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留守儿童情况分析及教育
班级留守儿童情况分析及教育
———蕲春县农村实验小学:胡彩云
近年来由于有很多人为了生活,为了各自的事业只得留下心爱的孩子。我们把这些孩子叫“留守儿童”。去年的九月份在各级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下在我校办起了一所“爱心家园”和、这样使得我校有一部分学生成为留守儿童,而我班也就存在了留守儿童的班级教育问题。这些孩子因父母长年在外,又由于种种不便的原因被迫把孩子留下。他们当中大多与家中老人一起生活,少数的由亲友照管,还有5%的孩子单独生活,处于无人监管和教育的状态;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安全等方面就存在诸多的困难和一些问题。时代的呼唤、家长的需求、教师的职责,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用心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作为五年级一个大班的班主任我平时很关注我班的这个特殊的群体,经过调查,我班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人数时有增长时又下降,呈不稳定趋势。
二、隔代监护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的占绝大数。
留守学生中跟随父母的4人;跟随亲友的6人;无人监护的3人。
三、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成绩良好 的3人;一般的2人;较差的3人;成绩下降的5人。
三、心理不够健全,行为表现较差。
有的逆反心理强烈,情绪易波动,性格孤僻,不合群,爱独处,偏激倾向明显。有的纪律松散,偶尔旷课逃学,迷恋网吧。有的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将来长大照样打工挣钱。有的因缺乏监护,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拿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进行对比,很能说明留守学生的一些问题,我从留心观察、调查分析、不断走访等途径中可以看出:缺失亲情使我班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种种弊端,重“养”轻“教”是造成“留守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的问题,直接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及时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留守学生缺失亲情。直接的血缘联系,使父母成为女子最可亲近的人。父母的严格管教和细心关照,对于女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留守学生没有父母的及时指导、引导、辅导和督促,性格和心理发展容易畸形,为以后的成长埋下了祸根,智力得不到充分发掘,学业大多受到消极影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逐步演变成不良习惯。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缺少亲情,孤独感和自卑感与他们相伴,久而久之,性格就会向负面发展。
2、隔代监护、寄养监护,极易造成重“养”轻“教”。
据调查,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方式。隔代监护,由于监护与留守学生之间存在着隔代血缘关系,这类孩子往往被祖辈溺爱、娇纵,加之祖孙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监护人又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双方难以正常交流,致使绝大多数监护人
难以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只重“养”而不重“教”的现象非常突出。而受委托的寄养监护人通常只会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品行修养尤其是对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却关注较少。
3、社会不良文化对“留守学生”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在互联网、电影、电视、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销售者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未成年人是非鉴别力较差,审美观尚未形成,对假丑恶免疫力不强,极易因模仿而学坏。这些不良文化,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自卑、苦闷无聊的留守学生更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为了让这些留守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针对以上的问题、现象,我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我近一年的工作摸索,认为,对留守学生班级教育有效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条:
1、狠抓学校的寄宿制教育,让留守儿童能够寄宿在学校读书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新建了一栋崭新的宿舍楼,里面还配有卫生间,入校就读的留守学生从去年的九月起全部寄宿在学校。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助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学校及班级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可以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回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实行寄宿制办学,可以不断缩小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给“留守学生”以特殊关爱。
(1)建立班干部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明确各位班干部职责及班内任课老师的责任,形成校内、班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2)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全面准确掌握家长外出和临时监护人的有关情况及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3)平时在班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设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纠正。(4)组织留守学生尽可能多参加一些学校及班内的各种集体活动,让他(她)们多交朋友,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通过班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5)作为班主任“在课堂上当老师,在生活中当留守学生的“父母”,组织、引导科任教师和生活辅导员担任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让留守学生在心理上和学习生活中享受到家的温情,感受到父母的温暖。(6)利用长假外出务工家长集中返乡等有利契机,举办有针对性的家长联谊,传播家教知识,鼓励他们在外务工时经常用书信、电话等与孩子联系,用亲情填补留守子女孤寂的心灵。建立班级与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将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好的表现通报给在外务工的家长。
3、进行思想净化工作。
平时多对孩子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关注,摸清他(她)们的心理,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有真心、爱心去开启留守学生的心灵之锁。把握每个留守学生的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有助留守学生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扫除社会上的不健康或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毒”文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4、充分发挥全社会作用,给“留守学生”一个温暖的家。
(1)全班老师和学生自上而下,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与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留守学生结对子,开展“一帮一”、“多帮
一”的具体帮助,像对待自己的亲子孙一样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亲情和关爱。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留守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和学生监管人提出加强和改进留守学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2)我们班级还常与妇联部门结队广泛开展“代理妈妈”活动,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具体的关爱。资助和扶持贫困母亲(留守妻子)接受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3)定期组织优秀少先队员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帮助留守学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队活动,发展表现较好的留守学生加入队组织,培养留过学生优秀典型,带动留守学生共同进步。组织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共同成长。(4)班主任充分发挥好管理监督作用,督促外出务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共同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问题。组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把留守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呼吁留守儿童的托管人进行关注并帮助解决留守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关心他们的校外情况,特别要对尚未落实监护人的留守学生给予特殊关爱,使他们在情感上不感到寂寞,在生活上不感到孤独。及时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沟通信息,尽力在外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
5、班级建立“留守学生”教育的相关制度。
家庭的温馨和老师的关爱固然重要,而建立班级相关的制度,更是迫在眉睫。应组织我觉得用亲情温暖留守学生,使他们亲情不缺“慰”,让他们感受到家动员各位科任老师、各位班干部、各位同学的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尽快制定班主任责任机制、科任老师关爱机制、班干部参与机制、爱心经费支持机制、监护人监督机制等相关制度。
总之,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紧要的工作。关键要采取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整合社会资源对留守学生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关爱,努力做好“家长尽心、学校尽责、老师尽职”。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留守学生的良好教育,健康成长,才能达到“父母创业放心、牵手监护舒心、社会关注宽心”的良好效果。我班留守学生现象会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如何把留守学生的班级教育问题解决好,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新时期工作的一个挑战,需要我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总结得失、继续努力前行!
