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手法的古诗

时间:2019-05-15 11: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衬托手法的古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衬托手法的古诗》。

第一篇:衬托手法的古诗

衬托手法的古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二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赏析二】首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佛家经常把僧徒聚集的处所当做是丛林,所以这里所说的高林颇有称颂禅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颔联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幽静的竹林里,一条小路通向深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联主要描写静景。“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因为此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悦、空二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欢悦,使·······空。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鸟到处乱飞,潭水本来就是清澈的。这些本来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却敏锐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细节,给山光和潭水赋予了某种特性,使它们能够让飞鸟欢悦,能够荡涤人们心目中的污垢,使人们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就使得这整幅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动静结合的境界让人啧啧称奇。尾联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颈联中明明写了小鸟到处飞的动景,然而到了尾联却说此时此刻万物俱沉默寂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写什么呢?最后半句话,但余钟磬音。钟磬,指的是佛教召集众僧的时候所敲打的一种乐器。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白居易白居易《夜雪》赏析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的诗歌素来以明白晓畅、朴实自然见长,字句之间无一虚处,皆可推敲斟酌。这首《夜雪》是白诗中以雪为题材的诸多作品之一,不拘一格,独具匠心。全诗短短二十字,并未直接写及深夜雪落的景致,既不做色彩刻画,也不见姿态临摹,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夜间雪深人寂的光景,读之意蕴无穷。诗人从他处落笔,进行多角度的侧面描写,构思精巧,我们亦能从这寂寥的氛围中感受到其贬谪后无处排遣的苦闷心境。总体而言,整首诗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功能,分别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着墨,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自有云天之妙。首先,白居易从“已讶衾枕冷”起笔,仅一个“冷”字,进行触觉描写,暗示正值夜半时分,凉意袭来,诗人醒于衾枕之间,照应了“夜雪”的题目。花间词人温庭筠的《更漏子》中便有“夜长衾枕寒”的说法,而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中一句“罗衾不耐五更寒”更为后人熟知。一个“讶”字将诗人从浑然不觉的梦境中突然醒来的神情勾画到位,也将雪“落地无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诗人写到的“复见窗户明”是雪夜中的视觉感受,因为夜晚是黑暗的,诗人能够看到窗户明亮,是由于地面积雪反射的亮光。此外,我们从古人孙康寒夜映雪苦读的典故中可以窥测到雪落后如此这般的情景。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当然,我们仅从“衾枕冷”和“窗户明”这些特殊的现象并不能完全推测出一定有雪。于是后面两句诗人笔锋由隐约含蓄的暗示转入直接明白的叙述,“时闻折竹声”从听觉角度出发,让读者清楚地感知到“夜深”和“雪重”。在夜深屡屡听闻“折竹声”也愈加显示出雪夜的宁静。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有人说“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句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诚哉斯言。另外,《夜雪》篇幅虽短,却极尽波折委婉之意,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一句对仗平整,音律匀称。“已”与“复”,“讶”与“见”,“衾枕”与“窗户”,“冷”与“明”,将字词的对称、音韵美发挥到极致,读之层次分明,诵之朗朗上口,更有音乐的复调效果。接着,下一句诗人采用倒装句式,移花接木,将“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句的因果倒置,通过写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让读者可以判断出雪很大,而且雪势渐重。

这首作于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的任上的五绝,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一切都应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及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全诗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白居易将真情实感熔铸于诗歌之中,在曲折婉致传递出落寞的人生境遇之感。

(文/莫怀北)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涧:两山之间的小溪。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时:时而,偶尔。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惊:惊动,惊扰。闲:安静。译文

一、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

二、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赏析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此诗篇目前被选在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每周一诗中。

第二篇:写作手法——衬托[最终版]

写作手法——衬托

为了突出核心人、核心事物的特点或形象,在写作时,作者刻意加入其他人或事物做陪衬,以次要的人或事物来表现、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物的写作技法。

一、衬托的种类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一)正衬

正衬的特征是:写作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正面描绘核心人、核心事物;一部分侧面描绘其他的人和事物。或正面描写部分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美,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刻画陪衬人或事物之美;或正面描写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丑,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呈现陪衬人或事物之丑。正衬有两种形式:以正衬正,以反衬反。

根据陪衬材料的不同,可以将正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借助人物正衬

(1)以正衬正

例如: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 1

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第一自然段,极力表现黑妞外貌、唱腔之美;第二、三自然段极力表现白妞外貌、唱腔之美。以黑妞之美为白妞奠基,让读者感到白妞之美,美到了极限。这里写黑妞是手段,表现白妞是目的。这种方法暗藏对比手法在其中——以优比优,突出更优。

(2)以反衬反

就是行文过程中写两类人,一个已经够坏,在此基础上,刻画另一个反面人物,通过行为、语言、神态、心理、肖像描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此人坏上加坏,劣中更劣。很多学生把这种形式的正衬误认为是反衬——根本原因是:判定的方法不是依据表意方向的一致性——同为正向或同为反向,而是根据人物形象的性质——正或反来判定的——这是错误的。

