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时间:2019-05-15 11:0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第一篇:《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摘 要】《诗经》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的初成阶段――道本阶段,道性自然的生态审美蕴含。古代周人保护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和物产养护的生态维系意识为《诗经》时代奠定了良好的生态背景,造就了泉水清流、草木繁茂、物种丰富、生物和谐的生态境界;《诗经》时代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单纯质朴的自然情感之美彰显了古人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生活美学蕴含;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周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及“中和为美”的美学追求,在《诗经》中展现了天人相通、物我依生共融的自然艺术表达。

【关键词】《诗经》;道性自然;生态美学;天态审美场

著名生态文艺学家袁鼎生教授在著作《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中将审美场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本质,“统观审美场覆盖人类审美的全域与全程,囊括人类审美的本质与现象,包括古代天态审美场、近代人态审美场,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审美场”,[1]与之对应人类的审美活动依次经历了依生、竞生、整生三大环节,“天态审美场的审美理式在中国古代的发展,经历了道本、天本、佛本、理本、心本的历程,至宋、明而趋极致。”[2]《诗经》主要汇集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近五百年的诗歌,位于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的初成阶段――道本阶段,以率真、自然为宗,展现了以道质道态为主的依生之美,在审美理式上标举了审美本体和审美本源的客体性,通过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体现了天地不言之大美、道性自然的生态美学蕴含。

一、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

西周到春秋的五百年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优美的自然生态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民依生于土地、自然,安居乐业,从《诗经》中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农业劳动中自然生命力的丰富旺盛、自然审美的快感和动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意蕴;同时,周人继承了殷人敬畏天地的天命观,以及为国以礼、伦理有纲、家庭和美的伦理观念,并融入自己的德孝观念,萌生了至真至善的自然关爱,形成懵懂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朴素无华的生态自然观。

(一)朦胧的生态保护意识。《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的诗句,认为保护自然资源就能获福,这是古代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到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诗经?大雅?行苇》中“孰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的句子,倡导要保护植物的幼芽;《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小雅?小弁》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甘棠》一诗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等句子都体现了周人对树木的保护。《大雅?皇矣》则展现了周王在岐山种树造林的历史,周王植树经验丰富,开基立业绿化育才。这些诗句都充分证明了周人具有了保护自然的懵懂思想和物产养护的生态维系意识。

(二)良好的自然生态。首先,《诗经》中展现了良好的水质状况。“《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3]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等诗句为我们描述了黄河流域水乡泽国、水流清澈的景象;另外,从《诗经》中记载的各种各样的鱼类,鲤、鳟、?、鲨、鳢、嘉鱼、鳖、龟等等,也可看出当时的水质很好。其次,《诗经》中展现了繁茂的植被生态。在《诗经》里,反映出到处都有茂密的森林,《诗经?魏风?伐檀》充分反映了“山西饶材”的景象,另外,《诗经?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诗经?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秦风?晨风》:“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等都展现的是密林涛涛、绿树掩映的美景。再次,《诗经》中还展现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诗经》记载的树木、野生草类物种丰富,为飞禽走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顾栋高统计《诗经》中的动植物加起来是273种,简直是一部生物词典。妇女采集的对象有蕨、薇、莱、荠、苦、卷耳、榛子、橡子、葛、野梨、甘棠、药草、山珍、麻、花椒、杜等,体现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诗经》中以动物为名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鹊巢》、《草虫》、《羔羊》、《蟋蟀》、《鹿鸣》、《鱼丽》、《白驹》、《玄鸟》等等,可见其对动物的描写也很丰富,展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下动植物和谐优美的生态境界。

从这些诗句中足以见得那个时代人们对动植物资源的重视以及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同一部完备的生态学词典,为周人在《诗经》中呈现出的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背景,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丰富旺盛以及动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意蕴。

二、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

稳定的农业生活使周人得以过上起居有定、耕种有时、顺应自然的生活,家长、家族制进入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西周天下形势促发礼乐德治思想的形成,这些方面使得周人形成夫妻相濡以沫,子女孝敬长辈,兄弟朋友恭谦的良好社会生态,这些都为周人田园牧歌、规律和谐的自然生活提供了充沛条件。

