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建模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建模课题开题报告
关于GDP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
柘城县杨堂中学周明礼
中 国 中 国 中 国 联合国 联合国
来源
统计局
统计局
统计局
统计局
统计司
统计司
GDP
(亿元)3606 4093 4593 5009 5590 6216 7363 9077 10509 12277 15389 17311 19348 22577 27565 36938 50217 63217 74164 81659 86532 91125 98749 108972 120350 136399 160280 188692 221651 263094 306860
人均
(亿美
(亿美GDP(元)GDP(美元)GDP(美元)
元)元)
377 422 468 504 554 608 710 864 985 1132 1397 1548 1704 1962 2366 3134 4213 5247 6091 6638 6967 7275 7821 8568 9399 10587 12367 14473 16907 19963 23106
2282 2728 3002 2862 2911 3139 2630 2836 2825 3300 4137 3668 3706 4158 4794 6369 5943 7598 8935 9862 10451 11005 11926 13161 14535 16473 19358 23382 28380 36040 44928
239 281 306 288 289 307 254 270 265 304 376 328 326 361 411 540 499 631 734 802 841 879 945 1035 1135 1279 1494 1793 2165 2735 3383
2142 2632 3065 2939 2954 3146 3174 3091 3043 3299 4134 4598 4045 4241 4999 6411 5827 7570 8920 9850 10452 11008 11928 13166 14540 16479 19365 23027 27799 34603 43270
224 272 312 296 293 309 307 295 286 305 377 413 358 371 432 549 494 635 741 810 852 889 956 1047 1149 1293 1510 1785 2142 2650 3292
人均
GDP
人均
GDP 数据 中 国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根据以上数据判断2015年中国GDP的数据。预计2016年的GDP 尽管影响产值的因数很多,但总的可以用x=x.(1+a)&k 一.根据数据建立函数模型 二.对建立模型进行求解 三.对答案进行验证 四.对未来进行预计。参考文献
一姜启源。谢金星
数学模型2003年8月版 二,姜启源。数学模型1987年版
三.中国统计局2015年GDP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化能力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内容,最后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通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能力。一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二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在教导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形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老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几点做法》并积极投稿。许文英老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见附件)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老师和许文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附件 略
第二篇: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5篇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
一、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1、活动时间:20xx年6月10日
2、活动地点:平利县中学会议室
3、主持人:王贤永(德育处主任)
4、评议专家:敖忠民、吴国鸿、黎孝华(数学教研组长)
5、参与人员:廖坤祥、陈进华、陈海丽、安敏敏、刘婷、刘尊军
主要内容:
1、王主任首先就课题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同时也指出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2、敖忠民、吴国鸿、黎孝华老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疑问,同时对课题的研究方法作了详细的指导。
3、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对课题研究负责,落实好每一个步骤,并在计划内完成任务。
4、王主任总结此次开题活动是一次成功的交流,是一次提高专业技能的会议,是一场学术上的及时雨。
二、开题报告要点
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可加页)。
题目: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现状及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20xx年英国修订《国家课程》对核心素养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表述,其分别从课程目标、学科重要性、关键概念、关键过程和内容范围几个方面,对跨领域和学科特异性的学生发展所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在20xx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在报告中描绘了数学学科素养的构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2、研究背景
(1)基于对目前教学现状的分析与革新
一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二是我校学生数学水平、数学能力普遍较差,六大数学学科素养非常欠缺,不能很好的服务、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和他们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导致了数学的应用功能下降,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方面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凸显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现实性、生活性和富有挑战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上追求目标多元性、方法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以是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需要。是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需要。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尽管已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所以,我们想通过该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数学素养的落实,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二)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本课题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平利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
其中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它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知识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抽象思维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社会实践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它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合理表述论证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本质的洞察力,引导学生积累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在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感悟数形结合,感知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加强数学应用。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欣赏数学运算的流畅性,体会数学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具有合理抽样的能力、数据提取整理能力、合理分析能力;要培养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意识,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正确数学观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指导实践活动。
(三)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资料收集法,谈话法等。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
调查研究法就是研究者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文献研究法是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方法。
(1)在研究课前,教师要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准备教学资源,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2)在研究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证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 (3)在研究课后,教师要听取学生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并且与课题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最后写出研究总结。
为能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我们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研究实践。分散,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集中,是指在校内不定期进行教研课交流活动,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地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同时积极参加上级各种教研课、优质课等的开设、观摩和讨论。我们将通过每次教研活动,着力解决该研究中的若干方面问题。
(四)、组织机构和分工
我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申报给予了高度的关心与重视,由我校德育处主任王贤永亲自负责,指导、督查课题工作的具体落实。在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平利县中学“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的课题组,专家评议组:敖忠明,平利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吴国鸿,平利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黎孝华,安康市教学能手。王贤永,平利县中学德育处主任,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统筹,撰写研究方案、计划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统筹组织教改活动,教师的学习,技术培训和交流工作。课题组内成员为研究力量强,选用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扎实的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参与教师共同学习,深入探讨,不断反思,积极实践。
(五)、经费和软硬件环境支持
学校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广大教师申报和开展高层次教育教学项目研究工作,并设有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资金,对承担的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按上级要求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对承担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在工作上做出适当安排,保证其有足够时间按时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在研究条件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并取得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学校全力支持课题研究的开展,保证解决实验所需一切经费,包括各种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费、专家咨询费、资料印刷费、研讨会议费等;学校还对课题研究成果根据课题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六)、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学习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学习研究相关理论,查阅教学、教改资料,调查教学实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课题论证与设计,课题组成员分工。
2.准备、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确立实施方案,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有关培训活动。课题组收集、分析、总结数据最后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论证,收集有关的教学案例,撰写论文。
3.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过程的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组织评审。
(七)、预期研究成果
20xx年6月---20xx年7月,由德育处王贤永主任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开题。
20xx年7月---20xx年8月,由廖坤祥老师以课例的形式完成《统计与概率》课堂案例。
20xx年8月---20xx年9月,由陈进华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如何提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20xx年9月---20xx年10月,由陈海丽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由刘婷老师以课例的形式完成《常用逻辑用语》课堂案例。
20xx年11月---20xx年1月,由安敏敏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20xx年1月---20xx年2月,由德育处王贤永主任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结题。
20xx年2月---20xx年4月,由刘尊军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2
一、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唤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
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实践型人才,小学数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的。
四、课题解读与理论依据
(一) 课题解读。
“生活化”在这里是指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数学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
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内涵有如下几点:
1、在目标指向上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达成,还主要指向两点: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促进学生情意的健康发展。
2、在内容上,主要以现有的教材为内容,但在组织教材、利用教材时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再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呈现给学生的应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教学方式上,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将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在评价体系上,改革评价的甄别功能,变“筛”为“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积极导向功能;改革评价内容,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生活实践能力;改革评价方式,优化笔试,融合档案袋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员都将成为评价主体。课题的评价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
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五、研究目标
总目标: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细分如下:
目标(一)
1、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2、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生动具体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体系。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3
一、课题提出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程改革。其中强调改变学生方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学习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不断扩大,反思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几年来,指导学生反思成功之处,反思自己的不足,研究学习正确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反思和研究这一活动,探索学习反思的恰当方法和策略,及时对现有方法作出调整或完善,使学生的反思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反思意识、反思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二、课题的涵义
“学生学习反思”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学习动机上自己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积极参与创设学习的环境、自我寻找学习的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一系列以“自我反思”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会教育自己、发展自己,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的学习方式。学习反思是有效主体参与的认知特征,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探索“指导学生培养学习反思的方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宗旨。研究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学习落实效益: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主体性,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反思学习,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落实效益。
2、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提出多种设想、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促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人际互动与资源共享:学习反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协作与沟通的良好空间,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能学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资源共享。
4、通过多元评价,改进反思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已有反思方法的利弊,从而改进反思方法。
5、养成科学态度和精神:学生在学习反思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同时要培养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治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与学生的反思学习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学生的反思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较为有效的途径。
7、培养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数学学科实施“学生学习反思”关键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出发,唤起生反思意识,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意系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提升。根据学生反思学习发展的特点,此过程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能发展”五个不同层面的发展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应遵守“学生反思学习三原则”,积极创设“开放、互动、合作、探究”四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反思意识、反思学习能力的全面形成。
1、充分认识学生学习反思中相互联系的五个发展阶段。“学生学习反思”从理论上讲应有五个发展层次,即“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能发展”五个发展阶段。自我认识是研究的基点,它可唤起学生反思意识的萌芽;自我调节是学生学会按自己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的内容、进度、方式,以适应自已兴趣、爱好和认知方式等,以协调兴趣爱好、个性情感与学习目标之间的矛盾;自我监控指学生自我控制不良的学习作为和习惯,使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自能发展是反思学习的最高水平和终极目的,从而达到“学会反思学习”的研究目的。
2、确立数学学习反思“三个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习反思必然使一些学生充分展显出自己个性和发展情况,也有一些学生的发展因素是潜在的,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已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是开展学习反思活动的第一原则。
(2)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主体的内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容、进度、方式有自己决定和选择的自由,可提出自己要探索的问题,并自行设计或活动。教师不能强行让学生去做某项活动,或不能做某项活动,要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向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主动地参加某项数学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地位的削弱,而是强调教师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引导、建议和激励的原则
在数学学习反思过程中,教师重视创设数学学习环境,设计各种诱发学生兴趣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建议、帮助,进行恰当的激励。
3、建设“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反思环境。
(1)开放反思。指有开放的教育思想,有开放的教学方法,有开放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开放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多的选择机会,学生才会有最大可能的反思性地学习。
(2)互动反思。指数学教学中师生、生生实现积极的交流互动反思,注重教学过程中多层次的互动评价和反思,有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全班互动等。多层面的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表露出的他们的兴趣、喜好和个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反思性地学习。
(3)合作反思。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其它人员之间共同完成反思性学习任务的一些活动。合作有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作自我调整和自我反思。
(4)探究反思。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开展学习反思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以上四个方面在教学中应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4、实施学生学习反思的策略
(1)认识反思让学生认识学习反思的重要性和让学生学习反思的方法。以成功的学习事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学会反思学习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的反思性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因而方法的指导和反思习惯形成是关键的一环。学会如何反思要点,如何合理确定反思过程,恰当使用反思方法。
(3)目标反思让每个建立适应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体系,进行自我导向,让学生不断向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反思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建立自我奋斗目标,形成自我小组师生三层次互动的反思性目标学习。
(4)活动反思以趣味性的反思活动激发反思意识。学生反思意识的唤醒和形成需要兴趣和动机的引导,需要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保持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动机,因此有必在针对数学教学的特点设计各种学习反思的兴趣活动。
(5)情境反思。学习反思需要民主、平等、和谐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反思性常常受情绪的制约。创设学生敢于说话表达,勇于反思的教学情境,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情境,创设感受成功的情境等。
5、探索数学“学习反思”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1)情境引入自主发现合作反思点拨创新
此模式以创设情境为切入口,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反思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及交流,其中穿插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2)自悟自评自馈
此模式以自得自评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我领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结果的互动反馈。
(3)质疑探究反思发现
此模式以悬念和质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
(4)创新评价反思点拨
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然后开展各层次的评价的活动,引导反思,教师在各环节中仅作点拨。
五、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调查法:搜集有关学生学习反思现状调查及历史材料,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4、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二)实施步骤课题实验时间三年: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1、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学习讨论,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观念,确定课题目标与课题内容,成立学校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调查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现状调查与分析,学生自主反思学习的现状,包括师生对学习反思的认识与观念、现有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分析对现状对研究的影响。制定更有效的学习反思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3、实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研究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研究数学学生学习反思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研究学生学习反思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研究数学“学习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4、结题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0月,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六、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杜恩臣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杜恩臣:负责方案的制订,撰写课题研究的主报告。
李星:收集资料,做好建档工作
张以起:完成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高孟堂:参与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参与调查并完成书面材料。
七、成果形式
教师论文、案例分析等,学生探究、反思小论文、图片资料等。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4
各位课题组成员、各位老师: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课题,20xx年12月申报,于20xx年1月8日经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审批立项,编号为115GH120xx。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目前,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改革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个人的作用,忽视学生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我们构建旨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本课题突出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法优化组合形成动态策略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师生组合的比例搭配关系、师生共同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集结和综合。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2、探索适合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及其优化组合策略,从而归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数学教学形式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度。
四、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和谐发展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出发,在课堂上设计和概括出一个实验框架,并在实践中论证、推广。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主线,采取走研究—总结—改进—再总结—再改进—出成果的路子,分实验阶段进行科学管理与操作:准备阶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调查法;实施阶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六、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工作重点:是依据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构建;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优选难度。
七、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也叫信奉理论)。例如,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教师容易意识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对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观察其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是两码事。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不张扬,也不外显,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好地调控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等方面的培养,但是如何使教师能针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组织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发展的过程,寻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我镇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八、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创造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xxx
课题组成员共5名,均为我镇数学骨干教师,其余5人分获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奖励。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3篇刊登在报刊杂志上。
九、本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对象:在实验学校低、中、高年级各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
实验周期:一年20xx、11------20xx、11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阶段任务:形成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调查阶段:(20xx.12------20xx.12)
阶段任务:完成问卷分析和制定出阶段工作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3、实验阶段:20xx.1------20xx.7
阶段任务:数学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报告,成专题论文。
(1) 第一阶段
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看专家讲座录像。
b教师培训,了解各环节操作,明确课题实验要求。
(2) 第二阶段
a组织教师听课、评课。b适时总结实施情况。c研究学生对实验的反应。d定时交流体会
e根据情况进行课题中期调整。f完成中期报告.