例如:《白毛女》中,穆仁智于大年夜逼债、逼租,以令人发指;而黄世仁,在此基础上,要强夺杨白劳的女儿为小老婆,逼死杨白劳,让喜儿由人变成鬼,更是人神共愤。作者以穆仁智之了无人性与黄世仁进行对比,凸显黄世仁之极限邪恶,以反衬反,以反面人物突出反面人物,这就是正衬的另一种典型形式。

2.借助环境正衬

(1)以正衬正

①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唯美事物及各种事物的唯美特点,象征人物的唯美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他的脚下,是无边无际的大地,他的头上,是辽阔浩瀚的天宇,他的身后,是巍峨高大的燕山,还有燕山之上,绵延万里,直通天际的万里长城。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极力描绘“他”所处的环境——辽阔的天地,高大的燕山,雄伟的万里长城,借助象征手法,让人不自觉地把“他”和这些博大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能够通过感受这些事物的博大、空间的辽阔,感受到此人是一个理想远大、胸怀开阔、有远见、有抱负的伟丈夫。

②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唯美事物及各事物唯美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唯美心态和心情

例如:

徐翔捧着中国赛区牛顿杯金奖奖牌,一放学,就急急地向家里奔去——他要把这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早一点告诉家里的每一个人,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姨姨舅舅叔叔姑姑等一切有亲戚关系的人,告诉爸爸妈妈的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如果可能,还要告诉周围所有的邻居,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是多么地优秀,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也从更多的人那里获得更多的赞美和荣耀。

金色的夕阳,越过墨绿色的山岗,穿过繁盛的树冠,透过摇曳多姿的花朵和花枝之间的缝隙,将斑驳灵动、明暗错落、充满诗情画意的树影、花影、枝影平铺在碧绿的草坪上。蝉鸣与清风,彼此唱和,起伏跌宕,悠扬婉转,撒一地清凉、激越的音符。

第二段描绘的环境是唯美的,构成这个环境的阳光、山岗、树木、鲜花、草地、影子、清风、鸣蝉是唯美的,并且这些事物的特征、特点也是唯美的。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把人物喜悦、兴奋、激动、骄傲的心境、心情生动地呈现出来。

(2)以反衬反

①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丑陋事物及各种事物的丑陋特点,象征人物的丑陋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这个别鬼子割去了一只耳朵,险些丢了性命的铁杆汉奸,蜷缩在靠近马棚的角落里,像一条丧假之犬,瞪着惊恐的眼睛,望着他龇牙咧嘴主人,渴望这些毫无人性的贼父,能够再给他一次机会,再扔给他一块啃剩的骨头。

一堆刚刚拉下的马粪,臭气在阳光下蒸腾。一群墨绿色肥硕的苍蝇绕着这些腌臜物盘旋飞舞,嘤嘤嗡嗡地悲鸣。一堵乱石垒砌的墙,被老鼠倒空了地基,被雨水冲塌了墙头,在他的背后摇摇欲坠。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极力描绘“铁杆汉奸”所处的环境——靠近马棚的角落,臭马粪,苍蝇、摇摇欲坠的乱石墙,借助象征手法,让人不自觉地把汉奸和这些猥琐、肮脏、残破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能够通过感受这些事物以及这些事物构成的环境,感受到这个汉奸是一个灵魂卑劣、品质邪恶、已走上绝路的反面人物。

②借助环境、构成环境的暗淡凄惨事物及各事物凄楚沉重的特点,表现人物的悲凉压抑心态和心情

例如:

徐翔揣着少得可怜的成绩单,茫然、麻木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死气沉沉的斜阳,爬过光秃秃的山岗,钻过黑魆魆树冠,透过沉沉的花和和凌乱的枝条缝隙,将破碎、灰暗的影子,散落在满地的荒草上。蝉,在绝望地悲鸣,风,在粗重地喘息,噪音与燥热搅成一锅粥,让整个世界烦得闹心,闷得喘不过起来。

第二段描写的环境是凄惨暗淡的,人物考试失意的凄凉、压抑的心态和心情,在这种环境衬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借助事物正衬

(1)以正衬正

①以物的正面形象,衬托人物的正面形象

凶猛的洪水来了。他,巍然屹立在恶浪之中,像半截铁塔。岸边,一棵苍翠的劲松,昂首挺胸,对抗着无边的风雨,似乎要和他肩并肩向这百年一遇的洪灾发起挑战。

作者写岸边的劲松,就是借助树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坚毅、勇敢、临危不惧、大义凛然。②以物的正面形象,衬托人的积极心态、乐观喜悦心情

帮助老人把车子推上坡顶,从来没干过体力活儿的他,早已累得精疲力竭。老人跟他道谢的时候,他已经坐在路边,连说“不客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对面的山坡上,几朵无名的小花开得争艳。它们没有名字,也没有华丽的外表,更没有沁人心脾的浓香,然而,在这片碧草平铺的风景里,正因为有了它们,才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春意。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详细描摹几朵无名的小花,正是以花衬人,借花喻人。

(2)以反衬反

枪声一响,他就吓得尿了裤子,扔下手中的枪,扭头就跑,当初的誓言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的前方,一只体态臃肿的灰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来不及辨别方向,盲目地沿着交通壕向远处逃窜,只恨上帝未能给它生出几百条腿来。

