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历史上册课后反思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多数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来说,⑴中国史学到的知识点,如今几乎遗忘光了,学习新知识联系中国史,尤其是当很多知识点整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感到很困难。⑵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惰性很强。⑶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是很弱,但这又是中考的重头戏,授课中又不能因为学生能力弱而避开不讲。所以设计到这类问题时,往往会占用大量的授课时间。
就整个授课过程来说,这堂课是不完整的,有两部分内容被挤到了习题课中去了,一是典型中考题分析,二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线索总结。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本课教学以问题形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对资源和教材的整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独到,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究思维,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起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媒体间进行信息碰撞,使抽象与直观相通、历史与现实相映、内容与情感交融。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经过学习后,对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有比较深的印象,尤其是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城邦繁荣的表现、原因、评价以及与斯巴达城邦的区别。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静态或动态的地图,使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像力有一定的提高。不足之处是时间方面把握得不是很恰当,前松后紧,导致罗马历史发展的学习显得有点仓促。这就给我一个启示: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分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本课的教学以启发学生自主从课文和资料中理清基本线索和探究知识为主。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对于提出的问题能快速地找出答案和发表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本课授课结合时政热点,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对日本和中国进行了联系对比,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不足之处是问题设置显得较多与频繁,学生在学习后期显得有点枯燥、烦闷。这给我一个启示,在设置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本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对教材有所调整,对西欧封建社会分成三个模块进行学习,分别是政治上的封建等级制度,宗教上的罗马教廷控制西欧和经济上的西欧城市的复兴,这样就使学生对西欧封建社会的了解比较直观且全面,易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性,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本课教学中最大启示。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指导学生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注重运用这些视觉教材,而且要指导学生努力挖掘其文献价值,这对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在历史课中,特别是讲战争史时,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应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大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结合故事、地图、谚语进行学习,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动态效果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动态的了解战争的过程。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学习这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融合主要方式,了解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突出贡献之一的阿拉伯人和马可·波罗。这一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可以通过举生活的例子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引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这课的学习中也涉及了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学生收集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不足之处是,课本的内容较少,学生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另外补充一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例加以说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字和宗教两方面内容。作为文化课,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历史事物图片、来辅助学生学习,例如讲述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可以展示图片来让学生对两种文字的特点产生直观的认识。学习世界三大宗教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地图,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三大宗教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学习;可以收集讲述三大宗教的人物传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三大宗教的教义时,可以列举它们的经典里的句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帮助他们分析三大宗教的异同„„
不足之处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而繁杂,容易混淆,单靠讲述归纳不容易理解,可以通过故事学习的方式来使学习过程更生动形象。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这节课继续学习了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内容包括了科技、文学与戏剧和著名建筑。同样是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要适当收集历史图片、名言、人物作品等来使课堂丰富多彩,例如学习著名建筑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注意结合《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图片来了解这两大建筑的特点和异同。同时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去活跃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阿基米德运用浮力原理测出皇冠掺假的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朗读《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优美段落、讲述《天方夜谭》里我们熟知的故事,学生轻松的掌握了古典文学的成就,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他们审美情操和价值观的培养。
不足之处是,展示了大量的图片,显得教学手段有点单一,学生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材料的补充固然重要,但要注意筛选,适度采用。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史,学习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可以让学生感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文艺复兴讲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过程讲述了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的突出贡献,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遗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如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展示图片,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的图片、欣赏文学作品段落,如补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片段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进而感受到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人文主义。而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学习,动态演示这些航海家们的航海路线,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有个清晰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不足之处是,西方文明是璀璨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认识,及时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西方文明应该和同时期的东方文明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明同样是很璀璨的。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是对学生估计不足在保留英国国王问题上,本准备让学生辩论,结果学生一边倒,预设成空。
二,是自己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在讲英国为什么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时说不清楚,显得匆忙、草率,没有很好完成历史溯源的任务。特别是举丘吉尔例子,很不恰当,因为丘吉尔例子说明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影响。
三,是在“光荣革命”部分,由于时间紧,提供的历史资料较少,学生的分析显得有点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讲制度创新方面,教师直接点拨,德育方式显得机械,留下明显的灌输印记。
