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轴对称图形》观课报告
《轴对称图形》观课报告
XXX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观察、动手的能力,关注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对称”的美。XXX老师从让学生观察心形、枫叶开始,接着多媒体出示部分国家国旗图形(对称图形),以初步感知“对称”。然而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陌生的,于是吴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对称”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紧紧抓住展示图片,从视觉上进行冲击,感受这些轴对称图形的美丽。接着将这些对称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看一看,动手折一折,小组交流汇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并通过把各种图形对折来突破“完全重合”这一难点,明确“完全重合”要求整个图形的形状完全重合。最后,吴老师设计出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一系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判断,欣赏,能让学生在感受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同时,拓宽对轴对称价值的认识。
2、动手操作,体会“对称”的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如果单凭眼力判断一个静止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有点抽象的韵味,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实践出真知,主要体现在:(1)让学生折一折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卡纸,看看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找出有几条对称轴,紧接着让学生自由提问题,是否所有的梯形和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得出结论:只有等腰梯形和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2)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方式做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3)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有异议时,通过折一折,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得到顿悟。(4)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篇:《认识图形》观课报告
《认识图形》观课报告
在暑假远程研修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老师的优质课。特别是李晓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师德魅力,让我亲身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艺术。她为学生创设的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趣味性和灵活性。
《认识图形》是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的一节练习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的特点。李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1.设计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上李老师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通过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学生愿意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因为一年级的学生们年龄特点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上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来展示,更加吸引学生,还有老师语言运用的很到位,一个善意的手势,一个甜美的笑脸都给学生莫大的鼓励,使学生收获了自信,收获了知识,感受到温暖。让学生在课堂中既学知识,又学做人。
2.动手操作,学生乐于探索。
在课堂中,李老师设计了“说、数、猜、剪、拼”,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图形,来解决这节课的目标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索。把抽象生硬的教学,转变成了活泼有趣的课堂游戏。3.关注个体,鼓励学生。
李老师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闯关游戏,这样她给予每个孩子极大的关注。在教学中老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更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快乐,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思维的空间。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还有一点点的不足之处:一年级学生的空间认识水平,还不是很完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去认识。这样,把课堂中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再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不强,对于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投入到合作交流中去。
通过这次观课评课,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一)“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李**老师执教的《/span>轴对称图形>,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李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二)董晓群老师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轴对称图形》是五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着眼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如何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和传递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我认为,刘老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数学课堂中,引领着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去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化本性。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感受有三点:、在生活中提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都非常多。在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剪纸、脸谱、车标、交通标志等,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后老师适时的问了一句:“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在这些生活的例子中,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称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孕伏。、在活动中感受。
有了形象的感知,关键是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掌握事物的特点,刘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当孩子们判断出“小树”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刘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巧妙地设问:你能动手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对称图形吗?然后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讲评。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刘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尤其要发现有创意验证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成“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上述的实践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所在,既多方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活动后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相互接纳、欣赏与帮助,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批判与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练习中内化。
练习中,刘老师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练习,通过选一选、放一放、画一画,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能正确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效的让学生巩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印象。通过逐层的练习,学生不但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能画出不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建议:
1.不怕“浪费”时间让学生“玩”,因为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对操作结果的仔细观察,促使学生掌握其特征。拾级而上促思维。大脑是越用越灵活,因此不能长期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还要经常让学生展开想像。如看到折法,想像展开后会是怎样,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对于较简单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后,尝试着对手折、画、剪出来。
2.教师语言表述要准确。在这部分知识中隐含有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在课堂上刘老师和学生都多次出现了口误,比如“飞机是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也是轴对称的”等。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反映一个图形的特征,后者是对两个图形而言,反映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可以说某一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要说这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的;可以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不能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由此想到,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只要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初步判别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决不能只是了解,而是要能用准确语言辨别其隐含的四个概念:对称、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和对称轴。俗话说得好“教给孩子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才行呀。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今天刘老师的课堂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三)一、总评
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1)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对练习反馈处理不够到位。、在讲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 , 要指出是正五边形。
第四篇:《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执教教师:福安实小阳泉校区 陈雪丹 指导老师: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林 萍
福安实小阳泉校区 林桂忠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苏教版第一学段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编排与人教版、北师大版有何不同,编排意图是什么?
⒉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的教学要求、侧重点的区别在哪?怎样实现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又能为第二学段做铺垫呢?