(一)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诗经》中的农事诗是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先民严格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重视农业生产,倾注了对蕴育万物生命的胞衣之地和大地母亲无限眷恋的情感。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审美视角,中华民族重视和遵循农业生长规律的生态意识,古典生态美学智慧。” [4]《?]?q》诗中仿佛能看见妇女们在美丽的田园做着采?]?q的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展现了古人依循万物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凭着直觉和天性去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葛覃》展现了一幅动植物和谐图,葛草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七月》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周人的田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的本真生活体验。《无羊》着眼于富足、踏实的原生态的、真实可感的牧歌式的生活描绘。这些诗句展现了祖先们遵循自然法则,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和谐的生活画面。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二)单纯质朴的情感之美。《诗经》中的情感之美聚焦于爱情,朴实无华的爱情信物,纯粹简单、单纯执着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周人古朴天然的本性和朴素的生态情怀。《桃夭》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平淡动人。《静女》《?坑忻贰贰赌竟稀返仁?歌展现了周朝男女婚前态度主动,大胆示爱,不顾忌外来的压力,性情率真,自由结合的情感状态。《郑风?女曰鸡鸣》展现了妇女持家有道,夫妻恩爱的情感状态,《邶峰风?匏有苦叶》则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入赘婚俗。《召南?行露》则展现了女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体现了敢于说“不”字的气节以及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简单质朴的爱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真至纯而至美。

无论是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还是单纯质朴的自然情感之美都彰显了《诗经》时代古人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生活的美学蕴含,令人心生向往。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

《诗经》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依生于自然,慑服于大自然威力之下,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使诗歌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 [5]无形中孕育了诗经自然无痕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一种包孕草木生灵之气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追求。

(一)天人相通的祭祀乐歌。古人通过祭祀来颂神、悦神、求神达到天人相通的目的,《诗经》中的“颂”就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的祭祀乐歌,有许多“畏天命”或“敬天命”的思想表现。如《丰年》展现了丰收时节对祖先的感念和崇拜;《我将》是讲要对天虔诚祭祀,敬畏天命,方可确保社稷的安宁;《敬之》则是周王在警戒自己时刻顺从天命,不可违抗天命。这些都是《诗经》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崇拜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天人相通、相协、相合的生态美学蕴含。

(二)物我交融的依生共生。“图腾崇拜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崇拜,它反映了原始先民对生养自身的自然的尊崇与依从,表达了合于自然进而与自然同生的理想和愿望。”[6]从自然崇拜到生殖崇拜,再到祖先崇拜,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图腾崇拜。弗雷泽在《金枝》阐明交感巫术的思想原则:一是相似律:同类相生;二是接触律: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周人也如此,他们认为人的生殖力与动物的生殖之间有互渗作用。如果实成熟与女子婚嫁,草与女子的柔顺纤弱,藤蔓与女人托身夫家、永不分离,蝗虫与多子,藻与纯洁、高尚,花椒与多子吉祥,雎鸠与专一忠贞,荷花(扶苏、桃花、锦葵、荼(白茅)、明月)与女子的年轻貌美、艳如桃花,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对象间具有相似性和互溶互通性,于是《诗经》多用比兴,以物托情寓志,直接展现了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先民原生态的情感表达,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本真热爱,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道本阶段率真自然、道质道态的生态美学蕴含,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2][6]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M].人民出版社,2005:1,113,184.[3]周书灿.《诗经》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4]刘广春.《诗经》中“农事诗”之生态审美[J].今传媒,2010(9).[5]瞿娟.论诗经的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9:50,52.

