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重点章节
一、指南的目标、核心和作用
(一)目的
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其根本目的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深入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每一个幼儿获得全面的、基本的发展。
(一)作用
从最直接的意义上来说,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帮助他们入小学做好准备,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从与此相关的个方面来看,《指南》还具有诸多广阔的和深远的作用。
1.更好地落实《儿童权利公约》,促进学前教育公平
《指南》比较充分关注了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水平和幼儿发展状况。根据全国城乡取样普查结果,确定了比较合理的幼儿教育目标,以保证所有幼儿,无论他们在发达地区还是在落后地区,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农村,无论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如何,都能获得方向正确的教育引导与基本的、有质量的的教育支持。《指南》通过规范和提高我过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缩小地区、城乡间的教育差距,推动城乡幼教均衡发展,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
2.促进《纲要》的深入贯彻,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如何把先进理念转变为教育实践,是教师实施《纲要》的最大瓶颈。表现在教师在实践中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水平把握不准,教育中随意性大,教育的有效性比较差,影响了幼儿发展质量。《纲要》的深入贯彻迫切需要一个能在其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过渡的桥梁,《指南》正是这样的桥梁。由于《指南》具有操作性,特别是有助于帮助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因此《指南》将有利于《纲要》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3.帮助幼儿教师发展专业素质,提高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了解幼儿、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和发展。由于《指南》能够帮助教师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涵,掌握各领域的核心价值与关键要素,能够引导教师通过与目标相应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去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年龄特征等,还能够通过教育建议‛的引导,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针对幼儿某一发展目标,设计或展开相应的活动、改善课程与教学、创造课程的能力,因此《指南》将十分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4.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
广大家长是《指南》主要的使用者。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与幼儿的关系状况对幼儿早期学习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指南》比较关注幼儿在家庭里的行为表现,加之《指南》的先进教育观念通俗易懂,内容简洁明确,活动易于操作,教育建议也比较多地照顾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条件和可能性,所以《指南》能够让家长获得许多关于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教育方法。
同时,渗透在《指南》中的正确教育观念有利于帮助家长形成对幼儿、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对幼儿的入学准备、对幼儿教育本质的正确理解,有利于促进家长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学会理解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从而有效地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
5.引导全社会正确地认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指南》的实施将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把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普及到家庭和全社会。
总之,实施《指南》,是进一步转变全社会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的过程;是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水平与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过程。
(三)核心
怎样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1)什么是幼儿的学习?
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 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
看待幼儿的学习必须持有一种广义的学习观,这是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特征、所持经验的特征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2)《指南》的幼儿学习观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指南》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学习是每一个幼儿的权利,保障每一个幼儿的学习权利,是政府、社会以及每一个儿童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的学习是奠基性的,其质量优劣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渴望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激发、保持并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幼儿的学习是有规律与特点的,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富于理解和激励的、宽松而安全的、积极互动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快乐地动手动脑、感知体验、交往合作、探索创造,是保证幼儿学习的最好条件。
二、指南的框架结构
(一)关于《指南》的结构
《指南》的内容由‚说明‛与‚正文‛两个部分组成。
‚说明‛简要指出了《指南》制定的背景与目的、目标与作用、内容与结构以及实施原则等。
‚正文‛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五个领域分别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五个领域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每个领域的概述部分简要说明了该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的价值、教育要点和特别注意事项。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又划分为若干方面,即子领域。每个子领域的目标部分列出了若干部门表,在每一个目标下都有‚各年龄段典型表现‛与相应‚教育建议‛供教师和家长参考。
(二)关于《指南》的目标部分 1.如何理解《指南》的目标
‚目标‛是《指南》导向的主要方式。它指明了在各领域中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明示各领域的核心价值,也集中体现出《指南》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解与追求。
2.如何理解《指南》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各年龄段典型表现‛选择了某一年龄阶段幼儿在目标方面一般发展特征或行为表现,是大多数幼儿可能普遍表现出来的、容易被观察到的特征,反映了这一阶段幼儿群体大致的学习与发展水平、行为特点等。它可作为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抓手,作为促进幼儿向目标方向学习与发展的有意义的参照。
‚各年龄段典型表现‛不宜视为这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幼儿必然表现出的发展特点。当幼儿的表现欲与《指南》不完全一致时,绝不能简单地、轻率地判断好坏。在‚各年龄段典型表现‛中,对幼儿的行为或能力描述选取的是在社会生活环境里应有的或常见的表现,带有我国文化特点,不宜将它等同于幼儿发展的阶段性普遍特征。
3.正确理解‚目标‛与‚各年龄段典型表现‛的关系
《指南》是指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导向性文件,而非量表一类的测试工具。因此它们间的关系也完全不同于量表中的‚标准‛与‚指标‛的关系。《指南》的‚目标‛不是‚标准‛,而是方向的指引。‚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不是目标的分解或细化,不是测幼儿是否达标的‚标尺‛,是对每个幼儿学习与发展方向的具体期望,是帮助教师与家长更好地理解目标,更好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总之,《指南》的‚目标‛意在导向,不在‚检测‛。‚各年龄段典型表现‛意在‚观察、了解幼儿‛,促进幼儿向目标希望方向发展,而非评量优劣,伤害幼儿。
(三)《指南》与《纲要》 1.《指南》不能代替《纲要》
《指南》与《纲要》在对象、层次、内容、功能等方面是不同的。《纲要》是指导和规范幼儿园的整个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宏观性指导文件,从‚总则‛到‚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部分内容都是针对幼儿园教育各环节的全面指引与规范,这一功能是《指南》所不具备的,因此,《指南》不可替代《纲要》。
2.不宜把《指南》简单地视为《纲要》的细化《指南》与《纲要》二者不同,不能互相替代;《纲要》指引《指南》的实施方向,《指南》推进《纲要》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二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我过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指南应把握的四个方面 《指南》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规律,最重要的是应尊重幼儿的生活与游戏。
(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指南》的‚说明‛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自身失误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一规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二是尊重幼儿在相似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三)理解幼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指南》的‚说明‛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玩中学‛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做中学‛即动手操作、直接体验、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这一方法适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
(四)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幼儿期开始出现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指南》明确指出了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还指出:‚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学习品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不存在一种脱离具体学习领域或学习内容的抽象的学习品质,它是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中显露出来的。
四、把《指南》的实施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一)了解为什么要把《指南》的实施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一日生活的一般涵义。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精力,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是‚是个体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利用环境自我更新的历程‛。(杜威)简而言之是在幼儿园每天的每一个环节中或所有的活动中,渗透《指南》的精神,引导幼儿朝着《指南》目标的方向学习与发展。
2.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即为了学会生活、通过生活来学习生活,学习与生活相互交融,学习、生活、发展三位一体,是幼儿学习最大的独特之处,是与中小学生的学习不同的地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杜威)幼儿的学习在其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动中发生着、进行着。
3、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
(1)珍视幼儿生活的价值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共识,幼儿每天的生活质量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中心问题。
(2)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入/离园
健康领域——如: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领域——如: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社会领域——如: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餐点、饮水、如厕、盥洗、午睡等生活环节
健康领域——如: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语言领域——如: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社会领域——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科学领域——如: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转换环节
健康领域——如: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 力。语言领域——如: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 明的语言习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社会领域——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喜欢并适应集体生活;遵守基本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科学领域——如: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艺术领域——如:喜欢欣赏多种多样上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户外自由活动
健康领域——户外活动不仅对幼儿形成健康的体态、愉快地情绪、适应环境的能力,发展动作的平衡、协调、灵敏、力量和耐力等具有极大的作用,还能发展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根据冷暖增减衣服、系鞋带等。健康领域大多通过户外活动实现。社会领域——如: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科学领域——如: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艺术领域——如: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力。
(3)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4.关于一日生活的几个认识误区
(1)教育如果融入一日生活中,幼儿根本学不到小学所需要的知识 /(2)生活中学习的知识是琐碎的、不系统,所以不能把教育融入生活 /(3)如果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幼儿园与家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二)怎样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
1.转变观念,以幼儿为本。理念对幼儿教育有重大影响。理念不同,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态度、理解就会不同,指导方法和教育方式以及带来的后果也会截然不同。
2.重视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一日生活各环节——入/离园、生活环节、过渡环节、集体教学活动环节、自由游戏环节、活动区环节、户外活动环节的存在都是因幼儿的需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3.让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中。对幼儿来说,吃喝拉撒睡,加上游戏、交往、在环境中探究等有趣的活动,就是他们每天踏实而快乐的生活。怎样才能让教育自然地融入幼儿当下的生活中呢?首先,需要承认牢固树立‚幼儿为本‛的观念,尊重幼儿的生活与发展规律,让教育适应幼儿,而不是相反。其次,努力创设一个能够激励幼儿主动投入、积极学习的教育环境,把《指南》的目标或意图蕴藏在环境中,让幼儿通过环境,与人与物互动,模仿、体验、探究,自然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向着《指南》的方向发展。
4.重视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生活容不得急功近利,容不得好大喜功。捕捉幼儿真实的问题,结合教育的实际,紧扣幼儿的发展进行扎实而认真的研究。
第二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一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婴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健康的发展状况,将对幼儿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顾荣芳,2004)它是幼儿整体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南》首先强调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幼儿体质,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指南》还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视角,指出成人应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指南》进一步指出,尽管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但是这种保护不应过度,否则将会影响幼儿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对于3——6岁幼儿来说,什么样的身心发展状况是健康的?不同年龄阶段应该达到何种水平?成人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能够提供哪些教育建议呢?《指南》针对这些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阐述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指标与教育建议,以此反映了国家对3——6岁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对各年龄段幼儿健康教育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幼儿教育者,应该根据《指南》的要求,为幼儿设定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评估和反思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应注意幼儿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指南》对幼儿发展水平目标的界定更加详细规范,体现了幼儿发展水平层层递进的特点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并不只限于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一种活动经常具有多种功能,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设计和拓展健康教育活动,把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之中。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研究背景介绍。简述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和主流的理论,指出各项能力培养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教育的最新动向。
2、发展目标解读。对《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的能力发展与培养指标进行分析,突出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解释依年龄阶段来设定不同标准的原因。
3、教育建议解析。对《指南》中列举的教育建议进行简要解释,使读者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时更有针对性,避免进入活动设计的误区。
4、课程与区角活动设计建议。根据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区角活动的共同教育目标,说明各子领域的课程设置如何与区角活动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5、能力评价问题分析。说明各年龄段的子领域能力发展的一般评价方法,帮助读者有效理解相关问题,能够较科学全面地对3——6岁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进行测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
身心状况
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既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依照成人思维,妄图一撮而就,拔苗助长,同时又要适时出手,决不能放任“自然”,以免耽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好时机。
一、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统一领导全国的幼教工作,我国首次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幼儿园,后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以下简称《教学纲要》)培养目标为:培养幼儿基本卫生习惯、语言和智力、爱国思想。此纲要并未提及健康,主要是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以幼儿基本卫生习惯代替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并未涉及,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继而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在幼儿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上的大飞跃和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园方针,而幼儿的身心教育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盲目发展起来的幼儿园也纷纷解散,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文革”十年中,偏颇的文化政策对幼儿教育亦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这个时期主要有两次比较大的批判,一次是对《幼儿园工作指南(初稿)》的批判,一次是对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等人的批判。这两次批判都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严重挫伤和打击了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积极性,影响了高等学校幼儿教育系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在健康教育领域,不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导致幼儿教育政治化、过早成人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拨乱反正。198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教育纲要》,它将1951年的《教学纲要》改为《教育纲要》,是从关注教学到关注人的变化,体现了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办园的思想,突出其主要工作是“教育”幼儿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教育纲要》还吸取了很多国内外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将幼儿大脑研究成果,作为文件第一部分,使幼儿身心教育的科学依据更加鲜明。《教育纲要》强调幼儿身心教育应通过游戏、体育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完成,这对于教育者注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园教育有非常积极的效应。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发布。《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还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这对于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并在第三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中要求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这体现了时代的新需要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提出的幼儿健康领域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更加儿童化,更加科学化,为我国幼儿健康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以来,幼儿健康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个空前的变化,那就是渗透、融合理念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影响。首先,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理念认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幼儿园不仅要依靠健康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和心理生活环境,譬如,园内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就餐时播放的轻音乐,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等。其次,幼儿健康教育需要各领域教育的融合。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幼儿健康的价值和幼儿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如果幼儿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那么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最本质的。譬如,在画画、看图书时提醒孩子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等。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所拓展,不 仅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注幼儿的心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 养成。幼儿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幼 儿健康教育观念,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幼儿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科学地将其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
二、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3~6岁幼儿身心状况发展处于很活跃的阶段,较婴儿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但是生长速度较婴儿期缓慢了很多。而近年来,幼儿教育中揠苗助长的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深深地伤害着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忽视幼儿身心承受能力,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是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其实从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来看,3~6岁幼儿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了。因此,《指南》从“具有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及“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幼儿在各个具体年龄段所应该具有的身心状况与发展水平。
(一)具有健康的体态
健康的躯体是幼儿心理健康和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幼儿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重要。
《指南》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3岁以后,孩子进入医学上所谓的幼儿期,发育趋于缓慢。在这个时期,孩子体格发育方面的特点主要是增长比较稳定。但是这种增长并不是完全直线上升的,一般不同的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的几个快速生长期。从外表上来看,孩子活动量增大,体力消耗增加,孩子就显得消瘦、细长些。
《指南》确定了3~4岁幼儿的身高与体重的参考标准:
男孩的参考标准为:身高94.9~111.7厘米,体重12.7~21.2公斤;女孩的参考标准为:身高94.1~111.3厘米,体重12.3~21.5公斤。
应该说,这个参考标准是人民物质生活大发展之后幼儿成长的一个新标准。在这个标准的衡量下,现代幼儿的身高与体重就有了一个参考值,教师们可以根据这个标准适时对幼儿进行成长发育判断,从而使孩子成长的数据变得更客观、真实。
2.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3岁之后,幼儿的行为意识日渐完善,脊椎、腿、胳膊日渐变得有力气,平衡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3~4岁的幼儿整个身体还比较柔软,很多孩子走路仍然有些晃,平衡性不强,当走到不平稳的路面时,仍然有摔倒的危险。同时,有些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站直、坐直的习惯,因此,当教师发现有些孩子坐和站的姿势经常不正确的时候,就应该适时地给予纠正,从而使孩子尽早形成正确的坐、站的好习惯。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4~5岁的幼儿比起3~4岁的幼儿,身高增长得比较明显,而体重变化则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幼儿的发育进入了相对缓慢的时期,而不像3岁以前那样成长得快。
《指南》确定的4~5岁幼儿身高与体重成长的参考标准为:
男孩身高100.7~119.2厘米,体重14.1~24.2公斤;女孩身高99.9~118.9厘米,体重13.7~24.9公斤。
比较3~4岁的幼儿,4~5岁幼儿的身高增长了
5~7厘米,而体重大约增加了2公斤。他们的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将进一步增强。
2.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4~5岁幼儿的骨骼进一步发育,孩子的肌肉开始变得更有力量。4~5岁幼儿比起3~4岁的幼儿的站、坐行为更加稳重与持续。同时,幼儿的节奏感变得日渐增强,平衡性亦日渐改善,很多幼儿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然而,4~5岁幼儿的骨骼仍然是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有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仍不能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姿势。所以,在4~5岁幼儿的指标中,《指南》依然把目标定为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可以说是兼顾了绝大多数孩子。成人需要不断地提醒、纠正孩子的错误姿势,以防止幼儿骨骼变形。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5~6岁幼儿依然处于平稳增长期,身高增长约5~7厘米,而体重增加大约2公斤。
《指南》给出的参考标准为:
男孩身高106.1~125.8厘米,体重15.9~27.1公斤;女孩身高104.9~125.4厘米,体重15.3~27.8公斤。
从数据来看,小女孩身高体重的合理范围更宽一些。教师可以更多地从肉眼来判断孩子的身高体重比,对体型偏瘦或偏胖的孩子应给予关注,还可以对身高体重比值比较大的孩子进行食物营养的调整。
2、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到了5岁,幼儿的身体日渐强壮,肌肉日渐发展,骨骼也日渐完善。这个时候,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渐渐形成,基本上所有的孩子能够经常自觉的站直、坐直,行走姿势亦形成。即使在不是很平整的路面上,孩子也能很好的保持平衡,一般来说不会跌倒。孩子的身体行为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大人”了。
三、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
定的情绪情感。
(一)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
加强营养是幼儿身体成长的必备条件。幼儿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营养,而且生长发育速度越快,所需营养也越多。
首先,我们应为幼儿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搭配。优质蛋白质如鱼、鸡、兔、瘦肉、豆制品能为孩子提供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新鲜蔬菜、水果含丰富的维生素,对调整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有重要作用。而且食物的多样化对于促进食欲、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很有帮助。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鼓励幼儿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其次,要为幼儿提供相当数量的粗粮、杂粮。可常食用的粗杂粮有玉米、小米、糯米、绿豆、黄豆等。粗粮、杂粮能给人体补充矿物质,保证微量元素的供应,其中还包括纤维素和各种维生素,如铁、锌、锰、铜、钙、磷等,其以及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物质、氨基酸等。
再次,要适时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维生素C。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作用是提高脑神经的灵敏程度,使脑对刺激的反应灵活,还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补充维生素c最好是多让孩子吃些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柑橘、苹果、西红柿、大枣等。
最后,由于幼儿需要的钙量远远超过成人,所以我们还要适时为孩子补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芝麻、黄花菜、牛奶、萝卜、胡萝卜、海带、芥菜、田螺、虾皮等。但是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能让孩子多吃糖、碳酸饮料、巧克力、糕点等,因为这些食物里面含有较多的磷酸盐,会阻碍钙在体内的代谢。冬天时,由于幼儿户外活动减少,日照较少,还需要给幼儿补充一定数量的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防止孩子肥胖。肥胖是指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儿童肥胖症已日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对于年龄很小,或刚刚发生轻中度肥胖的幼儿可按不太严格的饮食调整方案进行治疗。这个方案的内容包括:(1)要求幼儿多食含纤维素的或非精细加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高热量、高脂肪、体积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软饮料、西式快餐、甜食、奶油制品等;(2)食物切小块,进食速度减慢,小口进食;(3)吃饭时间不要过长,吃饭时可用适当方式分散其对食物的注意力。
(二)保证幼儿睡眠
幼儿的身高虽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如适当的营养和运动,再加上休息得当。
3~6岁的幼儿每天睡1
1~1
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个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保证睡眠是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证实:身体发育不良或个子矮小的儿童所分泌的生长素量少于正常儿童,而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夜间睡眠不足所致。鉴于此,一定要保证幼儿的睡眠。
对身高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体内“生长素”的分泌量。生长素是脑垂体细胞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在幼儿时期,如果生长素因病理性分泌过少,即造成“侏儒症”。生长素的分泌特点是:从幼儿时期到青春前期,在睡眠时分泌旺盛,晚上9时至次日上午9时所分泌的生长素数量是白天12个小时的3倍,特别是在晚上9时入睡后的70分钟,可出现一个分泌高峰。如果由于外界因素的制约,生长素在生理范围内产生较少,那么个子就可能长得矮些。人体生长素分泌量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为能控制的影响因素就是睡眠。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幼儿,每天应该保证10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这对孩子长高和正常发育是很有益处的。
(三)注意幼儿的体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
与成人的骨骼相比,幼儿的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却容易发生变形,因此我们要注意幼儿的体态,一旦发现他们经常性地保持不正确姿势时,就要适时提醒他们要保持正确的站、坐、走姿势,如有骨骼发育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就医矫治。同时,我们要注意桌、椅和床要适合幼儿的身高以及发育规律。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铺过多东西,以致过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不适宜的。
(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发育统计资料表明:春季是幼儿身体发育生长最快的时期。这是因为继寒冬的休眠和春的复苏之后,自然万物都在春暖花开、艳阳高照中进入了生长发育的高峰。人类,尤其是对幼儿也有同样的效应,因为骨骼的生长与光照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光中的红外线具有渗透物体和加热的作用,温热可以深达身体内部,使深度组织的血管扩张,尤其是能促进骨膜血管的扩张和加快血液循环,骨细胞得到更多营养物质供应,骨骼生长发育就会更快更好。户外体育锻炼也是有助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跑、跳、蹦等动作对骨骼进行
机械刺激,可加强骨骼的增殖能力,从而使骨骼的生长发育加快,但要注意不可过于疲劳。
四、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3~6岁的幼儿,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将进一步强化,这会使孩子具有更加强健和成熟的外观,幼儿的上下肢更加苗条,上身狭窄成锥形。他们每天精力都非常充沛,活动量很大,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需要通过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来探索周围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概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区角活动。
(一)促进幼儿身心状况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园在集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规 律,设置并开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内容。下面介绍两种 集体教学活动。
1.课间操
课间操是全面锻炼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培养正确身体姿态的一种易行的集体教学活动,通过课间操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群、关
节和韧带,以及发展协调、柔韧等素质。幼儿正处在长身体、长知
识。大脑发育还不完全的阶段,学习效率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了界
限就会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如果按课间操的要领认真
地做,用力地做,使肢体的活动量加大,加强支配运动中枢神经细
胞的兴奋程度,还会使大脑思维中枢神经细胞休息得更好,这样,再学习时,效率会更高一些。
此外,课间操还能加快心脏的搏动,加深呼吸,促进血液循
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从而使在前两节课中积累的疲劳更快
消除。课间操一般在上午或下午上完一、二节课后进行,时间约为
20分钟左右。通过上课间操,有助于消除幼儿在学习中产生的疲
劳,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舒畅筋络,活跃身心,缓解眼睛的疲劳,并可防治身体因在室内久坐而可能产生的畸形姿态。
冬夏季节进行课间操,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能力,帮助他们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少病、无病的健康状态。
2.多种多样的集体游戏活动
游戏中欢乐、愉快、活泼的气氛,是幼儿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幼儿的欢乐情绪是其生长发育和健全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缺乏双亲爱抚、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因缺少欢乐的环境气氛,其智力与健康水平都不佳。游戏可以给幼儿创造欢乐的氛围,并能够在幼儿脑海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所以游戏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开发出多种集体游戏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追球、玩画笔等游戏,可以缓解幼儿焦躁的心情,使其保持长久的愉快感觉。这些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努力达到目的的意志力,这是孩子成材极重要的心理品质。
(二)促进幼儿身心状况发展的区角活动
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心理发育也未成熟,很多时候,成人会错误地理解幼儿的行为,致使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和需要发泄或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情绪的幼儿的出现。集体教学不一定能完成疏导幼儿心理问题的任务,区角活动恰恰能弥补集体教学活动的这一缺点。下面我们以沙盘游戏区角的设置为例来说明一下教师如何设立适合幼儿身心状况发展的区角活动。
1、沙盘游戏简介
在幼儿园,沙盘游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 疗。沙盘游戏通过唤起童心,帮助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化解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尤其适合幼儿心理教育和幼儿心理辅导的需要。
(1)沙盘:尺寸57×72×7(厘米),外侧涂深颜色或木本色,内侧涂蓝色,以便将箱子摆放在像腰部一样高时沙内部大体可以置于视野之中。
(2)玩具:人、动物、树木、花草、各种车船、飞行物、建筑物、桥、栏杆、石头、怪兽等。
2.沙盘游戏的操作过程
(1)指导语。比如:“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
(2)记录和提问。对做沙盘游戏的幼儿的解释及放玩具的顺序和最后作品都要拍照记录(需得到幼儿的同意)。
(3)分析。主要包括整合性、空间配置、主题。整合性指: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及何种印象。空间配置:分析幼儿作品时的沙箱空间的左右配置、玩具的摆设状况。主题:对作品表现的主题的分析。
3.注意事项
沙盘不仅是幼儿心理问题的一种检测工具,同时更是一种治疗的手段。沙盘的解释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不同的人对沙盘操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对幼儿评论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注重幼儿的发展性。(李姗泽,2008)
五、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正如前文所述,人们对幼儿身心状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并开始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这种逐渐深刻的认识对幼儿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而把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纳入到幼儿健康发展的内容中来,促使幼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幼儿健康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机制和评价技术的改变。因此,当代更加提倡幼儿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来评价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这些方法和工具除了传统的量尺、称等定量评价方法,还应加上档案袋、谈话、游戏、观察等定性的评价方法。当然教师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该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作为评价目标,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倾听幼儿的心理诉求,关注幼儿在课堂及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或者通过敏锐捕捉幼儿的感觉来实现对幼儿身心发展状态的评价。
以当今所提倡的身心健康发展评价理念为基础,很多研究者讲行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开发幼儿身心健康评价模式、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的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客观的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并作出价值判断。(李姗泽,2008~)即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对比《指南》所列的数据,从而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真实水平,并进而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以及较差的身体状况。
◆通过测量幼儿身高与体重以及身高与体重比,来观察幼儿的营养程度,并进而调节幼儿的饮食。
◆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幼儿参与到其中,从而帮助幼儿在任何环境下保持坐、站的正确姿势。
◆通过观察幼儿面色、活跃程度以及指甲颜色,了解幼儿是否得病。
◆通过观察幼儿在户外的表现,了解幼儿的体质以及幼儿的性格。
◆通过观察幼儿更换新环境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动作发展