启迪:以后上课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进行多方预设;二要加强知识储备,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三要为生成留有空间和时间。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1、正确处理历史基本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又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于是,在课堂上我重视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或图片来掌握历史知识,学会从图中寻找历史信息,(课堂上出示了美国国旗图、华盛顿人物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图、《独立宣言》图、《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约克镇英军投降图》、《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图表》等),通过看图、分析图,学生们增强了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华盛顿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学生们通过评价华盛顿,认识到了华盛顿是一个意志坚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诚实可靠之人;他的人格魅力至今倾倒着世人。也认识到他所拥有的可贵品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应学习的。
3、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理念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去,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愿意探究历史的兴趣。平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收集历史故事、资料。课堂上,我总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我让学生自行介绍波士顿倾茶事件、来克星顿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等历史事件。在介绍中,学生基本掌握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4、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
学习世界历史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引导学生把美国独立战争跟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弱胜强的民族战争。也认识到,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总结出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①战争的正义性。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③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是立足教材,最大限度的挖掘课程资源。即大胆的打破课文的束缚,精选了一系列典型的史料,以史料为载体,诱导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自主探究,体验获取历史知识的快乐。二是抓住法国大革命的主线进行教学。法国大革命自始自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压制自由平等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矛盾冲突。因此,我利用这对矛盾,精心设置了雅各宾派垮台及拿破仑战争早期与后期不同结果的史料,让学生在认识到过分的自由平等和压制自由平等都是无法适宜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从而使学生看清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的实质;另外,对拿破仑的处理也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切忌武断、主观,自觉的接受历史的教育。三是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综观整节课,突出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师生互动热烈,气氛宽松平等,均以学生的研讨、交流为主。但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点是非常重要的。值的强调的是,教学设计只不过是一种教学预设,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真正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本课中工业革命的影响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及条件,理论性较强,是教学难点,学生较难理解。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应重点突破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及其划时代的意义。火车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可引导学生讨论。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1)课堂气氛较沉闷,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3)教学过程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3)未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1、本节课采用历史情景创意法、演示法、分组讨论相互探究等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充分体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情景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预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所以情景的设置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因教学内容而定。
3、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争鸣的过程中,必须创设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必须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形式化,进而达到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性思维能力之目的。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可取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大体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教师小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自学形式,注重学生的本位意识、主体意识,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营造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学习氛围。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了桥梁,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列表归纳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3、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每个问题的讲解,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并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4、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对两位英雄人物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好地落实了情感教育目标。教学设计的困惑:
1、重新整合教材的设计如何将各板块内容融会贯通,使教学思路线索更明了,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2、历史教学的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引,如何贴近学生,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摸索。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节课是属于理论课,内容比较枯涩难懂,学生听起来明显的没以前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太好,一节课下了,我感觉不甚好,于是我改变了以下方法,用小故事的方法是学生提感到有趣。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通过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容丰富,材料充分、典型;
①选材典型、翔实,营造轻松氛围,激情激趣;
比如讲述战争原因时,我用一段材料说明当时北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让学生分析如果北方要想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如原料、市场、劳动力等,为后来的南北矛盾埋下伏笔;再用图示法阐明它们之间的矛盾,得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讲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时,通过一则原始英文版的奴隶拍卖广告,引导学生阅读翻译,解决生字难题,使学生对奴隶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更具有真实性;并补充黑人奴隶被残害逃亡,奴隶主悬赏捉拿的材料,激发学生对奴隶制度的愤怒,明白奴隶反抗的必然。
在介绍林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物,首先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对于美国总统林肯,你们知道关于他的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有的放矢,学生侃侃而谈,讲到很多林肯的故事,此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此之后选用了两段材料,介绍他在竞选时的演讲和当选后的声明,让学生分析,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是什么?既然反对,为什么不去废除,反而是无意干预?前后态度发生了变化,是否矛盾?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然,使学生认识到林肯处处以大局为重,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恰当的利用视频资料,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林肯在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前后的思想变化,把林肯作为一个常人来对待,真实呈现他在这项政策出台前他的担心犹豫,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政策的作用。