这里刻画逃窜的老鼠,就是以反面事物衬托临阵脱逃者的反面形象。

(二)反衬

反衬衬的特征是:写作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正面描绘核心人、核心事物;一部分侧面描绘其他的人和事物。或正面描写部分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美,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刻画陪衬人或事物之丑;或正面描写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丑,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呈现陪衬人或事物之美。反衬有两种形式:以正衬反,以反衬正。

根据陪衬材料的不同,可以将反衬分为以下二种形式:

1.借助人物反衬

(1)以正衬反

例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人武部长的孙水荣,负责主持全镇的募捐工作。2009年9月30日,一清洁工在孙水荣办公室打扫卫生时,意外地发现一个报纸包裹,里面包着的全都是1元、5元的零钞,也有50元、100元的整钞,计85174元,直接举报。后经纪委和检察机关查明,孙水荣等四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共同侵吞捐款62万元。

就在这些官员贪污地震捐款的同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转载着另一个故事——南京的徐超,身为乞丐,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三次将自己行乞所得,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给灾区,被人们加冕为“义丐”。

第一自然段,极力表现官员的贪婪和丧失人性;第二自然段极力表现乞丐的无私和人性的良善。作者以徐超之美反衬孙水荣等人之丑,将贪官的丑陋形象推向极点。这里写乞丐是手段,表现贪官是目的。这种写法就是以正衬法的典型。

(2)以反衬正

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正面人物形象之丑,反衬突出其形象之美。这种衬托,是描绘对象自身的外在与内在的衬托关系。二是以反面人物衬托正面人物,突出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将这两种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塑造正面人物加西莫多时,一方面极力刻画加西莫多丑陋得像大猩猩般的丑陋形象,一方面极力刻画其欣赏美、捍卫美,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美的行为,以其外貌之丑凸显灵魂之美,这是人物形象之丑反衬人物本质之美的典型案例。同时又引入红衣主教的刻画,以其风流倜傥的外貌之美,极

度贪欲、心如蛇蝎的灵魂之丑,与加西莫多构成双向反比,用反衬手段进一步突出加西莫多灵魂之美,这是第二种反衬手法运用的典型。

2.借助环境反衬

(1)以正衬反

①借助环境之美、构成环境的事物之美,从反面凸显主要人物的丑恶品质和形象

例如:

广场,静得像黄昏里的一湾清澈的湖水。光滑的大理石面,能照出人的影子。簇拥在广场四周的鲜花绿草,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泥土的气息,淡淡的草香,调和着紫丁香梦幻般的神韵,弥漫了每一个角落。

她抬手看了看表——约定的时间到了,从石凳上站了起来,拍了拍自己裹在屁股上的裙子,袅袅娜娜的走向广场边的茶楼。长椅上留下的,是一地的瓜子皮,几张读完的报纸,还有两点刺眼的浓痰。

在这个画面里,作者以环境整体之美、构成环境的广场、鲜花、绿草、各种香味之美,反衬人物灵魂缺失社会公德丑。

②借助环境之美、构成环境的事物之美,表现人物的压抑、失落的心态和心情

例如:

广场,静得像黄昏里的一湾清澈的湖水。光滑的大理石面,能照出人的影子。簇拥在广场四周的鲜花绿草,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泥土的气息,淡淡的草香,调和着紫丁香梦幻般的神韵,弥漫了每一个角落。

然而这美景是他人的,他什么也没有。陪伴他的爹娘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先后去世了,为了照顾患病的老人,又丢了工作,房东一个劲地催促交房租,而他的口袋里,连晚上吃饭的钱都没有。望着周围的一切,他的心愈发悲戚起来。

这里作者描绘广场的美景,目的是以景色之美反衬人物的境遇之糟,凸显的是身处逆境之人绝望、压抑、悲伤的心境。

(2)以反衬正

①借助环境的恶劣、以及构成环境的丑陋事物,凸显人物的崇高的品质和形象

例如:

正午的阳光,是点燃的火,燃烧着、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世界像被装在升腾着热气的蒸笼里,闷得喘不过起来,热得让人发慌。

小姑娘虽然只有十三四岁,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但她最起码的经验还有——在这样的正午,如果把身边这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扔在这样的阳光下,她能断定,老人活不过这个下午。尽管她也想找个地方,躲开这难以忍受的燥热,但人性的善良还是支撑着她走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家门......作者在这里刻画环境的闷热,目的是以环境的恶劣,凸显小姑娘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突出一个中学生的高大形象。环境越恶劣,小姑娘的形象越高大。

②借助环境的恶劣、以及构成环境的丑陋事物,表现人物的喜悦、兴奋的心态和心情

例如:

秋风瑟瑟,黄叶萧萧。如血的黄昏里,一行雁阵,是写意在远天之上的悲壮。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眼前的萧瑟景象无力在他的心坎上增添半分凄婉。就在半个小时前,他突破了困扰自己整整十年的科技难关,这一刻,就连在地上飘转的枯叶,在他的眼里,以透着十二分的喜庆。

第一段描写的敞亮环境,是作者表现人物兴奋和喜悦心情的手段,是反衬手法的运用——如此凄楚的环境,主人公仍能保持一种喜悦的心情,让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此时此刻,他是多么地兴奋。