一、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动作发展不仅是生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动作发展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幼儿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以及动作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动作的发展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动作发展落后的幼儿耐挫能力较差,自信心和同伴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动作的发展是幼儿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它是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的结果。幼儿期的动作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二是全身性的身体运动(粗大性运动)的发展。幼儿粗大性动作发展得较快,而手指和手腕等小肌肉的精细化动作发展得较慢,幼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学会恰当地控制自己的双手,有些幼儿直到进入小学以后才能够较好地控制和协调手的动作。而粗大性动作的发展和精细化动作的发展又都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比如,幼儿先学会走路然后才会跑跳,再如幼儿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因此幼儿动作的发展有一定的进程和顺序,前一个动作的发展经常是为下一个动作的发展做准备的。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基础的,根据这一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原理,各种运动的活动技能都属于‘随意动作’,而条件反射生理机制又是形成随意动作的基础,随意动作只有在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时才能产生。然而,动作技能的形成绝非是一次或者几次就能达到熟练程度的,是要经过多次反复不断的练习逐渐日益完善。”(朱伟等,2009)由此可以发现动作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幼儿园教师应采取符合幼儿客观实际的教法与措施,才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蒙台梭利认为出生到5岁是幼儿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幼儿在2到3岁时基本上学会了走路,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在出生到5岁,幼儿经历了从翻身到爬,从爬到走,从走到跑,以及一系列的身体运动。他们逐渐会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幼儿不能发展和提高某些运动技能,也未获得某些活动所需要的运动技巧,他们就可能因为不能顺利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而感到失望,遭到失败。当然幼儿敏感期并不意味着在以后生活中再也不能习得。但是,在这些技巧的敏感期过后再去学这些动作技巧,就很难学会。
而且,在对动作发展的敏感期的认识上也出现了许多误区。一方面,有的家长为了更早地促使幼儿动作发展,让幼儿2、3岁学钢琴,4、5岁学跳芭蕾、拉丁这些舞蹈。其实,这一阶段幼儿身体各部分骨骼和肌肉还未发育完全,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会给幼儿身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一些成人将幼儿的动作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幼儿园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为主要任务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成为体育教学和常识教学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基于渗透理念下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所倡导的是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健康认知,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
幼儿期是大量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身体柔软,容易学习,再加上他们喜欢模仿,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相同的动作,因此只要成人能积极为幼儿创造条件,他们就可以获得许多运动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关注幼儿健康教育,促进其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从“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各个具体年龄段幼儿所应该具有的动作发展水平,下面我们分别详细阐述。
(一)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从蹒跚学步,到自主行走、跑、跳,幼儿身体动作发展非常快,往往不经意间,他们已经和成人一样动作协调、灵敏,平衡能力也越来越强。3~4岁幼儿对动作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但是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广泛扩散,内抑制、控制能力不够,容易在动作上表现出肌肉过分紧张而不协调、不准确、有多余动作等。在一些难的动作上表现出有力不从心之感。那么在“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这方面,各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应该发展到何种水平呢?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相对于1~2岁宝宝步履蹒跚,在平坦的路面都较难走直来说,3~4岁幼儿开始能够在地面上沿着直线行走,这是幼儿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表现,有些喜欢登梯上高的幼儿甚至能在路边的花坛的小窄边上行走。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施教。
2.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
3~4岁幼儿小脑的发育基本完成,所以基本上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和保持动作的准确性。由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加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练习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他们已经能掌握基本的各种大动作和部分精细动作,在上下楼梯或台阶之时,可以双脚交替迈动,而不再像l~2岁那样只能慢慢踱步行走。
3.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3~4岁是幼儿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身体柔软,容易学习许多动作,加之他们喜欢模仿,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动作,不怕失败,还不怕别人嘲笑,因而只要能积极地加以指导和训练,幼儿可以获得许多动作技能。3~4岁幼儿可做向上纵跳、立定跳远的动作,并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他们还能端装水较满的水杯,手脚协调,这也表现出了3~4岁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平衡能力。
4.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我们发现,1~2岁宝宝在走路过程中总是不管不顾向前走,丝毫不管前方是否有人或车,不懂得避让。而到了3~4岁,幼儿平衡性、协调性以及反应能力大为增强,应激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而不再像l~2岁时只能是成人躲避他们了。
5.能双手向上抛球。
1~2岁时,宝宝一般只能把手中的球“洒”出去,没有方向感,更不能向上抛,3~4岁的幼儿上肢的力量随着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而有所增强,不仅有了一定力气,把球抛出去,而且还能用双手向上抛球了。虽然高度可能不会很高,但这已经是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4~5岁幼儿神经中枢进一步发育,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逐渐增强,各种感官的协调性进一步发展,较3~4岁幼儿平衡能力更强,他们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行走,并能保持较长的一段距离,他们的步伐是那么协调,以至于教师可以放心地让他们行走,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比幼儿本身还战战兢兢了。
2.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
幼儿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他们能够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前行。1~2岁的宝宝只能是用双手与膝盖交替向前爬行,而到了4~5岁,幼儿的小胳膊越来越有劲,脊柱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幼儿可以用双手与双脚支撑住整个身体,乃至向前钻爬了。
3.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的物体。
由于筋骨肌肉的发育,孩子的跳跃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能够实现单腿跳、双腿连续跳跃等动作。大多数孩子还能够通过助跑跳过小沙地、小水洼,也能跳过小台阶或其他矮小的物体了。
4.能与他人玩追逐、躲闪跑的游戏。
4~5岁的幼儿能够开始参与一些比较剧烈的游戏了,如参加捉迷藏、跳皮筋、追逐或躲闪跑等游戏,他们的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能够较为自由地进行跑、跳、躲闪、避让等动作。
5.能连续自抛自接球。
由于大脑的发展,4~5岁幼儿的手、脑及各个感官的协调性与身体的平衡性进一步增强,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他们不仅能够向上抛球,而且,他们还能够根据球下落的方向跑过去接到自己向上抛的球,而且能够重复这个动作,虽然并不能接到所有向上抛的球。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5~6岁幼儿处于很活跃的阶段,已经能够离开成人自由地活动了,他们动作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逐渐提高。5~6岁幼儿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已经能较好地控制身体,运动也能够较以前更为剧烈,并且已不太容易摔跤。他们能够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最初训练幼儿在斜坡、荡桥或是有障碍物的物体上行走的时候,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身体反应,看他们是否有身体重心不稳的现象,对这样的幼儿要有所记录,并通过游戏或活动等锻炼来达到提高其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的目的。
2.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
5~6岁的幼儿小肌肉群发展很快,韧性更为增强,他们除了能够在不平稳的路面上表现出非常协调、平衡的动作外,还能够手脚并用,攀爬不甚平稳的物体,如爬攀登架、网等。在攀爬过程中,幼儿的动作是协调、灵活的,丝毫没有不协调、扭扭歪歪的状态。
3.能连续跳绳。
5~6岁幼儿的跳跃性亦进一步增强,他们习惯于连续跳动,这个时候,教师们可以用一根短绳,教幼儿单脚或双脚跳,顺跳或反跳,还有花色跳等。也可用一根长绳,由其他两个人帮助甩动,让幼儿在绳中间跳,亦可用单脚、双脚或花色脚等。教师在教授跳绳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群体活动中榜样的力量,增强同伴对幼儿的影响力。另外,要教会孩子跳绳的运动技巧,可以将连续的动作分解,比如将跳绳的动作分解为两步:让孩子先练第一步,即单个跳;再练第二步,即将两次动作连起来。当他们练好第一步以后就慢慢地能够将两次动作连起来了。
4.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
5~6岁幼儿的反应时间更短,中枢指挥能力更强。当有人向他们滚过来球或扔过来沙包时,他们能够非常灵巧地跳过球或躲避沙包,应激反应跟成人已无大距离。教师在这项活动训练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最好选用较轻的塑料球等材料,并向幼儿讲明滚球和扔沙包时不能冲着人的脸等一系列安全规则,以免发生危险。
5.能连续拍球。
5~6岁幼儿的节奏感以及对节奏感的控制能力大为增强,能够控制球的速度与距离,能够连续拍球,并控制其节奏。教师应逐步训练幼儿的拍球活动,最初幼儿可能只能拍一下,不能连起来,此时教师应注重过程,幼儿的每一次进步都应加以鼓励。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幼儿大脑的反应能力及对各个感官的控制能力及协调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连续拍球了。
(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在少年儿童时期,由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较宜采用有氧耐力训练,刺激相关系统更好地发育,但负荷不宜过大。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力量和耐力方面的发展指标是怎样的呢?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3~4岁幼儿骨骼弹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柔软,肌纤维较细,能量储备差,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但是随着幼儿骨组织不断骨化,上下肢的肌肉群发育较快,相对于3岁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双手的抓握能力增强,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4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尤其是肱二头肌,发展更是迅速,腕力亦进一步增强,其力量亦随之水涨船高,他们能单手抄起沙包,并能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3~4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展很快,这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腿部力量,使他们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锻炼幼儿两条腿,而不是只锻炼一条。比如,一些幼儿习惯用右脚或左脚单脚跳,在活动中为了显示自己,他们总是用自己习惯的一只脚单脚跳,教师此时应提醒其锻炼另一脚单脚跳的能力。
4.能快跑15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3~4岁幼儿的耐力与爆发力变得很强,他们能够短时问爆发出力量,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能连续快跑1
5米左右。教师可以设计“小狗快快跑”之类的游戏,跑道1
5米,跑道终点放置塑胶肉骨头,看谁最先拿到肉骨头就赢了。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3~4岁幼儿耐力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成人的陪伴下,他们能自由行走l公里左右。当然,由于孩子的骨骼与肌肉还不是特别发达,在行走的途中,可以适当地停歇,允许他们喝点水以及吃点东西,以补充能量。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
4~5岁幼儿较之3~4岁幼儿的大肌肉发育较为迅速,动作发展明显,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肌收缩能力、肺活量都有了一定提高,双手抓杠时间能够延长50%左右,达到15秒。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
4~5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肱三头肌发展更是迅速,腕力亦进一步增强,他们能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远了。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比起3~4岁幼儿,4~5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发展很快,他们的腿部力量进一步增强,3~4岁幼儿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4.能快跑20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4~5岁幼儿耐力与爆发力变得更强,他们能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连续快跑20米左右。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跑步能力,如设计“大灰狼捉小兔”的游戏,游戏的程序为“大灰狼开始追捕,兔子为了自救,可以向任何一个窝里跑。这时窝里原有的兔要马上向外逃跑,大灰狼继续追,如果被大灰狼捕到的兔,两人就另换角色。”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4~5岁幼儿肌肉力量和耐力较3~4岁幼儿更强,心肌收缩能力、肺活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成人的陪伴下,他们能自由行走1.5公里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适应了一定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所以成人应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走路,少坐车,以保证幼儿力量和耐力的训练。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
力量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对幼儿身体健康、损伤的预防以及运动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随着5~6岁幼儿手腕及胳膊骨骼及肌肉发育的进一步完善,他们动作的稳定性和自控能力增强,双手抓杠时间变得更为持久,能达到2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5~6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筋骨发展更是迅速,腕力进一步增强,能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5~6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展很快,腿部力量进一步增强,5~6岁幼儿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4.能快跑25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5~6岁幼儿耐力与爆发力变得很强,他们能够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能连续快跑25米左右。此阶段的幼儿的平衡力和协调力增强,教师可以和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以锻炼孩子快跑的能力。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途中可适当停歇)。
5~6岁幼儿的体力和耐力较4~5岁时有所提高,活动量和活动时间进一步增强,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而不感觉疲倦。但幼儿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仍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容易扩散,所以表现为活泼好动,长时间单调乏味的活动,易使幼儿疲劳且失去兴趣,所以成人在与孩子锻炼行走的时候,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另一方面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休息调整,或是加入一些跪跳的游戏,增强趣味性。
(三)手的动作灵洁协调
幼儿的小肌肉群,如手指和腕部的肌肉群较之大肌肉群发育较晚。所以幼儿的精细化动作较之大动作发展得较晚。3~6岁幼儿腕骨、指骨和掌骨的骨化还没有完成,腕部的力量不足,手的精细化工作还比较困难,不宜长时间作业。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用笔涂涂画画。
3~4岁幼儿的手部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动手能力开始增强,能用蜡笔、铅笔或是油画棒等笔涂涂画画。他们大多可以画流畅的直线,能控制住腕部肌肉画短线,大多小朋友能绕线圈,但终点不封闭,也有的小朋友开始能画封闭的圆。3~4岁幼儿在涂涂画画时并没有目标,可能在画的过程中看到什么或是联想到什么就会告诉成人那是什么,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尽量关注幼儿涂画过程中动作的愉悦性,任幼儿发挥想象,千万不要说“画得一点也不像”之类的话,以免扼杀幼儿涂画的兴趣和想象力。
2.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3岁以前,很多孩子已经开始自己试着吃饭,但总是把饭掉得到处都是,甚至吃得满脸都是。而3~4岁的幼儿开始日渐娴熟,能熟练地用勺子自己吃饭。他们小小的心灵有了很大的主动性,饭前饭后总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淘米、端碗、拿筷子、拿干粮、洗碗。而在吃饭时,很多孩子不再让成人喂,而是开始自己吃饭了。
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对3~4岁的幼儿,走、跑、跳、跃、攀、爬已难不住他们,而细致的手工活动仍十分困难,如按图形轮廓剪波浪会剪成狗齿状,对照细小的实物画下来肯定会大而走形,不过他们和3岁之前的幼儿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始能够用剪刀沿直线剪,而剪出来的纸的边线基本吻合。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
4~5岁幼儿手上的肌肉日渐发展,他们的小手日渐有力而稳定。他们开始能够沿着边线画出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等,他们还能沿着边线整齐地对折纸张。
2.会用筷子吃饭。
4~5岁幼儿应该学会用筷子吃饭。用筷子吃饭可以锻炼幼儿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能力,这对正处于精细动作发育中的幼儿来说,不失为最好的锻炼方法。学用筷子对4~5岁的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幼儿要用专门小儿用的筷子,短而轻,容易掌握。成人可以手把手地告诉幼儿拿筷子的姿势,用拇指、食指和无名指夹住筷子,并以虎口开合练习夹的动作。使用筷子,一定要用力得当、协调,才能夹起食物。成人在教孩子使用筷子时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教幼儿使用筷子,如让幼儿用类似于筷子的小树枝将散在外边的积木或是一些有多棱角的小石子等夹回到盒子中。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
4~5岁的幼儿较之3~4岁的幼儿的手的动作更加灵巧,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较长时间坚持。教师应对他们动作细节进行改进,尤其是动作的协调性方面,注意小肌肉群的锻炼。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5~6岁幼儿的手部肌肉逐渐发育,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能够做一些更加精细的工作了,但时间仍然不能过久,否则容易产生疲劳。5~6岁幼儿能够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能够画出各种图形,包括几何图形、人物、动物、植物等,线条基本平滑。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开始学写字,但还写不好,开始写的字很大,大小不一、歪七扭八,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教他正确的书写姿势,多鼓励少强迫。
2.能熟练使用筷子。
有研究表明,手指头是儿童的智慧所在,儿童不断的运动手指会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象、创造力区域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从而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在5~6岁之前幼儿使用筷子可能通过成人的指导以及自己的方法,夹到食物,但还不是太熟练,到了5~6岁,幼儿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再有之前的练习,大部分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了。所以幼儿学会熟练地使用筷子的进程一般持续到5~6岁。成人在幼儿使用筷子的过程中不应着急,一定要注意给予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他们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鼓励。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5~6岁幼儿运用手指活动的能力日益增强,他们已经能灵活地使用剪刀,并用剪刀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而且剪出来的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4.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5~6岁幼儿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日渐增强,因此他们很喜欢参与幼儿园及家庭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比如他们可以用扫帚打扫房间,用拖把拖地,虽然不能打扫得很干净,但这种热心与主人翁意识,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反应。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工作”教育理论。她认为幼儿“工作”的实质和成人的工作截然不同,幼儿的“工作”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自助的活动,是满足儿童内在活动需要的活动,是儿童喜欢并乐在其中的活动,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所以幼儿园里的活动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符合其需要的真实环境,为幼儿准备一定的用具和材料及活动场所,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幼儿动作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生长发育,能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身体的耐受力,使幼儿体格健壮,从而使幼儿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据研究发现:经常跑跑跳跳、爱活动的孩子,各种动作提前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可更自然、更协调、更省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遵循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
多年来,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看到关于某某“神童’’的报道,3岁的孩子认识几千个汉字,4岁的孩子能识别几百种汽车标志,5岁的孩子能倒背字典,6岁的孩子会几门外语,等等。殊不知,这些“神童”都是人造出来的,“神童”的“成功’’是以牺牲健康和快乐为代价的。在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压力下,一些“神童”、未“老”先衰,有的甚至自杀、精神失常,成为功利性教育的牺牲品。这种违背科学、急功近利的做法,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种种问题: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侵害了孩子玩耍、活动、动作发展的权益,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
即使是注重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家长,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目前许多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做抚触、婴儿操等,孩子大点了就让孩子盲目运动身体。他们认为跑得最快、跳得最高就是孩子们要实现的目标,认为这样的孩子身体才最好,但因为方法不慎或是训练过度,结果恰得其反,有的孩子还出现了肌肉拉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这些看似耸人听闻的事情其实都是真实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国外的研究者对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可能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认为双生子有同卵与异卵之分,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卵细胞分裂而成的,所以在遗传因素方面是相同的。有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48周起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而B不进行这种训练。在A进行了6周训练之后,B从53周开始每天也做1
0分钟的爬梯训练,结果表明,B的爬梯能力在2周以后就达到了A经过6周训练后的爬梯水平。B开始爬梯训练的年龄大于A,但获得同样能力所需的时间却远远少于A。这说明,人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机体的成熟,在机体器官与机能没有成熟以前,对幼儿进行任何提前开始的学习训练都是收效甚微的。格塞尔非常注重研究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顺序。
格赛尔的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半功倍。
格塞尔的成熟主义理论因为过于强调成熟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成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成熟”与“学习’’是交互作用的,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动作与游戏训练,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不要一味追求运动的强度,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他们自己喜欢的,并且有条件的、能够主动坚持下去的游戏或运动进行锻炼。孩子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成人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二)每天让孩子参加户外锻炼
幼儿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能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幼儿经常到户外活动,可以接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刺激,并且逐步经受外界环境变化的锻炼,可以保持幼儿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增强其身体的耐受力。
成人可以依据各年龄、季节变化,安排多样的户外体格锻炼内容,提高他们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户外活动中,要进行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注意掌握幼儿的活动密度和负荷量,做到动静交替,对“疯玩”过度的幼儿要让其注意休息,炎热的夏季要避免幼儿过度的跑跳,以防脱水或中暑。
3~6岁幼儿肢体动作不协调,四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易摔倒。成人可以让幼儿尝试慢跑,自然慢跑是一种较为平稳和缓慢的跑步形式,跑步时心率一般为140~150次/分钟,较适合于3~5岁的幼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教孩子慢跑。
1.最初学跑可以是以走跑交替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跑的兴趣,如在跑中穿插有模仿动作的走步。
2.要根据幼儿体质和气候等因素,安排跑的运动负荷及跑的时间。刚开始可以是几分钟,以后逐步加长时间。由于幼儿身体各方面功能还不完善,因而慢跑可与走交替进行,一般以不超过20分钟为好,夏季尽可能安排在清晨,冬季可适当晚一点。
3.在慢跑前,不能让幼儿吃得过饱,也不能空腹跑步,否则会损伤身体。
有些成人担心幼儿摔痛、摔伤,而省去或缩短了幼儿锻炼的过程,以致使幼儿的大脑和神经得不到相应的刺激。因为没有通过四肢的主动运动,达不到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目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反而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和阻碍。一般情况下,成人应该每天让幼儿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游戏或锻炼,并长期坚持。
当幼儿不愿意自己走路时,成人要注意是否运动时间太长,幼儿累了;孩子是不是病了。如果不是,就应该坚持让他自己走。做法是:多用语言鼓励,夸孩子走得快,开展走路比赛;或者在走路时跟孩子玩一些游戏,比如猜拳游戏,赢者向前进、输者暂停,扔抢沙包游戏等。总之,利用一切方法,使幼儿体验走、跑的快乐。
(三)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精细的动作训练
1~6岁是幼儿感觉和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感觉和运动,不仅对大脑有良好的刺激,提高大脑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支配能力,还能促进运动神经的发展。其中精细化动作要求幼儿运动的技巧性更高,动作控制力更强。
训练3~6岁幼儿精细动作的游戏有:让幼儿玩耍各种套叠玩具、穿绳玩具、积木、积塑、剪纸、涂画以及球类游戏等。下面简单介绍两种发展精细动作能力的游戏。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它不但可以训练幼儿的手畹力量,还可以训练幼儿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又会使幼儿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从而还可以提高幼儿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握笔涂鸦:成人给幼儿一只蜡笔,让宝宝在纸上涂画。教师应交给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先教孩子用右手三个手指拿稳蜡笔,用左手压着纸,随心乱画。或是成人画一些叶子或球等图画,让幼儿填充颜色。当幼儿能够画出一条长线时,成人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握笔涂鸦可以增进幼儿手脑协调的能力,而且学握笔画画也可以为以后写字、画画、计算等做准备。
四、幼儿动作发展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系统的锻炼对孩子的动作发展有莫大好处。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是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区角活动。
(一)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
在室外进行的集体教学活动无疑是锻炼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最佳课程。多种室外活动能增强孩子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孩子体格健壮,增加肌肉力量,促进心肺功能,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另外,多种室外活动还能够促进幼儿胃肠消化能力,食欲增加,吸收营养,使孩子发育更好,并进而在脑中枢建立联系,从而使幼儿的动作变得灵敏,使幼儿从无秩序的动作,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分化的、有目的的、协调的动作。
在室外,教师要鼓励孩子进行垫上体操活动,诸如翻筋斗、跳跃、拉撑、走平衡木等等简单且基本的全身性大动作,以此平衡肢体、认识肢体。幼儿可以借用“滑轮椅”“滑梯”“跷跷板”等活动器材,锻炼跑、跳的爆发力与耐力等能力。
在锻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性,因为室外活动空间较大,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孩子的行动,并适时提醒哪个孩子玩过了火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虽然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度的指导,努力培养孩子的爆发力、耐力、精巧度以及柔韧度等,从而使孩子的动作行为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区角活动
幼儿动作技能的训练可以通过室外的集体活动完成,但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冬季严寒、夏季酷暑以及刮大风、下大雨等特殊天气,或由于场地的限制不能满足幼儿的户外活动需要,有的运动内容则更适合在室内进行。所以幼儿园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建立室内活动室或手工区,下面简单介绍下这两个区角。
1.室内活动区
(1)选择空间: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和设置不同的场景。比如,对于占用空间较大的,幼儿的走、跑、爬行等活动,应该选择在宽敞的活动室进行;活动本身占用空间相对较小的,幼儿的投掷:纵跳等力量素质练习活动,则可以选择在不大宽敞的楼道、阳台等进行。
(2)投放材料:教师需要选择玩具体积相对较小、功能多样的手头玩具如,小球、沙包、短棍、沙袋、套圈,教师也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开发材料,比如,利用泡沫制作的爬行手垫练习爬行,用废弃的可乐瓶底盘做练习抛接沙包或皮球等。
‘
2.手工区
手工制作是幼儿园中常见的活动。手工制作是指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多种纸张等进行创作的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幼儿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小孩有创造力”“要解放幼儿的双手”。而手工制作正是典型的手脑并用、手眼协调,能调动幼儿的全部感官的活动,既是左右手的合作协调,同时也是手与脑的协调训练。那么,在幼儿园的活动区开辟出一块手工区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手工区设置要求:
(1)目标: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
(2)投放材料:剪刀、橡皮泥、纸盒、挂历纸、毛线头、布头、米粒、蛋壳、树叶等等。投放的材料要非常丰富,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让幼儿收集质地不同的废旧纸张,如宣传单、报纸、图片、文件纸等。
(3)内容:练习剪、扭、搓、揉等加工技巧。
下面列举两种手工活动供教师参考。
★我的房子
活动目标:能够用各种图形卡片粘贴房子。
活动材料: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正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等等多种图形卡片,各色不同尺寸的卡纸若干,双面胶。
区域规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及活动区大小而设。
活动指导:请幼儿用各种图形卡片,粘贴出自己想象的房子;教师提醒幼儿活动中要保持安静、活动后分类整理好材料,并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折纸船
活动目标:探索折纸船的方法。
活动材料:彩纸、彩笔等。
区域规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及活动区大小而设。
活动指导:根据步骤图,探索学习折小船的方法,教师帮助幼儿掌握主要步骤;折好后,引导幼儿装饰自己的小船。
教师最好在每次活动之前有引导语,激起幼儿动手的兴趣。另外,在进行手工活动时选择的内容要多样性,如可以进行泥工、纸工、粘贴、编、织等各种手工活动。这样一方面让幼儿在每一次手工活动中都有新鲜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对幼儿进行多种操作能力的训练。但是要使手工活动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教师预先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五、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正如前文所述,幼儿身心发展教育已经从原来不关注幼儿动作发展转变为重视幼儿动作的协调与平衡及灵敏度等。与此相应,对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评价也更应该注重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而不是终结性的静态状况,所以我们提倡使用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绝对评价我们于第二节已经进行了详述。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动作的娴熟程度来判断他们的发展状况。
发展性评价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诊断出事物发展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而且也注重分析过去,预设未来,从而体现了当前幼儿教育评价的最近发展趋势和先进的评价理念。幼儿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是通过结合自身与外界的多样性反馈信息,不断尝试着调整自己的动作技能的过程,所以发展性评价非常适合评价幼儿的动作发展。(林少杰,2003)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应多种多样:
(1)可以差异性评价,比如“红红上次接住了两个球,这次接住三个,有进步!”让幼儿和自己比,而不是与别人相比,使其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健康活动带来的快乐。(2)也可以体态式评价。比如,教师在指导孩子学习各种动作技能时,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态度或情感,可以用点点头、拍一下手、竖大拇指等动作给幼儿愉快的情感体验。(3)也可以互相评价。比如“我投篮比希希准,但动作还是她漂亮!”从而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时刻保持自信。
三种评价方法共同使用,基本上可以勾勒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水平,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描绘幼儿的动作发展过程,记录幼儿的动作发展的轨迹,从而展示幼儿每个阶段动作发展的进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一、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教育,古谚云:“三岁住皮,五岁住骨。”意思是说,小孩子在3岁以前所学到的事物、观念或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仅仅附着在孩子的皮上,还有改变的可能;到了五岁就不容易改变了,因为它们已牢固地附着在小孩的骨骼上。而之后的苟子、孟子以及各朝各代的知识分子与教育精英都对童蒙教育非常关注,而童蒙教育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到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这也体现了注意幼儿的习惯与基本能力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从生理上、心理上、哲学上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出发,与小孩子的科学知识学习、道德习俗养成、生活习惯培养、身体健康护卫等一些具体的事例形成了互证。如“凡是幼儿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 “幼稚园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也认为越早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并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意义非凡。
我国教育部一些重要文件等都非常重视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其中对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有明确的要求: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等等。这对于指导幼儿园以及家长教育幼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方关注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人物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然而,我国家长的溺爱致使很多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自我生活能力也很弱,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没有。因此,3~6岁时可以说是人的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以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来说会终生受益。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学习、不会工作。穿衣、吃饭、喝水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内容,却构成了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而且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家长密切配合,倾注温情、付出心血。
二、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3—6岁幼儿的精力比以前更加充沛,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日渐成熟。这一阶段正是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期。《指南》从“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3~4岁的发展指标
1.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幼儿的睡眠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睡眠时间有所不同。睡眠的长短也应根据季节情况做适当调整。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夜间睡得少,可以延长午睡时间来补足幼儿睡眠;冬季昼短夜长,天气寒冷,夜间睡得多,午睡时间可以缩短。3~4岁幼儿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这需要成人适时提醒他们按时睡觉起床,并让他们形成午睡的好习惯。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幼儿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好动不好静,喜欢整天蹦蹦跳跳。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3~4岁幼儿已经习惯于走路,很多孩子喜欢随音乐而起舞。但有些孩子还是对户外活动不很积极,这需要教师调动其主动性,通过游戏等比较有意思的方式让他们一起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来。
3.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幼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快,加之肾脏收缩功能差,排尿量相对较多,这使得幼儿每日需水量比成人多,尤其是进入炎热的夏季,幼儿的饮水量更是猛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幼儿所助理研究员赵霞介绍说,自然冷却后的白开水是最适合幼儿的饮品。因此,成人要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同时尽量让孩子少吃冷饮。因为吃冷饮后,孩子的胃粘膜受到冷刺激,黏膜血管会强烈收缩,使胃酸、胃酶分泌锐减,胃的消化、杀菌、免疫能力就会下降,孩子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4.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分钟。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用眼过度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全身疲乏,精神极度紧张。幼儿出生时,眼球的发育还不完善,1~3岁是眼球发育的快速增长期,3岁以后增长变慢。3~6岁幼儿眼睛的晶状体弹性较大,调节能力强,近点距离使用很近,也就是当物体距眼球很近的情况下仍能看清楚。但是长时间的近距离视物,就会使睫状肌持续紧张,引起调节性近视,也就是假性近视。教师也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这样极容易引起眼睛感染,造成幼儿沙眼或是睑腺炎,严重者还需要动手术。3~4岁的幼儿看电视的时问不要超过15分钟,要注意劳逸结合。
6.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
牙齿是咀嚼的工具,乳牙的好坏,有利于促进颌骨的发育及诱导恒牙的萌出,所以要保护好幼儿的牙齿。培养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或吃糖后漱口好习惯。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顺着牙缝上下刷,里外都要刷到。3—4岁幼儿还不能自觉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这需要家长适时提醒。幼儿刷牙应选用只有两排柔软稀毛牙刷和专用的幼儿牙膏。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4~5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形成。从睡眠方面来看,4~5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什么时候睡觉,大部分已经能够自觉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了。但是,有些幼儿往往到了睡觉的时候还想玩或看电视等,磨磨蹭蹭地不肯上床,并且装出一点都不困的样子。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给予安抚,并要求幼儿按时睡觉。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4~5岁的幼儿的大肌肉群已经很发达,小肌肉群也日渐发展,他们变得很不安静,喜欢在户外跑跑跳跳,因。此,教师只要适时给予引导,并提醒他们不要玩过了头,以免伤害到自己或其他的小朋友。
