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11:3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第一篇: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民俗学田野调查报告

目: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年

级:2014级中文一班 学

号:2013370220 姓

名: 李原

完成日期: 2016年12月16日

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民俗是一地区聚居群体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是特定族群在共同文化语境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的把握与传承,是我们共有的意识和责任。一个地方的民俗有物质的,有符号的,有仪式的,这里将为大家展现作为地区民俗代表的天水饮食文化,以传统的浆水面为例,详细介绍它的形象、味道、制作及食用方法等,从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视角认识和感受家乡天水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天水 小吃文化 浆水面 正文

一、天水地理历史概况

天水是我的家乡,其命名的由来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里没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接陕西关中平原,西通青藏、新疆,南临渭水秦岭,居西安和兰州两大城市中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原本属于西北地区的天水气候相对湿润怡人,故其也称作“陇上小江南”。

天水古为“邽县”,又称“成纪”,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后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便是陇西郡中一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天水孕育了人文始祖伏羲氏,故其享有“轩辕故里”的美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农历5月13日都会在此举行伏羲公祭活动,后来形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和侨胞的伏羲文化节。境内还保留了自商周以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秦国早期历史遗迹和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走廊”的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古迹甚多,悠久的历史沉淀了这里朴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让上千年中形成的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天水饮食文化形成与特征

由于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温和而又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使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口味传承了秦人,多以面食为主,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故食材又以猪、牛、羊、鸡见长,烹饪方法以炒、烧、煨、炖为主,兼容了川人和晋人的酸辣,其显著特征是口味浓郁、厚重。天水传统的特色菜大多菜形纯朴、香味醇厚。

与今天水传统宴席的精华相比,天水地方风味小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天水民间的风俗底蕴。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制作方法精细。打卤面、浆水面、清真碎面、面鱼、呱呱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这些都充分说明天水的饮食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凝结着天水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三、浆水面概述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传于陕西、甘肃一带,属于陕甘地区传统特色小吃。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甘肃定西的浆水面更为清淡,清热解暑,颜色通透、味道较为酸爽,尤以敦煌,天水市浆水面出名,家乡人出门在外,总难忘记乡土独特的美食,这里就主要介绍天水特色的浆水面。

四、浆水面的历史与传说

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浆水面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陕甘秦地的名小吃。

《中国名特小吃辞典》说:“陕西省关中一带著名小吃,是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一书说:“不仅关中地区,在陕南山区群众也喜欢吃浆水面。”清末兰州进士王煊所写(浆水面戏咏),颇能道出浆水面的绝妙之处:“消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赤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关于浆水面,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在当年张飞为西乡侯的时期,西乡县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立业,独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拐瘸了一条腿,只好跟两位老人住在一起,并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面铺,以维持生计。可惜面铺生意清淡。一天,面铺里来了位客人,要了两碗面条。恰巧这时菜已用完,没有东西制作臊子。但是两位客人又饥又渴,便让老三随便找点菜,凑合着做成了面臊子。

老三找遍了厨房,终于从一个瓦罐中找到了几片白菜。这时他才想起,几天前自己把几片白菜洗净后已经放在瓦罐里,后来又一不小心将热面汤倒进去了。现在拿出白菜一看,白菜已经有些发黄,还有一股酸味,幸好还没有怪味,于是老三就用这酸白菜。老三将面条煮好后,浇上这用酸白菜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把两碗面端到了客人面前。不料客人吃后,竟然不约而同地都说这面条好吃,并要老三再来两碗。客人还问老三:“这叫什么面?”当老三说明原委,并提到这面还没有名字时,那位客人想了想后说道:“就叫浆水面吧。”

等两位客人走后,老三才听旁人说,原来那人正是微服私访的张飞。消息一经传出去以后,人们纷至沓来,都急欲品尝老三的浆水面,从此,老三面铺的生意便日益红火起来了。如今那里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西乡的浆水面——连吃带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五、浆水面的特色

夏天的浆水,还常常当作预防中暑的清凉饮料,直接饮用。陇上气候干燥,土地含盐碱过多,所以常食味酸性凉的浆水,不但能中和碱性,而且还可以败火解暑,消炎降血压。夏日常食有利健康。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六、制作方法