二、衬托与对比的本质差别

(1)衬托强调主从关系——对比不关注;

(2)衬托强调服务——对比不关注。

三、运用衬托生成的艺术效果

(1)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2)突出人物的品质

(3)突出人物的心境、心态、心情;

(4)突出主体形象,给人以更深刻、鲜明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能准确判定衬托写作手法,能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运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点题型。同时,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用好这种表现手法,也会使我们笔下的文章锦上添花。因此,我们要学会阅读分析,更要学会熟练运用。

第三篇:高考古诗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5.衬托(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动静结合(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2).以声衬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11.从对方落笔;

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陷身长安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担忧、牵挂.二.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1,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2.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比拟(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8.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9.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10.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12.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

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四.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5借典抒情

第四篇: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小学高段)

考场作文高分十八招 第十一招——对比衬托

【招数秘诀】

不见高山,不知平地。没有绿叶,何来红花? 对比写作,突出中心。衬托手法,彰显主旨。

【掌握要领】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二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衬托法主要类别:

一是正衬法,即从下面衬托,以宾衬主,以美衬美。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二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三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套路解析】

一、对比法:人物对比

班级的差生

“刷、刷、刷”,像在战场上应战似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低头在答卷。

考场中,坐着两位具有鲜明对比的学生:

一位是蓝兰,她那黝黑的脸子沁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发抖。她发狠似的紧紧咬住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

另一位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杨君君同学,此刻,她早已经答完了试卷上所有的题目。这张试卷对于她来说,好像是太容易了一点。她瞥了一下手表,知道离收卷时间还有二十几分钟。于是,她便无聊地看看这个同学,望望那个同学。蓦地,杨君君得意洋洋的目光停落在蓝兰的身上,她欣赏似的打量着蓝兰,总觉得蓝兰是班级里的后进生,而且脑子又不聪明。这感觉,使君君想起了„„

前几天,数学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把握地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来,特地在黑板上抄了许多难题。

当老师疲惫地伸出沾满粉笔灰和挂满汗水的手要洗时,竟发现了那洗手盆里没有一点水,毛巾也被孤独地冷落在一边。老师不禁责问:

“今天谁值日?怎么不打水?”

值日?打水?噢!为了这复习,考试,再复习,考试的事儿,同学们已经无法腾出时间,也不愿来理这些“闲事”了。

但杨君君心中十分清楚。今天是自己值日,她望了望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练习题,又瞟了一眼那个洗手盆,心中着实踌躇了一会:抄练习题,还是浪费时间去打水?

正在杨君君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蓝兰已经放下笔,默默地走过去,双手捧着洗手盆,向门外迈去„„

杨君君回过神来,又默默地望着这个差生——蓝兰时,心中猛地一动赶紧撕下一页白纸,迅速而仔细地抄下几个得分最多的题目,然后看准了监考老师转身之际,将白纸捏成一团,准确地扔向低着头,苦苦思考的蓝兰„„

收卷时间终于到了,杨君君第一个交上了卷纸,将要迈出教室的时候她又一次有意无意地瞄了蓝兰一眼。恰巧,蓝兰这时也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杨君君。她苦笑了一下,也匆匆地交上了卷子。教室外,蓝兰看到的是一张张喜悦又轻松的脸蛋,听到的是一片“唧唧喳喳”的笑语。

“唉!”蓝兰无声地叹了一口气,默默地走出了这与自己无缘的地方。

“蓝兰,等一下!”杨君君跟上了她,说,“你怎么啦?天天愁眉苦脸的?”

蓝兰诚挚地、轻轻地说:“君君,我总觉得你缺少了点什么。”

“缺少了什么?”君君奇怪地问。

蓝兰塞给君君一张纸,说:“也许你看了这个以后,你会明白的。”接着,便朝前走去了。

君君狐疑地打开纸一看,原来是自己在考试时扔给蓝兰的那张纸,只见背面写了几行工整又大的字:

“对不起,我不能做‘小偷’。我相信,我能补得上成绩。希望你做个名副其实的‘优生’!”

君君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明白,她决定追上蓝兰问个清楚。但她在跑的过程中,像喝醉的人迎面淋了冷水似的,她终于赶上蓝兰„„

瞧!她们的眼眶中都含着晶莹的泪珠,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

评析:

一个是品德优学习差的蓝兰,一个是学习优思想表现一般的君君,性格互补,这是人物的对比。由前面的“互不理解”到“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这是前后事件的对比。

二、对比法: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丑 娘

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到60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娘一定不丑。

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 生气的屋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

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评析:

《丑娘》的中心是表现“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所以作者紧扣娘“丑”的特点来展开全篇。这个“丑”首先来自“村里人”的眼光标准,从“丑媳妇”到“丑娘”;来自上学后我对“丑”的“委屈”的印象,“黑黑的肤色”、“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其次丑娘自己对“丑”的认同和承受,“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的胸前”,这都是生活中种种不真切的表象。为了表现“丑娘”内心母爱的“美”,作者主要描写了丑娘的行动:“满满的一袋鸡蛋”、送别儿子上学时脸颊上“大滴大滴的泪水”、“针脚细腻结实”的“毛边布鞋”、自己病重时也交待不让儿子知道,生怕冲了儿子的“喜”„„这样,将 “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丑娘”无私的母爱。全文是把 “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一系列行动所展现出的“美” 并列在一起进行了对比,共同表现了“丑娘”对“我”无私的母爱。

