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1: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论

广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2009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方向)

组长: 李明杰(200912301174)小组成员: 韦善林(200912301183)

陈玉桂(200912301172)

魏伟(200912301189)

刘超(200912301163)

【摘要】

对外开放,就是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前提下,面向国际,加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循环的全部运行过程。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始于毛,成于邓” ①。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以及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所说的“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的关系,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不仅具有深远的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了解并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对外开放;历史背景;科学内涵;毛泽东;时代意义

【引言】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之后,我们小组成员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毛泽东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小组成员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讨。

【正文】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韦善林负责

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

刘超负责

三、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所说的“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的关系。

李明杰负责

四、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

魏伟负责

五、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

陈玉桂负责

【参考文献】

大家可以同时开工,写好之后就发到我的邮箱,然后我再整理。

——李明杰

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论文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方向)组长:李明杰(200912301174)组员:韦善林(200912301183)

陈玉桂(200912301172)魏伟(200912301189)刘超(200912301163)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

对外开放,就是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前提下,面向国际,加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循环的全部运行过程。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始于毛,成于邓”。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以及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关系,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研究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不仅具有深远的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了解并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

对外开放历史背景科学内涵毛泽东时代意义 【引言】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之后,我们小组成员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毛泽东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小组成员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讨。【正文】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大批宝贵人才受到极大摧残,而且少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000多万,增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600万。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同时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这样就从国内和国际、从客观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从客观和主观、从实践和理论各方面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是提出和力主对外开放的第一人,也是敞开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一>、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时期。早在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首次阐明了战后“中华苏维埃政府”在外资、外贸和外债方面的开放政策。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将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在论述我国的对外关系时,他不仅首次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而且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一面。”虽然当时并没明确使用“对外开放”这个词,但“要搞建设,就既要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又要善于吸收和学习一切民族的好经验、好做法”这个思想是十分明确的,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石。

毛泽东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开放’,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不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束缚,根据具体的客观国际环境,来选择最适宜与我们进行经济合作的国家。

第二、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是建立在与各国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

第三、对外开放必须以对内改革为前提;只有实行了彻底的国内改革,才会有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

<二>、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毛泽东时代一系列外交政策合理而必然的发展结果。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毛泽东时代的一系列相关的实践、特别是对外关系的实践,也为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任何政策都有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过去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的。没有第一代领导人为我国创造的各种国际国内条件,就不可能有今天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所开创的“对外开放”的崭新局面。

总之,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在思想上、实践上以及在具体的外交政策上,为我国实现“对外开放”进行了大量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和努力,这为我国后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②

三、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科学内涵。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与国内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是与国内的自主发展相结合的 一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性。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才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于有效地利用了国际资源和国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并使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关联性更为紧密。对外开放也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使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高度地协调与统一起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援助手段等,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

二是保证我国经济维持适宜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们不仅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还应将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相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首先,国内发展要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根据新形势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为融合;构建具有跨国经营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对外开放要为国内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一方面为本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扩大出口规模,另一方面要调整好进口产品的结构,优先进口国内发展必须的、重要的和紧缺的石油和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因此,只有统筹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才能从战略角度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和建立对应体制,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今后的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三是提升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基本处于粗放型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态;从对外贸易上看,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和拼数量的方式占有国际市场;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主要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出口商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及知名品牌的品种有限。这种以数量扩张为主的贸易增长方式,不仅日益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制于国际市场。因此,必须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向转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在国内发展中,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发挥本国的人口和资源等优势,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国际分工和协作的效果最大化;从对外开放来看,要根据国内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推进国内产业升级。因此,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经济运行与国际社会更为紧密地接轨,还可以从总体上提升经济的运行质量。

四是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体制上、结构上、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尚存在很多不相容的制度性因素,越来越影响到对外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大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市场加速成长和完善提供物质基础,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中国特色和能够发挥本国优势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运行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发达国家成功的市场管理制度和经验,以及国际市场通用准则来改造和充实国内市场,用以催化我国市场的成长过程。