(3) 第三阶段:
a根据调整情况进行实验。B加强研究难点问题。C研究论文撰写。D测试e组织形式形成,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4、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
成果形式 《学科教学形式研究报告》及相关研究论文。
十、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实验对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强(展示形式:汇报课、观摩课形式展示)
2、实验者素质得到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能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能着呢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并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形式。(展示形式:汇报课和论文形式)
3、课题成果探索出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理论升华(展示形式:结题汇报展示课和相关成果论文集。)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5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
(1)地理因素
本课题组所在学校——乐善学校是武胜县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但地处乡镇,属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系列中,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但与县城学校相比,教学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因身处农村,见闻、资讯相对闭塞,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慢,课堂教学仍属“教师中心式”模式,学生参与度低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差。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因素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城市数学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师生由此而受益的报道、案例层出不穷。但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这种“学生中心式”的教学模式,少之又少,课堂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效率低下。对于农村的数学教师,应尽快更新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让数学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科研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的老师习惯于教学,习惯于教书育人,却很少思考,很少研究,只满足于学习现有的理论,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很少进行理性思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研究,这种状况长此已往,我们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不落后才怪。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下手,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活动、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做主人,对于数学,让他们携手合作,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去探究、去应用,从而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学。
2、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提出了许多课改意见、方案。然而多年的教育传统使学生、教师都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老师习惯于教,学生习惯于学”,不断出现“学而不思”、“高分低能”的现象。
国家教育部20xx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数学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做”、“议”、“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1、对于学生
在数学课堂中,广泛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类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有科学学习方法、有理性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沟通、长于交际的社会人,而不是拥有满脑子数学知识的书呆子。
2、对于老师
理论及理念要求,要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更要学习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实践要求,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观,为适应“学生中心式”的课堂模式,老师要提升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能力、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能力,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课题,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旧教学观对“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的不同看法,通过比较,便于对两种教育观做出取舍。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是精通数学知识的老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老师的数学知识、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数学能力。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因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新的教学观主张,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不只是师生的单一联系,更应是师生、生生、小组内、小组间等学习组织链接成的网际关系。即数学课堂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还要受同学、学习小组等的交互影响,受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充分认识数学课堂学习的广泛影响性、充分利用积极影响要素,诸如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影响力,克服消极干扰,数学课堂学习必将高效。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区别。“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主张“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因此,新教育观应得到倡导。
(2)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课题,有助于我们放弃传统的“传递中心数学课堂”,建立“对话中心数学课堂”,放弃“教的课堂”,建立“学的课堂”,有利于数学老师角色的转变.
数学学习,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路,在这求知的路上,我们要与新知相遇、与他人相遇、与自我内心相遇,既然相遇,就要对话、交流、沟通、思考。因此,数学学习的实践就是数学对话的实践。要想数学课堂学习高效进行,就要放弃传统的传授型课堂,建立新型的对话型课堂。
与新课堂相适应,教师角色也得转换。由“传递”向“创造”的转变;由“学科”向“课程”的转变;由“控制”向“引领”的转变。
2、实践价值
(1)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对话中心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2)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让更多的成员成为新型课堂的专家型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2、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和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即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并不只限于那种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行为,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所以,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探索新情况的态度。
其一,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间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一间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他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优点: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②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③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3、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同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杜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提出三个重要论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地继续不断的改造”。他主张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主宰。
杜威在“做中学”理论中特别提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探究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达到新的境界,要按照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经验这五步来设计活动课和指导儿童,只有这样,儿童的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②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
③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1、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实现观念的更新,初步形成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和辅导学生的能力,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育观,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武胜县乐善学校初中部全体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认知起点的分析与定位。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
4、探究性学习。
八、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本课题设定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在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指导下,以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为内容,走理论学习到实践总结再到理论提升最后实践论证的研究路线,认真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切实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以对比实验为主,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文献法: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调查法:通过调查目前我校课堂现状,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4、检测法: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实验研究前后的发展状况,从中归纳出通过实验取得的优势,从而扩大实验的力度。
九、研究的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xx.11-20xx.3)
(1)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的研究方案,开题。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
2、理论研究阶段(20xx.4-20xx.5):
进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进行理论检索整理,对本次研究寻找理论支持,并指导后期的行动研究。
3、行动研究阶段(20xx.6-20xx.7):
(1)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
(2)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
(3)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以寻找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案。
(4)召开课题中期评估工作会议。
(5)在研究后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再次进行评估,以做比较。
4、总结阶段(20xx.7-20xx.10)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3)申请课题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4)组织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研究成果。
5、实验法:通过实验研究,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想小结,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休整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十、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包括基础外部条件、经费设备、资料占有情况、课题组成员状况等。
十一、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整个研究过程大约用2年时间,成果完成时间为20xx年10月,成果的最终形式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一)主研者
冯敏:对课题研究成员作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二)成员及分工
周琼、王黎清、周雪梅、龚红梅主要负责课题的理论性研究,对学生有效性学习作实践上的指导和研究,并写好论文。
十三、经费预算及资料条件
整个研究过程大约需要经费二万元,需配备白板,相关教具,一台电脑、打印机一台。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6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从我校历年来的质量分析和龙胜县20xx年数学小考质量分析来看,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是不认真审题。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次数学作业或测试题,都可听到老师们埋怨学生 太粗心了 , 不认真审题 等等,学生也为自己的不认真审题表现很后悔。在期中与期末质量分析上,任课教师总结得最多的一句就是 学生太粗心太马虎,不认真审题。 可见学生的审题能力困惑着我们每位教师,也困惑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养成了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再做题。通过问卷调查,审题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审题习惯令人担忧。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题的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
具体的操作措施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通过问卷、谈话调查任课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态度、方法、能力和学生解题审题习惯。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找到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内容的不同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的审题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审题习惯主要包括读题习惯、解题习惯、检查习惯。加强读题训练,研究读题方法。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做到 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然后可以划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研究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培养。农村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
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二阶段:20xx年11月 20xx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按照方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调查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审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践与训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并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最后测试成效并与探究前比较,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数学教研组。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方法的选择: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相应措施,实施强化训练,观察结果,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与查找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师生合作研究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训练、分析、总结等寻找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提高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我将以饱满的工作和探究热情,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究与实施,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希望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通过我的努力能取得圆满成功!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7
如何合理根据此课型的特点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教师的困惑和教学的现状,为了探讨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设定以下课题:
一、课题形成的背景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教学研究课题,是学校层面、教学层面时刻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管在国内国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深入地研究和丰硕的成果,对学校现有学科教学都有其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针对课程背景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具体到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科教学效率、效果提升的研究及其成果显得还远远不够,而且研究工作必须及时跟进。
人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够。表现在课改后教学过程中:一种人只从高考上看课堂教学效果,另一种人从课堂教学花样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还有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在谈教学效果是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种不去收获,这些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实施推广过程中的课堂教学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
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与其他课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此类型课的教学倍感困惑,无从下手。学生觉得此类型课枯燥乏味,学得无趣。我们要重视此类型课的教学方法,探索此类型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因此,如何合理根据此课型的特点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教师的困惑和教学的现状,为了探讨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设定以上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初步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为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有效性,初步解决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形成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的教学模式并推广;
(3)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
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指出成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问题要明确,思路清晰,方法要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600字)
二、成果研究方法
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上。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样本学校学科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笔者多次利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组织比对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问卷内容涉及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课外辅导答疑以及他们上课的听课状态、效果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好多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结合学生的意见以及现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设计了多节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不同上法的教案,然后把它应用到现高中教学中,想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观察,得出上好此类型课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而探讨适合现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价值取向,要求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开展。本课题将对如何合理设计根据此课型的特点的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的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做以建议。
四、课题实验过程
本课题研究设想如下
(1)准备阶段:
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
D、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目前学科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现状、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2)实施阶段:
A、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
B、在具体的数学课谈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课中学习反思,阶段学习反思、结合教学,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C、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情况交流会。
D、撰写论文。
E、分析数据、收集成果。
(3)总结阶段: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促进课题研究人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的具体环节反思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不同教学设计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4、案例研究法:对课堂各种课例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有效教学模式。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8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XX
组员:XXX XXX XXX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9
(一)研究课题题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二)研究内容
1.解决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善于评价的基本现状,以城市学校与城镇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的现状作比较,分析异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做好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为解决我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3.通过听评课活动,总结、提炼、分析善于评价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例。把典型的规律找出来,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经验交流材料。
4.收集整理案例集。主要汇集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集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提供范式,形成有价值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经验文章。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评价实施策略,并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认同的评价经验和典型案例。
(四)课题组织机构、人员分工及进度安排
1.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指导组由五位专家组成:赵晓云 程玉林 王斌 王能举 刘廷琴。
(2)课题研究组:主持人:李 志
成员由10位有过课题研究经历的一线骨干数学教师组成:罗龙飞,吕蒙,何昌斌,徐新勇,王家强,王晓君,张远珍,梁言,郭良,贾从先。
2.课题参研人员分工。
(1)划分5片区协同研究。为便于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将参研主要成员划分为5个片区,分片区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安康城区组组长:徐新勇 副组长:王家强 成员为曹永波、赵亚梅、梁言、郭良和市一小、汉滨小学、安康高新一小骨干数学教师。
平利片区组长:吕 蒙 副组长:熊芳,成员为平利县城关一小骨干数学教师。
旬阳片区组长:罗龙飞 副组长:何昌斌,成员为夏正军、旬阳县城关小学、白河县小双小学优秀数学教师。
石泉片区组长:张远珍 副组长:贾从先,成员为石泉县城关一小,城关二小优秀数学教师。
岚皋片区组长:王晓君 副组长:叶青,成员为岚皋县城关一小优秀数学教师。
(2)明确片区课题组长及组员工作职责。
①自己做好研究工作。
②指导组员做好研究工作。
③组织片区教师定期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教研活动。
(3)制定片区课题组长及组员工作要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小组,建章立制,合理分工,召开开题会,进行开题论证,完成开题报告。(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底前)
①制作问卷。第一、第二片区制作教师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调查问卷;第三、第四片区制作学生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调查问卷;第五、第六片区制作学生家长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调查问卷。其中教师问卷不少于40道题,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题数不少于30题。所有问卷内容均涵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部,但要能够体现当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现状。同时为了方便被调查对象答题,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适当涉及简答。
②发放问卷。12月20—元月1号为集中发放问卷日。要求向所属片区全体数学老师及学生和学生家长各100名发放调查问卷。
③分析问卷。元月10日之前完成。
④根据问卷分析确定研究主题,修订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上)。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确定中期研究的课题目标,召开中期课题研究反馈会,为撰写中期报告做准备。(20xx年2月底前完成)
①每人提交一篇高质量的有关课堂教学评价前后对比方面的论文。
②召开网上心得交流研讨会,择优上传坊网络平台。
③收集片区内数学教师提交的案例或反思文章,并对照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检验。
④交流课堂教学检验的结果,并撰写心得体会。
⑤筛选有价值的心得体会上传工作坊网络平台,为广大教师转变评价观念,提高评价意识提供文字依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下)。将收集到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检索目录,类别释注,筛选结集等工作。力争提炼出1-2篇有价值的经验文章进行发表,同时撰写中期报告。(20xx年3月底之前完成)
①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总结一下自己以及同伴的课堂教学评价特点。
②通过对比自己和同伴课堂教学评价的前后变化,写出体会文章,总结经验方法。
③筛选有价值的体会文章,择优上传坊网络平台。
④在上传的诸多文章中选择一篇有价值的能够体现自己课堂教学评价风格和特点的文章予以发表。
⑤开展中期课题研究反馈会,各片区负责人员就课题中期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交流汇报。
⑥总结中期研究的成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准备结题材料,提交课题“成果鉴定书”和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20xx年4月-5月底之前)
①明确课题终期研究目标,落实终期研究任务。
②对于典型案例归类整理,查漏补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梳理,完善和提炼上。
③准备课题结题前的陈述材料。
④按时结题,召开总结会,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和深入研究确立目标任务。
3.建章立制。
(1)课题主持人要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随时解决组员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课题主持人要能够统领全局,及时就组员提交的调研报告,问卷分析进行提炼,加工,形成有价值的文本资料。
(3)课题主持人要主动深入各个分片区,指导课题实践研究了解课题研究实际情况,及时变换研究方法,寻找研究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4)课题主持人要有吃苦耐劳,率先垂范,以干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课题研究团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5)组长及挂名组员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情况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组长除过自己写出一篇有较高价值的文章,还要对组内成员提交的文章进行筛选,最终每个片区要有课堂有效评价典型案例,论文,设计各2-3篇提交工作坊。典型案例要求有价值,有特点,有内容。
(6)各片区课题研究负责人要根据总体工作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工作坊开展活动的方案)。从即日起到4月底之前,要排出活动主题安排表于31日前提交工作坊讨论通过。