三、衬托法:正衬

一件难忘的事

郑宁和我搭着肩膀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时,一张断了一只脚的椅子又挡住了我们的去向。忽然,一个同学走过来,用脚一扫,这已难以站稳的瘸脚椅便四脚朝天了。

这张椅子是有一天一个实习老师来听课时带来的,后来没有谁把它送还给教务处。天长日久,椅子上的灰尘慢慢地积起来,以后又不知谁弄断了它的脚,从此它受尽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折磨。

我看到这瘸脚椅子翻了,不禁高兴起来,前几天,学校正表扬一批同学学习雷锋做好事,我正愁找不到好事呢!对,把它扶起来,让同学们知道我也是九十年代的活雷锋,也让老师夸奖一下。于是我抢上去端椅子,生怕郑宁抢走了我的好事。当我放下椅子时,我希望郑宁尽快去告诉老师,但郑宁没有这样做,我暗地里责怪他,还决心下次他做好事也不告诉老师,使他受不了表扬。

下午第三节课后,我瞟了他一眼,独自儿下楼活动,郑宁没出来,我也不叫他,和其他同学快活地玩着。半个小时后,我玩得筋疲力尽,准备上楼拿书包回家。一进教室,出乎我的意料,郑宁还在,而且在修椅子。他看见我,微笑地说:“等一下,我把椅子修好了,咱们一起走。”说着,他丁丁当当地又敲了起来。

我暗自责备自己怎么这么爱虚荣?做好事是为了表扬„„椅子的缺陷就要修好了,可我心灵的缺陷呢?我两腮隐隐约约地感到发热了。

我连忙上前帮他一起修好了椅子,而且悄悄地把椅子送到了教务处,两人搭着肩膀有说有笑地回家了。我想:明天谁也不知这椅子是谁修好的,老师也不会表扬我们,但我心里觉得非常踏实。

评析:文章中的“我”做好事,品德很好;而“郑宁”比“我”想得更周到,品德比“我”更好;这是正衬法。

四、衬托法:反衬

生活告诉我坦诚

“收废纸!„„”门外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叫声。我透过窗,望了望堆积在后院墙角边的废纸,脑里便出现了一个念头:这些废纸放着也白占了地,倒不如卖了,还可以卖些钱来。

于是,我叫住了那收废纸的老妇人,打过招呼,我便到后院去取废纸。我抱起废纸刚要走,忽然发觉这些十分轻,卖不了几个钱。有什么办法在短时间内使纸加重呢?正在这时,一不留神,放在上面的一张废纸滑了下来,掉进了我身旁的一只水桶里,只见,这纸一碰到水,就像见了神仙,快速地吸着水。不到一会儿,纸就全湿了。捡起这废纸时,纸却比刚才沉了许多。对!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纸能吸水,可以使纸的份量增加„„我何不?

说干就干。我把一部分纸扔进水桶里,浸湿。为了避免收废纸的人怀疑,怕不要纸。我还从中耍了个小聪明,将废纸按两张干夹一张湿的顺序摆放好。这下,可真是棒极了!纸一下子重了好几倍,我抱也抱不动,结果还是拖着出去。老妇人仍旧不慌不忙地帮我把废纸用绳捆好,用秤称。她似乎对我没有丝毫的怀疑。称完后,也就随手往车上一放,装置好。

嘿!三十斤,五元钱。我高兴地露出一种得意的笑。我拿了钱,便想进屋,心里正暗暗庆幸我这成功的杰作。

“小妹妹!等等„„”真是做贼心虚,我愣了一下,不好,难道她知道我的阴谋吗?

“小妹妹,这是你的钱吗?”她打断了我的思绪。幸亏老天爷开恩!我喘了一口气,回过头,望了望她,又望了望她手中的那张“工农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我拖纸到这儿时,不留神把爸爸给我买书的钱掉了。

我接过钱,脸上火辣辣的。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向她说明的事情的原委,请求退钱。老妇人却笑了笑,说:“没关系,我回家晒晒。”说完,便又拉起了车。

“收废纸了!收废纸了!„„”这熟悉的声音又响了。

评析:

文章中写“我”的“贪财”,将废纸浸水出售,而“老妇人”却不介意,说“回家晒晒”,以“我”的“劣”衬托“老妇人”的“优”,这是反衬法。

五、衬托法:欲扬先抑

抑扬法包括“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我们平时常见的是“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中的“扬”,是指褒扬;“抑”,指贬低。所谓“欲扬先抑”,就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他(它)的优点落笔,而是先贬抑他(它),从其不足处写起。用这种手法,形成波澜,使情节富于变化,从而使所写人或物的优点得以突出,同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事例分析:

班 主 任

那天是9月1日,是我去七年级报到的日子。当我第一次看见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白明芳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厌恶。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她的长相我不喜欢。心想:这副“尊容”的老师,课肯定也教得不好吧?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上了一周的课。

这一周的课下来,我发现白老师“毛病”很多:普通话不标准,作业要求太严格,一周写的作文太多„„天哪,我都要被她这些毛病折磨疯了!而让我对她讨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因为那天下午的一件事。

我们正上着自习课,班里闹哄哄的,好多人在说话。后面的同学向我借改正液,之后好一会儿没还,我正好要用,转身伸手问她要。这时,白老师走了进来,班上全都安静了下来。正当我明白发生了什么时,白老师那两道“X”光已经照到了我,并第一个点了我的名:“王昱单,站起来,你在说什么?”面色严肃,目光冷峻,让我的后背直发毛。心想,“我怎么就这么背啊,那么多人老师只批评我一个,太不公平了!”再后来,白老师让我写了700字的检讨!

