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分析:孩子当童星是弊多益少
案例分析:孩子当童星是弊多益少
场景:某天,你带漂亮、乖巧、招人喜爱的幼儿去逛街,结果孩子被一个童星星探相中了,说可以当模特和参见影视表演,然后约这位妈妈到其公司面谈。你跟着去了,看这家公司很正规,事后搜索一下,口碑也不错。如果是你,你会答应?
美好教育解答:
如果按照我几年前的认知,如果星探相中了我女儿,估计会乐翻了天。孩子能当模特、参见演出,即锻炼了孩子,还有大量的出场费用,多好呀!万一孩子成为林妙可第二,那以后还有什么可愁的?上不上学都无所谓了。但今天,我会在第一时间断然拒绝的,因为我知道让青春期以前的孩子当童星,实际上是弊多益少的。
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竞争也更加激烈。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能在未来有所保障,想方设法使自己孩子获得领先地位,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获得发展的机会。而衡量孩子未来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孩子未来生活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钱。其实,家长这种想法没有错,谁都希望自己有钱,尽管钱不是万能的。
不让孩子当童星,并不完全因为这个行业潜规则多,也不是嫌弃艺人地位低,是低人一等的“戏子”,而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这样做不太符合他们的规律。孩子在生长的时候就需要生长,非收获的季节最好的做法是封林。比如,一颗再名贵的树苗,在没有成才之前,它们也是没有过多的利用价值,过早的采伐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让孩子早成名,其实是许多父母的心态,无可厚非。父母追求孩子的名利,折射出自己的失落和对自己曾经愿景的遗憾。在父母在替孩子决定时,真要好好想一想,到底是谁在追求?孩子真的对名利有兴趣?但是,让一个正在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孩子,去追求自己还没有认知的东西,这不是阻碍孩子选择的自由,又是什么?
孩子在其成长中,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敏感期。如果错过敏感期再去发展孩子的某个技能,很可能会大费周折,甚至是金钱、时间、精力都花费了,却几乎没有成果。所以,过多超前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教育和培养,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方式,不仅让孩子应该发展的东西得不到发展,如习惯、界线、认知,也使孩子的社会化过于提前。
在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乏各种类型的“童星”。这种在家长、幼儿教育机构、各种比赛联手下,将某些孩子推向了一条新的“成名之路”。如果有心的家长多关注一下以往早成名的孩子,几乎绝大多数都被历史淹没了,而残存的一些成年后迷失自我,除了在光鲜外壳下,实际包裹着一颗脆弱、孤独、彷徨、受伤的心灵。你希望你的孩子也这样?
几乎所有想让孩子提前出名的家长,都认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好,也是发展了孩子最擅长的方向。也许,在某个阶段而言这是正确的,但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当前显示出来的优势,未必是他们未来最有长处的地方。如果过早把孩子限制在定向培养中,那孩子就失去了更多的全面发展可能性,这种按照家长设计的道路去发展,孩子成年后真正成才的很少。
当孩子成为某类“童星”,就算成功也未必快乐,与同龄人相比,他们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更大。这些孩子必然受到各种人的关注,这不仅是过多的赞誉,容易让孩子受到了畸形的鼓励,从而变得浮躁、骄傲,也使孩子的生活点滴毫无隐私可言,天性均被抹杀或略有不足就过度指责。这都将导致孩子心理发育不健全,未来难以适应社会。
孩子成为一个小名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受到“成功”的刺激远比同龄孩子,想让孩子继续保持内在的动力,就需要更大的刺激。可是,这些外在的刺激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有一天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那巨大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也许,真正的麻烦就来了,孩子甚至为了追求刺激而沾染上一些非常不良的行为方式,比如偷窃、吸毒等。
不能否认,许多家长让孩子成为“童星”,有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的想法。要说多接触社会不是坏事,能让孩子从小增长见识,可如果幼儿过早成人化,就大有问题了。孩子的社会化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发展,他们不是要出风头、争第一,而是要和同龄的孩子多接触,在各种社交活动时,包括欺负和被欺负,这样才能逐渐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孩子当“童星”就意味着金钱。许多人认为让孩子早点赚钱没什么不好,会赚钱也是一种能力,能给孩子今后创造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对于这种想法,我美好教育真想知道,是孩子想要钱还是家长想要钱?难道孩子认为“钱”是他们的追求目标?父母不要把自己想要的当成孩子想要的。虽说家长有权做出人孩子早成名的决定,只是希望家长多替孩子想想。
另外,由于孩子其认知有限,他们的“成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管孩子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如果没有内涵和修养,注定不会有很好的发展。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看似无关,其实都是互为支撑的。但这些都是需要孩子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当孩子过早投入某个方面,在时间、精力上就会忽视其他应该学习的东西。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他们小和需要照顾,就剥夺他们快乐生活的权利。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生存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要在正确的时间教正确的东西。谁都知道柴鸡好吃,那养孩子过程中,家长是否也能耐住寂寞,对孩子在青春期之前进行雪藏?所以,个人认为应该拒绝一切让孩子赚钱的的商业活动,不管正规与否,厚积薄发不是坏事。