(7)各参研成员之间要注意工作的协同配合,不要单打独斗。
(8)要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各阶段的工作,并做好记录。
(9)如期完成课题评审书,结题鉴定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按时申请结题。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获得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典型案例集一套。
2.初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基本方法模式论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800字左右
通过面对专家组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陈述,专家组对课题选题的价值,背景的提出,目标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参研人员的组成及人员分工和预期的成果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于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的对应,预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实施步骤的安排做了补充与调整。具体观点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研究的可行性
1.选题有研究的价值。主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有部分学校的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学习的效果,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培养。
2.课题研究背景的提出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一是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课标(20xx年版)的全面要求,更是教学现状所迫。二是必须要求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方法,提高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三是真正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的目的。
3.方法具体,操作性强。特别强调行动研究的价值主要是源于课堂,通过在课堂中汲取数学教师评价学生的原始资源,再进行加工,提炼,升华,最终形成一个普遍的方法,供老师们学习,借鉴。
4. 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一是参研人员结构合理,既有一线教学经验,又有热衷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他们都是教学中的骨干力量,平时从事实践探究的多,对于理论研究的少。通过本课题的介入,正好弥补此方面的不足。二是结合自身的研究特点将参研人员分成六个片区进行协同研究,符合研究的现状,能够保证研究的效果。
5.成果丰富。一是理论成果提炼一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基本方法。二是实践成果形成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集。(教学设计,课件,光盘,实录等)
(二)专家组建议
1.研究内容要与研究目标一一对应。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应该更具体,更细化。
2.成果可以多样,理论成果中重要的一个就是课题结题报告,一定要写进研究报告,填进课题评审书的预期成果栏。
3.建议申请一个博客,这样可以将阶段性成果及时上传到博客中,以便,资料汇编截取方便。
4.课题的创新之处,建议第一稿中的“建立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体系”保留。(因为,在陈述中将这一条删除了)。
5.建议研究步骤严格按照,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来进行。特别是准备阶段要写清各个阶段要做什么,怎么做,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内容要细化,描述要简洁。
四、研究调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左右(可加页)
依据专家组的建议和意见,主要对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目标定位,实施步骤,预期成果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调整后,通过专家组再次评估,一致认为,课题的研究方向明确,目标定位准备,研究内容正确,实施步骤精确。具体陈述如下:
(一)研究内容要与研究目标要一一对应
根据专家组建议,课题组将原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目标明确,逻辑性强,与现有的研究内容一一对应。
本课题确立的研究目标如下: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师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课堂评价意识与策略、课堂评价能力与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2.学生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模清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的基本现状,形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使有效性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着力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形成具有评价特色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科研论文等典型案例集。
本课题现确立的内容如下:
1.解决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善于评价的基本现状,以城市学校与城镇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的现状作比较,分析异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做好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为解决我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3.通过听评课活动,总结、提炼、分析善于评价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例。把典型的规律找出来,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经验交流材料。
4.收集整理案例集。主要汇集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集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提供范式,形成有价值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经验文章。
(二)预期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多样
预期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多样,理论成果中重要的一个就是课题结题报告,一定要填进课题评审书的预期成果栏。实践成果可以是教学设计,课件,光盘,实录等。此条在填写表格过程中已经做了修改。
(三)创新点中的“建立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体系”保留(最终成果或是总结概括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模式)。
因为,课题研究时间的问题,课题组将此条建议修改为“形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比较系统的工程,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一定的实践积累是难以完成的。修改后的呈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报告。对建立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体系,课题组不放弃,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再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修订完成。
(四)课题研究步骤的修改已经定稿
现在的课题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稳步推进,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明确了研究目标,确定了研究任务,修订了研究方法,体现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下旬前)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合理分工,确保实施。
5.召开开题会,进行开题论证,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4月)
1.创设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优质课教学交流平台。
2.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形成典型课例。
3.召开网上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优质课例研讨会。
4.整理教学课例,撰写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等。
5.总结整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6.召开中期课题研究反馈会,完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5月初—20xx年5月底)
1.对课题实证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汇编典型案例集。(论文、案例集、录像光盘等)
2.全面分析,总结初步形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3.完成结题鉴定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申请结题。
4.请专家组验收,召开总结会,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和深入研究确立目标任务。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0
论文题目:关于泰勒公式的应用
课题研究意义
在初等函数中,多项式是最简单的函数。因为多项式函数的运算只有加、减、乘三种运算。如果能将有理分式函数,特别是无理函数和初等超越函数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而误差又能满足要求,显然,这对函数性态的研究和函数值的近似计算都有重要意义。那么一个函数只有什么条件才能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呢?这个多项式函数的各项系数与这个函数有什么关系呢?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这个函数误差又怎么样呢?
通过对数学分析的学习,我感觉到泰勒公式是微积分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函数值估测及近似计算,用多项式逼近函数,求函数的极限和定积分不等式、等式的证明等方面,泰勒公式是有用的工具。
文献综述
主要内容
Taylor公式的应用
Taylor公式在计算极限中的应用
对于函数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的计算是十分简单的,因此,对一些较复杂的函数可以根据泰勒公式将原来较复杂的函数极限问题转化为类似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 满足下列情况时可考虑用泰勒公式求极限:
(1)用洛比达法则时,次数较多,且求导及化简过程较繁;
(2)分子或分母中有无穷小的差,且此差不容易转化为等价无穷小替代形式;
(3)所遇到的函数展开为泰勒公式不难。
当确定了要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关键是确定展开的阶数。 如果分母(或分子)是,就将分子(或分母)展开为阶麦克劳林公式。 如果分子,分母都需要展开,可分别展开到其同阶无穷小的阶数,即合并后的首个非零项的幂次的次数。
Taylor公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有关一般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题设中函数具有二阶和二阶以上的导数,且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可知的命题。 证明思路:
(1)写出比最高阶导数低一阶的Taylor公式;
(2)根据所给的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已知被积函数二阶和二阶以上可导,且又知最高阶导数的符号。
证题思路:直接写出的Taylor展开式,然后根据题意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被积函数具有二阶或二阶以上连续导数的命题。
证明思路:作辅助函数,将在所需点处进行Taylor展开对Taylor
余项作适当处理。
Taylor公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利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宜将函数用带佩亚诺余项的泰勒公式表示;若用于近似计算,则应将余项以拉格朗日型表达,以便于误差的估计。
研究方法
为了写好论文我到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查找相关论文的发表日期、刊名、作者,接下来要到图书馆四楼过刊室查找相关文献,到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期刊文献。 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仔细阅读,细心分析,通过自己的耐心总结、研究,老师的指导、改正,争取做好毕业论文工作。 具体采用了数学归纳法、分析法、反证法、演绎法等方法。
进度计划
为了有准备有计划的做好我的论文工作,我为自己安排了一个毕业论文进度计划,我会严格按照我的进度计划,及时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工作。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1
编号
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学科分类小学数学
课题主持人
主持人单位
填表日期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研读教材能力
主持人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11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教学实践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河南省息县淮河办事处天丰路北段
邮政编码
464300
联系电话
主要参加者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学历学位
工作单位
预计完成
时间
一年
二、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证机关、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获奖、发表、出版时间
三、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主持的与本课题有关的课题
主持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研究课题如已结题,请提供课题结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
四、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界定与教师和学生中之间的纽带,因此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是老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保证。以往老教材中有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复习或者过渡性内容。而新教材的新知识多以对话、情景展示、表格等方式呈现。这为教学探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是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等等,给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为此,我们认为,如何帮助老师读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当下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教材存在三种情况,
1、“教”教材。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以学会知识为中心的,此为教书。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让自己的教学与学生同步,是以学习对象为中心的,此为育人。
3、“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上几种理解和使用教材方式,由于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对教材认识不够,因此,在我们小学青年教师中第一、二种情况非常常见。所以对于此项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小学数学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包括教课书、以及练习册等,此外还包括老师用的教案、教学挂图、投影仪等等,我们课题所指的教材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及新课标。
2、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三)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1)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合理使用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探索出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有借鉴性的案例,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这保证了研究资料、数据及成果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老师系统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分析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高效合理使用教材,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方法,使得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能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对数学规则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综合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教研水平,而且通过他们的研究带动了周围的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提高、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一批有反思力、创造力、科研型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2、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一)、通过探索力求解决以下问题
1、研课标
1、1研读课程目标,新旧课程标准一样,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此外还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1、2研读新课程六大理念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c、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d、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e、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f、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1、3研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4研新课标“四基”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研教材
2、1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理清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在小学阶段所处位置与作用,做到整体把握,既做到前后知识不脱节,又做到不重复。
2、2研读主题图、情境图,领会主题图及情境图的创设意图。我们要仔细研究教材主题图或情境图所包含的信息,理解编者意图,认清主题图作用,根据需要选择。只有领会情境的编排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修改它、更换它,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2、3研读提示语,特别是小精灵说出的话。比如“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他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2、4研读例题与习题,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是例题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要找到怎样合理的使用例题和习题。
3、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1集体备课
3、2教研
3、3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
(二)、撰写有借鉴性的优秀案例5——7份
六)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教育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案例分析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七)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1、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而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要阅读例题、解答习题,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2、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以课标作导向,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
3、要学会活用教材。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4、“进行学科专题培训——引领学习《课程标准》——帮助梳理知识——科学分析学情——积极课堂实践”能够持续提高新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5、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高效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八)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定研究人员,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研讨制定具体方案,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3、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做讲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研读课标,研读课程目标、新课程六大理念、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新课标“四基”
第二阶段是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主题图、情境图、提示语、例题与习题。
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备课、教研、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各成员将实验期间的数据、问卷调查表、学生作品、个人实验小结、实验感受、与实验有关的论文、案例、课件
九)预期成果
1、论文
2、结项报告
3、案例
注:本栏可加页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主持人系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把理论知识积极应用于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较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在教学研究方面,注重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多次获得省市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参与过县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和基础保证。
(一)研究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每次认真参与课题活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想。
2、研究计划扎实。我们把研究项目逐步分解,制定研究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实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3、研究资源丰富。
(二)研究制度及时间保证
1、明确任务,加强研训。利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继续学习有关专业理论,探讨有关认识,交流有关经验。
2、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拓展研究内容,将研究点扩展到各年级各领域的学习任务中去,在广泛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
3、整个课题研究预计历时一年左右,时间上相对充裕。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注:本栏可加页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10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7月—8月
2
8月—9月
3
9月—10月
4
10月—11月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提示语
论文
张玉龙
5
11月—12月
6
12月—1月
7
8月—9月
8
9月—10月
9
10月—11月
10
11月—12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
张玉龙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xx年11月
2
20xx年12月
巧用主题图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
论文
张玉龙
3
20xx年5月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项报告
结项报告
王洪忠
七、推荐人意见
不具备申报资格的申请人,须由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主持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等。
第一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第二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八、主持人单位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九、县区教科研管理单位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专家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一、信阳市教育局审批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2
一、研究背景
初二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二、研究意义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精辟概括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发展状态。作为初一到初三的过渡期,学生的成绩是在初二开始拉开距离的。从摸索的初一阶段进入到初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后,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以为初二是初中三年里最轻松的一年,可以更多的丰富课外生活和发展兴趣了。心理上的盲目松懈,导致学生学习失去方向性和方法性,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初中二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尤为明显。同时它还波及和影响其他一些学科的两极分化,使一批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起始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学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因而继续保持优异成绩,进入良性学习循环。而有些同学随着难度的加深及兴趣的减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努力,因此学习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优等生的越学越好,及学困生的越来越差,便形成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就是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xx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20xx.9):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杨艳玲,李莎为负责,曹珍珍、李海智、杜静、王俊彪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xx.9--20xx.10):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参加教研室小课题统一培训,学习《西安市小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xx.10.—20xx.4):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1.调查研究:采用谈话和问卷等方法,弄清两极分化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负责人:李莎
2.行动研究:用最新的理论,针对我校存在的实际情况,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负责人:李海智 王俊彪
3.经验总结:边操作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课题结束。 在此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负责人:杜静 曹珍珍 杨艳玲
第四阶段(20xx.4-20xx.5):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由杨艳玲负责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发到微博里,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时总结对策,使学困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目标。
⑴ 阶段成果: 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如两极分化的成因、学困生的转化、防止两极分化对策等)的初步认识,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等。
⑵ 最终成果:收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最终成果,形成论文等材料。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3
一、立题的背景:
1、高考要求:高考的《考试大纲》规定:数学科考试着重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能力立意命题,突出能力考查。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法则、定理、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而且会剖析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运用所学过的数学概念、方法,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更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因此,运算能力是数学的一项基本的重要能力。
2、学生现状:高中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数与式的运算,许多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较弱,有时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运算时也会出错。有些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导致缺乏数感,有些学生总是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会灵活地进行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在缺乏运算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推理演算;有些学生运算过程中不能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运算过程繁琐,准确率低等等,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尽快地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任务刻不容缓。
3、通过上一个课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已基本明确,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及症结可归纳如下:运算技能方面;逻辑思维方面;学习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品质方面;心理素质方面,等等。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就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只有我们师生共同掌握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积极配合及时实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立题的意义