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口要素结构极不平衡。总体资本形成能力较弱,人均占有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靠国内经济发展,很难在较短时期内全面迈入小康行列。但如果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外对开的关系,在预定时期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首先,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一方面根据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为农产品出口寻找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农业共同开发,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可以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对外开放,使得人才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竟争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要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才能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这就需要从自身的专业出发,加强对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拓展。因为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已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应是“T”型人才,“横”表示有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竖”表示具有通览博学的知识,以此形成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一>、要勇于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内在的驱动力。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1)应具有创新精神,要养成打破常规和传统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2)应学会创造思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形成一种“超前性”。(3)应具有创造力,应有广博丰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有宽广的视野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知识融合力,增强对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实用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能力。

<二>、要成为信息敏感型人才。大学生要树立新形势下的信息意识,把自己培养成信息敏感型的人才。因为,对外开放是一个快节奏的大社会,各种机遇瞬时万变,所以要求这种人才应对社会的需求比较敏锐,机遇意识比较强。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冲击和发展需要,应将自己培养成“渔夫式”的敏感型人才,不断地抓住机遇,不断地创造价值,使自己走向成功。

<三>、要充分展示个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是参与竞争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和志向的不同以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同时,要强化自身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观念,养成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积极主动思维、联系社会实践的能力。主动设计课外受教育计划,积极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建筑设计、科技发明、参与科研实践,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与加强竞争能力。

<四>、要分认识到入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要放眼世界,着眼于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努力实现成才目标,要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成果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利用国际学习资源,为实现我国经济强国作更大的贡献。

<五>、要继承和发杨我国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办学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扩大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西方教育思想成为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国际通人才。②

【参考文献】

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1期。②

冯华、解读大学生就业难,中国教育报。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长征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文化,一般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大体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文学、艺术以及组织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在长征时期,长征文化突出成就表现在组织制度方面,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的洗礼而走向成熟了。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长征文化是党和红军历经长征的残酷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孕育和催生特殊文化的沃土,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涉及多种学科和思想形态;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凝炼和升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长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而谱写的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长征的实践蕴涵了伟大的精神和深邃的文化,追寻长征精神,整合并挖掘长征文化,对我们今天坚持科学发展观,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复杂震荡的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开拓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 长征文化的形成背景

长征文化是长征这一伟大实践的产物,是党和红军在克服困难、彰显精神、创立功业、争取胜利的过程中逐步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长征的残酷斗争现实,承载着党和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英雄典范和业绩,凝聚着党和红军的信念理想、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所追求的是代表时代进步的革命理想,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懈地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反对封建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新文学和白话文。北伐战争期间,党向中国军队中灌输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以新文化新思想改造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本来是一次为保存革命力量迫不得已的战略大转移,但同时,长征的实践又是孕育和催生特殊文化的沃土,为党和红军熔炼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创造了条件。长征初期军事上的空前惨败,破除了党内教

条主义迷信,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活跃思想、发挥创造力的民主局面。遵义会议重新落实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而活跃了党内的思想,提高了党的集体创造能力。长征中红军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要凭借物质条件战胜敌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赢得最终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主要靠精神力量的发挥,必须立足于理论创新和精神文化打造才能从根本上弥补物质条件上的不足。这不仅包括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文化宣传品和文学艺术品,而且包括文化宣传的战略、计划、手段等,更包括党和红军对敌斗争、争取长征胜利的总的思想原则、战略方针、斗争策略等。面对险恶的形势,必须要有非常之举,必须解放思想、集思广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寻求最佳的战略策略。