3.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4~5岁幼儿的胃容量还很小,他们的胃黏膜柔软而血管丰富,胃壁较薄,弹性组织、肌肉层及神经组织发育较差,所以胃的蠕动机能较差。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极容易造成幼儿消化不良。此阶段应该给幼儿多吃绿色和红黄色的新鲜蔬菜,因为这类蔬菜中含有的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比其他类蔬菜高。
4.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4~5岁的幼儿应该形成常喝白开水的好习惯。若是有些幼儿仍然没有形成习惯,家长教师应有意识引导他们多喝水、少喝饮料,尤其是不能喝碳酸饮料以及添加剂饮料。
5.知道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20分钟。
4~5岁的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日渐知道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会刺激眼睛,甚至引起眼睛疼痛、视力下降等等,开始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连续看电视、玩电脑时间不超过20分钟。
6.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方法基本正确。
4—5岁的幼儿能够独自漱口、刷牙、洗脸,而且动作娴熟、方法正确。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一般都能自己搓着洗手了。所以,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玩耍以后等,都要记住不厌其烦地让幼儿洗手。同时要教幼儿学会用肥皂洗。4~5岁的幼儿在洗澡时凡小手够得到的地方都能自己洗,要教育孩子洗干净,不要马虎行事,使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在卫生方面,4~5岁幼儿一般都能自己上厕所大小便了。但是,偶尔因一心扑在玩上,也会尿在裤子上。碰到这种情况,不要过分责骂,而是应该鼓励孩子,比如“下次可千万不要这样啦”等等即可。在这个时期必须教育孩子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
5—6岁的幼儿基本上已经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与卫生习惯。5~6岁幼儿开始知道一年中12个月的名称和一周中每一天的名称;开始能看钟表,时间概念已比较明确,因此这是培养幼儿按时睡觉和起床,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2.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6岁的幼儿够主动饮用白开水。幼儿平时吃的牛奶、蔬菜、水果和米饭等食物中均含有水分,补充了幼儿需水量的60%~70%,另外,靠饮水来补充剩余的30%~40%。随着5~6岁幼儿活动量的增加,体内需水量剧增,成人一定要注意幼儿在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饮水。因为剧烈运动后幼儿心脏跳动加快,喝水会给心脏造成压力,容易产生供血不足。
3.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
5~6岁幼儿的视力已逐渐成熟,到6岁时视力能达到1.0,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准。这个时期不可让孩子用眼过度,如果孩子喜欢近距离看电视,喜欢眯眼或歪头看东西,喜欢揉眼睛,这些都可能是出现近视的征兆,需要及时接受检查并进行矫正治疗。在孩子专注做作业或看书时,一定要避开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电视的时候要严格限制时间,每次不应超过30分钟就要让眼睛休息,带孩子到户外转转,做做眼保健操或者眺望远方。
4.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
5~6岁的幼儿,在乳磨牙的后方,上下左右会各长出一颗恒牙,就是第一恒磨牙,它牢固地埋植于牙槽骨中,在人的一生中承受的咀嚼力最大,在咬碎、研磨固体食物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这一时期,幼儿经过之前的训练,应该形成了早晚主动刷牙的好习惯。此时期幼儿基本上能够在饭前便后主动洗手了。
(二)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让幼儿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孩子最先学会的是一些最简单的动作,然后才开始学习较复杂的动作。3~4岁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也希望自己能够不依赖成人,独立地去完成某件事,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穿脱衣服和鞋袜。教师可以让幼儿玩替娃娃穿脱衣服的游戏,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2.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
4~5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些活动的时间比以前延长了,因此也能够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并通过成功地完成这些事情,而表现出最初的责任感。4~5岁的幼儿几乎都能自己脱衣穿衣了。至于那些套头的衣服,对于4~5岁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但只要大人穿给孩子看看,妈妈教教穿脱要领,孩子慢慢就会了。如果还不会自己料理,那可能是还没有掌握穿衣脱衣技巧。遇到这种情况,成人应该尽早试着让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
2.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4~5岁幼儿已经能够将脱下来的衣服叠放整齐了,成人应提醒孩子脱下衣服、鞋袜不要乱扔,应养成叠放整齐的习惯,对于其他物品也应该放回原处。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5~6岁的幼儿日渐懂得:热要脱衣,冷要加衣,到室外要加衣,在室内可脱衣;运动前先脱衣,运动后要穿衣,起床要穿衣,早晚凉,要加衣。教师需要教会幼儿知道测冷热的方法:比如身上感到热,脸红了,用手触摸一下额头和脖子,如果都出汗了,就该脱衣;如果感到身上有寒意,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甚至打喷嚏,就要及时加衣,以防受凉感冒。
2.会自己系鞋带。
5~6岁幼儿的小肌肉群日渐发达,尤其是手部肌肉与肌腱更是发展很快,他们的小手日渐灵活,动作日渐细腻,开始会给自己系鞋带了。这个时候,成人要适时给孩子穿需要系鞋带的鞋子,或幼儿园教师在幼儿生活区里,设置相应的材料,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小肌肉,这样能提高其生活自理的能力。
3.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5~6岁幼儿分类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已经能够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比如,他们能够将书本放到书架上,将玩具放在玩具盒里,将鞋子放在鞋架内,并努力使自己生活的空间变得有次序、更合理。
(三)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是幼儿生存、安全的重要保障,自我保护能力则是幼儿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最基本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成人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从而发生事故。因此,成人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但也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孩子需要不断地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和感受。孩子的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主动地去获得。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懂得一些深入浅出的道理。教师要告诉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要经常给幼儿讲社会上既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坏人脸上并没有“我是坏人”的字样,也没有像电影里坏人的那种形象。要教育幼儿,如果大人不在身边,有陌生人前来领你,或哄你去公园玩,或说去找你父母时,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如果遇到陌生人硬拉你走,要大声喊叫周围的叔叔阿姨。
2.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
幼儿园里有很多吸引幼儿的玩具,比如:小木珠、胶粒等插塑玩具。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把这些玩具放在嘴里,并告诉他们由此产生的后果:这些东西会误入食道、气管而造成窒息。吃饭时,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边吃边说话,或边吃边笑,以防食物呛入气管。
3.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记得自己和家长的名字及家庭电话号码。所以家长应告诉孩子家庭住址、家长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反复念叨,让其牢牢记住,做到准确无误。另外还要告诉幼儿自己家附近有什么明显的标记,有哪几路公共汽车可以到达,万一幼儿迷路,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及时安全回家。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
4~5岁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因为4~5岁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够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也能够预测到一些事件的后果,比如在公共场合远离成人的视线以后就可能走丢,不能单独活动。但是由于他们的意识、思维发展得仍不完善,在有人诱导的情况下,通常仍会被吸引,比如陌生人拿着一个幼儿特别感兴趣的玩具,孩子就有可能被玩具所吸引,而逐步受到坏人的诱导。
2.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能遵守安全规则。
4~5岁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能够理解安全规则,并遵守。所以成人要教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各种规则的学习,是独立性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3.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
4~5岁幼儿的动作相对来说已经比较灵活,大脑的进一步发育使其能够预测到一些事件的危险后果,并能通过神经中枢指挥身体躲开潜在的危险,比如他们在运动时能够主动躲避飞来的篮球、足球等物体,从而避免了身体受到伤害。
4.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
4~5岁幼儿需要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比如遇到小朋友掉到了水里,要懂得幼小的自己不足以把他们救上来,不能自己想着去拉他们上来,而是应该积极向周围的大人求助,进而化解身边的危险。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
5~6岁幼儿已经开始有自己判断事件、人物对错的想法,所以大人要注意引导幼儿明辨是非,教会他们分辨生活中的安全与危险,并帮助他们掌握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应告诉幼儿如何建立人际交往,正确处理事件。比如,幼儿自己在家的时候或未经大人允许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如果遇到陌生人跟踪,就应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就近的商店找大人求救,也可以找巡警帮助,或者随便找一户人家,在门口假装大声叫: “爸、妈,我回来了。”
2.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
5~6岁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他们比较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幼儿常常会“群起而攻之”。因此这一阶段的幼儿够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走人行横道,走路靠右行,不在马路上玩耍、奔跑,不横穿马路等。认识交通标记,如红绿灯、人行横道线等,并且知道这些交通标记的作用和意义。
3.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
5~6岁幼儿在运动和游戏时,开始有意识注意安全,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拥挤推撞,从而伤害到自己或其他小朋友,他们有意识地不给他人造成危险,并进而使自己的生活学习变得更有次序。
4.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5~6岁幼儿开始懂得玩火的危险性,他们应该掌握危险时的自救技能,比如发现着火,应立即离开火灾现场,并及时告诉附近的成人,还应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紧急求救电话。
三、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幼年开始的,习惯在人的天性、情感、意志思想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重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无疑是幼儿园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园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培养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一般来说,教师在要求孩子养成某种良好习惯之前,自己首先要养成这种习惯,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是一种极有效的言传身教。正如古人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不如身教。”这与幼儿情感具有向师性和好模仿等特点有关。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起表率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幼儿。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师的人格是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人格的健康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工作繁琐,幼儿教师应防止出现倦怠的情绪。
(二)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孩子被动地按照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去吃、睡、玩。久而久之,幼儿的这些活动逐渐稳定化,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习惯。古人云“养习于童蒙”,意思就是好习惯要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据科学调查结果显示:2~3岁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是接受教育的极佳期,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古人云:“3岁看大,7岁看老。”成人应抓住时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好规矩。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了一名5岁幼儿,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整理,小小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而这样良好的习惯,正是自孩子2岁开始母亲对他的影响。从2岁开始,母亲就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回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三)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前必须要教给幼儿行为的规范的标准,使其形成一种信念,当然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求其持之以恒的实践,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教师与家长首先要让他知道洗手的好处以及不洗手的坏处,让其从情感上倾向于洗手,再用鼓励等方法帮助他坚持每天做,同时教师与家长要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生活卫生教育,生活卫生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服装整洁等习惯,学会使用手帕,注意爱护自己的身体等。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以及阅读绘画的姿势,注重用眼卫生,能保持文具、书籍等物的清洁整齐,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按时作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的好习惯。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成人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冒险,常常喜欢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当自己身处危险之中时,也不能清楚地预见其行为的后果,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而教师应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在意,进行随机教育。对于幼儿已造成的伤害,教师可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更有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等。吃饭时不嬉笑打闹,以避免异物冲进气管。
吃骨头和鱼时,把小骨头和小刺挑出来能免受咽喉之痛。教幼儿在走路跑步的时候,眼要朝前看,重心要在下半身,身体不要往前冲;追逐时,要求幼儿拍到对方即可,不要抓着牢牢不放,对方被拍到后也应立即停下,不要再跑;在追逐时要注意不要和别的幼儿碰撞,要学会躲避和闪让。再如,各班可以开展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跟陌生人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不怕打针等教育活动,督促幼儿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卫生整洁,愉快安静午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是教师在每一次活动前的说教,让幼儿明白怎么样才算是最好的玩这一游戏活动,对于不良的活动行为,及时的制止,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教师要注意从孩子的生活细节去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我国幼儿园的师生比相对来说比较低,所以集体教学活动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建议今后幼儿园在选择活动方案时,要依据《指南》中阐述的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指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择。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是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区角活动。
(一)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集体数学活动
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住每项活动的难度,讲解要清楚,并做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训练。
另外,集体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全部整齐划一,教师要注意到班里的孩子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在进行集体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讲授完课程内容以后,比如讲完正确的洗手姿势以后,让幼儿反复练习,并将活动内容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应该在学科课程结束之后,让幼儿反复练习,并在实际生活过程之中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区角活动
除了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集体的教学模式以外,还有区角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模式,把游戏渗透到幼儿的学习之中,生活的全貌在幼儿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幼儿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外部预设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幼儿园可以设置生活角和安全活动室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幼儿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能力。
1.生活角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创立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让幼儿学会分辨哪些行为对,哪些习惯不好;在区角内多放置一些生活物品:袜子、手套、头梳、围巾等等,让孩子闲暇之余学习生活物品的使用,例如可以提供袜子、鞋带等,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其生活能力,再让他们卷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配对,提高分类能力;提供雪花片、勺子、筷子等,让孩子掌握拿勺子、筷子的正确方法;区角内挂上几个钩子,将动物的头饰戴在晾衣架上并为其披一件小衣服,鼓励幼儿餐后或游戏时去给小猫、小狗扣纽扣,从而提高生活服务能力等等。再如,一位幼儿教师在生活角组织孩子进行了穿鞋子的活动,他是这样组织的,希望能给其他教师一些启发:教师出示两双鞋,并问:“两双鞋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观察后说一双高兴,一双不高兴。教师接着说: “为什么一双鞋高兴,一双鞋不高兴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一双鞋穿对了,小鞋高兴;一双鞋穿反了,小鞋不高兴。然后边演示边引导幼儿听儿歌《小鞋朋友》(两只小鞋,一对朋友。穿错生气,噘嘴歪头。穿对微笑,点头拉手),使幼儿明确判断小鞋穿得对不对的办法是看看两只小鞋是点头还是歪头。接下来就是孩子自己穿鞋,进行实践活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设立幼儿生活角既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其合作意识。既满足了幼儿游戏活动的心理需要,又让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有了很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幼儿的生活卫生的习惯和能力。
2.安全活动室
幼儿由于年龄小、无知、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他们又不懂得什么是危险,遇到了危险不知如何去规避,缺乏防范的基本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弱,因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易出现危险和遭受意外伤害的时期,在幼儿期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儿园创设安全活动区,可以让幼儿掌握一些避开或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使幼儿远离危险避免伤害,为幼儿的健康快乐终身幸福奠定良好基础。
在幼儿园的整个室内活动区中,首先,教师要精心创设区内的物质环境,可以投放一些自制的安全画册、安全儿歌、故事,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也可以在室内活动区入口处设立安全教育主题墙,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墙面,使安全教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其次,可以根据安全活动的内容和不同阶段幼儿的探索需要将其相对划分为若干个活动区,在不同区域内设置不同的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
安全活动室包含哪些活动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活动区来设置:
交通安全活动区
主要提供玩具汽车,木偶人,用于铺设汽车道、人行横道、人行道的一些材料,红绿灯标牌等材料,并设置一些结构游戏,如“红绿灯”“开汽车”“交通警察”等,让幼儿首先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及红绿灯标志等,将交通安全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慢慢地认识了规则,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巩固对交通标志和安全的认识,使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了解了闯红灯的危险,知道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这样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角色表演中幼儿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培养。
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区
主要提供玩具房屋及涉及的一些用具材料,可以设计“娃娃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知道并执行“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不吃陌生人给的糖果,不喝陌生人给的饮料,回家时要等爸爸妈妈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等常识,让幼儿产生最初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
生活常识活动区
主要提供家庭生活中涉及的对幼儿产生危险的物品,如插座、暖壶等。同时可以让幼儿通过查找身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一起来设计标志,并将这些标志贴到适当的位置上,比如“小心触电”的标志贴在活动区的电源插座旁;“当心滑倒”的标志挂在易摔倒的卫生间台阶旁;楼梯的每个台阶旁都有相应的警示语“注意安全”“安全第一”等标志。
自然现象活动区
提供录音机、大树等玩具材料,供幼儿体验自然现象,并使其科学地了解自然现象,排解恐惧心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紧急事故活动区提供模拟烟雾、救生圈等紧急事故中涉及的模仿材料,供幼儿在安全疏散演练或逃离教师设计的一些“险情”的过程中了解危险,体验危险,学会自救。通过这些模仿游戏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姿势和安全逃生的办法,并从中获得力所能及的避害、逃生的方法和保护自己的经验。
五、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正如上面所论述,在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形成过程中,必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之贯穿于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而对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无疑是一种较为实用且客观的方法。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作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定性评价是利用专业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与描述。
定性评价一般有两种比较实用的具体方法,一种是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还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观察法对于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及时发现他们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修正措施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种是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其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谈话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寻求知识。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常给予褒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谈话问答的方法。他也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本人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作了错误的回答之后,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把学生进一步引向谬误,然后促使他认识与改正错误。这种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法。谈话法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身教而使幼儿纠正不良习惯、改变懒惰心理,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总之,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与家长的教育,因此,教师和家长应长期耐心的教育、引导幼儿,家园同步,达成共识,最终使幼儿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保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二章
第二章语言
第一节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内容,以语法为组织体系,以文字为视觉形式,来传递信息。语言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是一种基于认知的综合实践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和基本途径是与他人进行交流。
幼儿语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5岁之前是语言准备阶段;1.5~3岁是语言的发展阶段;此后是语言的完善阶段。3岁的幼儿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语言,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修饰语和句子。他们不仅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而且能够流畅地背诵儿歌、诗词、广告词等,会猜简单的谜语;但交流中还存在语病,与成人交谈还存在一些困难。
3~6岁的幼儿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指南》将3~6岁幼儿在语言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教育者可以根据《指南》中描述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并把这些训练贯穿到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等各个环节当中。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背景介绍。简述国内外幼儿听、说、读和写等几项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流的理论,指出各项能力的发展历程与基本轨迹。
2.发展目标解读。对《指南》中3~4岁、4~5岁、5~6岁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目标进行分析,突出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差异,解释依年龄阶段来设定不同标准的原因。
3.教育建议解析。对《指南》中列举的教育建议进行简要解释,帮助读者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从而在设计活动时更有针对性,避免进入活动设计的误区。
4.课程与区角活动设计建议。根据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区角活动的共同教育目标,说明各子领域的课程设置如何与区角活动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5.能力评价问题分析。说明各年龄段的子领域能力发展的一般评价方法,帮助读者正确理解相关问题,能够较科学地对3~6岁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评。
第二节 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幼儿语言习得的过程,是通过日常交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发音、理解词义、学习组词成句、表达思想的过程。幼儿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让他们多听、多说、多看,并适当地写写画画。
幼儿园语言教学工作要遵循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按照各年龄阶段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的指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主要理论
将语言与思维联系起来,以幼儿语言能力习得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更加广泛地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及其制约因素等问题,并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根据“幼儿是如何获得语言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主要理论可以分为三大流派:环境决定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祁文慧,2011)。
1.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幼儿通过听和说的行为建立了语词之间、语词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便学会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这种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加强外部刺激、进行条件反射训练来控制。简单地说,幼儿的语言能力就是通过倾听、模仿成人的行为,加以强化训练塑造而成的。
2.先天决定论
这种理论否定了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绝对影响作用,强调幼儿能够说话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认为人类的大脑先天就具有加工语法的功能,幼儿在一定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会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社会环境只是促进幼儿习得语言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
上述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遗传素质是幼儿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孩子正是在这种由亲代传递下来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基础。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上源自遗传。如果父母的语言能力强,乐于倾听、善于表达,孩子就很可能也具备这方面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听、说能力的好坏并非孩子此方面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每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还会受到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来自外部的影响更为显著。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现代幼儿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布鲁纳、韩礼德等将幼儿的语言获得与幼儿心理整体发展联系起来,从微观上研究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社会交往对语言的作用等问题。他们既肯定了人类具有先天的认知机制,也承认客观环境因素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幼儿语言发展的主流理论。
(二)读写准备理论
对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教育者发现,很多小学生因为不会阅读而产生学习障碍,究其原因,是幼儿教育没有为孩子进入正规阅读教育环境做好准备。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1.“阅读准备”说
1925年,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提出了“阅读准备”说的观点,即“成熟或先前学习,使幼儿个体能容易而有效地学习阅读”,将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称作“为读写作准备的时期”。(张豹,2003)
2.“早期读写能力”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有关理论,提出‘早期读写能力’观点。他认为,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时就开始的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在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父母、教师及周围的环境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Whitehurst,1998)1986~,Teale和Sulzby进一步明确了“早期读写能力’’的概念:早期阅读能力是指幼儿在正式学习读写之前所具有的关于读写的知识、技巧和态度。(李燕芳等,2004)
二、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指南》中划分出的“倾听与表达”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听与说,它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幼儿语言获得的研究逐渐成为幼儿能力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幼儿听辨能力、语音、词汇、语段等的研究都有显著成果。
(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机制
幼儿的语言表达行为是靠大脑的言语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幼儿听、说、读、写的先后顺序由言语中枢的发育成熟顺序所决定,因此,幼儿言语中枢成熟水平的个别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差别。
听觉是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感官。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觉力的高低。当词汇信息通过耳朵这一特定的通道,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时,大脑将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加工、整合,之后由神经元对人体各个器官发出相应的指令。当指令信号发给嘴的时候,它便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正常发育的幼儿,其听觉力应该也是正常的。如果听觉出现障碍,个体将不能正确识别言语的内容和意义,也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孩子的听觉中枢发育较早,对语音、语义的理解也早于表达。
孩子达到一定月龄的时候,会表现出言语产生、言语理解、言语复述等能力。当语言单位积累到一定数量、口腔的协调动作能力达到能发出语音的时候,便开口说话。(赵寄石等,1993)有的孩子开口说话的年龄较小,发音比其他同龄幼儿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口说话比较晚的孩子,其理解力和后天的表达能力落后于前者。因为每个人的言语运动中枢成熟时间和口腔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有差别的。这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幼儿在3~4岁时能听懂成人的话,并能说出使人理解的话语;5岁时集中精力能听懂别人对话的内容,能说出符合常用语法的话语;6岁时基本没有发音错误,至少能复述两个短句。
一些学者从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角度,鉴定了语言行为是以大脑的成熟发育为基础,与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相适应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都有所发展,与此相联系的语言行为也随之形成和发展。例如,幼儿要将听到的和谈到的词语与其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其含义;幼儿集中注意听的时间越长,他们能够理解语言的深度和广度也越大,从而能进行语言表达的行为也越流畅;情感丰富的幼儿,更能理解所听到的语言、文学作品的意义,更愿意主动学习和使用不同的语言。当孩子情绪高涨、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听和说的愿望自然也更强烈。
当然,外部刺激对个体言语中枢机能的成熟也是有影响的。早期词语、句法的训练有可能扩大言语器官在大脑皮层的投射面积,从而促进言语中枢的成熟,激活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正印证了俗语“脑子越用越活”。另外,幼儿在识字之前,其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水平与手指的精细运动有很高的相关性。动作思维敏捷的孩子表达能力也相对更强。
(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
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历程来看,婴儿一出生便能发出“哎” “哼”等丰富的声音;3~4个月时,有时会发出笑声或有意识地向成人作出应答、呼叫;8个月时发音比较稳定,能用声音和动作相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愿望,这时父母对婴儿发出的近似于成人说话的声音进行强化,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获得语言。到了1岁,宝宝基本上可以说出经常训练的词,如“妈妈”,“要”等。我国的语言学专家研究发现,汉语幼儿经过单音发声、音节发声和前词语发声等三个发音准备阶段,在19个月以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流。(周兢等,2004)幼儿早期的语言往往跟熟悉的日常用品、小动物有关,意义和词性、语法也不够准确。在2——1
2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内,孩子从发音、词句、语段等各方面逐步成熟。根据《指南》对各年龄阶段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指标,下面四个方面的研究结论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听辨能力
根据幼儿语言学的研究结果,幼儿听辨能力的发展分成三种层次水平:辨音——辨调——辨义。(周兢等,2004)
(1)辨音阶段(0~4个月)
婴儿首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出生24天之后的婴儿能够对不同性别人的声音、抚养者和陌生人的声音作出明显不同的反应。婴儿在感知语言时能够辨别不同人说话时的音高、音量和音色方面的轮廓性的差异。两个多月的汉语幼儿能够从各种混合组成的话语中分化出不同的语音,并尝试发出如/a/、/ei/、/n/、/ha/的语音。
(2)辨调阶段(4~10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开始注意别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中逐步体会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具有交往作用的反馈。大约6个月之后,婴儿可以同时感知愉悦、冷淡和愤怒三种不同的语调,并能用微笑、平淡或紧张等表现对这些语调作出反应。
(3)辨义阶段(10个月以后)
10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将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的词、句量将与日俱增。1岁到1岁半这段时期,幼儿的语言水平发展较快,其语言理解能力进步很大,会根据成人的语音、语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实践证明,大量的丰富的语言刺激可以促进孩子更早地开口说话,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家长通过经常跟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可以使声音、词语、句子等信号不断地刺激幼儿大脑中枢的语言区,帮助幼儿建立语言的条件反射,进而完善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个能听懂成人语言但还不会说话的阶段,有学者称之为“消极语言发展阶段”。(梁联强,2002)
19个月开始,幼儿的话语开始逐渐增多,能够理解的听觉信息也越来越多。3~6岁的幼儿在听、说的时候不仅能注意到词与事物的关系,也能够注意到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他们逐渐了解语言规则,能把听到的音、义和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思维,并能通过初步的判断、归纳、推理,对所听到的信息作出反馈。在噪声环境中,6岁幼儿对语言的辨别力尚未达到成人水平。(刘伟等,1998)
2.语音的获得
婴儿最早的发音从哭叫和细语声开始。家长们常听到类似元音『a/、/ai/、/u/和辅音/m/、/ha/等的发音。3个月时,他们有与成人交往的需求,也便开始了咿呀学语的阶段。这时孩子会重复发出一些有节奏的类似词音的音节,/baba/、/mama/、/nana/。从第9个月起,婴儿的发音不仅有重复的同音节,又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有时会出现音调的变化,如a—jue—1u—bi。国外有学者称其为“小儿语”,很像对成人句式的模仿,可持续到1岁以后。(赵寄石等,1993)成人无法了解这种语言的具体含义。它有时像要求,有时像抱怨,有时又像兴奋。总之,这是孩子情绪和意识的表达。1~1.5岁的孩子能够发出更多的连续音节,这也是向词音逐步过渡的阶段。语言发育超前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可以说出一些成人可以理解的话语了。1.5岁以后,集中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双词句和完整句。2.5~4岁的孩子可以掌握大量的语音,但是经常出现错误的发音,以声母居多。4岁以上的幼儿发音机制逐渐成熟,其语音也趋于成人化。在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有的带有乡音,有的带有“奶音”,但都能听懂普通话。上小学以后,幼儿基本能掌握发音的技巧。
3.词句的运用
孩子在1岁半左右开始使用词汇,2岁左右能够说出简单的子。3岁是词汇量增长的高速期,这时的幼儿已经能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句子经常不完整,常出现缺少成分、用词颠倒的现象,如“妈妈,看一看”(缺少“我想”),又如“妈妈,我要铅笔,长的”。这时幼儿的语句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即使能说出“小白兔、大灰狼”等词,实际上也只是将这些短语作为一个词来学习、理解和运用。如有的幼儿常说“灰的小白兔”,他们不会区别使用修饰词和被修饰词,只有经过成人的正确教育和不断的语言交流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语法规则。
4~5岁幼儿已经能正确运用简单句子说明自己的意思或描述见闻了。这时,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能运用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及常用的副词和连接词等。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出由单句向复句发展的趋势,复句比例有所增加。容易出现的语言错误有:(1)句子常常省略关联词语,如“因为没穿外衣,(所以)不能出门”。(2)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幼儿对某些词义不完全理解,对句子形式的掌握也不准确,所以常说出类似“我有一辆新车、新衣服,妈妈买的”的话。
6岁是幼儿词汇量增长的又一高速期。这时,幼儿知识经验比较丰富,抽象思维也有了相应发展,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语言形式,学会使用各种连接词和复句结构,对迅速增多的新词的词义逐渐理解。疑问句的所有形式幼儿都易掌握,但他们对被动句的理解比较晚,只是初步了解,还谈不上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会用单字组词,还能用修饰性的语言来描述具体事物。