第二篇: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

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历史这种高雅的文化被束之高阁,其地位也从古代的显学地位沦落到今天的一文不名。但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座精神殿堂,它镌刻着人类的无数记忆。当历史被遗忘时,其审美性自然被人们所忽视;当审美性缺失时,历史也必然被遗忘在社会的角落里。如何让人们体会到历史所展示的美,一些流行歌手及作词家以他们特有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人类历史的美丽画卷,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让人们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物质美和精神美,感知生活之美好,激发心灵深处之感悟,享受心灵的愉悦和超然。而历史的这种审美性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路径选择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掌握。

【关键词】流行歌曲 历史审美性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22-02

曾几何时,在一般人的眼里,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代表过去,在这个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时代,历史不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即使有效益,见效也是非常慢的。因而,历史这种高雅的文化被束之高阁,其地位也从古代的显学地位沦落到今天的一文不名。是什么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更多关注?是他们――一群流行歌手。他们通过自己的歌声让更多的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美,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一、流行歌曲表现的基本思想

周杰伦的一首《爱在西元前》风靡大江南北,凝重、深沉的韵律,低迷含混的声音使无数歌迷为之倾倒。歌词所描述的历史画卷,使人为之震撼,同时也敲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心灵:“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经过苏美女神身边,我以女神之名许愿,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歌词虽然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然而它的历史元素却更为突出:楔形文字,汉莫拉比法典,底格里斯河及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原型的景象和人物。除《爱在西元前》,《兰亭序》,《青花瓷》,《东风破》等歌曲都涉及到了相关历史事件与历史元素。不仅周杰伦的歌曲如此,还有其他诸多歌手的词曲中也融汇了更多的历史元素,如,林俊杰的《曹操》、含笑的《飞天》等等。流行音乐不能代表历史,也不能过多承载历史的沉重,但歌曲的演唱,曲词的创作却使历史与流行走向了结合,时空的拉近让人们在音乐中愉悦的享受历史,关注历史。

二、流行歌曲的历史审美性的理性分析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座精神殿堂,它镌刻着人类的记忆,充满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才华横溢的文人,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捍卫正义的英雄人物„„其中蕴含的民族精英的英雄气概,让人感动不已。品历史人物谈笑间灰飞烟灭;哀卖国求荣者下场可悲;惊古人的无穷智慧;叹古建筑的的雄伟壮观、巧夺天工„„在人们为古人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所叹服时,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是以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为模本,该书帖完成于东晋永和九年,距今约一千六百五十五年,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曲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所处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虽然此曲讲述的不是历史原貌,却处处充满历史的气息,作词家将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展示出来,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关注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仅这首歌曲如此,其它歌曲中也充满着历史元素。

正如马良怀在《享受:历史的另一种功能》中说到:“历史不只是心灵的皈依、智慧的源泉,更是精神的宝库、诗意的渊薮、艺术的大本营。当我们走进历史的殿堂之时,也就不能只是向其索取依赖和聪慧,更应该让心神在里面翻飞游弋,信马由缰地尽情享受。”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可以感知生活之美好,激发心灵深处之感悟,享受到心灵的愉悦和超然。

三、把握历史审美性的路径选择

但要真正领悟历史之美是有条件的:一,知识的储备。要有雄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只有深刻地了解历史,才有可能与历史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二,价值选择。即要“心静”,要从世俗的功名利禄中挣脱出来,投入到精神领域的追求之中,唯有如此才可以感受到古人所创造的辉煌,探究出历史的奥妙,领略古人的非凡。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少之又少。历史本身就是一门高雅的文化,只有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才会得到重视和更多的关注,今天的社会发展还不足以给历史足够和重要的地位。三,艺术要求。要具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从艺术家的角度,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感悟历史之美:精神美,物质美。陈寅恪先生曾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察报告》中说到: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只有如此才能深深体会到历史的内在美。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民族精英,风流人物,还有那些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的思想之光和精神风采,为人们展示了生动感人的审美对象,他们闪光的心灵,为人们呈现了内在的精神美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让后人为之感慨,叹服!

如今,人们借用说唱的通俗形式去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歌声传播历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历史,欣赏历史,感悟历史。而历史也用自己的深厚与美成就了他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小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探微》,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孟洪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行知报》陶行知研究会。

[3]朱光潜,《美学概论》《谈美书简》,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4]马良怀,《享受:历史的另一种功能》,光明日报。

下载《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