第二篇: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分析
面向弱势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晋江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越来越大,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学校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这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系曾在全国范围做过专项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学生中有33.3%表现为内向、胆怯、木讷、不善与人交往;18.9%的性格任性、恃强、自低,初中文化以上者仅占13%,教养思想简单,造成“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学生滋事案件中,有40%强的属于“留守儿童”。晋江市的“留守儿童”与以上调查相比照,基本符合调查情况,甚至在性格与行为上有更严重的倾向。
留守儿童成长中凸显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形成了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人格表现上偏向抑郁,攻击性强或有暴力行为。
二是价值观问题。据调查,89%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有11%委托亲友监护,而且家长往往用物质补偿
内心的愧疚,很少给予精神食粮,极易使其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扭曲。
三是行为问题。据调查,留守儿童在学校在社会行为表现都有严重问题,他们多数处于隔代教育,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监管,打架、赌博、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极易发展为恶劣的违法乱纪行为。
四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据抽样调查,在170名留守儿童中,成绩较好的学生为19人,仅占11.18%,一般的为85名,占50%,差的66名,占38.82%。多数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看重,因而成绩不断下降。
二、留守儿童因材施教策略
1.关注差异,多方面指导留守儿童成长
就目前而言,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不顾差异一刀切”,“鼻子眉毛一把抓”,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0-6岁阶段的早期经历影响人的一生,留守儿童的问题恰恰源于0-6岁阶段的家庭教育,绝非短时间能够解决。教师应正确认清留守儿童问题,关注个体差异,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改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行为,帮助其健康成长。
一是学习指导,即智力方面的因材施教。学生智力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有智力结构的个体差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思维,有人长于记忆;有表现早晚差异,有的少年天才,有的大器晚成;也有认知方式差异,有人善于用眼睛感知信息,有人用耳朵,有人用动作,等等。这些差异同样符合留守儿童。教师应认清并尊重客观存在的智力差异,在学习成绩方面对留守儿童尤其需要多一些宽容和等待,少一些盲目的一刀切,多一些个别指导,指导他们用最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来学习。
二是人格指导,即非智力方面的因材施教。学生人格同样存在差异,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气质、性格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安置方式的留守儿童又有差异。教师要充分考虑,不能要求内向的孩子上课必须踊跃发言,不能强求一个人生目标比较现实的孩子立刻树立远大理想,不能要求一个喜欢独处的孩子特别积极地参加群体活动,等等。当然,如果这些问题有可能妨碍他们的发展,可以加以引导和调整,但这种引导一定要从他们的特点出发,不能拿教师心目中的“标准好学生”做样板剪裁之,尤其不可以教师的个人好恶为标准衡量学生。
三是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0-6岁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上游,学校教育是下游,在校的学习习惯是早期生活习惯的延伸。问题学生源自问题家庭、问题家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以致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教师教育留守儿童时遇到的棘手问题,往往得追溯到家庭教育,才能寻根求源,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或学生问题,经常寄希望于“家长配合”,家长其实是无能为力了,他们只能配合打骂小孩,结果适得其反。在不得不把教育的触角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时,有智慧的教师会了解分析早期教育问题,给家长的教育支招,这样既能从源头解决问题,教师还能获得专业成长与专业尊严。
教育是慢的艺术。留守儿童问题是长期的,综合的,复杂的,不要指望着一下解决所有问题,要善于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各个击破,允许反弹,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关爱行动,多渠道培养留守儿童成长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应积极建立学校关爱网络,发挥关爱主渠道作用,除立足本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还要多方争取社会资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儿童健康成长。一是有的放矢,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档案的内容应包括:父母情况、家庭情况、学生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性格类型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二是因材施教,做好留守儿童的个别咨询,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解除心理障碍。这种辅导要求及时、认真、耐心,可开设心理信箱、热线电话、温馨小屋等。
二是校本课程建设。教育培养人就是要使每个人自由健康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一方面,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需求,开发适合他们发展的校本课程,但这种做法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应该
辩证地从“因材施教”的另一面考虑,即“因教施材”,学校可立足原有校本课程体系,吸纳每一位留守学生参与,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如闽南多数学校开发了闽南文化课程:《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民间戏曲》等,可以让外来留守学生参与其中,渐渐融入闽南文化。又如笔者所在学校嘉排中心小学,作为福建省排球传统学校,已形成浓厚的排球氛围,引导外来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每一天的排球操、每一节的排球课、每一次的排球赛的长期熏陶,他们的排球水平不逊色于本地学生,有的留守学生还代表班级、校级参加排球比赛,在团结协作中融入团队,获得认可和美誉。