二 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

长征的艰苦实践所熔炼出来的文化不是单一线状的,而是纵横交织的立体式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文学、军事学、伦理学乃至生命科学方面的思想形态。由于长征中特定的战争环境——在敌人前堵后追左右夹击的险恶情况下,党的理论思考成果来不及整理和系统化,许多思想文化精华散见于党的各种宣言、决议、报告、命令、言论、标语之中。有的通过具有典范意义的实践活动折射出来。如遵义会议,作为我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首次重大会议,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反映了党把握中国历史和革命规律的方法论;遵义会议决议,创造性地阐述了大量的军事原则,不逊于任何军事学著作;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中,朱德“天下红军是一家”、徐向前“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等名言名句在军中广为流传,堪称革命道德规范的经典表述,富有长征的文化特色。正是有了这些成果,长征结束后半年多时间,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纲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就相继诞生。这些都是红军长征实践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成果。而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吃革根啃树皮的生存方式却开创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奇迹,提供了人类特殊生存状态的实证。

长征文化还表现在文学和艺术上。长征中产生了一批反映长征历程、充满激情、极具战斗性的文学艺术精品。其中,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如《七律·长征》属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将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豪情以写实的手法用凝练的诗句予以艺术展现,成为歌颂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的绝唱;《沁园春·雪》借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抒发经过长征考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握中国命运的决心和气魄,诗句豪壮,气度非凡,亦为诗巾绝品。此外,还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大众文学和艺术作品,包括歌咏、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并贯串了长征整个过程。比如广泛传唱的《十送红军》,那种对红军充满亲情、对革命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憧憬的的哀婉与缠绵吟颂,打动着我们几代人的思想情感。“红军鼓动家”彭加伦就曾有过这样的评述:“红军中没有职业的诗人,也没有固定的歌手。我们的诗人和歌手是全体指战员。我们的事业是一首万古流芳、无限壮丽的伟大史诗,我们的人,也是一群充满诗意的无敌的英雄。红军就是一个诗的集体,歌的阵营。”作家魏巍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地球上的红飘带》中,对长征途巾红军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详尽的描写。

长征的伟大实践是长征文化孕育的摇篮,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红军长征所经之处留下的革命遗迹也被冠之以“红军”之名,如朱德、周恩来指挥抢渡湘江的广西兴安县界首镇三官堂被人们称之为“红军堂”,在龙胜县平等乡龙坪侗族村寨保护下来的大鼓楼被称之为“红军楼

三 长征文化的重要启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

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四 长征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我们不能一昧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被长征凝炼在于一炉:百折不饶,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团结奋进,无私奉献……这些最美好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在长征中闪现。它是中华民族的意志与品格,是中华民族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与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每一项改革得以惠及民众。

艰苦奋斗是长征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最有感染力的内在品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

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敌人的包围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革命乐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多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尤其是面对当前波及全球影响久远的金融危机,我们不仅要有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还要有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争取主动,开创经济稳健复苏的新局面。

长征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把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应用于各项实际工作,同时作为我国公民开展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也要更好地学习和深刻领会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国际上的后经济危机种种影响,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氛围。

继承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三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感悟“长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 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通知,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 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足以普遍原 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不断总结 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 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新民 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 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 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 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明确指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 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有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 更广大的道路”(注: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629 页。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提,特 别强调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以后,大力发展经济事业、充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毛 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和经济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义 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意义和条件,更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历史必然的重要性。此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1947 年至建国前夕,毛

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进行 了补充和发展。1947 年 12 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从新的角度概括了新 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并不危险的重要观 点,并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在 1949 年 3 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 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 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 论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建国后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已全面实施,这时,毛泽东更多的是思考和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逐渐 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期限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此状况非短 时间内所能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文化基础也非短时间内所能建立,这就从根本上 要求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注: 《毛泽东 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957 页。)不仅要存在,而且要存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随着建国后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1952 在 年 9 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 年时间基本完成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 10 年或者 15 年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