1、新课程要求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新课程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在运算方面,应该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2、在数学教学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在诸多数学能力中,运算能力的训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开始最早,时间跨度最长。运算能力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等诸多能力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计算的步骤,提高解题的速度,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加简便、科学、合理。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3、作为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运算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目前高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真正水平,从而因材施教,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进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数学思维品质也会有明显提高。因此,我确立研究课题《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关键词:运算,运算能力,数学运算,数学运算能力,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运算: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运算能力: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数学运算: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能力:能使某些数学运算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称为数学运算能力。通常所说的数学运算能力实际上包括运算技能,如心算、笔算,以及数与式的运算、方程的运算等。运算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法则、公式,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后而逐步形成的。
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对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式等进行正确地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地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高中数学运算能力是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
二、研究的方向
1、分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2、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及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3、通过小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形成校本,使自身不断成长进步。
三,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测试法(前测和后测)、总结法、文献法等。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7月)
(1)理论学习与培训:
通过向专家请教,个人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更新观念,明确方向,提高认识。
资料清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陈大伟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卢建筠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
《XX年高考考试大纲》;
《XX年高考考试大纲说明》;
《XX年高考试题分析》等。
(2)设计课题方案:
收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拟定计划,设计课题方案,写出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XX年8月—XX年10月)
(1)前期测试调查,分析结果,找出症结所在:
利用分析法、测试法等对实验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对调查结果多角度分析,梳理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
(2)初步制定方法与对策:
根据测试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将实验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并对其中一个小组在教学中进行试点,另一个小组作为对比对象不采取任何措施。
(3)后期测试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初步尝试后,在实验前测试卷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份相对应的实验后测试卷,对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后期测试,再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对比。评价问题调查准不准,问题分析对不对,解决方法好不好,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并反复进行实施,主要针对高XX届学生。如此反复,最后再归纳总结。
(4)写出中期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总结阶段:(XX年11月—XX年1月)
(1)整理归纳、进行课题小结;对结果进行汇总、写出结题报告。
(2)将本课题的研究的有效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更广泛地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主件:结题报告。
二、附件:阶段调查报告、教学随笔、课后反思,
教学案例等,相关论文、教学设计、成长记录袋、测试卷、部分案例等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4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与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责任,而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而我区自20xx年秋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课标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发展。
2、教师成长的需要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找教师成长的模式。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的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1]。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随着广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区中学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教师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大量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我区从教,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脱接,反思性教学能为他们快速成长找到一条捷径;另一方面从外地引进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毕竟不熟悉广州学生的学情,反思性教学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广州学生的教学。同时即便是老教师也需要再提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到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益。
4、目前我国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考虑老师因素多,考虑学生因素少;
(2)理论探讨多,实践探讨少;
(3)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
(4)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借助数学课程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完善自我、学会教学的活动过程。它立足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回顾、考察、诊断、反馈和调整,强调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不良行为或不合适宜行为的改善和优化,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不断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适应发展变化的数学教育要求。
三、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已有所渗透和体现,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反思意识淡薄的教师占多数。老教师靠经验不反思,新教师只教学没有反思意识。②只反思解题经验和方法,发表的多为解题经验反思方面的论文,缺少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反思研究。这种研究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
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XX年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第三篇: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1
一、研究背景
初二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二、研究意义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精辟概括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发展状态。作为初一到初三的过渡期,学生的成绩是在初二开始拉开距离的。从摸索的初一阶段进入到初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后,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以为初二是初中三年里最轻松的一年,可以更多的丰富课外生活和发展兴趣了。心理上的盲目松懈,导致学生学习失去方向性和方法性,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初中二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尤为明显。同时它还波及和影响其他一些学科的两极分化,使一批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起始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学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因而继续保持优异成绩,进入良性学习循环。而有些同学随着难度的加深及兴趣的减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努力,因此学习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优等生的越学越好,及学困生的越来越差,便形成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就是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xx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20xx.9):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杨艳玲,李莎为负责,曹珍珍、李海智、杜静、王俊彪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xx.9--20xx.10):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参加教研室小课题统一培训,学习《西安市小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xx.10.—20xx.4):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1.调查研究:采用谈话和问卷等方法,弄清两极分化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负责人:李莎
2.行动研究:用最新的理论,针对我校存在的实际情况,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负责人:李海智 王俊彪
3.经验总结:边操作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课题结束。 在此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负责人:杜静 曹珍珍 杨艳玲
第四阶段(20xx.4-20xx.5):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由杨艳玲负责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发到微博里,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时总结对策,使学困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目标。
⑴ 阶段成果: 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如两极分化的成因、学困生的转化、防止两极分化对策等)的初步认识,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等。
⑵ 最终成果:收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最终成果,形成论文等材料。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扩大。从心理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差异应该符合正态分布。教育理论表明,在正确或正常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如果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学和教育上找原因。
首先,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总体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无疑对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若教师对此类现象关注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困生”,并有可能在班级中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数学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其次,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在广大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编制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往往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肤浅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看似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极有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次,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要。当前,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片面、肤浅,使教师在数学的认识构、教学方法、学生的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等现象,教师亦深感此状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他们渴求一个既能实实在在发展自己,又能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对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展开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三、课题界定。
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
四、研究内容。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研究方法。
a、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b、经验总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材料,以点带面。
c、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d、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六、研究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7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10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
1、根据调查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完善实验。
(四)、题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1月)
对实验研究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撰写题报告,形成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文本类成果: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等。
2、实践类成果:(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3
题目: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探讨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二、立论依据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优化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前提条件:首先,从现状看,我们高中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会考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高二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其次,学生与各个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号入座?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所要求的学生,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研究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研究过程: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2、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3、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关键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称赞,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从而优化了教育环境。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创新之处: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四、研究基础
李园中学是一所嘉定区的普通高级中学,对于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师,更有有耐心的去关心、理解这一类学生,而且必须有奉献精神去对待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1、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2、题时书写经常忽视关键词语或数据,论证时逻辑混乱。
3、做作业速度太慢,时间拖得太久。
4、不愿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记忆。
5、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6、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进行思考,所提问题层次低。
以上均为我校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较高,但对分层教学意义和作用认识的不足。分层教学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现实、更具体、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层教学的模式仍有可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我们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决策者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设备:多媒体、计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20xx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4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才行。
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形式4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发综合学习课,首先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研究的难点: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训实验老师,每位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小课题有关的知识。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加强理论学习,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阶段的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实验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实验阶段性总结。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力争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课题负责人谭冬梅从教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对“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进行过探讨,并先后参加了全区“九五”规划课题“动象教学法”的研究;自治区电教馆组织的“听算训练与测试”的课题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的北师大教材的实验;自治区地方课程数学科的“学科探究”一书的编写工作。曾被聘任为全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动象教学法”总课题组理论组成员。该同志有一定科研、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曾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例如覃灿玲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目标教学”的子课题实验。周志勇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的“活动导学”的课题研究。梁洁霞老师参加全市的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二等奖。他们都是青年教师,没有太重的家庭负担,而且对科研有一股热情,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1、确定课题。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2、定人定责。子课题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3、检查指导。教导处协调组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检查指导。4、审查验收。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5、研讨完善。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行研讨评定,对疑难问题集体攻关,完善过程和结果,并对下学期课题提出建议。6、总结推广。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实验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将一些好的经验和研究成绩较好的教研组的成果作为常规管理在全校推广。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教导处覃灿玲、李静、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师等17组成,其中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 4人 ,实验教师全部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学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98%的成员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 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5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中学生数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立论依据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优化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前提条件:首先,从现状看,我们高中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会考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高二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其次,学生与各个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号入座?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所要求的学生,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研究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研究过程:通过一、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二、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三、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关键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称赞,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从而优化了教育环境。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创新之处: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四、研究基础(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李园中学是一所嘉定区的普通高级中学,对于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师,更有有耐心的去关心、理解这一类学生,而且必须有奉献精神去对待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一、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二、题时书写经常忽视关键词语或数据,论证时逻辑混乱。
三、做作业速度太慢,时间拖得太久。
四、不愿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记忆。
五、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六、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进行思考,所提问题层次低。
以上均为我校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较高,但对分层教学意义和作用认识的不足。分层教学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现实、更具体、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层教学的模式仍有可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我们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决策者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设备:多媒体、计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20xx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6
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实验。
三、研究的目标、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子课题设计:
1、学习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可行性。
2、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3、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包括板书设计、习惯养成、位置移动、引导点拨、课堂总结……
5、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评价。
研究重点: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三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XX.2—XX.3)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践探究阶段:(XX.3—XX.11)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XX.11—XX.12)
①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②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③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具体措施的反应,努力做到“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
(2)观察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和描述。
(3)比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师,平行班对比等,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4)调查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学后调查,把握当事者的感受和课堂教学实效获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资料。
(5)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 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藏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合作与讨论,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 却散。
(3) 部分课堂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4) 过度地依赖学具操作、数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数学化思考缺乏,阻碍着课堂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课堂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的现象和被弱化的趋势。
2、创新之处:
我们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密切接触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变活了,错误变多了,分数变低了”。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们从农村小学的视角出发思考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起来是很困难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和实践体验性,很多家庭作业形式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转变成操作实践性作业,有的则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难实施见效。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或实践活动往往由于学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师或个别学生的演示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无法亲历实践的过程,无法在操作中观察、分析和体验。动手能力弱在农村小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某些老师仍然迷信于题海战术,高耗低效,让学生练技巧出成绩,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当作彰显自己教学业绩的筹码。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总结出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切实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公开课 XX年5月