4.语段的发展
幼儿语段的发展经历从列举事物到描述空间关系,再到说明因果关系或对事物的总体印象。3~4岁幼儿主要以叙事性语段来进行表达。他们经常回忆自己经历的事情并详细说给大人听,向别人说明什么时候,在哪,和谁发生了什么。幼儿谈及他人、自我和交往的信息越多,其语言能力越好。在事件描述的逻辑顺序性、内容丰富性、主动性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发展得均好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与其社会化程度相关。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幼儿,其社交主动性也较好,所以这样的幼儿对其生活事件的回忆也很主动。(王江洋等,2010)研究还发现,4岁女孩比4岁男孩回忆提及的有关交往和他人的信息更多,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陆慧菁,2007)
从5岁开始,孩子表达的生动程度明显提高,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方式,但是缺乏条理性。6岁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逐渐发展,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和根据。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倾听和交谈,比较完整地复述故事。
三、幼儿“阅读与书写准备”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读写能力,即日常生活、学习、与人交往中使用文字信息的能力。阅读与书写属于书面的言语过程,是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发展起来的。关于幼儿阅读与书写能力的发展轨迹,学者们形成了下面的主要观点。
(一)幼儿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
幼儿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识别和理解字体特征、字母、声音或音节单元、单词、词组、观点、主要观点以及中心思想的能力,包括图文感知、内在关系理解、鉴赏性理解等要素。幼儿主要凭借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形象讲述来理解读物。在阅读的时候,幼儿可以指出熟悉的文字,并赋予正确的读音;能够了解文字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功能,组成简单的词汇;能够发现并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词句;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帮助自己记忆语言的各种形式;能看懂或识别一些路标和生活中公共场所的通用标记。
幼儿阅读图书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看图画,未能将图画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故事。这个阶段的幼儿注意图书中有趣的画面和人物的行动,能够对图画当中的人和物进行命名,根据成人的讲解重复语段。第二阶段:看图能说出完整的故事。根据图上的人物关系、行为表现复述或自编故事。第三阶段:尝试识读文字。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识字、阅读行为表现为五个层次: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情节;部分地读,重点阅读自己认识的字;以不平衡策略读,略过不认识的字,推测故事情节;独立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成人帮助解决,以便顺利理解;独立且完全阅读。(费广洪等,2010)
幼儿的阅读行为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准备。幼儿从小通过听自己和别人说话的声音来建立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文字的识别和使用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听与说比较成熟的阶段,幼儿开始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并有意识、有选择性地阅读。从技能技巧上来说,阅读要比听与说更为困难,因为它涉及语言的有意识知觉、听力理解、信息加工等多方面因素。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其发展是专门训练的结果。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幼儿便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孩子会主动从图书中提取意义、建构解释、探索书面语言的魅力。
(二)幼儿书写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
书写活动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幼儿在正式学习书写之前,经常随意涂涂画画,尝试和探索写字的各种方式,初步学习了很多有关书写的知识和技能。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们开始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主动结合新知识和既有的知识,学习写出规范的字来。
幼儿书写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个体从出生时就开始接触语言符号、记忆生动的画面。幼儿在机体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学习书写,一般经过了解文字的用途、练习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书写、发现简单笔画的变化方式、记忆笔画有限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有次序和方位的书写规则等一系列过程。它跟人的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有关,和绘画行为相辅相成。大多数2岁的孩子就能正确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3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只会画出点、圆圈、直线等。随心所欲地涂鸦即是孩子早期的绘画作品。我们经常看见孩子们的字掺杂着潦草的笔迹、奇怪的线条和随意安排的可识别的字形,这些书写作品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结合在一起,通过幼儿的口头解释才可被阅读和理解。(林泳海等。2004)3~6岁的幼儿可以进行模仿式的书写。他们看见大人在写东西就会立刻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读写经验逐渐增多,其书写能力可以通过教育逐步增强。当成人或同伴对其书写“作品”,表现出兴趣的时候,孩子便会产生强烈的书写意识。在小学阶段。孩子会接受正规的书写教育,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和书写的各种要求,在笔顺、拼写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训练。
(三)读写能力的心理准备研究
个体的发展成熟是阅读与书写行为的先决条件。当幼儿具备了听觉、视觉的辨别和记忆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较好,掌握了一般感觉运动和认知技巧等,便可以分辨出语音、字形和字义,认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为之后的阅读与书写打下基础。幼儿从小接受来自书本、电视、室外等各种文字的刺激,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当幼儿了解了文字使用的意义并掌握了初步的读写技巧的时候,便会经常主动地阅读与书写。他们通常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学习文字的规则和内涵,逐步理解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学会正确的读写方式。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幼儿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培养的。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内容和要求”中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倾听与表达
“倾听与表达”能力是幼儿语言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幼儿教师正确理解《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倾听与表达’’方面发展指标的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与区角活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按照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南》将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划分为三个方向,每个方向的发展目标在3~4岁、4~5岁、5~6岁各年龄段都有更明确的描述。
(一)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倾听的技巧和原则,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3~6岁的幼儿通过不断地接触、感知日常用语,能够听懂生活、学习等环境的常用语言,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上幼儿园之前,很少有成人会要求幼儿能安静并注意听别人说话。3~4岁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常常能专注听别人跟自己的对话并通过语言或行动来回应,例如根据成人的连续指令做事情、对于苛刻的要求进行反驳等。
2.能听懂日常会话。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平时,他
们与父母或主要抚养人、经常接触的人进行语言交流,逐渐习得成人化的语音、语调,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母语。幼儿初期能听懂的语言限于本民族语言。在幼儿园中幼儿逐渐学会听懂教师的普通话
教学语言。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幼儿园的教育让幼儿的自制力增强,他们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和
想法。一般4~5岁的孩子能短时间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会举手
发言,也很容易走神。但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对于
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够有选择性地注意倾听,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
候表扬自己的语言。成人可以带领孩子观看幼儿剧、参加大型的活
动,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锻炼倾听能力。
2.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例如,妈妈在不同的语境说“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假设情境一:锅里的米饭只够一个人吃的,其他人要吃面条。妈妈会耐心地解释:家里奶奶年龄最大,应该把米饭给奶奶吃。这时妈妈的语气是渴望理解,希望孩子在听到“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以后回答“不,我要吃面条。”假设情境二:孩子喜欢吃米饭,连续很多天不吃别的主食。妈妈为了营养更合理,想让孩子吃点玉米、高粱一类的粗粮。这时妈妈会解释吃粗粮的好处,希望孩子在听到“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以后回答“不,我要吃有营养的粗粮。”经正确指导,4~5岁的幼儿能听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同时也能结合语境理解不同的语气、语调所表达的含义,如上面提到的例子。
3.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也是全球华人的正式交际用语和书面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现在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语法规范,具有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等特点,比较容易掌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80种以上的语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人们,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到了幼儿园阶段,教师通常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幼儿则对普通话的日常会话也更加熟悉,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听懂常用的普通话。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教师或其他人讲话。
5~6岁的幼儿经过训练之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集体活动中会注意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打断;通过对方的言语和表情、手势等全面了解对方说话的意思,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集体中,幼儿认真倾听,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也是他们心理成熟和修养进步的一种表现。
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幼儿语言的获得需要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的共同作用。这也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的重要特点。当幼儿的耳朵接收了听觉信息之后,它会把这些信息传递到思维系统当中。如果幼儿充分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便会产生直接的行为动作;如果没能听懂,或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便会质疑或提问。一般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幼儿,在保持有效注意的时候,对听到的东西记忆、接收得非常快,也会作出适当的反馈。
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基本能够理解用关联词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包括下面几个种类:
(1)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如:尽管……可是……,……却……
(2)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如:即使……也……,既然……就……
(3)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如:只要……就……,只有……才……
(4)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如:由于……因此……,因为……所以……
(5)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如:一边……一边……,有时……有时……
(6)表示承接关系的句子,如:一……就……,起先……后来……
(7)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如:不但……而且……,不仅……还……
(8)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如: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能准确辨别一定语言情境中的同音词。同音词的声、韵、调是完全相同的。它又分为同形的同音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和异形的同音词。年龄小的孩子主要靠自身经验来理解别人的语言,对很多不熟悉的名称,尤其是同音、近音的词都难以辨别清楚。5~6岁的幼儿逐渐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出对方语言中的同音、近音词语的含义,如“瘦”和“受”、“猩猩”和“星星”在用法上的不同。
(二)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随着社会经验的增长和丰富,3~6岁的幼儿在集体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而语言是他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幼儿会选择语言同他人互动,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叙述事情的经过、说明物体的特征、表明自己的态度等方面。语言发育正常的幼儿能主动进行表达,愿意与人沟通。内心紧张、讲话小心谨慎,甚至发生“口吃”的孩子则需要增强训练、建立良好的表达意识。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一些幼儿由于胆小、不自信而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敢大声讲话。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低下,而是表达意识不强。在教师的教导下,孩子能够做到在一定场合跟熟悉的人打招呼、自然地交谈。
3~4岁幼儿已经能用简单的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了。但是一些不经常与人交往、天性害羞的孩子与人主动打招呼的意识较为薄弱。这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让幼儿建立起主动交谈的习惯,根据对方的面貌特征做出比较合适的称呼,如年龄大的男性称为爷爷,年轻的女性称为阿姨。
2.基本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
3~4岁幼儿的发音器官已经基本成熟,能够比较流畅地进行语音表达,能分清并准确地模仿4~5种语言。此时幼儿的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觉和动作控制能力之后,就会以亲密接触的成人为榜样,模仿他们的言行,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是普通话的教育,在家则受到区域性语言的影响。这两种语言是孩子最为熟悉且最易表达的语言,他们会接受并选择性地使用方言和普通话跟成人进行交流。最常见的现象是,同样的一句话,孩子在幼儿园会用普通话对教师说,而回到家则换作方言跟家长讲。这也证明了3~4岁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3.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3~4岁幼儿一般会比较直接地提出请求、表达意见,如“你不要坐在我旁边” “我也想玩这个玩具”。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孩子还会运用适当的技巧,委婉地请求他人的帮忙或拒绝别人,如以商量的口吻说:
“给我一个吧,谢谢妈妈!”幼儿语言表达的词语、语气、语速等都与家长的语言习惯相接近。家长经常与幼儿探讨问题、表达观点,不仅教会孩子如何讲话,而且告诉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幼儿回忆、叙述生活中的事件时,会配合一些额外的动作,如手势、鬼脸等
(三)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良好的表达习惯不仅要求表达流利、发音清晰,还要尊重谈话的对象,注重公共场合的语言文明,养成社会所认可的语言表达习惯。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
这种简单的习惯是幼儿进行言语交际的需要,也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普遍遵循的社会规则。一方面,它出于对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它是幼儿对自身语言能力自信的表现。注视对方的眼睛能使幼儿产生一种交际倾向,这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能有效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而且,注视别人讲话还有助于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当幼儿用眼睛注视说话人时,他通常会听得更认真,能更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2.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能自信地进行表达,吐字清楚,发音比较准确,会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音量适宜。
3.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对于3~4岁的孩子,成人要让他们了解一些不同情境下使用的 礼貌用语,以及每种礼节背后的道理。
(1)问候语:你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生日快乐。
(2)致谢语:谢谢。
(3)赞美语:真好、太棒了、加油。
(4)告别语:再见、拜拜、晚安、欢迎来我家玩。
(5)应答语:没关系、不客气、我明白了、是的、好。
(6)道歉语:对不起、不好意思。
(7)请求语:请、帮忙。
同时,成人要在实际情景下提醒孩子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如乘坐公交车有人给幼儿让座时,一般孩子出于对陌生人的警觉不会主动表示感谢,但是,在家长的提示下,会说“谢谢”;又如抢了小伙伴的玩具后,幼儿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对不起”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总是选择性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甚至当与人讲话的时候视而不见或自言自语。4~5岁的孩子交际需要不断增强,其“应答意识”也随之加强。他们了解到回应是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所必需的,应答就是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2.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得基本的交际礼节,知道在公共场合或他人休息时不大声喧哗和随意哭闹,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他们能根据所处情境,使用得体的语言来与人沟通。如正式场合下随便说话是不礼貌的,而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不必过于拘谨。
3.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文明的语言,常常体现出说话者美丽、高尚的心灵以及受过良好的教育。4——5岁幼儿的是非观念逐渐形成、语言能力在逐步提高。他们能够在没有情绪的时候说话和气,举止得体,尽量少地使用口头禅,能用简练的语言表明态度和想法;交谈时用词比较规范,能根据场合选择使用礼貌用语。以上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4~5岁的幼儿应该学会主动使用。遇见其他语系的客人能主动使用普通话进行交谈。另外,家长要营造积极的语言环境,教育孩子尊重别人,不说脏话、粗话。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5~6岁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应答技巧。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积极回应他人的讲话。他们能根据交际的目的、讲话对象的特征和场合,清晰地传达出信息,也会用手势和暗示性语言辅助自己的表达。
2.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
对5~6岁的幼儿,要培养他们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说话的语气,如对长者说话、请求别人帮忙时不用命令的口气,对过往问路的人能耐心指明方向;根据个人的喜怒哀乐、赞成或反对、喜欢或讨厌等情态,采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感情,提问的语句尾音上扬,重点强调的地方加重发音,失望的时候往往声音低沉,情绪激动时语调会响亮而急切。一般5岁以上的幼儿都能根据所处情境,配合表情传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在讲述悲伤的事情时会用低沉的声调和伤感的语气,还会显示出愁眉苦脸的表情。
3.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了解集体活动应注意的礼貌,能较好地把握说话时机。多人讲话也像排队玩滑梯时一样,要有先有后,按次序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人讲话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以表尊重,不能随便乱跑、走动。如果因为没有听懂、听清而必须马上打断别人的讲话,或者有事需要离开,须先表示歉意,说明理由,请对方重复或解释。
4·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 的语言表示安慰。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对情境言语的理解和使用愈加 熟练。3~4岁的孩子就能感知所处情境并调整自己的情绪,通过身 体语言和简单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5~6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调节 音量和语气、语调,也能配合表情传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性格活泼的孩子能够在伙伴摔倒的时候主动进行安慰:“别哭了,我扶你起来”,也会鼓励别人或者嘲笑别人。
二、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可以从意识、技能和习惯三个角度,从语言、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实施有效策略。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在平时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聆听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听辨社会中丰富的声音,充实他们的感性经验,拓宽幼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呔孩子进行口头交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独白、交谈等水平的提高。
(一)把握语言交流情境,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学会倾听
1.创设积极的交流情境
关注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多给幼儿提供一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丰富的词汇。引导孩子讲述感兴趣的事情,如要看哪本书、早饭吃什么等。主动向孩子介绍周围的事物,和孩子谈论他在家或外出时的所见、所闻。鼓励幼儿提问,并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耐心地进行解答。语言交流内容可根据年龄有所差异。比如,早晨同孩子谈论当天的天气。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宝宝,教师可以告诉他当天是晴、多云,还是阴,有没有下雨。中班的孩子可以认识更多的天气符号,教师可以口述:阴是云的符号,多云是云带半个太阳。大班的孩子可以理解更深刻的概念,在谈论天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跟他解释天气是如何区分的:阴天是一直都见不到太阳;晴是可以一直看见太阳;多云是有时有太阳,有时没太阳,抬头能看到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晴转多云是开始时是晴天,过一段时间后变成多云;晴间多云是以晴为主,不时会看见大朵大朵的云飘过。
2.让交流变得精彩
抓住孩子听的兴奋点,精心设计语言交流的情境,唤起他们听的欲望。交流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设置悬念、内容复述、动静结合的游戏活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等方式给孩子带来听的乐趣、听的收获。说话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规范性的语言,突出语气、语调在谈话中的作用。如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示不同意见。
3.重视文学作品听读练习
通过听读训练,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和说的规则。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优秀读物引导幼儿听、读。在空闲的时间或睡觉前给孩子讲一些经典的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情感、猜测故事情节,设计一些小的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故事要表达的感情和意境。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听能力训练的时候,要尽量保持清晰、完整的发音,正确使用表示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连接词,对可能出现歧义的同音词、语句稍微作以解释或使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运用不同语调让幼儿感受书中人物高兴的、生气的、悲伤的心情,引导幼儿理解不同情境中语句、词汇的习惯用法。
(二)培养语言交流意识,造就幼儿的沟通、自我表达能力
3~6岁是幼儿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利用好这一时期,培养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主动意识,锻炼孩子在外人面前表述自己的能力,这样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孩子就会增强自信,减少恐惧、羞怯感。
1.让幼儿乐于交流
幼儿在群体中愿意主动表达,说明他们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争强好胜,不甘落后;不愿意主动表达,可能因为他们对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不会回答问题,或羞于开口,也可能是因为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和小朋友争辩。教师应尊重和接纳幼儿各种说话方式,理解不同幼儿高低不等的表达水平。鼓励幼儿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我见解,对主动表达的行为给予表扬,对表达准确的行为给予奖励,并积极回应孩子的语言行为。涉及幼儿自己的事情,要多询问和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当幼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随便发脾气、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进行批评和指责,应多与幼儿沟通,引导他们叙述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让他们学会用语
言协商解决问题。
2.为幼儿营造说话的氛围
让孩子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喜欢用语言与人交流,通过交流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3~4岁的宝宝,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做“叫名字”的游戏,让他们在叫出别人名字、应答别人呼唤的同时,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对于4~5岁的宝宝,教师可以带他们接触一些新朋友,鼓励他们相互介绍,一起商量怎么玩,互相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听说的有趣的事情、看过的书或电视节目等。对于5—6岁的宝宝,教师应该带领他们出去游玩、出席一些社会活动,接触更多的陌生人(包括成人),教他们如何礼貌地进行交流和保持沉默,如何大胆而精彩地在众人面前讲话。另外,幼儿园要保证孩子们每天有足够交谈的时间,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倾听幼儿讲述每天的生活、学习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情况,鼓励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或见闻。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一起读书,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练习复述故事、背诵诗歌等,在提高其口语能力的同时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在方言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要坚持普通话的教学语言,并让幼儿在相互交流时也尽量使用普通话,以便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普通话。
3.引导幼儿清晰、准确地表达
语言的运用不仅要流畅,更重要的是概念准确,让听者理解其含义。汉语中有很多近似的发音和近似的词汇,却包含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要引导幼儿区别各种相似的概念,养成清晰、准确表达的习惯,促进语言的交流。在幼儿园,教师要加强幼儿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规范使用的词汇和语句。首先,教师用语要规范,语言要清楚、简洁。要使用普通话教学,发音标准,用语文明。如果教师讲话口齿不清楚,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语言。其次,注意孩子发音和使用词汇时的正确性,要求他们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运用词汇时要使概念准确。对于容易混淆的词语要耐心地给予解释,简单准确地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当幼儿发音不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纠正。再次,注意幼儿语法的练习。4岁幼儿语言的连续性已经基本成熟,开始学习应用长句。5岁以上的孩子经常会用一些长句或复合句型。他们往往模仿成人来讲话,有时会发生语病。教师应有兴趣地倾听,及时地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给予示范和纠正。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最后,鼓励和组织孩子们一起玩耍、交谈。让他们彼此有话可说。多提出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语言。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4、是幼儿语言尽量丰富、书面化
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身心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受到良好教育的幼儿,能掌握字、词、句的各种用法和修辞。反之,丰富的语言也能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其他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出示各种挂图或实物,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幼儿在感知中掌握,从而懂得使用词汇进行表达。让幼儿涉猎神话、寓言、传说、童话、科学幻想古、古诗、诗歌及谜语、绕口令等各类幼儿文学作品,循序渐进地推进幼儿的书面化语言的积累和使用,让孩子们通过语言与生活的环境、奇妙的世界接触得更加深刻。
(三)注重交流礼仪,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习惯
1.注重倾听习惯培养,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
教师要以身作则,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表现得很认真,这样才能要求孩子以同样的态度去听别人讲话。以赏识的眼光,及时鼓励和强化孩子认真倾听的行为。对年龄小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学会听懂并且记住几件需要按顺序做的事情。如,脱下鞋子,把鞋放到鞋架上,之后到椅子上坐好;对年龄大点的幼儿则提出明确要求,布置任务时尽量不重复,要求他们注意听,鼓励他们没有听明白要主动提问。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或区角活动让幼儿体会倾听的礼仪:交谈时要和幼儿面对面,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有礼貌地注视孩子的眼睛,并以微笑、点头等表示回应;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讲话,语言的示范要得体、规范。
2.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用语
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礼貌待人,说话分清场合,不说脏话、粗话。当幼儿表达意见时,教师应用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活动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讲话等。在公共场合教师要提醒孩子不要大声喧哗,并以身作则。鼓励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准确运用礼貌用语,讲话自信、大方。以尊重别人为前提,注意讲话中的文明,如注意听别人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恰当地称呼他人、主动使用“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经常结合情景提醒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仪: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说谢谢等。引导幼儿说话时注意对方的反应,发现别人没听懂时要作进一步解释。
三、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中,3~6岁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靠集体活动、生活活动、个别活动等丰富的形式和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来共同完成。各课程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在倾听与表达的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语言类和音乐类课程是系统培养幼儿倾听、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区角活动是以幼儿的自主探究为渠道,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发展幼儿各种能力的非正式教育活动。开展区角活动应力求做到与课程整合,让幼儿的倾听、表达能力在各区角的游戏活动中得以发展。相应的区角活动,其内容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教学进行设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
(一)区角活动是“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整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集体活动(或主题活动)和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两大方式。区角活动属于一种室内的个别活动。它以游戏化的特征使幼儿的倾听、表达能力在个别活动中得以发展。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班级区角设置的功能定位不太清晰,认为它只是课前准备和课后练习的辅助场所。因此,不重视区角活动对孩子倾听、表达能力的培养,把区角活动时间变成自由活动时问,降低了区角活动的效率。这种观念应当逐渐改变。
(二)两者的材料准备各有所指向
从材料的准备来看,集体性的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基础开展的。教师引导幼儿收听各种声音、进行语音和词汇的训练,让孩子们体会不同的语调、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在这类课程中教师准备的往往是讲解的辅助材料。而区角活动则侧重引导幼儿把听到的声音整合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当中,再以个性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自编诗歌、根据故事画画、制作声音道具等。这时教师要选择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材料,其数量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活动设计突出互补性
主题类的教学活动一般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进行,强调标准化。例如,在30分钟内教师带领幼儿聆听诗歌、朗诵诗歌,根据诗歌的特点,创编新的诗句。因为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需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难以充分体现个体的表现力。这恰恰可以通过区角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语言活动区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出自己喜欢的歌谣。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以下作用:1.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互相倾听、取长补短;2.结合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及时与孩子们沟通,对幼儿的成果给予一定的评价;3.对幼儿的活动进行个别的语言指导,提高孩子们按照语言指令行动的能力。
(四)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活动方式
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相辅相成不论是主题课程,还是区角活动,体现的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幼儿听与说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会听、会说、乐说。课程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它侧重培养孩子的语言知识,教会幼儿如何进行规范的表达;区角活动把幼儿的语言发展与认知探索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发展语言能力、态度和习惯。
根据教育内容与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同一教育内容既可以选择主题课程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区角活动的方式。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两者的互补性。例如,说儿歌是最普遍、最典型的语言教育活动。在主题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跟读、复述、讲解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学习。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即时表现让幼儿跟随音乐背诵、自改歌词,或把儿歌改编成故事,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更加灵活。
2.以习得语言知识为主的课程活动
主题课程活动以系统的语言知识设计为基础,有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同时渗透其他领域活动。它以幼儿的经验获得为目标,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幼儿学习新的语言技能。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法、集体游戏法、练习法、表演法等。活动重点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训练,经常辅以音乐、美工等手段。课程面向全体幼儿,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兼顾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此需要利用区角活动继续完善课程内容。
3.以锻炼语言能力为主的区角活动
3岁以上的幼儿愿意参与探索性、趣味性的团队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区角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考、语言以及人际交往能 力。首先,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材料的准备侧重生活化,让孩子敢于开口表达。活动前让幼儿自述游戏的内容、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动中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体会,活动后让幼儿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其次,充分利用区域的条件,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区角的布置要根据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活动的非确定性等特点,让内容既丰富又不失教育性,既方便幼儿的交流又不会使语言区的活动与其他区域活动互相干扰。再次,恰当运用指导语。可以通过提问、引申说明等方法,把幼儿从简单的模仿性的语言行为引导到通过思考进行叙述的语言行为上来。
【案例】主题活动——参观动物园(大班)
系列活动包括:实地参观、旅行后语言课程、相关区角游戏。
◆旅行后语言课程设计要点
1课程名称:动物园真有趣。
2.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
3.教学过程:
(1)跟读儿歌——《动物园里动物多》《大象》。
(2)视听模仿练习——听,然后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
(3)动物分类游戏——鸟、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4.教学方法:示范法、提问法、表演法。
◆相关区角游戏设计要点
1.游戏名称:老虎过生日。
2.材料准备:绘画纸、手工纸、画笔、剪刀、胶水、订书机。
3.游戏过程:
(1)绘画、制作老虎、猴子、大象等动物的头饰。
(2)创编动物歌谣。
(3)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4)互相评价。
四、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我国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一般有标准化测验和观察两种方法。前者是英语国家采用的智力量表,在语言特点上有别于我国,我国需要重新设计并慎重运用才能达到科学化。观察法是成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作业、劳动、娱乐、散步和浏览等活动,有目的地倾听幼儿的语音、用词、语句结构、对话、看图讲述等等,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赵寄石等,1993)。’对于正常发育的幼儿,我们对其进行“倾听与表达”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其更好地交流。鉴于幼儿认知能力、情绪发展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观察的策略,边培养一边观察一再培养一再观察,测定幼儿在一定阶段“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实际水平,帮助孩子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根据《指南》的要求,结合权威幼儿智力量表的指标,我们设计了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检验各阶段学前幼儿“倾听与表达”的基本能力——使用观察法来测量。(陈帼眉,1994)’’。活动主要在幼儿园进行。由教师亲自进行观察,从游戏活动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幼儿园观察不到的情况,可以由家长创设情境,进行细致的观察。评价活动包括听指令做动作、回答问题、背诵诗歌、El头复述等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3~4岁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评价
1.听指令做动作
(1)让幼儿连续执行三个简单的指令,如“把门打开”
“把爸爸的鞋放在门口’,“给爸爸一个拥抱”。能够准确按照顺序去做的,通过。
(2)成人朗读一组包含动物、水果和日用品等的词语,让幼儿听到动物的名字后拍一下手。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2.回答问题
(1)让幼儿回答三个常见的问题,如“你家有几口人,都有谁?”“爸爸的手大,还是你的手大?”能至少答对两题的,通过。
(2)讲述一小段故事,观察幼儿的反应,就故事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整个活动持续15分钟。能坚持参与10分钟以上的,并能比较准确地回答“故事里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
“他们都干些什么事情?”等问题者,通过。
3.找语病
(1)说一句话,其中包含小的语病,观察幼儿的反应,如“往杯子外面倒点水喝”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请举嘴”。听后会纠正错误或发出疑问、表情诧异者,通过。
(2)说一句话,让孩子根据事实判断这句话是否正确。如果不对,应该怎么改正?如“玉米长在水里”
“爸爸和妈妈都有胡子”。回答全对的,通过。
4.复述语句
(1)以每秒一个字的速度念四位数,如2
538,让幼儿复述。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2)让幼儿复述7个字左右的一句话。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二)4—5岁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评价
1.听指令做动作
(1)让幼儿连续执行带有连接词、方位词、副词、动词、数量词等的指令。如“把碗和筷子放到厨房的桌子上”
“拿一块抹扩“把桌子擦干净”。能够准确按照顺序去做的,通过。
(2)给孩子呈现一幅有故事情节的图画,让孩子根据大人描述的人物特征在画面上找到相应的人物。如“姐姐穿着红色的裙子;妹妹的头发很短,手上拿着书;妈妈左手拿着伞,右手拎着包”。全部答对的,通过。
2.回答问题
(1)用表示关系的连接词或表示数量、时间的词语讲一句话,让幼儿回答问题。如“如果你把饭全部吃掉,妈妈就让你看电视。你想看电视的话应该怎样做?”