⒊判断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何把握尺度,判断复杂的标志图案是否超出了二年级学生认知理解的范围?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认识了多边形。
已有生活认知:学生积累了一些剪纸的经验,会用对折的方法剪纸,认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或图形具有两边一样的特点。
思维特点:学生虽然认识到两边一样的现象,但并不大明白什么是“对称”。二年级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对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建立更应做到具体形象。
⒉终点:理解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就是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⒊过程与方法:学生新知的习得离不开已有的生活认知。本课的设计从猜测物体引出对称,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通过平面图形、标志图案的判断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3-85页。
教学目标
⒈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⒉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做出轴对称图形。
⒊欣赏图形对称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学会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
学具:企鹅、飞机图形,剪刀、蜡光纸,四个小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每生一个。
教具:课件、企鹅和飞机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特征 ⒈游戏竞猜,感知对称。
出示:企鹅、飞机、剪刀、梳子的一半图。
师:孩子们,我们一块来玩个游戏:“猜一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是:只露出物体的一半,看谁能很快猜出来。
师:为什么这三个物体你们一下子猜出来了,而最后一个不能确定呢? 师:这些物体两边形状大小都一样,就叫对称。
师:像这样两边对称的物体,你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吗?抽象成图形,认识对称。
师:我们用眼睛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是对称,有办法证明吗? 师:请拿出其中的两个图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折完你发现了什么? 师:哦,这两边叠在一起,哪边也不多哪边也不少,这就叫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重合)
⒉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师:企鹅图形左右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了,这架飞机图形左右对折后,会不会完全重合呢?那它怎么也是对称图形呀?
师:那这只蜻蜓,你会朝哪个方向对折验证呢?
师:刚才我们通过对折(板书:对折),发现这些图形的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⒊剪纸活动,感知特征。⑴激活经验,交流方法。师:这张金鱼剪纸也是轴对称图形,你能猜出它是怎么剪出来的吗? ⑵动手剪纸,创造对称。
师:就按照你们刚才说的方法,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图案并把它剪下来。⑶交流反馈,领悟特征。
师:黑板上这些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吗?怎么让别人知道是呢? 师:用对折的方法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设计意图:从游戏猜一猜中引入生活中对称现象,再由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出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逐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获得轴对称图形的正确表象。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紧接着通过剪纸活动,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二、判断练习,体会特征 ⒈图形的判断。
师:如果不用动手对折,你能判断我们学过的图形朋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重点研究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出现不同的看法,动手验证一下谁的想法正确。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怎么折都不会完全重合,所以他不是轴对称图形。⒉车牌的竞猜。
师:平面图形中轴对称,汉字、字母、数字中也有呢!这个车牌的这些汉字,字母数字都是轴对称图形,但是他们只露出一半,你能猜出完整车牌号吗?
⒊剪纸图想象。
师:请看,这是一张纸,将它对折剪去两个圆。想想,摊开会是怎么样的? 师:我这里有三个选项,你认为会是哪一个呢? 师:说说你的想法。
师:孩子们,看来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可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创造。
师:孩子们光会想象轴对称图形可不够,还要会创造呢!用四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再和同桌一块拼一拼。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了四个活动:辨一辨——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逐层递进,循环上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象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三、联系生活,运用特征
师:孩子们,不仅图形中有轴对称,一些标志图案上也有呢!
师:这个汽车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吗?用手势表示折痕在哪? 师:行人图呢?圆形呢?这个圆形可以怎么对折呢?
师:把这个圆形和行人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什么交通标志?他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看来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光得看外面的形状,还得考虑里面的图案。
师:既然行人图案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它换成汽车,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师:在判断轴对称图形时,多一些观察,多一份思考,就会多一份收获!【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判断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标志图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一个简单的图案到两个组合的图案,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判断能力,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收获的思想。如何把不对称的图形转变成对称图形,体现了思维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学完这节课,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认识?
师: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后请孩子们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发现感受他们的美妙!
【设计意图:课后总结回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认识。同时鼓励孩子到生活中去寻找对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执教者简介
陈雪丹,女,本科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福安市阳泉校区数学备课组组长。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恪守“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这句格言,用心对待学生,用青春和热情默默耕耘自己的三尺讲台。她从一名青涩的教师逐渐成长为福安市学科带头人、福安市名师、“阮志强名师工作室”成员,宁德市教坛新秀。执教的录像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省一等奖,微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获福建省三等奖,“认识角”一课获地区三优联评二等奖,2015年12月撰写的论文《微课在数学中的运用》发表于《考试周刊》。
所用教材内容
第五篇:轴对称图形微课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拓展练习教学设计 设计者:林晓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设别轴对称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造等数学活动过称,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与空间观念;
2、技能目标:
通过折叠、剪拼、绘画,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其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体会数学的价值与数学的对称美。
3、情感目标:
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观赏图片赏析影片激发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
准确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正确完整的画出每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渗透“对称”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微课内容:
在本节课应用联系环节我设置了四道应用题,1.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
A.1条 B.2条
1.数字0、2、3、8都是轴对称图形? 2.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国旗寓在进行各国文化教育,英文字母与“MATH”不解之缘,数字的对称性和图形的非对称性成为思维训化的平台。