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由单向发展向综合形延伸。 竞赛、检测 XX年9月
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培养出区教学骨干2~3名。 证书 XX年6月
教科研理论成果突出,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篇以上。 发表 XX年12月
最终成果
建立完善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体系,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论文集 XX年6月
培养出市、区教学骨干2~3名,区学科带头人1~2名。 证书 XX年6月
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居全区前列,在全区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 竞赛、检测 XX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业引领:
聘请教研室领导等作为本课题的顾问,定期来我校做专家讲座,听实验教师的随堂课,进行随机检测,与其他学习的班级做比较研究。
2、优质团队:
由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区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优秀一线教师组成。
3、管理经验:
我们提出“确立效率意识 ,促进师生发展;强化系统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责任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规范意识,保证研究质量”等课题开展组织策略。探索实践课题实验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4、理论基础:
课题参与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已有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获奖。
5、经费保证:
学校能提供课题实验所需的经费,保证给予方便。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7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从我校历年来的质量分析和龙胜县20xx年数学小考质量分析来看,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是不认真审题。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次数学作业或测试题,都可听到老师们埋怨学生 太粗心了 , 不认真审题 等等,学生也为自己的不认真审题表现很后悔。在期中与期末质量分析上,任课教师总结得最多的一句就是 学生太粗心太马虎,不认真审题。 可见学生的审题能力困惑着我们每位教师,也困惑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养成了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再做题。通过问卷调查,审题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审题习惯令人担忧。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题的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
具体的操作措施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通过问卷、谈话调查任课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态度、方法、能力和学生解题审题习惯。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找到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内容的不同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的审题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审题习惯主要包括读题习惯、解题习惯、检查习惯。加强读题训练,研究读题方法。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做到 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然后可以划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研究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培养。农村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
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二阶段:20xx年11月 20xx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按照方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调查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审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践与训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并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最后测试成效并与探究前比较,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数学教研组。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方法的选择: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相应措施,实施强化训练,观察结果,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与查找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师生合作研究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训练、分析、总结等寻找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提高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我将以饱满的工作和探究热情,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究与实施,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希望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通过我的努力能取得圆满成功!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8
题目:初中数学主体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开题报告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同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中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确很重要。
应用价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主体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下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建立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取向一致的关系;使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指导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数学教学 学习快乐、快乐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但是目前国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是在高等学校,中学阶段的合作学习刚刚起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小学阶段尚未看到数学与合作学习整合的研究课题。因此现在进行初中数学与合作学习整合的研究带有前瞻性。国内目前的合作学习研究比较多的是提出一些原则,而对实践的、具体层面的、可操作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则比较少,本课题注重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什么是主体合作学习形式就是通过小组目标 、小组分工、角色分配与转换 、集体奖励等形式,激发每个学生 荣辱与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道德情感,通过感染舆论,集体荣誉体验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感悟到只有自己努力对小组做贡献,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
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数学教与学形式上存在着种种弊端,要么是学习没有目标,或目标不能落实;要么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要么是教师主观臆断,脱离学生实际,总之数学学习形式亟待改变。
主体合作学习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
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使学生有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在主体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
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在小组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的制造者,程序的设计者,情景的创造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讨论话题。从教师这方面看,设计话题应突出趣味性、情景性、可操作性、创造性。
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评价对象和方法。
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向导、参谋、设计师、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
研究视角 本课题从新课标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建立合作研究的多元互动,注重开放的合作过程,强调合作方式的建构。
研究方法:
1、调查法:运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向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现状,并对此作出科学的分析。
2、实验法:在学习方式的实验阶段,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这一学习方式的实践操作效果。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小组 合作 的途径、方法和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搜集反映小组 合作 学习中事实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加工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作为 合作 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研究阶段
⑴准备阶段(20xx年4月— 20xx年5月):
⑵实施过程(20xx年6月— 20xx年1月)
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学期都有阶段成果。
⑶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9
一、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
(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唤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实践型人才,小学数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的。
四、课题解读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解读。
“生活化”在这里是指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数学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内涵有如下几点:
1、在目标指向上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达成,还主要指向两点: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促进学生情意的健康发展。
2、在内容上,主要以现有的教材为内容,但在组织教材、利用教材时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再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呈现给学生的应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教学方式上,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将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在评价体系上,改革评价的甄别功能,变“筛”为“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积极导向功能;改革评价内容,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生活实践能力;改革评价方式,优化笔试,融合档案袋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员都将成为评价主体。课题的评价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10
一、课题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全日制普通中学,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结构的调整等原因,学校提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学习新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模式,限度地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的机会,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大大增强;更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对于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对新一轮课改只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虽然用了课改教材,也是穿新鞋走老路。综观当前农村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教学条件差,怎样教给学生知识,怎样迎接考试,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订了“合作学习的探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此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数学课堂,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培养合作精神。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由一人或几人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培养交往能力。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培养创新精神。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学不应当是传道,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培养平等意识。在学校里,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歧视性、阶层性的结构,如性别的男与女、体力的强与弱、长相的美与丑、家庭的贫与富、能力的高与低、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等等的差异与对立。这样一来,创建民主平等型集体的任务,尤显突出。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实验研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从过去主要研究如何教到现在研究如何学,希望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和平等意识。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实验中,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主体性教学思想,在网上以及各种教育书籍中搜索有关合作学习的案例和理论,找出适合我们学情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备课关注学生的需要预设,上课关注师生合作预设与生成和谐,课后关注反思学生的表现,致力于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课题组实验教师认真履行实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参加实验培训,主动对实验提出合理的建议,制定并履行实验计划,每学期至少做几节教学观摩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统计与分析,提出有效可行的提高措施。每学期至少写一篇实验论文或经验材料,定期交流。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突破性进展:
在研究课题的同时,我们教师掌握了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学习困难的时候用好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不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再是为了学而学,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极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只能用在指导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为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
掌握新型师生观的理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的朋友性关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在课外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把消极情绪感染给学生。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 制,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因此,合作学习的课堂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进而达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以建立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11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
(1)地理因素
本课题组所在学校——乐善学校是武胜县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但地处乡镇,属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系列中,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但与县城学校相比,教学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因身处农村,见闻、资讯相对闭塞,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慢,课堂教学仍属“教师中心式”模式,学生参与度低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差。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因素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城市数学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师生由此而受益的报道、案例层出不穷。但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这种“学生中心式”的教学模式,少之又少,课堂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效率低下。对于农村的数学教师,应尽快更新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让数学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科研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的老师习惯于教学,习惯于教书育人,却很少思考,很少研究,只满足于学习现有的理论,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很少进行理性思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研究,这种状况长此已往,我们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不落后才怪。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下手,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活动、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做主人,对于数学,让他们携手合作,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去探究、去应用,从而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学。
2、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提出了许多课改意见、方案。然而多年的教育传统使学生、教师都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老师习惯于教,学生习惯于学”,不断出现“学而不思”、“高分低能”的现象。
国家教育部20xx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数学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做”、“议”、“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1、对于学生
在数学课堂中,广泛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类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有科学学习方法、有理性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沟通、长于交际的社会人,而不是拥有满脑子数学知识的书呆子。
2、对于老师
理论及理念要求,要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更要学习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实践要求,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观,为适应“学生中心式”的课堂模式,老师要提升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能力、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能力,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课题,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旧教学观对“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的不同看法,通过比较,便于对两种教育观做出取舍。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是精通数学知识的老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老师的数学知识、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数学能力。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因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新的教学观主张,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不只是师生的单一联系,更应是师生、生生、小组内、小组间等学习组织链接成的网际关系。即数学课堂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还要受同学、学习小组等的交互影响,受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充分认识数学课堂学习的广泛影响性、充分利用积极影响要素,诸如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影响力,克服消极干扰,数学课堂学习必将高效。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区别。“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主张“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因此,新教育观应得到倡导。
(2)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课题,有助于我们放弃传统的“传递中心数学课堂”,建立“对话中心数学课堂”,放弃“教的课堂”,建立“学的课堂”,有利于数学老师角色的转变.
数学学习,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路,在这求知的路上,我们要与新知相遇、与他人相遇、与自我内心相遇,既然相遇,就要对话、交流、沟通、思考。因此,数学学习的实践就是数学对话的实践。要想数学课堂学习高效进行,就要放弃传统的传授型课堂,建立新型的对话型课堂。
与新课堂相适应,教师角色也得转换。由“传递”向“创造”的转变;由“学科”向“课程”的转变;由“控制”向“引领”的转变。
2、实践价值
(1)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对话中心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2)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让更多的成员成为新型课堂的专家型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2、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和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即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并不只限于那种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行为,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所以,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探索新情况的态度。
其一,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间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一间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他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优点: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②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③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3、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同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杜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提出三个重要论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地继续不断的改造”。他主张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主宰。
杜威在“做中学”理论中特别提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探究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达到新的境界,要按照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经验这五步来设计活动课和指导儿童,只有这样,儿童的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②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
③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1、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实现观念的更新,初步形成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和辅导学生的能力,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育观,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武胜县乐善学校初中部全体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认知起点的分析与定位。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
4、探究性学习。
八、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本课题设定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在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指导下,以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为内容,走理论学习到实践总结再到理论提升最后实践论证的研究路线,认真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切实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以对比实验为主,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文献法: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调查法:通过调查目前我校课堂现状,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4、检测法: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实验研究前后的发展状况,从中归纳出通过实验取得的优势,从而扩大实验的力度。
九、研究的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xx.11-20xx.3)
(1)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的研究方案,开题。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
2、理论研究阶段(20xx.4-20xx.5):
进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进行理论检索整理,对本次研究寻找理论支持,并指导后期的行动研究。
3、行动研究阶段(20xx.6-20xx.7):
(1)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
(2)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
(3)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以寻找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案。
(4)召开课题中期评估工作会议。
(5)在研究后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再次进行评估,以做比较。
4、总结阶段(20xx.7-20xx.10)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3)申请课题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4)组织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研究成果。
5、实验法:通过实验研究,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想小结,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休整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十、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包括基础外部条件、经费设备、资料占有情况、课题组成员状况等。
十一、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整个研究过程大约用2年时间,成果完成时间为20xx年10月,成果的最终形式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一)主研者
冯敏:对课题研究成员作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二)成员及分工
周琼、王黎清、周雪梅、龚红梅主要负责课题的理论性研究,对学生有效性学习作实践上的指导和研究,并写好论文。
十三、经费预算及资料条件
整个研究过程大约需要经费二万元,需配备白板,相关教具,一台电脑、打印机一台。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12
一、研究实验的课题
总课题:课本导读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子课题:
A、如何阅读概念、定理、公式、例题、应用题。
例子:两次购买同一种物品,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策略,第一种是不考虑物品价格的升降,每次购买这种物品的数量一定;第二种不考虑物品价格的升降,每次购买这种物品所花的钱数一定,哪种购物方式比较经济?能把所得结论作一些推广吗?