“今天是星期一,后天是星期几?”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2)带有感情色彩地讲述一小段故事,观察幼儿的反应,就故事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整个活动持续20分钟。能坚持参与15分钟以上,在表情上或语言上表现出对故事的情感变化的理解,如惊讶、担心、害怕、开心等,并比较准确地回答出“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灰太狼和喜羊羊是好朋友吗?”等问题的,通过。
3.找语病
(1)说一句与情境不符的话,让幼儿指出问题并改正。如“妈妈生病了,我真高兴啊”
“今天我和牛牛打架了,老师轻松地批评了我们”。进行三组,至少能改正一组的,通过。
(2)说一句连接词、介词或副词等使用错误的话,让幼儿指出问题并改正。如“爸爸一边刷碗一边种地”
“我现在在奶奶家和姥姥家”。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4.复述句子
(1)以每秒一个字的速度念五位数,如21
538,让幼儿复述。进行三组,答对一组,通过。
(2)让幼儿复述10个字左右的一句话。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绢的。通过。
(三)5~6岁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评价
1.听词语完成指令
(1)让幼儿对与听到词语相对应的物品进行分类。如听到“苹果”,便说“是水果”;听到“菠菜”,便说“是蔬菜”。进行两组,其中至少一组全部答对的,通过。
(2)说一句话,包含同音词或近音词,让幼儿对这类词语做出比较性的描述或再造句。如“自行车上的喇叭和吹的喇叭”
“上厕所用的手纸和人体的手指”。能比较准确地解释或成功再次造句的,通过。
2.回答问题
(1)讲述一小段故事,观察幼儿的反应,使用被动语态、不常用的句型提出简单的问题。整个活动持续30分钟。能坚持参与20分钟以上,主动提问,并比较准确地回答“小狗被谁带回家了?’,“一般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怎样做?”等问题者,通过。
(2)朗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让幼儿说出其文体和主要表达的意思。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3)就同一主题选择经典的诗歌和通俗的文章朗读给幼儿听,让幼儿说出经典作品的优胜之处。能指出主要修辞、语言的精彩之处的,通过。
3.复述语句
(1)以每秒一个字的速度念六位数,如215
386,让幼儿复述。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2)让幼儿复述五字诗歌的两句。进行三组,至少答对一组的,通过。
(3)以正常语速讲述一则短小的故事。注意听且能比较流畅
地复述大致内容的,通过。
4、找语病
方法同4~5岁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评价。进行三组,至少完成一组的,通过。
第三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尊重儿童 稳住脚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发布时间:2013-08-14来源:本站作者:崔利玲浏览次数:620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起,社会各界在关注:新时代的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幼教同仁们关注:对我以后的教学有怎样的指导;家长们关注:我家孩子能达成多少。随着人们对《指南》的学习与理解,在赞誉其具体、实用、可操作的同时,各种问题或困惑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目标参照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去小学化”如何转变理念与教育方式;家庭与幼儿园如何共育。
一、灵活参照《指南》目标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犹如名为“发展指南”不是“发展标准”一样,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运用。
《指南》提出,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幼儿园有及时评价(接触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成长档案),还有期末儿童发展评价。期末评价的工具与量表通常是同一样式运用于所有的孩子,老师的分析重点也着重在目标的量化分析上。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意识,分析时将面向全体的横向比较改为面向个体的纵向比较,目标就从生硬变得有弹性。如动作发展目标“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面对协调性发展好和协调性发展较弱的不同孩子,前者的“较窄”“低矮”可能是宽15厘米、高30厘米,后者则有可能是宽20厘米、高20厘米。孩子原有基础不同,拟定的目标不同,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也应不同。采用分组学习、分层次材料提供,都是差异性设置的表现方式。灵活的目标运用与差异性活动场景设置,就是希望孩子们站稳每一级台阶,并为迈向更高一层做好准备。
二、坚持儿童立场是“去小学化”的根本所在《指南》实施原则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儿童立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幼儿园丧失了科学教育的立场,带着孩子学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做着不愿意做的功课。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并不是全面发展的起跑线,而是社会、家长热衷的知识学习、艺术学习的起跑线,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就是这句“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中国早期教育最大的商业忽悠,导致了“小学化”倾向,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是他们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利用熟悉的环境,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孩子如同种树,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终身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的人才。
三、幼儿园应科学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自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后,家庭对早期教育的关注达到痴狂状态。年轻的父母片面理解“优生优育”,怀孕前滋补身体、怀孕中胎教、生育后早教、3岁选择理想的幼儿园„„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期望越来越高,不自觉地偏离了科学的教育方向,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而一百种当中,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一摘自马拉古奇《你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吗?》。孩子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孩子需要“工作与游戏”,家长应给他们一个体验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的空间,而不是“偷走了九十九种”,只留下期望的唯一。
《指南》的教育建议里,有许多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如“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问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他群体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指南》明确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期望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中阐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而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研究中,也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的重要,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让幼儿园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实现家园共育。
我们希望幼儿园与家庭摒除浮躁、功利的心态,携手合作,实施符合科学规律的、奠定基础的教育,稳住孩子成长的步伐,为孩子的未来奠基,给予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第四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解要
一、什么是“纲要”
二、什么是“指南”
• “纲要”即总纲和要则。《隋书。律历治下》:“疏而不漏,纲要克举”。今多用于提举总纲和要则的著作或文件的名称。
• 《纲要》是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的总的指导原则的要领。
• 《指南》即“正确的指导”(《辞海》)
•“辨别方向的依据”(《现汉》)
• 有了《指南》就会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达到目的地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已过去十年了,为什么今天还要解读?
1、《纲要》的地位———幼儿园教育改革总的指南,是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指导的总纲。
2、《纲要》的每一部分都贯穿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终身教育思想,贯穿着将社会、文化、环境
等因素与幼教密切结合起来的开放教育思想,贯穿着在教育目的性与幼儿发展可能性之间谋求平
衡的发展适宜性教育思想,贯穿着促进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合作教育思想,贯穿着
幼儿教育贴近儿童生活的生态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幼儿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
3、《纲要》解决的是幼儿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1)为什么对幼儿进行教育?(“未成熟性”)
(2)教育幼儿些什么?
(3)怎样对幼儿进行教育?
(4)对幼儿教育的怎样?
4、制定《纲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总则”第一条)
5、《纲要》是经典,是法则,是灯塔。
6、一位美国教育家说:“一个没有教育理念的人也能当教师,但是,如果他教得好,好得有限;如果他糟糕起来,则每况愈下。”
三、要把《纲要》放在整个基础教育大系统中来考量、认识、分析和看待
• 《纲要》(2011.7.2)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颁布出台的。因此,它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不可分割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有衔接问题更是一个整体。也只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真正做到“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做准备”。(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提出的课改总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改革的六项具体
目标。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等)
•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失衡(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四、《指南》(2012.10.9印发)是《纲要》的发展和实践的具体化
• 1.研制《指南》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重要举措
• 2.《指南》的印发对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
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
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4.《指南》的基本框架:
• 五个领域
• 32个学习与发展目标
• 87条教育建议
五、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幼教思想
• 《纲要》和《指南》中基本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的理念
•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总则二”)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卓识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使我们
更冷静的思考,作为基础教育基础的幼儿园教育其使命究竟应当是什么,幼儿发展的真正含义究
竟是什么,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2、“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观
• 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字在教育中越来越大了”。在幼儿教育中,“儿
童是积极的参与者”这一理念正在普遍被接受。比如在意大利的瑞吉欧,幼教工作者已经认识到
并完成了这一的转变。他们认为“儿童的权力应当被认识,而不仅仅只是关注他们的需要”。教师的作用是“针对儿童去做(doing to children)”,而不是“给儿童做(doing for children)”。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纲要》总则的五条中,除第一条
之外,其他四条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
打好基础”,“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3.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创造机会和条件,激发保护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主动探究和学习4.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 5.理解并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接触、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 6.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
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 7.重视家园共育
• 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
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8、尊重、保护儿童的各种合法权利
• 出生权、姓名权、国籍权、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学习权、游戏权、娱乐权、健
康权、休息权、教育权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承认、尊重和保护。1989年11月20号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1)儿童优先原则。(2)尊重儿童人格的原则。
(3)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4)无歧视原则。
• 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
一、生存权
二、发展权
三、受保护权
四、参与权
• ——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
9、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明显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10、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 一类是操作活动,另一类是交往活动
• 从福禄贝尔的“恩物”到蒙台梭利的教育法,从杜威的“做中学”到陈鹤琴的“活教育” • 尤其是幼儿的社会领域的发展只能在交往中实现
1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 儿童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它们构成一
个整体,互相联系,彼此制约。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的这几个侧面犹如组成一个木桶的各块木板,只有每块木板既
长又厚实,才能盛很多水,如果某块木板短小又单薄,那水就盛的很少,甚至不能盛水。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纲要》中“教育内容与要求”——“五大领域”解读举要
1、什么是领域
•领域不是按知识、技能或理论体系划分的,而是按儿童的经验体系和认知系统划分的。儿童
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而不应是教师提出分类标准让儿童去分类,幼儿教师要把握领域的区分,充分发挥领域的功能,把握各领域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儿童获得各领域的关键经验,发展各种核心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比如木制的水果玩教具,儿童可能做水果种类的挑选,颜色的挑选,形状的挑选,又可能进行数字数数的练习、排序的练习以及触摸的练习等。
2、每个领域都有关键经验,要围绕关键经验展开教育活动,这些关键经验构成了各领域中的目标。
如健康领域其关键经验(关键词)是身心健康、习惯、自理、保护和意志品质。健康领域的关键教育策略在于激发幼儿的锻炼动机和促进幼儿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 五大领域中的目标多为一级目标必须转化为二级或三级目标才能进行有效实施,例如:
•焦虑的消除(一级指标)
•不要紧张,放松(二级指标)
•电脑中树的枝叶变化(三级指标)
我国五大领域的目标与国外幼教领域目标的比较
(1)各国都很重视使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追求发展的全面性、完整性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2)我国幼儿教育较为关注丰富儿童的知识,培养儿童的能力;国外则更关注培养儿童的各种兴趣和积极态度。
(3)我国较为注重形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国外更注重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
(4)我国较为重视培养儿童读写算的初步技能,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国外却更重视塑造儿童优良的性格和健全的个性。
3、“五大领域”解读举要
(1)健康
•①健康领域的含义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保护幼儿的生命”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由幼儿健康的特有价值所决定。幼儿园健康教育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适宜有效的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②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有重要的影响
• 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是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时期具有关键意义,幼儿良好的卫生习
惯的养成受到环境条件的深刻影响
•③怎样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语言
•①语言领域的含义
• 语言领域旨在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细则34)。良好的语言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语言能
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语言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语言的学习与幼儿其他方面的学习应有机结合。
• ②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3)社会
• ①社会领域的含义
• 幼儿园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自我概念。它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各
环节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技能,发展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
•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的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他对幼儿的一生都有重
要影响。
• ②关于社会领域中的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的理念,即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程生活而进行的。(解读132)
• ③美国的一个相关研究实验
• 在幼儿园某教室的桌子上摆上一些好苹果让幼儿去吃,结果发现(1)大部分 幼儿抢着吃;(2)
小部分幼儿让人家抢过了,自己吃小的;(3)有几个幼儿则完全让别人吃,根本不在意自己没吃到苹果。研究人员对于这些幼儿进行了几十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抢着吃的那些幼儿长大后无所作为;自己吃小的这些幼儿,长大后都成了厂长、经理;完全不在意没吃到苹果的几个幼儿,长大后大都成了政府要员。
• ④怎样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
•(4)科学
• ①科学领域的含义
•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儿童探究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
发展。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和态度,包括提出问题、相信世界、实事求是、创新性、合作等。
• 科学教育对发展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
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 ②怎样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美国的一堂蚯蚓课)
• ③瑞吉欧的最大特点是让儿童去探索发现,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如脸盆都有什么作
用?又如有的孩子把苹果画成黑色(因虫吃烂掉了)
• 他们认为不要把孩子思维弄成压缩饼干,只获得一种固定的结论,创新思维没有了。
• 5)艺术
• ①艺术领域的含义
• 艺术是现实生活或内心体验的符号化反映,他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是美的存在形式之一。艺术
领域作为幼儿的学习范畴,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文学、艺术作品等等。这一范畴既涵盖了比较成熟的学科,有体现更多的包容与综合。支持、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文艺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是幼儿艺术领域教育追求的价值。适宜的艺术活动对于幼儿想象、创造、表达能力的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不同潜能和表达意愿,使他们在艺术方面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 ②怎样让幼儿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
• ③艺术活动的价值
• 幼儿美术活动价值——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让孩子自由的表达。美术最重要的是表达情感,形成认识世界的独特方法。要创造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真实的发现、真实的创造。
• 幼儿音乐活动价值——音乐与儿童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孩子都具有音乐的吸收心智,不论你教还是不教。每个孩子感受音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同时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从而获得快乐、兴奋、愉快的情感。
六、关于《纲要》和《指南》中的实施建议和要求
1、首先要解决好教师角色转变
• 教师要从管理者、指挥者、裁决者、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创造者、提供者、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今天的教师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过
去的传授者变为激励者、鼓舞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 第斯多惠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告诉我们:“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 叶圣陶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惟其如此,儿童才会真正去
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2、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要学会关注(罗森塔尔效应解读193-194)
3、各领域都强调了“因材施教”,其依据是儿童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差异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
后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古往今来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差异不应成为教育的负担,而应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其思想与原则源自孔子(“夫子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要把“因材施教”落实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及每一个细小环节(见实践策略46)
•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使每个儿童的各具特色的潜能都得到开
发,使每个儿童都能具有丰满的个性,使每个儿童都能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进而满足其成就感,树立人的尊严。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的开头就发问:“乔丹与丘吉尔谁的智能高?”
4、关于群体社会化发展的理论
•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他认为,在儿童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从两岁左右就开始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集体中,为了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手段和力量。
• 蒙台梭利的“同伴教同伴”
5、关于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乃至一生中的作用。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1782-1852)认为活动对
于儿童的成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有重大价值。他指出“游戏、学习和工作”这些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未来“光明幸福生活的基础”,其中游戏是“儿童最纯洁的活动,是儿童活动的主题,是儿童最典型的生活”。“游戏给儿童带来无限的快乐、自由、满足、休息、平安。一个自己能决定并坚持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将会是一个能全面做出决定的人,能为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人。”儿童的游戏不仅在幼年期是重要的,而且还对儿童未来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幼儿的游戏是他们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因此,游戏应该成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并在其中充满欢乐”。
七、《指南》五大领域“目标与教育建议”举要
(一)健康领域
健康领域包括幼儿身心状态、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9项目标,17个建议
(二)语言领域
语言领域包括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6项目标,15条建议
(三)社会领域
• 社会领域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两个方面;7个目标,19项建议
(四)科学领域
• 科学领域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6个目标,19项建议
(五)艺术领域
• 艺术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4项目标,7项建议
第五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一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婴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健康的发展状况,将对幼儿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顾荣芳,2004)它是幼儿整体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南》首先强调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幼儿体质,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指南》还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视角,指出成人应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指南》进一步指出,尽管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但是这种保护不应过度,否则将会影响幼儿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对于3——6岁幼儿来说,什么样的身心发展状况是健康的?不同年龄阶段应该达到何种水平?成人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能够提供哪些教育建议呢?《指南》针对这些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阐述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指标与教育建议,以此反映了国家对3——6岁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对各年龄段幼儿健康教育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幼儿教育者,应该根据《指南》的要求,为幼儿设定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评估和反思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应注意幼儿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指南》对幼儿发展水平目标的界定更加详细规范,体现了幼儿发展水平层层递进的特点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并不只限于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一种活动经常具有多种功能,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设计和拓展健康教育活动,把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之中。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研究背景介绍。简述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和主流的理论,指出各项能力培养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教育的最新动向。
2、发展目标解读。对《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的能力发展与培养指标进行分析,突出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解释依年龄阶段来设定不同标准的原因。
3、教育建议解析。对《指南》中列举的教育建议进行简要解释,使读者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时更有针对性,避免进入活动设计的误区。
4、课程与区角活动设计建议。根据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区角活动的共同教育目标,说明各子领域的课程设置如何与区角活动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5、能力评价问题分析。说明各年龄段的子领域能力发展的一般评价方法,帮助读者有效理解相关问题,能够较科学全面地对3——6岁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进行测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 身心状况
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既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依照成人思维,妄图一撮而就,拔苗助长,同时又要适时出手,决不能放任“自然”,以免耽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好时机。
一、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统一领导全国的幼教工作,我国首次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幼儿园,后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以下简称《教学纲要》)培养目标为:培养幼儿基本卫生习惯、语言和智力、爱国思想。此纲要并未提及健康,主要是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以幼儿基本卫生习惯代替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并未涉及,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继而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在幼儿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上的大飞跃和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园方针,而幼儿的身心教育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盲目发展起来的幼儿园也纷纷解散,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文革”十年中,偏颇的文化政策对幼儿教育亦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这个时期主要有两次比较大的批判,一次是对《幼儿园工作指南(初稿)》的批判,一次是对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等人的批判。这两次批判都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严重挫伤和打击了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积极性,影响了高等学校幼儿教育系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在健康教育领域,不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导致幼儿教育政治化、过早成人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拨乱反正。198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教育纲要》,它将1951年的《教学纲要》改为《教育纲要》,是从关注教学到关注人的变化,体现了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办园的思想,突出其主要工作是“教育”幼儿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教育纲要》还吸取了很多国内外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将幼儿大脑研究成果,作为文件第一部分,使幼儿身心教育的科学依据更加鲜明。《教育纲要》强调幼儿身心教育应通过游戏、体育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完成,这对于教育者注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园教育有非常积极的效应。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发布。《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还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这对于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并在第三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中要求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这体现了时代的新需要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提出的幼儿健康领域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更加儿童化,更加科学化,为我国幼儿健康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以来,幼儿健康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个空前的变化,那就是渗透、融合理念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影响。首先,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理念认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幼儿园不仅要依靠健康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和心理生活环境,譬如,园内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就餐时播放的轻音乐,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等。其次,幼儿健康教育需要各领域教育的融合。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幼儿健康的价值和幼儿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如果幼儿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那么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最本质的。譬如,在画画、看图书时提醒孩子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等。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当前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所拓展,不 仅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注幼儿的心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 养成。幼儿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幼 儿健康教育观念,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幼儿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科学地将其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
二、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3~6岁幼儿身心状况发展处于很活跃的阶段,较婴儿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但是生长速度较婴儿期缓慢了很多。而近年来,幼儿教育中揠苗助长的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深深地伤害着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忽视幼儿身心承受能力,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是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其实从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来看,3~6岁幼儿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了。因此,《指南》从“具有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及“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幼儿在各个具体年龄段所应该具有的身心状况与发展水平。
(一)具有健康的体态
健康的躯体是幼儿心理健康和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幼儿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重要。
《指南》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3岁以后,孩子进入医学上所谓的幼儿期,发育趋于缓慢。在这个时期,孩子体格发育方面的特点主要是增长比较稳定。但是这种增长并不是完全直线上升的,一般不同的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的几个快速生长期。从外表上来看,孩子活动量增大,体力消耗增加,孩子就显得消瘦、细长些。
《指南》确定了3~4岁幼儿的身高与体重的参考标准:
男孩的参考标准为:身高94.9~111.7厘米,体重12.7~21.2公斤;女孩的参考标准为:身高94.1~111.3厘米,体重12.3~21.5公斤。
应该说,这个参考标准是人民物质生活大发展之后幼儿成长的一个新标准。在这个标准的衡量下,现代幼儿的身高与体重就有了一个参考值,教师们可以根据这个标准适时对幼儿进行成长发育判断,从而使孩子成长的数据变得更客观、真实。
2.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3岁之后,幼儿的行为意识日渐完善,脊椎、腿、胳膊日渐变得有力气,平衡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3~4岁的幼儿整个身体还比较柔软,很多孩子走路仍然有些晃,平衡性不强,当走到不平稳的路面时,仍然有摔倒的危险。同时,有些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站直、坐直的习惯,因此,当教师发现有些孩子坐和站的姿势经常不正确的时候,就应该适时地给予纠正,从而使孩子尽早形成正确的坐、站的好习惯。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4~5岁的幼儿比起3~4岁的幼儿,身高增长得比较明显,而体重变化则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幼儿的发育进入了相对缓慢的时期,而不像3岁以前那样成长得快。
《指南》确定的4~5岁幼儿身高与体重成长的参考标准为:
男孩身高100.7~119.2厘米,体重14.1~24.2公斤;女孩身高99.9~118.9厘米,体重13.7~24.9公斤。
比较3~4岁的幼儿,4~5岁幼儿的身高增长了 5~7厘米,而体重大约增加了2公斤。他们的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将进一步增强。
2.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4~5岁幼儿的骨骼进一步发育,孩子的肌肉开始变得更有力量。4~5岁幼儿比起3~4岁的幼儿的站、坐行为更加稳重与持续。同时,幼儿的节奏感变得日渐增强,平衡性亦日渐改善,很多幼儿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然而,4~5岁幼儿的骨骼仍然是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有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仍不能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姿势。所以,在4~5岁幼儿的指标中,《指南》依然把目标定为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可以说是兼顾了绝大多数孩子。成人需要不断地提醒、纠正孩子的错误姿势,以防止幼儿骨骼变形。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身高和体重适宜。
5~6岁幼儿依然处于平稳增长期,身高增长约5~7厘米,而体重增加大约2公斤。
《指南》给出的参考标准为:
男孩身高106.1~125.8厘米,体重15.9~27.1公斤;女孩身高104.9~125.4厘米,体重15.3~27.8公斤。
从数据来看,小女孩身高体重的合理范围更宽一些。教师可以更多地从肉眼来判断孩子的身高体重比,对体型偏瘦或偏胖的孩子应给予关注,还可以对身高体重比值比较大的孩子进行食物营养的调整。
2、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到了5岁,幼儿的身体日渐强壮,肌肉日渐发展,骨骼也日渐完善。这个时候,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渐渐形成,基本上所有的孩子能够经常自觉的站直、坐直,行走姿势亦形成。即使在不是很平整的路面上,孩子也能很好的保持平衡,一般来说不会跌倒。孩子的身体行为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大人”了。
三、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
定的情绪情感。
(一)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
加强营养是幼儿身体成长的必备条件。幼儿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营养,而且生长发育速度越快,所需营养也越多。
首先,我们应为幼儿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搭配。优质蛋白质如鱼、鸡、兔、瘦肉、豆制品能为孩子提供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新鲜蔬菜、水果含丰富的维生素,对调整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有重要作用。而且食物的多样化对于促进食欲、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很有帮助。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鼓励幼儿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其次,要为幼儿提供相当数量的粗粮、杂粮。可常食用的粗杂粮有玉米、小米、糯米、绿豆、黄豆等。粗粮、杂粮能给人体补充矿物质,保证微量元素的供应,其中还包括纤维素和各种维生素,如铁、锌、锰、铜、钙、磷等,其以及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物质、氨基酸等。
再次,要适时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维生素C。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作用是提高脑神经的灵敏程度,使脑对刺激的反应灵活,还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补充维生素c最好是多让孩子吃些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柑橘、苹果、西红柿、大枣等。
最后,由于幼儿需要的钙量远远超过成人,所以我们还要适时为孩子补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芝麻、黄花菜、牛奶、萝卜、胡萝卜、海带、芥菜、田螺、虾皮等。但是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能让孩子多吃糖、碳酸饮料、巧克力、糕点等,因为这些食物里面含有较多的磷酸盐,会阻碍钙在体内的代谢。冬天时,由于幼儿户外活动减少,日照较少,还需要给幼儿补充一定数量的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防止孩子肥胖。肥胖是指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儿童肥胖症已日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对于年龄很小,或刚刚发生轻中度肥胖的幼儿可按不太严格的饮食调整方案进行治疗。这个方案的内容包括:(1)要求幼儿多食含纤维素的或非精细加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高热量、高脂肪、体积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软饮料、西式快餐、甜食、奶油制品等;(2)食物切小块,进食速度减慢,小口进食;(3)吃饭时间不要过长,吃饭时可用适当方式分散其对食物的注意力。