三是争取社会支援。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不能单靠学校一方,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合力。学校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援的协调者、沟通者,要善于发现有利资源,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把握良机。如当前晋江创办的“四点钟学校”,该取措采取因地制宜、自愿参加、特色发展和公益性的原则,以村、社区或工业园区、企业为依托,在学生尤其是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点,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均可自愿免费参加“四点钟学校”的各项课外活动,教学内容以德育、文体活动、手工制作、社会实践等项目为主。让学生在非在校时间既得到一定安全防护又享受到丰富课余生活。这是晋江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春风计划”的重要内容,对留守儿童而言是一大福音。学校应把握良机动员留守学生参加。此外,还可以争取村(社区)支持,尝试以村(社区)为主体,创建或留守儿童假日学校,在节假日对留守儿童开放,通过志愿者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学业上的指导、活动上的组织,让留守儿童有人管、有人疼,令其感到温暖。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一切学生,既要培养优势群体,更要关爱弱势群体,尤其是底层的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关注差异,进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惟其如此,才是因材实教,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蔡晓(化名)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性别:男
性格特征:自卑、孤僻
二、个人背景资料
祖父在家务农,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在国外务工。
三、对策
(一)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亲戚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一件小事都能让他想到找人打群仗。
(二)父母之爱的缺失
我积极与蔡晓的母亲加强联系,要求她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的内容上,我还要求他的母亲不能只谈学习、考试成绩,要更多的关心他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让他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鼓励蔡晓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三)转变爱的方式
我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经常和孩子的爷爷联系,告诉他的爷爷一味的娇纵孩子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及时调查,及时批评教育;让孩子的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母爱。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孩子出人意料地得了八十六分,这着实让他高兴了好几天。他把这个好消息及时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也打电话主动和我取得联系,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快乐。我还让同学们选他做了纪律委员的助手,让他负责检查班中的违规行为,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负责。一开始,他把违规同学带到我身边时,我就让他自己负责教育他们,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一段时间下来,我问蔡晓:“当你看到同学们违规时,你心 里怎样想的?”他说:“我看见了非常难过,非常着急,很想让他们快点转变。但就是不知道让他们怎么做才能转变?”“对,其实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老师不会真正讨厌一个孩子,只是真诚的希望孩子们都能遵守纪律,做个文明学生。老师相信你会用实际行动来转变自己,让同学们对你刮目相看的!”听了我的话,蔡晓很难为情,低下了头,什么话也没说„„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确实看到蔡晓不再打人了,大家也愿意服从他的看管了。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增强自信心
为了让他有足够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积极鼓励他多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敏锐发现他的“闪光点”,珍视他的点滴进步,利用一切机会让同学们挖掘他的“闪光点”,让他也有足够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进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评价,鼓起进步的风帆。我还鼓励班内好学生多与他交往,向他提出一系列规定,都是阶梯式的,由易到难。因为规定不是太高,加上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鼓励,他慢慢地能做到。只要他每天能完成作业,表现良好,我就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并在同学面前真诚地表扬他,渐渐地,他的信心加强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日益融洽。这时,我告诉他,他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告诉他学习对于他一生的重要性。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蔡晓已经有些进步,自卑、孤僻现象 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
五、小结与启示
缺乏关爱和自信是该生及同类学生成绩差的关键,他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展现,一次次鼓舞就是一次次肯定学生的努力,就是一次次地把“我能行”的信息输入学生的脑中,学生的脑中也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属于成功者,成功的自我意象就会形成。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代理父母关爱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迎难而上,成功需要战胜许多挫折,有了自信才会愈挫愈奋,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
著名童话家郑渊洁说得好:合格的老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她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她什么地方不行。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第四篇: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吕菊梅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第五篇: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向前迈进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出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留守儿童一族日益庞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经济相对匮乏的白岩校区来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区教育局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少先队和学校关工委等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三、主要措施
1、制定计划,明确责任。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六年级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讨论并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十月份:
中秋、国庆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十一月份:
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
十二月份:
继续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元月份:
班级及学校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