设第一次和第二次购物时的价格分别为p1,p2按第一种策略,每次购nkg,按这种策略购物时,两次平均价格是:×、×。
B、课本习题的变式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C、在课本导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研究。
二、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教学艺术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题研究是它永恒的主题。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只有更好的理念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就有了载体。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想通过课本导读法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课本研究的理念依据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变“学会”为“会学”的今天,还学生“读书”的权力,多让学生读书,使学生形成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已越来越重要。课本导读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逐步地独立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课本的能力和习惯,自己不会读书,教师的课讲得再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十分理想的。课本导读教学模式的内涵其实就是回归课本、利用课本、挖掘课本、拓宽课本。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中,探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的困惑与疑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如何适时引导,有效地让学生在阅读读本把握课本的主旨;数学阅读又与我们平时的语言阅读的区别是什么;教师如何用问题来牵引学生的阅读;如何高效挖掘教材的内容,实施数学课堂的总目标。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积极创设促进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对需要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们为探究问题,发现知识去阅读数学课本,激发起读书的动机。
五、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在交流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收集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3、变式问题情景,整合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再次阅读重点内容,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独立解决课后习题,反复阅读教材,寻找变式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6、主动探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并且摸索出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六、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坚持在阅读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七、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
1.实验班级:一、二、三年级
2.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第二阶段: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
3.子课题
A、如何阅读概念、定理、公式、应用题。
B、课本习题的变式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C、在课本导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研究。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并注重拓广自觉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13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XX
组员:XXX XXX XXX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14
一、立题的背景:
1、高考要求:高考的《考试大纲》规定:数学科考试着重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能力立意命题,突出能力考查。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法则、定理、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而且会剖析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运用所学过的数学概念、方法,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更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因此,运算能力是数学的一项基本的重要能力。
2、学生现状:高中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数与式的运算,许多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较弱,有时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运算时也会出错。有些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导致缺乏数感,有些学生总是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会灵活地进行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在缺乏运算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推理演算;有些学生运算过程中不能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运算过程繁琐,准确率低等等,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尽快地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任务刻不容缓。
3、通过上一个课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已基本明确,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及症结可归纳如下:运算技能方面;逻辑思维方面;学习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品质方面;心理素质方面,等等。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就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只有我们师生共同掌握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积极配合及时实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立题的意义
1、新课程要求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新课程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在运算方面,应该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2、在数学教学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在诸多数学能力中,运算能力的训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开始最早,时间跨度最长。运算能力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等诸多能力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计算的步骤,提高解题的速度,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加简便、科学、合理。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3、作为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运算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目前高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真正水平,从而因材施教,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进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数学思维品质也会有明显提高。因此,我确立研究课题《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关键词:运算,运算能力,数学运算,数学运算能力,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运算: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运算能力: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数学运算: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能力:能使某些数学运算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称为数学运算能力。通常所说的数学运算能力实际上包括运算技能,如心算、笔算,以及数与式的运算、方程的运算等。运算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法则、公式,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后而逐步形成的。
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对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式等进行正确地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地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高中数学运算能力是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
二、研究的方向
1、分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2、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及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3、通过小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形成校本,使自身不断成长进步。
三,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测试法(前测和后测)、总结法、文献法等。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7月)
(1)理论学习与培训:
通过向专家请教,个人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更新观念,明确方向,提高认识。
资料清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陈大伟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卢建筠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
《XX年高考考试大纲》;
《XX年高考考试大纲说明》;
《XX年高考试题分析》等。
(2)设计课题方案:
收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拟定计划,设计课题方案,写出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XX年8月—XX年10月)
(1)前期测试调查,分析结果,找出症结所在:
利用分析法、测试法等对实验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对调查结果多角度分析,梳理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
(2)初步制定方法与对策:
根据测试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将实验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并对其中一个小组在教学中进行试点,另一个小组作为对比对象不采取任何措施。
(3)后期测试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初步尝试后,在实验前测试卷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份相对应的实验后测试卷,对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后期测试,再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对比。评价问题调查准不准,问题分析对不对,解决方法好不好,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并反复进行实施,主要针对高XX届学生。如此反复,最后再归纳总结。
(4)写出中期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总结阶段:(XX年11月—XX年1月)
(1)整理归纳、进行课题小结;对结果进行汇总、写出结题报告。
(2)将本课题的研究的有效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更广泛地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主件:结题报告。
二、附件:阶段调查报告、教学随笔、课后反思,
教学案例等,相关论文、教学设计、成长记录袋、测试卷、部分案例等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15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与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责任,而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而我区自20xx年秋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课标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发展。
2、教师成长的需要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找教师成长的模式。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的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1]。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随着广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区中学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教师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大量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我区从教,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脱接,反思性教学能为他们快速成长找到一条捷径;另一方面从外地引进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毕竟不熟悉广州学生的学情,反思性教学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广州学生的教学。同时即便是老教师也需要再提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到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益。
4、目前我国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考虑老师因素多,考虑学生因素少;
(2)理论探讨多,实践探讨少;
(3)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
(4)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借助数学课程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完善自我、学会教学的活动过程。它立足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回顾、考察、诊断、反馈和调整,强调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不良行为或不合适宜行为的改善和优化,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不断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适应发展变化的数学教育要求。
三、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已有所渗透和体现,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反思意识淡薄的教师占多数。老教师靠经验不反思,新教师只教学没有反思意识。②只反思解题经验和方法,发表的多为解题经验反思方面的论文,缺少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反思研究。这种研究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第四篇: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中学生数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立论依据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优化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前提条件:首先,从现状看,我们高中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会考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高二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其次,学生与各个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号入座?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所要求的学生,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研究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研究过程:通过一、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二、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三、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关键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称赞,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从而优化了教育环境。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创新之处: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四、研究基础(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李园中学是一所嘉定区的普通高级中学,对于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师,更有有耐心的去关心、理解这一类学生,而且必须有奉献精神去对待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一、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二、题时书写经常忽视关键词语或数据,论证时逻辑混乱。
三、做作业速度太慢,时间拖得太久。
四、不愿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记忆。
五、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六、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进行思考,所提问题层次低。
以上均为我校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较高,但对分层教学意义和作用认识的不足。分层教学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现实、更具体、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层教学的模式仍有可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我们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决策者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设备:多媒体、计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20xx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2
各位课题组成员、各位老师: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课题,20xx年12月申报,于20xx年1月8日经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审批立项,编号为115GH120xx。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目前,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改革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个人的作用,忽视学生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我们构建旨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本课题突出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法优化组合形成动态策略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师生组合的比例搭配关系、师生共同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集结和综合。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2、探索适合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及其优化组合策略,从而归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数学教学形式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度。
四、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和谐发展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出发,在课堂上设计和概括出一个实验框架,并在实践中论证、推广。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主线,采取走研究—总结—改进—再总结—再改进—出成果的路子,分实验阶段进行科学管理与操作:准备阶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调查法;实施阶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六、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工作重点:是依据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构建;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优选难度。
七、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也叫信奉理论)。例如,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教师容易意识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对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观察其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是两码事。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不张扬,也不外显,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好地调控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等方面的培养,但是如何使教师能针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组织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发展的过程,寻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我镇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八、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创造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xxx
课题组成员共5名,均为我镇数学骨干教师,其余5人分获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奖励。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3篇刊登在报刊杂志上。
九、本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对象:在实验学校低、中、高年级各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
实验周期:一年20xx、11------20xx、11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阶段任务:形成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调查阶段:(20xx.12------20xx.12)
阶段任务:完成问卷分析和制定出阶段工作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3、实验阶段:20xx.1------20xx.7
阶段任务:数学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报告,成专题论文。
(1) 第一阶段
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看专家讲座录像。
b教师培训,了解各环节操作,明确课题实验要求。
(2) 第二阶段
a组织教师听课、评课。b适时总结实施情况。c研究学生对实验的反应。d定时交流体会
e根据情况进行课题中期调整。f完成中期报告.
(3) 第三阶段:
a根据调整情况进行实验。B加强研究难点问题。C研究论文撰写。D测试e组织形式形成,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4、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
成果形式 《学科教学形式研究报告》及相关研究论文。
十、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实验对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强(展示形式:汇报课、观摩课形式展示)
2、实验者素质得到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能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能着呢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并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形式。(展示形式:汇报课和论文形式)
3、课题成果探索出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理论升华(展示形式:结题汇报展示课和相关成果论文集。)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3
一、研究实验的课题
总课题:课本导读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子课题:
A、如何阅读概念、定理、公式、例题、应用题。
例子:两次购买同一种物品,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策略,第一种是不考虑物品价格的升降,每次购买这种物品的数量一定;第二种不考虑物品价格的升降,每次购买这种物品所花的钱数一定,哪种购物方式比较经济?能把所得结论作一些推广吗?