(二)保证幼儿睡眠
幼儿的身高虽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如适当的营养和运动,再加上休息得当。
3~6岁的幼儿每天睡1 1~1 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个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保证睡眠是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证实:身体发育不良或个子矮小的儿童所分泌的生长素量少于正常儿童,而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夜间睡眠不足所致。鉴于此,一定要保证幼儿的睡眠。
对身高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体内“生长素”的分泌量。生长素是脑垂体细胞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在幼儿时期,如果生长素因病理性分泌过少,即造成“侏儒症”。生长素的分泌特点是:从幼儿时期到青春前期,在睡眠时分泌旺盛,晚上9时至次日上午9时所分泌的生长素数量是白天12个小时的3倍,特别是在晚上9时入睡后的70分钟,可出现一个分泌高峰。如果由于外界因素的制约,生长素在生理范围内产生较少,那么个子就可能长得矮些。人体生长素分泌量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为能控制的影响因素就是睡眠。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幼儿,每天应该保证10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这对孩子长高和正常发育是很有益处的。
(三)注意幼儿的体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
与成人的骨骼相比,幼儿的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却容易发生变形,因此我们要注意幼儿的体态,一旦发现他们经常性地保持不正确姿势时,就要适时提醒他们要保持正确的站、坐、走姿势,如有骨骼发育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就医矫治。同时,我们要注意桌、椅和床要适合幼儿的身高以及发育规律。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铺过多东西,以致过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不适宜的。
(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发育统计资料表明:春季是幼儿身体发育生长最快的时期。这是因为继寒冬的休眠和春的复苏之后,自然万物都在春暖花开、艳阳高照中进入了生长发育的高峰。人类,尤其是对幼儿也有同样的效应,因为骨骼的生长与光照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光中的红外线具有渗透物体和加热的作用,温热可以深达身体内部,使深度组织的血管扩张,尤其是能促进骨膜血管的扩张和加快血液循环,骨细胞得到更多营养物质供应,骨骼生长发育就会更快更好。户外体育锻炼也是有助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跑、跳、蹦等动作对骨骼进行机械刺激,可加强骨骼的增殖能力,从而使骨骼的生长发育加快,但要注意不可过于疲劳。
四、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3~6岁的幼儿,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将进一步强化,这会使孩子具有更加强健和成熟的外观,幼儿的上下肢更加苗条,上身狭窄成锥形。他们每天精力都非常充沛,活动量很大,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需要通过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来探索周围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概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区角活动。
(一)促进幼儿身心状况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园在集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规 律,设置并开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内容。下面介绍两种 集体教学活动。
1.课间操
课间操是全面锻炼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培养正确身体姿态的一种易行的集体教学活动,通过课间操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群、关
节和韧带,以及发展协调、柔韧等素质。幼儿正处在长身体、长知
识。大脑发育还不完全的阶段,学习效率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了界
限就会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如果按课间操的要领认真
地做,用力地做,使肢体的活动量加大,加强支配运动中枢神经细
胞的兴奋程度,还会使大脑思维中枢神经细胞休息得更好,这样,再学习时,效率会更高一些。
此外,课间操还能加快心脏的搏动,加深呼吸,促进血液循
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从而使在前两节课中积累的疲劳更快
消除。课间操一般在上午或下午上完一、二节课后进行,时间约为
20分钟左右。通过上课间操,有助于消除幼儿在学习中产生的疲
劳,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舒畅筋络,活跃身心,缓解眼睛的疲劳,并可防治身体因在室内久坐而可能产生的畸形姿态。
冬夏季节进行课间操,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能力,帮助他们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少病、无病的健康状态。
2.多种多样的集体游戏活动
游戏中欢乐、愉快、活泼的气氛,是幼儿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幼儿的欢乐情绪是其生长发育和健全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缺乏双亲爱抚、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因缺少欢乐的环境气氛,其智力与健康水平都不佳。游戏可以给幼儿创造欢乐的氛围,并能够在幼儿脑海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所以游戏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开发出多种集体游戏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追球、玩画笔等游戏,可以缓解幼儿焦躁的心情,使其保持长久的愉快感觉。这些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努力达到目的的意志力,这是孩子成材极重要的心理品质。
(二)促进幼儿身心状况发展的区角活动
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心理发育也未成熟,很多时候,成人会错误地理解幼儿的行为,致使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和需要发泄或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情绪的幼儿的出现。集体教学不一定能完成疏导幼儿心理问题的任务,区角活动恰恰能弥补集体教学活动的这一缺点。下面我们以沙盘游戏区角的设置为例来说明一下教师如何设立适合幼儿身心状况发展的区角活动。
1、沙盘游戏简介
在幼儿园,沙盘游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 疗。沙盘游戏通过唤起童心,帮助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化解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尤其适合幼儿心理教育和幼儿心理辅导的需要。
(1)沙盘:尺寸57×72×7(厘米),外侧涂深颜色或木本色,内侧涂蓝色,以便将箱子摆放在像腰部一样高时沙内部大体可以置于视野之中。
(2)玩具:人、动物、树木、花草、各种车船、飞行物、建筑物、桥、栏杆、石头、怪兽等。
2.沙盘游戏的操作过程
(1)指导语。比如:“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
(2)记录和提问。对做沙盘游戏的幼儿的解释及放玩具的顺序和最后作品都要拍照记录(需得到幼儿的同意)。
(3)分析。主要包括整合性、空间配置、主题。整合性指: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及何种印象。空间配置:分析幼儿作品时的沙箱空间的左右配置、玩具的摆设状况。主题:对作品表现的主题的分析。
3.注意事项
沙盘不仅是幼儿心理问题的一种检测工具,同时更是一种治疗的手段。沙盘的解释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不同的人对沙盘操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对幼儿评论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注重幼儿的发展性。(李姗泽,2008)
五、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正如前文所述,人们对幼儿身心状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并开始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这种逐渐深刻的认识对幼儿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而把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纳入到幼儿健康发展的内容中来,促使幼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幼儿健康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机制和评价技术的改变。因此,当代更加提倡幼儿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来评价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这些方法和工具除了传统的量尺、称等定量评价方法,还应加上档案袋、谈话、游戏、观察等定性的评价方法。当然教师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该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作为评价目标,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倾听幼儿的心理诉求,关注幼儿在课堂及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或者通过敏锐捕捉幼儿的感觉来实现对幼儿身心发展状态的评价。
以当今所提倡的身心健康发展评价理念为基础,很多研究者讲行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开发幼儿身心健康评价模式、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的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客观的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并作出价值判断。(李姗泽,2008~)即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对比《指南》所列的数据,从而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真实水平,并进而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以及较差的身体状况。
◆通过测量幼儿身高与体重以及身高与体重比,来观察幼儿的营养程度,并进而调节幼儿的饮食。
◆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幼儿参与到其中,从而帮助幼儿在任何环境下保持坐、站的正确姿势。
◆通过观察幼儿面色、活跃程度以及指甲颜色,了解幼儿是否得病。
◆通过观察幼儿在户外的表现,了解幼儿的体质以及幼儿的性格。
◆通过观察幼儿更换新环境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动作发展
一、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动作发展不仅是生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动作发展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幼儿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以及动作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动作的发展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动作发展落后的幼儿耐挫能力较差,自信心和同伴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动作的发展是幼儿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它是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的结果。幼儿期的动作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二是全身性的身体运动(粗大性运动)的发展。幼儿粗大性动作发展得较快,而手指和手腕等小肌肉的精细化动作发展得较慢,幼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学会恰当地控制自己的双手,有些幼儿直到进入小学以后才能够较好地控制和协调手的动作。而粗大性动作的发展和精细化动作的发展又都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比如,幼儿先学会走路然后才会跑跳,再如幼儿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因此幼儿动作的发展有一定的进程和顺序,前一个动作的发展经常是为下一个动作的发展做准备的。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基础的,根据这一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原理,各种运动的活动技能都属于„随意动作‟,而条件反射生理机制又是形成随意动作的基础,随意动作只有在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时才能产生。然而,动作技能的形成绝非是一次或者几次就能达到熟练程度的,是要经过多次反复不断的练习逐渐日益完善。”(朱伟等,2009)由此可以发现动作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幼儿园教师应采取符合幼儿客观实际的教法与措施,才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蒙台梭利认为出生到5岁是幼儿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幼儿在2到3岁时基本上学会了走路,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在出生到5岁,幼儿经历了从翻身到爬,从爬到走,从走到跑,以及一系列的身体运动。他们逐渐会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幼儿不能发展和提高某些运动技能,也未获得某些活动所需要的运动技巧,他们就可能因为不能顺利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而感到失望,遭到失败。当然幼儿敏感期并不意味着在以后生活中再也不能习得。但是,在这些技巧的敏感期过后再去学这些动作技巧,就很难学会。
而且,在对动作发展的敏感期的认识上也出现了许多误区。一方面,有的家长为了更早地促使幼儿动作发展,让幼儿2、3岁学钢琴,4、5岁学跳芭蕾、拉丁这些舞蹈。其实,这一阶段幼儿身体各部分骨骼和肌肉还未发育完全,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会给幼儿身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一些成人将幼儿的动作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幼儿园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为主要任务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成为体育教学和常识教学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基于渗透理念下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所倡导的是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健康认知,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
幼儿期是大量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身体柔软,容易学习,再加上他们喜欢模仿,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相同的动作,因此只要成人能积极为幼儿创造条件,他们就可以获得许多运动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关注幼儿健康教育,促进其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从“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各个具体年龄段幼儿所应该具有的动作发展水平,下面我们分别详细阐述。
(一)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从蹒跚学步,到自主行走、跑、跳,幼儿身体动作发展非常快,往往不经意间,他们已经和成人一样动作协调、灵敏,平衡能力也越来越强。3~4岁幼儿对动作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但是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广泛扩散,内抑制、控制能力不够,容易在动作上表现出肌肉过分紧张而不协调、不准确、有多余动作等。在一些难的动作上表现出有力不从心之感。那么在“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这方面,各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应该发展到何种水平呢?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相对于1~2岁宝宝步履蹒跚,在平坦的路面都较难走直来说,3~4岁幼儿开始能够在地面上沿着直线行走,这是幼儿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表现,有些喜欢登梯上高的幼儿甚至能在路边的花坛的小窄边上行走。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施教。
2.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
3~4岁幼儿小脑的发育基本完成,所以基本上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和保持动作的准确性。由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加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练习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他们已经能掌握基本的各种大动作和部分精细动作,在上下楼梯或台阶之时,可以双脚交替迈动,而不再像l~2岁那样只能慢慢踱步行走。
3.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3~4岁是幼儿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身体柔软,容易学习许多动作,加之他们喜欢模仿,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动作,不怕失败,还不怕别人嘲笑,因而只要能积极地加以指导和训练,幼儿可以获得许多动作技能。3~4岁幼儿可做向上纵跳、立定跳远的动作,并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他们还能端装水较满的水杯,手脚协调,这也表现出了3~4岁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平衡能力。
4.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我们发现,1~2岁宝宝在走路过程中总是不管不顾向前走,丝毫不管前方是否有人或车,不懂得避让。而到了3~4岁,幼儿平衡性、协调性以及反应能力大为增强,应激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而不再像l~2岁时只能是成人躲避他们了。
5.能双手向上抛球。
1~2岁时,宝宝一般只能把手中的球“洒”出去,没有方向感,更不能向上抛,3~4岁的幼儿上肢的力量随着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而有所增强,不仅有了一定力气,把球抛出去,而且还能用双手向上抛球了。虽然高度可能不会很高,但这已经是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4~5岁幼儿神经中枢进一步发育,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逐渐增强,各种感官的协调性进一步发展,较3~4岁幼儿平衡能力更强,他们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行走,并能保持较长的一段距离,他们的步伐是那么协调,以至于教师可以放心地让他们行走,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比幼儿本身还战战兢兢了。
2.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
幼儿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他们能够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前行。1~2岁的宝宝只能是用双手与膝盖交替向前爬行,而到了4~5岁,幼儿的小胳膊越来越有劲,脊柱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幼儿可以用双手与双脚支撑住整个身体,乃至向前钻爬了。
3.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的物体。
由于筋骨肌肉的发育,孩子的跳跃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能够实现单腿跳、双腿连续跳跃等动作。大多数孩子还能够通过助跑跳过小沙地、小水洼,也能跳过小台阶或其他矮小的物体了。
4.能与他人玩追逐、躲闪跑的游戏。
4~5岁的幼儿能够开始参与一些比较剧烈的游戏了,如参加捉迷藏、跳皮筋、追逐或躲闪跑等游戏,他们的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能够较为自由地进行跑、跳、躲闪、避让等动作。
5.能连续自抛自接球。
由于大脑的发展,4~5岁幼儿的手、脑及各个感官的协调性与身体的平衡性进一步增强,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他们不仅能够向上抛球,而且,他们还能够根据球下落的方向跑过去接到自己向上抛的球,而且能够重复这个动作,虽然并不能接到所有向上抛的球。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5~6岁幼儿处于很活跃的阶段,已经能够离开成人自由地活动了,他们动作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逐渐提高。5~6岁幼儿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已经能较好地控制身体,运动也能够较以前更为剧烈,并且已不太容易摔跤。他们能够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最初训练幼儿在斜坡、荡桥或是有障碍物的物体上行走的时候,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身体反应,看他们是否有身体重心不稳的现象,对这样的幼儿要有所记录,并通过游戏或活动等锻炼来达到提高其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的目的。
2.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
5~6岁的幼儿小肌肉群发展很快,韧性更为增强,他们除了能够在不平稳的路面上表现出非常协调、平衡的动作外,还能够手脚并用,攀爬不甚平稳的物体,如爬攀登架、网等。在攀爬过程中,幼儿的动作是协调、灵活的,丝毫没有不协调、扭扭歪歪的状态。
3.能连续跳绳。
5~6岁幼儿的跳跃性亦进一步增强,他们习惯于连续跳动,这个时候,教师们可以用一根短绳,教幼儿单脚或双脚跳,顺跳或反跳,还有花色跳等。也可用一根长绳,由其他两个人帮助甩动,让幼儿在绳中间跳,亦可用单脚、双脚或花色脚等。教师在教授跳绳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群体活动中榜样的力量,增强同伴对幼儿的影响力。另外,要教会孩子跳绳的运动技巧,可以将连续的动作分解,比如将跳绳的动作分解为两步:让孩子先练第一步,即单个跳;再练第二步,即将两次动作连起来。当他们练好第一步以后就慢慢地能够将两次动作连起来了。
4.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
5~6岁幼儿的反应时间更短,中枢指挥能力更强。当有人向他们滚过来球或扔过来沙包时,他们能够非常灵巧地跳过球或躲避沙包,应激反应跟成人已无大距离。教师在这项活动训练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最好选用较轻的塑料球等材料,并向幼儿讲明滚球和扔沙包时不能冲着人的脸等一系列安全规则,以免发生危险。
5.能连续拍球。
5~6岁幼儿的节奏感以及对节奏感的控制能力大为增强,能够控制球的速度与距离,能够连续拍球,并控制其节奏。教师应逐步训练幼儿的拍球活动,最初幼儿可能只能拍一下,不能连起来,此时教师应注重过程,幼儿的每一次进步都应加以鼓励。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幼儿大脑的反应能力及对各个感官的控制能力及协调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连续拍球了。
(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在少年儿童时期,由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较宜采用有氧耐力训练,刺激相关系统更好地发育,但负荷不宜过大。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力量和耐力方面的发展指标是怎样的呢?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3~4岁幼儿骨骼弹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柔软,肌纤维较细,能量储备差,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但是随着幼儿骨组织不断骨化,上下肢的肌肉群发育较快,相对于3岁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双手的抓握能力增强,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4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尤其是肱二头肌,发展更是迅速,腕力亦进一步增强,其力量亦随之水涨船高,他们能单手抄起沙包,并能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3~4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展很快,这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腿部力量,使他们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锻炼幼儿两条腿,而不是只锻炼一条。比如,一些幼儿习惯用右脚或左脚单脚跳,在活动中为了显示自己,他们总是用自己习惯的一只脚单脚跳,教师此时应提醒其锻炼另一脚单脚跳的能力。
4.能快跑15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3~4岁幼儿的耐力与爆发力变得很强,他们能够短时问爆发出力量,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能连续快跑1 5米左右。教师可以设计“小狗快快跑”之类的游戏,跑道1 5米,跑道终点放置塑胶肉骨头,看谁最先拿到肉骨头就赢了。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3~4岁幼儿耐力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成人的陪伴下,他们能自由行走l公里左右。当然,由于孩子的骨骼与肌肉还不是特别发达,在行走的途中,可以适当地停歇,允许他们喝点水以及吃点东西,以补充能量。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
4~5岁幼儿较之3~4岁幼儿的大肌肉发育较为迅速,动作发展明显,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肌收缩能力、肺活量都有了一定提高,双手抓杠时间能够延长50%左右,达到15秒。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
4~5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肱三头肌发展更是迅速,腕力亦进一步增强,他们能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远了。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比起3~4岁幼儿,4~5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发展很快,他们的腿部力量进一步增强,3~4岁幼儿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4.能快跑20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4~5岁幼儿耐力与爆发力变得更强,他们能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连续快跑20米左右。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跑步能力,如设计“大灰狼捉小兔”的游戏,游戏的程序为“大灰狼开始追捕,兔子为了自救,可以向任何一个窝里跑。这时窝里原有的兔要马上向外逃跑,大灰狼继续追,如果被大灰狼捕到的兔,两人就另换角色。”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4~5岁幼儿肌肉力量和耐力较3~4岁幼儿更强,心肌收缩能力、肺活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成人的陪伴下,他们能自由行走1.5公里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适应了一定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所以成人应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走路,少坐车,以保证幼儿力量和耐力的训练。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
力量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对幼儿身体健康、损伤的预防以及运动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随着5~6岁幼儿手腕及胳膊骨骼及肌肉发育的进一步完善,他们动作的稳定性和自控能力增强,双手抓杠时间变得更为持久,能达到2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5~6岁幼儿臂部肌肉收缩能力增强,筋骨发展更是迅速,腕力进一步增强,能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5~6岁幼儿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发展很快,腿部力量进一步增强,5~6岁幼儿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4.能快跑25米左右。
由于腿部肌肉、骨骼、关节的进一步发展,5~6岁幼儿耐力与爆发力变得很强,他们能够在较为平稳的地面上能连续快跑25米左右。此阶段的幼儿的平衡力和协调力增强,教师可以和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以锻炼孩子快跑的能力。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途中可适当停歇)。
5~6岁幼儿的体力和耐力较4~5岁时有所提高,活动量和活动时间进一步增强,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而不感觉疲倦。但幼儿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仍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容易扩散,所以表现为活泼好动,长时间单调乏味的活动,易使幼儿疲劳且失去兴趣,所以成人在与孩子锻炼行走的时候,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另一方面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休息调整,或是加入一些跪跳的游戏,增强趣味性。
(三)手的动作灵洁协调
幼儿的小肌肉群,如手指和腕部的肌肉群较之大肌肉群发育较晚。所以幼儿的精细化动作较之大动作发展得较晚。3~6岁幼儿腕骨、指骨和掌骨的骨化还没有完成,腕部的力量不足,手的精细化工作还比较困难,不宜长时间作业。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用笔涂涂画画。
3~4岁幼儿的手部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动手能力开始增强,能用蜡笔、铅笔或是油画棒等笔涂涂画画。他们大多可以画流畅的直线,能控制住腕部肌肉画短线,大多小朋友能绕线圈,但终点不封闭,也有的小朋友开始能画封闭的圆。3~4岁幼儿在涂涂画画时并没有目标,可能在画的过程中看到什么或是联想到什么就会告诉成人那是什么,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尽量关注幼儿涂画过程中动作的愉悦性,任幼儿发挥想象,千万不要说“画得一点也不像”之类的话,以免扼杀幼儿涂画的兴趣和想象力。
2.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3岁以前,很多孩子已经开始自己试着吃饭,但总是把饭掉得到处都是,甚至吃得满脸都是。而3~4岁的幼儿开始日渐娴熟,能熟练地用勺子自己吃饭。他们小小的心灵有了很大的主动性,饭前饭后总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淘米、端碗、拿筷子、拿干粮、洗碗。而在吃饭时,很多孩子不再让成人喂,而是开始自己吃饭了。
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对3~4岁的幼儿,走、跑、跳、跃、攀、爬已难不住他们,而细致的手工活动仍十分困难,如按图形轮廓剪波浪会剪成狗齿状,对照细小的实物画下来肯定会大而走形,不过他们和3岁之前的幼儿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始能够用剪刀沿直线剪,而剪出来的纸的边线基本吻合。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
4~5岁幼儿手上的肌肉日渐发展,他们的小手日渐有力而稳定。他们开始能够沿着边线画出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等,他们还能沿着边线整齐地对折纸张。
2.会用筷子吃饭。
4~5岁幼儿应该学会用筷子吃饭。用筷子吃饭可以锻炼幼儿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能力,这对正处于精细动作发育中的幼儿来说,不失为最好的锻炼方法。学用筷子对4~5岁的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幼儿要用专门小儿用的筷子,短而轻,容易掌握。成人可以手把手地告诉幼儿拿筷子的姿势,用拇指、食指和无名指夹住筷子,并以虎口开合练习夹的动作。使用筷子,一定要用力得当、协调,才能夹起食物。成人在教孩子使用筷子时一定要有耐心和细心。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教幼儿使用筷子,如让幼儿用类似于筷子的小树枝将散在外边的积木或是一些有多棱角的小石子等夹回到盒子中。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
4~5岁的幼儿较之3~4岁的幼儿的手的动作更加灵巧,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较长时间坚持。教师应对他们动作细节进行改进,尤其是动作的协调性方面,注意小肌肉群的锻炼。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5~6岁幼儿的手部肌肉逐渐发育,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能够做一些更加精细的工作了,但时间仍然不能过久,否则容易产生疲劳。5~6岁幼儿能够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能够画出各种图形,包括几何图形、人物、动物、植物等,线条基本平滑。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开始学写字,但还写不好,开始写的字很大,大小不
一、歪七扭八,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教他正确的书写姿势,多鼓励少强迫。
2.能熟练使用筷子。
有研究表明,手指头是儿童的智慧所在,儿童不断的运动手指会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象、创造力区域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从而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在5~6岁之前幼儿使用筷子可能通过成人的指导以及自己的方法,夹到食物,但还不是太熟练,到了5~6岁,幼儿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再有之前的练习,大部分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了。所以幼儿学会熟练地使用筷子的进程一般持续到5~6岁。成人在幼儿使用筷子的过程中不应着急,一定要注意给予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他们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鼓励。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5~6岁幼儿运用手指活动的能力日益增强,他们已经能灵活地使用剪刀,并用剪刀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而且剪出来的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4.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5~6岁幼儿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日渐增强,因此他们很喜欢参与幼儿园及家庭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比如他们可以用扫帚打扫房间,用拖把拖地,虽然不能打扫得很干净,但这种热心与主人翁意识,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反应。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工作”教育理论。她认为幼儿“工作”的实质和成人的工作截然不同,幼儿的“工作”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自助的活动,是满足儿童内在活动需要的活动,是儿童喜欢并乐在其中的活动,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所以幼儿园里的活动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符合其需要的真实环境,为幼儿准备一定的用具和材料及活动场所,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幼儿动作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生长发育,能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身体的耐受力,使幼儿体格健壮,从而使幼儿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据研究发现:经常跑跑跳跳、爱活动的孩子,各种动作提前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可更自然、更协调、更省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遵循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
多年来,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看到关于某某“神童‟‟的报道,3岁的孩子认识几千个汉字,4岁的孩子能识别几百种汽车标志,5岁的孩子能倒背字典,6岁的孩子会几门外语,等等。殊不知,这些“神童”都是人造出来的,“神童”的“成功‟‟是以牺牲健康和快乐为代价的。在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压力下,一些“神童”、未“老”先衰,有的甚至自杀、精神失常,成为功利性教育的牺牲品。这种违背科学、急功近利的做法,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种种问题: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侵害了孩子玩耍、活动、动作发展的权益,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
即使是注重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家长,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目前许多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做抚触、婴儿操等,孩子大点了就让孩子盲目运动身体。他们认为跑得最快、跳得最高就是孩子们要实现的目标,认为这样的孩子身体才最好,但因为方法不慎或是训练过度,结果恰得其反,有的孩子还出现了肌肉拉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这些看似耸人听闻的事情其实都是真实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国外的研究者对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可能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认为双生子有同卵与异卵之分,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卵细胞分裂而成的,所以在遗传因素方面是相同的。有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48周起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而B不进行这种训练。在A进行了6周训练之后,B从53周开始每天也做1 0分钟的爬梯训练,结果表明,B的爬梯能力在2周以后就达到了A经过6周训练后的爬梯水平。B开始爬梯训练的年龄大于A,但获得同样能力所需的时间却远远少于A。这说明,人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机体的成熟,在机体器官与机能没有成熟以前,对幼儿进行任何提前开始的学习训练都是收效甚微的。格塞尔非常注重研究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顺序。
格赛尔的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半功倍。
格塞尔的成熟主义理论因为过于强调成熟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成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成熟”与“学习‟‟是交互作用的,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动作与游戏训练,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不要一味追求运动的强度,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他们自己喜欢的,并且有条件的、能够主动坚持下去的游戏或运动进行锻炼。孩子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成人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二)每天让孩子参加户外锻炼
幼儿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能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幼儿经常到户外活动,可以接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刺激,并且逐步经受外界环境变化的锻炼,可以保持幼儿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增强其身体的耐受力。
成人可以依据各年龄、季节变化,安排多样的户外体格锻炼内容,提高他们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户外活动中,要进行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注意掌握幼儿的活动密度和负荷量,做到动静交替,对“疯玩”过度的幼儿要让其注意休息,炎热的夏季要避免幼儿过度的跑跳,以防脱水或中暑。
3~6岁幼儿肢体动作不协调,四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易摔倒。成人可以让幼儿尝试慢跑,自然慢跑是一种较为平稳和缓慢的跑步形式,跑步时心率一般为140~150次/分钟,较适合于3~5岁的幼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教孩子慢跑。
1.最初学跑可以是以走跑交替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跑的兴趣,如在跑中穿插有模仿动作的走步。
2.要根据幼儿体质和气候等因素,安排跑的运动负荷及跑的时间。刚开始可以是几分钟,以后逐步加长时间。由于幼儿身体各方面功能还不完善,因而慢跑可与走交替进行,一般以不超过20分钟为好,夏季尽可能安排在清晨,冬季可适当晚一点。
3.在慢跑前,不能让幼儿吃得过饱,也不能空腹跑步,否则会损伤身体。
有些成人担心幼儿摔痛、摔伤,而省去或缩短了幼儿锻炼的过程,以致使幼儿的大脑和神经得不到相应的刺激。因为没有通过四肢的主动运动,达不到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目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反而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和阻碍。一般情况下,成人应该每天让幼儿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游戏或锻炼,并长期坚持。
当幼儿不愿意自己走路时,成人要注意是否运动时间太长,幼儿累了;孩子是不是病了。如果不是,就应该坚持让他自己走。做法是:多用语言鼓励,夸孩子走得快,开展走路比赛;或者在走路时跟孩子玩一些游戏,比如猜拳游戏,赢者向前进、输者暂停,扔抢沙包游戏等。总之,利用一切方法,使幼儿体验走、跑的快乐。
(三)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精细的动作训练
1~6岁是幼儿感觉和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感觉和运动,不仅对大脑有良好的刺激,提高大脑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支配能力,还能促进运动神经的发展。其中精细化动作要求幼儿运动的技巧性更高,动作控制力更强。
训练3~6岁幼儿精细动作的游戏有:让幼儿玩耍各种套叠玩具、穿绳玩具、积木、积塑、剪纸、涂画以及球类游戏等。下面简单介绍两种发展精细动作能力的游戏。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它不但可以训练幼儿的手畹力量,还可以训练幼儿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又会使幼儿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从而还可以提高幼儿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握笔涂鸦:成人给幼儿一只蜡笔,让宝宝在纸上涂画。教师应交给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先教孩子用右手三个手指拿稳蜡笔,用左手压着纸,随心乱画。或是成人画一些叶子或球等图画,让幼儿填充颜色。当幼儿能够画出一条长线时,成人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握笔涂鸦可以增进幼儿手脑协调的能力,而且学握笔画画也可以为以后写字、画画、计算等做准备。
四、幼儿动作发展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系统的锻炼对孩子的动作发展有莫大好处。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是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区角活动。
(一)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
在室外进行的集体教学活动无疑是锻炼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最佳课程。多种室外活动能增强孩子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孩子体格健壮,增加肌肉力量,促进心肺功能,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另外,多种室外活动还能够促进幼儿胃肠消化能力,食欲增加,吸收营养,使孩子发育更好,并进而在脑中枢建立联系,从而使幼儿的动作变得灵敏,使幼儿从无秩序的动作,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分化的、有目的的、协调的动作。
在室外,教师要鼓励孩子进行垫上体操活动,诸如翻筋斗、跳跃、拉撑、走平衡木等等简单且基本的全身性大动作,以此平衡肢体、认识肢体。幼儿可以借用“滑轮椅”“滑梯”“跷跷板”等活动器材,锻炼跑、跳的爆发力与耐力等能力。
在锻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性,因为室外活动空间较大,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孩子的行动,并适时提醒哪个孩子玩过了火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虽然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度的指导,努力培养孩子的爆发力、耐力、精巧度以及柔韧度等,从而使孩子的动作行为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区角活动
幼儿动作技能的训练可以通过室外的集体活动完成,但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冬季严寒、夏季酷暑以及刮大风、下大雨等特殊天气,或由于场地的限制不能满足幼儿的户外活动需要,有的运动内容则更适合在室内进行。所以幼儿园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建立室内活动室或手工区,下面简单介绍下这两个区角。
1.室内活动区
(1)选择空间: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和设置不同的场景。比如,对于占用空间较大的,幼儿的走、跑、爬行等活动,应该选择在宽敞的活动室进行;活动本身占用空间相对较小的,幼儿的投掷:纵跳等力量素质练习活动,则可以选择在不大宽敞的楼道、阳台等进行。
