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一波三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大肆宣扬“共产主义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路线的问题。
在这关键时刻,87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力排众议,拨正船头,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海驶向光明的彼岸。
三、谈话主要内容
1、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得动摇。
2、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同时还阐明了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本质。
3、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发展科技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本阶级自由化。
5、提出要注意人才培养,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6、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四、谈话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虽然这个讲话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示。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我们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参照1992年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南巡讲话的伟大意义变得更加深刻。可以说,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其中的理论精髓,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五、个人感想
在读完这篇谈话之后,我最感到赞同的一点莫过于“坚持信念”了。坚持信念,在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上所发挥的作用简直是言语不足于表达其十一。可以这么说,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么你就基本上等于成功了十之七八了。信念对于一个人的作用尚且如此巨大,那么它对于一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在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当时形势动荡、思想混乱、选择多样的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重新帮助人们看清形势,坚定信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另一个令我深有同感的邓小平同志关于机会的观点。邓小平在谈话中提出了要勇于抓住眼前的机会,要有紧迫感,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后悔莫及了。他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啊,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也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机会一向是稍纵即逝的。在谈话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深邃思索和洞见。南巡讲话是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的产物,更是深邃思索凝聚而成的卓越洞见。邓小平同志一向倡导多思,主张开动脑筋,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发言题目中就有“开动脑筋”四个字。改革开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表层的,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成因。所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动脑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思索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梳理出正确的线索和答案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要进行深刻的逻辑驳辩,要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综合和比照的功夫。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就是深邃思索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说到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三个有利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思想,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真知灼见。
在谈话中,我同样感觉到了邓小平同志那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改革开放前,由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普遍的狭隘和偏执的畸形心理。对于资本主义,只一味地反对他们所拥护的,完全否定了对立事物同样存在共同点这一基本事实。邓小平同志打破了这个僵局,他在谈话中提到“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当时的环境下,邓小平同志能抛开成见,公开承认敌对方的优势并加以借鉴,可见他的胸怀是何等的博大了。谈话中所可以见到的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实在是太多了,在此我就不在多作表述了。但最后还有不得不提的是:在南巡讲话时,邓小平同志已经是87岁的高龄了,但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他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了。这让我还能再说什么呢!唯有在我的心里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了。他,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啊!今天读了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思想纷乱的年代,看到了邓小平同志以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政治信念、超人的雄才大略、缜密的理论构建统一全党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文化昌明的坚实基础,引导中国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该要珍重其思想遗产的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遗产,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努力发展自身,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四有”青年!
第二篇:毛概作业《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拯救1992年的中国
—读《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有感
姓名:石玉云 班级:090119 学号:2009011927 指导老师:陈效兰
2012年5月 1992年,也是一个不同的年份,曾在中国南海写下优美诗篇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故地重游,再返南方,从1月17日出京2月21日离沪返京,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做了巡查,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发人深思的讲话。这些谈话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翻阅至历史的前一页,我们发现,邓小平爷爷再度南巡的时间很敏感,或者说应该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大刀阔斧,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照理说我们应该感到信心满满,应该更为积极地投身于建设事业中去。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国际形势等各种原因,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大有席卷神州大地之势。的确,放眼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曲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顷刻间不战自溃,共产主义事业进入了低潮。于是,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开始以言论大肆打击共产党,抨击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弊端,还波及我国,断言中国共产党也将难逃毁灭的厄运„„
与此同时,国内矛盾也重重。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索性就走“西化”的道路;一部分群众及党内干部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在发展中甚至引发了特区“资”姓“社”的争论等等,好容易初步摆脱了“文革”时的困窘,大家都困惑了,止步不前了,眼看十几年的努力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邓小平爷爷的这次出巡无疑是及时的,他知道,中国发展的继续进行与否,成败在此一举。故而,在沿途中,观摩发展成果固然重要,坚定人民群众的信心更是任重道远。
面对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们,他说: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届六中全会我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
人们无从反驳这位伟人的观点,的确正如他所说,“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其言论在实践中所彰显出的正确性不言而喻。
当然,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于此,在整个南巡之旅中,除反驳国内外针对我国的不利言论之外,他更是进一步地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且认真地谈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那么,很显然,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位伟人眼里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反,他还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爷爷那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与当时特殊时代普遍的狭隘和偏执的畸形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在非常时刻,提出该观点,非有巨大理论勇气者不能为,非有巨大政治勇气者更不能为。
改革开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国之路,在邓小平爷爷看来,是极为必要的。
同时他也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正是因为邓小平爷爷的开拓和冒险精神,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才能如此成功。改革开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表层的,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成因。所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动脑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思索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梳理出正确的线索和答案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要进行深刻的逻辑驳辩,要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综合和比照的功夫。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就是深邃思索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说到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思想,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他作为中国这艘大船上的总舵手所具有的深邃思索和犀利洞见。
邓小平爷爷以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政治信念、超人的雄才大略、缜密的理论构建统一全党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文化昌明的坚实基础,引导中国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毫不夸张地讲,邓小平爷爷拯救了1992年的中国,给迷途中的中国指引了方向。但现如今,让我担忧的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不仅是武昌、深圳等逐渐丧失了曾经的引领地位,地方改革突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空间越来越小。随着固化利益集团的形成等,如今改革的阻力相较于动力,增大颇多,如何继续改革?我想,需要我们人民群众与党,在坚持贯彻邓小平爷爷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深化改革,继续开放,处理好发展与改革以及稳定之间的关系,方能使我国更好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打破,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于苏东剧变,受到严重挫折,进入低潮。在国内,当时我国四化建设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正进入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阶段。1978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1989—1991年经济出现滑坡,增长明显减缓。改革开放面临“左”的思潮的干扰和束缚,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因而主张对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措施都要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确定,1992年要召开中共十四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就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这是邓小平反复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它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严重困扰。