的判断,改变了已为全党所接受并写入《共同纲领》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首先不再认为 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与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前应有一个努力发展经济的相对稳定时期: 其次是 由 10 年到 15 年以后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线进攻的突变,改变为从现在起 就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因素一年年增加,争取在 10 年到 15 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完成这一过渡的渐变过程。但事实上,仅用 3 年时间就已完成了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心任务的变化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即发展生产力,完成 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工业经、商品化、社会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 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毛泽东是十分明确的。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明确指出: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 版社 1967 年版,1372 页。第)并规定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总之,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和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1319 页。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处理经济关)系问题时,毛泽东却开始偏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 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提出,毛泽东则倾注全部精力搞“三改造”,而对“一化”却弃置不顾,为了急于消灭非 社会主义经济,只注重向社会主义这一必然趋势的迅速发展,而忽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 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作用的变化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组 成部分。毛泽东在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中,从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 的基本国情出发,把“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和“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 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作为 “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 基本出发点”(注: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1320 页。,强调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国初,毛泽东得出“我们的资本主义不是太多,而 是太少了”的结论。即使在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初,毛泽东也并非要把资本主义从 根本上绝灭。但在国民经济恢复后,毛泽东对国内矛盾进行思考时却认为:在打倒地主阶级 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 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从而改变了原先认为的 “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 政权下是无害而有益的”看法,出现了从比较充分肯定广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变为视资本 主义有害、否定利用资本主义的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56 年底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在大陆上急促地消灭了资本主义。理论嬗变的原因分析首先,建国后国营 经济比重和作用的不断增长和远景规划引起的变化,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限的认识 发生了波动。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家运用政权的威力没收官僚资本,并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其次,是实际工作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感想

有人说,中国人民过去被政治绑架着,现在被金钱绑架着。“现在被金钱绑架着”的说法虽不够确切,但今日中国人被金钱诱惑或困惑,实为确确实实。

有一则公益宣传标语牌这样写到:“经不住今天的诱惑,得不到明天的幸福。”此内容虽经不起逻辑推敲,但它道出了一个实情:当今中国时时、事事、处处充满着诱惑。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当今太多人被金钱所诱惑或困惑,导致那些人道德和良心的缺失,所以这几年来地沟油、三聚氰胺、豆腐渣工程、腐败等问题的屡屡出现。是面对诱惑而倒下,还是迈过这道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

今日之中国,诱惑与绑架之间存有一步质的距离,它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质量、生存生态优劣的试金石。我相信在坚定不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一定能经得住今天的诱惑,让诱惑与绑架之间存有的一步质的距离,永远成为距离。就这次学习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文化建设不断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强调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等等。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与先进文化密不可分。江泽民多次讲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早在1991 年10 月,他在浙江考察时就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

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也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续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反作用。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同时要看到,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的发展、对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三、文化建设的成果

在去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过去五年和十年的工作做了基本总结,其中,他就文化建设方面的总结是: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事实确实如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以教育为例,我们都知道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不再收取中小学学生的学费,这样一来,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教育。到2009年底,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儿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对于高校的教育问题,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那些因为家境贫寒而无力负担学费的学生解决了学费这一重大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

四、对此大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1、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要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要勇敢的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责任。

2、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3、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

总的来看,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只是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存在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但是我相信,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每个人用行为去感染别人,总有一天这些不协调的现象都将不复存在。

下载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毛泽东思想概论 摘要:毛泽东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创新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二 姓名:石炜鹏 学号:11120240237 历史车轮重重的碾过,1949年,伴随着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代表着团结的五星红旗庄严地升起的......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在民主的道路中不忘创新 制药工程二班 于原超11120240213 当我们要去远行时,我们首先要确立方向,前进的方向是决定我们快乐与否的根本条件,而我们并不会独自上路所以我们并不......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希望之路 制药工程 二班 苏文韬 学号:11120240210 旗子指引方向,伟大的旗子是共同理想的火炬,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 道路开启征程,正确的道路昭示着未来的坐标,凝聚团结奋......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由中山广场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迁之路 (一)调查目的 2011年3月27日,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XX班全体同学对中山广场进行了教学实践,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山广场与现如今熠熠生辉......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国家和社会呼唤着高素质的人才,要求着中国当代大学生很好地成长起来。然而,要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首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总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摘要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根据;为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为正确处理不同类型......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

    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制药工程 二班 唐杰 111202402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对我国现有阶段纲要的深度理解。 它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