(2)投放材料:教师需要选择玩具体积相对较小、功能多样的手头玩具如,小球、沙包、短棍、沙袋、套圈,教师也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开发材料,比如,利用泡沫制作的爬行手垫练习爬行,用废弃的可乐瓶底盘做练习抛接沙包或皮球等。
„
2.手工区
手工制作是幼儿园中常见的活动。手工制作是指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多种纸张等进行创作的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幼儿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小孩有创造力”“要解放幼儿的双手”。而手工制作正是典型的手脑并用、手眼协调,能调动幼儿的全部感官的活动,既是左右手的合作协调,同时也是手与脑的协调训练。那么,在幼儿园的活动区开辟出一块手工区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手工区设置要求:
(1)目标: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
(2)投放材料:剪刀、橡皮泥、纸盒、挂历纸、毛线头、布头、米粒、蛋壳、树叶等等。投放的材料要非常丰富,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让幼儿收集质地不同的废旧纸张,如宣传单、报纸、图片、文件纸等。
(3)内容:练习剪、扭、搓、揉等加工技巧。
下面列举两种手工活动供教师参考。
★我的房子
活动目标:能够用各种图形卡片粘贴房子。
活动材料: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正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等等多种图形卡片,各色不同尺寸的卡纸若干,双面胶。
区域规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及活动区大小而设。
活动指导:请幼儿用各种图形卡片,粘贴出自己想象的房子;教师提醒幼儿活动中要保持安静、活动后分类整理好材料,并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折纸船
活动目标:探索折纸船的方法。
活动材料:彩纸、彩笔等。
区域规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及活动区大小而设。
活动指导:根据步骤图,探索学习折小船的方法,教师帮助幼儿掌握主要步骤;折好后,引导幼儿装饰自己的小船。
教师最好在每次活动之前有引导语,激起幼儿动手的兴趣。另外,在进行手工活动时选择的内容要多样性,如可以进行泥工、纸工、粘贴、编、织等各种手工活动。这样一方面让幼儿在每一次手工活动中都有新鲜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对幼儿进行多种操作能力的训练。但是要使手工活动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教师预先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五、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正如前文所述,幼儿身心发展教育已经从原来不关注幼儿动作发展转变为重视幼儿动作的协调与平衡及灵敏度等。与此相应,对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的评价也更应该注重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而不是终结性的静态状况,所以我们提倡使用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绝对评价我们于第二节已经进行了详述。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动作的娴熟程度来判断他们的发展状况。
发展性评价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诊断出事物发展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而且也注重分析过去,预设未来,从而体现了当前幼儿教育评价的最近发展趋势和先进的评价理念。幼儿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是通过结合自身与外界的多样性反馈信息,不断尝试着调整自己的动作技能的过程,所以发展性评价非常适合评价幼儿的动作发展。(林少杰,2003)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应多种多样:(1)可以差异性评价,比如“红红上次接住了两个球,这次接住三个,有进步!”让幼儿和自己比,而不是与别人相比,使其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健康活动带来的快乐。(2)也可以体态式评价。比如,教师在指导孩子学习各种动作技能时,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态度或情感,可以用点点头、拍一下手、竖大拇指等动作给幼儿愉快的情感体验。(3)也可以互相评价。比如“我投篮比希希准,但动作还是她漂亮!”从而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时刻保持自信。
三种评价方法共同使用,基本上可以勾勒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水平,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描绘幼儿的动作发展过程,记录幼儿的动作发展的轨迹,从而展示幼儿每个阶段动作发展的进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一、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教育,古谚云:“三岁住皮,五岁住骨。”意思是说,小孩子在3岁以前所学到的事物、观念或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仅仅附着在孩子的皮上,还有改变的可能;到了五岁就不容易改变了,因为它们已牢固地附着在小孩的骨骼上。而之后的苟子、孟子以及各朝各代的知识分子与教育精英都对童蒙教育非常关注,而童蒙教育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到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这也体现了注意幼儿的习惯与基本能力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从生理上、心理上、哲学上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出发,与小孩子的科学知识学习、道德习俗养成、生活习惯培养、身体健康护卫等一些具体的事例形成了互证。如“凡是幼儿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 “幼稚园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也认为越早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并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意义非凡。
我国教育部一些重要文件等都非常重视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其中对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有明确的要求: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等等。这对于指导幼儿园以及家长教育幼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方关注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人物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然而,我国家长的溺爱致使很多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自我生活能力也很弱,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没有。因此,3~6岁时可以说是人的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以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来说会终生受益。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学习、不会工作。穿衣、吃饭、喝水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内容,却构成了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而且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家长密切配合,倾注温情、付出心血。
二、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3—6岁幼儿的精力比以前更加充沛,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日渐成熟。这一阶段正是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期。《指南》从“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3~4岁的发展指标
1.在提醒下,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幼儿的睡眠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睡眠时间有所不同。睡眠的长短也应根据季节情况做适当调整。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夜间睡得少,可以延长午睡时间来补足幼儿睡眠;冬季昼短夜长,天气寒冷,夜间睡得多,午睡时间可以缩短。3~4岁幼儿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这需要成人适时提醒他们按时睡觉起床,并让他们形成午睡的好习惯。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幼儿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好动不好静,喜欢整天蹦蹦跳跳。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3~4岁幼儿已经习惯于走路,很多孩子喜欢随音乐而起舞。但有些孩子还是对户外活动不很积极,这需要教师调动其主动性,通过游戏等比较有意思的方式让他们一起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来。
3.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幼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快,加之肾脏收缩功能差,排尿量相对较多,这使得幼儿每日需水量比成人多,尤其是进入炎热的夏季,幼儿的饮水量更是猛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幼儿所助理研究员赵霞介绍说,自然冷却后的白开水是最适合幼儿的饮品。因此,成人要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同时尽量让孩子少吃冷饮。因为吃冷饮后,孩子的胃粘膜受到冷刺激,黏膜血管会强烈收缩,使胃酸、胃酶分泌锐减,胃的消化、杀菌、免疫能力就会下降,孩子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4.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分钟。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用眼过度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全身疲乏,精神极度紧张。幼儿出生时,眼球的发育还不完善,1~3岁是眼球发育的快速增长期,3岁以后增长变慢。3~6岁幼儿眼睛的晶状体弹性较大,调节能力强,近点距离使用很近,也就是当物体距眼球很近的情况下仍能看清楚。但是长时间的近距离视物,就会使睫状肌持续紧张,引起调节性近视,也就是假性近视。教师也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这样极容易引起眼睛感染,造成幼儿沙眼或是睑腺炎,严重者还需要动手术。3~4岁的幼儿看电视的时问不要超过15分钟,要注意劳逸结合。
6.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
牙齿是咀嚼的工具,乳牙的好坏,有利于促进颌骨的发育及诱导恒牙的萌出,所以要保护好幼儿的牙齿。培养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或吃糖后漱口好习惯。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顺着牙缝上下刷,里外都要刷到。3—4岁幼儿还不能自觉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这需要家长适时提醒。幼儿刷牙应选用只有两排柔软稀毛牙刷和专用的幼儿牙膏。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
4~5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形成。从睡眠方面来看,4~5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什么时候睡觉,大部分已经能够自觉睡觉和起床,并能坚持午睡了。但是,有些幼儿往往到了睡觉的时候还想玩或看电视等,磨磨蹭蹭地不肯上床,并且装出一点都不困的样子。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给予安抚,并要求幼儿按时睡觉。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4~5岁的幼儿的大肌肉群已经很发达,小肌肉群也日渐发展,他们变得很不安静,喜欢在户外跑跑跳跳,因。此,教师只要适时给予引导,并提醒他们不要玩过了头,以免伤害到自己或其他的小朋友。
3.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
4~5岁幼儿的胃容量还很小,他们的胃黏膜柔软而血管丰富,胃壁较薄,弹性组织、肌肉层及神经组织发育较差,所以胃的蠕动机能较差。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极容易造成幼儿消化不良。此阶段应该给幼儿多吃绿色和红黄色的新鲜蔬菜,因为这类蔬菜中含有的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比其他类蔬菜高。
4.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4~5岁的幼儿应该形成常喝白开水的好习惯。若是有些幼儿仍然没有形成习惯,家长教师应有意识引导他们多喝水、少喝饮料,尤其是不能喝碳酸饮料以及添加剂饮料。
5.知道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20分钟。
4~5岁的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日渐知道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会刺激眼睛,甚至引起眼睛疼痛、视力下降等等,开始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连续看电视、玩电脑时间不超过20分钟。
6.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方法基本正确。
4—5岁的幼儿能够独自漱口、刷牙、洗脸,而且动作娴熟、方法正确。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一般都能自己搓着洗手了。所以,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玩耍以后等,都要记住不厌其烦地让幼儿洗手。同时要教幼儿学会用肥皂洗。4~5岁的幼儿在洗澡时凡小手够得到的地方都能自己洗,要教育孩子洗干净,不要马虎行事,使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在卫生方面,4~5岁幼儿一般都能自己上厕所大小便了。但是,偶尔因一心扑在玩上,也会尿在裤子上。碰到这种情况,不要过分责骂,而是应该鼓励孩子,比如“下次可千万不要这样啦”等等即可。在这个时期必须教育孩子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
5—6岁的幼儿基本上已经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与卫生习惯。5~6岁幼儿开始知道一年中12个月的名称和一周中每一天的名称;开始能看钟表,时间概念已比较明确,因此这是培养幼儿按时睡觉和起床,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2.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5~6岁的幼儿够主动饮用白开水。幼儿平时吃的牛奶、蔬菜、水果和米饭等食物中均含有水分,补充了幼儿需水量的60%~70%,另外,靠饮水来补充剩余的30%~40%。随着5~6岁幼儿活动量的增加,体内需水量剧增,成人一定要注意幼儿在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饮水。因为剧烈运动后幼儿心脏跳动加快,喝水会给心脏造成压力,容易产生供血不足。
3.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
5~6岁幼儿的视力已逐渐成熟,到6岁时视力能达到1.0,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准。这个时期不可让孩子用眼过度,如果孩子喜欢近距离看电视,喜欢眯眼或歪头看东西,喜欢揉眼睛,这些都可能是出现近视的征兆,需要及时接受检查并进行矫正治疗。在孩子专注做作业或看书时,一定要避开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电视的时候要严格限制时间,每次不应超过30分钟就要让眼睛休息,带孩子到户外转转,做做眼保健操或者眺望远方。
4.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
5~6岁的幼儿,在乳磨牙的后方,上下左右会各长出一颗恒牙,就是第一恒磨牙,它牢固地埋植于牙槽骨中,在人的一生中承受的咀嚼力最大,在咬碎、研磨固体食物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这一时期,幼儿经过之前的训练,应该形成了早晚主动刷牙的好习惯。此时期幼儿基本上能够在饭前便后主动洗手了。
(二)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让幼儿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孩子最先学会的是一些最简单的动作,然后才开始学习较复杂的动作。3~4岁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也希望自己能够不依赖成人,独立地去完成某件事,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穿脱衣服和鞋袜。教师可以让幼儿玩替娃娃穿脱衣服的游戏,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2.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
4~5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些活动的时间比以前延长了,因此也能够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并通过成功地完成这些事情,而表现出最初的责任感。4~5岁的幼儿几乎都能自己脱衣穿衣了。至于那些套头的衣服,对于4~5岁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但只要大人穿给孩子看看,妈妈教教穿脱要领,孩子慢慢就会了。如果还不会自己料理,那可能是还没有掌握穿衣脱衣技巧。遇到这种情况,成人应该尽早试着让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
2.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4~5岁幼儿已经能够将脱下来的衣服叠放整齐了,成人应提醒孩子脱下衣服、鞋袜不要乱扔,应养成叠放整齐的习惯,对于其他物品也应该放回原处。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5~6岁的幼儿日渐懂得:热要脱衣,冷要加衣,到室外要加衣,在室内可脱衣;运动前先脱衣,运动后要穿衣,起床要穿衣,早晚凉,要加衣。教师需要教会幼儿知道测冷热的方法:比如身上感到热,脸红了,用手触摸一下额头和脖子,如果都出汗了,就该脱衣;如果感到身上有寒意,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甚至打喷嚏,就要及时加衣,以防受凉感冒。
2.会自己系鞋带。
5~6岁幼儿的小肌肉群日渐发达,尤其是手部肌肉与肌腱更是发展很快,他们的小手日渐灵活,动作日渐细腻,开始会给自己系鞋带了。这个时候,成人要适时给孩子穿需要系鞋带的鞋子,或幼儿园教师在幼儿生活区里,设置相应的材料,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小肌肉,这样能提高其生活自理的能力。
3.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5~6岁幼儿分类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已经能够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比如,他们能够将书本放到书架上,将玩具放在玩具盒里,将鞋子放在鞋架内,并努力使自己生活的空间变得有次序、更合理。
(三)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是幼儿生存、安全的重要保障,自我保护能力则是幼儿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最基本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成人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从而发生事故。因此,成人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但也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孩子需要不断地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和感受。孩子的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主动地去获得。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懂得一些深入浅出的道理。教师要告诉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要经常给幼儿讲社会上既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坏人脸上并没有“我是坏人”的字样,也没有像电影里坏人的那种形象。要教育幼儿,如果大人不在身边,有陌生人前来领你,或哄你去公园玩,或说去找你父母时,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如果遇到陌生人硬拉你走,要大声喊叫周围的叔叔阿姨。
2.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
幼儿园里有很多吸引幼儿的玩具,比如:小木珠、胶粒等插塑玩具。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把这些玩具放在嘴里,并告诉他们由此产生的后果:这些东西会误入食道、气管而造成窒息。吃饭时,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边吃边说话,或边吃边笑,以防食物呛入气管。
3.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记得自己和家长的名字及家庭电话号码。所以家长应告诉孩子家庭住址、家长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反复念叨,让其牢牢记住,做到准确无误。另外还要告诉幼儿自己家附近有什么明显的标记,有哪几路公共汽车可以到达,万一幼儿迷路,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及时安全回家。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
4~5岁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因为4~5岁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够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也能够预测到一些事件的后果,比如在公共场合远离成人的视线以后就可能走丢,不能单独活动。但是由于他们的意识、思维发展得仍不完善,在有人诱导的情况下,通常仍会被吸引,比如陌生人拿着一个幼儿特别感兴趣的玩具,孩子就有可能被玩具所吸引,而逐步受到坏人的诱导。
2.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能遵守安全规则。
4~5岁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能够理解安全规则,并遵守。所以成人要教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各种规则的学习,是独立性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3.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
4~5岁幼儿的动作相对来说已经比较灵活,大脑的进一步发育使其能够预测到一些事件的危险后果,并能通过神经中枢指挥身体躲开潜在的危险,比如他们在运动时能够主动躲避飞来的篮球、足球等物体,从而避免了身体受到伤害。
4.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
4~5岁幼儿需要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比如遇到小朋友掉到了水里,要懂得幼小的自己不足以把他们救上来,不能自己想着去拉他们上来,而是应该积极向周围的大人求助,进而化解身边的危险。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
5~6岁幼儿已经开始有自己判断事件、人物对错的想法,所以大人要注意引导幼儿明辨是非,教会他们分辨生活中的安全与危险,并帮助他们掌握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应告诉幼儿如何建立人际交往,正确处理事件。比如,幼儿自己在家的时候或未经大人允许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如果遇到陌生人跟踪,就应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就近的商店找大人求救,也可以找巡警帮助,或者随便找一户人家,在门口假装大声叫: “爸、妈,我回来了。”
2.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
5~6岁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他们比较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幼儿常常会“群起而攻之”。因此这一阶段的幼儿够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走人行横道,走路靠右行,不在马路上玩耍、奔跑,不横穿马路等。认识交通标记,如红绿灯、人行横道线等,并且知道这些交通标记的作用和意义。
3.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
5~6岁幼儿在运动和游戏时,开始有意识注意安全,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拥挤推撞,从而伤害到自己或其他小朋友,他们有意识地不给他人造成危险,并进而使自己的生活学习变得更有次序。
4.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5~6岁幼儿开始懂得玩火的危险性,他们应该掌握危险时的自救技能,比如发现着火,应立即离开火灾现场,并及时告诉附近的成人,还应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紧急求救电话。
三、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幼年开始的,习惯在人的天性、情感、意志思想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重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无疑是幼儿园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园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培养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一般来说,教师在要求孩子养成某种良好习惯之前,自己首先要养成这种习惯,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是一种极有效的言传身教。正如古人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不如身教。”这与幼儿情感具有向师性和好模仿等特点有关。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起表率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幼儿。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师的人格是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人格的健康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工作繁琐,幼儿教师应防止出现倦怠的情绪。
(二)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孩子被动地按照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去吃、睡、玩。久而久之,幼儿的这些活动逐渐稳定化,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习惯。古人云“养习于童蒙”,意思就是好习惯要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据科学调查结果显示:2~3岁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是接受教育的极佳期,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古人云:“3岁看大,7岁看老。”成人应抓住时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好规矩。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了一名5岁幼儿,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整理,小小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而这样良好的习惯,正是自孩子2岁开始母亲对他的影响。从2岁开始,母亲就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回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三)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前必须要教给幼儿行为的规范的标准,使其形成一种信念,当然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求其持之以恒的实践,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教师与家长首先要让他知道洗手的好处以及不洗手的坏处,让其从情感上倾向于洗手,再用鼓励等方法帮助他坚持每天做,同时教师与家长要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生活卫生教育,生活卫生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服装整洁等习惯,学会使用手帕,注意爱护自己的身体等。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以及阅读绘画的姿势,注重用眼卫生,能保持文具、书籍等物的清洁整齐,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按时作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的好习惯。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成人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冒险,常常喜欢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当自己身处危险之中时,也不能清楚地预见其行为的后果,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而教师应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在意,进行随机教育。对于幼儿已造成的伤害,教师可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更有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等。吃饭时不嬉笑打闹,以避免异物冲进气管。
吃骨头和鱼时,把小骨头和小刺挑出来能免受咽喉之痛。教幼儿在走路跑步的时候,眼要朝前看,重心要在下半身,身体不要往前冲;追逐时,要求幼儿拍到对方即可,不要抓着牢牢不放,对方被拍到后也应立即停下,不要再跑;在追逐时要注意不要和别的幼儿碰撞,要学会躲避和闪让。再如,各班可以开展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跟陌生人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不怕打针等教育活动,督促幼儿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卫生整洁,愉快安静午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是教师在每一次活动前的说教,让幼儿明白怎么样才算是最好的玩这一游戏活动,对于不良的活动行为,及时的制止,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教师要注意从孩子的生活细节去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课程与区角活动的关系
我国幼儿园的师生比相对来说比较低,所以集体教学活动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建议今后幼儿园在选择活动方案时,要依据《指南》中阐述的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指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择。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是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区角活动。
(一)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集体数学活动
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住每项活动的难度,讲解要清楚,并做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训练。
另外,集体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全部整齐划一,教师要注意到班里的孩子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在进行集体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讲授完课程内容以后,比如讲完正确的洗手姿势以后,让幼儿反复练习,并将活动内容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应该在学科课程结束之后,让幼儿反复练习,并在实际生活过程之中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的区角活动
除了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集体的教学模式以外,还有区角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模式,把游戏渗透到幼儿的学习之中,生活的全貌在幼儿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幼儿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外部预设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幼儿园可以设置生活角和安全活动室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幼儿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能力。
1.生活角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创立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让幼儿学会分辨哪些行为对,哪些习惯不好;在区角内多放置一些生活物品:袜子、手套、头梳、围巾等等,让孩子闲暇之余学习生活物品的使用,例如可以提供袜子、鞋带等,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其生活能力,再让他们卷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配对,提高分类能力;提供雪花片、勺子、筷子等,让孩子掌握拿勺子、筷子的正确方法;区角内挂上几个钩子,将动物的头饰戴在晾衣架上并为其披一件小衣服,鼓励幼儿餐后或游戏时去给小猫、小狗扣纽扣,从而提高生活服务能力等等。再如,一位幼儿教师在生活角组织孩子进行了穿鞋子的活动,他是这样组织的,希望能给其他教师一些启发:教师出示两双鞋,并问:“两双鞋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观察后说一双高兴,一双不高兴。教师接着说: “为什么一双鞋高兴,一双鞋不高兴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一双鞋穿对了,小鞋高兴;一双鞋穿反了,小鞋不高兴。然后边演示边引导幼儿听儿歌《小鞋朋友》(两只小鞋,一对朋友。穿错生气,噘嘴歪头。穿对微笑,点头拉手),使幼儿明确判断小鞋穿得对不对的办法是看看两只小鞋是点头还是歪头。接下来就是孩子自己穿鞋,进行实践活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设立幼儿生活角既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其合作意识。既满足了幼儿游戏活动的心理需要,又让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有了很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幼儿的生活卫生的习惯和能力。
2.安全活动室
幼儿由于年龄小、无知、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他们又不懂得什么是危险,遇到了危险不知如何去规避,缺乏防范的基本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弱,因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易出现危险和遭受意外伤害的时期,在幼儿期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儿园创设安全活动区,可以让幼儿掌握一些避开或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使幼儿远离危险避免伤害,为幼儿的健康快乐终身幸福奠定良好基础。
在幼儿园的整个室内活动区中,首先,教师要精心创设区内的物质环境,可以投放一些自制的安全画册、安全儿歌、故事,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也可以在室内活动区入口处设立安全教育主题墙,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墙面,使安全教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其次,可以根据安全活动的内容和不同阶段幼儿的探索需要将其相对划分为若干个活动区,在不同区域内设置不同的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
安全活动室包含哪些活动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活动区来设置:
交通安全活动区
主要提供玩具汽车,木偶人,用于铺设汽车道、人行横道、人行道的一些材料,红绿灯标牌等材料,并设置一些结构游戏,如“红绿灯”“开汽车”“交通警察”等,让幼儿首先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及红绿灯标志等,将交通安全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慢慢地认识了规则,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巩固对交通标志和安全的认识,使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了解了闯红灯的危险,知道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这样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角色表演中幼儿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培养。
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区
主要提供玩具房屋及涉及的一些用具材料,可以设计“娃娃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知道并执行“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不吃陌生人给的糖果,不喝陌生人给的饮料,回家时要等爸爸妈妈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等常识,让幼儿产生最初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
生活常识活动区
主要提供家庭生活中涉及的对幼儿产生危险的物品,如插座、暖壶等。同时可以让幼儿通过查找身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一起来设计标志,并将这些标志贴到适当的位置上,比如“小心触电”的标志贴在活动区的电源插座旁;“当心滑倒”的标志挂在易摔倒的卫生间台阶旁;楼梯的每个台阶旁都有相应的警示语“注意安全”“安全第一”等标志。
自然现象活动区
提供录音机、大树等玩具材料,供幼儿体验自然现象,并使其科学地了解自然现象,排解恐惧心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紧急事故活动区提供模拟烟雾、救生圈等紧急事故中涉及的模仿材料,供幼儿在安全疏散演练或逃离教师设计的一些“险情”的过程中了解危险,体验危险,学会自救。通过这些模仿游戏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姿势和安全逃生的办法,并从中获得力所能及的避害、逃生的方法和保护自己的经验。
五、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发展与培养的评价
正如上面所论述,在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形成过程中,必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之贯穿于生活与各项活动之中。而对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无疑是一种较为实用且客观的方法。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作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定性评价是利用专业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与描述。
定性评价一般有两种比较实用的具体方法,一种是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还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观察法对于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及时发现他们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修正措施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种是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其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谈话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寻求知识。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常给予褒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谈话问答的方法。他也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本人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作了错误的回答之后,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把学生进一步引向谬误,然后促使他认识与改正错误。这种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法。谈话法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身教而使幼儿纠正不良习惯、改变懒惰心理,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总之,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与家长的教育,因此,教师和家长应长期耐心的教育、引导幼儿,家园同步,达成共识,最终使幼儿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保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二章
第二章语言
第一节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内容,以语法为组织体系,以文字为视觉形式,来传递信息。语言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是一种基于认知的综合实践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和基本途径是与他人进行交流。
幼儿语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5岁之前是语言准备阶段;1.5~3岁是语言的发展阶段;此后是语言的完善阶段。3岁的幼儿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语言,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修饰语和句子。他们不仅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而且能够流畅地背诵儿歌、诗词、广告词等,会猜简单的谜语;但交流中还存在语病,与成人交谈还存在一些困难。
3~6岁的幼儿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指南》将3~6岁幼儿在语言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教育者可以根据《指南》中描述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并把这些训练贯穿到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等各个环节当中。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背景介绍。简述国内外幼儿听、说、读和写等几项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流的理论,指出各项能力的发展历程与基本轨迹。
2.发展目标解读。对《指南》中3~4岁、4~5岁、5~6岁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目标进行分析,突出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差异,解释依年龄阶段来设定不同标准的原因。
3.教育建议解析。对《指南》中列举的教育建议进行简要解释,帮助读者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从而在设计活动时更有针对性,避免进入活动设计的误区。
4.课程与区角活动设计建议。根据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区角活动的共同教育目标,说明各子领域的课程设置如何与区角活动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5.能力评价问题分析。说明各年龄段的子领域能力发展的一般评价方法,帮助读者正确理解相关问题,能够较科学地对3~6岁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评。
第二节 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幼儿语言习得的过程,是通过日常交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发音、理解词义、学习组词成句、表达思想的过程。幼儿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让他们多听、多说、多看,并适当地写写画画。
幼儿园语言教学工作要遵循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按照各年龄阶段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的指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主要理论
将语言与思维联系起来,以幼儿语言能力习得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更加广泛地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及其制约因素等问题,并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根据“幼儿是如何获得语言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培养的主要理论可以分为三大流派:环境决定论、先天决定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祁文慧,2011)。
1.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幼儿通过听和说的行为建立了语词之间、语词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便学会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这种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加强外部刺激、进行条件反射训练来控制。简单地说,幼儿的语言能力就是通过倾听、模仿成人的行为,加以强化训练塑造而成的。
2.先天决定论
这种理论否定了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绝对影响作用,强调幼儿能够说话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认为人类的大脑先天就具有加工语法的功能,幼儿在一定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会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社会环境只是促进幼儿习得语言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