第二篇:多动孩子的案例分析
专题六案例分析
案例中文文的现象属于儿童的多动行为,这些现象有些是幼儿特有的,有些是后天形成的。这种多动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我认为案例中文文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不能自主的多动行为
由于特有的年龄特征,幼儿常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常发生一些不受自我控制的多动行为, 如早操时,小朋友都认真的做着操,他却装成“打醉拳”的样子,东倒西歪的,一会儿碰碰这个小朋友,一会儿摸摸那个小朋友„„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心理作用较强的表现。由于坐立不安,好动,他们上课、做作业注意力就不能集中,这必将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
(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文文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喜欢玩弄各种自己弄不明白的玩具、东西或物品,这些对儿童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比如,拿到新玩具时,喜欢操作摆弄,并不断试着改变玩法,甚至拆开看个究竟。其好奇心极强,这是他们长时间地坐着或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效果,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多动行为。
(三)希望受到别人关注的多动行为
幼儿都希望受到同伴、老师、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大部分幼儿会用好的、积极的行为。如通过帮助他人、关心同伴等行为,来得到同伴的认可、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也有少数幼儿会做出一些消极行为。如日常活动中,文文常常把椅子靠背放在前面倒着坐,有时把椅子当
跷跷板,跷着跷着就连人带椅子摔在地上,我走过去扶起他,告诉他一些规则,但过一会儿,他还是我行我素。当老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进行教育时,他们常常会不以为然,甚至有时候会窃喜,认为自己引起了老师或父母的关注,达到了效果。这是幼儿的社会意识心理和自我意识心理被压抑或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针对“文文”的这种行为,我认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对多动的幼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1.用爱心交换信任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我关注着松松的一言一行,常常主动与他交流,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很喜欢老师的,和他交流得多了他也会主动与我讲话了,后来我在上课或活动时,发现他开小差乱动时,只要走到他身旁,或是微笑的与他讲,他能够马上不乱动了。
2.用细心发现亮点
我们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多动症儿童 “闪光点”。在教育、观察中,我发现松松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每次他需要什么东西时总是亲热的叫:“老师,我想......”而我们班其他的小朋友几乎都没有叫“老师”的习惯,而且每次我给他发水果他都要回答一声“谢谢!”而许多孩子做不到这一点,我就利用这些教育契机,表扬肯定松松的同时,也教育其他孩子要懂礼貌。
3.用耐心期待蜕变
多动症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不能持
之以恒,经常会出现反复动摇现象,因此多动症儿童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两次教育引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⑴ 与家长加强交流,我把松松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多沟通,通过家庭和幼儿园双向对他进行教育。
⑵ 教育目标要切合实际,适度。对多动孩子不应苛求过分安静,不要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而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⑶ 加强自制力的训练。在一日活动中,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其自制力。松松经常把书本和玩具乱丢,不懂得归位放好,我就带他捡起来并整理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扔东西的毛病也改善了很多。
⑷ 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时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因此我把他的座位 安排在 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他的注意力,特别是在操作活动(如折纸、系鞋带)中,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四、幼儿多动行为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得出了在针对幼儿多动行为的矫正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正视和分析幼儿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同时,采取适时、适度、适量的教育措施加以引导。
2.了解、洞悉幼儿发生多动性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切不可用训骂、讽刺等不正确的方式,一味地责罚幼儿。教
师、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以耐心说服、引导教育为主,采取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矫正幼儿多动性行为的目的。