使我对她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是那次月考。第三次月考时,我正好分在了白老师监考的考场,心里叫苦不迭,好在白老师没有太注意我,否则„„考英语时,我的卷子很快就答完了,可我的胃部开始隐隐作疼,后来越来越痛。于是,我趴在桌子上,一只手捂着胃。我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表情是怎样,总之白老师注意到了我。

她快步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王昱单,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老师,我胃疼。”我有气无力地回答。

“哦,那你先交卷吧,去我办公室坐一下,好吗?”她的目光充满了柔和。“不了,白老师,我要把这次考试考完,不然我的名次就落后了。” “那„„你坚持一下,我去帮你倒杯水。”说完,白老师就匆匆去了办公室。旁边的学生注视着我,议论纷纷:“怎么碰上个这么好的老师啊!”“嗯,就是,对学生太关心了!” 不一会儿,白老师端了一杯水回来了。“王昱单,你先把这杯水喝了,过一会儿要是还不舒服,你就先交卷吧。”“嗯„„”她关心、爱护的目光让我感到了温暖。

这件事,让我转变了对白老师的看法。

此后,我越来越感觉到,白老师先前的“毛病”,实际是对我们好——普通话有时不标准,她会把某些字音强调一下,易于我们记住;作业要求太严格,是为加强平时积累,提高成绩;一周的作文太多,是为锻炼我们的写作水平。

因为理解了白老师,所以我也越来越爱戴她,敬重她。她的语文课上得真的很好,讲解认真,思路清 晰,字词扎实,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要不是她的严格要求,我今天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虽然我现在不在白老师班了,但是我永远感谢她,感谢她对我的教育,感谢她教会了我这么多!评析:

《班主任》开头写对班主任白老师充满了厌恶,既不喜欢老师的长相,也不喜欢她的课堂,这是对白老师的贬抑。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让“我”明白白老师先前的“毛病”,实际上都是为了我们好,这些所谓的“毛病”,正是她对学生负责的表现。由此,“我”才认识到白老师的可贵品质,进而深深喜欢上了老师。赞美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爱,这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但文章开头却写尽了白老师的不足,这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A.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

2、(北京市朝阳区模拟考卷)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势、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读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3.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4、仿照下面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两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给人一片避暑纳凉的树阴,而低矮的仙人掌,只能无奈地面对炎热。(1)只有

(2)只有

5、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⑴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第五篇:衬托写作手法跨学科综合教学设计-Eduwest

例7-3:小学语文知识点“衬托”写作手法跨学科综合教学设计

万绿丛中一点红(Serve As A Contrast)

(《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小学高上.第29课)

(一)综合发展目标

1、能够进一步理解“衬托”的含义。(语文)

2、能够理解在美术作品、社会生活、科技领域中衬托的含义。(美术、社会、科技)3、有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实践行为。(智育)

(二)教学内容

1、视 点:衬托(语文)。

定 义: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方法。

关键词:陪衬或对照 突出 特点

2、审美词:

突出

鲜明

美丽 烘云托月 烘托 渲染 3、相关知识和技能点: 对比(美术)

主角和配角(自然 社会)

反差调节(科技,计算机)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短文《在风雨中》、片段《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 2、延伸材料 1)何香凝的《狮》、李可染的《山村飞瀑》、《黄山西海门》图(对比)2)红花绿叶图 小品《主角与配角》(主角和配角)3)计算机的屏幕调节(反差调节)3、检测材料

1)短文《冰上的昌都人》

2)生活中的例子或自己的美术作品。4、教学仪器:投影器

5、教学场景:墙上贴有具有衬托表现手法的一些美术作品。6、教师形象:穿一件有一点红色点缀的绿色上衣。

(四)教学时间

共2课时。1个课时视点教学和强化视点;1个课时检测教学和回归教学。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

1、引入视点。

语文课中,我们讲过衬托这种表现手法,有同学在作文中也曾运用过,你能回答什么是“衬托”吗?(板书:衬托)(讨论、研究法)

2、分析视点

我们来欣赏一篇文章《在风雨中》,通过学习,你会对衬托这种表现手法有更深的了解。先请大家仔细阅读,看看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在风雨中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我连忙拾起来,高喊:“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地锯着。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杆,不断地叮嘱:“当心!当心!”他镇定地说:“没关系!”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分辨不出脸上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格外葱绿。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