设第一次和第二次购物时的价格分别为p1,p2.按第一种策略,每次购nkg,按这种策略购物时,两次平均价格是:
B、课本习题的变式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C、在课本导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研究。
二、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教学艺术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题研究是它永恒的主题。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就有了载体。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想通过课本导读法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课本研究的理念依据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变“学会”为“会学”的今天,还学生“读书”的权力,多让学生读书,使学生形成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已越来越重要。课本导读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逐步地独立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课本的能力和习惯,自己不会读书,教师的课讲得再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十分理想的。课本导读教学模式的内涵其实就是回归课本、利用课本、挖掘课本、拓宽课本。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中,探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的困惑与疑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如何适时引导,有效地让学生在阅读读本把握课本的主旨;数学阅读又与我们平时的语言阅读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如何用问题来牵引学生的阅读;如何高效挖掘教材的内容,实施数学课堂的总目标。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积极创设促进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对需要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们为探究问题,发现知识去阅读数学课本,激发起读书的动机 五、课题研究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 课堂教学目标
1、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在交流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收集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3、变式问题情景,整合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再次阅读重点内容,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独立解决课后习题,反复阅读教材,寻找变式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6、主动探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 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 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 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并且摸索出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六、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坚持在阅读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七、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
1. 实验班级:一、二、三年级
2. 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
3. 子课题
A、如何阅读概念、定理、公式、应用题。
B、课本习题的变式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C、在课本导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研究。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并注重拓广自觉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方向有极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概括、和应用是顺理成章的。而化归思想又是数学思想的一大主梁,也是必须要受到重视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到处蕴涵着化归思想,教师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转化因素,让学生体验运用化归思想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为以后的学生的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要了解什么是化归思想?及化归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方法?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及问题来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一大 主梁 体现在整个数学的教学及学习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化归思想方法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但如何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正确的化归思想方法则就是一个难点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论文提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以及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数学化,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所以在现代进行的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须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化归思想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论文会绕着下面的几点来展开对化归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绍化归思想的概念,并进一步的讨论其实质及转化过程。
(2) 讨论运用化归思想的意义及其作用
(3) 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
(4) 通过对化归思想的探讨研究进一步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过伯祥 《数学方法论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峥 杨之 《 化归 刍论》 数学教育学报20xx.10(4)
[3]杨世明 《转化与化归》 郑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 》 科学出版社1984
[5]M.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沈文选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7]谢廷桢.初中效学应渗透的效学思想和方法[j].山东教育(中学版)..(2~4) 49 50.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1)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设计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数学教师一般都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而且每个班级人数较多,教学工作量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平时作业设计单一化,甚至仅局限于使用课本中的习题以及与课本配套的教辅用书中的习题。没有认真地思考设计学生的作业,更难做到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的评价,这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怕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严重。綦春霞在《数学理论与数学课程改革》中说:单纯的训练甚至比停止训练更容易让人脑神经出现萎缩,对数学技能训练来说,单纯、机械、过度的训练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合理进行作业设计已成当务之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深入,我们学校大多数数学老师意识到有效的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队伍。
现实社会的要求。
(1)新课程明确提出: 有效的作业设计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课题组为增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针对我校数学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特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认为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减少在教学时间和练习量上加班加点,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 备课、作业设计 切实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身心的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在基础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等,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作业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合理有效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变被动地完成作业为学生自主乐意地接受、巩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通过有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要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人、因地制宜地使作业具有开放性与层次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文章《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6
编号
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学科分类小学数学
课题主持人
主持人单位
填表日期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研读教材能力
主持人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11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教学实践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河南省息县淮河办事处天丰路北段
邮政编码
464300
联系电话
主要参加者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学历学位
工作单位
预计完成
时间
一年
二、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证机关、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获奖、发表、出版时间
三、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主持的与本课题有关的课题
主持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研究课题如已结题,请提供课题结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
四、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界定与教师和学生中之间的纽带,因此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是老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保证。以往老教材中有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复习或者过渡性内容。而新教材的新知识多以对话、情景展示、表格等方式呈现。这为教学探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是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等等,给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为此,我们认为,如何帮助老师读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当下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教材存在三种情况,
1、“教”教材。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以学会知识为中心的,此为教书。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让自己的教学与学生同步,是以学习对象为中心的,此为育人。
3、“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上几种理解和使用教材方式,由于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对教材认识不够,因此,在我们小学青年教师中第一、二种情况非常常见。所以对于此项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小学数学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包括教课书、以及练习册等,此外还包括老师用的教案、教学挂图、投影仪等等,我们课题所指的教材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及新课标。
2、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三)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1)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合理使用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探索出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有借鉴性的案例,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这保证了研究资料、数据及成果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老师系统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分析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高效合理使用教材,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方法,使得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能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对数学规则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综合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教研水平,而且通过他们的研究带动了周围的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提高、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一批有反思力、创造力、科研型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2、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一)、通过探索力求解决以下问题
1、研课标
1、1研读课程目标,新旧课程标准一样,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此外还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1、2研读新课程六大理念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c、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d、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e、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f、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1、3研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4研新课标“四基”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研教材
2、1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理清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在小学阶段所处位置与作用,做到整体把握,既做到前后知识不脱节,又做到不重复。
2、2研读主题图、情境图,领会主题图及情境图的创设意图。我们要仔细研究教材主题图或情境图所包含的信息,理解编者意图,认清主题图作用,根据需要选择。只有领会情境的编排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修改它、更换它,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2、3研读提示语,特别是小精灵说出的话。比如“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他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2、4研读例题与习题,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是例题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要找到怎样合理的使用例题和习题。
3、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1集体备课
3、2教研
3、3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
(二)、撰写有借鉴性的优秀案例5——7份
六)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教育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案例分析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七)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1、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而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要阅读例题、解答习题,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2、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以课标作导向,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
3、要学会活用教材。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4、“进行学科专题培训——引领学习《课程标准》——帮助梳理知识——科学分析学情——积极课堂实践”能够持续提高新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5、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高效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八)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定研究人员,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研讨制定具体方案,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3、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做讲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研读课标,研读课程目标、新课程六大理念、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新课标“四基”
第二阶段是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主题图、情境图、提示语、例题与习题。
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备课、教研、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各成员将实验期间的数据、问卷调查表、学生作品、个人实验小结、实验感受、与实验有关的论文、案例、课件
九)预期成果
1、论文
2、结项报告
3、案例
注:本栏可加页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主持人系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把理论知识积极应用于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较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在教学研究方面,注重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多次获得省市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参与过县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和基础保证。
(一)研究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每次认真参与课题活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想。
2、研究计划扎实。我们把研究项目逐步分解,制定研究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实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3、研究资源丰富。
(二)研究制度及时间保证
1、明确任务,加强研训。利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继续学习有关专业理论,探讨有关认识,交流有关经验。
2、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拓展研究内容,将研究点扩展到各年级各领域的学习任务中去,在广泛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
3、整个课题研究预计历时一年左右,时间上相对充裕。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注:本栏可加页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10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7月—8月
2
8月—9月
3
9月—10月
4
10月—11月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提示语
论文
张玉龙
5
11月—12月
6
12月—1月
7
8月—9月
8
9月—10月
9
10月—11月
10
11月—12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
张玉龙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xx年11月
2
20xx年12月
巧用主题图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
论文
张玉龙
3
20xx年5月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项报告
结项报告
王洪忠
七、推荐人意见
不具备申报资格的申请人,须由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主持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等。
第一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第二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八、主持人单位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九、县区教科研管理单位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专家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一、信阳市教育局审批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
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XX年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8
一、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1、活动时间:20xx年6月10日
2、活动地点:平利县中学会议室
3、主持人:王贤永(德育处主任)
4、评议专家:敖忠民、吴国鸿、黎孝华(数学教研组长)
5、参与人员:廖坤祥、陈进华、陈海丽、安敏敏、刘婷、刘尊军
主要内容:
1、王主任首先就课题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同时也指出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2、敖忠民、吴国鸿、黎孝华老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疑问,同时对课题的研究方法作了详细的指导。
3、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对课题研究负责,落实好每一个步骤,并在计划内完成任务。
4、王主任总结此次开题活动是一次成功的交流,是一次提高专业技能的会议,是一场学术上的及时雨。
二、开题报告要点
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可加页)。
题目: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现状及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20xx年英国修订《国家课程》对核心素养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表述,其分别从课程目标、学科重要性、关键概念、关键过程和内容范围几个方面,对跨领域和学科特异性的学生发展所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在20xx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在报告中描绘了数学学科素养的构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2、研究背景
(1)基于对目前教学现状的分析与革新
一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二是我校学生数学水平、数学能力普遍较差,六大数学学科素养非常欠缺,不能很好的服务、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和他们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导致了数学的应用功能下降,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方面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凸显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现实性、生活性和富有挑战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上追求目标多元性、方法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以是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需要。是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需要。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尽管已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所以,我们想通过该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数学素养的落实,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二)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本课题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平利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
其中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它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知识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抽象思维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社会实践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它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合理表述论证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本质的洞察力,引导学生积累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在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感悟数形结合,感知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加强数学应用。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欣赏数学运算的流畅性,体会数学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具有合理抽样的能力、数据提取整理能力、合理分析能力;要培养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意识,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正确数学观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指导实践活动。
(三)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资料收集法,谈话法等。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
调查研究法就是研究者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文献研究法是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方法。
(1)在研究课前,教师要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准备教学资源,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2)在研究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证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 (3)在研究课后,教师要听取学生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并且与课题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最后写出研究总结。
为能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我们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研究实践。分散,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集中,是指在校内不定期进行教研课交流活动,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地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同时积极参加上级各种教研课、优质课等的开设、观摩和讨论。我们将通过每次教研活动,着力解决该研究中的若干方面问题。
(四)、组织机构和分工
我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申报给予了高度的关心与重视,由我校德育处主任王贤永亲自负责,指导、督查课题工作的具体落实。在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平利县中学“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的课题组,专家评议组:敖忠明,平利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吴国鸿,平利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黎孝华,安康市教学能手。王贤永,平利县中学德育处主任,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统筹,撰写研究方案、计划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统筹组织教改活动,教师的学习,技术培训和交流工作。课题组内成员为研究力量强,选用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扎实的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参与教师共同学习,深入探讨,不断反思,积极实践。
(五)、经费和软硬件环境支持
学校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广大教师申报和开展高层次教育教学项目研究工作,并设有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资金,对承担的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按上级要求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对承担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在工作上做出适当安排,保证其有足够时间按时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在研究条件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并取得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学校全力支持课题研究的开展,保证解决实验所需一切经费,包括各种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费、专家咨询费、资料印刷费、研讨会议费等;学校还对课题研究成果根据课题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六)、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学习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学习研究相关理论,查阅教学、教改资料,调查教学实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课题论证与设计,课题组成员分工。
2.准备、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确立实施方案,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有关培训活动。课题组收集、分析、总结数据最后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论证,收集有关的教学案例,撰写论文。
3.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过程的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组织评审。
(七)、预期研究成果
20xx年6月---20xx年7月,由德育处王贤永主任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开题。
20xx年7月---20xx年8月,由廖坤祥老师以课例的形式完成《统计与概率》课堂案例。
20xx年8月---20xx年9月,由陈进华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如何提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20xx年9月---20xx年10月,由陈海丽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由刘婷老师以课例的形式完成《常用逻辑用语》课堂案例。
20xx年11月---20xx年1月,由安敏敏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20xx年1月---20xx年2月,由德育处王贤永主任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结题。
20xx年2月---20xx年4月,由刘尊军老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9
一、立题的背景:
1、高考要求:高考的《考试大纲》规定:数学科考试着重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能力立意命题,突出能力考查。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法则、定理、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而且会剖析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运用所学过的数学概念、方法,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更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因此,运算能力是数学的一项基本的重要能力。
2、学生现状:高中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数与式的运算,许多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较弱,有时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运算时也会出错。有些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导致缺乏数感,有些学生总是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会灵活地进行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在缺乏运算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推理演算;有些学生运算过程中不能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运算过程繁琐,准确率低等等,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尽快地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任务刻不容缓。
3、通过上一个课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已基本明确,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及症结可归纳如下:运算技能方面;逻辑思维方面;学习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品质方面;心理素质方面,等等。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就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只有我们师生共同掌握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积极配合及时实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立题的意义