把中国发展起来,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大民主之林,是邓小平终身追求的理想和毕生奋斗的目标。在谈话中,邓小平把它凝聚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邓小平论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首先,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其次,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中国的发展;再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有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是他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判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今天,重读邓小平南方谈话要点,对于我们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读后感
周银清
030902534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
读书心得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阅读有感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阅读有感
楔子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再次南巡,从1月17日出京2月21日离沪返京,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邓小平南巡讲话。讲话不仅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其理论精髓对新世纪中国发展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一、作者简介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
二、谈话背景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一波三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大肆宣扬“共产主义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路线的问题。
在这关键时刻,87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力排众议,拨正船头,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海驶向光明的彼岸。
三、谈话主要内容
1、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得动摇。
2、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同时还阐明了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本质。
3、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发展科技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本阶级自由化。
5、提出要注意人才培养,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6、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四、谈话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虽然这个讲话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示。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我们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参照1992年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南巡讲话的伟大意义变得更加深刻。可以说,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其中的理论精髓,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五、个人感想
在读完这篇谈话之后,我最感到赞同的一点莫过于“坚持信念”了。
坚持信念,在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上所发挥的作用简直是言语不足于表达其十一。可以这么说,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么你就基本上等于成功了十之七八了。信念对于一个人的作用尚且如此巨大,那么它对于一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在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当时形势动荡、思想混乱、选择多样的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重新帮助人们看清形势,坚定信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另一个令我深有同感的邓小平同志关于机会的观点。邓小平在谈话中提出了要勇于抓住眼前的机会,要有紧迫感,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后悔莫及了。他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啊,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也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机会一向是稍纵即逝的。
在谈话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深邃思索和洞见。南巡讲话是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的产物,更是深邃思索凝聚而成的卓越洞见。邓小平同志一向倡导多思,主张开动脑筋,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发言题目中就有“开动脑筋”四个字。改革开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表层的,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成因。所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动脑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思索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梳理出正确的线索和答案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要进行深刻的逻辑驳辩,要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综合和比照的功夫。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就是深邃思索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说到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三个有利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思想,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真知灼见。
在谈话中,我同样感觉到了邓小平同志那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改革开放前,由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普遍的狭隘和偏执的畸形心理。对于资本主义,只一味地反对他们所拥护的,完全否定了对立事物同样存在共同点这一基本事实。邓小平同志打破了这个僵局,他在谈话中提到“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当时的环境下,邓小平同志能抛开成见,公开承认敌对方的优势并加以借鉴,可见他的胸怀是何等的博大了。
谈话中所可以见到的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实在是太多了,在此我就不在多作表述了。但最后还有不得不提的是:在南巡讲话时,邓小平同志已经是87岁的高龄了,但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他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了。这让我还能再说什么呢!唯有在我的心里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了。他,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啊!
今天读了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思想纷乱的年代,看到了邓小平同志以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政治信念、超人的雄才大略、缜密的理论构建统一全党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文化昌明的坚实基础,引导中国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该要珍重其思想遗产的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遗产,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努力发展自身,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四有”青年!
第五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读后感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读后感
看了邓小平同志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后,感慨颇多,以下为我看的读书笔记: 本文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政坛动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遭遇种种困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共产国际运动开始转入低潮。西方政界大肆言论打击共产党,抨击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弊端,甚至妄言中国共产党也将走向毁灭。此时邓小平深感国内无论是政界还是民众都很迷茫,思想的再一次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改革开放的前途与未来。南巡中,便有了这篇经典之章。
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支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改革放开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敢闯关键在于没有解决“姓‘资’与姓‘社’”问题。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在于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要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
四: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综合运用法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保持改革稳定。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对于外部严防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对于内部搞好组织连续,保证年轻人进班子,学精马列,防止形式化。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马克思主义。
本文读感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遭遇困难,但并非象西方学者和政界预言的那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奴隶社会,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层层替代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改革与生产力问题的论述,为我们正确看待相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启迪。他指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这句话无疑给当时的人们注入了强心剂。
开篇邓小平就对对生产力的重要性的发表了深刻认识。在南巡中邓小平第一次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革命是解放身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还指出,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根本。
在本文中中,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在认识上的深化。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是他以深邃的目光,全新的视角,洞察和分析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卓越的胆识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判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的发展离开科学技术不行,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因此,要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到战略高度去认识。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全面落实。为此,要加快科技进步,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我想,知识不仅改变个人的命运,更能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会取得的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保持党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现在回头看看,这点不可动摇的。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像所有的高楼失去了地基,最后只能一摊废弃的砖头而已。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为了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的“左倾”思潮,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束缚而迈开改革步子的状况,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反复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样地,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旧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更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我们只有立足于现代意境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才能不断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十八大正在世人瞩目中进行,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细细想来邓小平的这些谈话还在延续,这盏灯还在指引着中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