3.教给幼儿一些表达情绪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控制情绪,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例如:设计专门性的情感教育活动,创设一系列的冲突情境,让幼儿实际面对这些情境做出恰当反应,对幼儿进行情绪控制的模拟和实际训练。
4.发现优点,淡化缺点。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赏识教育,可有效避免多动性行为的发生。例如:平日里要善于观察,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找出优点,对其优点或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利用对其优点的鼓励来淡化不良行为习惯;5.提高家长对幼儿多动性行为危害性的认识,力求幼儿园、家庭同步教育。例如:教师与家长应相互沟通,在帮助孩子矫正多动性行为的步伐上保持一致。父母在家里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应经常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的情况。
改善幼儿的“多动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有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笔者认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有“多动性”行为的幼儿,都应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多动性”行为产生的土壤。
第三篇:纳税评估案例分析:为何产量少销售多
纳税评估案例分析:为何产量少销售多
来源:
作者:
2006-5-23 16:57:54
大丰市某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某国有化肥厂破产新设成立的私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收征管属大丰市国税局第二分局,税款征收方式为查帐征收,主要产品为尿素,产品适用税率均为13%。
该公司是该市的重点税源企业,今年7-10月份税负明显低于往年,只有3%,于是该分局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评税审核分析,发现有两项财务指标异常,即预收帐款余额较大和产成品余额为零。这可能是目前尿素紧俏,企业采取预收帐款方式销售,所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售,因此属正常。
但评税人员分析,如果采用预收帐款方式销售,则每月结转销售后预收帐款余额会减少或保持相对稳定。但对该公司前几个月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发现预收帐款余额呈逐月上升的趋势,由7月份的1200万元上升到10月份的2180万元,产成品余额均为0,评税人员对此有些疑惑不懈,决定对其约谈。
约谈人员分析,化肥销售形势如何,从商家也能了解得到,于是对该市区最大的化肥商家某农资公司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上述分析正确,商家必须先付款后付货,闲聊中了解到该农资公司目前预付帐款200万元,其货已付2000吨(单价1000元),但目前仍挂预付帐款,原因是票未开。这时约谈人员已初步掌握某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未及时开票申报纳税的证据,并断定类似情况非仅此一家,认为约谈时机成熟,并拟定询问提纲进行约谈。在告知法律责任后,他们要求该公司财务人员对预收帐款余额大和产成品余额为零进行举证,果然不出所料,该公司财务人员作出与我们分析相同的解释:由于目前尿素价格呈上升趋势,公司为融通资金,与商家约定对先付款一定时间(3个月)后付货,价格仍按收款时价格成交,因此商家纷纷预付款,出现了预收帐款余额越来越大,公司实行三班四运转,月生产能力10000吨,每月生产多少销售多少,以产定销,因此产成品余额为零。这时约谈人 1 员按拟定的提纲,要求其对该市区某农资公司的销售如何处理进行举证,该公司财务人员拿出有关资料举证说:到10月份预收该市区某农资公司货款200万元,发货2000吨,己做销售。这里是我公司的每月产量记录,已全部开票记销售,当我们要求其提供200万元已销售的具体凭证时,财务人员却吱吱唔唔,东扯西拉,强调反证已做销售,但始终拿不出此笔业务已做销售的证据。
原来,该公司人员认为,当月生产多少尿素,就开多少尿素发票记多少销售收入,开票数以当月产量而定,即当月开票申报纳税总数正好等于当生产总数,而发货则根据供销科开出的发货单提货联,财务并不掌握哪些客户已提货,哪些客户未提货,所以开发票和提货的客户未能保持一致,出现有的客户已收款开票,但没有发货,已申报纳税;有的已提货未开票,也未申报纳税。约谈人员指出该公司货发出,其产品所有权已转移,必须确认销售收入。企业人员有此摸不着头脑,为何产量少销售多?难道产品还没有生产出来就要缴税?约谈人员根据增值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就销售收入的确认对财务人员进行了纳税辅导,企业人员认为导致少缴税的原因是对税收政策理解的偏差,对少记销售部分主动自查申报和补缴增值税195万元。
评估建议:
1、评前调查 纳税评估是在不查帐的情况下,对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约谈人员在约谈前进行认真周密地调查。本案中,其少缴税的手段较为隐蔽,如果约谈人员事前不对某农资公司进行认真调查,在企业人员“合理”解释后,会得出申报正常的结论而告终。同时税务人员要有职业的敏感,对发现的一丝疑点,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想方设法将疑点弄清楚,及时纠正错误。
2、评前辅导 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和科务稽查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如果离开广大纳税人的自觉申报纳税,靠税务稽查事后打击是治标难以治本。因此事前纳税辅导,对企业详细辅导税收政策、法规,把税法宣传作为一项任务,将宣传材料送到纳税人手中,把税法知识讲到纳税人心中。由企业自查,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自查自纠,只补不罚,既履行了纳税义务,又切实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这确实是个税企双赢的好办法。
3、评前拟纲 纳税评估中,在约谈前认真拟定约谈提纲,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盲目询问而使约谈陷入僵局,询问的问题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步步为营,抓住主要矛盾。约谈中如能从被询问人的问答现新线索,要灵活机动抓住新线索进行询问,防止被已拟定的询问提纲锁定新思路,对新线索要追根问底,绝不能轻易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