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的实施意见
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家庭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最小单位,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而生育文明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特征的关于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家庭发展的需求,增强家庭发展的内生能力,建设文明、富裕、优生、健康、奉献的新家庭,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促进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创建幸福家庭是深入实施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我市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新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建设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市文明办、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实施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落实自治区第十届党代会提出的“为创造广西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具体措施,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拓展 转型的重要标志。
二、指导思想
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有关决策部署,面向社会,立足家庭,服务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以提高和改进家庭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文明和谐、子女成才、发展致富、保险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内容,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以项目运作为手段,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困难家庭为切入点,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家庭生育、生产、生活 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幸福美好家园,推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
三、基本原则
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主导、计生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原则;
(二)面向全部家庭、计生家庭优先原则;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原则;
(四)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原则;
(五)项目运作、活动促进原则。
四、工作目标
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重点提高家庭发展的“六个能力”:
(一)优生优育能力。自觉遵守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主动接受计划生育、优生优 育的宣传、咨询、检查、指导服务,自觉参与和配合出生缺陷预防工作。
(二)生殖健康能力。学习了解生殖健康基本知识,自觉接受生殖健康检查、咨询服务,积极预防性病、艾滋病,提高自我防护和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三)文明和谐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卫生整洁、文明向上的社会良好风尚。
(四)教育子女能力。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注重培养和提高子女的求知、处世、自立等综合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健康、礼仪等素质教育,使子女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五)发展致富能力。自觉树立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思想,主动学习新的科技知识,掌握家庭生产、生活的实用技术,提高依靠科技创业致富能力。鼓励和支持子女接受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就业本领。
(六)保险保障能力。自觉支持和配合社会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施。根据家庭需要和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社会各类保险保障项目,确保家庭成员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五、主要任务
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六个行动”:
(一)宣传倡导行动。全面实施宣传教育先导工程,加强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
1、继续深入开展生育文明示范村、生育文明模范户和生育文明户评选活动,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做好综合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给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2、组织实施“五进”活动,即:计生政策进家庭、生殖健康进村屯、优生优育进家庭、青春期教育进校园、计生帮扶进农户。
3、加强幸福家园服务平台和农村人口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大讲堂、大课堂、大演出活动;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将人口文化融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范畴之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4、着力推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化长廊建设,整合资源,突出区域特色,打造百色生育文化特色品牌。
5、大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二)优生优育促进行动。大力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优生优育服务。
1、认真落实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开展免费孕前健康检查,为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健康教育、优生检查、风险评估及咨询指导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关服务。2、全面落实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叶酸发放到每个计划怀孕的家庭。
3、搞好免费婚前检查,提高婚检率。
4、推进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项目实施。5、全面开展妇女病的常规普查普治项目。
6、强化计划生育免费药具发放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发放渠道,延伸发放网络。
7、探索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创新模式,总结经验。
(三)生育关怀行动。扎实推进“三结合”、“五关爱”活动,深化生育关怀关爱行动。
1、关怀关爱计生家庭,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两项制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简称“两项制度”)、城 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鼓励支持各级政府和部门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入手制定计生家庭普惠政策。
2、关怀关爱留守人口家庭,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留守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3、关怀关爱不孕不育家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不孕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努力为不孕不育家庭提供生育服务。4、关怀关爱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家庭,积极组织并发症患者鉴定、治疗和救助,帮助解决生活问题。
5、关怀关爱计划生育特别家庭,继续开展“万名爱心儿女走进万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生活上得到保障,经济上得到扶持,精神上得到慰藉。
(四)便民维权行动。大力加强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合同管理、村(社区)务公开、评议监督和服务维权等方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大力开展“阳光计生”、“诚信计生”活动,在“阳光计生”活动中,实现“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在“诚信计生”活动中,要以“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居)民互信”为核心,做到“双向承诺、充分自愿、合同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自治、和谐计生、幸福家庭”的工作目标。3、建立法律援助调解制度,建立咨询服务、社会调解,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4、加强依法行政,开展以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文明执法活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人口计生干部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行政人员执法水平。
(五)发展致富行动。紧紧围绕“三化”、“三动”战略,扎实推进富民工程。
1、开展送知识、送文化、送技术、送政策、送项目、送信息活动,引导农民科学生产、经营,帮助群众科技致富。2、积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料和生产资金的困难和问题。
3、建立就业培训基地,积极协调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指导就业。
4、树立科技致富先进典型,发挥率先致富家庭的帮带和辐射作用。
(六)保险保障行动。积极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建立完善保险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落实。
2、在制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制度中,充分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
3、在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优先考虑计划生育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4、支持和倡导开展计划生育系列商业保险,增强婚育家庭回避风险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涉及内容纳入民生规划,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二)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作,积极配合,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相关部门要在资金保障和政策制定上给予相应支持。
(三)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认真制定好《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的实施方案》,要加强组织协调,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开展试点工作,确保实施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百色右江百里河谷生育文明工程发展活动有序推进。、
第二篇:中共衡水市委 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项助残工程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项助残工程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2009-09-16 市残联
中共市委 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十项助残工程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5日)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市有30万残疾人,涉及百万家庭人口。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已成为我市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冀发〔2009〕13号)精神,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普惠特惠、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人道主义、扶残助残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十项助残工程”。到2015年,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安全住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残疾少年儿童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到2020年,两大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与全体人民共享小康社会发展成果。
二、实施十项助残工程
(一)残疾人医疗康复工程。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建立社区康复服务体系。2009年底前,为3340名贫困白内障盲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2011年底前,为300名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提供补贴,为60名贫困聋儿验配助听器提供帮助,为5000名特殊困难肢残者提供辅助用具补贴。对贫困精神残疾人免费提供药品。对0-6岁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和残疾孤儿的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给予补助。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智障儿童与多重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将智障残疾人康复训练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重视母婴保健工作,加强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对于城乡低保残疾人家庭孕妇和新生儿,由县市区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孕期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及早期干预,所需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宣传普及预防残疾知识,提高公众预防残疾意识。