1、新课程要求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新课程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在运算方面,应该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2、在数学教学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在诸多数学能力中,运算能力的训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开始最早,时间跨度最长。运算能力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等诸多能力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计算的步骤,提高解题的速度,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加简便、科学、合理。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3、作为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运算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目前高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真正水平,从而因材施教,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进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数学思维品质也会有明显提高。因此,我确立研究课题《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关键词:运算,运算能力,数学运算,数学运算能力,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运算: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运算能力: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数学运算: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能力:能使某些数学运算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称为数学运算能力。通常所说的数学运算能力实际上包括运算技能,如心算、笔算,以及数与式的运算、方程的运算等。运算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法则、公式,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后而逐步形成的。
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对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式等进行正确地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地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高中数学运算能力是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
二、研究的方向
1、分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2、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及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3、通过小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形成校本,使自身不断成长进步。
三,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测试法(前测和后测)、总结法、文献法等。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7月)
(1)理论学习与培训:
通过向专家请教,个人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更新观念,明确方向,提高认识。
资料清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陈大伟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卢建筠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
《XX年高考考试大纲》;
《XX年高考考试大纲说明》;
《XX年高考试题分析》等。
(2)设计课题方案:
收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拟定计划,设计课题方案,写出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XX年8月—XX年10月)
(1)前期测试调查,分析结果,找出症结所在:
利用分析法、测试法等对实验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对调查结果多角度分析,梳理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
(2)初步制定方法与对策:
根据测试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将实验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并对其中一个小组在教学中进行试点,另一个小组作为对比对象不采取任何措施。
(3)后期测试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初步尝试后,在实验前测试卷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份相对应的实验后测试卷,对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后期测试,再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对比。评价问题调查准不准,问题分析对不对,解决方法好不好,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并反复进行实施,主要针对高XX届学生。如此反复,最后再归纳总结。
(4)写出中期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总结阶段:(XX年11月—XX年1月)
(1)整理归纳、进行课题小结;对结果进行汇总、写出结题报告。
(2)将本课题的研究的有效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更广泛地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主件:结题报告。
二、附件:阶段调查报告、教学随笔、课后反思,
教学案例等,相关论文、教学设计、成长记录袋、测试卷、部分案例等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0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全面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特成立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精神,我们确立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研究课题。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1)扭转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
2)学习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学生课堂合作小组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理论中的“引导”之涵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
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教师在学校肩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是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创新学习是一种超前教育和境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超越和升华。
2 、课题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互帮互助,“一个都少不了”。
2)更新课堂学习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
2)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和深度反思相结合,
3)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
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xx年3月—20xx年5月 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①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③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xx年6月—20xx年10月 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xx年11月—20xx年6月 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②学生撰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③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xx年9月—20xx年12月 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5)
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6—20xx.10)
1、调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 (20xx.11—20xx.7)
1、改进措施,巩固成绩
2、总结经验,整理数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8—20xx.12)
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总之,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要定期召开研究人员交流会、研讨会、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水平,交流经验,及时反思,用校本研训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当中,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做一点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我们自身的执教能力大幅度提高。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扩大。从心理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差异应该符合正态分布。教育理论表明,在正确或正常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如果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学和教育上找原因。
首先,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总体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无疑对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若教师对此类现象关注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困生”,并有可能在班级中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数学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其次,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在广大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编制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往往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肤浅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看似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极有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次,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要。当前,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片面、肤浅,使教师在数学的认识构、教学方法、学生的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等现象,教师亦深感此状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他们渴求一个既能实实在在发展自己,又能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对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展开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三、课题界定。
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
四、研究内容。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研究方法。
a、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b、经验总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材料,以点带面。
c、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d、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六、研究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7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10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
1、根据调查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完善实验。
(四)、题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1月)
对实验研究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撰写题报告,形成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文本类成果: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等。
2、实践类成果:(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2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才行。
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形式4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发综合学习课,首先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研究的难点: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训实验老师,每位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小课题有关的知识。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加强理论学习,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阶段的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实验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实验阶段性总结。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力争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课题负责人谭冬梅从教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对“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进行过探讨,并先后参加了全区“九五”规划课题“动象教学法”的研究;自治区电教馆组织的“听算训练与测试”的课题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的北师大教材的实验;自治区地方课程数学科的“学科探究”一书的编写工作。曾被聘任为全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动象教学法”总课题组理论组成员。该同志有一定科研、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曾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例如覃灿玲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目标教学”的子课题实验。周志勇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的“活动导学”的课题研究。梁洁霞老师参加全市的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二等奖。他们都是青年教师,没有太重的家庭负担,而且对科研有一股热情,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1、确定课题。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2、定人定责。子课题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3、检查指导。教导处协调组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检查指导。4、审查验收。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5、研讨完善。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行研讨评定,对疑难问题集体攻关,完善过程和结果,并对下学期课题提出建议。6、总结推广。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实验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将一些好的经验和研究成绩较好的教研组的成果作为常规管理在全校推广。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教导处覃灿玲、李静、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师等17组成,其中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 4人 ,实验教师全部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学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98%的成员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 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3
论文题目:关于泰勒公式的应用
课题研究意义
在初等函数中,多项式是最简单的函数。因为多项式函数的运算只有加、减、乘三种运算。如果能将有理分式函数,特别是无理函数和初等超越函数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而误差又能满足要求,显然,这对函数性态的研究和函数值的近似计算都有重要意义。那么一个函数只有什么条件才能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呢?这个多项式函数的各项系数与这个函数有什么关系呢?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这个函数误差又怎么样呢?
通过对数学分析的学习,我感觉到泰勒公式是微积分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函数值估测及近似计算,用多项式逼近函数,求函数的极限和定积分不等式、等式的证明等方面,泰勒公式是有用的工具。
文献综述
主要内容
Taylor公式的应用
Taylor公式在计算极限中的应用
对于函数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的计算是十分简单的,因此,对一些较复杂的函数可以根据泰勒公式将原来较复杂的函数极限问题转化为类似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 满足下列情况时可考虑用泰勒公式求极限:
(1)用洛比达法则时,次数较多,且求导及化简过程较繁;
(2)分子或分母中有无穷小的差,且此差不容易转化为等价无穷小替代形式;
(3)所遇到的函数展开为泰勒公式不难。
当确定了要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关键是确定展开的阶数。 如果分母(或分子)是,就将分子(或分母)展开为阶麦克劳林公式。 如果分子,分母都需要展开,可分别展开到其同阶无穷小的阶数,即合并后的首个非零项的幂次的次数。
Taylor公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有关一般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题设中函数具有二阶和二阶以上的导数,且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可知的命题。 证明思路:
(1)写出比最高阶导数低一阶的Taylor公式;
(2)根据所给的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已知被积函数二阶和二阶以上可导,且又知最高阶导数的符号。
证题思路:直接写出的Taylor展开式,然后根据题意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被积函数具有二阶或二阶以上连续导数的命题。
证明思路:作辅助函数,将在所需点处进行Taylor展开对Taylor
余项作适当处理。
Taylor公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利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宜将函数用带佩亚诺余项的泰勒公式表示;若用于近似计算,则应将余项以拉格朗日型表达,以便于误差的估计。
研究方法
为了写好论文我到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查找相关论文的发表日期、刊名、作者,接下来要到图书馆四楼过刊室查找相关文献,到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期刊文献。 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仔细阅读,细心分析,通过自己的耐心总结、研究,老师的指导、改正,争取做好毕业论文工作。 具体采用了数学归纳法、分析法、反证法、演绎法等方法。
进度计划
为了有准备有计划的做好我的论文工作,我为自己安排了一个毕业论文进度计划,我会严格按照我的进度计划,及时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工作。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 ,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 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 (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15
如何合理根据此课型的特点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教师的困惑和教学的现状,为了探讨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设定以下课题:
一、课题形成的背景
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教学研究课题,是学校层面、教学层面时刻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管在国内国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深入地研究和丰硕的成果,对学校现有学科教学都有其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针对课程背景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具体到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科教学效率、效果提升的研究及其成果显得还远远不够,而且研究工作必须及时跟进。
人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够。表现在课改后教学过程中:一种人只从高考上看课堂教学效果,另一种人从课堂教学花样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还有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在谈教学效果是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种不去收获,这些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实施推广过程中的课堂教学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
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与其他课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此类型课的教学倍感困惑,无从下手。学生觉得此类型课枯燥乏味,学得无趣。我们要重视此类型课的教学方法,探索此类型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因此,如何合理根据此课型的特点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教师的困惑和教学的现状,为了探讨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设定以上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初步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为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有效性,初步解决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形成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的教学模式并推广;
(3)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
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指出成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问题要明确,思路清晰,方法要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600字)
二、成果研究方法
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上。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样本学校学科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笔者多次利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组织比对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问卷内容涉及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课外辅导答疑以及他们上课的听课状态、效果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好多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结合学生的意见以及现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设计了多节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不同上法的教案,然后把它应用到现高中教学中,想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观察,得出上好此类型课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而探讨适合现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价值取向,要求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课有效性研究》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开展。本课题将对如何合理设计根据此课型的特点的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合我们的现行教材、符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省时高效,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知识应用、的能力提升课的教学模式做以建议。
四、课题实验过程
本课题研究设想如下
(1)准备阶段:
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
D、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目前学科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现状、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2)实施阶段:
A、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
B、在具体的数学课谈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课中学习反思,阶段学习反思、结合教学,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C、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情况交流会。
D、撰写论文。
E、分析数据、收集成果。
(3)总结阶段: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促进课题研究人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的具体环节反思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不同教学设计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4、案例研究法:对课堂各种课例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有效教学模式。
第五篇: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辽宁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研究》
开题报告
本报告共分三个部分: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课题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课题提出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方法,是指在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时,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更为实在、具体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狭义上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方法。广义的教学方法也称教学方式,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先进教学方法,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和活用教学方法。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强调学生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和学习数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差,见识少,知识面窄,反应能力较低,缺少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的情况,所具有的知识一般源于书本知识,很难把书本知识结合在一起;另外,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比例较大(我校达60%左右),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落后,缺乏教学反思,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提高缓慢,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厌学倾向严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方法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中,开展先进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目前国内外数学教学形式来看,教学程序基本一致(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但是,从数学教学实际来看,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性的培养,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我国一般采用集中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教师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教学方法的研究,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的方法的多样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最佳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或者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种“激趣--分层--互动--反思”的数学教学方式,体现“情境化”、“学生主体化”、“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反思提高”等先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2、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教学学业成绩。
3、促进我校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并期望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科研热情,提高数学乃至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教学先进方法的研究,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改进和完善。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应贯穿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体现启发式的精神。
2.激励性原则
本实验自始至终都应贯彻激励性原 则。一要注意调动实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二要实验教师在组织 教学中,注重贯彻激励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教师
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做为本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3.创新性原则
实验教师应是研究型的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并总结出教学的闪光点,拓宽思路,在激发兴趣、分层次教学、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探索出新方法、新路子。
4、发展性原则
研究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三)研究内容:
1、激趣创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问题情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就能使教学效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分层施教:针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效果的近乎同一年
龄段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既能使学优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可以使学困生在一定条件下得以转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
3、互动探究:一方面是教师的活动要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相应的活动。
师生互动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既引发学生思考,又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生生互动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思想的过程,这种方式因学生心理宽松,所以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反思教学 : 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对比法、文献资料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一)研究过程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限预期三年,即2010年9月――2013年9月。研究步骤及措施: 1、准备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申请立项、实验前期测试,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成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小组,市区教研人员组成的指导组,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保障。
2、实施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1)激趣创境(2011年3月――2011年6月)
通过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情境,加强个案研究,以课堂教学导言设计为突破口,提出问题,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
(2)互动探究(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合作、共建等交往活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分层施教(2012年3月——2012年6月)
通过分层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
(4)反思教学(2012年9月——2012年11月)
通过教学反思,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综合研究(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形成“激情创境――分层施教――互动探究――反思教学”的数学
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区中学进行推广。
3、课题总结鉴定(2013年3月――2013年9月)
加强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后测分析,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邀请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工作予以验收。
(二)成果展示
1、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研究论文集
3、教学设计及课例
4、教学案例
5、音像及相关实验资料
(三)课题组织管理及保障条件 课题指导组成员:朱家猛 王翠红
课题研究组成员 :李丹、孙凯、邱雷、张颖、詹萍、孙捷 在学校数学教研组中,选择工作积极认真、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的教学骨干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实验者,由校长牵头,担任课题负责人,从领导到教师,统一认识,同时,加强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制定了相关科研工作的教师考核奖励制度,以确保此项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细则及子课题实验方案,细致地介绍了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情况、课题研究的基本进程与任务分解,以使实验参与人员明确职责。总之,我们要紧密结合实
际,在专家指导下,既借鉴成功经验,又探索创新,力争取得最大的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