②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历史地图形象直观,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讲美国领土扩张时,我用了动态的领土扩张地图,颜色鲜艳,清晰明了,形象直观,利于学生了解;对于奴隶制扩张的漫画,我先给他们介绍了背景,画面的主要人物,问:这是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南北双方产生的一个新矛盾,谁看明白了,可以给大家讲解。寓思于图,以此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表达能力;
讲内战爆发时主要结合了《内战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于南北双方的地理位置、势力范围有了大概地了解,再看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思考为什么北方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形势下,却屡战屡败?言简意赅的分析出北方失利的原因,使学生对于战争的曲折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林肯采取措施挽救战争埋下伏笔。
图示的运用也是对历史问题的有力的解释。用简单的图示来说明南北矛盾的四个表现,形象直观,借用中国的俗语,指出美国南方是“胳膊肘往外拐,肥水流了外人田”,通俗易懂,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③精准的数字与数据,形象直观说明问题
本课用到了大量数据,例如领土扩张前13个州90万平方公里,扩张后达到了34个州780万平方公里,扩张的概念显而易见;
讲到《宅地法》中64公顷的概念,学生很难想象到具体有多大,为此我多方查找资料,进行换算,用学生常见的篮球场为例,如果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而64公顷相当于1524个标准篮球场,学生立刻惊呼其面积之大,64公顷的概念跃然纸上;
评价林肯之前,提前告诉学生,内战30年后的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上的地位,内战对于美国的作用很容易就能体现,学生对林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就很轻松的总结出来。
讨论战争的意义之前,也是告诉学生战争损失的一组数据,并进行了纵向比较,甚至超过二战和朝鲜战争。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本课的教学环节我分成了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展示交流、难点精讲、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反馈检测七个环节,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感觉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自学提示内容具体,学生自学针对性特别强,因此学生自学的效率也特别高,仅用5分钟时间就完成了自学。自学提纲里我认为共有两个问题难度较大,即:1861年改革的背景、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学生归纳不准确,因此我就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效果较好。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环节,我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口述,并根据难易程度,挑选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后,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紧扣中招,有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的横向比较,也有明治维新与大化改新的纵向比较,充分采用了比较学习法,每一道探究题都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作用。
4、教学时间把握恰到好处,课堂训练的时间大概有10分钟左右,当堂完成了所有的预设检测习题。
上完课后,我也对本节多媒体课进行了反思,发现了几处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
1、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残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状况等问题,我讲解地有些粗略,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
2、合作探究环节,所用时间有点长,重点知识学生背记时间不够充分。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从整体的设计看,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在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掌握之后,再让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归纳,既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成就的后面凝聚着科学家们艰苦的劳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树立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思想。
3、本设计对多媒体呈现的内容除文字与图片外,还可以更多样一些,在难点的突破上也还可进一步拓展,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把历史学透学活。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成功之处。①导入有特色。通过出示《鸽子与枪》的图片,教师指出:枪意味着战争,而鸽子则往往象征着“和平”。战争与和平两个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如此富有戏剧性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新课伊始,学生兴趣已生。②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每一位老师都想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我在讲萨拉热窝事件之前,先让学生看材料:“在波黑共和国萨拉热窝的阿柏路十字街口的路旁铺有一块石板,上面刻有一双17岁青年的脚印,旁边写着:加弗利亨・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然后让学生思考,当地的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个17岁的青年呢?这样有目的地引入一定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③优化教学设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如本节课就是通过设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这样层层设疑,突出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明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④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活跃,不仅指外在的形式,还要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好的课堂总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老师要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愉快是它显著的标志。⑤落实新课标、体现新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对话者、促进者、商讨者,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节课我把这种转变贯彻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创设情景、启动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回归生活――交流收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整堂课中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包揽课堂的演员和导演,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一讲到底,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不足之处。①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②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教师有时多次的催促学生,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③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学习战争史的方法,注重“授之以渔”。④课堂提问的覆盖面不广,课堂变成了成绩优秀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妍斗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总之,在问题教学中应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胜利者。⑤课后小结过于简单。课后小结要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是知识的升华。
(3)教学机智的体现。这节课中,通过阅读资料卡片我让学生思考,当地的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个17岁的青年呢?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但这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普林西普为什么要刺杀斐迪南呢?”我们的教材上讲没讲这个问题呢?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因为教材上没讲。于是我补充讲解斐迪南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他主张侵犯塞尔维亚。学生听的非常认真。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精读教材,对照《历史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的本质和关键,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发现其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4)学生创新的表现。在组织讨论美国为什么在1917年参加一战时,有两名学生说到是因为德国潜艇击沉了许多美国商船。指出了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还有学生在分析一战原因时提出了是因为“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在快下课时有学生提出在今天这个相对和平环境下,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他们是威胁人类和平的根源,还有世界各地存在的各种恐怖主义会不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呢?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都没有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之得以充分燃烧。
