做的任何决策,不回头再去做利益评估。只往前看。当时离开日立,是放弃所学(他从大三到MIT的博士都一直研究原子炉的设计)。进入麦肯锡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退出麦肯锡,投入政界失利,完全没有一点“可惜”的心理。他说:“我有一个经验,不要想很可惜,而要随时都重头再来的勇气。想到可惜,人生就失败了一半。”
勤奋
当他进麦肯锡时,是个完全的门外汉。下定苦心与工夫。研读大量的信息,白天工作从事翻译和答复、咨询市场专业,每天搭晚上10点48分的电车回家。周六,周日也到公司报到。研究过去的咨询案例。如此才了解了,也步进了经营问题的门槛。
锻炼自己
跟一般理工科的年青人一样,大前原来也是害羞,在人前不会说话,不知所措的。为了克服个性上的障碍,大前借用录音机锻炼自己,他假想自己正在对大公司的老板或是外国客户做演示,在录音机上练习,日文、英文全来。然后反复地听、改、再练,一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这不是我们在上演示技巧时就常建议大家的方法吗?不过那时的大前没有录像,不知他的形体语言是如何锻炼的?)
类似这种演示技巧锻炼,大前不断地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挑战自己,比如说:
·思考挑战
他在每天的通勤(搭电车)时段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高度的兴趣,他把每天看到的第一个广告,就当成当天的功课。比如说,他看到的是蛋糕的广告,他就假设他要去向蛋糕公司的主管去做咨询演示。因此在思考该用什么信息、什么目标、什么方式来达成这种任务。如此日复一日,训练出他自己完整的思维逻辑,这种思考习惯,大前一直没有停过。事实上,他已经培养出一个车站接一个车站更换主题的快
速思考能力(下一个车站有下一个新的广告出现),他说:“要训练出对顾客提出的问题,马上能在脑子里分析,找答案的迅速反应能力。”
·养成记录的习惯
在麦肯锡的第一年(时年30岁出头),他把经验所学全部写在笔记本上(他本来就有记录大小杂事的习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家杂志社,愿意为他出书,将这些杂记整理付梓,一卖十六万册,一时名声大噪,演讲邀约不断,一年几百场,带给公司大批的顾客,再由此走入国际到海外演示日本式的经营管理,自此平步青云。
(反思国内的年青人,如果在三十岁有了像大前的成功经验,几乎会毫不考虑地离开麦肯锡,自立门户。殊不知,如此就葬送了新知识、新视野的源泉。针对于此大前说现在已经不是白手起家的时代,个人再努力,也打不过既有的大企业。不过他也说大企业在信息时代也变了。以前有General Electric/GE、General Motor/GM,但是现在就不可能有一家General Internet,这一段话颇堪思考。)
·魔鬼的十五年
大前把一个人的35岁到50岁,称作是“魔鬼的十五年”,因为35岁的人大多进入公司有十年以上的年资(或工作经验),工作熟练以后,即不求知识上的上进,只
会消极于公司里的政治或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停顿,他说这是人生十五年的魔鬼年代,直到退休。相对于此,他提倡:
·提升个人的价值
他说要当“知识白领”,不能靠政府,不能靠企业,只有自己提升自己。他说:
——“不做知识的懒虫”,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的附加价值,培养自己不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能存活的本领。我们可以在上班的时间动脑筋改善自己的工作领域,然后利用下班时间充电。
——“不给自己设限”,他说公司里的“职务说明书”,事实上有碍于知识白领的培养,他给年青人的建议是“三十岁以前失败三次”。因而提出
——“不要怕犯错”,重点要有勇气重新开始,他说没有失败过的人和企业,想法一定僵硬。他说失败
才是最好的历练。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我同意。我们办教育、做培训,不光只谈成功经验,去
体会一下错误决策,去尝试一下失败,或许成长更快。
—— “不挑工作”,他说他这一生面试过几千人,他说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只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差别:那就是成功的人不论什么工作都不挑,不会计较,不会去挑选工作,而是会积极地
去做,他说:“只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思考,去学习,就能成功。”
·经常写作
这是我个人最佩服之处,他如何完成写作与写作计划呢?很有意思:
他每年先选一个主题,范围极为多元(翻看他的著作目录,几乎无行不入,无题不谈),举凡税法、金融、经验、国家(如谈中国)、管理、个人成长都有(在此特别介绍:全球化和无国界《The Borderless World》都是大前首先提出的),他把他的写作主题和想法,写在圣诞卡、贺年卡里,告诉全球的亲朋好友,他的写作目标,给自己一些压力,然后从各个可能的途径,给自己找到第一手信息,然后合成一本书,如此持续二十年,累积了不少跨行知识。在写作中,他是第一个预测前苏联将解体的学者。
大前研一的著作等身,共出版70余本书,跨越日、美二大市场,近年的著名之作包括(指美国版)
·The Invisible Continent:Four Strategic Imperatives of the New Economic
《看不见的新大陆,2001》
·The Borderless World: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Interlinked Economic
《无疆域的世界,1999》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民族国家的终结,1998》
今天我们在这里暂时不谈大前的策略与论点,仅就他个人生活的一些点滴与大家分享。如果您对他的管理策略有兴趣,我们可以稍后再谈。
前面说过,他在各地人脉丰沛,与各国政要均有来往,他自认自己的户籍是“世界”,他说他是一个世界公民,贯彻他的“无国界”理论。
他对日本人的批评很“不日本”,他说日本人很平均,没有高手,没有低手,包括政治人物在内(他说日本的政治人物如果太厉害,就不会被推举出来,被推举出来的,只要他不会做什么就好了。哈!)他说日本人没有世界观,只会“往内看,往下看,往后看”,八十年代,日本在全球挥霍钞票,并购他国企业,购买土地,财大气粗,霸气傲慢。但实际上,日本人没有和世界沟通的共同语言,日本不了解世界的价值观,有的只是隔离于世界的狭隘观(果真如此,现在的日本就不会侵略他国了)。所以大前说,在未来IT的万里长城里(见看不见的新大陆一书,建议由日本沿着亚太边缘直到澳纽结成一条以IT为主的万里长城。),日本的比重很低,因为不会说英文,充其量日本只占10%,日本人英文不行,所以日本没有全球的通讯媒体,如CNN在香港,CNBC(哥伦比亚新闻广播公司)在新加坡。他预测到日本八十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到来,因此在泡沫来临之前,他把他自己在东京的停车间卖了,到海外换到了八栋房子。他就是有这种掌握“投资杠杆”高倍数经济(The Multiple Economy)的策略,以他的说法,今天投资策略的本益比应该是250倍(或借贷比),因此像索罗斯和罗勃森(J.Robertson)可以和国家对抗。
他很喜欢新加坡,他对李光耀说新加坡现在在搞新帝国主义(到苏州、印度、越南建工业区)。
前面也提到他书生治国的想法,想把经营企业的改革策略投入到政治和治理国家上,因此在离开麦肯锡之
后,就去竞选东京市长。失利后宣称不再过问政治,但对“国民”
之事,仍不稍减,因此他在东京创设了:
1. 一新塾:以培养日本未来的政界领导人为目标,是一所策略学校,希望能够推动
“积极主动的市民”,不要批评,不要论政,用行动和勇气来改革日本,这个学校现在是“不赔不赚”,只在培养人才,学校的经费是由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毕业论
文,编辑出书而获利(其中一本《创造新日本》已是畅销书)。
2. 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则以培养创业家为目的,目前的毕业生中,已经超过200名企业新大
亨了。
谈到投入政界,竞选市长,他在拥挤的东京都,以摩托车穿梭代步,便于察访市政,了解并于市民恳谈。有一天不知怎的,从摩托车上摔下,没有人发现,好在有手机,靠手机求救。这个车祸让他瘸了好一阵子。
大前的个人喜好还包括潜水、滑雪、吹竖笛(他可以随时来一段竖笛演奏),还写了
一本教人如何“玩乐的心”的书。他在自己办公大楼里设了一座自己的卫星电视台,充分运用及发挥媒体及网路的优势。他成立了一家Platform公司。正和NTT(日本电话电信),Pioneer(先锋),Duskin,Toshiba(东芝)等六家公司合作开发网路电视机,把IT,网路带入实际的生活起居,包括家庭活动、投资计划等
等。
他写了一本叫《上班族生死存亡战》建议上班族“独立求生”,创造知识的附加价值。把每天的工作由“消化型的工作”,“变成创造型的工作”。他把上班族分成三类型:1.单纯劳动集中型2.知识劳动集中型。他认为不管怎样的劳动,都是“蓝领”,虽然知识劳动要比单纯劳动收入多了许多。但是薪资更高的(他以1:5:10的比例来看三者薪资的结构)则是第3型“知识白领”。这种人“既会写剧本,又会制作,还能演,同时能管理。”
大前说他不论自己在写文章、在授课、在工作,始终不变的信念,只有一个词“改革”。并且去落实。他说他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鼓励大家去改变,去挑战现状,他说:好像跳恰恰恰(Cha,Cha,Cha)改变心态 Cha nge
掌握机会 Cha nce
挑战现状 Cha llenge
年初我们介绍索尼奇才——大贺典雄。有人来函说,大贺根本不是凡人,今天我们介绍的大前研一,您说他是凡人吗?