练习评说:这篇文章很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夏叔叔顶风冒雨锯树的时候,作者写道:“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这些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中心赞颂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财产的品质,起了衬托的作用。文章结尾一段:“台风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格外葱绿。”这些描写和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比,形象地表现了小夏叔叔辛勤劳动的成果,从而进一步衬托出小夏叔叔的感人形象。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在写作时进行恰当的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能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

3、强化视点(和关键词)恰当的环境描写,能使我们笔下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我们再来欣赏两个片段,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看看这两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片段一: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节选《桂林山水》)

片段二: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节选《可爱的草塘》)

练习评说:《桂林山水》的这一片段,作者写自己泛舟漓江之上,不急着写漓江的水,而是先写大海和西湖。大海具波澜壮阔之美,西湖具水平如镜之美,它们各有特色,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用衬托的手法,把别具一格的漓江之水的特点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可爱的草塘》为了突出草塘河水的清澈,用芦苇、蒲草、天空和云朵的更绿、更蓝、更白来进一步体现,采用的是衬托中的正衬手法。

4、视点延伸

▲美丽的桂林山水以及可爱的草塘都令人心驰神往,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所写的事物如此鲜明突出,在美术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相互对照,是不是也可以凸现我们的主体物呢?请大家欣赏(图29-1)。

(图29—1)

练习评说:一头威猛的狮子趴在地上,一双锋利的巨爪紧紧地抓住地面,头高高地昂着,目光炯炯有神,嘴边的触须直如钢针,浓密的毛发顺颈部披落,散发出炫目的光芒。整幅画面进行了明暗的对照,由此突出了立体感。

(图29—2)

练习评说:这幅画表现夕阳西下,暮色沉沉的大山,山体深厚浓重,有浓有淡。山腰间留白,使半山的树木、小屋像夜空中的星座;那一大段空白,是如—道银河般洁白发亮的飞瀑,湍流不息,在山缝石隙间留一条白带,略加小墨点,清泉潺潺,形象生动逼真。天空施上淡墨,白云在山色中升腾,不着墨处为重云,一片浓白;淡墨处为轻烟,淡荡飘逸。留白处的房屋、小桥,以线勾出,画面中强烈的浓淡对比,所形成的跳跃和动感显示一种生机。

(图29—3)

练习评说:山画得顶天立地,强调铁骨钢筋的骨骼风神,再用远松来衬托山的高度。这幅画如把山画近了,天空堵住,看似硕大,反而低了;画远了,天空开阔,但山的气势又弱了。作者用山顶小松来做远近的对比,而求得了理想的效果。

小结:精美的作品能让人赏心悦目,这些作品中明暗、浓淡、远近的对比,以及其它的如大小、稀疏的对比,都是为了突出主体物,用了一些事物来陪衬、对照。

▲主角配角(红花绿叶)

无论是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还是精妙绝伦的美术作品,都带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衬托手法的运用,把两事物相互对照,使主体物更加凸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再瞧瞧我们身边这缤纷的世界,请你轻轻闭上双眼,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一望无际的碧绿映入我们的眼帘,啊,真是舒服极了!满眼的绿中突然出现了丁点儿的红艳艳的小花,给人一种惊喜,那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真美!万绿丛中一点红,绿叶衬红花,花儿显得更红,更艳,更加引人注目。正因为有了绿叶的点缀陪衬,花儿才会如此娇艳、美丽,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五彩斑斓。请大家欣赏。(图29—4)

图29-4

绿叶默默无闻,红花引人入胜,有人说绿叶是配角,红花是主角,其实,无论是配角还是主角,都一样可爱。说起主角、配角,最熟悉的莫过于陈佩斯与朱时茂的的小品《主角与配角》,欣赏小品(光盘29—1)看看这两个人物是不是同样叫人喜欢。

小结:《主角与配角》是一次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小品中两人形象不同、风格各异的鲜明对比和反衬达到了一种绝佳的喜剧效果,让观众笑足了一年,时隔几年,还被老百姓津津乐道,这小品不正是折射了我们如今社会多层面的复杂关系吗?

反差调节

▲《主角与配角》带给了我们欢笑。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的人物形象如此鲜明突出,孩子们,再想想,在如今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领域中,你是否也用过或见过这种手法的运用呢?好,老师给你们演示一下,仔细瞧瞧,计算机的屏幕有什么变化? 练习评说:按下计算机的对比度调节按扭,随着对比度数值的增加,计算机屏幕的前景与背景之间亮度的对比就越明显。对比度越大,图象的显示越清晰,对比度越小,图象的细节就越难以看清楚。对比度的调节,就是使屏幕的前景与背景之间形成一种反差,用背景来衬托前景,使前景更加明晰。

5、教学效果检测

1)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先说出《冰上的昌都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衬托表现手法?。

冰上的昌都人 西藏

欧珠永青

我的家乡在昌都,昌都位于澜沧江的支流扎曲、昂曲两河的汇合处。这两条河像慈母的双手,搂抱着昌都城,用自己的乳汁,滋润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养育着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

家乡的一年四季都是迷人的,别的不说,光是扎曲、昂曲这两条河就够使人迷恋的。春天,河水从坚固的冰层下挣扎出来,两岸的花草也露出勃勃生机。夏天,陡涨的河水从发电站急急流过,发出隆隆巨响。秋天,河水显得从容多了,载着黄色的落叶悠悠东去,预示着一年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季就要来临。