(5)再教设计。①教学模式上,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回答。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点拨,②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结合实际方面。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提出假如你是普林希普你会采取刺杀的行动吗?展开充分的讨论。③因人施问,有的放矢。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应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必须因人而问。④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会采取比如让学生根据教师授课过程回忆写本课小结,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整理成书面答题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⑤教师还应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本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是第八单元近代文化部分的一课,《新课标》有两个内容要求:1.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前面学生已学习了资本主义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历程,学习过程中点点滴滴感受到了科学和思想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是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本课以专题的形式从文化角度再次审视科学和思想的历史作用。
本课属文化范畴,学生学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而要真正能够深刻地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升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科学和思想力量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体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抽象,需要一定得理性思维能力的储备基础才能更好地把握。初中生正处在理性思维的萌生阶段,要理解掌握,需要借助一些更直观的感性的材料,再辅助老师的精讲点拨,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此外,这课涉及到的历史史实较多,时间跨度大,前面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学起来难免晕斗转向。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世界文化的杰作》是人教版九年纪上册第23课的内容。本课是对世界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本课是在学生学过世界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大刀阔斧的资产阶级改革以及席卷世界的战争之后,对文学艺术成就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到在此期间文学艺术上也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是对前部分内容适当的补充,尤其是大师级的代表人物:如贝多芬、托尔斯泰、梵高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会把同学们带入一个新的意境之中因此,在教材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助于形成审美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1.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效果好。
2.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引入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也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做的好。
2、本课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但效果不佳,学生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知识层面、表面的东西,创新及深层次的探究等同于形式。究其根源,学生学习习惯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本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难点处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整体来看,教学各环节衔接较流畅,通过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初步感知一战后国际形势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能较积极的投入学习,融入课堂,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2.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第一目所用时间过长,使的第二目学习的时间显得紧张,学生的自学不够充分,这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各环节的设计需要更精、更细。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1.本课我的方法是层层分析,新授课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满意,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问、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认真地阅读课本。
2.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确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课堂目标基本完成,课本和同步都处理了,并且重点内容学生能够掌握背诵。
2.讲解内容太多,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嫌少,如对法西斯主义的解释过多,利用了自由阅读卡和《我的奋斗》希特勒的反动理论以及板书了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另外,对希特勒上台后,对内采取独裁统治的措施以及反犹措施解释过多,如果让学生记忆一会效果就会更好。对德日法西斯建立的过程用表格出示很清晰,应该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训练阅读概括归纳的能力。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本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从法西斯的起源入手,到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上台以及原因的分析,再到法西斯国家的逐步扩张,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本节课引入的视频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明晰,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关于二战的性质及影响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但因学生受生活局限及教材影响,对二战性质的变化把握不准及破坏性灾难认识不足,因而就影响了“人类该如何有效的避免战争,争取持久和平”的延伸。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来不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本课整体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尽量多做多说多想多读,教者尽量少说,不得不说时能力求语言的简洁性和迷津点拨的适时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正是本课堂定位的的基本理念之所在。
2.学生参与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应用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进行节目表演的连贯性需要进一步排练。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1.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备课中我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课堂的辩论活动气氛很好,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图解释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这一活动,设计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兴趣深厚。
2.巩固小节,是认识提升部分,我设计了“相信自己能行”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谈自己的认识,在提问前我强调了思考的方向,要从全局,考虑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因,可是学生还是把每个阶段的原因合起来一起回答,这让我觉得学生需要多进行开放性、主观性题目的训练。对学生辩论的结果,应进行总结引导,相信会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探究得更开放、更深入。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本节课采用了板块教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思路清晰、问题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而且采用了材料教学法,以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材料,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历史材料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基本教学原则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以图表、图片导入,创设情景,既使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二战后欧日经济发展快的理性认识,又从图片的强烈对比中直观感受欧日战后繁荣的景象,双管齐下,为展开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倍感触动,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学生学习兴趣深厚,教学效果好。
2.本课涉及到许多名词术语,学生理解较困难,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以解疑释惑。
第二篇: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城关中学历史教研组
石 海 新
我们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老是觉得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下册课后反思
第1 课
1.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效果好。
2.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2 课