第三篇:中班教养笔记《爸爸本领大》
中班教养笔记——《爸爸本领大》
《爸爸本领大》是我爱我家主题中的关于爸爸的一节音乐活动。活动的目标是:能大胆、清楚地介绍自己的爸爸,学唱歌曲,尝试把爸爸的本领编到歌曲里唱出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爸爸本领大》,前期准备是让幼儿和家人一同完成爸爸的调查表,为了让孩子们都能看得懂这张关于爸爸的调查表,我的要求是调查表最好是图文并茂的把爸爸的属相、爸爸的爱好、爸爸的本领等记录下来,这样也方便孩子们在活动中介绍自己的爸爸。在孩子陆续把调查表带到幼儿园时,我们利用午休时间请幼儿根据爸爸调查表分别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爸爸,许多幼儿都积极举手要介绍自己的爸爸。图文并茂的方法确实形象地帮助孩子们记住了自己爸爸的一些情况。
活动正式开始的第一部分,请孩子们分别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爸爸。由于前期准备工作较充分,孩子们都非常神气地介绍了自己的爸爸,尤其是对爸爸的本领很感兴趣,都为爸爸的本领感到骄傲。这时我说:“原来我们的爸爸都有这么多的本领呀,曹老师用歌曲把你们爸爸的本领都唱出来好吗?”孩子们拍手叫好。于是我把之前孩子们说的“爸爸的本领”都唱到了《爸爸本领大》这首歌的说唱部分,被唱到自己爸爸本领的孩子都显得格外开心,嘴里还不停地说“我爸爸,我爸爸”。唱了几遍之后,我改变了一下唱的形式,由我唱歌曲的基本部分,让孩子们分别把自己爸爸的本领放在歌曲的说唱部分,也算是创编吧。我先把孩子们分成了几组,一组大概四个。一遍歌曲请一组幼儿说唱完成。刚开始,孩子们并不是很适应,要我从旁协助,但几个回合过后,孩子们已经可以在我唱完后进行接唱,并一起跟着唱。虽然还不是很熟悉,但气氛已经出来了,还没轮到的孩子已经开始着急:“我还没有唱到呢!”就这样我们在说说唱唱中结束了活动,看得出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活动中孩子们在谈论爸爸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欠缺,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对孩子说出来的话都进行了补充,要求孩子们把话说完整。还有就是个别家长还是没有和孩子共同完成调查表,导致孩子对爸爸的情况不了解,削弱了他在上课时的互动
第四篇:大前研一:优秀人才的共通点是求知若渴且勇于冒险
大前研一:优秀人才的共通点是求知若渴且勇于冒险
2010年08月05日 18:15凤凰网财经【大中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大前研一【研磨商业力】
想要把自己研磨成为炙手可热的商业人才,第一要研磨的是先见力:有别于直觉与灵感,预测未来的能力,被认为是最必要的能力。例如:关于高龄化社会的未来,能预见什么?第二要研磨的是突破力:不管有什么障碍,都要有克服障碍的突破力。第三要研磨的是影响力:到底自己有多少价值?一个人影响力的范围愈广,他就愈有价值。影响力,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指能够赚钱的范围。第四要研磨的是工作力:“创造一个让所有的人都不会白费力气,而且高效率的工作情况。”这就是工作力。第五要研磨的是人间力:年轻时,应该要有意识地建立基础的事情(如文学、音乐等修养基础)透过认真的努力所学习的技能,能够带给日后人生莫大的收获。
大前研一【后五十岁的选择】
三十五岁以后,如果不刻意、强制性地立定目标、提高眼界,进而迈向更高层级,自己的智性将无法跟着进步。“业务需要整顿时,仔细盘算可以割舍的东西之后,就得挥剑斩断不舍的心理,重新归零,这是求生之道,”无论是企业或个人都该懂得重新启动。“先重新整理至今为止做过的事,再依照眼前的社会和经济现况,寻找、开拓自己未来想走的路。”不要减法,要重新启动,假如想获得重生,则必须勇于将过去舍弃。用过去的资源重新开始,这只是减法,其结果是该舍弃的东西与问题不断出现,最后只会落得动弹不得,重开机是迎接下一波新事物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50岁以前的上班族要先盘点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一旦遇到变动,库存的才华就可以派上用场,或者可以从容寻找适合的差事,顺利再度就职。“事先找好第二条退路,对个人而言并没有任何损失。”
