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编综述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二篇: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 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参见教材第63-68页)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三篇: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第四,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和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第二,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必要性,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正义性,不进行革命,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进步性,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做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失败原因:
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其次,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编综述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上编 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 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第三,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一是腐朽的社会制度,二是经济制度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从根本上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与英法军队展开英勇斗争,给了外国侵略势力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会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2)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认识儒学。(4)战略上的失误。
其失败的教训是:
第一,太平天国以宗教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宗教教义不是科学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二,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他们把《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但是删去的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却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第三,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的胜利的历史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兴办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和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经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洋务运动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管理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军事工业有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产品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无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据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教训:(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溶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科举制度。(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3)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予商人一定的发言权,委派技术人员,以营管理。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时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他们虽然未能成功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由于当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基础还相当狭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十分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而是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事实上,维新派中的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在他们身上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他们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尽管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存,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变法维新。再次,他们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正因为没有人民群众作后盾,当守旧派操刀反击时,维新派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正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决定了维新运动的失败。.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的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革命派还进一步驳斥了改良派认为因革命要“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不可革命的说法.他们指出:
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 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牺牲.“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 ”“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由于害怕流血牺牲就否定革命,“是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戒毋施乃圭”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第二,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这就是说,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 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他们还攻击主张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是危害国本,并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宁死不让”。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则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归结起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1)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2)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3)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什么?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 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毛泽东说过,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这个历史教训是很深刻的.这场革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 综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对华资本输出增加;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三种建国方案:P82~83(2)两个中国之命运: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弃,其反动统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认可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P85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一再碰壁.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走向胜利.正因如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怀疑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恰是这种怀疑,推动了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途径,这就为他们尔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工人阶级迅速壮大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已经具备.而1917年的十月革命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到东方,从资本主义转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推动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首先因为两国国情相似,十月革命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走向胜利.其次,十月革命后的新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平等待我,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再次,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广大劳工和士兵群众广泛发动而取得的,这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革命方法上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这样,在十月革命之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力的潮流.其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经过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指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变得不可抵挡了。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
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但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已经无法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的革命,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之所以屡遭失败,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突出表现在:
第一,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解决了中国革命长期以来找不到真正敌人,团结不到真正朋友的问题。
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真正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主要是: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理由是:首先,分清敌友是任何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其次,是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久,也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以俄国革命为模式,屡屡在全国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武装暴动,却屡屡遭受失败.特别是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人连续发动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的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结果又遭到失败.走俄国人的路,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要遵循城市起义的模式 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执行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走城市暴动的道路;另一条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应当说,中国革命战争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道路,正是不断地批判并最终抛弃城市暴动道路的结果.“城市中心论”来源于西欧和俄国的革命经验.血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较为弱小,而反动势力又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要夺取革命胜利,实行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暴动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因此,中国革命的道路既不同于俄国,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便产生了.既然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那么党的工作重点,革命的战略基地就必须放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吸取了近代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大革命失败后,在反动统治下,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国革命进入一个低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革命的道路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他们将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革命的胜利.事实清楚地表明,在中国的特殊条件和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必须实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即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着重发动工人转向主要依靠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
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2)“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3)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4)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进军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的光辉起点.在井冈山,毛泽东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整顿和恢复地方党组织,建立红色政权,从而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是中国革命道路最早也是最清醒的探索者,他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勇敢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论证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批判了“城市中心论”和“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错误思想倾向,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认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走向复兴。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错误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年代,我党一部分领导人之所以犯了全局性的,严重的错误,主要就是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来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基于这样的认识.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革命的急性病,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军事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其满怀信心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第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并且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基本上 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中国近代反对外族侵略失败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爱国意识空前觉醒,使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团结在一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无比光辉的一页。在这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气吞山河的气概不屈不挠的精神、血战到底的勇气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神话。
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渊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二,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第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人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人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在于:
第一,国民党违背人民群众对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扼杀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这就把自己置于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抗战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努力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的目标迈进。根据战后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并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达成关于和平建国的多项协议.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政协协议的形成,激起广大中国人民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热切期盼.在这一时期,是否忠实履行政协协议,成为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坚决履行政协协议.而国民党政权作为的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以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因此,在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同时,蒋介石集团积极准备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彻底扼杀中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把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地位.内战爆发后一年,战争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攻势作战,构成全国规模的 战略进攻的总形势.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到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三,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推动了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江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经过土地革命,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资源.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土地革命,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只觉地团结到中国共产党周围。
第四,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形成.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已严重散失民心.抗战胜利后,它违背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除了对人民增收苛重的捐税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使国民经济遭遇深刻危机,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内战爆发后,农村经济急剧衰退,全国各阶层人民被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这就迫使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和其他人民民主运动高涨。
综上,由于严重丧失民心,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战线、政治战线上全面走向溃败,,处于全民的包围中。.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是一只重要的力量.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奔走呼号.它们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维护政协会议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大多数人同共产党站在一起,并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的形成: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民主党派中的某些人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他们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是客观形势决定了在中国没有走中间道路的可能.国民党当局不仅嫉妒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宣告了第三条道路的破产.1948年1月,随着民盟总部在香港宣布恢复,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招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相应.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联合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的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此后,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新政协,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和中国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从而走上了新的历史道路。
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首先,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恩们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们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首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由于统一战线中存在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因此,必须坚决依靠第一联盟,争取和扩大第二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还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其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争取革命的胜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有严格纪律,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口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正是遵循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掌握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下编
综述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教材P177~178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什么? 教材P184~185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如下:
(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会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这样的认定,实际上就是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来了。
(2)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始于建国,至1952年基本完成。具有两重性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3)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正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的性质,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的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论证.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居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要它不变,就是要使事物停止不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和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从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发展工业,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并依据需要和可能改建,扩建这些工业.建设新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也是要发展国营工业.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增加.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五分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并且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力很低,不可能把中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虽然原有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是中国工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这些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这些企业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基本因素。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个体农户耕地很少,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事实上,在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在探索组织起来的各种途径,开始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这也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之一。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 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离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包括: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履行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履行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正是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3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和综合题及答案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7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7(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P17(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P35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P35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P35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50(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50(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50(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P109(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109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P109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P124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