1、引入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也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做的好。
2、本课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但效果不佳,学生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知识层面、表面的东西,创新及深层次的探究等同于形式。究其根源,学生学习习惯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
第3 课
1.本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难点处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整体来看,教学各环节衔接较流畅,通过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初步感知一战后国际形势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能较积极的投入学习,融入课堂,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2.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第一目所用时间过长,使的第二目学习的时间显得紧张,学生的自学不够充分,这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各环节的设计需要更精、更细。
第4 课
1.本课我的方法是层层分析,新授课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满意,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问、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认真地阅读课本。
2.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确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第5课
1.课堂目标基本完成,课本和同步都处理了,并且重点内容学生能够掌握背诵。
2.讲解内容太多,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嫌少,如对法西斯主义的解释过多,利用了自由阅读卡和《我的奋斗》希特勒的反动理论以及板书了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另外,对希特勒上台后,对内采取独裁统治的措施以及反犹措施解释过多,如果让学生记忆一会效果就会更好。对德日法西斯建立的过程用表格出示很清晰,应该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训练阅读概括归纳的能力。
第6 课
1.本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从法西斯的起源入手,到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上台以及原因的分析,再到法西斯国家的逐步扩张,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本节课引入的视频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明晰,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关于二战的性质及影响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但因学生受生活局限及教材影响,对二战性质的变化把握不准及破坏性灾难认识不足,因而就影响了“人类该如何有效的避免战争,争取持久和平”的延伸。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来不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第7课
1.本课整体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尽量多做多说多想多读,教者尽量少说,不得不说时能力求语言的简洁性和迷津点拨的适时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正是本课堂定位的的基本理念之所在。
2.学生参与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应用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进行节目表演的连贯性需要进一步排练。
第8课
1.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备课中我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课堂的辩论活动气氛很好,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图解释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这一活动,设计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兴趣深厚。
2.巩固小节,是认识提升部分,我设计了“相信自己能行”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谈自己的认识,在提问前我强调了思考的方向,要从全局,考虑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因,可是学生还是把每个阶段的原因合起来一起回答,这让我觉得学生需要多进行开放性、主观性题目的训练。对学生辩论的结果,应进行总结引导,相信会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探究得更开放、更深入。
第9课
1.本节课采用了板块教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思路清晰、问题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而且采用了材料教学法,以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材料,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历史材料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基本教学原则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以图表、图片导入,创设情景,既使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二战后欧日经济发展快的理性认识,又从图片的强烈对比中直观感受欧日战后繁荣的景象,双管齐下,为展开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0课
1.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倍感触动,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学生学习兴趣深厚,教学效果好。
2.本课涉及到许多名词术语,学生理解较困难,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以解疑释惑。
第11课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激发兴趣,效果好。
2.东欧各国改革的措施学生理解困难,东欧剧变的原因较抽象,讲授中教师应具体化,并详讲。第12课
1.历史的形势图,是历史空间直观而又客观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的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形势图,起到良好的效果。
2.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3课
1.本课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按照“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叙述。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中东矛盾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师课前应指导学生对中东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多搜集典型材料和与当今时政热点有关的材料。在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另外,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存在多、杂、乱等问题。有的资料在这节课中根本就用不着,浪费了学生们的精力和时间。
第14课
1.小组讨论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冷战政策的学习中用时太多;教师激情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根本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第15课
1.本课我主要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和讨论法来教学。学生能积极参与,但对于讨论思考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却无法积极参与,而且参与的人数少,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冷却下来,很难继续进行,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回顾这节课的整个过程,对于美国“人权高于主权的”讨论做得不够到位,应该充分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来讨论,更有说服力,那样就会更好地揭露美国所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的”的本质,让学生更加了解美国“人权”的真面目。
第16课
1.由于本课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较多,所以学生较为熟悉。基于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先讲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然后介绍了中国的漫长的“复关”和“入市”之路,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全球化”的“双刃剑”现象。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再次点明本单元的主题,效果好。
2.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问题。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论点明确,但常常是论据不足。
第17课
1.本课时代跨度大,内容多,对学生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初三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思维较深刻,但有时课堂积极性不足。为此,以慈禧太后的两个小故事引导学生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调动学生参与,让课堂有效性与趣味性相辅相成,引发学生更开阔、灵活的思考,效果好。
2.以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主线,运用“范例导学”,将本课划分为:“历史回眸”──“活在当下”──“ 思考未来”三大板块,将中国史融入到世界史中,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与时事的有机整合,实现体系的形成,知识的再现迁移、运用以及情感升华。
第18课