大前研一【OFF 学】
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对于“On〈工作〉”与“Off〈休闲〉”都应该同样地注意,并且设法创造出时间、金钱、悠闲的心情,尽情地享受人生。
超越工作的范畴,能够赞赏人生的人可以说是“人生的达人”,不只在工作的领域游刃有余,也能够创造丰富的人生。
大前研一 【即战力】 提升即战力的关键——强化语学力、财务力、问题解决力。语学力:一口流利外语,立足无国界经济圈。财务力:培养金钱概念,让自己晋身经营高手。问题解决力:训练逻辑思考,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身价”与“头衔”的目标是以自己为对象,设法提高自己的价值,如果自己的努力不是以此为目标,只是漫不经心地接受并完成公司给你的工作,就无法明确地制造出自己的身价和头衔。
大前研一 【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
不要以为现有的想法都有道理,换个角度思考,可能发现既定的观念很不合理,而且有其他解决方法。
大前研一 【再启动】
优秀人才的共通点,是求知若渴且勇于冒险,对于“人生就是冒险”,抱持达观态度:不管他人的眼光或是薪资高低,都会去做想做的事。总是求知若渴,怀抱强烈的欲望与愿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勇于冒险”。对他们而言,“考验自我潜力,至死方休”永远都优先于“寻求安身之地”,所以就算失败了,也觉得不枉此生。
大前研一【工作鸡汤Ⅰ】
换工作是好事。转换工作可以了解企业本质、也能增加人脉。
第五篇:中班教养笔记《大鞋和小鞋》
中班教养笔记——《大鞋和小鞋》
《大鞋和小鞋》是主题“身体的秘密”中的一节音乐活动。描述的是幼儿穿上大鞋和小鞋时的情景,歌词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活动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欣赏、学唱歌曲,感受歌曲轻快、有趣的韵味;尝试按歌词内容随着歌曲节奏模拟大鞋和小鞋走路。
活动开始,我请了一位幼儿彤彤上来和我的脚比大小,显而易见,孩子们都知道谁的脚大,谁的脚小。于是我请彤彤和我互换了鞋试试走路,我穿着彤彤的鞋掂者脚走,彤彤穿着我的鞋拖着走。孩子们看到我们俩这样滑稽地走路,笑得前俯后仰很是兴奋。之后请彤彤说说这样穿鞋的感觉,孩子们也都凭着自己看到的、想象到的说出了自己对穿着大鞋和小鞋的看法。之后我让一些孩子也上来亲身体会了一下穿大鞋和小鞋的感觉,使他们对歌曲有了一个形象的体验,这样对后面歌曲的学习有了一个很大的帮助,歌词不用刻意的教幼儿就已经基本的掌握了。在学唱部分因为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我边唱边根据歌词的内容变换大鞋和小鞋,幼儿很容易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兴趣也很高。学唱了三遍,幼儿基本上都会跟唱歌曲了,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后,我请孩子们再次上来一边亲自感受一边哼唱歌曲,并要求坐在下面的孩子用手做动作来表示歌曲的内容。这样,孩子们在听、看、肢体上都得到了三维一体的歌曲浸入,充分调动了幼儿对歌曲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幼儿的心情得到了愉悦,同时体验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
在这节活动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兴趣也很高。大部分幼儿在一节课中学会了歌唱。虽然作为一次常态课,孩子们的表现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课前没让幼儿做试穿鞋的准备,对幼儿的回答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语言推敲得还不够仔细。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