(一)浆水的制作过程和要求

做浆水面首先需要浆水,尤其是地道的浆水,因此,天水人做浆水,也是比较讲究。浆水的制作,并不复杂,但一定要干净,其过程一定要避免其他细菌的感染。做浆水的盛具,最好是陶制品,也就是陶罐。如果没有,玻璃的也可以。

浆水的主要原料是用蔬菜来沤制。一般用芹菜、莲花菜、莴笋为最佳。将蔬菜洗净后,也可切丝切片或是大片放入罐中均可。然后浇入煮沸的清面汤(或是用面熬制一点清面汤)。待其凉后,加入引子。所谓引子,就是指酵母。如果没有呢,就要先行制作酵母。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玉米面拌一点玉米面糊糊,然后让他自行发酵成为酵母(看到其略为起泡,嗅其呈现酸味即可)——找一团白面放酸了也行,一般倒入引子后,放置四、五天即可食用。不用密封,盖上盖即可。(这里浆水的材料应该更加丰富一些。)

制作好的浆水,千万不能随手用器皿直接去到浆水罐里伸进舀出。切记要用专一用的器皿舀子。使用前最好用开水烫一遍再舀。这主要是防止其他细菌侵入,致使发酵好的浆水被感染。用天水人的说法是浆水起“白花”了,如果被其他细菌感染,你会看到浆水上了起一层形如白泡沫的东西,那浆水也就该倒掉了,因为浆水受到了污染,已经坏掉了。如果浆水味道已经明显没有酸味,浆水也就该倒掉了。

视当地气温而定,浆水要经常性的更新。一般是气温很高更新就要快一点,大约半月更新一次;反之可以保存一月之久。所谓更新,就是捞掉泡了一段时间的菜,放入新菜重新再加水泡制。捞出来的陈菜,又叫浆水菜,可以直接凉拌或为烹炒食用即可。其口感略呈酸味,加点调料,香味浓郁,味道极佳。

(二)浆水面制作方法

一般的吃法是将浆水用胡麻油炝过,盛到盆里,用开水调好酸度,等煮好面(可以是荞面节节、小麦面条、手擀碎面等)后盛入碗中,配以胡麻油炝的韭菜、小葱、洋蒜等佐料,再放上咸菜、香菜等,一碗清香四溢、热气腾腾、消暑解渴的浆水面就呈现在食客面前了。也可以先煮好面(先将土豆切成粗条,用胡麻油清炒后煮到微熟,再放入由小麦面、荞面、豌豆面混合擀成杂粮面),完了加入浆水,以微酸为宜,配以咸菜,同样味道可口。

具体步骤:

1.先取一盆清浆水煮沸,再凉凉。

2.另用炒锅放菜油少许,待油势放花椒数十粒,炸出香味后,再炝葱花。倒入凉浆水中,加盐,调匀,撒上切成碎末的香菜,待用。

3.另锅煮手擀面条,出锅过水,捞入碗中,浇上调好的浆水。还可以在绿香菜上再撒一小撮油炸的红辣椒丝。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红化绿叶的浆水面就做成了。

4.再以油炸“虎皮辣椒”、凉拌龙豆、黄瓜佐餐,卤猪手,清爽滑溜,炎暑顿消,色形味皆佳。

小结

地域的不同造成风俗习惯的不同,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代表了该地区或族群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文化。我生活在美丽的天水,喜欢这里的方言艺术和饮食建筑,也一并继承和发扬着天水的文化与民俗,无论未来我去到多远的地方,记忆中永远都有那一碗浆水的香。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中国民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国栋.陕西传统风味小吃[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0 [4]王文福.中国名特小吃辞典[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1990 [5]雍际春,吴宏岐.陇上江南:天水[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

第二篇: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年级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实践时间:年

日到年月1月日

对于中国人来说,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闹节日,正是源于对年的喜欢和尊崇,形成了各色各样的年文化,地方年文化更是独具特色。于是,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福、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物事;打个比方,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通过此次调查,我希望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方年文化特色,更好的体会到年的韵味。

传统过年习俗之所以穿越千古而不衰,因为其间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过年习俗是先人在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汰选下来的优秀的文化形式,是最符合国人习性的做法。比如登门拜年,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登门这个细微动作,将对亲朋好友最坦诚的关心、温情、挂念,用面对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就算曾有过不愉快和小摩擦,也可通过登门拜访,解开疙瘩,达成最大化的和谐。这时候,我们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不是狭隘,而是宽广、坦荡。所以,在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走街串巷、登门拜年,那个热闹劲儿,让年文化有了人气,也将更多精神慰问撒播到了千家万户。