冬天,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河面上则有另一番景象。河上的冰一天一天增厚了,藏历年前几天是我们那个地方最冷的时候,河上的冰也冻得最结实。入冬以来,一向冷落的河面上,突然出现了许多人,这是昌都的佛教徒们前来察看地形,准备在冰上刻经文。他们手里拿着锤子和凿子,一旦选好地点,就跪在冰面上,一锤一锤地刻下去。

那一天闲着没事,我到河边去看他们,那情景真是让我感动。天气冷极了,我把全身裹了个严实,连手也藏在厚厚的棉衣里。可是这些刻经人,手裸露在外面,北风呼呼地刮着,凿出的小冰块像雪花一样在他们面前飞舞,钻进他们的衣袖里,脖领里,但他们一个个神色庄重,口中念念有词,手中的锤子一刻不停。跪累了,就斜侧着身子卧着刻。汽车从桥上通过,旁人围观,议论,他们却旁若无人,丝毫不受干扰。他们从江的这边刻到江的那边,一天到晚不停地刻,刻好起码也需要一两天时间。刻完了,他们把背来的沙子撒在字迹上,有的还在上面涂上一层颜料。

藏历年的第二天,寺庙里有宗教舞,昌都人大都要去看。我也曾去过,去的路上正好从江上走过,在阳光的照耀下,冰面上的经文闪闪发光,人们禁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在冰经不远处,有一群年轻人正在现代乐曲的伴奏下溜冰,他们飞来飞去,时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我突发奇想,这刻经人和溜冰人不正象征昌都人生活的两个方面吗?一方面是艰辛,昌都人用坚韧不拔来对付;一方面是幸福,昌都人从不放弃追求。

我爱昌都,爱她的四季,尤其是冬天,因为正是在她的冬天,我得到了生活的启迪。练习评说: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对家乡的一年四季,尤其是冬天的景色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使人读后不禁感叹:昌都的景色多么美丽啊!然而这篇文章写景是为了写人,景美人更美。作者在写景的同时,着力刻画了昌都人不畏严寒、不怕劳苦,在坚冰上凿刻经文、追求未来幸福的情景。作者正是这样以景色衬托人物,生动地表现了昌都人坚韧不拔、不懈追求的精神。文章结尾处把刻经人和溜冰人放在一起写,在景物对比上很鲜明,在思想意义上很含蓄。

2)生活中你曾见过或在美术作品中曾用过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吗?举例说明。如:

石榴花: 绿叶陪衬小红花,一朵花就像一朵小火苗,是那么艳、红,那么美,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就像那夏季的心脏!

开国大典时铺红地毯。

一些会场等为活跃气氛,挂些五颜六色的气球

拍摄雨景时,不以天空为背景,而选择深色背景,这样才能把明亮的雨丝衬托出来。(6)回归视点。

让我们再看看风雨中那不顾个人安危的小夏叔叔吧,那么狂的风,那么大的雨,他全然不顾,叔叔的精神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风雨的陪衬,使我们的主人公更加鲜明突出。孩子们,让我们好好运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更加美丽动人吧。

(六)板书设计

对 比 陪衬 对照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主角配角

(衬 托)反 差 突出 特点

(七)补充练习活动(延伸活动)

1、请在课外读物中收集一篇采用了衬托表现手法的文章。

2、请运用衬托表现手法画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班级召开一次美术作品大展评。

3、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绿叶衬红花的例子吗? [教学与学习参考] 1、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衬托的含义。

难点:社会生活、科技领域方面的“衬托”。

2、视点及关键词解释:

衬托指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关键词:陪衬或对照 突出 特点 这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的意思是:

陪衬: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的事物更突出;衬托。对照:互相对比参照。

突出: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3、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视点教学(引出、分析、强化视点);2课时,检测教学和回归教学。

4、教学活动参考答案(略)

5、主要参考资料

视点来源资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第十、十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2002年。

其他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教案设计;张静。赵伶俐、丁月华修改)

下载衬托手法的古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衬托手法的古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纵横对比,衬托形象——学习对比手法[5篇范文]

    纵横对比,衬托形象 ——学习对比的手法 一、教学目标1、教学要求 (1)积累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对比衬托的方法。 (2)实践运用。指导学生课堂练笔,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 2、教学重点......

    《诗歌中的对比衬托手法》公开课教学设计2(5篇)

    《诗歌中的对比衬托手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开课人:郑后新 地 点:高二(7)班 时 间:2012年5月15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古诗鉴赏专题04+白描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采莲曲 萧 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注】①萧纲(503-551),字世缵,南......

    古诗常见艺术手法及示例

    古诗常见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及示例 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

    记叙文对比衬托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对比和衬托 一、表 现 手 法: 象征: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对比:文章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 烘托(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体内容突出分......

    衬托的近义词

    衬托的近义词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衬托的近......

    (教师)古诗鉴赏 描写手法导学案★

    古诗描写手法鉴赏导学案 答题步骤: 1.找准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白描与工笔、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结合相关诗句简要......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归纳

    ........ 咏史怀古诗艺术手法: 1.对比 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这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