(二)实施残疾人生活保障工程。各级政府安排的困难群众救助资金,要给予贫困残疾人特殊扶助。对符合低保条件的重残和一户多残贫困残疾人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在原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无劳动能力的成年一、二级残疾人,单独立户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对家庭长期困难的残疾人,当地政府适当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对发生临时生活困难的,应从社会救助资金中给予一次性临时困难补助。在全市实行盲人和重度肢残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对盲人读物邮件实行免费邮递。各县市区要将贫困残疾人作为城乡医疗重点救助对象,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看不起病的问题。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确保残疾人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学生保险等。对于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的贫困残疾人参保缴费的,县市区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各县市区要抓紧研究制定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 2 基本养老保险给予补贴的具体办法,稳定和促进残疾人个体就业。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将残疾人全部纳入,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残疾人个人缴纳部分由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资金解决,高度残疾(1-2级)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解决。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三)实施残疾人教育培训工程。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3年内全市培训残疾人6000名。到2010年底,各县市要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盲、聋、哑、弱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异地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子女就学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安排。对考入中、高等院校贫困残疾学生以及获得国家承认学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残疾学生给予资助,资助经费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付。对考入中、高等院校的贫困残疾人子女,可参照残疾学生资助标准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符合条件的残疾考生。
(四)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各级政府要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并纳入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要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要带头安置残疾人。对安排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于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和项目,县级以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经营。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社会举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要鼓励支持有按摩 3 业务的单位优先安排盲人按摩人员就业。对符合开办盲人按摩机构的盲人免收各种费用。对个体经营者按60%比例安排盲人就业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减免各种税、费。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的,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殖税。机关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聘职员,对于符合职位条件的残疾人报考者,应与其他报考者一视同仁,择优录用。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发展社区服务事业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将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提供就业援助。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当地职业培训总体规划,并在师资、场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残疾人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免收证书工本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3年内全市新安排残疾人就业2100名。
(五)实施残疾人脱贫解困工程。将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计划,每年扶持5000名贫困残疾人。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排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技能培训,并抓好落实,待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后,扶贫开发重点村才能出列。在农村开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示范活动,每个县市区选择一个试点,集中组织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项目,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工作实际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康复扶贫贷款规模和投入范围,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残疾人扶贫项目贷款的贴息资金。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为残疾人脱贫献爱心。
(六)实施残疾人托养工程。2009年至2011年,每年建成两个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加大对市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扩大规模、4 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社区开展为重度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服务项目。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建立残疾人居家服务补贴制度。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建设残疾人服务设施,发展残疾人服务业。
(七)实施残疾人住房保障工程。各地应将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制度范围,城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要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快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无住房和住危房的实际困难,积极争取资金,深入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市、县(市、区)要落实好配套资金。到2011年全市8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全部达到住居安全。
(八)实施残疾人无障碍和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福利机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对贫困残疾人住宅改造提供资助。对不按规范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的建设项目,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禁止损毁、侵占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管理规定,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公共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服务。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健全盲人图书室、阅览室,增加读物的种类和数量,为盲人提供送书上门或邮寄上门服务。2010年底前市、县(市、区)全部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并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要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及房屋修缮等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残疾人康复、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文化体育等建设要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5(九)实施残疾人文化体育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市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于2009年底前开办手语新闻节目。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人才,支持市残疾人艺术家协会开展活动,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要对残疾人优惠开放。市级要建设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文化体育设施。积极开展残奥、聋奥、特奥运动。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加强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残疾人体育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养工作,建立健全裁判员、分级员等管理制度,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充满活力的残疾人体育管理工作者队伍。加强残疾人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将残疾人体育纳入师范、体育院校教学计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等特殊人才就学、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各级要在发行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本级留成公益金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残疾人体育事业适当给予补贴。
(十)实施助残环境工程。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依法履行职责,努力为残疾人服务。教育部门要结合中小学德育等课程,开展人道主义、自强与助残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免费刊登播放公益广告,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环境。鼓励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残疾人凭《残疾人证》进入市内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场所,享受免收门票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和法律援助制度,为贫困残疾人优先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并减免相关费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并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助残志愿服 6 务等工作。
三、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和监督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承办、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或联系残疾人工作,研究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增长保障机制。各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统筹协调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加强监督检查、督办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密切联系残疾人,及时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做到职责清楚、任务明确,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及“十项助残工程”,摆上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的重要议事日程,严格落实责任制,“一把手”总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认真谋划一批为残疾人办的实事、好事,解决好残疾人最急迫的困难和问题。要把两个体系建设及“十项助残工程”作为考核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督导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切实把“十项助残工程”落到实处。(二)强化残疾人组织建设。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要倾听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意愿,积极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要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配强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疾人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县级残联要配备残疾人干部。积极参与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县(市、区)和爱心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工作网络,两年内社区和村全部建立残疾人组织,配齐残疾人工作人员,采取财政补贴、公益岗位、误工补贴和村级干部管理等形式解决好工作人员待遇问题。要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强化教育培训,加大培养、使用和交 7 流力度,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爱护。
(三)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鼓励广大残疾人适应时代要求,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和有关单位、个人,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强残疾人状况调查、监测、统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统计内容,开展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要建立残疾人信息资源平台,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缩小残疾人在信息社会中与健全人的差距。完善实时共享的残疾人基础数据动态信息库,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残疾人基本状况。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发〔2008〕7号文件、冀发〔2009〕13号文件和本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市直有关部门要据此制定具体分步实施方案,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