年前几天我和同学就一起去街上感受这浓浓的年味了,街道上此时真是热闹非凡啊,街边和拐角摆着各式各样的春联,还有各种炮竹让人眼花缭乱,年画和对联上色彩斑斓,通过销售方我们了解到,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今年最重要的角色当然是兔子了,各种兔子的年画应有尽有,兔子更是象征着朝气与活力,新的一年,人们的生活也会蒸蒸日上。其实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来图解理想。

我的家乡水泊梁山县,充分挖掘梁山水浒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梁山节庆品牌,策划推出了2011年“好客山东贺年会 梁山好汉过大年”系列活动。在围绕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在成功举办了元旦“水浒山寨迎新年,梁山好汉送吉祥”活动之后,“敲响平安锣,喜擂吉祥鼓”、“扈三娘比武招亲”、“水浒文化大看台”、“梁山古街贺新春”、“梁山好汉抢福”、“梁山好汉闹元宵”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春节期间将在水泊景区精彩上演;今年的贺年会,梁山景区把重点放在了“梁山古街贺新春”的古街民俗展示上,届时除了独特的风味小吃外,民间杂耍、喜庆秧歌、山东快书、莲花落、山东梆子、渔鼓、骑马、射箭和敲平安锣鼓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演绎活动将在梁山古街集中展演;安排了水浒情景剧“好汉大聚义”、“好汉迎宾”、“真假李逵”等特色演出,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水浒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过梁山古街道,游过梁山老山寨,我不由得感觉到了历史的年味来不曾远去。

说完家乡再说说别的地方的年文化吧。凑着年假,我去了表姐家,也感受了一把山西的年味,真是不去不知道啊,山西民间窗花,地域特色鲜明,内容形态极为丰富,只要是老百姓熟悉而感兴趣的事物,几乎都是窗花创作的依据;至今流行于吕梁山区的中阳民俗剪纸、流行于晋北广灵与灵丘的染色剪纸、流行于晋南和晋中广大区域的民间剪纸,都是发端于年节、蕴含丰富信息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山西民间还流行在门楣上张挂彩色门笺的风习,通常是四张彩纸上书写 “迎喜接福”、“喜迎新春”、“风调雨顺”之类的词句。它与春联一起,形成了民间直接以文字形式彰显节日喜庆的风俗事物,具有色彩强烈、词句朴实、寓意明显的特点。

初一是最热闹的。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民间俗信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上天,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年节,因此民间讲究初一五更时分要接神。后来人们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俗以为晚了接回来的就是懒汉神,对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不利。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等到院中点燃旺火,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

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长带领全家依次给各神位点蜡、敬香、摆供、敬酒,三跪九拜。设在院中的天地神谓之全神,神龛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供品最丰富。晋西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特制花馍,取五福来临之意。祭祖宗的隆重程度与祀神一样,家长率全家男子向祠堂或家中的祖宗牌位祭祀。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原来拜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拜年当地重要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拜年可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和团拜等形式。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给长辈磕头。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只拜人,不拜祖。五服之内须面拜,亲友则可让子弟代贺。旧俗晚上去者,谓之拜夜年;初十之后去者,谓之拜灯节。清末至民国时期,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礼貌;晚辈拜年时要先到祖先神祇前叩头请安,然后再向长辈磕头。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婚子女“压岁钱”。拜年风俗对社交礼仪的演变也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流行团拜风习,年节假期一过,人们在上班时相互贺节拜年、道喜祝福;有些行业春节不能休假,领导及亲友也会组织现场慰问、共庆佳节,是谓团拜。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禁忌颇多。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忌打碎碗碟。万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捡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意为破财不外流。如今,无论年节或平时,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碎碎)平安”。人们对付触犯禁忌的行为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一来求得心理平衡,二来趁机增添喜气。这些和我们这边都差不多的。

初二日,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一箩油食,一箩馍,礼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样齐全,相当排场,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如果没有公婆就不取油饼,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故有民谚道:“河东人情薄,总是馍换馍”。”