本节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方面预习了教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课堂上又是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交流展示成果,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本课在教材的处理上也做了大胆的整合与取舍。一是把两节内容放在一课时内完成;二是在文学、美术作品的选择上不是面面俱到,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课时紧张的问题。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主要是学习世界近代史,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我觉得世界史的学习会比较难,因为世界史学习的线索比较多,学生如果没有理顺清楚历史发展的线索可能就会混淆所有知识点;另外,世界史的学习需要整体、全面、发展的思维,还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世界观。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每一单元及课文前的导言,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阔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列表格等方式进行分类、比较和概括,让学生掌握有益的学习方法。
本单元能根据课标要求、三维教学目标及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紧扣中考考点,讲述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着重掌握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及三大文献,明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能正确评价华盛顿和拿破仑,注重培养学生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与方法;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重难点;能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片资料和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及新课讲授后能注重课堂反馈,通过巩固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能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学习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这需要教师点拨学生理清线索,紧紧抓住工业革命、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无产阶级的斗争这两条线索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点。根据考纲要求,关于工业革命,需要学生掌握工业革命的一系列发明成果,认识其作用,重点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关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注意识读“三角贸易”示意图,掌握其内容,让学生从“三角贸易”中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也能正确认识“三角贸易”的另一面,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章西女王抗英和玻利瓦尔的英雄事迹,感受其爱国精神,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对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学习,让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针对这些问题,本单元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引导者,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问题加以思考、分析、概括,重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回忆已学的知识,认真阅读课文来加强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围绕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阐述,尤其重点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美国内战。通过比较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学生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的内容的兴趣,关键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脚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从问题的设置、地图、文字资料的使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每节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有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具体形象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在网上查阅一些关于相关历史的资料和知识,结合一些时事来探讨历史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创设情景方式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假如你作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你会如何解决农奴制问题;这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解决一些问题上,要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我想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一步步提高,才能让历史课真正成为有趣味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涉及近代科学、文学和艺术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启蒙思想及其作用;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人的科学成就;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达.芬奇、凡.高、贝多芬等人的代表作及历史地位。结合中考考点,利用小组合作讨论、表格、比较等教学方式,学生能比较清楚地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针对启蒙思想的学习,应结合文艺复兴命题,比较异同,分析其历史作用;结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命题,分析其思想来源,感受意识形态中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促成其历史思维的形成。关于近代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成就,这两知识点几乎只在选择题出现,因此,在教学中,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并通过相关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力。同时,通过对文学艺术大师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定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形成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世界近代史部分的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单元,世界现代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单元。使用的是《世界历史》,以英、法、美、德、俄、日等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线索。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1、首先是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布置有效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争取在课堂中完成习题。对于考试和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漏补缺。
1、认真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组内组织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最好归纳和总结。
2、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听课活动。
篇二: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包含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
世界古代史始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欧洲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非欧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14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发,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通过本册学习,了解世界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从上期期末学生的试卷与成绩来看,虽然题目比较容易,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抱怨题量较多、时间不够,答题较紧张。究其原因,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如当时面临生物地理会考,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都转移其上,忽视历史的学习;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主观方面的,至今仍有部分学生还存在“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因而上课漫不经心,导致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常识都不能掌握,每一道题包括选择题都需要费力地翻书查找答案,甚至有些根本就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自然要耽误不少宝贵的时间。还有极少数同学对待考试的态度极不端正,持无所谓的态度,一张试卷只胡乱做了选择题,后面的非选择题一个也没动。总之,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上述问题的存在,彻底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开卷考试比之闭卷考试对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要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确实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会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习能力。
3、要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
4、要注重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因果联系;同一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