上述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遗传素质是幼儿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孩子正是在这种由亲代传递下来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基础。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上源自遗传。如果父母的语言能力强,乐于倾听、善于表达,孩子就很可能也具备这方面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听、说能力的好坏并非孩子此方面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每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还会受到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来自外部的影响更为显著。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现代幼儿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布鲁纳、韩礼德等将幼儿的语言获得与幼儿心理整体发展联系起来,从微观上研究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社会交往对语言的作用等问题。他们既肯定了人类具有先天的认知机制,也承认客观环境因素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幼儿语言发展的主流理论。
(二)读写准备理论
对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教育者发现,很多小学生因为不会阅读而产生学习障碍,究其原因,是幼儿教育没有为孩子进入正规阅读教育环境做好准备。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1.“阅读准备”说
1925年,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提出了“阅读准备”说的观点,即“成熟或先前学习,使幼儿个体能容易而有效地学习阅读”,将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称作“为读写作准备的时期”。(张豹,2003)
2.“早期读写能力”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有关理论,提出„早期读写能力‟观点。他认为,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时就开始的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在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父母、教师及周围的环境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Whitehurst,1998)1986~,Teale和Sulzby进一步明确了“早期读写能力‟‟的概念:早期阅读能力是指幼儿在正式学习读写之前所具有的关于读写的知识、技巧和态度。(李燕芳等,2004)
二、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指南》中划分出的“倾听与表达”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听与说,它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幼儿语言获得的研究逐渐成为幼儿能力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幼儿听辨能力、语音、词汇、语段等的研究都有显著成果。
(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机制
幼儿的语言表达行为是靠大脑的言语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幼儿听、说、读、写的先后顺序由言语中枢的发育成熟顺序所决定,因此,幼儿言语中枢成熟水平的个别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差别。
听觉是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感官。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觉力的高低。当词汇信息通过耳朵这一特定的通道,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时,大脑将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加工、整合,之后由神经元对人体各个器官发出相应的指令。当指令信号发给嘴的时候,它便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正常发育的幼儿,其听觉力应该也是正常的。如果听觉出现障碍,个体将不能正确识别言语的内容和意义,也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孩子的听觉中枢发育较早,对语音、语义的理解也早于表达。
孩子达到一定月龄的时候,会表现出言语产生、言语理解、言语复述等能力。当语言单位积累到一定数量、口腔的协调动作能力达到能发出语音的时候,便开口说话。(赵寄石等,1993)有的孩子开口说话的年龄较小,发音比其他同龄幼儿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口说话比较晚的孩子,其理解力和后天的表达能力落后于前者。因为每个人的言语运动中枢成熟时间和口腔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有差别的。这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幼儿在3~4岁时能听懂成人的话,并能说出使人理解的话语;5岁时集中精力能听懂别人对话的内容,能说出符合常用语法的话语;6岁时基本没有发音错误,至少能复述两个短句。
一些学者从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角度,鉴定了语言行为是以大脑的成熟发育为基础,与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相适应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都有所发展,与此相联系的语言行为也随之形成和发展。例如,幼儿要将听到的和谈到的词语与其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其含义;幼儿集中注意听的时间越长,他们能够理解语言的深度和广度也越大,从而能进行语言表达的行为也越流畅;情感丰富的幼儿,更能理解所听到的语言、文学作品的意义,更愿意主动学习和使用不同的语言。当孩子情绪高涨、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听和说的愿望自然也更强烈。
当然,外部刺激对个体言语中枢机能的成熟也是有影响的。早期词语、句法的训练有可能扩大言语器官在大脑皮层的投射面积,从而促进言语中枢的成熟,激活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正印证了俗语“脑子越用越活”。另外,幼儿在识字之前,其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水平与手指的精细运动有很高的相关性。动作思维敏捷的孩子表达能力也相对更强。
(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
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历程来看,婴儿一出生便能发出“哎” “哼”等丰富的声音;3~4个月时,有时会发出笑声或有意识地向成人作出应答、呼叫;8个月时发音比较稳定,能用声音和动作相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愿望,这时父母对婴儿发出的近似于成人说话的声音进行强化,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获得语言。到了1岁,宝宝基本上可以说出经常训练的词,如“妈妈”,“要”等。我国的语言学专家研究发现,汉语幼儿经过单音发声、音节发声和前词语发声等三个发音准备阶段,在19个月以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流。(周兢等,2004)幼儿早期的语言往往跟熟悉的日常用品、小动物有关,意义和词性、语法也不够准确。在2——1 2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内,孩子从发音、词句、语段等各方面逐步成熟。根据《指南》对各年龄阶段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指标,下面四个方面的研究结论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听辨能力
根据幼儿语言学的研究结果,幼儿听辨能力的发展分成三种层次水平:辨音——辨调——辨义。(周兢等,2004)
(1)辨音阶段(0~4个月)
婴儿首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出生24天之后的婴儿能够对不同性别人的声音、抚养者和陌生人的声音作出明显不同的反应。婴儿在感知语言时能够辨别不同人说话时的音高、音量和音色方面的轮廓性的差异。两个多月的汉语幼儿能够从各种混合组成的话语中分化出不同的语音,并尝试发出如/a/、/ei/、/n/、/ha/的语音。
(2)辨调阶段(4~10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开始注意别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中逐步体会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具有交往作用的反馈。大约6个月之后,婴儿可以同时感知愉悦、冷淡和愤怒三种不同的语调,并能用微笑、平淡或紧张等表现对这些语调作出反应。
(3)辨义阶段(10个月以后)
10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将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的词、句量将与日俱增。1岁到1岁半这段时期,幼儿的语言水平发展较快,其语言理解能力进步很大,会根据成人的语音、语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实践证明,大量的丰富的语言刺激可以促进孩子更早地开口说话,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家长通过经常跟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可以使声音、词语、句子等信号不断地刺激幼儿大脑中枢的语言区,帮助幼儿建立语言的条件反射,进而完善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个能听懂成人语言但还不会说话的阶段,有学者称之为“消极语言发展阶段”。(梁联强,2002)
19个月开始,幼儿的话语开始逐渐增多,能够理解的听觉信息也越来越多。3~6岁的幼儿在听、说的时候不仅能注意到词与事物的关系,也能够注意到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他们逐渐了解语言规则,能把听到的音、义和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思维,并能通过初步的判断、归纳、推理,对所听到的信息作出反馈。在噪声环境中,6岁幼儿对语言的辨别力尚未达到成人水平。(刘伟等,1998)
2.语音的获得
婴儿最早的发音从哭叫和细语声开始。家长们常听到类似元音『a/、/ai/、/u/和辅音/m/、/ha/等的发音。3个月时,他们有与成人交往的需求,也便开始了咿呀学语的阶段。这时孩子会重复发出一些有节奏的类似词音的音节,/baba/、/mama/、/nana/。从第9个月起,婴儿的发音不仅有重复的同音节,又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有时会出现音调的变化,如a—jue—1u—bi。国外有学者称其为“小儿语”,很像对成人句式的模仿,可持续到1岁以后。(赵寄石等,1993)成人无法了解这种语言的具体含义。它有时像要求,有时像抱怨,有时又像兴奋。总之,这是孩子情绪和意识的表达。1~1.5岁的孩子能够发出更多的连续音节,这也是向词音逐步过渡的阶段。语言发育超前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可以说出一些成人可以理解的话语了。1.5岁以后,集中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双词句和完整句。2.5~4岁的孩子可以掌握大量的语音,但是经常出现错误的发音,以声母居多。4岁以上的幼儿发音机制逐渐成熟,其语音也趋于成人化。在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有的带有乡音,有的带有“奶音”,但都能听懂普通话。上小学以后,幼儿基本能掌握发音的技巧。
3.词句的运用
孩子在1岁半左右开始使用词汇,2岁左右能够说出简单的子。3岁是词汇量增长的高速期,这时的幼儿已经能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句子经常不完整,常出现缺少成分、用词颠倒的现象,如“妈妈,看一看”(缺少“我想”),又如“妈妈,我要铅笔,长的”。这时幼儿的语句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即使能说出“小白兔、大灰狼”等词,实际上也只是将这些短语作为一个词来学习、理解和运用。如有的幼儿常说“灰的小白兔”,他们不会区别使用修饰词和被修饰词,只有经过成人的正确教育和不断的语言交流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语法规则。
4~5岁幼儿已经能正确运用简单句子说明自己的意思或描述见闻了。这时,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能运用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及常用的副词和连接词等。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出由单句向复句发展的趋势,复句比例有所增加。容易出现的语言错误有:(1)句子常常省略关联词语,如“因为没穿外衣,(所以)不能出门”。(2)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幼儿对某些词义不完全理解,对句子形式的掌握也不准确,所以常说出类似“我有一辆新车、新衣服,妈妈买的”的话。
6岁是幼儿词汇量增长的又一高速期。这时,幼儿知识经验比较丰富,抽象思维也有了相应发展,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语言形式,学会使用各种连接词和复句结构,对迅速增多的新词的词义逐渐理解。疑问句的所有形式幼儿都易掌握,但他们对被动句的理解比较晚,只是初步了解,还谈不上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会用单字组词,还能用修饰性的语言来描述具体事物。
4.语段的发展
幼儿语段的发展经历从列举事物到描述空间关系,再到说明因果关系或对事物的总体印象。3~4岁幼儿主要以叙事性语段来进行表达。他们经常回忆自己经历的事情并详细说给大人听,向别人说明什么时候,在哪,和谁发生了什么。幼儿谈及他人、自我和交往的信息越多,其语言能力越好。在事件描述的逻辑顺序性、内容丰富性、主动性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发展得均好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与其社会化程度相关。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幼儿,其社交主动性也较好,所以这样的幼儿对其生活事件的回忆也很主动。(王江洋等,2010)研究还发现,4岁女孩比4岁男孩回忆提及的有关交往和他人的信息更多,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陆慧菁,2007)
从5岁开始,孩子表达的生动程度明显提高,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方式,但是缺乏条理性。6岁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逐渐发展,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和根据。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倾听和交谈,比较完整地复述故事。
三、幼儿“阅读与书写准备”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读写能力,即日常生活、学习、与人交往中使用文字信息的能力。阅读与书写属于书面的言语过程,是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发展起来的。关于幼儿阅读与书写能力的发展轨迹,学者们形成了下面的主要观点。
(一)幼儿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
幼儿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识别和理解字体特征、字母、声音或音节单元、单词、词组、观点、主要观点以及中心思想的能力,包括图文感知、内在关系理解、鉴赏性理解等要素。幼儿主要凭借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形象讲述来理解读物。在阅读的时候,幼儿可以指出熟悉的文字,并赋予正确的读音;能够了解文字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功能,组成简单的词汇;能够发现并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词句;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帮助自己记忆语言的各种形式;能看懂或识别一些路标和生活中公共场所的通用标记。
幼儿阅读图书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看图画,未能将图画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故事。这个阶段的幼儿注意图书中有趣的画面和人物的行动,能够对图画当中的人和物进行命名,根据成人的讲解重复语段。第二阶段:看图能说出完整的故事。根据图上的人物关系、行为表现复述或自编故事。第三阶段:尝试识读文字。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识字、阅读行为表现为五个层次: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情节;部分地读,重点阅读自己认识的字;以不平衡策略读,略过不认识的字,推测故事情节;独立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成人帮助解决,以便顺利理解;独立且完全阅读。(费广洪等,2010)
幼儿的阅读行为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准备。幼儿从小通过听自己和别人说话的声音来建立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文字的识别和使用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听与说比较成熟的阶段,幼儿开始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并有意识、有选择性地阅读。从技能技巧上来说,阅读要比听与说更为困难,因为它涉及语言的有意识知觉、听力理解、信息加工等多方面因素。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其发展是专门训练的结果。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幼儿便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孩子会主动从图书中提取意义、建构解释、探索书面语言的魅力。
(二)幼儿书写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
书写活动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幼儿在正式学习书写之前,经常随意涂涂画画,尝试和探索写字的各种方式,初步学习了很多有关书写的知识和技能。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们开始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主动结合新知识和既有的知识,学习写出规范的字来。
幼儿书写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个体从出生时就开始接触语言符号、记忆生动的画面。幼儿在机体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学习书写,一般经过了解文字的用途、练习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书写、发现简单笔画的变化方式、记忆笔画有限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有次序和方位的书写规则等一系列过程。它跟人的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有关,和绘画行为相辅相成。大多数2岁的孩子就能正确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3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只会画出点、圆圈、直线等。随心所欲地涂鸦即是孩子早期的绘画作品。我们经常看见孩子们的字掺杂着潦草的笔迹、奇怪的线条和随意安排的可识别的字形,这些书写作品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结合在一起,通过幼儿的口头解释才可被阅读和理解。(林泳海等。2004)3~6岁的幼儿可以进行模仿式的书写。他们看见大人在写东西就会立刻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读写经验逐渐增多,其书写能力可以通过教育逐步增强。当成人或同伴对其书写“作品”,表现出兴趣的时候,孩子便会产生强烈的书写意识。在小学阶段。孩子会接受正规的书写教育,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和书写的各种要求,在笔顺、拼写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训练。
(三)读写能力的心理准备研究
个体的发展成熟是阅读与书写行为的先决条件。当幼儿具备了听觉、视觉的辨别和记忆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较好,掌握了一般感觉运动和认知技巧等,便可以分辨出语音、字形和字义,认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为之后的阅读与书写打下基础。幼儿从小接受来自书本、电视、室外等各种文字的刺激,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当幼儿了解了文字使用的意义并掌握了初步的读写技巧的时候,便会经常主动地阅读与书写。他们通常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学习文字的规则和内涵,逐步理解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学会正确的读写方式。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幼儿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培养的。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内容和要求”中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倾听与表达
“倾听与表达”能力是幼儿语言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幼儿教师正确理解《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倾听与表达‟‟方面发展指标的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与区角活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标准与内容
按照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南》将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划分为三个方向,每个方向的发展目标在3~4岁、4~5岁、5~6岁各年龄段
都有更明确的描述。
(一)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倾听的技巧和原则,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3~6岁的幼儿通过不断地接触、感知日常用语,能够听懂生活、学习等环境的常用语言,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上幼儿园之前,很少有成人会要求幼儿能安静并注意听别人说话。3~4岁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常常能专注听别人跟自己的对话并通过语言或行动来回应,例如根据成人的连续指令做事情、对于苛刻的要求进
行反驳等。
2.能听懂日常会话。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平时,他
们与父母或主要抚养人、经常接触的人进行语言交流,逐渐习得成人化的语音、语调,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母语。幼儿初期能听懂的语言限于本民族语言。在幼儿园中幼儿逐渐学会听懂教师的普
通话
教学语言。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幼儿园的教育让幼儿的自制力增强,他们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和
想法。一般4~5岁的孩子能短时间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会举手
发言,也很容易走神。但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对于
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够有选择性地注意倾听,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
候表扬自己的语言。成人可以带领孩子观看幼儿剧、参加大型的活
动,让孩
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锻炼倾听能力。
2.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例如,妈妈在不同的语境说“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假设情境一:锅里的米饭只够一个人吃的,其他人要吃面条。妈妈会耐心地解释:家里奶奶年龄最大,应该把米饭给奶奶吃。这时妈妈的语气是渴望理解,希望孩子在听到“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以后回答“不,我要吃面条。”假设情境二:孩子喜欢吃米饭,连续很多天不吃别的主食。妈妈为了营养更合理,想让孩子吃点玉米、高粱一类的粗粮。这时妈妈会解释吃粗粮的好处,希望孩子在听到“你还要吃米饭吗?”这句话以后回答“不,我要吃有营养的粗粮。”经正确指导,4~5岁的幼儿能听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同时也能结合语境理解不同的语气、语调所表达的含义,如上面提到的例子。
3.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也是全球华人的正式交际用语和书面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现在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语法规范,具有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等特点,比较容易掌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80种以上的语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人们,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到了幼儿园阶段,教师通常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幼儿则对普通话的日常会话也更加熟悉,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听懂常用的普通话。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教师或其他人讲话。
5~6岁的幼儿经过训练之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集体活动中会注意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打断;通过对方的言语和表情、手势等全面了解对方说话的意思,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集体中,幼儿认真倾听,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也是他们心理成熟和修
养进步的一种表现。
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幼儿语言的获得需要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的共同作用。这也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的重要特点。当幼儿的耳朵接收了听觉信息之后,它会把这些信息传递到思维系统当中。如果幼儿充分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便会产生直接的行为动作;如果没能听懂,或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便会质疑或提问。一般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幼儿,在保持有效注意的时候,对听到的东西记忆、接收得非常快,也会作出适当的反馈。
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基本能够理解用关联词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包括下面
几个种类:
(1)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如:尽管……可是……,……却……
(2)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如:即使……也……,既然……就……
(3)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如:只要……就……,只有……才……
(4)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如:由于……因此……,因为……所以……
(5)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如:一边……一边……,有时……有时……
(6)表示承接关系的句子,如:一……就……,起先……后来……
(7)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如:不但……而且……,不仅……还……
(8)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如: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能准确辨别一定语言情境中的同音词。同音词的声、韵、调是完全相同的。它又分为同形的同音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和异形的同音词。年龄小的孩子主要靠自身经验来理解别人的语言,对很多不熟悉的名称,尤其是同音、近音的词都难以辨别清楚。5~6岁的幼儿逐渐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出对方语言中的同音、近音词语的含义,如“瘦”和“受”、“猩
猩”和“星星”在用法上的不同。
(二)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随着社会经验的增长和丰富,3~6岁的幼儿在集体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而语言是他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幼儿会选择语言同他人互动,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叙述事情的经过、说明物体的特征、表明自己的态度等方面。语言发育正常的幼儿能主动进行表达,愿意与人沟通。内心紧张、讲话小心谨慎,甚至发生“口吃”的孩子则需要增强训练、建立良好的表达意识。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一些幼儿由于胆小、不自信而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敢大声讲话。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低下,而是表达意识不强。在教师的教导下,孩子能够做到在一定场合跟熟悉的人打招呼、自然地交谈。
3~4岁幼儿已经能用简单的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了。但是一些不经常与人交往、天性害羞的孩子与人主动打招呼的意识较为薄弱。这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让幼儿建立起主动交谈的习惯,根据对方的面貌特征做出比较合适的称呼,如年龄大的男性称为爷爷,年轻的女
性称为阿姨。
2.基本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
3~4岁幼儿的发音器官已经基本成熟,能够比较流畅地进行语音表达,能分清并准确地模仿4~5种语言。此时幼儿的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觉和动作控制能力之后,就会以亲密接触的成人为榜样,模仿他们的言行,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是普通话的教育,在家则受到区域性语言的影响。这两种语言是孩子最为熟悉且最易表达的语言,他们会接受并选择性地使用方言和普通话跟成人进行交流。最常见的现象是,同样的一句话,孩子在幼儿园会用普通话对教师说,而回到家则换作方言跟家长讲。这也证明了3~4岁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3.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3~4岁幼儿一般会比较直接地提出请求、表达意见,如“你不要坐在我旁边” “我也想玩这个玩具”。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孩子还会运用适当的技巧,委婉地请求他人的帮忙或拒绝别人,如以商量的口吻说: “给我一个吧,谢谢妈妈!”幼儿语言表达的词语、语气、语速等都与家长的语言习惯相接近。家长经常与幼儿探讨问题、表达观点,不仅教会孩子如何讲话,而且告诉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幼儿回忆、叙述生活中的事件时,会配合一些额外的动作,如手势、鬼脸等
(三)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良好的表达习惯不仅要求表达流利、发音清晰,还要尊重谈话的对象,注重公共场合的语言文明,养成社会所认可的语言表达习
惯。
◆3~4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
这种简单的习惯是幼儿进行言语交际的需要,也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普遍遵循的社会规则。一方面,它出于对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它是幼儿对自身语言能力自信的表现。注视对方的眼睛能使幼儿产生一种交际倾向,这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能有效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而且,注视别人讲话还有助于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当幼儿用眼睛注视说话人时,他通常会听得更认真,能更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2.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能自信地进行表达,吐字清楚,发音比较准确,会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音量
适宜。
3.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对于3~4岁的孩子,成人要让他们了解一些不同情境下使用的 礼貌用语,以及每种
礼节背后的道理。
(1)问候语:你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生日快乐。
(2)致谢语:谢谢。
(3)赞美语:真好、太棒了、加油。
(4)告别语:再见、拜拜、晚安、欢迎来我家玩。
(5)应答语:没关系、不客气、我明白了、是的、好。
(6)道歉语:对不起、不好意思。
(7)请求语:请、帮忙。
同时,成人要在实际情景下提醒孩子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如乘坐公交车有人给幼儿让座时,一般孩子出于对陌生人的警觉不会主动表示感谢,但是,在家长的提示下,会说“谢谢”;又如抢了小伙伴的玩具后,幼儿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对不起”
◆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总是选择性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甚至当与人讲话的时候视而不见或自言自语。4~5岁的孩子交际需要不断增强,其“应答意识”也随之加强。他们了解到回应是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所必需的,应答就是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2.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得基本的交际礼节,知道在公共场合或他人休息时不大声喧哗和随意哭闹,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他们能根据所处情境,使用得体的语言来与人沟通。如正式场合下随便说话是不礼貌的,而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不必过于拘谨。
3.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文明的语言,常常体现出说话者美丽、高尚的心灵以及受过良好的教育。4——5岁幼儿的是非观念逐渐形成、语言能力在逐步提高。他们能够在没有情绪的时候说话和气,举止得体,尽量少地使用口头禅,能用简练的语言表明态度和想法;交谈时用词比较规范,能根据场合选择使用礼貌用语。以上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4~5岁的幼儿应该学会主动使用。遇见其他语系的客人能主动使用普通话进行交谈。另外,家长要营造积极的语言环境,教育
孩子尊重别人,不说脏话、粗话。
◆5~6岁幼儿的发展指标
1.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5~6岁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应答技巧。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积极回应他人的讲话。他们能根据交际的目的、讲话对象的特征和场合,清晰地传达出信息,也会用手势和暗
示性语言辅助自己的表达。
2.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
对5~6岁的幼儿,要培养他们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说话的语气,如对长者说话、请求别人帮忙时不用命令的口气,对过往问路的人能耐心指明方向;根据个人的喜怒哀乐、赞成或反对、喜欢或讨厌等情态,采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感情,提问的语句尾音上扬,重点强调的地方加重发音,失望的时候往往声音低沉,情绪激动时语调会响亮而急切。一般5岁以上的幼儿都能根据所处情境,配合表情传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在讲述悲伤的事情时会用低沉的声调和伤感的语气,还会显示出愁眉苦脸的表情。
3.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了解集体活动应注意的礼貌,能较好地把握说话时机。多人讲话也像排队玩滑梯时一样,要有先有后,按次序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人讲话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以表尊重,不能随便乱跑、走动。如果因为没有听懂、听清而必须马上打断别人的讲话,或者有事需要离开,须先表示
歉意,说明理由,请对方重复或解释。
4·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 的语言表示安慰。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对情境言语的理解和使用愈加 熟练。3~4岁的孩子就能感知所处情境并调整自己的情绪,通过身 体语言和简单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5~6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调节 音量和语气、语调,也能配合表情传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性格活泼的孩子能够在伙伴摔倒的时候主动进行安慰:“别哭了,我扶你起来”,也会鼓励别人或者嘲
笑别人。
二、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
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可以从意识、技能和习惯三个角度,从语言、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实施有效策略。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在平时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聆听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听辨社会中丰富的声音,充实他们的感性经验,拓宽幼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呔孩子进行口头交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独白、交谈等水平的提高。
(一)把握语言交流情境,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学会倾听
1.创设积极的交流情境
关注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多给幼儿提供一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丰富的词汇。引导孩子讲述感兴趣的事情,如要看哪本书、早饭吃什么等。主动向孩子介绍周围的事物,和孩子谈论他在家或外出时的所见、所闻。鼓励幼儿提问,并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耐心地进行解答。语言交流内容可根据年龄有所差异。比如,早晨同孩子谈论当天的天气。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宝宝,教师可以告诉他当天是晴、多云,还是阴,有没有下雨。中班的孩子可以认识更多的天气符号,教师可以口述:阴是云的符号,多云是云带半个太阳。大班的孩子可以理解更深刻的概念,在谈论天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跟他解释天气是如何区分的:阴天是一直都见不到太阳;晴是可以一直看见太阳;多云是有时有太阳,有时没太阳,抬头能看到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晴转多云是开始时是晴天,过一段时间后变成多云;晴间多云是以晴为主,不时会看见大朵大朵的云飘过。
2.让交流变得精彩
抓住孩子听的兴奋点,精心设计语言交流的情境,唤起他们听的欲望。交流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设置悬念、内容复述、动静结合的游戏活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等方式给孩子带来听的乐趣、听的收获。说话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规范性的语言,突出语气、语调在谈话中的作用。如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
示不同意见。
3.重视文学作品听读练习
通过听读训练,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和说的规则。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优秀读物引导幼儿听、读。在空闲的时间或睡觉前给孩子讲一些经典的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情感、猜测故事情节,设计一些小的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故事要表达的感情和意境。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听能力训练的时候,要尽量保持清晰、完整的发音,正确使用表示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连接词,对可能出现歧义的同音词、语句稍微作以解释或使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运用不同语调让幼儿感受书中人物高兴的、生气的、悲伤的心情,引导幼儿理解不
同情境中语句、词汇的习惯用法。
(二)培养语言交流意识,造就幼儿的沟通、自我表达能力
3~6岁是幼儿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利用好这一时期,培养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主动意识,锻炼孩子在外人面前表述自己的能力,这样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孩子就会增
强自信,减少恐惧、羞怯感。
1.让幼儿乐于交流
幼儿在群体中愿意主动表达,说明他们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争强好胜,不甘落后;不愿意主动表达,可能因为他们对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不会回答问题,或羞于开口,也可能是因为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和小朋友争辩。教师应尊重和接纳幼儿各种说话方式,理解不同幼儿高低不等的表达水平。鼓励幼儿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我见解,对主动表达的行为给予表扬,对表达准确的行为给予奖励,并积极回应孩子的语言行为。涉及幼儿自己的事情,要多询问和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当幼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随便发脾气、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进行批评和指责,应多与幼儿沟通,引导他们叙述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让他们学会用语言协商解决
问题。
2.为幼儿营造说话的氛围
让孩子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喜欢用语言与人交流,通过交流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3~4岁的宝宝,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做“叫名字”的游戏,让他们在叫出别人名字、应答别人呼唤的同时,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对于4~5岁的宝宝,教师可以带他们接触一些新朋友,鼓励他们相互介绍,一起商量怎么玩,互相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听说的有趣的事情、看过的书或电视节目等。对于5—6岁的宝宝,教师应该带领他们出去游玩、出席一些社会活动,接触更多的陌生人(包括成人),教他们如何礼貌地进行交流和保持沉默,如何大胆而精彩地在众人面前讲话。另外,幼儿园要保证孩子们每天有足够交谈的时间,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倾听幼儿讲述每天的生活、学习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情况,鼓励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或见闻。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一起读书,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练习复述故事、背诵诗歌等,在提高其口语能力的同时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在方言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要坚持普通话的教学语言,并让幼儿在相互交流时也尽量使用普通话,以便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普通话。
3.引导幼儿清晰、准确地表达
语言的运用不仅要流畅,更重要的是概念准确,让听者理解其含义。汉语中有很多近似的发音和近似的词汇,却包含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要引导幼儿区别各种相似的概念,养成清晰、准确表达的习惯,促进语言的交流。在幼儿园,教师要加强幼儿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规范使用的词汇和语句。首先,教师用语要规范,语言要清楚、简洁。要使用普通话教学,发音标准,用语文明。如果教师讲话口齿不清楚,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语言。其次,注意孩子发音和使用词汇时的正确性,要求他们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运用词汇时要使概念准确。对于容易混淆的词语要耐心地给予解释,简单准确地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当幼儿发音不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纠正。再次,注意幼儿语法的练习。4岁幼儿语言的连续性已经基本成熟,开始学习应用长句。5岁以上的孩子经常会用一些长句或复合句型。他们往往模仿成人来讲话,有时会发生语病。教师应有兴趣地倾听,及时地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给予示范和纠正。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最后,鼓励和组织孩子们一起玩耍、交谈。让他们彼此有话可说。多提出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语言。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4、是幼儿语言尽量丰富、书面化
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身心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受到良好教育的幼儿,能掌握字、词、句的各种用法和修辞。反之,丰富的语言也能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其他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出示各种挂图或实物,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幼儿在感知中掌握,从而懂得使用词汇进行表达。让幼儿涉猎神话、寓言、传说、童话、科学幻想古、古诗、诗歌及谜语、绕口令等各类幼儿文学作品,循序渐进地推进幼儿的书面化语言的积累和使用,让孩子们通过语言与生活的环境、奇妙的世界接触
得更加深刻。
(三)注重交流礼仪,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习惯
1.注重倾听习惯培养,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
教师要以身作则,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表现得很认真,这样才能要求孩子以同样的态度去听别人讲话。以赏识的眼光,及时鼓励和强化孩子认真倾听的行为。对年龄小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学会听懂并且记住几件需要按顺序做的事情。如,脱下鞋子,把鞋放到鞋架上,之后到椅子上坐好;对年龄大点的幼儿则提出明确要求,布置任务时尽量不重复,要求他们注意听,鼓励他们没有听明白要主动提问。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或区角活动让幼儿体会倾听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