山西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民国《万荣县志》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有的人家因不忍搅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二日午前,新丧家门前插纸幡,曰‘过二节’。乡党俱送纸锞,己制止。是日,不拜节。”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晋中祁县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习,故不能在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单独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我们通过调查还了解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晋南个别县称“鬼节”,晋北地区,民间用彩纸剪成人形,让小孩去街上相互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换回来叫“得到有福人”。朔州一带则剪彩纸作女子形,于五更送之街头丢弃,曰:“送穷媳妇出门”。寿阳县也有剪纸作五穷妇丢弃门外之习,谓之“送穷”。这些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鄙视妇女的宗法观念在民众中的恶劣影响,许多人把家境好坏归罪于娶进门的媳妇身上,于是附会形成了此习,如今妇女的社会地位已极大地提高,“送穷”习俗已成为民间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和禁忌遗存。过去,晋西北地区许多村落,太阳出来要掀起炕席,打扫炕土倒掉,称为“送穷”。晋东南则习惯将烂衣破衫扔到院墙外。当地人传说古代高阳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烂衣服牞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后来惨死在街头。民间遂扔衣表示祭祀,故称“送穷鬼”。晋南民间传说古代颛顼时期,闾中生下一男孩,穿上新衣就哭闹,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滚,人皆呼其为“穷子”。所以晋南有些地方在这天掏院厕将粪送出门外,称“送穷子”。山西大部分地区,将元日以来积存的垃圾于此日倒掉,亦谓之“送穷”。

过了初五,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破五以后人们开始干活,过年的气氛日渐稀疏,所谓“五日年下”即是指此。

各具特色的年文化真是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在中国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的今天,守住我们的年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关于绍兴特色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绍兴特色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 法学102班孟笛青学号:1024110224 文化,是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文化,是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文化,是一幅展示民族骄傲的画卷。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为我们开展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的家乡——浙江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长三角南部,东连余姚,南临台州,西接萧山,北隔海湾与嘉兴相望。绍兴古称“会稽”,是中国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也是春秋越国、吴越国、南宋等朝代的古都,有“会稽天下本无俦、天子之城、天上仙都、泱泱大邦”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因此,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绍兴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于是,在寒假里,我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走访了本地的年长老人,对绍兴的地方文化做了一个简要的调查。

一、节气文化

1、春节。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又称“新正”、“大年初一”,是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绍兴人一般会在大清早放开门爆竹,寓意“早放(爆竹)早发(财)”,然后便置办年货、贴春联、在凌晨放烟花。今年,为了保护大气环境,政府号召群众少放烟花爆竹,但是爆竹声的此起彼落还是为新春增添了一份喜庆气氛。此外,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绍兴人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走亲访友时,主家也会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2、元宵。绍兴于元宵前后举行灯会之俗历史悠久。元宵前二日即正月十三日,俗称“上灯日”。入夜,开始悬灯挂彩,历时6天,至十八日方休,故此日又称“落灯日”。位于绍兴戢山街书圣故里的元宵灯会一直是绍兴的一大特色,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关顾。今年的灯会灯彩殊形异制,或模拟飞禽走兽,或仿制楼台亭榭;或使灯彩旋转,名为“走马灯”;或于灯上悬挂灯谜,任人猜射;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或“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

3、春分。春分,农民将余下的水稻、黄豆等种子磨粉蒸糕,糕面置红枣,俗称春分糕,用以食用及馈赠亲友,寓祈祝新年五谷丰登之意。这一习俗在乡间仍然存在。

4、清明节。清明节是绍兴大节,习俗甚多,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焚火、蹴鞠(皮球)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祠堂祭祖之俗今已不复存在,但偶有于家中设祭拜祖先者,俗称“拜大人”。大多数人都会在清明前后去公墓上坟。此外,学校偶尔也会于是日组织学生来到市区的府山公园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5、端午节。节期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

五、重午、天中节等。在这一天,绍兴人一般会截菖蒲为剑,与艾叶同插于门窗、床铺,也会食端午粽,亦有食“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酒、雄黄豆或黄梅)及苋菜、荷包蛋之习。俗传雄黄可祛邪,苋菜可避痧,荷包蛋可免因淋雨致病。此外,由于环城河围绕着绍兴城区,因此每年的龙舟竞渡也引来沿途市民争相观看,共同享受端午文化带来的节日快乐。绍兴的龙舟两侧都绘有精美的图案,龙头、龙尾高高扬起,十分威武,极具绍兴民俗特色,观赏性很强。

6、中秋节。节期八月十五日。旧俗于是夜置月饼、老南瓜、水果等于庭院,焚香点烛,拜月亮婆婆。绍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礼拜后家人围坐赏月,祭品依然陈之桌上,让月光照射,俗谓“取月华”。如今,盛行中秋赏月,家人欢聚,分享月饼,亲友之间亦以互赠月饼为时尚。中秋节寓人月双圆之意,亦称团圆节。

7、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绍人重视冬至,不仅须去先祖坟顶加土添泥,且祭祀祖先,称“做冬至”。谚云“冬至大如年”。是日比户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然亲朋间互不拜贺。此外,尚有吃馄饨之习。忌讳甚多,如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等。

二、饮食文化

1、黄酒。绍兴黄酒已有2500年的历史。南北朝时,绍兴酒被列为贡品,到了唐宋两代,绍兴老酒更是越酿越精,闻名遐迩。绍兴老酒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独厚的鉴湖之水酿制而成。同时,采用不同的配方和酿制方法,分成加饭、元红、善酿、香雪、花雕等品种,各种酒都有其独特的风味,是饮料酒中之佳品。用绍兴老酒作调料烹饪菜肴还能增加美味。绍兴酒也是配服中成药的理想药引。

2、霉菜系列。绍兴人对“霉”字似乎情有独中,霉出来的东西,并非腐败之物,而是“腌”的派生物。绍兴人常吃的霉笋、霉干菜、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等“霉菜系列”,其实又咸又香,非常下饭。绍兴霉干菜除了用来作佐餐外,还被作为焖肉、烤笋、烧鱼、炖鸡、蒸豆腐等各式菜肴的辅料,这样可以使得菜肴更加清香诱人,开胃增食。

3、酱腌类、糟醉类食物。绍兴喜欢以酱腌的方法来制作莱肴,岁月的积淀,众多的组合变化丰富了酱腌菜品,构成绍兴菜肴中的一大风味。每逢腊月年边,家家廊下,酱腌制品挂晒满竿,比如酱鸭、酱鹌鹑、酱肉等等,给水乡平添了一份过年的气氛。糟醉风味历来也是绍兴菜肴中最家常最受青睐的菜品,食后回味无穷,赞语不绝。糟鸡、糟鸭、醉蟹、醉泥螺等等,其调味品均依赖绍兴黄酒独有的天然风味。“菜不醉人人自醉”,“醉死槽丘终不悔”,绍兴人对“醉”、“糟”两味情有独钟。

4、绍兴香糕。绍兴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早有“进京香糕”之美誉。绍兴香糕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适量的中药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末的食用香料,再伴以纯白砂糖,和粉成型后,放到白炭火上烘焙,这样焙制的香糕黄而不焦,硬而不坚,口感松脆香甜。

5、茴香豆。人们对茴香豆的了解一般是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茴香豆无论如何是与孔乙己脱不了干系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姿势,关于“茴”字的四样写法的迂腐以及数茴香豆的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早已深入人心。于是,茴香豆成为人们到绍兴游览必尝的一味小吃。用干蚕豆与茴香、桂皮、食盐和食用山奈入锅,文火慢煮,煮干水分后,揭锅冷却,即成茴香豆。这种茴香豆呈青黄色,表皮起皱,豆肉韧软耐嚼,清香味甘,是绍兴几乎所有酒店四季常备的一种下酒物。

三、调查感悟

由此可见,绍兴的地方文化的确是丰富多彩,方言土语、物产服饰、茶馆酒肆、舟船交通、社戏赛会、四时八节、婚丧礼俗等等,现今仍能较为清晰地传承着往日风情的以酒店、酒俗、社戏、“三乌”等最具代表性。然而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不少古老的越地传统文化正在被无情地吞噬着。因此趁寒假,我也前往了市区的稽山中学、建功中学等学校采访了一些同学。大部分同学还是了解重大的本地习俗,如祝福,送灶等,但很多相对不重要的节日习俗早已经忘却。部分同学表示主要是因为家中没有相关的传承这类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通俗地讲就是家里的父母忙于工作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特有的意识,渐渐的已经开始淡忘这些传统习俗,甚至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在进行。

因此,我建议学校及社会应该积极营造一个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如各大中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绍兴文化课,旨在培养学生们牢记绍兴传统文化,牢记祖先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并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这样才能让浩荡千年的古越文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下载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